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背影 导学案 有答案

2024-05-19

7 背影 导学案 有答案(精选5篇)

7 背影 导学案 有答案 第1篇

课题:7背影

主备 万芬芬 授课班级 七1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要懂得感恩父母。【学习重点】

1.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2.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1、人物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春》《背影》等。

2、背景透视

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母亲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大学,父子二人同行至南京,在浦口车站惜别。

3、预习自测

(1)给加粗字注音。

交卸()奔丧()狼藉()漱漱()颓唐()琐屑()蹒跚()举箸()情不自禁()迂()

(2)解释下列词语

1、祸不单行:

2、狼藉:

3、漱漱:

4、典质:

5、赋闲:

6、蹒跚:

7、颓唐:

8、触目伤怀:

【整体·感知】

1、内容与结构

(1)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父子浦口送别)

(2)说说这篇文章采用的什么记叙顺序?并试着划分结构。明确:倒叙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的思念之情。

2、线索与主题

教学反思:

(1)看看本文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 试着仿照老师的例子概括一下。

教师举例: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是在文章开头,是作者惦记父亲时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明确:第二次是在第6自然段,是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也是在第6自然段,是在父子分别得时候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们可以概括为: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段,是在文章的结尾,是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别后思念,再现背影。(2)请你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根据第一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开头点出“背影”、中间追忆“背影”、结尾思念“背影”,“背影” 一词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严谨,故线索就是“背影”(3)本文想通过“背影”表现一个什么中心? 明确:父子情深。

附板书: 《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二课时

【研读·赏析】

一、揣摩细节描写

1、父亲的背影

(1)课文四写背影,是哪一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望父买橘时的背影(2)请学生朗读这个“背影”,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刻画这个“背影”,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揣摩其表达作用。

明确:a外貌描写:“他戴着……棉袍”

析: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家境不好,穿着朴素,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b动作描写:“蹒跚……的样子”

析:走路的姿势:蹒跚。可以看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可以看出父亲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总结作用:突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父亲的语言

过渡: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下面请大家找出来仔细揣摩。

明确: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总结:这里几句为数不多的话语,却字字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浓浓深情、对儿子的关爱。可见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3、作者的流泪与自责

过渡:面对父亲的款款深情,作者还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并且“心里暗笑他的迂”。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明确:四次流泪,两次自责:

A. 第1段: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之泪、悲伤之泪 B. 第6段: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感激之泪 C. 第6段: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惜别之泪 D. 第7段: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辛酸之泪

E. 第5段:“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次后悔自责,表明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二、语言赏析

文中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明确: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揭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好奇。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明确: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使全文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巩固·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被父亲这样细小的行为感动过吗?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特殊的礼物。我能理解大家,在你们这个年龄都有与父母较劲的时候,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我们一定也曾感动过,只是不愿意用语言直接地表达出来,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越来越不愿意用这种过于直白的方式表达来,所以有些人采取了一种在网上留言的方式写下了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第一条:爸爸,爱是经不起隐藏的。第二条:老爸,我下辈子还要做你的女儿。爸,我很自私,希望我在你之前死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好吗?

7 背影 导学案 有答案 第2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导学过程】

一、声与信息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吗?

仔细研读课本P38声与信息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写出课本中提到的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2.小组交流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

3.小组讨论:分析上述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何不同点:

结论: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我们的说话声);

另一种是 ______________(像蝙蝠的回声定位、声呐等)。

二、声与能量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吗?

类比水波的产生、传播猜想: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演示:如图2.3-5 ,用扬声器对准旁边的烛焰,播放音乐后你看会发现:

1.看到的现象: 。

2.说明: 。

3.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有哪些应用?(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本部分内容)

13.《背影》导学案 第3篇

课型:讲读课

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在20岁时,经历家庭的两次变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时,浦口分别时的父亲的背影给年轻的作者深刻的印记。这篇散文凝聚了父亲对他的关怀,他对父亲的深挚的爱。作者通过朴质、深沉、细腻的文字,把他对父亲的爱诉诸笔端,让我们读者真切感受父子深情!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名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而抒写亲情又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情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文中深挚的情感抒发和细腻的描写手法,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可以倡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一定的认知体会。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迟疑”等词语,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教学难点: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掌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家长心”,是无私深沉的家长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生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示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二、文常积累(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分别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预习检测: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投影:注音:

差使(chāi)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蹒跚(pán shān)

迟疑(chóu chú)

迂腐(yū)

拭(shì)

颓唐(tuí)

举箸(zhù)

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昏暗,不景气。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富、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3、文中几次提到背影?分别体现了什么感情?

4、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画出并注明。

三、诵读感知,整体掌握

1、学生放声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身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

2、先自主思考,再合作讨论:

⑴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示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5、6号完成)

①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只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怀念父亲,惦记背影)②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示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③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身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示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难过,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父子分手,惜别背影)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小结:表示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切的思念。

⑵ 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3、4号完成)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发明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悲哀之泪)

第二次看见父亲费劲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感动之泪)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惆怅之泪)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哀叹,更是深切回忆。(思念之泪)

小结: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示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⑶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示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1、2号)

明确:“这一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作者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四:小结:生活真像七色阳光,痛苦是灰色的,快乐是亮红色的!经历过分别的痛苦,感受到父子间的挚

爱深情,获得这感人致深的人生体验,才会拥有快乐。

达标 五:作业练习:

1、识记词语:“狼藉”,“惨淡”,“勾留”,“祸不单行”,“蹒跚”,“颓唐”,“晶莹”,“东奔西走”等(听写)。

2、完成阳光课堂基础题目。

第二课时 导学

一、复习导入

二、揣测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与全班交流。)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 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明确:祸不单行,表示倒霉的事接连发生。文中指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哀加上生存危机,陷入了不堪接受的困境。⑵ 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明确:这是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⑶ “惨淡”一词,除了表示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互动

2、分析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句子。语言描写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

③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明确: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自己放心。④ “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小结:父亲的话虽寥寥数语,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动作描写:为儿子买橘子爬过月台的场面,为什么如此艰难?

①父亲是个胖子。②腿脚不灵便,走路蹒跚。③穿着大马褂,上下不方便。④父亲当时心里很难过。小结:如此诸多不便,但父亲还要去亲自给儿子买橘子,那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会照顾儿子、疼爱儿子的慈父

三、拓展迁移

仿写:以本课为范例,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等等)为题目和

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

四、小结: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五、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七、板书设计:

朱自清

子爱父?---父疼子!

悲哀之泪──

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 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背影》导学案 第4篇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________chóu__________躇蹒跚._________琐屑.________颓.唐___________diàn_________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通过记述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之情。【合作探究】

6.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我流泪?我流泪的原因又各是什么。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7.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我”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找出文中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为你买几个橘子去。”,坚持为一个二十几岁已年轻力壮、会照顾自己的儿子买

橘子,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4)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8.文学作品选取标题非常重要,课文为什么不以“浦口送别”或“回忆父亲”为题,而偏偏以“背影”为题呢?

【精读精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A.<1><3><6>B.<6><7><14>C.<1><3><14>D.<1><6><14>

10.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11. 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1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第4句:第8句:

13.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等”、“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14.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

《背影》导学案 第5篇

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中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

难点:理解背影的内在含义。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交卸 奔丧 迂 琐屑 差使

狼藉 蹒跚 簌簌 晶莹

2、词语解释:

祸不单行 奔丧

赋闲 迂 触目伤怀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三)合作探互动,交流分享

1、哪次背影最具体、最感人?请以“这是一个――的背影,我从文章――看出”的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背影。(总结人物刻画方法)

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哪次最能体现出作者已慢慢真正懂得了父亲的爱?(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3、文章第2、3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试背诵第第六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五)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上一篇:读书诗句下一篇:秋天,我想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