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论文

2024-07-23

体育经济学论文(精选6篇)

体育经济学论文 第1篇

体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及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体育经济学不是简单地研究体育或经济,也不是某个运动项目的经济学研究,而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体育资源实现价值的各种规律的学科[1]。20世纪80年代,以《体育科学》及众多体育院校的学报为代表的刊物先后刊出了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文章,并且部分刊物还开辟了“体育经济学”研究专栏。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体育经济学》。此后,部分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体育经济学的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和讲义。

目前,南京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体育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体育经济学是应用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作用规律等,从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解决体育问题。

1.研讨式教学概述

18世纪,研讨式教学出现在德国的课堂上,并且对近代德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1988年,我国对研讨式教学展开探讨。武汉大学谢平仄教授首先对“研讨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所谓“研讨法”是一种改进型的“课堂讨论”,力求突出“启发”和“研究”。,郭汉民教授系统提出研讨式教学法。他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在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并提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2]。

概言之,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教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探索解决为方法的教学模式,其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研讨式教学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传统教学理念向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2.体育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学生条件分析

我院体育经济学课程主要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该专业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配合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进行与完成。首先,该专业学生为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本科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经济学课程前,系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深入学习了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等体育专业课程,专业基础扎实。

2.2教师条件分析

目前,我院承担体育经济学教学任务的为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张建明副教授,张建明副教授为河海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且教学实践经历丰富,可很好地把握课程教学。其次,我院新晋教师的招聘均要求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之上,这保障了新晋教师系统的学习并研究了其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绩,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可以很快进入教学角色、完成教学任务。

2.3学校条件分析

创新推动发展,改革促进成功。目前,我院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对教学、科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创新,鼓励教学改革,并且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为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物质基础。

3.体育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3.1制订计划

如哈罗德·孔茨等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3]科学、完整的教学计划有助于保证研讨式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制订计划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理解,并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有整体认识。制订计划时,教师要统筹安排研讨的主题、研讨的方式、阅读的资料、时间的分配等,对基础的知识性问题、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和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性问题的研讨循序渐进。

3.2指导选题

此阶段通常在研讨专题的初次授课。教师概述课程性质、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并根据教学计划就第一专题的某一方面进行讲解示范,其重点为小组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根据教学计划分配研讨小组,布置研讨内容。

3.3收集资料

此阶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传授的方法,查找索引,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在此阶段,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进度,并对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的书写格式、结构布局、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把握学术前沿、追踪学术热点的能力,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只指导、不干涉原则”。

3.4分组研讨

召开小组会议,小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情况、发表观点,其他同学对其发言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小组研讨结束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总小组研究成果,总结小组发言情况,并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

3.5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依次在全班发言交流,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情况,教师和其他同学就发言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讨论。交流结束后,教师根据各组发言情况总结,客观分析此次研讨活动中的优点和缺陷,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6总结提高

全班交流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教师及同学建议,修改各自研究报告,并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强化教学效果,从而保障下一专题高效率、高质量地实施与完成。

4.结语

研讨式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开拓意识,而且妥善处理了与前续课程的关系,使原有定势能在新知识的学习中顺利迁移,做到学以致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体育经济学论文 第2篇

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采取Verges的方法,选择了后面一种方法。本研究共有45名面试官,都是大学生,并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问培训。每位学生需要采访大概15个人,这些访谈对象需要包括以下的类型:男人和女人;少年,青年和老年;城市和农村。本研究采取了653份方便样本-“真实”的消费者,其中39%为女人,61%为男人,55%为城市人,45%为农村人,41%年龄少于25岁(青少年),33%介于25到45岁之间(青壮年),26%年龄超过45(中老年)。

2.数据来源背景分析

数据收集和调查设计。本调查于在中国唐山地区进行。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收集数据,一共有40名面试官。本研究所采用的面试官为大学生,他们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谈培训。和第一个研究项目一样,本研究使用了598名“真实”消费者这种方便样本(50%为女性,50%为男性;56%为城市人,44%为农村人;44%年龄低于25,31%介于25到45岁之间,超过45岁的占25%(表1)。120个人把阿迪达斯作为感应词,180人选择耐克,116人选择锐步,182人选择彪马)。问卷调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对词汇的自由联想,消费者需要根据被提议的词汇进行五个联想。被提议的词被称为感应词。对于体育作品,选择10个词汇,因为感应非常大。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第二个部分收集了人口信息,诸如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表1调查对象的背景性别年龄所在地女性男性总和<2525-45>45总和城市农村总和体育阅读62581204938331206852120体育经济928818082564218010179180体育品牌57591164836321166353116体育媒体889418284554318210379182综合性299299598263185150598335263598比率505044312556443.一个初步的分析数据分析。一共收集了2485份访谈稿。做了三份互补的分析。第一个分析运用第一个研究项目中的5个方面(D2到D6)说明每个体育市场品牌如何定位。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是否每种品牌大概符合人们对体育市场品牌的表述。第二个分析研究根据每个方面的具体因素,分析每个体育作品是如何自我定位的。第三,用不属于体育市场品牌表述常见系统的因素来分析,目的在于描述品牌在体育市场市场外的定位。每种体育作品的合理和差异定位显示在分析的每个阶段。尤其是本研究视角和公司管理者的战略有关。两个研究都关注与品牌标识有关的问题。体育作品标识是品牌管理的一个分析单元。表述的社会性质由这些词出现的频率决定。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要被视为社会表征,该词必须要被10%的人提及;还有些其他研究者认为词汇计量分析要依赖的规律。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他的规律规定最常见的单词(譬如单词中的5%到10%)必须代表所列词汇的40%到60%,而另外一半被唤醒的词汇由超过90%的词汇组成。

4.小结

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进一步对体育经济学的社会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探,以期引入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有所启发。

论体育之衍生——体育经济 第3篇

一、体育经济

所谓的体育经济, 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 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

体育经济第一次展现出其不俗的实力源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这届奥运会以前, 举办奥运会都是赔本买卖。但洛杉矶商人尤伯罗斯却改变了这一切,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 采用民间集资, 收取场地广告费, 出售电视转播权, 甚至将奥运火炬接力按米出售, 加上广告收入与门票收入及预订门票款存入银行的利息等一系列商业化手段, 将第23届奥运会办成一个空前成功的体育盛会, 且盈利2亿多美元, 由此改写了奥运会的经济史。而与之对应的1976年, 同样在美洲大陆举办的蒙特利尔奥运会, 经费开支高达20亿美元, 由于经费完全靠政府财政拨款, 使得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 用了20年时间才还清15天奥运会欠下的10亿美元的巨额债款, 被称为“蒙特利尔陷阱”。

再将目光转向国内, 沈阳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分赛区, 因此在“奥运效应”的辐射下, 沈阳修建了奥体中心, 即“新五里河体育场”, 并修建一些相应的体育设施, 并且在奥体中心这一体育产业的带动下, 在其附近形成一个奥体商业圈, 在此机遇下, 这一商业圈成为沈阳国际化的体育商业区域载体。

以上国内外的实例充分说明:体育, 不只是纯消费, 不仅仅属于精神范畴, 它也是一种产业, 且是潜力无限的新产业。

二、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1、体育商品的生产

体育商品的生产是体育经济整个链条的起点, 就目前大众体育消费的水平来说, 我国的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2、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经济的消费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即它是和体育健身运动密切相关的, 因此, 制约体育运动发展的因素也就会制约体育经济的消费活动。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共同之处就是都需要一定的场所与基础设施, 这无疑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3、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在体育经济的链条中,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是其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普通大众缺乏最基本的体育消费支付能力, 那么体育经济就无从谈起, 它从根本上制约着体育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水平。

4、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体育活动大都是在人们闲暇的时间里进行的, 人们闲暇时间的长短是直接影响其体育消费的一个因素。

三、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在许多发达国家, 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然而, 纵观我国当前的体育产业, 它的经济价值开发还处于极低的水平, 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限制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消费需求不足

(1) 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不高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长足进步, 但人均GDP和收入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我国体育消费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2) 居民体育消费的比重还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占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非常低, 并且占居民年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也非常低, 这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2、体育投资需求不足

(1) 政府体育投资需求不足:1) 政府对体育投入的总量偏少。某些地方为数不多的体育经费经常被挤占, 甚至有些地方竟没有将体育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2) 投入结构不合理, 宏观调控乏力。

(2) 非政府体育投资需求不高

近年来, 虽然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 各行业、单位及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鼓励与引导, 致使这方面的经费来源数量仍不足, 一些学校与企业的体育经费仍然得不到保证, 政府财政仍承担着体育发展投资主体的责任和压力。

3、缺乏高层次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 我国体育市场人才严重不足, 主要缺乏的经营人才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高素质的通才, 主要指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具备良好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及沟通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经济人才队伍;另一种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 这主要是指掌握体育经济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队伍。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 已成为限制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尽快组织修订与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 从而制定与之相吻合的体育经济政策, 加快体育经济的人才培养, 积极落实各地体育设施的开发与利用, 切实抓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

2、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目前, 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阶段, 体制需要不断创新, 产业结构也必须不断优化。

3、培养体育人才, 规范体育市场

针对我国体育人才稀缺的问题, 应加强体育人才的培育与教育, 努力造就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管理型高素质人才。

4、实现体育产业经营的法律化, 增强体育产业市场法制建设

政府部门应认真研究现存的体育产业法律法规, 逐步调整与完备体育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力求对体育产业起到很好地监督与保护, 以此推动体育产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的发展。

总之:体育运动及娱乐体验并非免费的午餐, 消费者将为此种文化体验而付费。从近20年数届奥运会及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来看, 体育成为体验经济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使竞赛主办者及所在地的经济整体受益。悉尼奥组委的一位领导人说, 本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澳大利亚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持续达十年之久。奥运会对经济的推动意义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表明由体育所衍生出的体育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受世人瞩目与认可。

摘要:体育是一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已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供给、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制约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方面做以阐述, 以期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经济,对策

参考文献

[1]霍炎.体育经济新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1.

[2]姚彬彬.浅述体育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J].法制与经济, 2009.

[3]余丽华.经济发展对体育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7.

体育营销的“简单”经济学 第4篇

其实经济现象纷繁复杂,经济原理百家争鸣,但“价格×销量-成本=盈利”的简单经济学却是路人皆知的共识。量入为出,创造价值,为环境造福,为所有利益关系人谋利才是令经营经久不衰的真谛。

体育用品商的体育营销极限经营等同极限运动

极限运动或是竞技体育中经常听到超越极限等煽情的词句,但事实上人体的条件、科学技术的支持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事实,如果没有科学的测量、计划,不考虑天气、地形和身体情况就会变成一味蛮干,面临性命之虞。同样,企业面临的竞争的压力、成本压缩,利润不断被蚕食就好像极限运动对人体的挑战,随之而来的目标却往往是不可能任务,让人透不过气来:“明年我们要将价格、销量和利润各提高10%。”极限运动的挑战者需要对自己诚实,对环境诚实,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内。企业经营也是同理,一家企业或品牌越是想拥有一切,越会加速问题的恶化,导致灭亡。

☆改变策略提高利润空间☆

高明的经营者不会让市场或竞争左右销售。体育用品营销可以通过灵活的改变策略来提高利润空间。针对某种特点的顾客需求,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或服务都能为产品创造价值。不能只是了解整个体育市场或是宏观经济市场的概况,要洞悉个别客户或重要细分市场的变化,明了产品对客户的价值及产品在市场中的认知价值才行。掌握了这些情况就好像经过了严格的训练,细致的现场勘查和计划,作好了热身运动,才可以尽情表现自我、挑战自我。盲目的行动只会变成致命危险的来源。

在80年代,滑板项目被称为都市魔幻。加上有关国家曾严令禁止的命令更激起人们寻求刺激、发泄压力、释放能量的需要,使滑板风靡一时。而抓住机会引导需求的厂商并不拘泥于滑板的成本定价,在宣传上推波助澜,在产品设计上区隔市场,在分销上挑战极限,大大提高了顾客对滑板的认知价值,使滑板项目成为当时体育用品制造商眼中的印钞机。

这里所说的认知价值往往在很多领域被人们称为产品的价值和附加价值,例如除商品本身以外的品牌价值、纪念收藏价值等等。回购比例的高低或是产品价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都是反映品牌价值的晴雨表。但即便没有品牌商标,一双鞋、一件衣饰或装备,其本身也应该有脱颖而出的本钱。不管有没有商标,都要让人直接感受到商品的品质,对细节的考究和对品质的承诺。过于依赖品牌效应而不能提供实实在在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则注定成为失败的品牌。

☆耐久和功能性是根本需要☆

不可避免的,有时商家在不经意间以生产者的姿态偷换了客户认知价值概念,将产品炒作为概念,将概念偷换成理念。LV本来只是一只女士们很欢迎的很贵的皮包,后来它成为幸福和体面的象征。现在LV却成了全世界都要背负的重担,那是全世界不幸福的心电图曲线。如果商家再把客户不能真正认知的价值强加到附加价值中进行营销,问题则更为严重。在经济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的时候问题也许并不明显,但在经济紧缩的时候就会引起产品的滞销。

有多少人在每天跑步的半个小时里必须要在一个14寸的屏幕上同时看电视或电影,哑铃即使镀钛也并不能比同等重量的铁球让锻炼效果加倍。根据统计,美国消费者日常消费中,真正影响生存和使用的价值仅占消费额的10%-15%。可以说其它的资源、功能或者说价值是被浪费了。消费者的行为并非盲目可欺,摒弃不切实际的流行或奢华,在目前的情况下,体育产品只有注重耐久和功能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着眼身边,感同身受☆

如何准确了解客户认知价值,洞悉市场,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固然有通常意义上的商业渠道可寻,但寻常的途径很难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也难免墨守成规、偷换概念的痼疾。而因此所要增加的成本却不能令人置之不理。其实不妨从身边着眼。

如果生产者也是使用者,顾客利益也是员工利益,如果员工也是顾客,那么他们就是最敏感、快捷的信息节点。让一个满脑子商业理论的人热爱运动要比教一个体育爱好者做好自己热爱的工作要困难的多。一个体育用品公司一定要是一个爱体育的公司。很难想象一个运动产品公司里到处都是天天西装革履、懒于运动、身材走样的人。即便真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的产品应该也很难获得体育爱好者的认同。公司虽然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员工来完成工作,但对工作以外的事,诸如运动、音乐、游戏等也应该充满兴趣。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也更能强调团队活动的体育精神,避免观念僵化产品单一。为自己的产品直接争取到最近的客户。

☆合理优化,适当节省☆

客户和市场一直要求价廉物美的产品,而生产成本和质量却一直是相对矛盾的两项指标。但是否有些指标是被过度夸大,又或者随人们的认知已经发生变化了呢?运动内衣的销售一向采用独立包装。但一家户外用品公司在经过分析后认为,如果采用与普通成衣同等规格包装上架,每年可节约15万的包装费。经过调查和实验,他们决定将普通内衣上架,将轻质内衣卷好摆放。由于需要直接展示衣物材质,设计出来的内衣完全可以外穿,并在不经意间达成了多功能的目标。而该项目在最终的销售中也获得了顾客的认同。由于该行为与公司环保自然的形象统一,更加强化了品牌的形象,可谓一举多得。目前,这样的包装风格也已经成为户外用品店的主流。当然,这里谈的是合理优化,适当节省。例如在器械活动部件的材质上或安全性上,商家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也不应该做出让步的。

体育赛事组织者的体育营销学

对于经营体育用品的企业来说,产品代表了利润和股票。而对于经营体育事业的组织来说,赛事活动既是产业的产品。体育产业的所谓无形资产或概念资产在经济危机中已经成为泡沫,淹没在金融海啸的滔天巨浪中。球员的身价虽然高达千万,但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却让俱乐部只能入不敷出。

☆做有意义、有回报的理性投资☆

烧钱不应该是盲目的投资。任何体育事业或个人的活动,只有真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于公益事业建设,推动人们增强体质,满足他们的文体消费需要才能变成有意义、有回报的理性投资。

奥运会、NFL、NBA这些大名鼎鼎的体育赛事,他们的最大贡献不是比赛期间的一掷千金,是因为他把赛事演绎的更加有趣,使得体育精神深入人心。他们让自己的节日变成了普通家庭的节日,让每个孩子在比赛结束后产生自发运动的原动力,让每个美国家庭都参与到体育文化的活动中来。只有让更多的人喜欢体育、参与体育运动,增加体育人口才是体育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真谛。而那些令人啧啧称奇的天文数字、体坛神话则应该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真实反映。在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跑道上,金融危机伸出了一只脚,设置了障碍,也让更多的人放慢脚步,冷静下来回归理性、朴素,反思体育事业的本质。

体育经济学论文 第5篇

1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

1.1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欧美国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研究者一些相关的、零星的研究,特别是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球员工资、转会)、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体育场馆)、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职业体育市场竞争)的研究。随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清晰的研究领域。20,《体育经济杂志》(《JournalofSportsEconomicb)的创刊,被视为承认体育经济学学科的开端|I]。其后5年间,为进一步巩固公众对这一学科的认可,先后有几本体育经济学的教科书出版,并且相应地有了体育经济学的课程。,《国际体育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出版,这是该领域第二本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也进一步明确了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存在价值。

1985年,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出创建体育经济学的倡议。到了1988年,我国第一本《体育经济学》专著出版(张岩,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体育经济学概论》(张尚权主编)。1991年,国家教育部将体育经济学正式列为体育学下的一门学科,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号》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之下的11个二级学科之一。此时,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缺乏西方经济学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之后,体育院校及部分普通高校(如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这一专业的设置和开展使该学科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但目前学界对该学科处于什么状况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1.2体育管理学

体育管理学也属于新兴学科。虽然俄亥俄大学1966年就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但真正意义重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在体育管理学专业下授予学位,1986年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的成立,以及1987年期刊《体育管理杂志》(《JournalofSportManagement》)的创刊,才标志着体育管理学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科的诞生。自那以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一直保持了稳定状态。北美体育管理协会的网站近期列出了在美国授予体育管理或体育行政学位的200多所高等院校,当然,有些是包含在其他学科专业之下的。北美体育管理协会还列出了其它国家和地区40多所体育管理学项目,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以及欧洲,体育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包括体育营销、体育财务、体育法等专业期刊)的数量也持续增长。

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是从体育行政过度来的,如1935年就有金兆钧的《体育行政》,以及50年代东北师大、中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单位编写的.《体育行政》讲义,是我国体育管理学(体育行政学)早期的学术成果。但严格说来直到1984年,在原同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中国才有了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和原北京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体育管理专业,开始了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随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地为培养体育管理人才。之后,体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势头也大大超过了体育经济学。

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看,无论国内外,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诞生都是以运用母学科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起步,从诞生之日起二者便有着明显的界限。

2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比较

2.1研究目标

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区别,根源在于二者研究目标不同,不同的研究目标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首先,关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骆秉权提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关于“总结经验、提高、促进”等功能,并不是体育经济学的目标,而是政策制定者、市场经营者的任务。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似乎也没有指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体育经济学确实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手段,目的应该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从政府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自由竞争市场对配置体育经济资源至关重要;又如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政府干预体育产业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来分析体育管理学。秦椿林、张瑞林()认为“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显然过于宽泛,任何学科不都是研究该领域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吗?重要的是,体育管理是什么?是为了实现体育部门,更准确地讲是体育组织的目标,体育管理的规律就是体育组织的各种资源发挥最优的合力作用,而采取或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因此,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应该是提供以上这些原理和方法,以指导实践。显然,着眼点主要在“组织如何高效的完成目标”。从前述体育管理学产生的起源也不难看出,其产生源于“职业体育组织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盈利目的”。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对人性问题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比如,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求球队老板和球员在协调关系和合作中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雇员和管理人员具有共同利益。其实质就是从哲学上假设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愿意为改变经济生活而做出最大努力,在管理活动中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适度的经济激励,就能发挥雇员的最大潜力。

可见,体育经济学主要探讨“体育资源”(一种社会资源的宏观视角)的有效配置,是通过理论来解释体育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问题;而体育管理学主要研究体育“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如何提高体育公共部门、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投入产出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体育经济学重在“解释”,相比之下,体育管理学重在“指导”。

2.2研究视角

虽然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也导致两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体育经济学关注的往往是效用、福利、以及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虽然这些概念或表达方式也是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常见的词汇和观察视角,但这些本质上还是属于体育经济学的内容,都与“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经济利益,是指满足主体经济需要所获得的社会劳动成果。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体育消费者,职业运动员,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体育俱乐部,还可以是国家或社会,“经济需要”主要涉及物质资料(工资、收入)、劳动力(球员的出场比赛)、信息(转会市场上的供需条件)、闲暇(体育消费者的余暇时间)、环境(体育场馆)等;“获得”实际上表明了一个资源配置、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无论是主张市场自由竞争,还是政府主导,任何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经济利益”,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体育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如表1中《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一兼论对我国职业体育联盟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这篇文章,就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联盟这种制度而不是一种其他的制度,以及职业体育联盟是如何决定绩效水平并最终影响其发展、扩张的等问题。再比如:职业运动员想要获得高收入,俱乐部想要维持球队薪资结构,二者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球员的工资问题。同样,劳资双方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工资因为何产生。

相比较,体育管理学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日光经常着眼于一个具体的“组织”,无论是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还是体育协会的,抑或职业体育俱乐部,这些议题无一不是在关注组织,无论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费管理、市场营销、场馆设施管理,以及具体的项目管理,这些议题都聚焦更有效的完成组织目标。如表1中的《职业体育组织的演进与创新》一义,便是将职业体育组织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考察,研究职业体育组织创新对职业体育组织成长的影响。

2.3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与视角的不同,导致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张保华在《现代体育经济学》中提到现代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最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丛湖平在《体育经济学》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所有方法都会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被运用。”提到了比较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博弈论的应用。

全同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实用体育管理学》指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一个分层分类的方法体系。第一层的哲学方法,是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二层是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系统方法是管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前两层之下便是某类科学研究方法和体育管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刘兵在《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中提到:“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统计研究法等。”

以上列举的这些表述基本各自说明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从中我们无法了解到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思路或原因,也无法区别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各自方法的独特性。本研究认为:大体而言,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管理学都强调哲学的普遍指导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实证与规范的结合,但是体育经济学更侧重定量和实证(直观上)。体育经济学多模型、体育管理学多工具。如表1中《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分析》一文,运用了信息共享性产生的规模经济、梅卡夫法则、外部性理论、马太效应与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增等卜分典型的经济学理论模型,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路径研究》一文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了战略管理分析中的SWOT工具,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PEST分析等。

体育经济学更偏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更准确地说是数学方法,因为母学科主流经济学是前提假设抽象程度高的公理化的演绎体系。数学方法之所以可以运用于经济学,就存于经济学所认识的对象除了质的规定性外,还有量的规定性。经济学的数学化是经济学精密化和实用化的标志。一般而言,经济学家都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做一管窥,该奖从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里希和丁伯根以来,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的获奖者,大多有着精湛的数学功底,并在经济学新理论数学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萨缪尔森、库兹洱茨、希克斯、阿罗、里昂夫、康托洛维奇、库普曼斯、克莱因、托宾、德布鲁、斯通、哈韦尔莫、纳什、泽尔、腾哈萨尼、赫克曼、麦克法登、斯彭斯、恩格尔、格兰杰、奥曼等等,大都应用数学形式研究其关注的经济问题,并获得重大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而得到经济学的最高荣誉奖。由于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不同,具有明显的量的规定性,因此,经济学研究必须借助数学。从理论上的模型或假设到验证,需要采用更多的定量分析方法,因此,体育经济学研究一般很少有价值判断,主要就是来阐释体育中的经济现象。遗憾的是,这一点恰恰是体育经济学目前最大的短板。而体育管理学则不同,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重可谓平分秋色,体育管理研究中常使用的那些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统计研究的方法多用于对经验的总结,为的是找到一般性,管理一直被强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就决定了体育管理学研究中会有一部分是需要定性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的。

3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融合

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学科的独立性是显然的,但是作为应用研究性的学科,二者的融合也是一种趋势,由于二者都是以体育现象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无论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还是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都是体育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谁为谁提供方法、谁为谁提供理论基础,因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

体育经济产业发展论文 第6篇

[关键词]中西体育体育经济历史考察

一,西方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与起源

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竞技体育,尤其是职业体育,大众体育,尤其是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娱乐体育迅速勃兴,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强大,体育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立。那么,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是如何起源的,是理论上应回答的一个问题。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确立而相继萌芽和演进的。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棉纺织机,以及后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的。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起源于英国。美国学者莉萨·马斯特拉莱西思在她出版的新著《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英国是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一方面,现在体育可以作为产业来经营的绝大部分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源于英国人创立并竭力推崇的“户外运动”。如足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羽毛球以及部分水上和冰上运动项目。尤其是大英帝国以炮舰政策开道的殖民扩张,又把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传给了殖民地的新贵,从而使户外运动逐渐传播到美国和欧亚等许多国家。这就客观上为体育在全球的职业化、商业化做了经营内容上的准备,现代体育的产业基础由此开始奠定。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产业除了需要可以开展经营的内容之外,还必需有开展经营所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就是俱乐部体制(ClubSystem),而俱乐部体制最早也是产生于英国。1750年在英国的纽玛克特一批贵族资助成立了著名的“乔治俱乐部”(TheJockeyClub)。该俱乐部是一个普通的赛马俱乐部,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该俱乐部开创了现代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并且“乔治俱乐部”的模式很快就被英国的板球、拳击等其他运动项目仿效,并进一步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流行。所以说,英国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理由成为体育产业的发源国。

当然,谈体育产业的起源只提英国不提美国,也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因为,一来美国也是当今世界上一些最为成功的商业化体育经营项目的创始国,如篮球等;二来美国人在引进英国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上又创立了现代体育职业化、商业化所不可缺少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即联盟体制(Leaguesystem)。而后者在确立现代体育的产业地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初,“乔治俱乐部”模式开始在美国流行,许多年轻人纷纷按照英国人的传统建立体育俱乐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英国的俱乐部体制在美国很难获得成功,因为美国社会缺乏贵族传统,俱乐部难以找到贵族们慷慨的赞助而得以维持。于是,美国人开始探索盈利型俱乐部的运作方式。1828年美国纽约的一个赛马俱乐部的会员考德沃德·科尔顿(CaldwalderColden),为解决俱乐部资金困难向俱乐部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在俱乐部内部出售1万美元的股份;二是向观众出售门票。尽管俱乐部经过讨论否决了他的第一条建议,但是同意他在1829年的赛季按商业方式运作俱乐部的整个赛事。由此,开创了体育商业化的先河。美国内战以后,棒球超过板球成为当时美国最流行的运动。1871年部分职业棒球了全美棒球协会,凡是给尖子运动员支付薪金的棒球俱乐部都可以加入该协会。1876年有“棒球沙皇”之誉的威廉·赫尔伯特(WillianHulbert)接管了全美棒球协会。他认为只要像商业那样来经营棒球,棒球完全可以盈利,并且上任不久他就把全美棒球协会改名为全美棒球联盟。随后又立即着手制订联盟的各项规则,并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发棒球的联赛市场,进行联盟的垄断经营。棒球职业联盟的成功运作,使得这种体制很快在篮球、美式橄榄球和冰球等项目中得到了推广。

当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美国已率先在自己的职业体育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联盟体制。所谓联盟体制实际上是指职业队的业主们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经营权委托给一些专家,让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来对联盟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它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的一种“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它的实质是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取最大利益。所以,美国商界一直把联盟称为“体育卡特尔”。在今日美国,除了中国人熟悉的NBA之外,棒球大联盟(MLB)、全美橄榄球联盟(NFL)、全美冰球联盟(NHL)和足球大联盟(MLS)都创造了令世人叹服的商业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共性特征就是联盟体制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应该指出的是,联盟体制在北美的成功运作,并不是职业体育商业化惟一的组织形式。在当今欧洲各国,“乔治俱乐部”模式经过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也已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俱乐部模式,并同样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所不同的是,欧洲职业俱乐部是竞争环境下的“自营模式”,北美联盟体制下的职业俱乐部是部分垄断经营的“自营+代理”模式。总之,体育之所以能从一种单纯的教育和文化现象演变为能够创造几千亿美元产值的巨大产业,英国人创造的俱乐部体制和美国人创造的联盟体制同样功不可没。当然,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竞技运动项目从业余走向职业的商业化路径有关外,大众体育的全球勃兴和健身娱乐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相对于竟技运动的职业化探索,大众体育的商业化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尽管18、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上流社会己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但那时的消费规模整体上还比较小,还形成不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实际上直到20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在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重建中重新崛起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才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普遍化、生活化,大众体育(SportForAll)才有了产业地位。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起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已在产业规模和产值上超过了先发的竞赛表演业而成为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二、中国体育经济产业发展与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体育事业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客观的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这段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1.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集中计划,动员和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好的宏观效益,奠定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工作队伍,并改造和兴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

2.通过行政手段推广和普及学校体育教育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

3.依靠计划性极强的“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竞技运动项目水平,为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做出了贡献。严格的说,这一时期的体育还只停留在“体育事业”的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

(1)国家管的过死,统的过多,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一切体育事务都由体育行政部门一体委来管理和控制,造成体育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约了社会各个方面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认识上和决策上仍然把体育仅仅当做纯粹公益性的事业,排斥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对体育的参与;

(3)计划性的体育管理模式排斥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导致一方面体育事业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持,财力不足;另一方面提供的体育产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拉开了以市场为取向,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才开始了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有三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奥林匹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80年代中期体育社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90年代初体育市场化改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3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就像三次巨大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推动中国体育事业滚滚向前。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70年代末到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体育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体育系统对体育场馆进行了试点改革,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实际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后期进而提出了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为突破发展阶段。1992年随着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的发表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和改革目标的确立,体育体制受到很大冲击。1993年6月,全国首次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就体育事业发展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取得共识。1993年召开的全国体为主任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原国家体委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特别是1995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这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看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使体育产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加大了体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加强了体育立法工作。

第三阶段,至今。19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动纲领,体育经济产业更是蓬勃向上的发展。

总之,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的起源,从地缘上看,是源发于英国,继发于欧洲大陆和北美,美国是当今执世界体育产业之牛耳的国度.从内容上看,是先竞技体育,后大众体育。从根源上看,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形成了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从制度保障上看,是俱乐部体制和联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事业从体育部门走向了市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一时期迎来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特别在社会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其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产业的最显著特点就试体育产业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1,北京申奥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空前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美)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等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切[J]体育大观,1995,(3)

[4]蔡军等: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闭[J].体育科学,1997,(3)

[5]《19~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上一篇:几个世纪后的今天300字作文下一篇:小狗公主的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