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心得

2024-09-21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精选10篇)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 第1篇

其实历史与理科不同,数理化可能在临考之前是很难突击的,但是像史地政这样的文科在考试前抱一下佛脚然后拿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下面一点点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在课上尽量保证听课的效率(当然对于想学文科以及历史想拿高分的同学是肯定的啦)。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应该做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至少对老师说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不要连这节课讲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不知道,这样在最后总复习时才不至于一头雾水。

练习题也要跟上进度,选择题最好要自己全部认真地做,因为选择题是对书上一些细碎的知识的归纳总结,我们看书的时候可能会很容易忽略的东西。三新上的大题我个人认为复习时可一带而过,主要以复习提纲上的为主。

我在历史考试之前的大约两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复习了,第一遍的复习要特别仔细的看书,要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内容也要看,如“历史纵横”,边看边记,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架构和知识的轮廓。当然,看一遍书就把所有的点都记下来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还会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巩固记忆。

以上的任务在考试前两天就应该完成,那么考试前几个小时复习什么呢?应侧重在对大题的梳理上,每一个问题的条理都要很清晰明了,能一二三四地列出来,在答题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我学习及复习历史的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 第2篇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一:高中历史学习上的几点心得

历史是门严肃的学问,严肃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兴趣,从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别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自己“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我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自己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自己的才能来使自己强大;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惯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现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现在会怎样?”比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么样?”也许,没有鸦片战争,我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可同样,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民主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不断发现自己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战争假设,现在想来,问题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考虑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法按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惯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起来就有意无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二:高中历史学习心得>>(1762字)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

对于历史教材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辞海》、教师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

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成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在初中时,历史对于我来说只是一门副科,只要考及格就行,当时我的历史学习几乎没有什么方法,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但这只适用于初中的历史,并非是我今天要讲的历史的正确学习方法。所以,我强调一点:历史决不是可以靠记忆就能攻克的简单课程,它同样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是从高二开始将历史作为一门主科来学的,这是由于我本人特定的情况所决定,因为我很晚才决定选择文科,在此之前我从未给予历史足够的重视,这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我的同学中,越早重视它的人越轻松,而我对此认识比较晚,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此外,课本非常重要。高三那一年,我把整套教材看了三四遍,根据老师的复习进度(但比老师的速度快一本书左右),在这样一遍遍的复习中,我的收获每一次都不一样。认为看得越多,我所理解的层次就越深入,所以并非无效率的重复,而掌握越多,我所用在一本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进度就越快。同时辅之以习题,这样,到了高考前,我虽未达到“在脑子里翻书”的境界,但也对教材相当熟悉,最基本的史实记得很牢固。历史对文字组织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而且这对语文的写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虑组织语言。历史和政治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是在整篇灰色的史实中,偶尔穿插几行结纶、规律之类的亮点,用以串起那些事件、因果;政治则是在通篇明亮的理论叙述中点缀若干事例,有的是从正面加以强调,有的从侧面给予反证。在历史的年代和政治的“理论体系”这两条主轴两侧,分布着各式各样经过细心挑选、适当排列的客观事实。归根到底,学生要做的“就是一一对应”。知道哪个年代发生了何等史实及前后因果叫纵比;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发生了类似史实的分析叫横比。政治中哪一个提法由哪些论据支持或这一论据是针对哪个提法而产生的,必须区别清楚。于是在无数单选、解析、问答的磨练中,你日渐熟悉的知识点终于织成了一张网,将每一道考题牢牢地揽在其中,而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总之,历史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一门课程,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学好了历史,不但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可以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正等着我们去探索追求!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三:高中历史学习的几点心得>>(1644字)

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则犹如根基。在课堂上历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把课本掌握了就能把历史学好了?当然不是,但要学好历史,课本是非得熟悉掌握不可的,这样方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如何看课本呢,会看的和不会看的不一样,结果也就相差甚远。我想在看书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这样就会多收获。基于此,我在学习历史时总结了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坐标式”与具体事件

这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专题而使用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一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以坐标横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态度观点及行为等,以这样的直观方式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虑进来,有助于我们对此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以及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顽固派最高当权者各持何态度又各自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重点。

二、“提纲式”与总体复习

我在临近考试复习历史时往往采用这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纲的形式把教材知识内容重现出来,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录默写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你以快速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当然在画这种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多地回想具体的细节和思考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在学习累的时候,不妨这样在纸上画一画,忆一忆,既休息了大脑,有复习了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免不了涉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把握以下基本的三点即可:“点”即出发点,立场,是历史人物言论行为的初衷;“线”即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条“总线”;“面”是指结合其功过得失综合对其作出的全面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员所持的立场,从而理解其镇压起义军时的残酷凶狠,又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所具有的求强御侮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这两方面我们再对其做出客观总体的评价。

四、“先同后异,同中再求异”与事件比较

比较题也是在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外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我想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应该先看其相同点,因为不相干的两事物是无法做出比较的,相同点往往是较明显的,这样在作题时就会容易些。比如,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既然同称鸦片战争,我们很自然想到二者的关系,后者应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进而想到二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异同,同样在字面上我们可看到两次战争都是与外国列强进行的,对他们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对中国的掠夺。所以对那些碰到比较题无从下手的同学,应该学会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五、“扩展+关键词”与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是我们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这两点。“扩展”是说在看材料时不应仅仅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应把思维进行延伸,把这段材料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考察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轮廓,便于在更大范围来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信息,看似无用的往往却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处,时间或者某个人物等,这些都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以说,难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的眼睛能否看到这些细节。

历史学习心得 第3篇

要树立信心。学习是一把枷锁, 你不能永远被他囚禁, 你需要追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打破这道枷锁, 生命的束缚即是馈赠。有的同学或许会抱怨, 历史知识点碎, 怎么也记不住。可是, 事实是这样的吗?你不过是急流勇退的那个人, 因为你畏惧了, 你退缩了, 一点点的不自信慢慢累积, 就像蚂蚁在大坝上慢慢筑巢, 最终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考试后鲜红错号的试卷, 似乎就是这一刻的演绎。然而怎样将历史学好呢?

课前预习是重中之重。在课前, 通过看辅导书等办法将要学的只是看熟, 达到几乎能背过的程度, 即使你不理解。因为老师讲课就会解开你的疑惑, 而且这样就像把知识再复习一遍, 试想一下, 别人刚开始接受的东西, 你却已经背过, 这就拉开了差距, 你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就像一场百米赛跑, 如果接下来的冲刺再发力, 就将别人远远甩在身后。试想一下成为一名胜利者的感觉!

中考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查非常重视。因此, 要想中考路上无敌手, 课本是法宝。复习过程中要仔细看: (1) 抓住书本框架, 背书目录和小标题。我们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而是整体的知识, 背书目录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 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考场答题时, 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 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 (2) 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 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要适度设计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 (3) 注意整理笔记, 并抄录在课本上。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对老师的讲解特别是拓展的内容和板书进行笔记, 我没有单独的历史笔记本, 因为我觉得把笔记记到书里是最好的, 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我把基本参考资料的延伸知识或者精辟见解也都抄录在书中, 翻阅课本时也会一起复习。这样, 在考试中你的历史语言表达将会更加完善和专业, 且涉猎面和跨度也更广, 进而分数更高。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历史知识是细碎的, 这就需要你在平时多积累, 还要多做题, 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 多做难题、综合题, 培养全面的思维, 这样才能决胜制高点。虽然题海战术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毕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果你觉得自己脑子不是很好使, 记知识没那么快, 或许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做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 使答题思路更严谨, 如果做错了题, 要仔细对照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什么差别, 自己到底错到哪里了, 要深入研究;反之, 如果一带而过, 这样是没有作用的。

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不要一味依赖老师, 应在老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 取人所长, 为己所用。不论何时都要做好计划, 按自己的计划进行, 不要整天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对于大多数人, 清晨的记忆力是最好的, 我很喜欢早晨早起, 慢跑几公里, 这样可以保持一天的活力, 即使是学习压力大, 晚上睡觉不多, 上课也可以精力充沛。然后坐下来休息, 拿起课本, 平心静气地看书, 熟悉知识点, 特别是对于历史, 这种方法很有效。

对于考试, 要学会看淡, 历史与其他学科不同, 或许这次考试你比别人差很多, 但是不要灰心, 坚定信心, 不断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 成功的就是你, 这样分数会上升得很快, 学习不好的学生也有历史出类拔萃的, 这就是历史最大的特点, 差距可以逆转!即使你进步很慢, 但是你毕竟是在一点点地超越自我, 你有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相信你泅渡到彼岸, 迎来的会是鲜花和掌声!

在课余时间, 当别人都在闲聊、发呆、打闹时, 不妨拿出你的历史课本, 迅速地翻翻重点, 梦境不会搁浅在流年的彼岸, 不经意间种下的勤劳的种子, 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特点探析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特点

G633.51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学生教育理念、学习思想、实践能力等受到重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历史学科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广义层面主要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贯穿于各个学科学习活动中。具体到历史学科,则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室引导下,从生活、学习、社会现象进行选择,利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国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中心在二十世纪末期就制定各个学科学习国家标准,且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世界著名学习组织“罗马俱乐部”同样强调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

以国内历史学科为例,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活动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依赖于教师的知识传输,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历史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旨在创新原有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与传统教學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在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从多元化角度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2.研究性学习历史沿革

当前轮机的研究性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

18世纪末期19世纪早期,卢梭、福禄培尔等教育家就倡导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启迪思想”,目的在于利用理性来照亮心灵。19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克伯屈等人同样倡导研究型学习,以适应工业化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二战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开始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冷战时期对现代科技精英的需求。可以说,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学习,或是培养反封建的先锋、或是适应工业化和社会民主制度,或者参与国家军备竞赛,都体现出教育服务社会现实的宗旨。但历史时期的研究性学习存在相对缺陷,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世界关注较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来临,研究性学习再次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热点。世界各个国家将研究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欧美国家倡导“设计学习”、“主题学习”,日本则追求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台湾倡导“主动探索”、“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香港地区则倡导“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国内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同样针对传统教育弊端,来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更多层次体现的人人文精神,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同样表明历史学科内容应该与学生实践相互联系,强调知识整合,而不是传统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性。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是完全贬低接受性学习模式。

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特点: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特指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性、探究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专题,并通过独立或者小组合作最终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极大地思考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从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特点:

1.以问题为核心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为前提。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将历史教材与社会现实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学生如果不能够仔细观察问题,就难以提出有价值型问题,更遑论研究问题。历史学科问题研究可以从内部着手,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同样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例如“天府之国”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凯恩斯经济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同样可以是单一性问题,例如中东问题的由来,也可以从综合角度着手,古代中国文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等。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可以自己独立解决,也可以小组合作。总而言之,没有问题,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无的放矢。

2.以实践为标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该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调查、讨论和解决中,这不仅仅对拓展学生视野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提升学生时间能力。

从时间角度来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设计以下课题:针对家庭老人,搜寻他们记忆中的社会发展;针对现代社会建设与历史遗迹保护,研究双方关系;针对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必须从实践活动角度出发,主动观察、体验,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3.以过程为目标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活动获取亲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索、喜爱质疑的心理倾向,能够有效激发探索和创新欲望。历史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同,差异在于历史学习是学生模拟历史学家,运用相关历史史料来研究课题提出的问题。

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边研究,边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究。从这方面而言,历史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应该以过程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

4.以合作为方式

传统学习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合作精神,这难以适应现代科技文化发展需求。研究性学习任务,一般无法独立完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该学会交流、分享研究,以形成相互合作的集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为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友好协商、经验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2.

历史学习心得 第5篇

陈洲中学 吴颖

参加这次市教育局组织的”历史新课程”培训,尽管非常累,但是收获多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给大家共同来分享。

一、提高了参加培训的认识。

我们参加的此次培训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在铜陵十二中搭建了一个难得的教育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除了能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零距离的接触到一些名师、专家的授课,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学习,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同时,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但可以集中学习,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所以说通过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并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地得到调整和改善。现代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换代快,旧知识迅速老化,新知识飞速生成。假如我们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传统观念,不愿意学习,势必跟不上形势,因而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落实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

四、转变理念、勇于创新。

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新型学生。

五、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 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六、提高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初中历史学习心得 第6篇

一、学好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趣引学”应该就是此道理,所以在初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上并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根据初一新生的特点量身而定做了一堂课,通过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引导他们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用他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带动课堂氛围,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课堂。只有有了如此的推动力才有日后的勇往直前。

二、预习、听课、复习,三个音符三重奏,汇成魅力音乐。

课前预习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对于初一新生却成了一个难题。他们没有找到预习的方法,只有一遍一遍耐心的反复重复叮咛才有效果,所以说只要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定能有所收获。

课堂听课,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很多初一新生因为环境、学习的改变课堂上无所适从,总感觉慢半拍。今后的教学中,多和学生探讨如何听历史课,正如学习方法中谈到的可分为“读”、“听”、“思”、“记”四个方面。 “读”,即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 “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 “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 “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像语文式、提纲式、问题式、地图式、线索式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方法时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最好方式。

记笔记是听课过程当中的有效辅助形式,很好的利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笔记之前,心里要打好铺垫,做好预习工作,有针对性的记录重难点、疑惑之处。能读懂老师的讲解意图,把握时机记录。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规律可循,干净、整洁、有条有理。整理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质疑,时时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延伸。

充分运用复习的手段,巩固学习效果。温故而知新,及时回头望望,看的次数多了遗忘的就会逐渐减少。复习方式多种多样,但都要求学生真正去落实,去行动。

三、运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将枯燥地背诵历史变成有趣味地快乐学习历史。学习方法中讲到的数字代表、提取字头、谐音趣味、顺口溜、讲解记忆等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已有的历史常识经过人为地加工处理,会收到惊喜的效果。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让背诵一段历史很难,但是如果将这段历史合上音乐的节拍,变成歌曲,我相信会是另一番景象。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第7篇

一、总的感受

一是听了两堂精彩的历史课。一节是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节是九年级上册《工业革命》。这两课分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事件,教材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两课内容较多,所以上好这两课有一定难度,但两位老师的课既轻松愉快又有较好效果,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例如,贾荣艳老师把洋务运动这节课整合为:诊病因:即洋务运动的背景,开药方:洋务运动的内容,看疗效:洋务运动的结果,既形象生动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轻松愉快实现高效。

二是名家点评。宋雪梅老师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高屋建瓴,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广大历史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三是实地参观。严格规范的管理,清洁优雅的校园,内涵丰富的文化,都彰显出了xx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真不愧是全市教育的标杆。

二、具体做法

通过学习自己倍受鼓舞、倍感压力、倍增信心,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主要是:

(一)抓好精心备课这个前提。我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深挖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整合资源,起到举一反三,窥斑见豹的作用。

(二)落实精讲多练这个重点。主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讲已混点,三不讲:学生一看就会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偏离教学重点的不讲。积极推行堂堂清,周周清的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突出学生主体这个核心。抛弃假民主实现真民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把当前我校推行的师友互助,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好,注重思维训练量,实现真正的探究。

高中英语语法学习心得 第8篇

一、需了解语法的特征

学好语法,切莫心急,忙着踏入题海之前,需了解语法的以下三大特征:

1.抽象性。语法即为概念化,反映了事物共同的本质。 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但语法的规则却是有限的。即可认为,语法规则是于成千上万个具体的的句法结构中高度概括出来的。

2.社会性。语法是具备规约性的,不是少数人特意杜撰的,一旦经约定俗成就成为社会交际的最高法则。

3.严密性。语法系统的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个模块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

二、可结合类似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对比学习

英语隶属于日耳曼语系,而汉语则隶属于汉藏语系,不同源的事物自然会有诸多差异,这些多少反映于语言层面。 故我们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可以适当将其和汉语语法进行对比。(“对比”和“比较”有所区别,“对比”主要强调几方间的差异和不同,“比较”多是找几个的共性。)英语语法的复数概念标记多为后缀-s,如birds,cats,dogs等,而汉语的则缺乏屈折手段,多用词汇进行标记,如在“我”后面添加量词“们”,“狗”前添加“两只”、“一群”等。在表示时态和体态概念时,英语常用后缀-ed、助动词have和will等标记其,反观汉语,一般多用词汇标记时态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等,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昨天我买了一只手表。

2)I bought a watch yesterday.英语中存在词缀,而汉语中是否存在词缀还是众说纷纭,如“春哥”中的“哥”可视为一个准词缀,但不完全是词缀,因为不同于英语中的词缀(不能独立使用,如-s,-ed等),“哥”还是能单独使用的,这再一次折射出了两种隶属于不同语系语言的巨大差异。

总之,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种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语言本体的认识,使得学习者对语言的把握更加透彻。

三、可从语义的角度来考虑语法问题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法受制于语义,时态、体态隶属于语法范畴,自然也受制于说话人欲表达的语义。学习语法可以尝试从语义角度着手。

时态和体态一直是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就个人的学习体验而言,传统语法书中的时态和体态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点,对这个知识点书上有过描写和分析,但往往深奥难懂,原因可能是他们多是从语言的形式着手,如若从语义着手,说不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来看下面一道题。

3)This building is(be)built。这是一道高中英语语法非谓语动词部分的考题。其中,有几个独立的语义成分“这栋房子”、“be动词”、“建造”,从“时”、“体”、“语” 三个语义层面考虑,“时间”无疑是现在,“体”显然是一般体,“语”需要看逻辑主语“这栋房子”,它和后面的 “建造”构成了“被动”的关系,故“语”为被动,故此处,选用动词being。这样的解题,避免了对繁杂、乏味语法知识的死记硬背。学习起来,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更加游刃有余,理解上,也会更彻底。

名词可划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划分它们的依据实则是一个基于语义的考量。看这样一句话:coal is a concentrated storehouse of energy,此处,coal为不可数名词,表示“煤炭”,这是一个抽象的物质名词。再看这样一句话,three million tons of coal were produced that year,此处,谓语动词用了复数形式,这是因为,coal虽为不可数名词,即其用来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然而,不可数的事物只要经过具体的量化,还是可以被视为可数事物,类似的例子有,water为不可数名词,即其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 “水”,但当其被具体量化,如被载入一个个的杯子中,便可被视为可数,体现于语言层面便是,water是不可数名词, 但two cups of water后面接的谓语动词需为复数形式。

四、小结

高中英语语法学习心得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语法 学习心得

从字面判断,语法是一种关于语言的法则,一种词、短语或句子中各个语法成分排列组合的法则,实则,语法包罗万象,词汇化、构词法、句子结构等皆隶属于其。英国的英语教育学家有这样的观点:小孩无需学习语法,多学习具体的语言使用即可。他们的观点正确,却又不完全正确。从表达和习得的经济性来论,去学习英语的具体使用,如情景口语等,确实有趣得不少,但说话人似乎未意识到或误解了语法的内涵。语法并非只是书本上“机械”、“冗长”的笔墨,它更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三个词“吃”、“我”、“苹果”,即便是给五岁的小孩儿拼缀,他们也会说成“我吃苹果”,而非“苹果吃我”,为什么不会说后者,显然,是语法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他的骨髓。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自己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些许心得:

一、需了解语法的特征

学好语法,切莫心急,忙着踏入题海之前,需了解语法的以下三大特征:

1.抽象性。语法即为概念化,反映了事物共同的本质。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但语法的规则却是有限的。即可认为,语法规则是于成千上万个具体的的句法结构中高度概括出来的。

2.社会性。语法是具备规约性的,不是少数人特意杜撰的,一旦经约定俗成就成为社会交际的最高法则。

3.严密性。语法系统的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个模块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

二、可结合类似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对比学习

英语隶属于日耳曼语系,而汉语则隶属于汉藏语系,不同源的事物自然会有诸多差异,这些多少反映于语言层面。故我们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可以适当将其和汉语语法进行对比。(“对比”和“比较”有所区别,“对比”主要强调几方间的差异和不同,“比较”多是找几个的共性。)英语语法的复数概念标记多为后缀-s,如birds,cats,dogs等,而汉语的则缺乏屈折手段,多用词汇进行标记,如在“我”后面添加量词“们”,“狗”前添加“两只”、“一群”等。在表示时态和体态概念时,英语常用后缀-ed、助动词have和will等标记其,反观汉语,一般多用词汇标记时态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等,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昨天我买了一只手表。

2)I bought a watch yesterday.英语中存在词缀,而汉语中是否存在词缀还是众说纷纭,如“春哥”中的“哥”可视为一个准词缀,但不完全是词缀,因为不同于英语中的词缀(不能独立使用,如-s,-ed等),“哥”还是能单独使用的,这再一次折射出了两种隶属于不同语系语言的巨大差异。

总之,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种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语言本体的认识,使得学习者对语言的把握更加透彻。

三、可从语义的角度来考虑语法问题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法受制于语义,时态、体态隶属于语法范畴,自然也受制于说话人欲表达的语义。学习语法可以尝试从语义角度着手。

时态和体态一直是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个人的学习体验而言,传统语法书中的时态和体态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点,对这个知识点书上有过描写和分析,但往往深奥难懂,原因可能是他们多是从语言的形式着手,如若从语义着手,说不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来看下面一道题。

3)This building is(be)built。这是一道高中英语语法非谓语动词部分的考题。其中,有几个独立的语义成分“这栋房子”、“be动词”、“建造”,从“时”、“体”、“语”三个语义层面考虑,“时间”无疑是现在,“体”显然是一般体,“语”需要看逻辑主语“这栋房子”,它和后面的“建造”构成了“被动”的关系,故“语”为被动,故此处,选用动词being。这样的解题,避免了对繁杂、乏味语法知识的死记硬背。学习起来,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更加游刃有余,理解上,也会更彻底。

名词可划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划分它们的依据实则是一个基于语义的考量。看这样一句话:coal is a concentrated storehouse of energy,此处,coal为不可数名词,表示“煤炭”,这是一个抽象的物质名词。再看这样一句话,three million tons of coal were produced that year,此处,谓语动词用了复数形式,这是因为,coal虽为不可数名词,即其用来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然而,不可数的事物只要经过具体的量化,还是可以被视为可数事物,类似的例子有,water为不可数名词,即其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水”,但当其被具体量化,如被载入一个个的杯子中,便可被视为可数,体现于语言层面便是,water是不可数名词,但two cups of water 后面接的谓语动词需为复数形式。

四、小结

欲学好英语,英语语法的学习便不可忽视,试想,连语序都排不对的说话人,定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因笔者能力有限,所谈观点甚是浅显,还望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龙献平.刘喜琴.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调查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6:28-30.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第10篇

一、课程标准设计具有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建立让学生想学和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俗话说:好学者不如乐学者。乐学靠教师的“鼓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奇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进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特别应当重视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

2、要建立学生全面的历史素养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要教会学生思考,有自己的观点,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3、要建立大历史观,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会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以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文明成果,塑造自身的素养,理解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发展关系。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尤其是思路清晰的讲述基本史实,具体而生动的情节使学生感知历史,清楚的了解历史状况,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5、要建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是主动、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是能提出题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是相互依托;是否是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成。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教而不教,学而不学,逐渐成为习惯”。

二、教学标准设计告知我们教学中应留意的题目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当是主体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进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题目的探究,对进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进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其自然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显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题目,也应当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阔别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当是有益对课内题目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构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适的。总之,为了到达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公道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严重缺乏

1、作为学校教学,教科书是必备且是核心的教育资源,但是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是难以更好的落实教学的,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希望学校和班级都能自我建立起的图书馆(角)有部分史学读物,以便学生闲暇之时能够补充一些内容。

2、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滞后,学生缺少对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参观和走访。在我们所在的区域,此类资源本身不足,但是仅有的一些资源,还未充分利用,由于客观的许多原因,不仅学校少有组织,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一篇:我入队了演讲稿下一篇:简单工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