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研究目标

2024-07-12

课题的研究目标(精选8篇)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1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2篇

本课题研究将在继承、批判、吸收当今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以及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瞄准素质教育目标,运用创新理念,针对“导学案”课堂模式使用以来教与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构想:即通过学习、研究、实验、总结,逐步形成一种符合英语课程标准,遵循新教材编写体系,充分发挥教材特色,用来指导、规范我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通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群体素质入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本,从而实现大面积、快速度地提高我校外语教学质量之目的。在研究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通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预计突破的难点 研究的基本内容:

1、转变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创建生命化课堂。

2、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学习方式的研究。

3、开辟学用渠道,拓宽英语学习方式。

4、如何选择英语复习课堂中的学习方式。

5、英语阅读课学习方式的探讨。

6、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寓教于乐学习方式。

7、如何在常规英语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8、网络英语学习方式的初步尝试。

9、英语课堂中问题教学方式的研究。

10、“三清”学习小组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验。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是我校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认为,首先,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最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我校英语教师来说,教学改革预计的一个难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和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①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理解中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成效性内涵。

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08.9——2009.9)

①召开实验课题开题会议,开通“一中英语课题研究 ”网。②检查实验班级课题启动和组织实施情况。③落实课题研究实际情况,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④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展示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⑤ 2009.9——2010.9课题研究深入阶段。

3、课题总结阶段:(2010.10——2011.10)①2010.11—2011.1整理课题研究原始材料

②2011.2—2011.5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形成课题研究成果。③2011.6—2011.9召开课题结题会议

四、课题组研究成员的分工

王泉水:课题推荐人、指导者

刘冬红:课题申请人、指导者 王军建:课题总负责人

高文亮:课题负责人兼主持人

杨宝红:课题管理负责人

旭:课题研究设计者兼课题管理者

艾巧霞: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学习方式的研 究。

李雪霞: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开辟学用渠道,拓宽英语学习方式。刘

灵: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如何选择英语复习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周学英: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英语阅读课学习方式的探讨。

杨丽兵: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寓教于乐学习方式。时改云: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如何在常规英语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

潘宁宁: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网络英语学习方式的初步尝试。沈俊萍: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英语课堂中问题教学方式的研究。王广平: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 “三清”学习小组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验。

五、课题研究组教师的工作和要求

1、服从课题组的领导,积极参加课题实验,完成实验任务。

2、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解放思想,努力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构建民主和谐、合作探究的课堂,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逐步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生命的质量。

4、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切实开展 “三课”活动、集体备课,经常听课、评课,积极参与论坛的交流研讨活动。

5、经常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典型课例,要写出课堂教学实录,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1、应用性成果

(1)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课堂效果明显提高。(2)培养出一批教育教学专家和名师。

(3)课题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辐射带动非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改革。(4)观摩课、优质课、课件。

2、理论性成果(1)实验报告

(2)论文、反思、随笔、案例。(3)学案集、丛书或专著

七、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理论资料拟定为:

1.《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及与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读物 2.《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

3. 通过网络、书籍搜索整理有关教学方式的资料 4.《中学英语教学案例》 5.《英语论文集》《英语学案集》

6.《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吉林人民出版社 7.《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

吉林人民出版社 8.《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9.《中小学外语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河大出版社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3篇

1.1 科学问题及其分类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由于科学问题总是在一定的科学技术背景知识上产生的,据此可以把科学问题分为两类: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1]。

经验问题是关于实在世界本身的问题,比如苹果落到地上,子女像父母,等等。这种在实在世界中发生的使我们惊异的事件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和神经系统,需要说明、没有被说明、而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背景知识可以说明的,就构成经验问题。根据经验事实与理论框架之间的相容性,可以把经验问题分为两种:"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如果科学问题能被某个范式所规定,可以利用范式所提供的观念工具和实验工具来求解,并且肯定有解的问题,称之为常规问题。相反,反常问题则违反了由范式引起并支配着的常规科学的预期,仅仅利用当时的科学背景知识无力加以解决,单靠调整和发展现有的科学知识背景也不能解决,而要靠建立新的科学范式才能解决。常规问题的目标状态明确,只需要发展和完善当前科学知识背景就能解决。至于反常问题,连目标状态都需要科学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来明确,并需调整变更现有科学知识背景,创立新的科学理论,更加需要科学家具有勇于打破旧范式束缚,努力开拓新领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加以解决。若经验问题是把现象纳入某个概念或理论框架的问题,那么概念问题则是关于当前的概念框架或理论是否合适、是否可靠的问题。如果经验问题是一级问题,概念问题就是二级问题,是比经验问题层次更高的问题[2]。

概念问题分为内部概念和外部概念两种。所谓内部概念问题是指一个理论内部没有逻辑自洽性,或者理论内部具有逻辑矛盾。外部概念问题是指一个理论与其他理论不相容,包括科学理论之间逻辑上的不相容,以及哲学思想(本体论)和方法论、文化传统等不相容。

1.2 理论信息学问题的目标和应答域

建立信息科学学科的问题,即构造由信息概念、信息原理和信息理论组成的学科体系的问题,信息科学的目标是要建立关于宇宙间信息现象的知识体系,它的应答域在物理学和物质科学之外。如果把信息科学问题看成对于信息现象的解释,它构成一个反常的科学问题,它的求解必然造成居于统治地位的物理学范式的危机,引起科学革命,建立新的信息科学的范式。如果把信息科学问题看成是信息概念问题的升华,是高一个层次的问题,那么正处于萌芽状态的信息科学理论在内部与香农通讯数学理论构成内部概念矛盾,在外部与整个物质科学体系相冲突,不仅表现在概念、原理和理论的不相容,而且表现在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本体论的不相容。在原则上,物理科学方法不适合信息科学。因此,信息科学要发展,必须建立它自己所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

1.3 理论信息学面临三个瓶颈问题

在当代信息科学研究中,存在三个认识上的误区。这三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一直是信息科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1.3.1 完全从概念出发建立演绎体系研究思路,以及在信息定义、度量问题上的纠缠不休;

1.3.2 在构建各领域信息学及理论信息学理论时,对香农通讯数学模式的照搬,以为不量化、不数学模型化就没有信息科学;

1.3.3 在信息科学哲学上对有可能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泥坑的恐惧心理,以为只有把信息解释成物质的属性在理论上才安全[3]。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科学家们受数学、物理学学科模式的局限,受到还原论思维方法的束缚,加上在物质科学哲学体系中没有信息的地位。信息学是与物理学范式不同的学科,它研究事物间的关系及抽象的逻辑特征,其任务是揭示与物理学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规律。因此,不能沿用传统的方法、范式和哲学观念来研究信息科学,具体表现为: (1) 不能把信息的定义作为信息科学研究的唯一出发点至今关于信息的定义有好几十种,但没有一种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信息科学界的同行把没有公认的定义作为深入研究的障碍而无法逾越。生物信息学家已经提供全球范围的基因信息服务,信息业的各类产品层出不穷,版本不断更新。十年来,我们绕开"信息"概念上的纠缠,把关于生命信息学的研究不断地引向深入。在科学史上,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先把力、能量、功这些概念定义得十分科学、准确,然后才提出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的。关于能量的概念,从16世纪提出到19世纪,花了200多年功夫,直到把各种不同形式能量的转换关系弄清楚,才正式确立为一个科学概念[4]。因此,从事实上看,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信息定义难以把握与刻划,而在于研究者从定义出发的研究模式在思想观念上造成的束缚。所以,完全可以把信息概念作为不必加以定义的基本概念予以采纳,然后推进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和信息规律的探索,不断加深对信息的认识,迟早有信息概念科学化的瓜熟蒂落之时。当然,这并不排斥部分研究人员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信息概念进行不断讨论,但却不再是大多数信息科学研究者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2) 不能把物理学范式和数学形式化方法套用到信息科学研究领域香农把他提出的信息论叫做"关于通讯的数学理论"[5]。香农信息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信息载体的物理学描述。与此相反,自然科学范畴的信息学主要研究信息的动静态语义,社会科学范畴的信息学更偏重研究信息的动态语义[6],它们都具有非物质的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与物理学不同的、甚至相互抵触的客观规律。因此,试图用香农信息学的模式来规范关于信息处理的理论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不能把物理学范式和数学形式化方法套用到信息科学研究领域; (3) 不能在传统物质哲学的框架下寻求对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和信息价值论的解答关于信息的存在、信息的价值,以及信息规律的科学地位,都不可能在传统唯物主义(我们称之为理化唯物论或物质唯物论)哲学观,即物质哲学的框架中求得解决。信息科学呼唤关于信息的哲学。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后,信息的价值是容易被接受的。知识产品表现出比物质产品更高的价值,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己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反映到方法论和本体论哲学层次上,关于信息的认识论(信息学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关于信息的本体论(信息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对整个信息科学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这些问题经过哲学家与信息科学家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就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推动辩证唯物主义向前发展。

2 理论信息学的研究方法

2.1 理论信息学研究需要方法创新

为了解决理论信息学面临的特殊矛盾,必须开辟信息科学自己的思想资源,提出自己的科学合理性标准。而新的范式的提出和论述,又依赖于对信息现象特殊性的深入研究。这种研究必须有新的适合信息现象特点的方法论。"科学创造首先需要创造方法",创造信息学的方法是建立信息科学本身的前提条件。一般地说,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哲学认识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学科方法[7]。由于信息现象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沿用物质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必须在哲学本体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信息学科具体方法等三个层次上同时突破。为了解决与物理学范式"不相容"的问题,要提出新的本体论、尝试新的方法论,建立以信息和智能概念为基础、以基本信息定律为出发点的信息学理论结构。这样,就必须采用"跨层次综合法"。而信息现象涉及宇宙进化全程,所以必须采用"跨学科综合法",实现对宇宙进化全程中众多领域信息的概括,实现信息进化纵向和现有信息类学科横向上大跨度的综合。

2.2 综合方法概述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要素,再组合成有机统一整体,从总体上揭示和把握事物性质和根本规律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在理论信息学的研究方面,要从整体上、从信息现象内部的有机联系方面,去研究和把握信息,化零为整,变局部为整体、变简单为复杂,揭示和把握信息现象的根本性质和基本规律,创建理论信息学,建立完整的信息科学,为建立包容物质和信息科学的统一科学奠定基础[8]。

2.3 跨学科的综合法

所谓跨学科综合法,就是"宇宙信息进化全程的跨学科综合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跨度地对领域信息学进行交叉科学综合。在时间上的跨度指的是,宇宙进化史纵向上跨历史阶段的综合研究,从宇宙大爆炸,到生命形成、人类的出现,再到今天的数字地球村。在空间上的跨度指的是,宇宙进化的现阶段上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

因为大跨度、全景式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很容易发现单一学科或小跨度研究中难以看到的规律性。最大跨度的研究结论容易具有最大范围的"普适性"。比如,把在人类认识过程中讨论的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放到整个生命世界中观察,则是活着的物质和活着的信息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把自然界中无生命信息过程和计算机等人工信息过程加进来统一考虑,则该问题又成为最一般的物质和信息的关系问题。所以,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关系的一般表达,应当是物质和信息的关系。

2.4 跨层次的综合法

所谓"跨层次"中的层次指"应用"信息学、"理论"信息学、"哲学"信息学等三个层次。所谓跨层次综合法就是"应用、理论和哲学的跨层次综合法",指同时在上述三个层次上积累思想资源,以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的创新,让它们交互作用、相互印证、互为依托。其中,在第一个层次上是应用信息学领域中具体学科的特殊方法,在第二个层次上是各门信息学公共的一般方法,在第三个层次上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认识方法。相关研究实践证实,以信息哲学为基本观念,以一般信息学为理论指导,以领域信息学技术和产品为实践环节,在三个层次上研究的结果,的确可以互为依托、相互映证、连接成网,构成一个开放的不断生长着的新的知识体系。

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问题

尽管国内外学者围绕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工作,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不够深入,学科的建设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关于理论信息学,或者信息科学通论,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现将相关课题列举如下: (1) 个人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信息理论问题; (2) 单位、行业与国家信息化中的信息理论问题; (3) 物质科学中的信息问题; (4) 人文学科中的信息问题; (5) 社会科学中的信息问题; (6) 计算机软件科学的理论基础[9]; (7) 信息能及生命信息进化论; (8) 理论信息学和整个信息科学知识的体系结构; (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控制理论; (10) 传统唯物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理论信息学研究问题的特殊性, 即从该问题特有的目标和应答域的角度出发, 讨论了理论信息学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和理论信息学研究的两种特殊方法, 即跨学科和跨层次的研究方法, 并对两种特殊方法的由来和发展给予理论上的说明。最后列出有待进一步讨论的若干课题。

关键词:理论信息学,目标,方法,课题

参考文献

[1]殷正坤, 邱仁宗.科学哲学引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145-155.

[2]刘国志主编.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3]田爱景, 金蓉, 王伟, 等.当代信息科学研究中的"瓶颈"问题[J].中国卫生信息, 2002, (1) :33-37.

[4]T.Stonier.Information and Meaning[M].UK:Springer, 1997.8-9.

[5]G.E.Shannon.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STJ, 1948 (27) :379-423.

[6]田爱景.论信息社会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J].医学信息, 1999, 12 (9) :26-27.

[7]田爱景.新自然观的诞生与传统哲学观念的终结[J].电子工程师, 1999 (增刊) :39-42.

[8]李建珊.科学方法概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4篇

拟定课题研究目标的方法

课题研究目标是指通过研究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即获得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他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是课题研究目的的具体化。预定的课题研究目标达到了,即获得了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课题研究成功的标志。其拟定方法如下:

聚焦法。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首选之法为聚焦法。所谓聚焦,是在提炼课题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聚焦所需研究的问题,预测出研究效果。这样确定的研究目标不易偏离研究方向,更利于课题研究紧扣核心问题而展开。如《小学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中的概念包括“小学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培养策略”,其中的关键概念是“自主学习习惯”和“培养策略”。因此,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可以围绕这两个概念确定:一是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条件和抑制因素;二是探索小学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三是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散法。所谓发散法是以课题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发散点,围绕此发散点预设研究目标。这种方法适合用于教师个人课题,课题的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初中数学易错点提前干预方法研究》这一教师个人课题,教师以“提前干预”为发散点,确定如下研究目标:一是列出初中生易错知识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设计教案时注意采取合理的策略,避免某类错误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有效提高备课质量。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出现问题后从哪些方面加以弥补。三是在对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后,将所有错误按照其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分类。并对其中的问题,再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总结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

拟定课题研究内容的方法

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所需完成的具体研究任务,是对研究问题的分解。它是在确定研究假设、自变量、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基础上,紧扣预期目标而确定的。其拟定方法如下:

逆推法。逆推法是指将研究目标作为切入口,从研究的预期结果入手反推研究内容,是确定研究内容的一种常见方法。如《提高初中弱势学生课堂参与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有这样一个研究目标:通过对“弱势学生”形成原因和学习现状的调查,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真实学习情况。围绕这个研究目标,我们可逆推出如下研究内容:

一是对“弱势学生”和“课堂参与性”的界定。二是对弱势学生的形成原因与学习现状调查。包括弱势学生的家庭现状与学习弱势的相关性调查;弱势学生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关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通过逆推,此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契合,细化了研究问题,聚焦了研究重点。

顺推法。在课题申报过程中,申报者也可按课题研究的时间进程,顺推研究进度,确定研究内容。如《“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从课题题目来看,可将课题研究内容分三个时段进行任务划分。第一阶段:学习并界定“四环”与“八步”;第二阶段:“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第三阶段:效度研究与反馈。由此,可将课题研究内容确定为:一是“四环”“八步”的界定;二是“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按教学模式流程及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前置学习任务与课堂检测设计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实践效度研究包括:“四环八步”教学模式的基模研究与子模的立体建构;课堂流程的合理化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评价。通过顺推法,申报者会找到一条研究的主线,并能逻辑清晰地将每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研究任务提炼到研究内容中,使整个研究计划更有条理性。

英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第5篇

高川中学 陈媛媛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及建构主义理论。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钱宏达,2001)。

一、英语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课题研究应从以下几三个方面入手,即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总结阶段这三个大块。这样制定课题研究过程,确保了课题有序地进行,让研究者明白每个时间段主要做什么事。

二、英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准备阶段

主要做好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资料的工作。选题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对所选题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准备:

1、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阅读一些如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报刊,通过阅读获取最大的科研信息量。

2、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新的教学观念、理论在学科中的具体反映。就目前来说,课程标准是有必要反复学习的,它能使我们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课程的最新发展趋向。

3、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当确定了研究的课题后,还有必要去收集别人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学习他人的经验。这样,能使我们了解自己所做的课题是在什么层面上,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过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有待于去研究,他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结果是否科学。

(二)实践阶段

1、抓课题研究小组。首先,要强化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课题的理性认识,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成果质量的保证。每项课题都有其课题思想和理论依据,一个课题组,也是一个理论学习班。可以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聘请专家,加强指导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只有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自学、互学、参与和组织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

2、抓课题研究的时段计划。课题组要根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和研究内容,制定好整个研究过程的计划,并把计划进一步细化。研究过程一般包括组织准备阶段、实践探索阶段、理论总结阶段、总结评价阶段。要制定每一阶段要落实的计划,研究计划如何具体,特别要考虑操作落实到人,考虑怎样提高成员的理论水平与研究水平,如何做好课题的检查、调节、反馈工作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订出制度,按制度操作,保证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抓研究过程的检查与调控。主要包括对研究方案实施情况的自我监控以及阶段小结、评价,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某些偏差或不足,并进行适当的调整。课题组成员将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在小组间充分交流,其他组员相互磋商,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4、做好信息的管理与收集。课题资料包括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的篇目索引,与课题有关的文摘卡片,与课题有关的教育专著和选集等,如《教育教学论文集》、《教学案例集》等,与课题有关的录音、录像、照片等资料。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们着手要做的是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现有的状况、已具备的条件等,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料;在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应及时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好记录;在课题的结束阶段,我们应该对整理出的资料进行分析,一旦发现与计划有偏差,就应

该及时调整、纠正错误的材料,根据事先制定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文字、影像作品等,同时学会从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实践经验和信息资料等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课题的研究材料就可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就能得出研究结果。

5、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要以英语课改实验带动英语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实验,立足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对英语教法的改革、研究与指导,以加强学科教研力度。

6、寻求多方合作。首先,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领导、同组教师的支持。课题研究需要一个研讨的氛围,需要理论、实践的指导。其次,要得到专家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要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严密性、科学性。

7、力求体现特色。学校以校本开发为突破口,以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形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价值追求,努力构建“开放式、建构型”的校本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的运用。

(三)总结阶段

1、进一步加强英语课题实验的档案建设。重视平时积累课改的资料和成果,如文件、方案、优秀教案设计、课件、案例、课后反思、音像资料、成果汇编等。

2、进行阶段性的实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写出英语课题实验报告,提出进一步修改。

目标导学、优化结构课题研究计划 第6篇

-----2013-2014年度

一、任教学科:数学

二、研究的课题:市级课题《 “目标导学,优化结构”的研究(数学)》

研究的子课题:《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三、实验班级:五年6班

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就算是用到学具,也是老师示范学生看,还有的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似乎成了一种摆设,“为操作而操作”,根本就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不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很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训练学生手脑并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并没有仅仅地停留在手的活动中,而是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并且对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根据课程目标,研究课程活动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形成一定的思路。

5、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一人一节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

六、研究方法

1.主扎进实验班,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到“四个一”。

一编。参加集体备课,把好备课关。既编写教案,又编写“学案”。集体研讨,修正教学案,课后交流、反思。

二听。积极参加听课活动。

三研。积极参与研讨。参加集中研讨,将听课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总,对课堂教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研讨的主题广泛,既交流心得,又谈困惑,更多的是围绕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四写。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将一天所见、所想、多读、所说、所做载入日记。一写学习心得,二写“教育反思”;三写“疑难困惑”;四写“经验教训”。

2.每学期开设一节展示课,让全校同学科的教师都来观摩,交流展示。

七:课题研究工作内容进度: 9、10月份:

1、学习“目标导学”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学习理论知识,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2、制定研究计划。

3、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专题研讨课。

4、积极参与专题研讨课的评课及讨论。写好听课感言。

5、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6、撰写学生交流与合作习惯养成专题文章,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11、12、1月份:

1、学习课题理论专题讲座,做好笔记。

2、通过课堂教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4、上一堂课题研讨课。2、3、4月份:

1、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专题研讨课。

2、积极参与专题研讨课的评课及讨论。写好听课感言。

3、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撰写学生交流与合作习惯养成专题文章,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5、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5、6、7月份:

1、参加网络优质课堂教学研讨会”。

2、上好课题研讨课。

3、加强网络资源学习。

4、参加课题组进行的课题研讨课。

5、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学校网页。

6、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参加实验教师总结交流会。

简兰芬个人市级课题研究计划

-----2012-2013年度

一、任教学科:数学

二、研究的课题:市级课题《 “目标导学,优化结构”的研究(数学)》

研究的子课题:《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三、实验班级:六年6班

四、研究意义:

《小学生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有效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有效操作内容。为此,有效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1、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1)、精心设计科学、可行的操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根据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与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慢慢从操作活动中寻找答案。

(2)、积极创设相适应的操作环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融洽、愉快的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操作活动,它能建立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

(3)、挖掘操作活动中的其他教育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内核”。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思考过程与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互相合作,学会了思考、发言,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2、课题研究的目标、(1)、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就算是用到学具,也是老师示范学生看,还有的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似乎成了一种摆

设,“为操作而操作”,根本就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不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很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训练学生手脑并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并没有仅仅地停留在手的活动中,而是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六、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于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文献法,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内的定期研讨,在计划、行动实施、反思调整、总结的螺旋发展中,将课题研究,不断完善、深化。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了解操作活动中的问题,分析归因,找出策略。

观察法:对学生在数学操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原因。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形成理性认识,每阶段撰写总结、报告、活动方案等。

案例分析法:不断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和思考设计的可行性。文献法:利用文献法学习收集相关理论、实践分析。七、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并且对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根据课程目标,研究课程活动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形成一定的思路。

5、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一人一节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

七:课题研究工作内容进度: 9、10月份:

1、学习有关理论,制定研究计划。

2、收集并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

3、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专题研讨课。

4、积极参与专题研讨课的评课及讨论。写好听课感言。

5、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6、撰写学生交流与合作习惯养成专题文章,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11、12月份:

1、学习课题理论专题讲座,做好笔记。

2、通过课堂教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4、上一堂课题研讨课。2、3、4月份:

1、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专题研讨课。

2、积极参与专题研讨课的评课及讨论。写好听课感言。

3、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撰写学生交流与合作习惯养成专题文章,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5、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5、6、7月份:

1、参加网络优质课堂教学研讨会”。

2、上好课题研讨课,加强网络资源学习。

3、参加课题组进行的课题研讨课。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学校网页。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7篇

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实践与研究》[JG08334]实施意见

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的2008年第334号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实践与研究》已开题研究。课题组制定了研究方案,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讨论并布署了研究工作,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计划的如期完成,课题组提出如下实施意见,希参照执行。

一、关于目标制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体现时代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展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表达……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级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也反映了语文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只有从课程整体目标入手,保持连贯性,突出年级重点,科学准确地定位课时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调节与激励作用。教学目标制定应坚持以下原则:

1、体现科学性。科学性是指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规律,目标制定体现课改理念,符合课标要求,是在课标要求的统领下进行准确表述。

2、体现层次性。一是目标要求有程度变化。依据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认识、了解、理解、积累、学习、学会”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技能的学习;用“体会、感受、体验”等过程性动词刻画语文学习活动水平;用“学习、用、能用”等动词描述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切实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体现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如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是第二学段中关于学习叙事性作品的目标要求,在表述主题单元目标或课时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照抄课标要求,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这一学段的学习进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表述为“学习、练习、能”,以体现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渐进性。二是目标达成有差异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存在差异,因此,目标设计应凸显层次性,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教师既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课程要求,也不能搞“一刀切”,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如下文关于《秋天的雨》细化目标分解中,它是按照识记、理解与应用能力层次拟定,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别达到哪几项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明确有心理指向。第一课时目标和第二课的1—4项目标是属于识记与理解层次,是全班学生应达到的共同要求;

5、6两项目标属于欣赏与应用能力层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对学困生有保底要求,有些要求他们通过努力也能达到,而中等生、优秀生就能在更高的要求中尽其所能。制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了教学中“学困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同时也有效落实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课改理念。

3、体现适切性。适切性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坚持整体性、有序性、适度性和可测性兼顾的基础上做到明确、具体、完整。明确是指用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情境来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具体就是指确定目标要进行周密思考,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角度分析,从教材编写意图出发,从落实课后语言实践的角度考虑,将课时目标的表述进一步细化;完整就是体现目标多元,体现三维整合。下面是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课时目标细化与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比照。教参目标

细化分解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凉爽、、留意、扇子、炎热、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留意、炎热、凉爽、频频点头、五彩缤纷”的意思。

3、帮助学生在诵读感悟的过程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5、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后第3题中两个比喻句的优美与形象。

6、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总—分的构段特点并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秋天。

与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相比,细化分解后的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如生字词语教学作为知识目标有定量要求,12个会写,8个会认,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用“学习、积累、背诵、了解”等行为动词描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用“在诵读感悟过程中、借助生活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边读边想、引导发现”等行为情境表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用“热爱、喜爱”等目标性词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机械分开,而是交融统一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师在深度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既可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又可防止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于目标实施

1、在课标统领下保持连贯性。丰富而多元的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发展。丰富的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注重个性体验、突出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积累、重视能力培养、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合作交流,重视习惯培养、强调联系生活”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在保持连贯性的前提下分阶段有重点的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我们可以看看关于“默读能力、理解能力”阶段目标要求:

学段

理解能力

重点

默读能力

重点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了解意思,积累词语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明确默读要求,实践练习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意义。

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默读思考并学会质疑

第三学段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准确理解意思,辨别感情色彩,推想词句内涵

体会表达效果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快速默读并能把握文章要义

以上目标的分段要求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心中装着大目标,课堂落实小目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准确分析学生语文能力的现实起点,突出年段目标重点的有效落实。尤其是当学生某一些方面能力出现缺位或不足时,教师要及时采取补漏措施;对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课堂上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促成目标的有效达成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中年级段的默读要求的重点默读思考并学会质疑,教师就要把这一要求贯穿于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始终,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让每位学生的都在读书、思考、发问的实践演练中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和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品质。对于连贯性的教学目标,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在课时目标制定中呈现出来,有时可在阅读理解的具体要求中体现,有时可在教学语言的承转过渡中渗透,还可在教学回顾总结环节中明确,让每个教学细节都折射出老师“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的发展观。

2、在模块视野中把握整体性。现行的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就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被组织为具有内在联系的8个模块,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几十篇课文。这种设计思路将语文教科书组织单元的要素由知识、能力体系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主题”,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和乏味,富有吸引学生参与的魅力。这种模块组织方式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有利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教学内容综合化,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模块的这种特性既为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提供了可能,也带来了挑战。为此,教师要以模块的视野审视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要纵横联系,领会意图,把握目标;处理教材,要整体入手,兼顾局部,让每一个教学设计点都表现模块系统的张力。在模块背景下,教师要通盘考虑本模块所要展开的教学活动,强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时段内就某一主题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逐渐提升语文素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是围绕“秋天”这一专题选取了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描写秋天的课文和诗歌各一篇,还安排了一篇反映童心童趣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是教材编者从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角度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此种编写形式的内在意义,特别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化任务及其关联,在备课时合理融合,交叉落实,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更提高了教学的双边效率。像本主题中安排的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习作“画秋天写秋天”等实践性作业不能随教学时间的自然推移到“语文园地”再作出布置,而应在模块备课是作出整体构想,甚至在进入“主题单元教学”之前就要作出安排,这样有助于学生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学术生活的理性来提升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使学生参与建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提升了的高尚的教学生活。

3、在课文教学中体现取舍性。细细分析,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需要教师对不同课文类型(精读和略读)和不同体裁的课文目标进行合理的取舍。因为我们知道,教材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有很多训练点,如果不能把握课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就有可能出现要么目标定得太多,不能实现预期,要么目标确定出现偏差。通常情况下,诗歌、散文、故事往往侧重于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文字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说明性、科技介绍文章更在乎其理性的把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显性目标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应当作为每一课时硬任务给予有效落实;像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等隐性目标是需要长期以往地抓落实。取舍性地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不同文体不同类型课在教学策略上的选择。对于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可采用多种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感悟的兴趣;而对于说明文,则引导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讲读课文,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教材,以“读”为本,在进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熏陶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能力。对于略读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学法巩固为主,特别是引导学生抓紧紧抓住文前的“导语”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适当的点拨。

4、在阅读拓展中关注发展性。《语文课程标准》从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高度,对课外阅读给予充分的重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语文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深远意义,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选择读物能力和良好读书习惯为重点,以促进学生主动课外阅读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阅读的自由环境和自由空间。教师要根据小学生阅读心理需求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低年级采用“童话引路法”引导学生读、讲、写童话;中年级段可组织“走近名人”的读书系列活动;高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指导要以节选的名著名篇的课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名著、品名篇、赏名人。以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大语文观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淀母语文化,积累情感体验,积蓄童年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要有效开展读书指导课,定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自主阅读成为学生的课外生活方式。

三、关于目标达成评价

语文教师在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多元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评价为“棋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评价改革实践中实施阅读评价内容多元化,将《课标》关于阅读教学应达成的目标进行分项要求,如将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分解为阅读能力、阅读数量、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交流等八个方面进行评价,用相对具体的、可观察、可记录的指标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表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促使学生将评价标准转化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在评价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学生书面检测成绩和完成语文作业情况),而且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阅读过程、阅读方法、阅读的情感与态度上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定量刻画和定性描述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策略上运用“情境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诊断,以培植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要。在评价主体上力求实现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和协商关注的群体决策。评价结果以未达标、达标、良、优四个等级来呈现学生的阅读质量并对学生当下的阅读状态用评语进行定性描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评价实施中,要尊重差异,不搞一刀切,允许学生选择项目、选择时间参加评价,允许学生这学期不能达标,下学期还可达标。真正发挥评价的引导和促进功能。

四、关于几点要求

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正视现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知难而进。

(一)研究促发展。各实验单位和研究人员要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努力寻求解决困难的各种办法。课题组主要成员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争取单位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同心合作,始终把“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工作的规律。

(二)活动促研究。各子课题组要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着手并积极创造条件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以专题活动,以专项研究的方式把校本教做真做实。

(三)交流促合作。各子课题组要加强合作,增进交流,拓宽反馈渠道,及时了解课题进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相互切磋,不断创意。

(四)确保计划如期完成。各子题组要按照《研究方案》和《实施意见》定期完成各项任务,就此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课题组主要成员每学期结束前向课题组提交一篇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论文。

2、各子课题以学年为阶段向课题提交一份阶段性总结报告。

3、各研究人员每学期通过子课题鉴别向课题组提交1—2份有新意的“模块备课教学设计”。

4、课题组每学年开展一次研讨观摩课,各研究人员需以“共读、共备、共研”的方式参与指定内容的教学设计。

5、课题组每学年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并配合上级教研部门相关活动,对子课题阶段性成果进行评选。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8篇

纵观目前幼儿园教师开展的各类课题研究,由于缺乏明确、具有层递性的课题推进目标,使得教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忙忙碌碌、不知所措,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空泛、难以有效地解决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没有明显改进。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确立具体的、适合教师的发展性的推进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对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完善、针对性强的师幼互动推进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反复琢磨、逐步达成,教师的师幼互动质量也因为有了推进目标的明确导向而快速提升、成效明显,在两者相辅相成的协调运作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下面以《色彩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研究》为例,具体介绍师幼互动课题研究推进目标的确立与实践。

一、目标的讨论与认定

为了使确立的推进目标针对性强、更符合教师的教学行为现状,在目标确立之初要对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确立目标。如在《色彩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研究》中,教师发现在与美术表现能力较弱的幼儿(以下简称“弱势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怎样激发此类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何时介入能与幼儿更好地产生互动、对于此类幼儿用怎样的互动方法比较适宜等。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对班内此类幼儿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分析原因,最终确定了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 色彩活动中教师与弱势幼儿互动方法的适宜性研究。

2. 色彩活动中教师与弱势幼儿互动时机的适时性研究。

二、目标的分解

目标导向行为是一个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一般而言,它能提高人们的动机水平。但如果导向过程的时间长或者目标不具挑战性,那就会降低激励的力量。因此,要把师幼互动的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近期目标,用这些近期目标的实现来加快远目标实现的进程。

如《色彩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研究》课题组制订的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色彩活动谈话导入环节教师与弱势幼儿互动方法、互动时机的研究。

第二阶段:色彩活动示范讲解环节教师与弱势幼儿互动方法、互动时机的研究。

第三阶段:色彩活动幼儿操作环节教师与弱势幼儿互动方法、互动时机的研究。

第四阶段:色彩活动交流讲评环节教师与弱势幼儿互动方法、互动时机的研究。

以上的分阶段推进目标不但呈现递进性,而且具体到美术活动各个环节的互动方法与互动时机,在操作时还可根据实际研究情况灵活调整,如在同一活动中可同时关注两个或三个阶段目标的达成,或者是针对一项目标开展多次活动,而不拘泥于预设目标。

三、目标的转化——任务

任务是目标实现的载体,师幼互动的推进目标只有转化为一项项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才能使教师有的放矢地朝着目标达成的方向前进。

如《色彩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研究》课题组确立的具体任务:

任务一:确保二周一次的园内课题组活动:在活动前听取执教老师的教学意图及预设互动情况,教师依据研究的重点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照着观察记录进行活动后的研讨,使得执教老师明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根据意见和自己的感悟撰写教学反思,为以后的活动奠定基础。最后是撰写相应的案例,归纳提炼有效互动的方式方法。

任务二:教师依据研究的重点每个月有目的地跟踪1~2个弱势幼儿,进行记录分析和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改善与这些孩子互动的情形,提高与这些孩子互动的频率与质量。

任务三:通过对色彩活动中师幼互动事件和行为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分析,选取典型的行为事件撰写成案例,并剖析行为事件背后的意义,从而深入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目标实施的过程

有了推进目标的导向、有了明确的实践任务,教师开始设计并组织活动,在活动中除了关注美术活动本身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还要特别关注本阶段自身师幼互动推进目标的落实。如色彩活动《美丽的烟火》教师在活动中关注的几个要点:

1. 活动目的:要求幼儿通过观察把烟花的色彩表达出来。

2. 阶段推进目标:谈话导入环节教师与弱势幼儿的互动方法。

3. 重点关注弱势幼儿:林静怡等。

五、目标达成的分析与反思

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课题组都要针对推进目标进行分析与研讨,总结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同时发现后继改进的问题与对策,并确定是否进行第二次的实践研究。

如美术活动《美丽的烟火》结束后,教师分析到:根据预设的推进目标,教师在活动的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地利用各种各样的烟花图片来唤起弱势幼儿已有的经验,但未能得到幼儿的呼应,互动氛围未能形成,因此,直接出示静态图片的方法不能激发弱势幼儿参与互动的兴趣,这种互动方法对于弱势幼儿来说不适宜,推进目标未能很好达成。于是,课题组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方法,并确定了第二次实践的时间。

在第二次活动中,教师改变了第一次活动时直接导入的方式,把握住幼儿喜欢过圣诞节的心理,通过与幼儿交流班级中圣诞节的环境创设,打开了幼儿的话匣子。激趣的互动方法的合理运用,再加上教师言语、表情等多方面互动行为的引导,幼儿积极与教师产生互动,较好地达成阶段推进目标。

以上案例仅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课题研究过程中推进目标的确立与实践过程,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师幼互动能力的有效提升、教育行为的不断改进和研究能力的逐步提高,课题研究成果也在此过程中得以积累与形成。由此可见,课题研究过程中推进目标的确立对于课题研究的总目标的达成与研究成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前幼儿园教师开展的各类课题研究, 由于缺乏明确、具有层递性的课题推进目标, 使得教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忙忙碌碌、不知所措, 难以有效地解决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师幼互动课题研究过程中推进目标确立的过程为例, 阐述了课题研究应以解决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为主旨, 以教师的实际情况为起点确立层层递进、因人而异地推进目标, 从而有效达成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课题研究,推进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俐.三位孩子三幅作品[J].早期教育.2005, (4) .

[2].吴邵萍.在美术活动中提供适宜的支持[J].幼儿教育.2009, (6) .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胡振芳.师幼互动:美术活动成功的源泉.http://www.tzhledu.net

上一篇:益阳市国土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下一篇:2020外科护士试用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