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论文答辩的规定

2024-07-23

提前论文答辩的规定(精选10篇)

提前论文答辩的规定 第1篇

三峡大学文件

三峡大研〔2011〕16号

关于印发《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现将《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在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第一条 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满足其培养方案全部要求; 3.所修学位课成绩在85分及以上;

4.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合格(710分制须达到426分及以上);

5.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且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是否推荐授予硕士学位之前已正式公布或发表的科研成果达到如下条件之一:

(1)以三峡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在《CSSCI》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及以上;

(2)以三峡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发表论文被《SCI》《SSCI》《A&HCI》《EI》检索收录1篇及以上,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1篇及以上;

(3)以三峡大学为有效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社科成果奖,且三等奖排名前3,二等奖排名前7,一等奖排名前10;

(4)以三峡大学第一完成单位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及以上。

第二条

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第三条 申请提前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在拟毕业学期初,且至少在该学期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前60天提交提前毕业申请。经导师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处,并同时提交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处组织进行校外匿名评审。

第四条 各学院可在本规定基础上制订更高要求的本学科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细则或本学院(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目录,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执行。

第五条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违规行为视情节报校学位委员会处理。

第六条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主题词:硕士

提前

论文答辩

规定

通知

三峡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1年10月25日印发 共印5份

提前论文答辩的规定 第2篇

第一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突出的优秀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及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研究生在规定学制年限最后学期内举行学位论文答辩视为正常答辩。在此之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均为提前答辩。

第三条 申请提前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应不少于3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应不少于4.5年(硕士生加博士生学习年限之和)、提前攻博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应不少于5年(硕士生加博士生学习年限之和)。申请提前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应不少于2年。

第四条 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

1、已完成所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环节,并完成学位论文初稿。

2、课程学习成绩要求:申请人的研究生课程有80%以上成绩优良,其中学位课、必修课单科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3、达到本学科研究生毕业规定的基本要求,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均须以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完成人,或导师为第一完成人、研究生为第二完成人。

4、博士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必须有导师推荐信。推荐信中须明确指出申请人在博士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及其它推荐理由。

5、涉及交纳学费的研究生须出示学费全部交清的证明。

第五条 申请提前答辩的研究生应在答辩前3-4个月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申请表”,连同导师推荐信(博士研究生)和学生本人在学学籍手册、成绩单、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一式2份)、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登记表及代表作复印件(只复印期刊封面、目录及本人论文)一起交给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

第六条 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并提交学院主管院长。主管院长同意后,由研究生秘书将申请人的全套申请材料报研究生部培养办公室审批。原则上提前答辩申请时间距拟答辩时间不足3个月者,不予受理。

第七条 经批准可提前答辩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部培养办组织进行双向隐名评审。评阅结果全部在优良以上,方可提前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对于不能提前答辩者,下次答辩时依然采用双向隐名评审方式。每次评审的专家及评审费用由所在学院提供。

第八条 凡申请提前答辩并要求提前毕业者,一经批准,无论何时答辩,其学位论文的审阅必将采取双向隐名评审,学校将严格执行。对于不能按期毕业或双向隐名评审结果不合格者,视具体情况按延期毕业、肄业或结业处理。

第九条 对于交纳学费的研究生,学费按规定学制收取。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

论文答辩式课业评价法的应用 第3篇

经典理论认为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 根据评价人的目的、目标、需要和期望对客观事实做出判断[1]。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学制通常为四年, 而本科学生为考研和就业参加各类辅导班和各种活动, 实际学习时间不到三年, 无法承担原来由社会和企业承担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转化期。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毕业生还不具备就业时所需的工作应变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3]。这样就很难达到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因此适时的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使之能更好的适合社会需求。笔者采用论文答辩式课业评价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 以期达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教学中的论文答辩式课业评价法

科学技术论文简称科技论文, 一般包括报刊科技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 (又分学士、硕士、博士论文)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 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2]。所谓论文答辩式课业评价法是学生学习课程时, 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课程学习, 然后由学生通过提交科技论文形式将其完成任务的实现过程和结论告知教师, 再按照基本知识、熟练程度和任务完成的准确度三个层次, 通过逐一面试答辩形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其中基本知识是判断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了解和辨识程度是能否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指标;熟练程度是判断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衡量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任务完成的准确度是判断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和熟练应用的基础上, 分析、解决任务的思路是否清晰, 解决问题是否有效, 任务能否完成的重要指标, 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集中体现。

3 该评价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结合计算机网上实践和VB程序设计两门的教学实践, 介绍论文答辩式课业评价法的运用。

3.1 在计算机网上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上实践曾是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应用基础课。笔者根据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特点制定考核标准, 以考核学生网络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和使用技巧, 运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论文中主要论述其实行的方法和过程。

在考核时, 学生要独立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实用性综合性题目, 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测, 而论文中主要论述其实行的方法和过程。考核内容设置和所占成绩分值如表1所示。

按照基本知识、熟练程度和任务完成的准确度三个层次, 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测评。其中基本知识占总成绩的40%;熟练程度是判断学生使用软件的掌握程度, 衡量学生动手能力, 占总成绩的30%;任务完成的准确度占总成绩的30%。

3.2 评价方法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VB程序设计是一门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技术基础课。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题目制定考核标准, 考核学生使用VB语言开发Windows环境下一般应用程序的能力和程序设计水平。VB程序设计考核内容设置和所占成绩分值如下:VB语言基础 (20分) 、常用控件使用10分) 、文件 (10分) 、图形操作 (10分) 、数据库基础 (10分) 、综合应用 (10分) 和科技论文写作占 (30分) 。

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 该评价方法首先结合学生平时的上机实验, 然后考查学生的设计题目的完成情况, 最后通过逐一面试答辩, 给出实践部分的成绩;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 按照其论述的应用题目设计的过程和思想等内容, 考核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结论

论文答辩式课业评价法在吉林化工学院2005~2006学年第1学期化工0201、高分0201班, 营销0401班, 信科0401班, 计算0401~0405班的计算机网上实践课程和计算0301~0305班的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实行。该评价方法还在2006-2011年VB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动态网页编程等课程教学中应用, 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使其能够发现和解决那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 使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深入, 使学生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为其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和综合性题目的设计, 使其能够较为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88.

[2]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科技论文写作指南[EB/OL].http://www.paper.edu.cn/aboutus/lunwenxiezuozhinan.jsp, 2006-3-16.

高职毕业论文的修改与答辩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毕业论文 修改 答辩

正如盖房子,搭建起坯子只能称作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另一半就是粉饰完善。论文也是这样,从论文的准备到写作、修改、答辩、发表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论文的修改定稿

论文的初稿只是论文的“雏形”,总会有不成熟、不完善之处。而修改则是对初稿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思考,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对文章的修改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内容和格式的修改。一看论文对字数的基本要求。二看中心论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是否有独到之处。三看计算是否正确、推导是否严密、数据取舍是否合理。四看参考文献、表、图、公式、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第二,结构和布局的修改。看结构是否完整、严谨,层次是否清楚,条理、思路是否连贯、流畅,布局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衔接、照应是否自然,开头、结尾的写法是否恰到好处。

第三,句子和标题的修改。要字斟句酌,检查用语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合乎逻辑;要注重语言的修辞润色,力求鲜明生动。对于论文题目和大小标题,要反复推敲和锤炼。一要确切,题文一致,标题和内容吻合;二要简洁,概括精当,简练明快;三要生动,新鲜活泼,引人注目。

第四,摘要和目录的修改。专家或老师首先通过摘要了解论文的内容并留下具体的印象,所以论文的摘要一定要写好,必须反复斟酌并请老师修改。他们往往看完摘要后接着就扫描一下目录,把握论文的整体结构,所以论文的层次结构要清晰。

总之,文章不厌改,苦心出佳作。修改通过对论文初稿进行增、删、改、调,把毛病改掉,把质量提上去。文章越改越好,“善作不如善改”,改到自己满意后再定稿,定稿后,还要对全文再通读检查一遍,没有任何差错时,再装订成册。

毕业论文的答辩

1.答辩的目的。论文答辩是对毕业论文所进行的综合性考评。一是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二是审查文章的选题、写作内容、结构及其完整性;三是鉴别文章的真伪性;四是评判论文答辩的成绩。

2.答辩的步骤。首先由作者陈述论文;其次,答辩组提问,一般情况下每个答辩组有三位以上教师组成,有一位是企业专家或工程师以上职称,答辩中每位教师一般提两个问题;最后,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老师可能在任何时候提问,不一定是论文陈述完毕后才提问。

3.答辩的准备。

首先,答辩前学生要认真准备提纲。诸如论文中涉及的概念,问题以及问题间的关系,研究论述的问题对实践的意义、价值何在?总之与论文有关的问题都是应认真考虑的,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构思可能答辩的问题,同学间轮流作为答辩人或被答辩人模拟答辩,消除紧张情绪。在通常情况下,答辩委员会所提的问题有如下特征:(1)以论文内容为核心;(2)涉及的大多是基础性知识;(3)问题一般局限于论文所在专业范围内。再次,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并了解答辩过程、程序,消除神秘色彩。最后,保持个人形象,着装整洁大方,语言简练,声音洪亮,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4.答辩的技巧。上台要向各位老师问好,征求老师的同意后再开始陈述。论文陈述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陈述可以从文章内容入手,也可以从写作思路入手,还可以从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入手。一是将论文的论点、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和关键数据、例证准备、简要地表达出来,使答辩教师首先对你的论文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二是将论文的重点、要点,以及你的见解、观点、所做的工作、所取的成果完整地叙述出来,增加论文的份量。发言时要熟记发言的内容而不要念稿子,防止万一手中可以拿一份认真准备的答辩提纲作为“备忘录”。答辩过程中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做好记录。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有的专家问的问题实际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借机想跟你深入探讨,试图使你明白他的观点。这时候你一定要仔细听、认真听,或者引导专家自身讨论。在答辩过程中,当出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应把自己的求知欲、谦和的作风以礼貌的语言和得当的表情与老师进行沟通。当答辩结束时,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地、有礼貌地退场,并向答辩组老师表感谢即使你不情愿。

论文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取得分数,也不仅是为了锻炼写作能力,还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研究的成果。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后就应尽快整理在有公开刊号的期刊上或论文集上发表。投稿前,一要研究学术期刊的信息、杂志的风格。二要分析自己的论文水平是否达到了该刊物的层次。三是论文的格式要符合所投刊物的要求。目前,主要通过网上电子投稿,如中国学术期刊网(http://www.periodicals.net.cn)就提供了各种期刊的详细地址和电子信箱。对于建筑科学,如《浙江建筑》、《山西建筑》、《建筑安全》、《建筑技术开发》、《住宅科技》等期刊都是可以投稿的,且录用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学校里撰写一篇论文,是学习研究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个起步。在学校若能发表一篇论文是一生都难以忘记的,对未来求职和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每位学生都应当努力将自己的毕业论文整理发表。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07年研究课题(YB0716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06AIJ0070154);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项目(JYG200710)。

参考文献:

[1]赵兴瑞.自考毕业论文答辩需注意的向题[J],辽宁招生考试,2007(10)

[2]程庆珊.论文答辩的技巧[J],中国研究生,2007(2)

提前论文答辩的规定 第5篇

(2009年6月修订)

第一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在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优秀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根据《浙江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浙大发研〔2005〕123号)及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情况,特修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提前答辩是指按相应学科规定学制年限,春季毕业研究生在前一年12月及以前、夏季毕业研究生在当一年3月及以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第三条

博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

(一)课程学习成绩要求:申请人的研究生课程有80%以上成绩优良,其中学位课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二)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并符合如下条件之一:

1.获得署名在前五位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或获得署名在前两位的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2.理、工、农、医类学科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应有1篇发表在本学科最高级别的学术期刊(期刊目录另定)。

3.人文和社科类学科博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或有2篇学术论文被SSCI收录。

第四条

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一)课程学习成绩要求:申请人的研究生课程有80%以上成绩优良,其中学位课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二)理、工、农、医类学科的硕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三)人文和社科类学科硕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或有1篇学术论文被SSCI收录。

第五条

上述研究成果均须以浙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完成人,或导师为第一完成人、研究生为第二完成人。

第六条

获得2项授权发明专利的,可折算1篇TOP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SSCI收录论文。

第七条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有两位教授或相应职称专家的推荐,其中1位须是申请人的指导教师。推荐人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家推荐书”,申明申请人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确实取得创造性成果等推荐理由。

第八条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在预期答辩前2个月提出申请,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申请表”,连同两位专家的推荐书和学位论文(博士,一式5份;硕士,一式3份)提交所在学院(系)。

第九条

学院(系)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经学院(系)分管研究生教育的负责人审核。审核通过后,学院(系)聘请3位及以上专家组成专家小组(申请人指导教师不参加专家小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是否达到提前答辩要求的意见。学院(系)将符合提前答辩条件的申请材料报研究生院。

第十条

研究生院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报分管校长审批。

第十一条

经批准可提前答辩的学位论文,由学院(系)组织进行双向隐名评审。评阅专家的评审结果全部在优良以上的,方可提前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如有评阅专家认为须经大修改方可答辩的,终止提前答辩程序。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浙大发研〔2006〕24号文件同时废止。

主题词:研究生论文

答辩

规定

通知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物业管理专业提前答辩规定 第6篇

一、答辩申请

提前答辩的学生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经指导老师签字批准后需于2011年11月18日前连同开题报告一起交教研室,否则不安排提前答辩。

二、答辩安排

(1)2011年11月1日—11月18日:毕业设计(论文)查找资料、调研、开题,提交开题报告。

(2)11月21日—2012年1月3日: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教研室于12月15日至20日进行中期检查,抽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进展情况缓慢者,取消提前答辩资格。

(4)1月5日:毕业论文(设计)提交。以论文(设计)规范为基准,打印稿上缴。

(5)1月6日—1月9日:毕业论文(设计)评阅。

(6)1月10日—1月13日: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7)2月27日—6月中旬:毕业实习。按学院要求返校。返校后提交毕业实习报告(含实习证明)。

物业管理教研室

关于毕业论文答辩的规定 第7篇

一、答辩工作流程

1、检查学生的考籍证。

2、学生作自我介绍、简述论文主要内容与写作目的。

3、老师向学生提问。

4、评审老师给学生评分。

5、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核定总成绩。

6、上报学生论文总成绩。

二、答辩前准备工作

1、张贴答辩须知。

2、答辩会场的黑板上必须写有“湖南商学院自考毕业论文答辩会”的字样或横幅。

3、按每小时答辩6-8人的速度公布上午、下午答辩学生姓名(最好用纸打印好张贴在候答辩室门上)。

4、给学生发放答辩评分表,请学生填好后在答辩时交给提问老师。

三、答辩工作要求

1、学生论文初评成绩达到42分以上才具备参加答辩资格。

2、答辩小组全体成员与答辩学生在答辩室进行答辩,其他学生必须在另一教室等候答辩。

3、每位学生的答辩时间约为10分钟,首先作自我介绍(控制在1分钟内,主要介绍本人的工作单位及职业);接着对论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进行简单陈述(2-3分钟):最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6分钟)。

4、学生的答辩成绩必须为所有参加答辩老师给出的平均成绩。统分时,先计算分项平均成绩,然后分项成绩相加得出答辩总成绩。

5、答辩不及格的学生将在全体学生答辩结束后给予一次补答辩的机会,如果补答辩还不及格需要重做论文,参加下一轮答辩。

四、答辩工作规定

1、论文评审委员会是权威机构。

2、论文评审成绩与答辩成绩相差一个等级时,取答辩成绩为最后总成绩;相差两个等级时,取中间等级为最后总成绩。

3、考生答辩时直接提问,答辩问题不能提前给考生。

五、答辩老师分工

1、主提问老师:分发论文、论文登记表、评分表。

2、统分老师:装订答辩评分卡、计算分项平均分、统计总成绩。

提前论文答辩的规定 第8篇

一、小学不学文言文的成因考察

我们先来看看“小学不学文言”这条政策的来源。20世纪20年代以前, 无论是私塾还是新学堂, 一律学习文言, 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可见, 并不是小学生不能或无法学好文言。现代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蜕变之后, 为什么非要把学习文言的起点定在学生上了六年语文课以后, 甚至上了九年语文课之后呢?早一点不行吗?现在看来, 文言几乎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禁区, 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对“文白关系”的认识。

20世纪20年代, 主持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纲要的是胡适。他力主先学好白话文, 再学文言文, 认为这样才顺理成章, 能够“事半功倍”。[1]当时的“课程标准纲要”落实了他的这种构想, 把文言教学推迟到初中进行, 小学阶段只要求在最后一年酌加浅易的古典诗文供学生阅读, 这一条后来其实也没能够很好地贯彻, 如叶圣陶独立编写的《开明国语读本》中一篇文言诗文也没有。

再深想一下, 当时的学者为何认为“先学白话文, 再学文言文”就能“事半功倍”, 从而废止了文言启蒙这条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呢?大概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文言和语体, 我认为是一贯的;因为文法所差有限的很。” (梁启超语) 所谓文与白的“文法”, 若就章法、笔法而言, 确有接近的一面;若就句法而言, 情形就要复杂一些;若就字法、词法而言, 则相差远矣, 故而有文言如同半门“外语”之说。学习文言, 是从识字 (词) 开始的, 其次才是句法、章法、笔法之类。试图从白话教学直接过渡到文言教学, 恰恰在教学的起点上, 忽视了从“语” (白) 过渡到“文”的艰巨性, 起点定得过高, 违反了文言学习的规律, 吃了欲速则不达的亏, 这是后话。

在这里, 我们只是为了对“小学不学文言”这条清规戒律解除“魔咒”, 证明它是一定的社会形势下人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 就小学生本身而言不存在学或不学、学得好或学不好的问题。如果“从小学开始学习文言”是符合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和文言学习的特殊要求的, 则这条戒律是完全可以打破的。

二、文言文教学小学提前起步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 从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材的变革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出新课程改革以后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正在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而适度强化的目的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促进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充实文化底蕴, 提升文化品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吸收语言精华,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显然, 朱自清先生“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世纪回响已经成为构建文言文教学新世纪蓝图的时代强音。那么,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重新定位是否意味着“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目标毫无意义可言?只要对教科书中属于“定篇”性质的文言选文“理解、欣赏”“见识经典一番”就可以了, 不必刻意追求借此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去进行课外阅读古书的目的。既然这样, 文言文教学集中安排在高中阶段按现代文学鉴赏阅读教学的模式进行不就可以了吗?这种看法似乎又犯了当年“语言”“文学”分科实验的相同错误, 忽视了文言的特殊性。由于社会语言环境的改变, 现在的学生在进行文言诗文阅读时, 比之于现代文阅读徒增了一层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文言文就好比那厚皮的核桃, 虽有丰富的内涵, 但观之满脸皱纹, 饱经风霜, 敲不开, 就只好敬而远之, 供之高阁。这并不是我们的主观猜测, 在很多针对文言文教学的调查报告和访谈记录中都能得到印证。这些调查显示的结论大致趋同, 大部分中学生都把学习的难点指向了语言障碍。

能不能跳过语言文字的障碍, 直接从思想观点、人文情感的理解与评价层面上阅读文言文呢?答案是否定的, 那样做无异于取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它承载的文化内涵, 其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弃之无异于削掉文言诗文美的一翼, 使其文化教育的价值大为减损。正如有些热爱文言的人们所说:虽然学会并不很容易, 可是学会以后, ……里面却尽有可喜的。[2]理想的文学教育和文学欣赏, 应该以学生能够读懂文字为起点。文言文在文字上的障碍比之现代文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仅凭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就不能与现代文学阅读相提并论。为了避免在教学中把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语言文字的疏通理解上, 又不至于因缺少“读懂”的基础架空文学欣赏, 就要事先打好“基础”, 这里的基础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对文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的领悟能力。这种基础打牢了, 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 也能较快进入文言诗文作品的语境之中。有了这一步的突破, 文质俱佳的选文才会对学生头脑中的语言转换生成系统发生影响, 文言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才会通过语言文字的渠道并与语言文字一起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可见, 无论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文言都免不了过语言这一关, 也就是说, 文言本身的特点和学习文言的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因为价值取向的改变而消失。

而何时开始打基础更合适, 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更有效, 即文言文教学何时起步的问题, 需要根据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和文言本身的特点去思考。就文言本身而论, 它的特点是语法和白话差不多, 但语汇与白话相去甚远, 且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情况很复杂。由此, 决定了学习文言的特点——必须大量占有语料, 反复熟悉各种语言现象, 逐渐掌握常用语汇的用法。可当代学生是在升入初中后才正式开始阅读文言文, 而初中的起步阶段又学得太急, 在没有进行文言启蒙, 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几乎等于零的情况下, 一步就跨到成篇的文言文上, “显得非常突兀, 除是悟性特别高的学生, 就不曾明白” (浦江清语) 。另外, 课时少, 科目多, 学生精力有限, 想凭借几十篇文言语料, 要求学生短时间形成文言语感, 只能借助于理性的分析, 即采用“学得”的方式, 先从词汇和语法入手, 在大脑中建立起文言特殊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语言现象的对应联系, 进而理解文言。以后读多了, 再渐渐获得文言语感。

这种学习方式效果如何呢?就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来看,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是“习得”和“学得”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习得”是潜意识过程, 是注意意义和自然交际的结果, 儿童学习母语就是这样习得的。“学得”是个有意识的过程, 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 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语法概念的掌握。语言研究发现, 对于儿童来说, 不管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第二外语, 习得都是掌握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潜意识的语言知识, 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在文言学习的早期阶段, 这种主要靠文言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语感”是非常有限且极为不牢固的。由于初中基础没打好, 语感薄弱, 高中只好“画地为牢”, 恶补基本功, 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对这种现象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才学了几篇文章, 教师就忙着进行语法分析, 什么前置、后置、使动、意动;然后为了应付考试, 让学生默写……在这种情况下, 文言文宁可不学。”[3]当然言辞过于偏激, 但也不无道理。在学生刚刚接触文言之时, 靠所谓的“语言规则”的“学得”形成文言语感是有失妥当的。“本来可以从容地、缓慢地注入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却是粗暴地印上去的, 甚至是填塞和强行打进去的。本来可以平易地、明白地提供给头脑的东西, 却晦涩地、盘根错节地、自相矛盾地加以处理, 俨然像难解的闷葫芦。”[4]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是继续加大中学阶段文言阅读的量, 还是尽力扭转这种教学模式, 从实践效果来看, 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改进空间和余地。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即文言起步的问题。

其实, 对文言文教学来说, 早学和晚学不单单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它对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 如果晚学 (比如退至高中再系统学) , 要求就不能太高, 以致古典文学鉴赏与古代文化论著的研读长期无法提到日程上来, 因此, 所谓“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之说就占据上风。再次, 文言文教学方法的问题, 因高中生课程多、时间紧、理解能力强, 但记忆力反而不如小学生和初中生, 这就为重理解分析而轻诵读涵泳之风的盛行提供了客观条件, 改变起来难度很大。从这个方面看, 早学比晚学是利大于弊的。就多数人而言, 语言学晚了, 必然事倍功半。这是由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决定的。就文言本身的特点及文言学习的特殊要求来说, 把起步阶段放在小学, 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 实行另一种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 阻力会小很多。以上分析, 足以证明文言文教学在小学提前起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文言文教学小学提前起步的可能性探讨

文言文教学在小学提前起步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设想, 在中国的语文教学传统中已经有很多尝试, 其有效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当年, 张志公先生在着手编写《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讲到:要想具备一点看古书的能力, 只是在中学念上三五十篇古文恐怕不行, 但多念些古文, 时间精力又不允许。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可以借鉴古人“运用韵语知识读物这条经验”, “要是小学生早一点——比如三四年级, 念过一些经过仔细斟酌、严格编选的类似蒙求之类的东西, 也许五六年级就能念点短而浅的文言文, 这样, 到了中学就可以不花过多的时间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5]在这里, 他就提到了要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 从小学开始学习文言。

从宋代开始, 大量的蒙学教材大批出现, 这绝不是偶然的。那时, 文言和白话分流已成趋势, 具有听说白话能力的小孩, 如果直接学习相对高深的文言经典, 其难度是很大的, 之间必须有过渡性的训练。所以, 古人在集中识字的教学过程中, 让孩童熟读背诵了一批“三字头”“四字头”之类的韵语读物, 初步培养文言语感, 熟悉文化常识。这种做法把集中识字和文言启蒙连成一体, 儿童从小就接触并学习一些优秀的古代蒙学教材, 可以记诵熟悉一些文言句式, “无意识”地习得一些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 对有效奠定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 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 这种无意识的习得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年龄越小的儿童, 他们的学习是以下意识吸收为主, 主要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内隐学习”无须主体的主观努力, 其自动发生的学习的效果, 优于有意识的“外显学习”的效果。因此, 儿童凭直觉感而达到自动化的、内化的文言“知识”, 处于他们的潜意识层中, 往往不为他们所察觉, 大量的这种隐性知识使他们具有文言“语感”, 在他们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自动发挥作用, 并通过不断地接触文言语料而得以促进和发展。这不正是我们需要达到的效果吗?

这种利用韵语读物进行文言启蒙的做法, 亦有实践上的尝试。北京景山学校自1960年建校伊始, 就研究和借鉴古人的经验, 着手制订文言教学改革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其主要做法是:把中小学文言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启蒙 (小学) ——入门 (初中) ——提高 (高中) 。小学一、二年级集中识字, 三年级开始每周用1~2课时诵读自编或修改的文言启蒙教材, 如《儿童学诗》《词选》和《儿童学文言》 (含删改过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故事》及文言小段) 。教材稍加讲解, 主要是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六、七年级为第二阶段, 每周用3-4课时集中诵读《孟子》《古文观止》, 使学生初步养成文言阅读习惯并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八年级以上是第三阶段, 主要通过自读历史选文加以巩固和提高, 开展研讨和批评活动, 初步养成文言文学习的自觉性, 不断提高对古代作品和古代文化思想的鉴别能力。据当年在景山学校参加这项教改实验的教师回忆, 实验证明, 效果是好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很浓,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很快;2.文言水平的提高加深了对白话文的理解, 也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3.文言学习的突飞猛进,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眼界, 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另外, 通过学习文言文, 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对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 有了进一步的亲身感受, 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油然而生。[6]

可以说, 当年景山学校文言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正是我们现在文言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可惜, 景山学校的文言文及教学改革实验毁于“十年浩劫”, 没能留下系统、成熟的教材。但利用韵语提前起步的文言文教学改革思路给人留下了一个富有开创意义的思考空间。

另外, 一些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小学学习文言的有效性。如艾伟采用当时先进的教育心理统计分析方法, 对当时的国语、国文教学进行研究时, 得出“因小学生一至初中即学文言, 程度相距过远, 常有无法适应之现象”, [7]因此主张高小应实行文言文教学。

而林凤藻则对学前儿童背诵古典诗文进行了个案观察, 发现让儿童背诵一些古典诗文, 他们对某些古典诗文是能懂大意的, 并不同于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如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已学的诗文:

每当吃饭时, 儿童自己或别人把饭粒掉到桌上, 儿童往往不止一次说道:“看罢, 把饭掉到桌子上了, 快快捡起来。粒粒皆辛苦, 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有人问儿童:“你学会《桃花源记》, 在幼儿园背给小朋友听了没有?”他回答说:“咦, 咦,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还能巧妙地用其他的词替换原文的词。

儿童有一副游戏用的弓箭。一天晚上, 玩射箭, 把箭射到沙发里去了, 他走过去拾箭, 同时笑着说道:“平明寻白羽, 没在沙发中。”

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学前儿童学习背诵一点古典诗文, 不但是可能的, 而且是有益的。如果材料适宜, 教学得法, 儿童不但不讨厌, 而且非常喜欢。[8]

学前儿童都能很好地完成文言文的学习任务, 何况心智更加成熟的小学生。其实, 以前我们低估了小学生学习文言的天赋和潜力。主观条件上小学生记忆力强, 表现欲强, 语言学习的敏感性强;客观条件上小学升学压力小, 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充足, 如果我们加以好好利用, 文言文教学可能会出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局面。可我们错过了小学生学习文言的最佳年龄段, 不仅延误了文言文学习的最佳时机, 同时也造成了文化精神的流失。

以上实验和研究均表明在小学阶段做好文言的启蒙训练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要改变目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状, 首先要实现战略上的大转移, 提前起步, 重心前移, 把小学纳入“整体规划”的布局中, 精心编排, 合理规划, 让其在文言文教学系统工程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

(责任编辑:黄万飞)

参考文献

[1]胡适.再论中学国文教学[A].顾黄初, 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125.

[2]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07:32.

[3]商友敬.坚守讲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7.

[4][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77.

[5]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论 (附蒙学书目稿)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84.

[6]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78.

[7]艾伟.阅读心理国语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 1948:68.4

一个大学生论文答辩后的致谢 第9篇

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主义精神毅然从哈佛辍学。他发明了windows操作系统,创立了微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将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信息的高速路上我们畅通无阻,正是借助了网络我们才得以找到了丰富翔实的论文、资料。可以說,比尔·盖茨先生以他的辍学换来了我们几百万中国大学生的毕业。

感谢百度和GOOgle公司。他们的搜索功能庞大、快捷又免费。在这里,我敢说,我们每一位写论丈的同学,没有一位不曾借助过它们。那些日子,我们启动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一定是它们中的一个。是它们让我们很方便地搜索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论文材料”,国内的、国外的,中文的、外文的。正是这些“论文材料”,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的“百衲衣”论文。更感谢Google公司增设了翻译功能,它的翻译不仅正确率高而且功能强大,一次便可翻译一整篇论文。我们的外文文献,全赖于此。

感谢那些免费的论文网站。虽说这些网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网站,可正是它们无偿地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论文蓝本,保证了贫穷的我们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论文。这可以说是一种“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我殷切地呼吁那些收费的论丈网站,能够向它们学习,端正服务态度,放下架子解放思想,变收费为免费,更好地为人民当然更包括学生们服务。

感谢我的导师。他放下神圣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告诉我怎样完成这篇论文。他告诉我如何搜集资料;他告诉我如何快捷地找到相关论文;他告诉我哪个学校的网站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他指导我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论文取舍嫁接整合。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

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什么吗?知道;参考文献都看了么?看了——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们是如此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们是如此平易近人而又伟大的老师。

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我们是如此的团结友爱,从未出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我们总是相互开导着: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白抄谁不抄?不抄一大傻!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激励下,我那一点点文抄公的羞耻感也便见了上帝,而我的论丈也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

浙江大学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第10篇

医学部发[2010]19号

浙江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试 行)

各院系、各办,各附属医院:

为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保证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质量,根据《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9‟48号)》的文件精神,对申请授予学位的医学部在读研究生作以下规定。

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一)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按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通过全部培养环节,成绩合格。

(二)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对各学位类型的具体要求如下:

1.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至少有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

(2)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IF≧3.0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

(3)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排名第二位作者要求IF≧5.0,排名第三位作者要求IF≧10.0。

1(4)已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等科技成果奖或署名在第1-2位的省部级二等科技成果奖。

2.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IM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

(2)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排名第二位作者要求IF≧3.0,排名第三位作者要求F≧5.0。(3)已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

3.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

通过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考试和毕业考试。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公开发表论文暂不作具体要求。

4.理学/医学双博士研究生(Ph.D.&M.D.)

申请博士学位(Ph.D.)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时,除通过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考试和毕业考试外。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学校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IF≧3.0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

(3)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排名第二位作者要求IF≧5.0,排名第三位作者要求IF≧10.0。(4)已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等科技成果奖或署名在第1-2位的省部级二等科技成果奖。

5.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学校规定的核心期刊或IM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含录用)。

(2)以前二位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一篇(含录用)。

2(3)以前三位作者发表IF≧3.0的SCI学术论文一篇。(4)以前五位作者发表IF≧5.0的SCI学术论文一篇。

(5)以合作者发表IF≧10.0的SCI学术论文一篇(不记排名)。(6)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含七年制)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公开发表论文暂不作具体要求。

7.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参照上述全日制研究生出口标准规定执行。

(三)上述研究成果均应以浙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时导师必须为通讯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研究生可以是第二完成人。但有如下情形者,按下述规定认可。

1.以导师组(以导师为主,由合作导师或协助导师组成导师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集体指导培养博士生,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时导师组成员为通讯作者或导师组中的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的学术成果亦予认可。导师组成员名单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报学部(系)研究生教育科,由教学办公室管理人员录入“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方为有效。

2.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我校博士生,在合作方教授指导下,从事合作方课题研究并完成的研究成果,符合下列情形者予以认可:

(1)以我校博士生为第一作者,但同时以合作方高校和浙江大学为作者单位的;

(2)以合作方导师为第一作者,我校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第一作者单位的。

(3)博士生署名排第二,但注明为共同第一作者,并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唯一或第一作者单位的。

(四)以上要求是学部规定的基本标准,鼓励各学科提出并执行比本规定更高的要求。

(五)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发表,但其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审 3 核同意,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其学位申请在学术论文发表或录用后提交学科、学部学位委员会审核。

(六)各系、附属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校核申请人的课程学习成绩、学分和培养环节完成情况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二、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程序和要求

(一)申请人填写“浙江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报告”并经导师签字后,连同已打印成册的学位论文一本,以及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原件提交各系、附属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审核。

(二)博士论文评审实行“双盲制”,评审专家的聘请,均由学部研究生教育科统一办理。论文评阅书一律寄回学部研究生教育科,评阅专家信息不与导师、学生见面。

经评阅,如同时有两位评阅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未达到答辩要求、或总体等级评价判定为较差(E),或总体等级评价有一位专家判定为较差(E)、另有一位专家判定为合格(D),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当有1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或大修改后答辩时,由分管院长或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根据其他评阅人的具体评阅意见作综合考虑,审定是否可以继续论文答辩申请程序。如同意继续答辩申请程序,博士生应根据评阅专家的意见对其学位论文作认真修改,重新寄送原评阅专家进行评阅。如评阅专家重新评阅后同意答辩,可以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否则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若博士生及其导师认为评阅不通过是因为学术观点分歧所致,或因其他原因致使评阅有失公正,则按《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暂行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5]173号)文件执行。

(三)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具体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由5位以上(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4位)与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评阅人不少于3人;答辩委员会专家的聘请由各学科统一办理,学部研究生教育科负责审核。

2.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每个答辩委员会每天答辩博士人数一般不超过4名。

3.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提前三天在学校范围张贴答辩通告。

4.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正高职称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4名,外校、外系相关学科的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包括导师组成员)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5.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以上职称人员担任。

(四)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具体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由3位以上(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与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

2.评阅人全部同意答辩后,方可进行答辩。如有2位以上(含2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的意见,不能进行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的意见,经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同意,可再聘请1位专家进行隐名评阅,同意答辩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如仍不同意答辩者,本次答辩申请无效。申请人须针对学位论文的不足,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重新提出答辩申请。

3.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3月10日前、6月10日前和12月10日前。

4.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提前二天在学院范围张贴答辩通告。

5.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校内外3-5名副高职以上职称专家组成;其中应有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担任。申请人指导教师和非隐名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6.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由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

(五)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45天、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30天送达评阅人。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15天、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7天送达各答辩委员。

(六)答辩后论文应按照评阅、答辩委员会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程序

除博士论文评审实行“双盲制”外,答辩程序按原规定执行。具体参见《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及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试行)》(浙江大学医学院院字[2000]63号)的通知。

四、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课程要求有80%以上成绩优良,其中学位课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博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署名在前五位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或获得署名在前两位的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或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应有1篇发表在本学科最高级别的学术期刊。

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有两位教授或相应职称专家的推荐,其中1位须是申请人的指导教师。推荐人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家推荐书”,申明申请人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确实取得创造性成果等推荐理由。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在预期答辩前3个月提出申请,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申请表”,连同两位专家的推荐书和学位论文(博士,一式5份;硕士,一式3份)提交所在学院(系)。

五、参与涉密项目的科学学位研究生,其申请答辩的成果要求按照《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从事涉密项目研究的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试行)》(浙大发研[2005]181号)执行。

六、其他

1.每项授权发明专利可计1篇SCI类收录学术论文,每项授权实用专利可计1篇核心期刊论文。

2.SCI收录的会议摘要、letter(属于问题讨论而非研究性学术内容,且≤1页)不计。

3.发表被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全文,按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4.在学期间以第一参加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项按1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5.发表的论文篇幅应不少于2个版面。可以是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本学科(二级学科)相关的内容。

6.如为录用证明,须附论文的校样稿。

7.发表(包括著作)时间从入学注册之日起,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日止。

8.学科、学部学位委员会授权相应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查验发表文章的原件(与录用证明相同)后发放学位证书。

9.药学学科、管理学科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资格标准,按相关学科的规定执行。

10.本规定自2006年入学学生开始执行。原有学部(院)规定如有冲突的,以本条例为准。

浙江大学医学部 二○一○年七月二日

上一篇:接送的记忆作文下一篇:软件开发项目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