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

2024-09-02

百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精选14篇)

百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 第1篇

《认识百分数》听课反思

听了赵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本课中,赵老师能够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基于自学导航,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整节课平凡不平淡,简约不简单,现将听课反思如下:

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做到了心中有“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知识建构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自学导航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变“教材”为“学材”,利于学生提前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自学”由原来的单调、枯燥的看看书转化为生动、多元、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活动,从而让课堂中的交流讨论充满灵动与智慧。二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喜欢的足球运动,配上本班学生的头像导入百分数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效果明显。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懂得放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完善认知体系。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扮演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课在教学例题时,教师进行了合理地加工处理,首先让学生围绕派哪位同学参加点球比赛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入百分数的认识。学生由开始比较射中个数的多少选择参赛同学,到后面比较射中个数占总个数的几分之几来选择参赛同学,认识不断加深,通过对比,逐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性。接着通过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鼓励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比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从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联系生活,体验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通过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由易到难,能够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四基”,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中还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百分数产生的背景,老师要不要介绍;全课总结时,对于千分数、万分数的知识,教师能否带一下,拓宽学生的视野;本课的课件制作能否再精细化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当然,“瑕不掩瑜”,这是一节值得我学习的好课。

百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 第2篇

今天听的第二节课,是**小学的年轻老师徐**老师授课的,一个胖乎乎的极具亲和力的男老师。

做为一个外校老师,为了拉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很好的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徐老师的PPT第一页出示的就是**小学的校门口图,并做了自我介绍。气氛一下子好了很多。

一张两个小朋友的郊外游玩图出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四个苹果、两瓶水要怎么分呢?孩子们很快的回答出来每人分两个苹果、两瓶矿泉水。接下来问题又来了,一个蛋糕怎么分给两个人呢?老师请同学们分一分,然后请同学来黑板上分一分,先出示了两种靠边分(不平均)的情况,都被学生们一一否定了,那么到底怎么分呢,同学指出应该在中间分,相机出示分的图,引入平均分的概念,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他的二分之一,板书设计的特别有意思,出示了蛋糕图,打印出来的文字粘贴上去。

紧接着老师介绍了1/2的写法以及每一部分的`名称。认识了1/2,同学们想不想折一个1/2,从信封中取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自己动手折一个1/2.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紧接着动手折1/4,三种表现方式,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练习巩固的练一练1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练一练2,1/3,1/6,1/9,1/8引出可以平均分成很多份,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体验过程中,掌握了认识分数的知识技能。

你会创造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孩子们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在快乐的氛围学习了深化了新知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第3篇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 冰箱里有4个桔子, 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 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 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 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 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 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 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 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 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 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 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 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 乐乐还是有疑问, 请看大屏幕:同学们,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 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 通过质疑, 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 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 直观感知, 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 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 这一份是圆的1/2, 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 每份都是原来的1/2, 初步理解1/2 的含义。

板书:1/2, 读作:二分之一 (多让学生读一读, 知道分数的读法) 。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 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 先让学生回答, 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 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 动手操作, 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 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 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巡视, 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 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 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3) 观察判断, 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 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 掌握平均分的思想, 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 它不是平均分, 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 动手操作。

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 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 展示交流。

小组成员交流, 教师巡视, 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 教师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 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 创造分数

(1) 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 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 汇报交流。

(2) 教师引导, 一份表示几分之一, 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 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 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 从而明确认识, 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 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 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 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 又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分数, 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想学乐学, 让学生会学, 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 要注重动手操作, 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 注重小组合作, 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 “探“字, 贯穿一个“疑”字, 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 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 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 形式多样, 联系实际, 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 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 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第4篇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過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形式多样,联系实际,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第5篇

《分数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11月30日,有幸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授课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 许艳丽老师只是简单地备了一节课,但在课堂中,许老师从分数的产生及发展到数学回归生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在恰当的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体现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相比之下,我的课逊色多了。设计相差不多,但在处理上与许老师相比,出现了好多问题。 1.在让学生认识1/2时(把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蛋糕的1/2)没有及时训练学生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致使学生在练习中语言表达不完整。 2.缺少了归纳“几分之一”的意义。 3.学习分数的比较大小后,忘记让学生做练习,没有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重难点的突破缺乏有效性。 5.激励学生方面做得不好。 总之,这次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充分得用一切学习的机会提升自身素质。

认识分数听课心得体会 第6篇

东台市安丰镇小学马萍老师的《认识分数》这节课,她充分展示了教师本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工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她的课内涵丰富,在幽默精练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她的引导恰到好处,形成相对稳定、有效的教学基本模式。她的评价睿智幽默,她的激励真诚大方,充满激情。

一、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意。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学习材料平均分,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而且,这种感知是对分数意义的.本质的、整体的感知,而非割裂的、支离破碎的。在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认识并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由于数学学习情景的新异程度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处于适度的关系,所以学生便可以将四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阿三年级学习习近平均分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用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我就适时抓住“同是,为什么具体数量却不同”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看清区别,从而自然地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这样的教学设计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让学生运用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操作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从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个角度设置问题,而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依据的正是对分数意义的把握。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二、她语言有感染力,教态有亲和力。

她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她的肢体语言,吸引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她驾驭课堂是挥洒自如,教学过程是严谨有序,化解难点是浅显易懂,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展示孙老师教育的魅力和智慧。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马老师在上课时气定神闲、信手拈来,她的话语令很多在座的老师陶醉、痴迷,甚至有的教师连声赞叹,这样的功绩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马老师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名师的课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的理念。

《分数的意义》听课反思 第7篇

一、新理念──重新定位教学的起点。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老师们通常都是从测量和计算引入,不能用整数表示结果的可以用分数表示。这样的教学是直接揭示了分数的产生,与小数的意义类似,并无多大新意,也不利于激发思维的矛盾冲突。而本次说课有两位老师的设计与众不同,他们将学生置于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在唤醒已知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皮芳喜老师:出示1个苹果,用几表示?再出示8个苹果,用几表示?还能用1表示吗?当学生自信满满地说不能时,教师利用课件显示托盘,8个苹果就成为了一个整体。现在能用1表示了吗?1在生活中还能表示什么?学生顿悟,举出很多例子。这样既初步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又沟通了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孕伏了分数产生的必然性。

杨丹老师:从单位这一关键词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1个苹果和多个苹果,直观地认识到:无论把什么看作1,只要包括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再出示3/4个苹果,引导学生交流:同样都是苹果,为什么刚才都用整数来表示,而现在却选择了分数?使学生体会到不满1的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继而结合其他图形,让学生涂色表示出3/4。提问学生:为什么图形不同,却都能表示出3/4呢?这样的教学,既逐步丰富了对单位1的理解,又便于揭示分数共同的本质属性。

二、新技术──发挥电子白板的功效。

基于电子白板和网络环境的教学,必须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运用,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次说课中,有不少教师都注意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如卢傲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涂色、遮屏等功能,让学生看图表示分数,根据给出的分数和露出的根数猜小棒的总根数等,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过程中,体验思维的力量,享受创造的快乐。尤其是最后一道开放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分数,学生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在电脑上利用画图软件进行操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强化了数形结合。

又如温世明老师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通过让学生上网查阅分数走过的历史,提出对分数表现形式的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数的意义。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三次讨论分苹果时小明为什么不高兴?明确分的过程中要关注:是否平均分了?平均分成了几份?有这样的几份?这三方面的内容。继而解决课始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种形式表示分数。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各部分意义的`理解,也初步感知了分数的意义。

三、新方法──在实践中建构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数学概念成为数学大厦的坚固基石。因此,老师们没有拘泥于课本上有限的素材,积极拓展学习资源,同时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如皮芳喜老师先出示1/4让学生说说表示什么,回顾原有的表述方法: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1/4还可以怎么理解?你还能用别的图表示出1/4吗?越有创意越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还可以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1/4。进而修正、完善分数的意义。这就使学生经历了概念螺旋上升的过程,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又如欧阳文杰老师巧妙设计了一道为分数1/3配图的趣味题,提出要求:配出1幅的是达标,2幅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引导思考:同是分数1/3,为什么能画出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个环节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促进了对分数意义的深入思考。

《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8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7~78页。

教材简析: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十分重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努力揭示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本课的内容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应用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 有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生活中存在较多的百分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见过或听过。这些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生活经验基础, 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资源。学习新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 知道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少部分学生能说出每一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收集、整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 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 感受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 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认识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 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并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 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内容

同学们, 昨天老师去超市买果汁, 看到三种果汁, 上面分别标注果汁的含量为:100%、60%、30%, 同学们, 你们猜猜老师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理由。通过大家刚刚的回答, 看来你们对这几个数有了一定的了解, 你们知道100%、60%、30%这些数叫什么数吗?它们都叫做百分数。同学们, 百分数在生活中运用得很广泛,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 (板书:百分数)

二、自主探索, 抽象概括

1. 游戏探索

同学们, 下面我们来做猜一猜的游戏。

有3杯糖水, 请你猜一猜, 哪杯糖水最甜?

第1杯:糖18克, 糖水20克, 第2杯:糖43克, 糖水50克, 第3杯:糖21克, 糖水25克。

先让学生猜, 再通过通分比较, 得出第1杯糖水最甜。

像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小结:百分数便于比较, 应用广泛。

2. 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这些百分数不是长度, 不是价钱, 不是重量, 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用百分之几的形式来表示的, 所以,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 或百分比。 (完善板书)

3. 百分数的读法、写法

4. 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表示两个数比较的结果, 是一个比率。因此, 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后面不带单位名称。

5. 探索百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百分数吗?下面, 我们就利用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资料进行讨论。要求:

(1) 读一读你找到的百分数。

(2) 试着说一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生1:我拿的是袜子, 棉80.3%, 表示棉这种成分占袜子成分的80.3%。

生2:我拿的是爱尚非蛋糕, 能量20%, 表示能量占蛋糕的20%。

生3:我拿的是北京二锅头, 酒精度56%, 表示酒精占这瓶酒的56%。

师: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

1. 说一说

(1)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

(2) 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

从这两句话,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说一说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你还能想到什么?

(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 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 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品德教育。)

2. 猜一猜 (用百分数表示)

百发百中 () 百里挑一 () 一箭双雕 () 半壁江山 () 九死一生 ()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 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发现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总结提高, 课外延伸

同学们, 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认识了百分数, 下课前, 教师用百分数送给大家一句话: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一个人的成绩, 不仅来自1%的灵感, 更重要的是99%的汗水。如果每节课都能有一点收获, 日积月累, 相信你们100%都能获得成功。

教学意图: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我创设了一个买果汁的情境, 引导学生从购物入手学习数学, 让学生发现购物过程中也有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 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 但对百分数并非一无所知。因此, 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 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 如:100%羊毛;90%棉;葡萄汁8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我让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 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生活中的许多事例都与数学知识有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 能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 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就在日常生活中。

百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 第9篇

【关键词】分数 认识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的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所表示的含义。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几分之一和分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认识“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示卡片、学生准备各种图形的纸张。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师讲述孙悟空分饼的故事,电脑播放动画。

2.动画中孙悟空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示。

4个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学生拍掌表示,师板书:2)。

2个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学生拍掌表示,师板书:1)

1个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学生拍掌表示,此时学生不知该怎样表示二分之一,显得不知所措)。

师:请问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能说说吗?(让学生作答)

师:像这样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请谁来给我们谈谈?(引导学生举例)

师:你们所说的确实让我们感到迷惑,那到底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些分得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出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一)学习几分之一

1.学习二分之一

(1)明确平均分

师:我们就来帮孙悟空师徒的忙。把这个饼从中间切一刀,谁来切?(指名一学生出去切)。

师:他刚才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平均分是什么意思?(每份分得同样多)。

(2)明确二分之一的含义

动画演示把饼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明确二分之一的含义: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让学生互相说含义)

(3)学习二分之一的写法

电脑演示书写的过程,让学生说出书写顺序,全班书空。

2.动手操作,造分数

(1)师:我们已经知道1/2所表示的含义,用纸折出并涂出每一份占这张纸的1/2,你会折吗?(小组活动并相互交流。)

(2)小组汇报

(3)强调平均分

师:老师闭上眼睛就能折出每一份占这个圆的1/2,相信吗?(师任意折,问学生是否表示每一份占这个圆的1/2,为什么不是?)

(4)引导学生类推,造出更多的几分之一

①师:你们折出的1/2折得多好啊,你还想用自己的双手折出更多的几分之一出来吗?

(学生回答:我想折出1/3、1/4、1/6、1/8……)

②学生造分数活动,小组内相互交流。

③小组汇报并把学生作品板书。

(二)学习几分之几

1.引出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表现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表演一个魔术给你们看,想看吗?(师拿黑板上其中一张表示六分之一的纸再涂上一份。)

师:变了吗?怎么变了?(刚才涂的是一份,现在的涂的是两份。)

师:现在它还依然表示1/6吗?(不是)那应该表示几分之几?为什么?(生答,重点引導学生说清理由,明确2/6的含义。)

2.小组变分数(几分之几)

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小组汇报,并说说所变分数的含义。

(1)学生看书,明确分数各部分名称、写作、分手、分母所表示的含义。(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齐读板书。

(2)教给学生熟记方法:我们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高高举起来,熟记分母在下,分子在上。

(3)回顾课前疑惑。师:你们学得真好!那课前你们所迷惑的问题,现在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了吗?(指名学生回答。)

三、走近生活,应用数学

1.你刚才说得太棒了,奖你一朵智慧花,但必须有个条件,这盆花的几分之几?(继续进行奖花游戏)

2.你们拿到了智慧花,开心吗?现在跟老师聊聊你们大组、小组有多少人?你们班男生、女生有多少人?(学生齐回答)仍然能用这些数据说一些分数吗?(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3.完成P96的1、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看动画演示并讨论:猪八戒给沙僧吃的是这块三文治的1/2吗?为什么?(小组汇报)

5.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四份,每份一定是它的四分之一。

四、全课小结,反思求进

1.数学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要注重交流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要勇于动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听课反思 第10篇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有幸听了赵老师的这一节课,觉得她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

一、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学习兴趣被激发到最大化

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是有关分月饼的`问题。

丁丁把这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分给了爸爸,把这个月饼的八分之二分给了妈妈,那爸爸妈妈的月饼是一样多吗?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春天到了,丁丁的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桃花山春游,丁丁走到翠湖公园就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爸爸说丁丁已经走了全程的六分之二了,可妈妈说丁丁已经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一了,他们谁说的对呢?

再看第三问题:是有关办小报的问题,数学趣题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的,这个女同学说约占二分之一,这个男同学说约占四分之二,这个男同学说约占六分之三,这个男同学说约占八分之四,如果四张小报的大小是一样的,数学趣题占的版面是一样的吗?数学课的核心是“问题”,而问题对于情境。一个好的、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就会有效率。

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猜想创新的精神。

在新授过程中,赵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猜想,进而又进行了验证。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既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虽然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但是教师的语言缺乏鼓动性、激励性,与学生仅仅停留在问答上,缺乏感情的交流,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

2.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裕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分数混合运算听课反思 第11篇

本周四,听了 金老师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是: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中运算律的使用。金老师通过口算题引入,并且让学生说一说给出的几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为本节课教授计算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了基础,我觉得本节课的亮点是金老师在例题介绍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前先出示了一道与例题相呼应的小数计算的题目。这样的改变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由于有了大量的知识基础,金老师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类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随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了计算方法,提高合理灵活使用运算律的能力。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简便方法的计算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想这需要以后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正确率更高。我觉得在板书部分可以更加完善,特别是课题和例题的解答过程可以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更加一目了然。

百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 第12篇

听了施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受到了以下几点启发: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伊始,施老师用猜谜引入教学,创设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情境氛围,结合了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对本节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重探究活动与数学思维相结合。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感知、理解、提升、归纳、概括方面,施老师注重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表达、辨析、质疑的训练,尽量不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框框,让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思考,学生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会变吗?为什么要零除外?等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并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想这可能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个环节了。能真正地体现自主开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练习的设计方面

百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 第13篇

物体的具体个数对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干扰, 成为“认识分数 (2) ”学与教的难点。许多同仁对此进行了积极尝试, 数学大师许卫兵老师“避开特例、突出本质”的做法, 完美地突破了难点, 创造了这一内容的经典教例。那么, 在培养四基、四能, 关注创新、注重数学素养全面提升的今天, 除了突破难点, 教师还能做些什么?在形象呈现、直观理解的基础上, 能否帮助学生给“几分之一”建立一个符合其认知特征的包容度更广、更具有解释性的直观模型, 以更好地沟通“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 促进学生对分数本质的深透理解, 为五年级分数意义的再认识做好准备呢?《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新增的一个核心理念——几何直观, 让笔者茅塞顿开, 并使得课堂走向深入。

一、初借几何直观, 在选择中有效铺垫 (课件出示箩筐里装了一个大西瓜)

师:只有一个西瓜, 猪妈妈怎么分才能公平地分给她的四个宝宝?

生:平均分成四份。

(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师:每只小猪可以分到多少西瓜?

师:真行, 想到用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猪分到的西瓜, 怎么想到这个分数的?

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每只小猪分到其中的一份, 就是这个西瓜的。

师课件出示下面四幅图:

师:如果要用图来表示, 这些图中哪些图可以表示刚才分西瓜的情况?说说你的理由。

生:……

【反思】“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本节课的认知起点。从一个西瓜的, 激活学生已有的分数认知经验。四幅直观图从平面图形到线段图, 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 有效搭建从具体形象向数学抽象提升的脚手架, 学生在选择、判断中提升对一个物体几分之一的认识, 初步建构几分之一的直观模型,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再借几何直观, 在思辨中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用布遮住的第二筐西瓜)

师:第一筐分完了, 猪妈妈要分第二筐了, 不管这个筐里有几个西瓜, 为了公平, 猜猜妈妈会怎么分?

生:她还是会平均分成4份, 这样才公平。

师:每只小猪不管能分到多少西瓜, 分到的总会是这筐西瓜4份中的1份, 所以我们可以说, 每个小猪分到的是这筐西瓜的……

师:看着这个筐, 静静地想一想这一筐的。

师:这个筐里到底有几个西瓜? (出示8个西瓜的集合图) 你能帮猪妈妈来分一分吗? (生比画着把这8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师:每只小猪分到这些西瓜4份中的1份, 每只小猪分到的是这些西瓜的。这次分西瓜的情况也能用刚才这两幅图来表示吗? (课件出示上一环节学生选出的两幅图)

(学生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

师:认为能和不能的同学, 都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能, 因为这里有8个西瓜呢!刚才只是一个西瓜。

生:我认为能, 以长方形图为例, 大长方形表示的是8个西瓜, 把它平均分成四份, 每只小猪分到的是其中的一份。线段图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是啊, 能, 第一次分, 大长方形表示一个瓜, 第二次分, 大长方形表示的是8个瓜组成的整体。

师:整体这个词用得妙!回顾两次分瓜的过程, 我们发现无论是一个瓜, 还是许多瓜, 只要是把它一个瓜, 中的1份学生以形直观顺应观地理解然教师引“一些物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1份都是整体的。

【反思】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几何直观顺应了学生的这种思维特征, 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从上面的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到, 虽然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测—想象—操作”建构“一些物体的”的过程, 但“物体的具体个数”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对分数本质的认识。这时, 环节一中的直观图再次引入, 引发“能表示”还是“不能表示”的矛盾冲突, 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讨论、比较、辨析中, 逐步厘清分数的本质。形象与抽象兼具的直观图, 剥离掉物体个数等非本质属性的同时, 形象地凸显了分数的本质属性——把整体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 便于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形成对分数清晰、深刻的认识, 且沟通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 强化了“整体”意识。学生经历了“几分之一”从情境中的形象理解到较为抽象化表达, 提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的同时, 建立几分之一的直观模型。1—4

三、三借几何直观, 在运用中提升思维

师:如果第二筐有12个西瓜, 你能在练习纸上试着表示出它们的吗? (生在练习纸上试着表示)

全班交流, 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生:我用圆表示西瓜, 把12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表示得很清楚, 哪些同学的表示方法和他类似?有不一样的表示方法吗?

生:不用这么麻烦。看, 刚才的图, 也能表示12个西瓜的。

师: (指着这上面两幅图) 这两幅图这么厉害?还能表示12个西瓜的?

生:是啊, 整个图形代表12个西瓜, 把它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1份就是12个西瓜的。

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 整个图代表若干个西瓜这个整体, 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我们回到12个西瓜。除了, 你还能想到12个西瓜的几分之一? (生独立思考后,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还想到了12个西瓜的, 我们是这样想的…… (生展示利用线段图思考的过程)

师:用一条线段代表12个西瓜这个整体, 把它平均分成2份、3份或6份, 那么, 其中的一份分别表示它的。

生:我们还想到了12个西瓜的呢。

生:12个西瓜不好平均分成24份。

生: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 12个西瓜不就平均分成24份了吗?你说其中的1份是不是12个西瓜的?

生:是的, 还可以这样分啊。

生:我们还能表示出12个西瓜的呢!

生:12个西瓜平均分5份?

生:你会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吗?

生:当然会。

生:那不就是了吗?这条线段表示12个西瓜, 其中的1份就是12个西瓜的。只是我们在实际分的时候有点困难。

师:太棒了, 顺着你的思路我们继续想, 表示12个西瓜的这条线段, 能平均分成7份吗?能平均分成10份吗?当我们打开了思路, 你又想到了12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兴奋地交流着, 分享着……)

师:都是12个西瓜, 都是其中的1份, 为什么用不同的几分之一表示?每个几分之一对应的西瓜个数相同吗?

……

【反思】此环节的创设, 给了每个学生将自己对分数的认识外显表达的空间。学生可以用实物图、平面图、线段图等方式表示12个西瓜的若干分之一, 在运用中将内在的思维外化。有了前两个环节中直观模型的孕伏,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 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运用模型来思考, 用模型来表达。正是有了直观图搭建的“脚手架”, 学生才有了对“12个西瓜的……若干分之一”的深入认识与体验, 完成了“生活中的平均分”到“数学中的平均分”的抽象, 真正将“分数”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实现数概念从“自然数”到“分数”的有效拓展, 进一步感悟到分数的本质。没有直观图的巧妙运用, 没有直观模型的有效渗透, 怎会有学生思维的突破与深入?怎会有课堂上如此的精彩纷呈?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4篇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生活中的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7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64、65页。

【教学重、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2013年广州恒大亚冠进球集锦视频。

2.师:同学们,广州恒大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一次关键的点球机会,主练里皮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课件出示穆里奇、孔卡、郑智三人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广州恒大加冕亚冠进球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知的探究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1.师: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与同学进行交流。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

3.科学比较,引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组1:应该分别求出三个人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

(板书: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应该派穆里奇去。因为化成同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很容易比较出穆里奇的进球率最高。

【设计意图: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建模概念

1.初步感知百分数。

2.联系生活,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拿出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资料,与同桌讨论资料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归纳百分数意义。(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4.小结: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5.揭题。

(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已有分数概念的认知基础上,自主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同化。】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一 写作: 百分之十八 写作:

百分之六点五 写作:

百分之一百三十 写作:

2.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76%读作: 230%读作:

60.3% 读作: 100% 读作:

3.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课本65页“读一读,认一认”内容。

4.判断对错。

王明: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

李红:一本书,看完了它的80%,没看完的相当于这本书的20%。( )

张强: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赵丽:一根木料,用去了87%米。( )

5.分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多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

五、全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2.用爱迪生的名言:“成功=99%的汗水+1%灵感”与学生共勉。

上一篇: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义下一篇:描写夏天景色的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