新闻消息写作基本常识

2024-07-22

新闻消息写作基本常识(精选8篇)

新闻消息写作基本常识 第1篇

消息写作

第一,写标题

1、三道式:引题+主题+副题,如:

特大好消息从岳阳传来——

荆岳铁路确定走南线途经石首

铁道部、湖北省、湖南省荆岳铁路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在岳阳市南湖宾馆举行

2、二道式:引题+主题或者主题+副题,如:

(一)我市诞生7名“亿万富豪”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市给予特别关注

江右军指挥部旧址惊现青竹沟是目前石首范围内保存最好的革命旧址之一

(二)开着厢式货车来湖北盗杀耕牛 南口警民勇擒湖南“牛魔王”

让农民切实享受国家政策实惠 我市争创全国农村社保试点县(市)

3、一道式:

主题石首“提灯老人”感动羊城

第二,写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 塔式”结构,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的写法:叙述式、提问式、描写式、评论式、引用式

第三,写主体(背景)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阐释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者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要求:主干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 意义,是为了充实新闻的内容。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政治背景、历史地理、物 质条件等)、诠释性材料(人物生平、历史典故等)

第四,写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和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有的消息,事实说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新闻消息写作基本常识 第2篇

为了切实把公司的“一报一刊”办好,充分发挥“一报一刊”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公司专门下发文件,强调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通讯员队伍组建后,从部分通讯员撰写的新闻消息稿件看,距新闻消息写作的规范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不仅影响了稿件的质量,而且不能充分反映所报道的工作和活动的效果。鉴于这一情况,结合相关教材和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就新闻消息写作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和大家做一交流和商榷,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一、消息的定义

消息的定义: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从常见的文体上看,消息又分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等。从其它分类上看,又可以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特写消息、人物消息等。

消息是报纸、电视和广播中使用最广泛、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种文体。狭义上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它简要而迅速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发生和出现的一些新事件、新情况、新经验,反映工作中取得的新成就等。

二、消息的“五个要素”

一般说,消息有五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常说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及何故、如何。

三、消息的“三个特点”

由消息的功用所决定,消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真实性。真实,就是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消息的生命,一条消息,如果报道和反映的情况不实,不仅失去了新闻消息的生命,而且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和政治影响。消息所写的事实,必须是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连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引语、数字等,都必须准确可靠,毫无差误。但是,它也不是事实的简单再现,而是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充分表现主题。准确、真实,是新闻消息的力量所在。

2、时效性。时效,一是指“快”,是新闻消息的价值,一个消息,如果不能及时报道,反映的不是新发生的情况,那么新闻就成了“旧闻”,就失去了其价值。尤其是在传媒迅速的今天,对一些事件真相的报道,“快”就是一种力量。二是指“新”,从时间上说,是指最近发生的事件;从内容上说,是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经验;从宣传的角度说,是没有报道过的事情。

3、适时性。涉及到国家外交、大政方针的调整出台以及重大事件和相关活动等消息,在报道时就不是单纯的“抢时间”了,而是要根据斗争和外交的需要,根据相关政治和社会以及工作等需要,该早发的要早发,该晚发的则晚发。有些消息,还要过上一段时间,选适当的时机再报道,这样,消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效果会更好。

四、消息写作及注意的问题

消息在写作上有比较固定的形式,它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导语、主题、结尾三个部分,中间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

1、导语。导语就是 消息开头的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写出全文的中心思想,或概括出所报道的最主要的事实,使读者一看便得全篇的要领,有一个总概念和总印象。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消息的导语是开头的第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要语言凝练,内容简要,交代清楚。导语的形式是根据消息的内容和主题来确定的。有的导语是“叙述式”或叫“提要式”,概括地写出一篇消息里最主要的事实。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便是。导语的形式还有“问答式”、“结论式”、“描写式”等。

2、主体。主体在导语之后,对所报道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叙述和说明,是一篇消息的最主要的部分。主体必须围绕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写,用足够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主题。内容要具体而概括,逐层展开,力求做到有波澜,有变化,防止呆板单调和公式化;还要避免与导语的文字重复。

3、结尾。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又叫“结语”。它一般是对主题或主要内容作一个概括式的小结,以加深读者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指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以鼓舞读者;或者是一些启发、激励、号召的话。

4、背景。背景就是消息所报道的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以及与它有密切关联的材料。它穿插在主体或导语以及结尾部分中,可以更好地说明、衬托和突出主题,并能帮助读者认识所报道的事实的性质和意义。但背景并不是消息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背景材料大体有三类:一是对比性的,即今与昔比,正与反比,是与非比,此与彼比,以突出消息所报道的事实的意义。二是介绍性的,皆介绍政治背景、历史情况、地理环境等。三是注释性的。使用背景材料,要根据内容而定,但必须简要得当,不能喧宾夺主。5标题。标题,通常称作是消息(文章)的“题眼”、“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和浓缩。如“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说的也是标题的重要性。标题可分三个部分,即正题之外,还有引题和副题。只有消息的标题,才有这种独特的写法。(1)多行标题。题目中既有引题,又有正题和副题。引题(也叫眉题和肩题)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也叫主题和母题)标出核心,揭示主题,提示重要事实。副题(也叫辅题和子题)补充说明情况、主题或依据。例如:80年代人民日报一篇消息的标题: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引题),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愿与台湾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2)双行标题。其一: 引题和正题。例如:高宏志深入涉县山村走访调研时强调(引题),夯实发展基础,壮大致富产业,造福山区人民(正题)。其二:正题和副题。例如:转作风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正题),西藏探索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科学路径(副题)。(3)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例如:涉县柔性调节化解纠纷。在拟写标题时,要根据消息和文章的内容,高度概括,认真凝练,力求简洁,达到引人入胜,给人以冲击力的目的和效果。

在写作消息时,除应注意要有明确的政策思想观点,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外,还应注意用概括的叙述和精炼的语言。消息是简明扼要地写出最主要的事实,它的叙述是概括的。概括的叙述也是要用事实说话的,不过只是写出事件的概括或轮廓,而不涉及它的具体细 节。事实的叙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面,就是总的情况;点,就是典型事例。概括的叙述,在语言上必须精炼。它要以尽可能少的文字,概括出所必须报道的内容;以极其准确的语言,恰当地反映客观的事物。消息的语言还应力求生动,不要死板、老套。精炼和生动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当然,这还有个写作水平、技巧和文风问题,但只要大家认真学习和练习,会有大的进步和提高。

新闻消息写作基本常识 第3篇

一、“三点”原则把握新闻线索

1. 抓“热点”。

新闻的新, 不仅仅表现在时效性上, 更突出体现在内容的新颖性和差别性上, 从这个角度讲, 扑捉新闻线索一定要寻找“热点”。一是“新鲜出炉”、热气腾腾, 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采写, 才能第一时间发布, 占领宣传战线的制高点。二是“新鲜热辣”, 吸引眼球。要善于从繁多的现象描述中进行判断梳理, 对一条新闻线索的诸多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摘选最新颖、最鲜活的内容, 才能赋予新闻线索强大的生命力。

2. 抓“焦点”。

常常我们面对一件新闻事件时, 会有不止一条新闻线索, 但我们在捕捉线索的时候, 必须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哪条线索的价值最大。价值有主有辅、有轻有重。一个成功新闻从业者, 就是要紧紧把握同一新闻事实中价值最重、起主导作用的内容或方面, 进而切入主题展开描写, 起到深化主题、引领读者的作用。这里举一个反面例子, 某报纸报道当地一水力发电站投用的消息, 300多字的内容里有近一半的篇幅在列举参加投用仪式的领导姓名和讲话, 而水电站投用对当地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却只有短短20余字, 这就是典型的价值错位, 没有抓住“焦点”。

3. 抓“亮点”。

新闻写作的秘诀在于细腻的观察。在消息写作中, 更要注意观察新闻线索背后的细节, 摘选激动的瞬间、温情的画面和感动的泪水, 作为导语的重点描述对象, 给文字赋予强烈的画面感, 把读者的眼球紧紧抓住, 进而充分发挥新闻线索的价值。笔者撰写的《结对子结出金果子》一文, 主要描写所供职企业一基层车间创新培训方式, 让员工走上讲台给车间主任、技术骨干讲解学习心得, 以教促学提升综合从业素质的内容, 但导语并未涉及主要事项, 而是选取了一名首次走上讲台员工的状态:“手心出汗、脚步虚浮, 短短两米的讲台好像天边那么遥远”, 用细致的描写突出了员工从“学生”到“教员”这一身份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冲击, 有效吸引了读者的视线, 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突出特色选用新闻线索

1. 学会“海底捞”。

一些基层通讯报道员常常遇到一个问题:没有新闻。尤其是从事宣传工作一定时间后, 看周围的所有工作、生活都是常规性、程序性的, 找不出有写作价值的新闻线索。其实这是新闻敏感度钝化的突出表现。实际上, 很多新闻线索在没有被发现之前都很相近或相似, 很难找出特点。这就需要通讯员“大海捞针”, 仔细分析每件新闻事实中的唯一排他特质, 确定写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如每年“五一”、春节等特定时期, 各媒体都会采写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但我们如果多加些筛选条件, 比如坚守偏远岗位的“哨兵”, 即将退休仍心系一线的“老兵”, 上有老下有小忙完家里还要奔赴岗位的“妈妈兵”, 就会写出不一样的消息来。

2. 练就“火眼金睛”。

一些新闻事实就像火龙果和榴莲, 鲜嫩可口的真相常被令人却步的表象所掩盖, 不作深入采访, 不刨根问底, 常常会错过宝贵的新闻资源。而有些消息的新闻点则是躲在不起眼的地方, 不认真看你就看不见, 摸不着, 必须大浪淘沙般地洗练, 深挖细究, 反复透析, 才“滤尽黄沙始见金”。

三、逆向思维挖掘新闻线索

新闻敏感度降低时, 写作会出现“惯性”, 特定时期、特定季节或特定活动时的新闻采写这种惯性尤为突出, 如果顺着“惯性”报道, 消息往往干瘪无味, 这时就需要我们反转过来, 逆向思索, 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 在平凡事件中发现不平凡。

笔者供职的大庆石化公司, 由于其生产的高危性, 安全受控尤为重要。但长年累月的安全生产报道下来, 常常会觉得没有新的角度和线索。一位同事在采访基层生产厂时, 被采访对象表示:我们这二十多年都是这么过的, 也没啥新闻啊。常规采访思维可能会使得大多数通讯员选择放弃或另起炉灶, 但这位同事采取逆向思维, 敏锐地发现:在这种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化工生产装置区, 居然20多年如一日安全平稳生产, “没有新闻就是最大的新闻”, 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下, 通过深度沟通, 深入挖掘, 采写出《行走在“火药桶”旁的20年》, 在中国石油报上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

2. 注意把握尺度, 杜绝哗众取宠。

新闻消息写作基本常识 第4篇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新闻消息写作技巧 第5篇

什么叫新闻消息?

消息,就是用最简要和迅速的手段报道最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宣传文体。也就是说新闻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它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其它新闻报道如通讯、广播稿、新闻评论等是它的发展和补充。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2)新闻要素=5“W”+1“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嘉兴外国语学校学生“通讯员网络”成立

(通讯员佚名报道)为配合学校认真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嘉兴市外国语学校学生“通讯员网络”于2005年2月23日正式成立。其成员主要由校团总支宣传部、各班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有写作才能和对新闻报道有兴趣的学生组成。

怎样写出富于吸引力的标题? 能满足受众最迫切的信息需求的标题

能满足受众求知欲望的标题

能引起受众感情共鸣的标题 众所周知,文章贵乎以情感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

能满足受众好奇心的标题。

能给受众语言美感的标题。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消息写作要求

内容要新鲜

事实要准确。

采访要快,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

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反复锤炼语言

5.常见消息简介与实例

(1)简明新闻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叫简讯、短讯或快讯。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嘉兴外国语学校学生“通讯员网络”成立

(通讯员佚名报道)为配合学校政教处认真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嘉兴市外国语学校学生“通讯员网络”于2005年2月23日正式成立。其成员主要由校团总支宣传部、各班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有写作才能和对新闻报道有兴趣的学生组成。

(2)动态消息

所谓动态消息,就是指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简短的新闻报道。这种动态新闻比较单一,只反映一个动态。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广阔,新鲜活泼。

西班牙群众游行反对美国封锁古巴

据新华社马德里3月24日电(记者胡泰然)西班牙全国声援古巴协调委员会、西班牙一古巴协会等群众团体24日在马德里市中心组织游行,反对美强化对古巴的封锁。s 这些团体在游行结束时宣读文告,要求西班牙政府“明确而紧急地要求美国停止一切侵犯古巴国家主权的行动”,并希望政府建设欧洲联盟谴责美国的这种行动。

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

踏实进取

勇于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团委在校团委及中文系党总支的领导下,本着“踏实进取,勇于创新”的宗旨,以实际行动争创“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

社会实践一直是中文系团委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新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同学投身到这一活动中。目前,在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新民晚报、青年报、生活周刊、新闻晨报等多家媒体都有中文系的学生担任兼职工作。今年暑假,中文系20多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范围遍及普陀、闸北、黄浦、浦东新区等七个区的各级政府部门。此外还有几支队伍奔赴吉林、浙江、云南、江西等省开展社会考察活动,效果显著。

中文系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作为由学生自发组织而建立的学生先进组织,自建立以来,始终贯彻“学习理论方针,开拓理论空间,紧跟时代主题,提高政治觉悟”的宗旨,结合各年级党章学习小组的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通过“学、听、朗、说、赛、做”等多种形式,使同学们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邓小平理论。在今年的工作评比中,中文系邓研会荣获了“校优秀邓研会”的称号。

在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共建方面,中文系团委提出了“读书,成才,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口号,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全方位投身到“做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另外,中文系已连续两年与静安区“愚谷村”小区达成社区共建意向,现有文化知识讲座、英语口语教学、文艺演出与策划指导、书法友谊赛等共建项目。此外中文系还建立了桂杨园等六个爱心假日辅导站以及丰庄中学义务辅导班等。

标题新闻

胡锦涛会见外国知名人士

温家宝致电慰问印度洋海啸事件死难者家属

嘉外广播站完成播音员、记者、通讯员招聘通讯写作

通讯题材广泛,形式活泼,写法多样。它可以写重大的社会问题、重大事件,也可以写平常人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可以侧重写人,也可以侧重写事;可以报道、歌颂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也可以揭露、抨击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

通讯和消息的区别

在内容上,通讯写得要具体细腻,篇幅较长,消息应写得简洁明快,篇幅较短;在时效上,消息更快。所以在效果上,消息能满足读者想多知道的心理;在手法上,消息一般是客观的叙述,尽量避免作者出面议论;通讯则自由灵活得多,它可以调动多种手段,还可以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在题材上,消息侧重于写事,通讯既写事又写人。

通讯的特点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通报写作方法

一、通报的概念

通报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用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通报有关情况的公文。

通报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可以用于表扬好人好事、新风尚;也可以用于批评错误,总结教训,告诫人们警惕类似问题的发生;还可以用来互通情况,传达重要精神,沟通交流信息,指导推动工作。

二、通报的分类

根据内容不同,通报可以分为表彰性通报、批评怀通报和情况通报三种。

(一)表彰性通报。是用来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介绍先进经验或事迹,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学习的通报。

(二)批评性通报。是用来批评、处分错误,以示警戒,要求被通报者和大家吸取教训的通报。

(三)情况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传达重要情况和动向,以指导面上工作为目的的通报。

三、通报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通报一般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一)首部。通报的首部主要包括标道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少数地方和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集资问题的通报》;另外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给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王××同志记功表彰的通报》。此外,有少数通报的标题是在文种前冠以机关单位名称,如《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也有的通报标题只有文种名称。

2.主送机关。除普发性通报外,其他通报应该标明主送机关。

(二)正文。通报正文的结构通常由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组成。开头说明通报缘由;主体说明通报决定;结尾提出通报的希望和要求。不同类别的通报,其内容和写法有所不同,现分述如下:

1.表扬性通报。一般在开头部分概述事件情况,说明通报缘由。由于它是作出通报的依据,因此要求把表扬对象的先进事迹交代清楚。如果属于对一贯表现好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事实叙述不但要清楚明白,而且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击。主体部分通过对先进事迹的客观分析,在阐明所述事件的性质和意义的基础上,写明通报决定。结尾部分明确提出希望和要求,号召大家向先进学习。

2.批评性通报。在机关工作中使用的比较多,对一些倾向性问题具有引导、纠正的作用。批评性通报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个人的通报批评,其写法和表扬性通报基本一样,要求先写出事实,然后在分析评论的基础上叙写通报决定,最后提出希望和要求,让大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另一种是对国家机关或集体的批评通报。这种通报旨 在通过恶性事故的性质、后果,特别是酿成事故的原因的分析,总结教训,从而达到指导面上工作的目的,所以写法和表扬性通报略有不同。其正文主要包括叙写事实、分析原因、提出要求和改进措施等项内容。

也有的批评性通报,是针对部分地区或单位存在着的同一类问题提出的批评的。这类通报,虽然涉及的面比较广,但因其错误性质基本相同,所以写法上以概括为主,大体和情况通报相近。

3.情况通报。主要起着沟通情况的作用。旨在使下级单位和群众了解面上的情况,以便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正文主要包括两项内容;通报有关情况;分析并作出结论。具体写法,有的是先摆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有的是先通过简要分析作出结论,再列举情况,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和针对性;总之,写法多样,如何表述可因事制宜,无须强求一律。

(三)尾部。包括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有的在通报标题中已标明发文机关名称,这里就不必再写。

四、撰写通报应注意的问题

(一)通报的内容必须真实。通报的事实,所引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动笔前要调查研究,对有关情况和事例要认真进行核对,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评论。

(二)通报决定要恰如其分。无论哪一种通报,都要做到态度鲜明,分析中肯,评价实事求是,结论公正准确,用语把握分寸。否则通报不但会缺乏说服力,而且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通报的语言要简洁、庄重。其中表扬性和批评性的通报还应注意用语分寸,要力求文实相副,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过头的话。

情况通报范例

关于彩票管理体制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

11月1日,国务院召开了第84次总理办公会议,会议研究了彩票管理体制问题。会议决定:现行彩票管理、发行体制不变。

现将国务院的决定通报缎带你们。希望你们接此通知后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严肃纪律,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充分尊重财政部门的监督和宏观管理,主动沟通,积极配合,顺利完成今年彩票发行任务。同时,请你们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江报此情况,争取更大支持。

部 二○○○年八月十日

请示写作方法

一、请示的概念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决断、指示、批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请示属于上行公文,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二、请示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请示分为以下三种: 1.请求指示性请示; 2.请求批准性请示; 3.请示批转性请示。

三、请示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请示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1.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县人民政府关于××××××的请示》;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如《关于开展春节拥军优属工作的请示》。

(2)主送机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是指负责受理和答复该文件的机关。每件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能多头请示。

2.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缘由。它是请示事项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上级机关批复的根据。原因讲的客观、具体,理由讲的合理、充分、上级机关才好及时决断,予以有针对性的批复。

(2)主体。主要说明请求事项。它是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具体请求,也是陈述缘由的目的所在。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一件事。另外请示事项要写的具体、明确、条项清楚,以便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批复。

(3)结语。应另起段,习惯用语一般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执行”等。

3.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标题写明发文机关的,这里可不再署名,但需加盖单位公章,成文时间××××年××月××日。

四、撰写请示应注意的问题

请示的写作首先要和“报告”文种相区别。在这个前提下,一要遵守“一文一事”的原则,主旨鲜明集中。二要做到材料真实,不要为了让上级领导批准而虚构情况,也不要因为没能认真调查而片面地摆情况,提问题;三要理由要充分,请示事项要明确、具体;四要语气要平实,恳切,以期引起上级的重视,既不能出言生硬,也不要低声下气,客客套套。

范例:

关于召开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请示

××区委:

根据《政协章程》关于如开政协全体委员会议的有关规定,经政协党史组研究,区政协九届五次全体委员会议拟于二○○二年一月底召开,现将会议如开的上体方案呈上,请批复。

附:《关于召开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方案》

中共××区政协党组

××年×月×日

通知写作方法

一、概说

通知是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传达指示、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布置工作与周知事项时所用的一种下行公文,有时也是告知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的平行文种。

二、写法

(一)发布性通知

法规性文件经有关部门制定以后,需要用通知的形式予以发布。这类通知的正文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件的由来;二是文件名称;三是希望和要求;四是附件。

(二)指示性通知。

上级单位向下级单位对某一项工作的布置、要求、意见等往往用通知的形式传达。这种通知带有指令性,必须有根据、有目的、有任务、有要求。

(三)传达性通知。

这种通知带有指示性、规定性,多用于上下级之间,职能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对通知中的有关精神,必须遵照办理、贯彻执行。在写法上,一般是先交代问题的来龙去脉,再讲有关指示、意见、规定等,最后谈希望或要求。

(四)转发和批转性通知。

上级或同级的来文要传达到下属单位贯彻执行,需要用通知的形式,这种通知叫转发型通知。其写法一般有二种:其一是照转照发。其二是除转发文件以外,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和希望。

上级领导部门转发下属单位的来文,如报告、请示、意见等所用的通知称为批转型通知。有的照批照转,有的加些指示性的意见。

(五)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要求以极其简短的文字,写明会议名称、目的、内容(日期、时间、地点、出席对象以及对出席者的要求等)。

(六)任免通知。

即上级机关对于所任免的人员需要用通知行文任免和聘用。有的行政机关负责人的任免,除向规定范围发通知外,还要向社会公布。

范例一

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国发„2000‟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新闻消息写作技巧(定稿) 第6篇

一、新闻的有关概念

(一)什么是新闻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这里的定义强调三点: 一是在“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二是“新近发新闻不是隔年生”,这是说的老黄历,不是旧闻,强调的是变化中的“新”; 三是“报道”,即指新闻反映的是有意义的事实,重要的事实,值得报道的事实,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实。

(二)新闻的特点

概括地说,新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这是由新闻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所表现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物。

2.新鲜性

作为一种信息,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闻的“新”包含内容的“新”和时间的“新”两方面。内容的“新”即要有新意;时间的“新”就是要及时。

3.倾向性

一切新闻机构都是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喉舌,都是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进行新闻宣传的,这就给新闻带上了无以争辩的政治倾向。

4.选择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无疑的,但由于新闻同时又有凭借事实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和影响舆论的作用,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往往利用新闻作为宣传手段。因此,对新闻事实总会有所选择。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国家局的中心工作和指导思想来报道。

(三)新闻的五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新闻要素=5“W”+1“H”,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包括多种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消息即是狭义的新闻,它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必须具备上面新闻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一则消息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让读者对所报道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消息类新闻的写作 第7篇

消息类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幅小。消息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

新闻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 何)。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一)标题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对于标题的拟定我们的要求较低,只要能突出消息特点、说明消息事件就行)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注:标点符号正确规范。(特别是逗号句号、逗号顿号的区别等。)消息写作的原则和要求: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面。

3、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用基本常识强化新闻的舆论引导 第8篇

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发展直至演变为最后结果, 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个过程或隐蔽或复杂, 因此人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

由于新闻报道是人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的主观描述, 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新闻报道与事实出入, 容易产生细节真实而整体失真、现象真实而本质失真的报道。所以, 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过滤选择、优化处理, 强化其舆论引导功能。保证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办法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作风和经验。作风强调的是主观性, 是编辑记者的思想认识和对新闻的基本态度;经验强调的是客观性, 是编辑记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掌握的生活常识、基本判断和科学认知。

常识, 隐藏于生活细节

沙河和澧河穿城而过, 是漯河这个北方平原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有这两条河, 使城市的风景更加婀娜多姿, 也为市民休闲增添了许多去处, 但城中有河河中有水也有不利的一面———每年夏季, 都会发生游泳者在沙河或澧河溺水的事件。仅2010年, 在沙澧河流域就发生溺亡事件20多起。到2011年6月底, 当年的溺水事件已有7起。2011年7月9日早晨噩耗再次传来, 只不过这次和以往有所不同。有报料者称:7月8日晚9点左右, 两名年轻人在澧河营救一名游泳溺水者时, 不幸身亡。

本报记者采访很及时很仔细, 并和编辑保持了必要的联系。溺亡的情况属实, 救人的环节也有, 但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了这样的几个细节:1.溺水事件的几个相关人极有可能是熟人, 他们好像是一起下河游泳的;2.发生溺水危险时, 河中有不少游泳的人, 他们都参与了抢救, 但因当时太乱, 具体的细节已说不清楚;3.当人们发现一名为救人而牺牲的年轻人时, 他只穿一条短裤, 身体笔直, 双手紧拽着救生器具, 像是游泳溺亡状态。根据生活常识, 记者和编辑均认为“见义勇为、救人牺牲”不宜过早下结论。当时正值炎炎夏季, 市民群众绝不会因发生溺亡事件而停止下河游泳, 媒体能做的只能是呼吁人们远离危险水域, 不要迷信游泳器具和救生用具。经过再三分析权衡, 《漯河日报》以这次溺水事件为由头, 在晚报版上做了《别让平静的水面欺骗了你》和《您的泳具真的安全吗?》两篇实用性较强的新闻。

常识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着生命的成长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积累的经验。很多时候, 这些常识隐藏于事物的背后, 散落于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 甚至让人忽略了其真实的存在和价值。事实证明, 我们经常会被五光十色的世界和纷繁复杂的关系所迷惑, 不辨真伪, 不明所以, 因此更需要常识。

常识, 常常触发新知

2011年3月17日, 抢购食盐的风潮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迅速蔓延, 漯河的加碘食用盐, 在这天早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全部售罄, 到处都是打听哪儿有盐卖的声音。记者在这一天表现出了和他们职业相称的敏感。果然, 到晚上编前会前, 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总量已经超过1万字, 图片近50幅。“抢盐”的队伍在慢慢散去, 而如何报道“抢盐”则成为现实的问题。

抢购食盐, 是因为传言日本核泄漏导致的核辐射正向一衣带水的中国扩散, 食用碘片可以抵御核辐射, 而食盐里面是加了碘的, 吃碘盐等于吃碘片。果真如此吗?上网一查才知道:1.此“碘”非彼“碘”。2.食盐和普通的日用品不一样, 人们每天必须摄取, 因此国家对食盐实行严格管控和专营制度。3.每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能超过0.6克, 一包食盐够一家人吃好多天, 一次买多了也没什么用。4.我国《食盐专营办法》规定, 食盐价格和销售由国家直接控制, 连盐业公司也没有定价权。5.就算市场上真的买不到盐了, 政府也会果断出手进行管制, 甚或采取配给制, 给每家每户发放食盐。6.我们吃的不是海盐而是井盐。7.国家有充足的食盐储备。这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一经拾取, 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对“抢盐”的清晰的认识:没有盐吃的担忧无异于杞人忧天, 抢盐风潮不久就会自然平息。

面对当天如此大的发稿压力, 漯河日报编委会要求编辑记者思考两个问题:1.你或你的家人参与“抢盐”了吗?你如何看待你和你家人的行为?2.参与抢购食盐的人们真的不明白这只是个传说吗?他们为什么还要加入“抢盐”大军呢?一般来说, 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主要缘于信息公开不充分, 但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完全排除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主要还是缘于人们对未知世界过度防范的心理。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们对普通民众的包容理解甚至感同身受, 让我们再也无意去责备甚至嘲讽排队抢盐的人,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分享一个常识:抢盐, 抢的终究只是吃不完的“谣盐”。结果, 当天安排的一个“抢盐”版, 我们只发了不足1000字的动态消息和一幅图片, 而把3/4的版面让给了专家学者, 通过他们的口, 教会广大市民如何“科学吃盐”。

日常生活教会了我们很多常识, 这些常识在某些时候会帮助我们做出迅速的判断。同时, 也要注意, 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式或变成世故的习惯,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事物, 就可能导致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甚至失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 形成新的认知。不跟风、不炒作, 对新生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与观点, 惟其如此, 新闻媒体才能做到不失语、不失位、不失态、不失真。普及常识, 其实就是回归理性, 做到合情合理判断事实。

常识, 最高形态是共识

漯河是一个内陆型平原城市, 虽然有两条河穿城而过, 但城市污水和雨水不能排入其中, 必须经专门的河道排泄。由于受地势平坦、路途远、管网流量小等因素的影响, 一遇大雨、暴雨, 漯河很容易出现城市积水现象。2011年5月10日, 入夏以来的第一场强降雨不期而至。强降雨的过程大约在40分钟, 接着转入小到中雨。在降雨20分钟后, 漯河日报的新闻热线不断接到城市不同地段积水、交通不畅等问题的电话。我们是否还要重复“漯河街头能行船”的报道?我们的报道能否给炎热夏季心情焦躁的人们送去些许安慰?针对这一事件, 漯河日报决定寻求一种为大众理解并接受的报道方式, 通过报道缓解大雨给城市和居民带来的压力, 对这一场久旱之后的大雨给予“公正”的评价。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漯河日报在第二天的“晚报版”, 专门安排两个版面报道“大雨”。在编排上也是别具匠心, 分别用“哈哈, 来了一场及时雨”和“唉!好雨带来点小烦恼”统领两版, 同时插入人工增雨、城市排水的时间要求、避雨避雷及大雨天出行参考等相关知识, 在选择图片时刻意地用了母亲骑车带女儿上学、一位时尚女孩赤脚在水中行走和雨后树木青翠欲滴的图片。选择这样明快的调子, 表达和谐温馨氛围和有趣的生活场景, 目的就是给人们送去一丝夏日的清凉。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党的新闻工作的生命、灵魂和根本任务。导向是个大的方向性问题, 却是由许多细节堆积而成。就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而言, 最理想的状态是媒体提供一个鲜明的观点, 社会大众能够认同、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这种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想法, 叫做共识, 其实就是“常识”。

上一篇:半月湾风情散文随笔下一篇:描写春游的心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