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2024-07-22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精选8篇)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第1篇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市人民政府:根据冯金考副市长2015年8月24日在《温州政务信息》(第157期)上的批示要求,现将塘下万鹏铝业公司环境污染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温州政务信息》(第157期)刊登的关于XX市塘下镇温州万鹏铝业有限公司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温州与瑞安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处理,XX市环境监察支队也已介入全程调查。温州万鹏铝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50万元,坐落于XX市塘下镇罗凤办事处凤士村,租用XX市耐火器材二厂(集体企业)厂房,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该厂东面为其他厂房;南面为空地,约60米外为民房;西首隔壁为安仁寺,北边为山。公司法定代表人邵万义,联系电话***。该公司于2002年9月13日通过XX市环境保护局审批,2005年9月26日该项目通过验收(瑞环建验2005]004号)。主要产品及产能:铝锭,年产4600吨。主要生产工艺:废旧铝材→熔化炉→铸锭→自然冷却→成品。主要生产设备:煤气发生炉2套(一用一备),铝熔炼炉2套,铝铸锭机流水线2台,坩埚2台,发电机组120匹。处理设施情况:废气处理设施二套,水膜除尘一套,水膜除尘加布袋除尘一套;自动刮灰除尘器一套(布袋除尘);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套,生态化粪池18立方米。因该公司废气处理设施采用水膜除尘法,设施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汽,在烟囱口形成白色水雾,一直被村民误认为浓烟。该公司自从去年被媒体报道污染环境以来,我局一直十分关注该公司的环保运行情况。在完成整改后,我局联系了XX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督监测,并邀请报道记者参与。2014年6月11日,XX市环境监测站对温州万鹏铝业有限公司的废气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废气中的烟尘浓度、黑度、so2和恶臭均低于《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二类区的排放标准。10月10日,我局再次组织XX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该公司的二噁英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也显示已达标。2015年5月6日,由浙江中环检测有限公司再次对该公司废气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废气中的烟尘浓度、黑度、so2和nox也均达到排放标准。二噁英的监测也正在安排中。对该投诉件调查中发现,投诉该公司污染环境的为在其西首隔壁安仁寺内活动的老人。2014年6月塘下镇政府牵头,组织罗凤办事处、环保塘下分局、凤士村干部和当事双方对该纠纷进行调解。但由于安仁寺内活动的老人提出的要求无法解决,导致调解不成。

8月20日,温州网记者再次对温州万鹏铝业有限公司污染进行了报道。而该记者在报道发布后才向环保塘下分局了解情况,环保塘下分局也已向该记者进行情况说明,并邀请记者全程参与监测(后该记者因事未能参与)。XX市环境监察支队也对该公司的情况进行了调查。8月31日,XX市环境监测站也再次组织人员进行了监督性监测。环保塘下分局还加大了对该公司的监管力度,要求该公司的废气处理设施设置专用电表,用于监管设施的运行情况。同时调查还了解到,该公司为了避开白天炎热天气与用电高峰,节约能源,才将生产由白天改为夜晚。9月16日,XX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报告(2015-管-404、2015-管-405)显示,监测的烟尘、烟气黑度、so2及臭气浓度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环保塘下分局已将监测结果向温州网记者进行了反馈。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畜禽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畜禽养殖,根据市畜牧食品局提供的资料,1-6月全市出栏生猪95.3万头,出栏肉羊68.6万只,出栏小家禽883万只。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但其产生的大量养殖废水及其废弃物给周围环境也带来极大的压力,已成为我市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基本情况

(一)畜禽养殖情况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省、市相继出台了鼓励畜禽养殖规模化的扶持政策,而我市又作为全国“6+1”示范养殖基地,全市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及非规模化养殖。特别是我市鼓励以年出栏猪100头、肉鸡12000只、肉牛20头、肉羊60只、蛋鸡1000只、奶牛10头为基本单元发展养殖户,再加上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及成都周边禁养,部分养殖场迁至我市,致使我市畜禽养殖发展迅猛。据统计,全市常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100余家,存栏量284000余头,约占全市生猪存栏量的47%左右,年出栏80余万头,约占全市出栏量的50%。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7家,存栏1412头,占全市存栏的90%以上,存栏3万只以上的家禽场有4家。

(二)畜禽粪污产生量及利用情况

根据有关排污系数,养猪场存栏生猪头均年产干粪为390公斤,年产污水4000公斤;头均存栏奶牛年产干粪为9000公斤,年产污水为12000公斤。按上述数据推算,全市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年产干粪312000吨,年产污水3200000吨,规模奶牛场年产干粪12708吨,年产污水16944吨。存栏3万只以上的规模禽场年产干粪6500吨,年产污水3000吨。全市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年排放cod(化学需氧量)960吨,排放nh3_n(氨氮)100余吨,规模奶牛场年年排放cod100余吨,排放nh3_n60余吨。据调查,全市畜禽规模场干粪综合利用率接近100%,利用方式主要以大部分出售给本市的花木、蔬菜、果园基地等直接还田为主,部分用于肥水养鱼。全市存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污水处理率为60%左右,主要采用干湿分离和生物处理技术实行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治理,其中种养结合处理污水有40家占40%。其余60余家养殖场只有简单化粪池处理养殖废水。由于没有消纳的土地,部分养殖废水溢出污染农田及地下水。

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和迅速发展,畜牧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及其废弃物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畜禽粪污既是宝贵的有机肥,种养结合良好的地区畜禽粪污对环境不仅没有污染,还促进了当地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存栏50头至500头的大部分养猪场由于在选址、“环评”环节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规模养猪场和养牛场,存栏2000头以上养猪场和大型家禽养殖场由于粪污产生量大,土地消纳面积不够等原因,往往造成周边农田肥力过剩,农村环境恶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污染纠纷不断上升。由于我市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非常大,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影响我市出境断面水质考核及农村饮水安全,环境污染纠纷呈上升趋势。

(二)畜禽养殖户治理污染意识不强。大部分养殖户对本场所需用水量、产生的粪污量很少掌握,到目前为止还有60余家的规模养殖户的粪污由于没有土地消纳,存在污水随意排放的现象,造成水体污染。有的养殖场任意将干粪堆放在公路边,村边等,污染周边环境,有的养殖场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容积小,处理能力弱,与污水生产量不配套。

(三)缺乏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保障机制。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特别是要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管理办法》(第9号令)的要求,没有一定的保障机制,畜禽养殖场的迁移和进行污染治理设施,单靠养殖业主自身投入难度较大。目前,由于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的认识不够,国家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用地、用电及税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四)粪污综合利用率不高,与有关部门要求存在差距。一是粪污处理过于简单,有的是未作沉淀、发酵处理,直接排放到田间、鱼塘;二是实行沼气发酵处理的养殖场,未对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有机肥用,而是直排河流等,造成沼渣、沼液污染环境。

三、建议措施

(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针对畜禽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特点,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建设一批与土地肥料消纳量相配套的畜牧养殖小区,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明确环境敏感区,如城镇、风景区、饮用水源头区周围不宜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把畜牧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并合理调整畜牧业产业布局。养殖场(或小区)建设提倡与农田(水田、旱地)、果、园、养殖水面和山林进行结合规划,统一布局,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的农牧结合的生态模式。原则上按1亩(耕地、园地、水塘)2头猪(0.2头牛、4只羊、60只肉禽、40只蛋禽、30只兔)的标准配套规划建设现代化畜牧场(畜牧小区)。这样能就近利用田、园、塘消化处理畜牧场粪肥水,就近利用畜牧场粪肥水解决田、园、塘有机肥。

(二)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一是严把新建、改建、扩建关口。凡新建、改建、扩建的猪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牛常年存栏量100头以上、羊常年存栏量500只以上、禽类常年存栏量30000羽以上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畜禽养殖企业,须有相应环评资质的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的非规模养殖企业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于家庭式经营性散养户,须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但应当在登记表中提出污染防治措施。畜禽养殖项目在建设前,养殖企业或个人必须按有关规定向市环保局、市畜牧局、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申报办理有关手续,其环评文件必须报XX市环境保护局审批。项目建成后,须向环保局及市畜牧局申请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运营。

(三)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由点到面推进“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所有大中型养殖场必须全部配套建成牧粮、牧果、牧林等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场外有园、园中有场,循环利用,互动发展。

(四)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将畜禽养殖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畜牧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对于防治畜禽养殖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先进的清粪工艺和饲养管理技术,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产生量。如环保型饲料,应用现代营养学原理,通过生物制剂、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等技术处理,在不降低畜禽生产水平的基础上,从源头上控制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并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从而降低氮、磷和各种金属物质的排泄量和有害气体排放量。同时,通过对畜牧场区的绿化、立体养殖等措施,可实现畜牧养殖业无废物排放,资源再生利用的绿色畜牧产业。

(五)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监管。建议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制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建议分步实施,由浅入深,优先解决重点地区、环境敏感区域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注意认真总结推广成功的、切实可行的经验与做法,巩固发展污染防治成果;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工程措施上逐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六)进一步规范我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由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畜牧食品局共同参与,代市政府草拟《XX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提出相应的要求。将我市畜禽养殖产业发展逐步引向正轨,不断减轻畜禽养殖产业造成的污染,提升我市畜牧业发展水平。为认真贯彻落实粤办发20**]20号、韶市办联20**]50号和韶浈办发20**]59号文精神,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给我中心的帮扶任务,我中心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新韶镇东山村曾屋一、二组为行政中心“扶贫”结对帮扶户,紧紧围绕3年4户贫困户稳定脱贫的目标,落实领导责任,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建立健全贫困户的动态管理档案,以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为目标,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双转移”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实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取得可喜的成绩,现将本阶段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和初步成效

根据区委、区政府下达给我中心新韶镇东山村曾屋一、二组4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含2500元)以下,去年12月份开始,我中心结合实际,全力、全面、迅速铺开扶贫开发工作。我中心先是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展开对东山村曾屋一、二组帮扶户的前期调研工作,并展开具体的帮扶措施如下: 1、2009年12月15日,我中心组织工作小组到东山村曾屋一、二组贫困户开展对口帮扶调研工作,分别走访了4户帮扶对象,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初步部署了开展下一阶段调查摸底工作的具体事宜。2、2009年10月23日,我中心联同区属各单位,对东山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我中心对结对帮扶户每户进行照相存档,并对事先发至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登记表进行回收,记录好每个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做到“一户一档、一人一法”,同时及时整理归档4户家庭情况登记表及相关照片,完成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3、2010年2月7日(春节前),我中心再次组织5名工作人员通过暖流活动送温暖,给每户结对帮扶户送油、米到家农户家慰问解决燃眉之急。4、2010年3月29日到各农户家了解转移劳动力及生活情况,增加收入。5、2010年5月24日介绍其中1扶贫户到企业打工,另外1户扶贫户儿子、孙子到市公安局做dna亲子鉴定,解决了其孙子入户问题。6、2010年6月24日送鸡苗300只、饲料400斤分别到2户农户家供其饲养。7、2010年7月16日送鸡苗150只,饲料320斤分别到2户农户家供其饲养。8、2010年9月6日和27日共送水泥30吨到2户农户家,供其改造房屋。16日送发展生产项目资金每户各1500元到4户农户家,另外每户送去节日月饼。9、2010年10月21日共送去2000元为建大棚蔬菜的2农户家供其购买种子和化肥。

经过调查工作,确定了我中心对口帮扶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并按时完成了广东省扶贫信息网的信息录入工作和建档立卡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情况,同时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4、开展扶贫工作至今,我中心干部职工根据到对口扶贫贫困户家中进行深入考察调研,了解贫困户家庭去年的经济收益、土地、山林、住房等情况,并根据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结构,东山村委发展种养业的情况及农产品市场销售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制定2010年帮扶计划。一是提供新劳务输出2人,二是为3户提供了鸡苗、饲料到目前每户的鸡长势良好每头约有5斤重左右;三是为2户农户家庭提供了30吨水泥供其改造房屋,现已完成全部主体并已封顶;四是为2户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提供了种子和化肥;五是为东山村委筹集了3万发展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六是为4户农户家庭提供生产项目资金每户1500元。通过提供种养劳动技能、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等的一系列帮扶措施,与贫困户共同努力,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二、存在的问题

我中心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取得了的成绩,但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制约,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思想转变难度大。村民思想上“等、靠、要”依赖的思维模式难以一下子有质的改变,仍需加大力度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树立自立更新、勤劳致富的观念,从根本上为日后开展工作铺平道路。

2、贫困户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知识、新科技的能力不强,市场经济观念淡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3、当地耕地少,产品销售存在困难,只能依靠个人单打独斗的种养来实现经济收入,严重阻碍了帮扶户增收。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总结过往,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中心将一如既往地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有条不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工作:

1、根据前一阶段调查摸底的资料数据定期跟踪各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落实好脱贫规划和结对帮扶措施;

2、在提供劳务输出、提供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提供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服务,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的产品销路问题。跟踪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工作岗位的贫困人员情况,对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贫困户按照其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实现造血扶贫;

3、通过“暖流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将筹集到的扶贫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为东山村结对帮扶户提供合法合理的支援。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第2篇

对群众反映xx市xx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夜晚偷排废水,且长期散发臭气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于5月28日会同xx区环保局,深入该公司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

xx市xx实业有限公司位于xx市xx区xx工业园区,办理有环保相关手续。开始建设,开始生产。主要从事精品肠衣加工、肝素钠、猪鹅去氧胆酸生产,主要原料为猪小肠。现建有精品肠衣加工生产线10条,肝素钠生产线1条。生产过程中有废水和废气产生。按照环评文件建有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废水处理站和恶臭气体收集处理设施,废水处理站安装有在线监测设备。

二、现场调查情况

(一)该公司废水处理站因管理不规范,存在废水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其进行2次监督性监测均存在超标的情况。市、区两级环保局督促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限时整改,企业经整改后外排废水做到了达标排放。今年5月28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该公司外排废水进行了取样监测,监测结果总磷、粪大肠菌群、氯化物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等指标达标。

(二)自以来,针对附近居民反映该公司外排废水和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市、区两级环保局多次组织执法人员到现场检查,对其废水处理工艺、废水处理站管网走向等问题进行调查,未发现该企业有设置暗管排放废水的行为。同时,市、区两级环保局多次组织对该公司节假日、夜间生产、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未发现企业擅自闲置废水治理设施设备、废水稀释排放、直接偷排等情况。

(三)关于群众反映散发恶臭气味,20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其排放的废气进行监测,未超标。该公司卫生防护距离虽然满足环评要求,但因主要是从事肠衣深加工,未做到全封闭生产(门、窗未全封闭),仍然存在一定的`气味。

三、问题的整改及后期监管

根据该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现场执法人员责令该公司进行及时进行整改。

(一)加强废水处理站运营管理,按时按量投药,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二)加强废气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恶臭气体去除效果,杜绝事故排放。生产作业期间保证车间封闭,废气收集设施正常运行,避免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设施运行台账,杜绝偷排、漏排行为发生,并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档案,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后期,支队将督促xx区环保局对其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整改到位。加强对该公司的日常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第3篇

近几年来, 公司工会从实际出发积极顺应林区发展新形势和广大职工增收致富迫切要求, 找准利用丰富的林下、林间资源大力发展家庭经济的切入点, 加大对适合林区职工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 使公司家庭经济出现了小规模、大群体, 小产品、大产业, 种、养、采、服多业并举、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据调查, 目前职工从事家庭经济户数2 190户, 实现经济效益5 000余万元, 其中养殖户410户, 种植355户, 培植食用菌282户, 山野菜采集570户, 服务及其他产业573户。养牛560头, 养羊1 200头, 养猪6 500头, 种植土地25 000亩, 马铃薯25 000亩, 小浆果400亩, 培植食用菌400万袋, 华子菇30万袋。

二、公司家庭经济发展的特点

1. 家庭经济在林业职工增收份额上是缓慢上升趋势。

据百户统计, 2011年, 户均家庭经营收入12 000元, 占职总收入的50%, 比2006年提高了16百分点。

2. 传统的养殖业仍然在家庭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1年, 每户家庭经济养殖户收入26 000元, 占家庭经济收入的26%, 由于行情好, 效益高, 一些规模养殖户, 纷纷扩大养殖规模, 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96户, 生猪存栏6500头, 年出栏8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74户。这些户一般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高的达到20元, 如贮木场职工王孝林, 养猪年出栏600头, 年纯收入20多万元, 养鸡户张君年存栏1 500只, 年收入20万元。

3. 食用菌培植业占林区家庭经济的重头戏。

由于山上林场所, 有着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林间空地, 由过去传统、分散、副业型向集约、连片、主业型发展。在大户、能人带动之下以家庭经济为主业而发展起来的林场 (所) , 或者数户大连片, 从而实现“一户带十户, 十户一大片”发展势头, 如齐奇岭林场有40户, 目前有26多户培植木耳、华子菇。2011年全场实现人均纯收入6 500元, 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8户。

4. 小浆果培植业的发展不断壮大。

小浆果种植业, 是工会多年扶持的困难职工庞延军带动起来的, 庞延军贮木场的一名装车工, 由于转季, 一年仅有5个月的时间上班, 妻子无业, 一家三口年收入只有4 000余元。当得知在我地区建塑料大棚种植草莓气候适宜、收益不错时, 公司工会打破常规一次为其贷款50 000元, 通过辛勤劳动, 现在他的种植园从3亩扩大到30亩, 由1个大棚扩大到6个大棚, 产品的品种也从单一的草莓发展到草莓、树莓、蓝莓、葡萄等多个品种, 效益上由过去的年收几千元到如今年实现产值达6万余元, 几年来, 工会累计为其贷款15万元, 实现产值60万余元, 他从过去的负债累累发展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 由于小浆果营养丰富, 附加值高, 倍受家庭经济户的青睐, 在他的带动下, 现阿里河地区小浆果种植面积达400亩。

三、家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 合理规划、引导、扶持和协调服务。

家庭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 职工虽然渴望家庭致富, 但因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科技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 直接阻碍着家庭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

2. 信息不灵, 缺乏正确引导。

一些家庭经济户上项目并不适合本地发展。另外户均收入低、家底薄, 致使家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难以发展一些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

3. 经营方式陈旧, 规模小。

目前家庭经济中, 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家庭经济发展仍是单打独斗, 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专业片几乎很少。有相当比重的一些职工, 管理粗放, 出栏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 谈不上科学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生产。家庭经济收入在百元以下的还有近500户, 占公司家庭经济户的22%, 如小浆果种植业, 阿里河地区种植面积为400亩, 如果引进外商需达到700亩, 没有生产线、没有保鲜设备, 外商因达不到规模不能统一收购, 也不愿意投资建厂深加工, 造成家庭经济户无法继续扩大规模。

四、发展家庭经济的主要措施

1. 加强领导。

公司党委、公司站在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家庭经济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确立了“近期靠家庭经济致富, 中期靠接续产业拉动增收, 长远靠全民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同时把家庭经济工作纳入企业经济目标责任状, 与企业经济指标同时考核。公司工会把扶持困难职工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列入工会建家工作和实绩考核目标。公司工会持续开展了“包帮扶持, 携手脱贫”活动, 要求每个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每年重点包帮两个困难职工依靠家庭经济脱贫, 包帮两个没有起动家庭经济的困难职工上项目, 通过逐年递增包帮对象, 达到共同致富。如森林经营处领导带领困难职工向黑土地要效益, 采取班子全体与6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 与33名单职工结成致富对子, 采取自己筹措一部分, 向公司工会贷款一部分, 单位提供生产设备, 集中种植马铃薯, 2010年至今扶持15户困难职工彻底脱贫, 引领33名职工实现增收40万余元。

2. 宣传发动。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发展家庭经济的积极性, 切实有效地带领职工发展家庭经济, 一方面, 从培育成功典型着眼, 广泛宣传引导下岗困难职工树立发展家庭经济的信心, 使职工认清发展家庭经济的重大意义。几年来, 共表彰家庭经济劳模12人、致富能手45人, 召开事迹报告会引领职工脱贫致富。公司上下形成了人人争着上项目、谋出路、求发展、早脱贫的良好氛围。

3. 突出协会指导。

2010年, 公司成立了家庭经济协会, 并成立了种植、养殖等5个分会, 通过协会作用, 引导职工走联合经营的路子, 把分散的个体经济整合起来, 统一面对市场, 提高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2010成立家庭协会以来, 举办座谈会7次, 带领各单位困难职工及家庭经济户举办拉练式参观学习3次, 家庭经济分会举办山野菜采集等培训班10期, 为职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4. 大力扶持。

为有效解决广大职工群众在发展家庭经济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公司工会积极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资金扶持。全面启动限期无息小额贷款活动, 仅2012年, 已为249户困难职工贷款110万元。为使限期无息小额贷款切实发挥最大效应, 工会组成调查组对申请贷款的每一户下岗、困难职工进行全面的调查, 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条件, 帮助他们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项目。公司工会在贷款投放和使用过程中, 本着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的原则, 对资金周转困难, 发展项目较大、条件乐观的家庭经济户, 加大贷款扶持力度。2010年以来, 公司工会进一步加大了限期无息贷款的工作力度, 将贷款额度提高到5 000元~50 000元, 有力地助推了家庭经济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加强培训, 把增收资料、书籍、光盘等送到家庭经济户手中。发挥“周末学校”流动课堂的作用, 本着职工缺什么, 补什么, 采取“定单式”培训, 将培训办在基层、办在田间。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近年来, 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0期, 接受培训人员达2 400余人次, 确保扶持一户、发展一户、脱贫一户。三是项目扶持。结合公司的具体特点和总体发展目标, 重点做强五大家庭经济项目, 2011年以来改变了由过去分散式帮扶的形式, 加大项目帮扶, 以项目拉动困难职工脱贫致富, 以项目助推家庭经济发展, 阿里河森工公司现已形成了北部伊山林场突出林产品采集业, 红星、兴阿林场利用土地资源, 发展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东西部以齐奇岭和嘎仙林场为主, 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业;南部各林场依托相思谷景区, 发展旅游附属产业。

五、发展家庭经济的几点思考

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发展家庭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较大, 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 才能实现庭院资源的有效、有序、合理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宜种则种, 宜养则养, 宜加工则加工, 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确保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产业化经营, 标准化运作。

坚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 一场一品, 一地一业, 连片开发, 规模经营, 着力引导发展专业户、专业场、专业片, 逐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协会、协会带基地、基地带林户的生产格局, 不断推进家庭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推广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不断增强家庭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 科技兴院, 提高家庭经济服务水平。

在采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的基础上, 大量采用科技新成果, 引进优良品种, 促进家庭经济科学发展。

4. 加强对家庭经济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家庭经济的战略意义, 把家庭经济开发作为爱民、为民、富民、安民工程措施, 实行主管领导亲自抓, 有关部门配合抓, 工会组织系统抓, 组织基层领导干部深入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推动家庭经济开发工作再上新水平。

5. 树立典型, 加快家庭经济建设步伐。

要大力宣传和树立家庭经济发展的典型, 用典型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带动庭院经济的发展, 让家庭经济户成为科技示范户, 从带动更多职工发展家庭经济致富, 以加快家庭经济持续科学发展步伐, 为企业经济建设注入强大活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 林区主产业—木材生产任务逐渐减少, 职工生产生活出现了新问题, 为了使职工在木材生产锐减的情况下, 实现全民增收, 公司进一步加大家庭经济的发展力度, 把发展家庭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崛起、实现富民兴林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更好地掌握好家庭经济发展的动态, 公司工会对公司家庭经济户进行多次“心贴心、面对面、实打实, 服务职工在基层”大走访活动, 对家庭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调查, 活动中公司工会入家庭经济户家中进行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第4篇

自从东钱湖成为宁波的后花园后,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但我们发现,有部分游客有随手乱丢垃圾的习惯,这会不会影响东钱湖的水质呢?我们小组对此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案

1、查阅资料,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和水污染程度的等级划分。

2、实地观察水污染的情况。

3、实验法:

用饮用水与东钱湖水相比较

将湖水过滤后与原水、饮用水作比较。

4、采访咨询:通过向游客、当地居民、服务员和相关管理人员采访咨询了解东钱湖水质的变化。

三、资料整理

A、采访记录

B、实验分析

1、我们取湖水与饮用水做比较,发现湖水颜色比较暗。

2、把湖水用眼镜布过滤,发现过滤速度由快变慢;滤布上有明显的沉积物,过滤

后的水比原来的湖水澄清,但与饮用水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C、结论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东钱湖水污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东钱湖风景优美,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参观,但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使东钱湖水质遭到破坏,湖中的水不是很清澈,看不到鱼儿在游。但是由于近几年有了一定的管理,

湖面的垃圾有所减少。

2、家庭污染,原先东钱湖边上的许多家庭都会把生活废水排进东钱湖,使湖水污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卫生,排污水的现象减少,使水变得干净。

3、从采访中了解到,人们对东钱湖的关注度很高,所以我们的活动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褒奖,称赞我们对东钱湖的水质做出贡献。

从我做起,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保持优良水质。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环境会越来越好。

关于饮用水净化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我们周围有许多淡水湖,但它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我们日常的饮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如何让浑浊的湖水变成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呢?我们对此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参观自来水厂,了解净化水的过程。

2、咨询相关工作人员,了解饮用水标准。

三、整理资料:

通过参观访问,我们了解到净化水的过程

1、消毒:在水里加入氯,杀死水中的菌类、藻类等微生物。

2、沉淀:在水里加入矾,使水中的泥沙等浑浊物沉淀。

3、过滤:使沉淀后的水分离,这一步骤需要进行多次,直到达到饮用水标准。

4、去泥:在脱水机房用离心机将泥沙甩干。

5、日常饮用水标准≤0.08NTU,PH值:7.1-8.0。

四、总结:

1、我们的饮用水来之不易,所以大家应该多关注淡水资源,少扔垃圾。

2、政府应该把周围工厂的污水排放转移到某个指定地方,这样能减少水污染,保证水源,降低净化成本。

3、淡水过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不破坏环境,珍惜水资源。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第5篇

一、我市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在对新郑市几个乡镇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村庄养殖户的养殖设施简单,除少数村庄外,大多数村都没有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处理,如养殖户聚集的新郑市八千乡南部的几个村庄,多数养殖户都是在自己的家里进行饲养。少则几千只,多则上万只,空气质量十分恶劣。并由此滋生了大量的苍蝇,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二)生产生活污水和生产生活垃圾大部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在我们调查的几个乡镇中,池塘边、小河旁、村边地头多数成为了农村的生活垃圾场;乡镇企业较发达的乡镇,都没有污水处理厂,企业的生产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或渗入地下。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些乡村,个体企业较多,产生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无人管理,环境监管失控。造成农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使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到目前为止,流经新郑的双洎河水质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仅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三)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这是多年来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使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水源污染等问题突出,同时也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突出,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农产品残留通过“米袋子”、“菜篮子”最终也将影响到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

(四)能源利用方式落后,清洁能源利用率底。目前,我市农村的主要能源依然是薪材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这样既浪费了木材、破坏了植被,又污染了大气环境。有些农村燃烧秸秆现象仍时有发生,产生的烟尘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五)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包括当地农民在内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这就造成治理资金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和不足,制约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我市应尽快依法制定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坚持综合利用,实现有效治理。一是要通过综合规划和设计配套,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尽量实现零排放,解决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难题。二是对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项目,在项目立项、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严格把关,引导鼓励企业走综合利用的路子,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三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牧、鱼牧、果牧相结合的牧-沼-果、牧-沼-鱼、牧-沼-菜等种养模式,实现对有机营养物质进行多层次的利用,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新郑市新村镇的文士湾村农民发展猪-沼-果种养模式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这种模式不仅使农民一年四季不用买煤,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时也使饮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

(三)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步伐。各地要结合文明村建设,协同农办、水利等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在这项工作中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提供的资金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制定方案,避免操之过急,造成新的不安定因素。

(四)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各级政府应采取一些扶持政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予以重点补助。可以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以后逐步建设。建制镇要单独或联合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场),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

(五)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村镇对农村环境建设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产业特色探索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村镇建设。

(六)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确保生产废水、废气、废渣的达标排放。一是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建设一套完善的环

境监管制度,确保乡镇企业生产符合环境管理要求;二是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关停;三是严格控制村庄新办企业,并逐步引导村办企业进入乡镇工业园区,便于集中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第6篇

学校: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实践报告正文

如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我的实践目的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我的家乡浙江宁波XX镇,是个三面环山一面对水的美丽山村,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她的环境也遭到了威胁。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7篇

生态环境建设调研组(2008年10月)

一、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

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

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2000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生态保护成果显著。

大力实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2002年以来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4.7065.36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造林0.4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封山育(造)林面积5.5715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林间空地造林面积1.46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疏林补植面积0.9万亩。

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2002年以来实际完成退耕还草1900亩、草原治理900亩。加强草原管理,坚决制止和打击毁草开荒案件,累计查处毁草开荒案件120余起,解决草原纠纷36起,累计种植牧草780亩,青贮玉米1000亩。

全面推进国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环境治理,2008年8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团结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区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37%。完成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面积达1.8万公顷,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24.39%。2006年完成团结矿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顷,讷谟尔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585.77公顷,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4.6%。2002年10月辟建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总面积为994.899平方公里。

积极开展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围绕建设“矿泉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005年至2008年四年累计投资3897.98万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项。其中硬化道路15条,总面积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325株,绿化防护林5200余株;改造自来水干线4条2210米,排水管线12条8058延长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积84194平方米,沥青罩面道路5条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灯394杆;翻新公厕32座,新建水冲式公厕2座,维修公厕44座;新建3处休闲健身广场,总面积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项目。2005-2008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5项,40.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万平方米,占整个建设面积的60.27%。自2005年开始实施集中供热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了5台20吨锅炉的热源厂、5万延长米的供热管网和9个换热站的建设。截止目前,市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楼房供热普及率97%。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建设部以环发{2006}149号列为国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至2007年完成了可研、初设、环评、一期等相关批复手续。2008年全面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厂工作,厂区占地19500平方米,工艺采用德国cwsbr先进工艺,出水将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a标准,日处理能力1万吨。目前规划、用地、征地补偿、建设项目主体确立等相关手续齐备,进厂道路、输电线路已经完成施工,施工图纸委托省规划设计院设计,设计已基本完成,工程已于今年10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0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届时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二是围绕以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以来,累计完成总工程量29.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729.05万元。先后建成灌涝区配套建筑物50座,维修渠首拦河坝1座,维修病险水库5座,改扩建塘坝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购喷灌设备12套,完成渠道防渗500m,维修各级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379亩,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挖排水干、支、斗沟37条、截流沟1条共计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涝区治理面积8790亩,改善农田排涝面积6000亩,新建护岸工程3处。认真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完成了龙镇发展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和双泉乡龙丰村畜禽养殖粪便

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清洁能源的使用。现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国债农村沼气项目515户,重点建设范围涉及到全市6个乡6个村,实现了集养殖业、特、绿色农业,农户照明、取暖、做饭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态经济不断发展。

以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特色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7处、15万亩,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双高”大豆、优质麦、矿泉稻、杂豆、柞蚕、矿泉鱼等优势作物,建立“双高”大豆、优质专用小麦、马铃薯、矿泉稻四大粮食生产基地。“双高”大豆发展到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0万亩,马铃薯发展到13万亩,矿泉稻达到6万亩,水稻大棚达到11个,杂豆10万亩、柞蚕600把、矿泉鱼2500亩,绿特色食品种植面积85万亩,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到95%。同时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矿泉稻获得绿色标志,山口湖渔通过了省有机食品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中国有机食品。

以培育优良、优质畜禽养殖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向畜牧业生产“半壁江山”的转变。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继续坚持以“两牛一羊”和特种养殖为重点,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壮大龙头企业和基地饲养规模。加快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栏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分别为7238头、35225头、151940只、34544头、60.11万只,同比增长25.8%、33.9%、9.2%、17%、60.4%。打造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已建立朝阳蒙阳冷冻厂、龙镇旺仔冷冻厂等6个肉羊屠宰厂,8个榨乳站点,和平镇大鹅屠宰厂1个。初步形成了5个养殖基地,建成了4个奶牛养殖专业村、3个养殖小区,截至今年6月份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229个,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雏形显现,逐步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发展模式转变。

以特有的自然资源景观和突出的人文社会环境为重点,实现生态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围绕“矿泉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依托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境内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外,山口湖风景区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湿地,“神州第一漂”闻名遐迩,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项目。旅游配套产业长足发展,现有三星级饭店1个,二星级饭店2个,总投资达6亿元的五大连池宏福温都水乡国际旅游中心正在建设,届时将使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实现旅游业收入10562万元,占gdp比重的3.9%。

(三)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

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议5次,市长办公会议11次,认真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先后三次调整了我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编委批准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并由专人负责。建立了联络员队伍,健全了28个部门46个联络员个人档案。

科学合理规划。2003年参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五大连池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草案)》,同年10月该规划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实施,2004年对该规划进行了二次修编,同年4月份修编后的《规划》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使我市的生态市建设规划日趋完善、更加科学缜密。成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年度重点工作有效推进。2006、2007两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圆满完成“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

一、二届的我市参展任务,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参展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宣传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城市风貌。深入开展生态示范试点创建活动,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逐渐消除。2005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10月双泉乡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今年龙镇、龙镇发展村、双泉乡龙丰村三个试点已完成申报工作,年底有望获得省环保厅的验收与命名。

二、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生态对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一部分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违法破坏生态植被开荒、兴建鱼池等现象仍然存在。化肥过度使用,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造成土壤养分单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受限。农药残留危害,致使土壤药害严重。

(二)生态治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目前国家的地方生态建设与治理项目资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态示范试点地区,多数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资金补助,其他地区享受资金支持补助甚少。由于受资金困扰,一些大型农业水利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产品生产开发进展比较缓慢,有的不能开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个别部门行政许可把关不严,不遵守环保前置审批条件,擅自对资源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项目审批,同时又没有履行对其他部门的通告义务,一旦发生环境权益纠纷,相互推诿,刻意减轻承担的责任,社会影响与群众反映强烈。部门间联合执法相互配合不到位,执法不严、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下步工作思路与措施的建议

总体思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七届四次人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青山绿水就是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抓好全市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积极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一)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实现生态市建设有效推进。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使我市农村真正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抓住国家着力建设大小兴安岭功能区有利契机,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保持草原现有水平,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灌溉草场,恢复草原生态植被,逐步解决草原畜禽超载放牧的问题。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合理推进山口电厂开闸放流,实现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和农业灌溉用水永续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种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围绕矿泉水、苏打水项目系列合理开发利用,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进一步强化对双泉水源地和农村水源地的监督管理。推进讷谟尔河流域团结、建设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建进程,积极开展讷谟尔河流域省级自然保护区辟建工作,打造讷谟尔河流域生态长廊。加大山口库区湿地及其动植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保护珍稀物种和物种资源,防范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的晋级工作,积极谋划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依托比较优势资源,开创我市特色生态矿泉旅游经济之路。重点发展高层建筑,节约城市用地,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园林式公园、沿街花草植被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建设讷谟尔河桥北生态休闲城,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我市,促进消费增长,努力创建“生态、休闲、养生、宜居” 的绿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热力公司要新上先进脱硫设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实现总量削减。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城市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实现并入城区集中供热管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大生态农业,特别是矿泉系列农作物的开发,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认证管理工作,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开发认证绿色食品,不断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壮大工业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管理。加大生态旅游产业景区、景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以“太平——和平——建设”、“新发——双泉——龙镇”两条主线,辟建生态农业观光园,打造生态农业绿色走廊,吸引观光游客到我市休闲旅游,提高对外知名度。加快林业特产经济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提高山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实现农民“环境权益、经济增长”双赢。

(三)畅通资金投入渠道,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要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扶持,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对生态治理专项补助资金投入的契机,做好上下对接,加强生态和环保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立项工作,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农村能源建设上,要注重推广“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生态模式;积极推广秸秆气化、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切实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步伐,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五)切实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考核目标化。

关于公司环境污染调查情况的报告 第8篇

官渡区是滇池周边四大环湖行政区之一, 也是滇池流域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建设最为密集、人口分布最为稠密、入滇河道最为集中的区域, 以盘龙江、宝象河、金汁河等为代表的主要污染河流也从这里经过, 滇池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多年来, 官渡区从入滇河道整治、湿地建设、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地下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及“两退两还”等方面入手, 不断加大滇池治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为了解目前官渡区滇池治理情况, 人民银行官渡区支行成立了调研小组, 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 于2008年4月至10月间深入到官渡区滇管局、水务局、财政局、环保局、农业局、滇池流域相关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及有关金融机构进行了解, 并从目前滇池治理开展情况、资金支持情况等方面, 总结官渡区在滇池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同时也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官渡区滇池治理基本情况

(一) 滇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概况

近十几年来, 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人口的增加, 用水量剧增, 水资源相对匮乏。与此同时, 产生的大量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或间接排放, 恶化了滇池的水环境, 降低了供水水质, 更加剧了缺水矛盾, 滇池污染已成为制约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昆明市的对外开放和城市形象。滇池污染问题比较尖锐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水资源缺乏。

滇池流域水资源总量5.73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310立方米。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外来人口的逐年递增, 水土面积的大量流失, 作为占全省经济总量三分之二、人口总数十分之一、全国十大缺水城市之一的昆明市, 年均缺水量高达1.43亿立方米。即使在采取合理利用、积极节水等措施条件下, 到2010年这一区域年缺水量也将高达4.75亿立方米。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匮乏, 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 水污染日益严重。

近年来, 由于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不注意科学规划, 排流截污等措施跟不上, 加上私挖乱采、废水直排等不文明行为的加剧, 滇池草海水质已达到严重污染程度, 外海水质也处于富营养化水平, 水质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据预测, 到2010年城市废水排放量将达到3亿立方米, 远远大于滇池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水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十分严峻。

3. 截洪排污能力不足。

滇池流域河流、湖泊行洪能力差, 调洪蓄水能力弱, 排污能力不足。昆明城区及滇池周边的防洪标准较低, 滇池出海口螳螂川的截洪排污能力不足二十年一遇的标准。

4. 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加剧。

近十年来, 滇池周边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的破坏。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 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21.2%, 比1951年下降了16.4%;滇池上游松花坝水源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也仅有37.7%。森林面积锐减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的泥沙约有三分之一会流入滇池湖泊, 导致滇池水体质量下降, 对洪水的调蓄能力降低, 排污泄污能力减弱甚至散失, 严重缩短了滇池寿命。

(二) 目前官渡区对滇池污染治理的完成情况

滇池污染治理主要涉及入滇河道综合整治、湿地建设、滇池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地下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两退两还”工程等。其中, 以官渡区政府为责任单位的项目包括盘龙江、宝象河、海河、金汁河、马料河、枧槽河、大清河等河道的截污及水环境综合治理, 周边道路的修缮与绿化, 周边村社的拆迁与补偿, 湿地公园的修建与保护等, 投资估算超过10亿元。自2003年以来, 官渡区已累计投入滇池治理资金数亿元, 主要完成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入滇河道综合整治。

官渡区辖内有23条入滇河道, 几乎占到全市39条入滇河道的三分之二。入滇河道的综合整治是官渡区开展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从河道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中水回用、两岸禁养、河堤绿化美化、完善沿线公共配套设施、统筹农房拆迁安置、河道周边区域综合管理等几方面入手, 重点是抓好盘龙江、宝象河、金汁河三条主要入滇河流的综合整治。

(1) 盘龙江流经官渡辖区总长10.8公里, 流经15个村组, 流域周边居民人口达3万多人。在盘龙江官渡段整治工作中, 拆迁工作举足轻重, 在资金预算中仅征地拆迁费就达3.72亿元, 占整个治理投入4.46亿元资金的五分之四。到目前为止, 累计完成拆迁安置325户, 其中农户198户, 拆除沿江建筑物面积15.64万平方米, 迁坟529冢。

(2) 宝象河是入滇第二大河流, 在官渡辖区内分为上下两段, 共18.3公里, 分别在大板桥镇和官渡街道办事处辖内, 流经29个村组。按照昆明市滇池水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要求, 官渡区今年全面开展了宝象河的综合整治。同时, 宝象河下段北岸工程截污管道正在实施中, 预计12月底完工, 沿线排污最终进入第六污水厂, 实现彻底截污。

(3) 金汁河官渡段全长9.5公里, 流经官渡辖区金马、吴井、太和、关上、小板桥五个街道办事处。今年以来, 官渡区全力投入金汁河的整治, 区、街道两级投入资金共3622.7万元, 发动沿线企事业单位出资、出物折计3000多万元。通过整治, 金汁河河道及周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初步实现了水质改善、河道畅通、道路通达、景观提升的治理效果。下一步, 官渡区准备结合辖区城中村的改造, 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 综合整治金汁河。

2. 湿地建设。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其原因就是湿地拥有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清除和转化毒物与杂质、净化下游水源等多种功能, 对滇池保护至关重要。官渡区将湿地建设作为官渡区开展滇池治理工作的另一个“重中之重”, 在入湖口两岸兴建多个湿地公园, 目前已初步建成有五甲塘湿地、宝丰湿地、大清河湿地、马料河湿地等。其中, 五甲塘湿地公园建设是官渡区湿地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今年3月, 官渡区决定把五甲塘滩涂建设成生态湿地公园, 规划总面积为1300余亩。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官渡区通过市场化手段, 把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纳入土地开发成本, 用“毛地挂牌、净地出让”的方式, 利用土地增值的资金来建设湿地, 投资达1.2亿元。五甲塘二期工程也将于明年3月中旬完工, 一二期工程总投资约5.3亿元。

3. 滇池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滇池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垃圾清运系统建设、农村生态卫生旱厕建设以及周边污染企业综合整治三个方面。今年, 官渡区结合违法排污零申报的目标, 完成入滇河道460个排污口的封堵工作, 共有1919家排污企业单位被要求整治, 整治达标1727家, 达标率为90%。同时, 对盘龙江沿线部分河段进行了绿化、美化工作, 共拆除了沿江河堤附房、花台等建筑物1.3万平方米, 取缔了江边的厕所、垃圾池等建筑物3000多平方米, 投资10万元新建配套垃圾房10个。此外, 在沿湖的六甲乡、矣六乡、官渡镇建设130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 总投资额为112万元, 垃圾入库及清运率均达85%以上, 大大改变了这些区域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 农田作物秸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河埂、路边的现象, 沿湖农村面貌大幅改观。

4. 地下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为防止滇池流域地质和地下水环境的恶化,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官渡区有计划地逐步封停辖区内自来水管网到达区域的地下水井, 做到只减不增。在地下水井的封停过程中, 官渡区认真坚持“先地表后地下”、“先易后难”的原则, 对自来水供水已能满足用户生产生活需要的地下水井一律进行封停。同时, 根据昆明市自来水公司对自来水管网覆盖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采取“通水一批, 封停一批”的方式, 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封停工作。截至2008年9月末, 全区共封停地下水井25口, 完成官渡区2008年地下水井封停工作目标的55%, 封停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5.“两退两还”工程。

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滇池外海“两退两环”生态建设实施要求, 滇池沿湖各县区于今年底前完成“两退两还”39540亩, 并建成生态湿地5000亩。其中, 官渡区在退耕、退塘、还林、还湿的“两退两还”中, 涉及六甲、官渡、矣六3个街道办事处, 湖岸线长约17.14公里。计划今年完成5500亩湿地建设, 明年完成2500亩, 两年内总计完成8000亩。截至2008年10月末, 官渡区已完成“两退”4829亩, 建设湖滨生态区2673亩。

二、资金支持情况

(一) 目前资金支持情况

按照昆明市政府2007年4月《滇池流域污染防治规划 (2006-2010年) 》, 滇池污染治理项目共计61项, 总投资计划83.77亿元, 其中城市污染控制类项目19项, 计划投资39.67亿元, 流域综合整治类项目42项, 计划投资金额44.10亿元, 多数项目由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局、科技厅、经贸厅等省级机关以及市滇管局、市政公用局、北岸工程局、新城管委会、滇投公司、市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市经委、市科技局等市级单位负责。资金以省、市两级财政为主, 中央专项调拨资金及区级财政年度预算资金为补充。涉及官渡区的项目投资额达10.82亿元。项目资金由各级财政资金统一安排、地方政府部门自筹、金融机构贷款以及民间资本支持等形式构成。官渡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滇池治理各个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08年10月末, 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投入与滇池污染治理有关的贷款9000万元, 贷款方式均为信用贷款。其中, 5000万元用于五甲塘湿地公园一期建设, 还款来源主要由区级财政资金安排, 用途涉及土地确权费、拆迁费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另外4000万元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宝象河河道整治及周边环境的建设, 还款资金来源是大阪桥镇人民政府承诺的官渡工业园区土地征用经费、工业园区土地出让金以及国有林地权利人受益补偿所得款等。此外, 官渡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作为官渡区首家投融资公司, 向富滇银行信用贷款2.2亿元, 用于五甲塘湿地公园一期项目建设, 贷款期限为3年, 还款资金由区级财政预算安排。

(二) 今后一段时期投资规划

当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在这一背景条件下, 官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并将“抢抓机遇、增强投资、扩大内需、加快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全区工作重点和紧迫任务来抓。并确定了到2010年, 官渡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 两年累计实现投资538亿元, 2009年实现总投资224亿元的目标。其中, 滇池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项目13项, 总投资计划143.9亿元, 2009年度完成投资43.78亿元。项目涉及宝象河水库水源保护区移民搬迁、河道绿化生态建设、23条入滇河道治污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村建设、森林公园建设、滇池流域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湖滨生态建设等。

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 突出亮点工程的示范作用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官渡辖内三条入滇大河的综合整治工程, 以及五甲塘湿地公园和宝丰湿地公园两个湿地建设项目相继完工, 对辖内其他河道的整治及湿地公园建设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

1. 宝象河的综合整治工程是官渡区滇池治理的一个亮点工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近日, 宝象河官渡段的截污、绿化、亮化、道路贯通工作如期完成, 河道及周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现已完成封堵排污口116个, 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个;拆迁共计159户, 拆迁建筑物面积14万多平方米, 完成了全线河床淤泥清理、固堤;道路贯通17.1公里, 河岸200米范围内取缔4家养殖户;绿化河道长度21.2公里, 共种植各类乔木4.6万棵, 种植地被植物、爬藤植物37.3万株, 竹子2.1万株;安置了路灯、垃圾房、垃圾箱等设施, 让河道及周边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此外, 宝象河入湖口现已建的宝丰湿地公园占地200亩, 完成了临滇池景观亭、观景平台、鹊桥、清水平台等4个景观小品建设, 铺设游园石板路1500米, 种植水生植物12万丛、热带植物9万株、乔木3280株。建成后的宝丰湿地公园将是一个集生态湿地、风景林、科研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并通过它强劲的净化水体功能, 发挥保护母亲湖滇池的作用。目前, 依托宝象河的整治, 官渡区制定了样板河创建实施方案, 完成了样板河道管理责任书签订工作, 明确了样板河河长、段长、片长责任制, 为辖区入滇河道综合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和示范标准。

2. 五甲塘湿地公园建设是官渡区滇池治理的又一亮点工程。

五甲塘位于滇池东岸官渡区境内, 已经建成的五甲塘湿地公园是官渡区开展滇池污染治理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也是官渡区创新思路, 全面推进滇池治理工作的重点和亮点。经过4个多月的建设, 占地400余亩的五甲塘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已完工。今年4月30日, 官渡区环境监测站对滇池周边11条河流及五甲塘湿地进行抽样检测, 结果显示, 经过五甲塘湿地公园自然降解后的水质明显优于滇池周边11条河流水质, 已经接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标准。今后, 借助五甲塘湿地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官渡区还将在滇池周边各主要入湖口兴建一批湿地, 为滇池提供天然屏障。

(二) 以实现河道管理全覆盖为目标, 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重点做好“四项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一是推进河道保洁承包工作机制。为使河道管理工作实现全覆盖、效果好的目标, 河道管理工作在实行河长、段长、片长负责制的基础上, 逐年推进河道保洁承包工作。目前, 官渡区纳入管护的200公里入滇河道中, 近100公里主要入滇河道实行了承包管护, 占全区管护河道总长的近50%。至此, 官渡区的入湖河道已经形成由区滇管局直接承包管理及乡镇、街道属地共同管理的新格局。二是落实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的机制。层层落实河道管护责任, 在做好河道日常保洁工作的基础上, 对问题突出、保洁工作难度大的一些入湖河段, 由区滇管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 采取不同的方法, 因地制宜, 对症下药。三是创新建立河道考核问责机制。为切实将河道监督管理落到实处, 官渡区打破以往河道管理由某一个部门负责的职能设置, 将河道管理工作按河段分解到全辖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乡镇、街道办又将工作分解落实到个人。建立健全考核办法和问责办法, 每月对各责任单位和个人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对开展综合治理工作不力的, 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四是创新宣传整治联动机制。官渡区滇管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了主题为“保护入滇河道, 珍惜生存环境”的宣传活动。在一些人口密集的河段, 比如东白沙河, 注重发动河道沿线党员、干部、群众、商家、志愿者参与整治, 让广大群众在河道整治、清除垃圾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在一些向河道乱倒生产、生活垃圾情况突出的河段, 比如马料河, 采取用摄像机记录下河道脏、乱、差的状况, 然后组织当地居民共同观看, 同时配合滇池保护知识宣讲, 让居民直接受到教育, 从而改正不良习惯。

(三) 依托滇池治理,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助推“三农”发展

为切实保障滇池周边农民因滇池治理和“两退两还”失去的土地收益, 官渡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 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中, 按照滇池流域核心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对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扶持, 对到区外从事种养殖业者给予一定补助, 对2008年农民在耕地上的投资给予相应补偿;建立职业培训制度, 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 结合农民创业意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 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 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失业登记和动态管理机制, 对被租用土地的农民办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保证其不因滇池治理和“两退两还”的实施而影响收入或导致生活水平下降;通过土地流转, 以土地租用为主要方式, 把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的集中, 在环湖沿岸湖滨带上, 实施农业、种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 助推“三农”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 财政资金较为吃紧, 破解资金瓶颈已成为官渡区滇池治理的重大迫切问题

从官渡区目前财力来看, 截至2008年10月末, 官渡区地方预算收入合计14.5亿元, 其中一般地方预算收入13.43亿元, 基金预算收入1.07亿元, 同期地方预算支出14.25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95亿元, 基金预算支出3.3亿元, 财政收支略有盈余。但是, 受机关津补贴规范化改革, 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育、卫生、公共安全投入增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拆迁改造及二环路改扩建项目动工等因素影响, 全区可用于滇池治理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加之今年是政府财政偿债高峰期, 全区各种已建、在建、待健工程的欠款高达21.5亿元, 银行贷款余额8.1亿元, 而土地出让金收入不能如期入库, 使本来就不宽裕的财力更显拮据。长期连续巨大的资金需求, 单靠财政资金投入已难以满足滇池治理的需要, 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获得多渠道、多样化的资金支持, 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滇池治理工作的核心任务。

建议一:积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 把财政融资投资转变为政府导向下的国有投资集团按市场化方式融资投资, 进而吸引和带动社会参与投融资活动,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巨大能量, 积极投入到滇池治理工作中。应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和融资体系, 推行项目排序和投资效益优先制度;研究建立滇池环保基金, 尝试城市环保债券, 探索引入风险投资, 积极推进BOT、BT项目建设运营模式等一系列措施,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滇池治理, 既能减轻财政压力, 又可达到双赢的目的。

建议二: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时机, 不断创新思路、改革方法、打破常规, 找准滇池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把滇池治理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作为助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目标,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滇池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 使滇池治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 金融支持滇池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参与度不高

从调查数据上看, 辖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没有涉及滇池治理项目的贷款, 金融支持滇池治理的力度不够、参与度不高。滇池治理投融资平台不足, 贷款担保、抵押品匮乏, 滇池治理项目投资回报率较低等因素成为阻碍金融资金参与滇池治理的主要原因。目前, 仅有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与富滇银行分别投入的9000万元和2.2亿元贷款, 还不足全区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5%。此外, 这些贷款属于信用贷款, 其还贷资金来源往往受到地方财力、政府信用、宏观政策以及人员调整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信贷风险较大, 从而也挫伤了金融机构参与滇池治理的积极性。例如, 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用于五甲塘湿地公园一期建设的5000万元贷款, 由于财政资金困难等原因, 还款资金迟迟得不到落实, 目前已有3000万元转为关注类贷款。金融不能有效地发挥滇池治理资金保障的作用, 既拖延了滇池治理工作的进度, 也不利于政银企合作平台的搭建, 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

建议一:借鉴国外和省外先进经验, 在原有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 整合现有的诸多地方各级政府投融资公司或开发建设公司, 探索组建滇池治理投融资集团公司或开发建设集团公司, 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专业人才集中、财务管理科学规范, 集融资、投资、开发、建设为一体的航母级滇池治理平台。对新成立的公司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 支持跨区域投资运营, 支持有条件的公司企业上市融资, 通过资本市场的汇聚作用, 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金为我所用, 为滇池治理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贡献。这样做, 一方面, 可以整合优质资源和专项资金, 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 也增强了金融机构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的信心和可行性, 既有利于银行控制信贷风险, 防止不良信贷资产产生, 也有利于集中银行信贷资源优势, 发挥以小搏大的杠杆作用, 以银团贷款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包括滇池治理在内的一系列地方经济建设措施之中。

建议二: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以政府重点项目推介会、政银企项目对接会、政银企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政银、银企合作, 政府、银行和企业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 找准中央政策和滇池治理、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抢抓机遇、增强投资、扩大内需、加快发展, 促进滇池流域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课题组组长:罗玉荣

上一篇:大班暑假计划下一篇:《社会保险基本知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