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2024-07-06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精选9篇)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第1篇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沂南县杨家坡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赵玉记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中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现把实验研究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校学生在校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不易接受教师的管理。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跟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62%,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1、我们组织师生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以班级为主体,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谈体会,并推荐优秀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并且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学生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各班语文教师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在实验班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个人,然后写一篇日记。

6、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三、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对比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遇到不满意的课,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实验班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 问题。

1、参研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途径是加强校本培训、自身学习,提 高水平。

2、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

3、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没有确立责任人具体落实。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学校没有很好地形成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4、方法不具体。我们发现了很多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力争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第2篇

阶段总结

保靖县迁陵学校 李文平

小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已深入扎实地研究了两年。目前,此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现作如下总结: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课题组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低年级: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中年级:“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高年级: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级故事会;开展家书活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手抄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课题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二是捐款活动。汶川大地震之后,学校开展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为灾区人民送上一份爱心,一份祝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回报。

5、进行了第三次的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回顾课题研究全过程,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事;参观游击队群雕;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

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走进敬老院”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三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了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三年来,我们 “走进敬老院”活动,这一事迹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保靖电视台》报道;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保靖县红旗大队”。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其中在2009年的感恩节中,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礼物是“为家长洗脚”。家长为此很感动,纷纷写来发自肺腑的“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第3篇

一、提高感恩教育意识

要想让学生感恩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在思想上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孩子们有感恩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一些感恩的内容,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感恩,感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怎么去回报他人等。教师要把那些身边的、触手可及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他们从内心而感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才能提高,才能去实施以行动。

二、感恩父母与老师

父母是世界上值得最崇敬的人,一个人没有对父母的爱,就很难谈得上对他人、对祖国的爱。因此,我们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爱父母做起,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爱父母的活动,比如, 在三八妇女节进行“给妈妈洗脚”的感恩活动,从而感到给伟大母亲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更加使学生感受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能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行为。然后在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 的活动,可以为老师制作贺卡,让学生写上对老师最想说的心里话,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衷心的祝福,寄意浓浓的师生爱。让学生懂得老师的劳动付出是以无代价的奉献精神所体现,加深师生情的深化,更加使学生懂得感恩。

三、感恩祖国和人民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生感恩的最高升华,它能真正体现着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此,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开展各种爱国的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向革命先辈们学习,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学习好文化课知识。十一国庆节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今昔变化,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感恩祖国和人民,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为祖国的建设好好学习,还可以在其他的节日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不失时机的教育。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个持久而又在实践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行的实施方式。我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时刻刻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理想接班人。

摘要:当今的市场经济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感恩出现了异常的淡化,特别是新一代的孩子们更加缺乏感恩的意识,凡事不知回报,不懂对祖国、父母和师长的感恩,由此令人担心担忧啊。所以,要完善感恩教育,要把感恩呼唤回来,将人间的美好真情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孩子们的心灵里,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9-002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个舶来词,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概念。它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国的汉文化中,“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诗《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传统的儒家文化把“感恩”表述为“仁”、“义”、“孝”。“仁”要求博爱众生,常怀恻隐之心,感念自然创造众生和社会创造人生之恩;“义”则是和朋友肝胆相照,乃至“士为知己者死”,感念的是朋友知遇之恩;“孝”则为“爱亲、敬亲”,以报父母抚育之恩,其中父母养育之恩最直接最深厚,植根于家庭。“感恩”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被解释为“恩惠就是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确切地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而至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他内在的品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其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从外界所获得的恩情,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心灵健康的人,就不是一个受他人和社会欢迎的人。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通过教育来点拨和引导,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态度,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

首先,是认识层面。感恩教育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其次,是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愿望。最后,是实践层面。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将之形成一种习惯。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

要让感恩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感恩教育除了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外,还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

1.开展与德育相结合的感谢教育

学会感恩首先要从“感谢”做起,感谢不仅仅是言语的感谢,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感谢。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感谢变成一个习惯,而且要将发自内心的感谢大声的表达出来。

感谢教育的活动形式可以有:一是倡导大学生算一笔感恩帐。让每位学生把自己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通讯费等各项花费算个总帐,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帐。之后让学生对这两个数目进行比较,然后谈谈各自的感受,最后让他们给各自的父母写一封信。二是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对象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等,感谢的主题如: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

2,营造一个充满温馨的感恩校园

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感恩环境,创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因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所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营造感恩校园环境的活动形式可以有:一是举办“校园中感动无处不在,感恩留言任我行”的活动。二是举办“用我的双手,记录你的感动”的感动瞬间摄影比赛作品展。以此鼓励学生拿起你的相机,善于去捕捉生活中那些平凡的精华,让生活中美好的画面定格在感动的瞬间。三是举办精彩感恩电影展。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人性的,思想积极向上,且具有感恩教育意义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在学校的各种刊物上面提前刊登电影的相关内容介绍或者影评,扩大影响力,让感动超越距离,同时在每次影片放映结束,请观看的同学在特别准备的“感恩心声”留言簿上留下自己的观看后的感想和感恩宣言,或者由此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某些令人感动的事或人。运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更能感染大学生,容易激发他们的感恩心情,也会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这会比传统的说教教育更有震撼力。四是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或演讲比赛。主题可以是“最令人感动的故事或人”,或者是“最难忘的事”。形式可以是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

3.怀着感恩的心融入实践行动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感恩教育同样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行感恩行动,鼓励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融入到自己的实践行动中去。例如开展志愿者行动,可以是利用周末时间为社区清扫一次楼道,或者是为需要帮助的任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措施

1.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老师言传身教。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体会“感恩”,还应该发挥老师的身教示范作用。通过身教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老师的示范作用是最具感染力的,身教也是一种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

其次,感恩教育要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感恩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从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老师、帮助同学等做起。让感恩体现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体现在那种目标远大却难以实现的大事上。

再次,感恩教育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感恩教育虽然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仅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感恩教育网络。只有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的关系才会不再冷漠。只有这样,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有成效。

最后,感恩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一个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往往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感恩是一个由“感受--感动--感恩”的内心情感活动,这要求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2.感恩教育的意义

第一,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他们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只有舍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将心比心,才会真正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能对自身生活进行反省,明白自己应该做些、能够做些什么,明白自己在社会中角色,正确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从而使他们能树立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感恩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第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人的一生中,受惠是多方面的,而且贯穿与生命的始终。从出生起,就领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上学时,有学校和老师的教诲之恩;工作以后,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和帮助之恩;到了晚年,要接受晚辈的赡养和照顾之恩。

通过感恩教育,使这些大学生认识到,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就大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该用自己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父母、老师、他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社会。

第三,感恩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条件之一。建设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创建和谐校园是大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感恩教育将有效改善人际关系,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从而用自己的勤奋学习和无私奉献,来回报他人的恩惠,回报学校的恩惠,回报社会的恩惠。这样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亲密无间,这有助于创建温馨和谐的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校园。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给校园带来了清新之风,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校园的人际关系更和谐,让校园充满了温馨与快乐。这样良好的和谐校园环境,一定会更有利于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通过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们沉寂的感恩之心,让学生们明白在生活中,应当时刻用一颗感恩的心表达感情,并将之投入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刘超良.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2]黄丽.浅谈感恩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 .

[3]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 .

[4]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5]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6]刘惊铎等.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标,中国教育报2007.10.23.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第5篇

麻线中心校张鹏

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

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现把在我班实施“感

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 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 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

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

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

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

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

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

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

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基于以上的情况,我采用了一下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感恩 教育。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各种活动

1、我们经常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我班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我班的每次班队会,我都与学生共同策划、准备。在课题刚刚立项不久(2007、10),我班的主题队会——《礼仪花香满校园》曾经作为全镇的主题教研观摩课在全校集中汇报展示。领导给予好评。

3、有效地开展其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班的“亲近父母 感恩情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收到了领导的好评,本次活动课,曾经作为镇级的观摩课,为全真教师做了汇报展示。来到现

场的家长也对这样的活动给予了肯定,也希望这样的活动

多搞一些。

我班的“体验真情 学会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展示课,曾 经荣获“吉林市学苑杯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等奖。

其他活动我也能精心指导。每次学校组织的“感恩教师”“迎十一 颂祖国”方面的文艺活动和演讲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班参加的人数最多,获奖人数最多。同时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我班的马骏同学曾经多次代表我校参加桦甸市演讲比赛,并获一等奖。我班的王铎、王铭伟合演的情景

剧《母爱无求》曾经荣获市校外办举办的情景剧表

演赛“一等奖”

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为生鸡蛋当一天妈妈”的体验活动。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我还鼓励孩子阅读有关学会“感恩”的书籍。据统计我班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读过《感悟父爱母爱》,百分之百读过《爱的教育》。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充分利用礼仪课学习了《三字经》。有组织地背诵我校德育处编写的《三字歌》、《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4、充分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我还能激发孩子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而且我也能积极参赛,一次来鼓励孩子。我自己的“我的父亲”在今年的继续教育网举办的“盛世华章六十载 笔墨丹青绘今昔”新中国成立60年活动的征文比赛中获一

等奖。我班李昊东同学的“大难面前显大爱”曾获“群英杯”征文一等奖;我班有六名同学以“感恩”为主题的作为在“全国优秀作文选”发表。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人,然后写日记。

6、这两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学生共同搜集了与“感恩”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文,并背诵。

在语文课上,我还相机指导与学生共同来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编“名言“例如在学完《唯一的听众》这一课,学生就编写了很多自己的“名言”关爱,会使人走向成功。激励是攀登者的力量。

关爱,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得到了关爱,等于努力进取的人拿到了迈进成功彼岸的金钥匙。

记得教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我的孩子们也积极地创编了自己的“名言”: “妈妈的鼓励像春风、细雨”;““母爱如春雨”“我不会因为‘糟糕透了’而停滞不前”;“‘糟糕透了’‘精彩极了’都会是我走向成功的动力!”“我不会因为爸爸的‘糟糕透了’而使我的理想搁浅,因为,我懂得那是爸爸对我的爱”„„

记得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学生深深体会到: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的评价,都是父母表达对我们“爱”的方式。

7、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挖掘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见我上交的“随笔”和“论文”

8、我还能抓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

在2008年10月我校举办语文教研课,我的镇级观摩课“遨游汉字王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汇报展示,受到了领导和全镇老师的好评

8、这两年来,我坚持在我班每学期都评选一次“小孝星”“礼仪之星”“文明标兵”“感恩之星”,确实起到了辐射作用。

三、通过对我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虽然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接近尾声,(我们六年一班将在12月末在结题汇报上做课)但感恩教育还有必要按以下方式长此进行下去。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第6篇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将近30名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报告http:///gzbg/gzbg/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工作汇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第7篇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低年级每天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的小课题研究已经开展了一学期,本课题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我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总结经验,槟弃不足,更好的完成新阶段的实验任务,现将本阶段的课题活动进行一下总结。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每天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本学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根据计划开展了各种活动(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在要求家长尽力给孩子创造学习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也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创设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沐浴在浓浓的书香之中。

1、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书源。开学初我发动学生把自己看完了的书自愿带到班里,学生之间相互借阅。

2、保证学生课外读书时间。在学校每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为阅读课,供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学生每天在家中读20——30分钟的课外书,家长每天填写课外阅读记录表,一周一上交,教师检查阅读情况。为此老师布置作业尽量做到精、巧、活,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依托学校文化创设读书班级文化。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每个班级的玻璃上随处可见贴着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学生所处的每一角落都会受到熏陶。我也在教室门外的墙壁上和教室的展示栏中粘贴孩子们写的有关古诗、经典文章的书法、读书的手少报和优秀日记等。课间休息时间有的孩子也经常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二)诵读经典,陶冶情操,激发阅读兴趣。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而且有些读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喜欢又能懂得道理,还能激发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题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生诵读经典的培养,从一年级要求背诵《弟子规》和37首古诗到二年级背诵的《三字经》和37首古诗,孩子们边背边唱边表演,兴趣高涨。

(三)推荐优秀读物。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都比较差,孩子怎样才能读好书,老师起很大作用,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如本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小猪唏哩呼噜》、《格林童话》、《神奇的校车》系列、绘本《逃家小兔》等。

(四)鼓励同学订阅报刊、杂志,并互相传阅。每学期学校都组织订阅《当代小学生》、《汉语拼音报》、《小哥白尼趣味科学》《我爱科学》、《儿童文学》等等,尽量鼓励学生积极订阅,充分阅读,增长知识,激发兴趣。

(五)上课外阅读教学课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仅仅布置学生去读哪些课外书,有些孩子并没有兴趣去读,而如果在读之前激起孩子读书的情趣,或者是在读后能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就会高一些,本学期我上一节《小猪唏哩呼噜》的读书会和一节《童话故事》推荐课,孩子们很喜欢,收获也很大。

(六)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准后,教师搭设各种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示多彩的阅读成果,让孩子们感受到书香的熏陶,读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本学期开展了讲述“我们家的读书故事”比赛、“好书推介会”两个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成就感,逐步变得爱读书,主动读书。

(七)评选 “五星”阅读“小书迷”

根据课外阅读记录表、学生阅读表现、活动表现、实际家长电话采访评出本学期十名获得 “五星”阅读奖章的“小书迷”,这些桂冠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它们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吸引学生去摘取,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

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一)家长支持力度小 有的家长的支持力度太小,家庭没有读书的氛围,家长忙于生计或自己的工作,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学生经常连作业都不完成,更谈不上读课外书的监督与指导了。有的家长认为把作业做完就很好,学好习就行读课外书不重要。在订阅杂志书刊时家长也不舍得给孩子定。

(二)家长和学生存在应付现象

课外阅读表本来是用来记录孩子的实际阅读情况的,可有些家长怕完不成这项任务孩子会被批评,在孩子没读书的情况依然把表填得很完整。有些孩子在自己没读书的情况下,自行完成阅读表的填写。这就使得课外阅读表形同虚设,没有了它的实际意义了。

(三)图书角管理比较混乱

孩子们拿的书放在图书角,想看什么就拿什么,有的拿了就不还回去,找不到书的现象也出现过。孩子们带来的书也五花八门,像一些字迹很小的漫画书孩子们看有没有好处,我现在比较纠结。

(四)课外阅读没有一个评价机制

只是让学生去读课外书籍了,但一学期下来读多少书、读到什么程度、怎样去读都没明确的标准。

针对本学期出现问题,我将在下一研究阶段继续完善研究方案,争取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低年级每天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学生档案

研究生录取阶段的学生档案是指尚未被正式录取的学生的档案, 它主要包括大学期间的学籍档案和工作期间的档案。这些档案真实反映了考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的历史记录, 是学校政审其是否符合录取简单要求最重要的依据。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原有的封闭性与被动性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实际工作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在学生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下, 我校对研究生录取阶段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录取阶段的学生档案工作实现了安全、快速、有序、网络化的管理目标, 得到了研究生学院、各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和拟录取学生的一致认同, 这说明我校研究生录取阶段的学生档案工作对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及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效果显著。本文就我校学生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下拟录取研究生人事档案工作的做法作简要介绍。

一、强化部门协作, 明确分工, 科学制订调档函

拟录取研究生的考生类型主要有本科应届考生、社会无业者、社会工作者等, 这些考生的档案隶属不同管理部门, 如高校学生工作处或档案馆、各县 (市) 的人才交流中心、考生工作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等, 因此考生的调档方式也不同。调档涉及调档时间、调档材料范围、档案接收部门地址、党团组织关系迁移、户口迁移等诸多问题, 需要研究生招生办、档案馆、校团委、组织部、户籍科等部门相互协调, 明确分工, 科学制订调档函, 使调档函尽可能地解决考生所想咨询的招生录取问题。学校在开始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之前, 指定由研究生学院组织召开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会议, 与会人员包括各学院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组织部、校团委、户籍科、档案馆等部门负责人, 同时把调阅考生档案纳入招生录取工作方案。通过强化部门协作, 保证拟录取研究生档案工作有计划地顺利开展。以下是档案馆与各部门协作的一些做法。

1.加强与研究生学院招生办公室联系, 了解本校最新的招生基本信息, 如拟录取人数、拟录取学院、拟录取专业、拟录取名单等。根据每年招生简章要求, 科学制订调档函, 调档函中涉及档案工作的事项, 通过与各职能部门协调, 提前做好相关措施准备。如预先定好档案寄送时间及寄送地点, 可方便考生办理档案转档事务, 也减轻接待考生来电咨询的工作量。

2.加强与校组织部、校团委及户籍科的协调。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 需要对拟录取考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各高校除在考研复试时当面面试了解考生基本信息外, 还要调动个人人事档案查询作为佐证, 同时审核报考信息。在实际工作中, 发现许多高校在调阅考生的调档函上未涉及党团组织关系及户口迁移问题, 导致考生经常致电拟录取高校咨询, 特别是向档案接收部门咨询, 这无形中增加了招生录取工作量。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档案馆与校组织部、校团委及户籍管理科部门协调, 明确各自管理要求, 提前告知考生, 针对党团组织关系及户口迁移问题在“入学须知”中已作详细说明。

3.加强与学校机要室联系, 明确档案领取时间, 及时领取档案并做好相关签收档案记录, 避免档案堆积现象。

4.我校拟录取研究生档案调档函样式。从调档函上考生可明确了解档案寄送时间及材料范围、寄档方式、接收单位及地址、联系电话、查询接收情况途径等信息, 另在档案袋封面贴了考生姓名、考生编号、拟录院系和拟录专业字条便于档案馆接收档案后分类。我校拟录取研究生档案调档函样式如下:

××大学关于商调××年拟录硕士学位研究生人事档案及其现实表现材料的函

×××单位 (人事处、学工处、档案馆)

贵单位×××同志报考我校2011年硕士研究生, 其初试、复试成绩基本符合拟录取要求, 我校拟录取该同志为我校2011年×××专业硕士研究生 (拟录取名单可通过我校研招网http://×××××××查询)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 对拟录取考生要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的考核中, 请你们协助我办做好下列工作。

(1) 请贵单位的政治工作或人事、组织部门负责人, 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精神, 填写该同志的《现实表现复审表》。填写完毕后, 负责人要签名, 并加盖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人事 (或政工、或组织) 部门公章。

(2) 寄送时间及材料:非应届:5月30日前须将考生人事档案连同《现实表现复审表》一起寄来 (委培、定向的考生可不寄本人的人事档案, 但需要提供《现实表现复审表》及其有关政审材料 (从我校研招网中下载表格) ) ;应届生:5月10日前先寄《现实表现复审表》, 8月1日前再寄毕业生登记表等学籍材料;非应届生、应届生的档案一般通过机要方式寄档。

(3) 寄送地点:×××××××

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档案接收情况可通过我校档案馆网 (http://××××××) 查询咨询调剂、试卷等问题可通过我校研招网查询或电话联系我办。

(4) 考生的党团组织关系及户口迁移在考生收到录取通知后到自己党团组织关系隶属单位办理, 具体办理注意事项请考生于入学报到前在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信息网查看入学须知。

(5) 未被我校录取者, 校档案馆负责把其人事档案退还给你们。

(6) 逾期未寄来以上材料者将被视作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处理。

谢谢你们对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年××月××日

(盖章方有效)

二、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提高考生档案管理水平

做好与其他部门协作, 明确各部门分工, 科学制订调档函是科学管理拟录取研究生学生档案的前提, 而提高考生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则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此, 我校于2008年开发应用了《基于WEB的学生档案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针对不同职能部门或用户给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以及数据导入、导出、统计、打印等功能[1]。

1.利用系统开展档案接收工作。档案馆从校机要室签领档案后, 利用系统做好接收记录, 并向原档案管理单位寄送回执单。档案接收记录信息主要有姓名、考生编号、学院、专业、年级、学制、出生年月、第一学历、第一学历毕业时间、最高学历、最高学历毕业时间、政治面貌、身份证号、民族、籍贯、家庭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档案原所在单位、档案收到时间、档案内容、档案机要号、备注等, 其中前19项信息是考生报考信息内容, 研究生招生处在考生报考结束后提供给档案馆, 档案馆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导入功能把数据导入系统, 如有变动或不真实数据可在导入前或导入后修改, 后四项信息根据所接收的档案实际情况记录。在以上记录信息项中针对出现有多样性选择的项, 配备选择项, 减轻录入工作量, 如政治面貌可选项有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团员、其他党派;民族可选项有汉族、壮族、满族等。其中录入档案内容材料是先把某份材料是分类对应的档案类型后, 在系统中记录该份材料的题名, 例如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属于档案内容中的本科材料类型的材料, 所以在本科材料中录入高校毕业生登记表一份。利用系统做好接收记录后, 另用本校专用的学生档案袋, 把学生的档案装入袋中, 并在档案袋封面标明学生的姓名、学院、专业、学号之后按学院与专业归入档案库房。

2.利用系统发布考生档案接收信息。学生档案接收后即可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导出功能将学生档案接收信息导出, 转移到档案馆网站上。为保护考生个人基本信息, 转移到网站的数据仅为考生姓名、考生编号、拟录院系、拟录专业、档案原所在单位、档案收到时间、档案机要号、备注信息。发布信息一般为每天下班前, 学生通过考生编号或姓名可在互联网上查询本人的档案接收单位、接收时间、机要号等信息。通过学生档案接收信息网上异地远程查询, 方便学生, 也减轻了档案室的工作量。系统本身也具备查询功能, 但出于数据安全考虑, 仅限于校园网内提供给相关单位、人员查询使用。

3.利用系统进行档案信息分析。通过系统的数据统计功能开展服务工作, 如可选择接收档案记录信息统计已接收档案数量、本年级籍贯为新疆的学生数量、男女数量、年龄结构等, 统计数据可方便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管理工作, 同时也体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了档案馆的影响力。

由研究生学院招生办通知各学院研究生招生负责人到档案馆进行考生档案查阅工作, 档案馆落实好查阅时间、查阅地点、查阅协助人员等工作。部分考生因考研调剂、思想政治考核不过关或个人原因而放弃读研, 要求退档。为维护学校及考生的利益, 同时也为退档原因有证可查, 考生办理退档手续需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申请放弃被录取书后, 凭放弃录取书到档案馆办理转档手续。

三、两点思考

1.关于考生个人档案转档方式的选择及回寄档案回执单问题。目前, 各高校主要是参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档案转递规定, 档案通过机要交通转递或派专人送取, 不准邮寄或交学生本人自带。而现实机要转递档案与各类型快递方式相比, 存在着转档速度慢、查询手续繁琐、查询途径少等问题, 加上各高校要求考生所在地的档案管理部门转递时间有所差异。考生担忧因档案未在规定时间到达拟被录取学校, 而导致未被录取, 因此常有考生要求本人自己以特快专递邮寄或携带档案到学校, 这显然违背了国家转递档案的规定。另有《条例》规定收到档案的单位, 经核对无误后, 应在回执上签名盖章立即寄回, 逾期一个月未寄回者, 转出单位应写信催问, 以防丢失。现实工作中发现相当多的单位收到档案后并没按要求回寄回执。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 档案仍然需要通过机要交通转递, 但国家邮政局应进行业务改革, 如加快转档速度, 提供网上查询档案转递情况等。另外, 可考虑档案接收单位签收后把回执单转交邮政局, 由邮政局向寄档单位回寄回执单。

2.查阅考生档案与考生档案调转冲突问题。教育部在《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明确规定:招生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 (含初试和复试) 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 不予录取。考核考生的思想品德的形式由各招生单位自定, 目前高校普遍采取复试加调阅考生档案方式进行考核。为了不影响录取通知书发放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一般把调阅考生档案的时间安排在6月初至7月中旬, 这对往届考生不存在档案调阅困难的问题, 因为在毕业当年相关档案材料已归档完毕, 但应届考生调阅档案存在诸多不便, 因为分散在学校各部门的档案材料在此期间仍未办理好, 必然导致调档推迟。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可规定8月份前把档案调到学校, 可解决查阅与调阅档案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李殷青.高校学生档案工作改革实践与思考[J].兰台世界, 2009 (9) .

农村初中生感恩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受资助;社会场所;教学设施;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追求感恩的人,人生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有可能得到完美的实现。

如何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本次课题的中心内容,通过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案就是从学生最切身的家庭入手,领悟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艰辛,然后延伸到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培养,最后是对社会的回馈。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如何利用教学设施和社会场所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下将分别展开讨论。

一、教学设施的使用

校园是除了家庭之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场所,通过耳濡目染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影响,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作为一种数据化、直观的调查统计形式,不仅能为调查者提供感兴趣的调查结果,也能从侧面窥知调查对象的心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为我校受资助学生127名,发出问卷127份,收回问卷127份。问卷收集了解学生对自身家庭状况、受资助状况的认知,以及受资助后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感恩意识和回馈心理。反映了学生受资助之后是否愿意以相同的方式回馈社会的心态,总体来说愿意回馈的还是占多数。

调查的数据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现状,也让我们在探讨中规避了一些对学生认知上的误区,使得我们能少走弯路。此外,问卷实际上也以一种暗示的形式让受资助学生紧记自己在家庭、学生和社会的身份,并在他们朦胧的意识中萌发了感恩和回馈的意念。

2.充分利用校园的环境进行熏陶

环境实际上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特定的校园氛围,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变化。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设置“感恩”主题的板报,采用使用鲜明的排版,摘录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和动人事迹,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情绪上得到感染。

(2)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在多处地方贴上横幅和标语,比如“老师,您辛苦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

(3)向师生征集“感恩”主题漫画,通过真实生动又幽默风趣的风格去吸引并感染学生。

(4)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特殊节日举办晚会活动,让学生自行编写剧本,以相声小品、话剧、歌舞剧的形式表演,在互动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在课堂中植入主题

首先最直接的方式是主题班会。让学生亲自收集有关感恩和回报的素材,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或者从各种书籍文摘中截取,通过学生干部来组织成故事会、交流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交换意见,交流感想,不断地被一些活生生的事实激发出热情,并随着活动的高潮层层推进,迸发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和社会團体的感激之情,力图回报。

还有一种隐式教育的方式就是在日常课程中植入,已达到无形中提醒学生的目的。例如,在语文课上,当讲解到亲人、教师和无私的社会个人和团体的时候,可以通过关键字联想的方式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感恩的话题;或者在信息技术课上,当讲解到数据统计的内容时,让学生去统计和计算家庭和自己在学校的日常开销,通过收支的差距引起学生的震撼,让学生形成珍惜和感恩的意识。

二、社会场所的利用

说起利用社会场所,不少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情系大山”、养老院慰问、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而实际上,如果只是粗糙地计划,形式地参与,草率地结束,这样并不能真正起到预料的效果。

1.有效地开展公益活动

例如,在节假日组织慰问养老院活动。当学生走进了养老院,并近距离地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用心地交流,学生的内心会受到震撼。子女的不孝、晚辈的冷落,面对着这些遭遇的老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在家里又是怎样对待父母和老人的,我有没有像那些老人的子女一样忽略父母长辈的感受?在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内心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会得到升华,他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引以为戒,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把握社会资助的教育时机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来自社会的资助。就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一样,来自社会个人和团体的爱心捐助同样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契机。捐赠仪式的互动其实不仅仅局限于照例的开场白、捐赠和致谢这么简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演讲,深度挖掘捐赠人发起活动的深刻社会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捐赠品,日后如何回馈这个社会,从而把这份感动传递下去。

我校部分贫困生有幸成为广西桂之杰集团的长期资助对象。在今年的资助活动中,学校团委和资助办组织受资助学生和集团的爱心人士进行交流互动,希望学生在活动能有所领悟。期间,爱心人士与学生交流了相互之间的看法,认真听取了学生家庭的贫苦现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读书梦。交流过程中不少学生因为感受到的温暖而热泪盈眶,更自发写下了感谢信,托学校转交给爱心人士。其中几位学生在信中这样说到:

“谢谢你们一次一次地将爱心传递,我会努力学习。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一想起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便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使自己将来也可以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常感谢你们的资助,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你们的资助为我家里减轻了负担,让我能够安心读书,以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来报答你们这份恩情。”

本次的课题研究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了农村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现状、感恩意识,更提醒我们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唯有让学生领会到资助背后的深刻意义和分量,他们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温存和感动,并把感动付诸于行动,从而真正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 邹顺康 编.感恩教育读本.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08.

[2] 唐晓龙.感恩的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上一篇:信息科技战略规划下一篇:办公场所日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