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2024-06-18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精选9篇)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1篇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很长时间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说,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都属于外部因素,短期内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改观。因此,想要应对目前就业困难的局势,只能先从自身出发,针对目前就业困局,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就业策略。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凸显出其重要性了。本文拟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误区,充分发掘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积极的主观应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学科,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伴随就业指导而生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认识自我、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是就业主体本身,因此对于解决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误区造成的就业困难有其根源性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就算在外力因素下勉强就业,也会有较高的离职率。

三.怎样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决上述问题

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及转变 第2篇

1.1狭隘就业观

狭隘的就业观是相对与泛义的就业观而言的。泛义的就业指不论就业的单位性质、工作地点等要素, 只要从事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 均视为就业;狭隘就业是指预先设定就业条件, 有选择性地从事生产活动的行为。

1.2保守就业观

对工作岗位只作选择的就业观即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和岗位, 就选择进入这一职业和岗位, 从未或极少尝试自主创业。

1.3消极等待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就此生出苦闷和自卑, 经过尝试失败后选择逃避现实, 消极待命, 随波逐流, 或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希望国家政策帮忙, 依赖社会关注, 等待家庭援手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也人为地使就业过程变得繁杂无序, 极大降低了就业效率。

1.4功利主义就业观

由于都往所谓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上挤, 造成了人才恶性竞争的局面。

2大学生就业观片面性的原因分析

2.1狭隘就业观念的根源所在

当代的大学生在较多方面表现出自私, 占有欲强, 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的个性因素。当今社会的压力使得更多的人表现出焦躁, 偏激, 人际关系难于处理等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了大学生身上, 他们敏感, 过于激情, 容易冲动, 个性主义强烈, 不能更好的与人沟通。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就业面的狭窄和没有长期从业的坚持。或许有好的工作, 但仅仅因为特立独行的姿态使得他们失去了进一步成长的机会。

2.2保守就业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社会, 家庭, 学校的教育在陪伴了学生的多年学习、成长过程之后, 最终需要学生自己对自身以及各方面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阅历来判断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只是把解决自身生活需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 较少考虑对事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

2.3消极等待就业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表现出自我信心不充分, 对就业现状没有正确分析。大学生不能将自己和社会需求更好的匹配,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退缩, 胆怯, 没有顽强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肯定, 在面对热门职业时盲目追求, 片面接受社会现象的指引, 而很多职业是有需求的, 只是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失去先行就业的机会。

2.4功利主义就业观产生的根源分析

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很多人忘记了社会价值的实现, 过于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 忽略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就业目标变得短期而且极不稳定。人生价值也难更好的体现。简单的自我考虑让大学生局限于当前的状况, 只是担心现有的报酬和能力, 而长远的规划和理想的实现则成为渺茫。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途径

3.1面对职业多元化, 开阔视野, 优化就业观念

优化就业理想目标定位。要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总结即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进行理性思考, 在此基础上认真正确地判断、归纳自己的特点;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与他人的对比来认识自我, 如与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的交往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3.2更新就业观念, 完善自我塑造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知识经济时代, 个人拥有的知识程度、知识结构决定了就业竞争力。专业知识与技艺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指标。大学生要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目光前瞻, 与时俱进, 既扩大知识面, 又能把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发展方向。

3.3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寻找就业机会

要培育顽强的意志力, 不以一次一时得失论短长, 在反复的磨练中找寻机会并达成目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所谓热门职业。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经济不断发展带动职业结构发生变化, 产生新的职业, 淘汰落后的职业, 曾经倍受冷落的职业可能变的受人瞩目, 因此不能以一时之得失作为衡量就业好坏的标准。

3.4克服片面功利主义思想, 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和利益观

社会结构和经济的调整使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更加务实, 价值主体更重自我, 就业价值目标的短期性、价值途径的多样性也体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 大学生要在转变传统就业价值观的基础上, 以服从社会需要为原则。另一方面, 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成就自身为原则。集体和个人的价值是矛盾统一体, 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调适的。

参考文献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3篇

【关键词】职业信息采集 大学生就业 重要性

做好职业信息采集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校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职业信息的采集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信息的内容

一般而言,职业信息指的是与个人职业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资料,其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反映整个就业市场的社会职业状况方面情况的资料,也包括反映特定职业的性质、任务、要求、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等和职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包括与职业资格有关的教育与培训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三类:职业需求信息、职业供求信息、职业资源环境信息。

二、职业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职业信息采集不够全面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过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全面采集职业信息对于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促进并稳定就业、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完成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将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许多高校仅对职业信息中的需求信息颇为重视,对职业供求信息极少采集和处理,忽略了大学生求职对这些职业信息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供需信息传播途径存在偏差。很多时候大学毕业生无法及时获取适合的职业信息,这就造成职业信息采集的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职业信息采集被动

目前,大多数高校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依靠用人单位来访来电;二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以寻求招聘信息;三是利用互联网主动筛选有效的职业需求信息。这三种途径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再获得需求信息的相对优势。职业信息采集被动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成功率不高。

(三)职业信息采集缺乏深度和广度

从目前高校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研究情况来看,即使对于高校相对重视的职业信息库,也仅停留在建立的初级阶段。再者,目前仍有许多高校仅仅停留于对招聘信息的采集,忽略了服务类信息的重要作用。高校过于重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缺乏对服务类信息的关注、收集、发布和解读,导致职业信息采集在职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一)做好职业信息采集促进大学生就业效率的提高

做好职业信息采集首先要让大学生学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筛选和甄别,去伪存真;其次帮助大学生立足自身素质,按照专业匹配度、工作地域、工资薪酬、发展前景等个人择业因素对信息进行有重点的分类、加工、整理,让大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和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个人专业、职业兴趣、实际能力等方面因素适时调整个人求职的预期目标,实事求是,选择自己最需要的信息,有的放矢,提高就业效率。

(二)做好职业信息采集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职业信息也反映了市场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可以适时引导大学生根据筛选出来的职业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充分解读信息,增强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再者,做好职业信息采集才能拓宽信息渠道,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就业困难问题,使大学生的求职选择将更符合自身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所以,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成功率的提升。

(三)做好職业信息采集促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对职业信息的完整采集和有效运用。首先,高校可在做好职业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载体以及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着力开拓就业新渠道。其次,高校应利用采集的职业信息,做好国家各项有关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或创业基地,努力为毕业生创业搭建信息指导服务和培训平台。再次,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职业信息,成立学生就业创业组织,提高学生收集职业信息的技巧和就业能力。最后,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充分采集职业信息,积极促进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四)做好职业信息采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可以使高校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素质、数量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切实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高校应根据采集的职业信息,紧密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态势,科学规划,把学用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高校可将职业信息纳入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全面强化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合作、应变能力以及社交、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再次,高校可利用所采集的职业信息专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学生掌握收集和利用职业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享有多样化、职业化、个性化职业指导服务。最后,高校还可根据职业信息中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等,帮助学生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职场生涯提前做好准备。

四、结语

总之,职业信息采集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因此,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职业信息的采集工作,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内容丰富的职业信息,全面提升运用职业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积极稳妥地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8(4).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4篇

一、大学生存在的就业观念误区

1. 脱离实际, 心理期望值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 到2009年招生规模达到历史最高, 已经造成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职业需求严重失衡, 加上大学生对就业期望普遍较高, 使本来已不乐观的就业市场日趋严峻, 尽管落后地区和西部地区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 他们却不愿到这些基层的地区。对于城市的生源, 他们遵循人往高处走的人生定律, 就业期望则相对更高。大学生表现出的就业心理说明他们对就业的期待趋于理想化, 没有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 不能脚踏实地, 这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一步到位, 谋求长期稳定。

部分大学生想一步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味追求终生不变的法则, 希望在一劳永逸中寻求平稳的发展。还有一些学生就业前没有对职业做好充分调研, 看似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可是上岗后往往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最后不得不重新选择。择业过程中, 不少大学生认为的好职业往往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 没有看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事实上, 对职业获得真正的了解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体验, 只有经过实际感知才能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 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3. 不求创新, 被动接受岗位。

目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受到传统和保守思想的影响, 毕业后首选大型国有或事业单位, 创业不会作为就业的首选, 相反被当做迫不得已的退路方式, 缺乏当今时代需要的创新与开拓精神。“从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看,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不足不是简单地来自于供过于求的社会压力, 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就业生态位’狭窄和由此导致的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弱化。”[1]目前,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去创业, 今后是企业家人才辈出的时代, 当今大学生要善于抓住机遇, 在创业中实现个人超越。

4. 注重自我, 大局意识淡漠。

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以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他们往往强调个体的得失, 而几乎没有人能从国家的利益去考虑、去选择, 国家用人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 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出现了偏差, 他们只把眼光投向发达地区, 而一些边远地区无法进入他们的视野。有些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 不能脚踏实地, 解决这一问题是大学生要从思想根源上抛开以自我利益为重的观念, 提高自身修养, 响应祖国的号召, 以服从国家的利益需要为就业基准点, 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才能真正解决国家用人之所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

党的十八大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倡导, 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 这一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原有的价值规范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使得大学生处于社会文化价值冲突的中心, 他们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冲突之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迫切需要通过价值观的整合与构建, 使之在承接主导价值的前提下拥有其自身自由勃发的生命。”[2]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 并促使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大学生形成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职业取向。

“新世纪, 价值观的整合与构建已成为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党和国家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这也预示着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 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目标体系和问题界域都将发生重要转变, 开始进入一个整合与构建的全新里程。”[3]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公民个体的要求中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明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不平衡, 国家必须大力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这时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到落后地区的发展大业中, 因此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应改变只去发达城市就业的想法。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要敢于承担国家的重任, 投身到国家的一线建设中, 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目前,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 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 在欠发达地区, 人才仍然匮乏, 那里迫切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去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发大学生实现价值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危机的形势下, 引领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和政府应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创业, 用大学生填补欠发达地区的职位空缺, 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首先, 政府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就业政策体系。其次, 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 制定促进各种所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相应的优惠政策, 规范就业, 鼓励创业。“这种时间上的延续和逻辑上的递增性的高校创业教育实现框架, 往复循环, 不断‘生成’大学生的开拓型素质, 从而促使大学生不断从‘现实的人’转变成‘发展的人’。与此同时, 大学生这种发展的人也成为推动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创业, 推动社会特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经济形式的变化。”[4]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并予以特殊优惠。

3.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大学生的总体思想观念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共识。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的封建思想的束缚, 同时实实在在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帮助。

大学生是我国就业群体的主力军, 全社会都应该从大学生现实出发, 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 消除对艰苦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地域歧视, 积极传递正能量, 社会尽一切所能为这些大学生提供更加优厚的条件。全社会都应携起手来, 共同关心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 只有在全民形成尊重知识、营造大学生的良好就业环境, 才能唤起大学生的就业激情, 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摘要:近年来, 我国就业市场形势严峻,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 然而部分大学生不能与时俱进, 他们就业心理期望值高, 缺乏创新意识, 不少大学生以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 而不考虑国家的现实需要。基于以上就业观误区, 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高校管理者及全社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积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9) .

[2][3]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5篇

关键字:职业生涯 规划 就业 工作 管理 能力

2012年,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作为富国强民的主体部分,大学生将背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就业难与企业用人难形成了对立的矛盾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就业途径严重脱节,大部分学生为了上学而上学,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身为一名辅导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系的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引导他们主动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同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端正自己的职业观念和就业理念,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一、学生现状

最近,我对我系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统计,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电子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统计图)

通过这张统计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我系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规划、有准备。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过规划,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没有考虑过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主要原因如下:

1.思想上懈怠。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面临着就业问题,但就业的紧迫感远没有高考竞争那么强烈,不少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懈怠,对学习的要求放松,发展方向和目标也不清晰。

2.行动上松懈。大学时期是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是改善当前自身状况,发展与今后职业生涯目标相适应的潜在职业能力的重要阶段。而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吃喝玩乐上,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3.盲目多变的职业规划。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虽然有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规划很模糊,就业选择也很盲目,职业上的盲目多变是这类学生的特点。

在我平时接触过的学生中有两名学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一名是12级电子班的学生小柴,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曾与她有过简单的沟通,从谈话中我能感觉到她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她希望可以在上学期间参军入伍,于是便在后来的时间里积极做准备,在今年上半年的大学生征兵中她如愿以偿。像小柴这样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学生实属少数,更多的学生都是在思想上懈怠,行为上松懈。

相比小柴而言,另一名学生是12级电气班的学生小赵,他的的状况就比较令人担忧。我每次在学生宿舍检查卫生情况时,都会发现他们宿舍就他一个人在宿舍,而在他的床铺上摆放着的电脑上还显示着没来得及关掉的游戏。从他们班的考勤记录上来看,他的出勤率也是班里最低的。我曾多次找他谈话,当问及他以后有何打算时,他总是支支吾吾、无言以对。

二、解决办法

相对于以上两名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中,最难指导的就是盲目多变的这部分学生,他们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去科学学习,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为辅导员,在不断提高自己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的指导能力的同时,更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针对上文中的问题,我制定了如下解决办法:

1.为学生提供当前的就业政策,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技巧。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协调系里安排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或经过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理论培训的教师为学生授课,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积极作用。

3.积极引导学生的择业观,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个人能力、技能水平、家庭背景及就业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地整合信息,指导就业。

通过以上的具体工作,我们可以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及行为上的问题,提高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逐步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职业准备、学习相关的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可以迅速给自己定位,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发展道路,从而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三、重大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很重要的影响。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的、多方位的了解,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重新定位自己、认识自己。与此同时,学生能不断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从而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

2.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遇到选择的时候不盲目、不慌乱,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做好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工作目标,我深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通过其他教师传授的一些方法并结合我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相关经验,我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地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总结,以完善我的工作方法,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使他们未来参加工作后,也能不断地规划自己,改进个人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6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1. 社会导向作用。

企业为了追求社会声誉,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 把需求量较少、待遇丰厚的短缺高级技术人才大肆渲染, 给社会、学生造成误导。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为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提供了条件, 造成了一些热门专业不管是有条件还是没条件的学校都来办的现状。

2. 精英化教育情结。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把自己定位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列, 为了宣传和招生的需要, 为了增加高职生的自信心, 称高职生为“大学生”, 高职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 在择业时就必然以“大学生”自居, 强化了高职生的错误定位, 认为就业岗位必须与自己的身份相符, 待遇要与自己的名声相配, 这些观念为高职生就业和择业提高了心理门槛, 增加了高职生就业的心理障碍。

3.“学而优则仕”的误区。

高职生的高考成绩处在最后录取分数段, 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 但大多数学生坚守“学而优则仕”、“读书要做官”的思想, 在就业问题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的特点, 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近年来, 报考公务员热持续不减有多种社会原因, 在庞大的公务员考试后备军中不乏依靠父母供养的“考公”专业户, 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

4.“重就业、轻创业”的心态。

高职生怕吃苦、怕失败与求安稳的心态使很多学生错失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高职生创业需要社会各部门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上的持续支持, 也需要学生自身转变就业观念, 在思考如何就业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下创业的可行性。

5.“铁饭碗”的想法。

如果说考公务员是获取“金饭碗”, 高职学生在择业上退而求其次就是追求“铁饭碗”的岗位, 即财政供养的岗位, 这种心态在高职学生中极为普遍。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新经济结构布局的完成, 财政供养的岗位会越来越少, 非国有单位将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 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6.“唯城市论”的做法。

“唯城市论”的择业倾向是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选择上的主流做法, 尤其是大、中、沿海城市, 学生们更是趋之若鹜。但中国的现状是大、中城市人才济济, 县城以下、西北内陆区域却人才不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转变高职学生的就业观, 更关键的是如何构建一个长效的引导高职学生向县区流动的机制, 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政策引导。

7. 缺乏职业规划。

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规划, 在择业标准中过分注重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利益, 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 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或经济利益的现象, 在当前高职学生中还是比较普遍。

8. 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的思想。

很多高职学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 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 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或行业工作, 更不注重企业的岗位是否适合个人发展、前景是否广阔、专业是否对口等问题。因此必必须须打打破破他他们们的的这这个个心心结结, , 让让他他们们树树立立“职业没有贵贱”的正确择业观。

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课程定位不准, 重视程度不一。

多数高职院校只在毕业班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 有的甚至安排为讲座。不少学校在学生快毕业时才仓促“搞应急”。很多授课教师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介绍就业形势、政策, 提供就业信息, 指导就业方法, 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

2. 教材内容老化, 理论脱离实际。

在就业指导课教材的选择上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状态, 有的学校采用部编教材, 有的采用省编教材, 有的根本没有教材, 自编教材的学校很少。重点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时有所见。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 随意性较大, 教学内容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十分严重。

3. 教学形式单一, 实际效果不佳。

在教学形式上, 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了目前就业指导课中普遍存在的“三多”和“三少”, 即“支招多, 解惑少;信息多, 观念少;择业多, 敬业少。全程化、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 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效果不佳。

4. 课程体系不全, 全程指导弱化。

就业指导课还停留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 课程明显滞后, 呈现出临时性、突击性的特点,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刚进校时就应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以就业指导课为主, 就业讲座为辅, 把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两课”、职业测评等相结合,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

三、帮助学生准确进行定位

1. 客观评价, 认识自我,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与本科生相比, 高职院校培养的首先是劳动者, 是一线的工人, 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将自己定位好, 定位准确;其次要让学生明白, 通过自己的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 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态。

2. 克服不足, 提高内功,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摆正自己的位置。

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优势是掌握一线工作技术, 而不是高深的理论。高职学校学制通常都是三年制, 而很多学校都采用“2+1”或“2.5+0.5”的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 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专业、高深的理论知识, 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端正就业心态, 摆正自己的位置。

3. 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使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就业素质作用

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变是一个艰苦的行为过程,两个角色之间的差异在于社会角色不同、人际关系不同、生活管理方式不同、对社会认识的内容、途径不同。[1]要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需要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进行角色转变的准备,而有效的准备其实就是切实提升自己的就业素养。

就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技能”为“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解释“素养”为“平日的修养”,解释“修养”为“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可见就业技能指的是大学生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而就业素养则指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诸如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等方面的要求中,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尤其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因为这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层次性并逐步提升的,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字面表述上是抽象的,但从共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却不能空谈。

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近几年来是逐步完善的, 但是高校课程知识的应用性、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创业能力的开发性和培育性仍然相对缺乏, 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在做职业规划及选择的时候,需要思考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性格、爱好问题、发展前景问题、能力、门槛问题、市场需求问题、时间、薪资满意度问题、家庭支持度问题、信心、吃苦问题、风险预估问题等等。其中,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公共关系教育。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等手段,与公众结成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现代公共关系是社会交往、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以及现代管理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每一个现代组织不可缺少的经营管理的功能和手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应该在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素养。要让当代大学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关系教育。

1大学生就业准备的误区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对将来的晋升和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包括较好的职业设计、大学期间为工作培养必要的能力、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适应程度等方面。纵观最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主要存在几个误区:

11不了解行业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虽然可以转专业,但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而且还有许多是通过调剂进入到某些专业,而且很多高校有比例限制和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入学后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主调整专业,这也造成了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不了解相关行业情况,致使学业不精,给就业造成困难。

12不注重形象

学生没有掌握如何把自己从形象上和别人区分出来,如合适的着装,有力的握手,眼神交流,平静,友好,又有激情的语调会让你感觉和别人不同。其实社交能力也是公司要求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13不善于分拣信息

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常常有不聪明之举,如面试前不了解面试单位的信息,开场白假大空或使用气势夺人但与求职无关的信息和语调,忽略了张驰要有度、要注意时间的原则,这只会表现出自己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差,与用人单位沟通有距离的问题。

2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拥有更出色的就业能力

21加强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形象

个人形象的好坏將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大学生在求职中,应注意仪容仪表、礼节礼貌,要准备好应聘资料,恰到好处地介绍自己,这些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学理论的指导。

22加强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适应社会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这些都需要通过行为特别是语言行为将其表达出来。对公共关系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训练学生言能尽意,驾驭谈话方向。

23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观念

社会急需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团结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公共关系提倡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全面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这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实际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24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培养学生服务公众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具有服务公众的思想意识。公共关系特别强调组织与公众的互惠互利,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通过公共关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公众的意识,克服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25加强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社会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客观环境的突然变化,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同样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加强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随时应付各种变化的心理准备和实际应变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自信心;还可以达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帮助人们获得一种心理自控能力和心理释放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推动整个社会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建议

31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予以培养和指导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要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开始帮助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的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接触就业市场。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增强毕业生自身选择职业的能力和技巧。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求给大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建议与指导,它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学生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其资料储藏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就业指导部门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应该根据媒体的一则报道或广告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

32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应该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重要的方面

帮助学生分析具体情况、计划求职方向,教他们如何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写专门的求职信以及面试中的注意事项等。可以将职业指导融入大学课程设计之中,并广泛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力求确保毕业生拥有应对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致力于将雇主所需要的创造能力及沟通能力等与他人共事方面的技能融入。

参考文献: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8篇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大学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 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道路, 确定教育计划 (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 、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 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在内容上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 为求职成功打好基础。

通过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有清楚的认知, 认识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后, 选择职业, 在大学学习期间, 有目标学习培养该职业所需技能。

2、帮助大学生确立发展目标, 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激发潜能。

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赢得成功、有所作为的基本前提, 因为坚定目标的意义, 不仅在于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时能百折不挠, 抓住成功的契机, 让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更重要的还在于身处逆境能产生巨大的奋进激情, 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掘与释放。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大学生求职盲目性较大,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从而导致就业心态的不平衡和就业期望的过高。[2]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清楚的认知, 明确自己的兴趣、个性、素质和能力, 并以此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2、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自主的大学生活容易让没有目标的同学产生惰性, 直接导致所学专业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健全综合素质不高, 团队协作能力差等, 还可能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这一类人必然会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死。

3、我国人口基数大, 大学生扩招, 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企业招聘所需人数, 供大于求。并且求职者多, 用工单位选择余地大, 可以压低待遇和提高就业门槛。

4、大学毕业生质量普遍不高。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还有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力也不强。[3]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毕业生越来越难就业, 很多用工单位宁可选择有经验的人员也不愿用刚毕业的。

5、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等。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3]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个人职业能力发展

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因此, 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能过充分发挥潜能培养锻炼职业能力。

1、运用一般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等[4]。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 因此, 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在校期间, 要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比赛, 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

2、巩固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 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因此, 不仅要参加活动, 更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知识, 锻炼培养该专业所需能力。

3、培养锻炼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综合能力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5]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锻炼人及交往能力。随着社会发展, 企业组织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 大学生要注重自身修养, 使自己培养成为爱岗敬业、关注细节、工作负责的职业人。

(二) 科学规划大学生涯提升就业成功率

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了解, 在校期间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比未做规划的同学更有成就, 不论求学还是求职成功率更高。这说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 制定目标, 做好就业准备, 这样有利于提升就业成功率, 也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四、结论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不是门槛, 真正绊住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己。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 职业发展前景知之甚少, 大学时期不会做生涯规划, 不训练职业能力, 这样的求职者如何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

大学一年级就应当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激发潜能, 全面发展, 培养锻炼职业能力, 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促进就业, 还能够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实现自我价值, 因而我们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使自己与社会发展, 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 使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 就业问题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如何应对市场需求?如何让用人单位在第一时间从毕业生大军中把自己挑出来?本文在论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基础上, 探讨要大学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参考文献

[1]高桥、葛海燕, 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6—17。

[2]钱建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 2007。

[3]赵培勇, 毕业不失业, 职业生涯步步高[M], 湖北:机械工业出版, 2009。

[4]赵北平、雷五明, 大学生涯规划与发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2006。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信息;采集

一、引言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只为学生提供用人单位数量、岗位数量等信息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形同职业介绍所,忽视了对职业信息的全面科学地采集和整理分析。只提供就业岗位,无法促进稳定就业,甚至往往成了这些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估指标,完全忽略了求职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信息的有效需求。因而,卓有成效的开展高校的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应包括学生个人求职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并有效地开展这些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工作。

二、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性

1.帮助高校及时了解社会的用工需求及用工变化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的行业层出不穷,市场发展不同阶段,也让行业对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变化。这些信息的反馈能让高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增加新兴的技术,调整专业的招生人数。同时,也能够帮助在校学生及早认识自身的不足及优势,及早强化自已的基础技术,调整自已的优势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帮助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首先要了解当下人才市场的就业行情,让自已的预期价值与当下的劳动市场期待吻合,避免期望值过高,同时也避免因不了解自身的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自身的劳动价值。

3.帮助用工单位招到适合工作岗位的员工

有了毕业生的全面职业信息,用工单位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尽快匹配到所需的技术人才。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岗位得心应手,人尽其才。用工单位能够很好的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合作双赢。

三、高等院校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业分类和职业信息分类混淆

我国在2002年颁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中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4级,共有20个行业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通过对行业了解。对大学生职业指导以及就业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大学生就业职业进行如下分类: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等。除了职业大类,还建立了较科学的全面职业能力要求信息數据平台,供学生参考使用。

2.职业信息数据的采集方法有待提高

高校获取职业需求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用人单位来访来电(主要来源),二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替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三是利用网络寻求需求信息。同时,这也是高校最主要最普遍的职业信息采集方法。在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因缺乏人力物力而较少地对已聘用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等有效措施。今后,应采取更科学的方法如访谈、调研、观察、问卷、回访等多种方法,建立职业信息数据平台。

3.职业信息整理与分析手段缺乏

普通高校职业需求信息平台往往只有用人单位的地址、联系方式、招聘岗位、招聘时间和招聘待遇等基本信息,缺乏登录、审核、分类整理的应用程序,也不能对职业需求信息指标进行分析,并做出定性的解释。因而,在职业信息采集平台建设时就设定相对指标统计、选择计算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等功能,同时能发布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行业发展前景及今后发展空间等详细的信息。

四、如何做好职业信息的全面采集

1.建立完善的职业信息数据平台

建立职业信息数据平台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又细致。只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让数据平台尽快的完善起来。要专人、专款、专项对职业信息数据平台进行维护。

2.建立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不同职业需求的信息

对新生应重点采集职业供求信息,以帮助学生全面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对开始专业教育的学生应提供职业专业技能要求,明确各工作岗位所需能力、素质、经验等,有选择地展开学习和锻炼;对大三、大四的学生侧重提供职业需求信息,使学生对职业资源环境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合理正确的职业选择。

3.多渠道建立详细广泛的用人单位信息

职业信息采集涉及面广、量大、更新快,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信息机构、各用人单位等,分析全国的产业变化,技术更新及发展,建立实用、全面的职业需求信息。

五、结语

上一篇:第一学期数学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书是一个“陷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