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辅导课教案

2024-08-11

大学心理辅导课教案(精选8篇)

大学心理辅导课教案 第1篇

心 理 辅 导 课 教 案

【课题】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

【辅导年级】 八年级学生

【心理教师】

海亮外国语学校 刘俊山

【活动分析】

人生像一条永不停留的河流奔腾向前,不时会现出一些湍急的旋涡和迂回曲折。中学时代虽然远不如整个人生那么艰难复杂,但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的的帮助与保护过多,因此,遇到挫折往往缺乏思想准备或应变能力,有的甚至惊慌失措,感到痛苦绝望。

抗挫折能力即心理承受能力是青少年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完成所处人生阶段担负的的学习、工作任务,创造人生价值十分重要。更重要是,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本课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挫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待挫折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激发学生自觉增强抗挫力的主观热情,学习掌握一些应付和增强抗挫折能力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生命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辉煌。只有经历了挫折磨练的人生,才会绽放出最美丽的成功之花。

2.通过本课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认识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

3.学习掌握一些应付和增强抗挫折能力的技巧与方法。并使学生明白这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生命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强化学生自觉增强抗挫力的思想意识。

2.教学难点: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以珍爱生命的态度去学习掌握一些应付和增强抗挫折能力的技巧与方法。

【活动准备】

1.歌曲《真心英雄》 2.周大观的诗《我还有一只脚》 3.多媒体课件

4.“心灵追踪题目”、“回忆和反思”题目学生人手一份。

【活动设计】

一、引出主题:挫折——人生的必修课

(一)欣赏歌曲:《真心英雄》

(二)讨论交流问题: 1.谈谈你听这首歌的感受。

2.歌曲中的“风雨”和“彩虹”分别指的是什么? 3.“风雨”和“彩虹”有什么关系?

(三)活动方式:四人小组交流、个别学生全班分享。

(四)教师归纳总结并揭示课题:挫折——人生的必修课。并简述挫折的相关知识。

(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歌声中了解挫折及其与人生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二、引申主题---挫折与人生相伴 活动一:心灵追踪,检视自我

(一)学生完成心灵追踪作业

下面是一些你可能遭受过的挫折,你若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请在相关的句子后括号内填A;你若现在正经历这样的事,请在相关的句子后括号内填B ;如列出来的没有你的情况,请你“其它”一行写出引起你挫折的事。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庭作业太多,不能按时完成;没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

其他: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遭到老师的点名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好朋友;不良的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家庭不和睦;

其他:

3.兴趣和愿望方面:个人的兴趣、爱好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条件限制,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其他: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经常忍受委屈;自己感到表现很好,却没有受到表扬;学习竞赛、体育比赛得不到名次;思考速度、灵活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同学:

其他:

5.需求得不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又失去了;

其他:

(二)学生做完题目后,教师让学生举手了解相关项目学生填写AB的情况,了解概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挫折或正在经历的挫折,挫折事件进行自我检视。从而领悟挫折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活动二:情境分析

(一)提出的问题:

1.漫画中的四个同学各遇到了什么问题?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你能够给他(她)提出些什么建议来帮助他们吗?

(二)每幅漫画内容及分析 漫画1:学习上产生的挫折。

漫画2:个人因素(生理条件)上产生的挫折。漫画3:家庭经济上产生的挫折。漫画4:人际交往上产生的挫折。

(三)教师小结。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几幅漫画的内容,了解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现象及产生的其原因。设计上述三个活动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领悟挫折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增强学生自觉提高抗挫力的意识。)

三、升华主题——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辉煌

活动三:阅读感悟

(一)多媒体展示周大观的诗《我还有一只脚》

贝多芬双耳失聪,郑龙水双眼失明,我还有一只脚,我要站在地球上。海伦·凯勒双眼失明,郑丰喜双脚畸形,我还有一只脚,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二)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周大观是谁吗?

周大观是一位台湾小女孩,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写这首诗时九岁。她在与癌疗对抗的过程中,在截去了一条腿的情况下,直到去世共创作了40多首内容灵巧聪慧、真诚感人的诗。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能读到什么呢?

(三)学生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全班交流。

(四)教师小结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体验和交流周大观的作品《我还有一只脚》的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辉煌道理。)

活动四:猜一猜——他(她)是谁?

(一)多媒体屏幕逐步提示:

1.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唯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5岁时,她就开始学打乒乓球。但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 在广岛亚运会上输给了小山智丽。(邓亚萍)

2.现在是亚洲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手;高中英文老师以为他有学习障碍:“他脸上表情很木讷,我以为他笨笨的。”;有人帮他报名偶像征选节目,节目制作人要 他参赛表演。但他不敢独唱。最后,他帮一位想当歌手的朋友钢琴伴奏,表演得很差。(周杰伦)

3.世界伟大的音乐家,被称为“交响乐之王”,他少年时期双耳失聪 ;他最杰出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在耳聋状态中创作的。(贝多芬)

4.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历经战争和极端艰苦劳动条件的磨难导致全身瘫痪、双目几乎失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以坚强意志的支撑,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影响了世界上的几代人。(奥斯特洛夫斯基)

(二)活动方式: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三)让参与竞赛的同学谈感想。

(二)教师小结并谈自己对挫折的感悟:

1.挫折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挫折能造就强者,也能吞噬意志薄弱者;挫折对人是一种打击,但也是一种磨炼。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生命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只有经历了挫折磨练的人生,才会绽放出最美丽的成功之花。

2.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要学习一些应付挫折的技巧与方法这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3.加强抗挫能力培养提高抗挫意识,这是提升生命价值的途径和方法。(此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猜一猜”活动,让学生了解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经历了挫折的过程,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只有经历了挫折磨练的人生,才会绽放出最美丽的成功之花。这是增强学生自觉提高抗挫力的心理基础。)

四、深化主题——直面挫折超越自我

活动五:回忆反思

(一)内容

你曾经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挫折或打击是什么?并谈谈你当时是怎样对付它的,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时间: 地点: 事件:

当时你的感受: 当时你的态度: 解决方法: 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遗憾? 你有哪些挫折应对的技巧?

(二)活动方式:

1.教师可先表露自己,为学生做示范

2.学生思考后填写表格,然后在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选部分学生全班交流。

4.教师归纳小结并介绍挫折应对的技巧:(1)正确认识挫折:A、必然性;B、双重性(2)调整期望值,重新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3)不必逃避也不必责怪自己(4)转移奋斗方向,继续拼搏(5)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挫折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挫折能造就强者,也能吞噬意志薄弱者;挫折对人是一种打击,但也是一种磨炼。引导学生确立勇于直面挫折的态度,掌握面临挫折情境时如何应对挫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活动结束

教师向全班同学提问: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双手或双脚,你会怎么办? 让部分学生回答后,在多媒体屏幕出现下面一段话: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希望和努力。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生命教育的最高层面引领学生直面挫折,强化学生自觉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思想意识。)

活动二:情境讨论:

(一)情境:如果你母亲生病,需要住院治疗,而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又没有亲戚朋友帮忙。面对这种情况你会这么做?

(二)学生讨论交流

在挫折面前,有的学生奋力抗争,顽强拼搏,从而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也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就悲观、消沉、一蹶不振。

2.启思录:

人生像一条永不停留的河流奔腾向前,不时会现出一些湍急的旋涡和迂回曲折。中学时代虽然远不如整个人生那么艰难复杂,但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要去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而又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多数是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和惰性反应,如愤怒、焦急、烦躁、愁苦、冷漠退化等。它能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幵能破坏人的心理平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干扰工作、学习,甚至能造成违法乱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是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的。

于在校的同学们来说,常见的产生挫折的具体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方面。

2、兴趣和愿望方面。

3、人际关系方面。

4、生活方面。

5、自尊方面。

我国数学家;在十年**期间被送进“专政队”,被当作“白专典型”遭受批判,受尽谩骂、嘲讽和打击;在恶劣的环境里,他以顽强的毅力专心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提出了震动国内外数学界的所谓“陈氏定理”,为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做出了突出贡献。“引人话题一一创设情景一一展开讨论一一树立样板一一联系自我一一反馈矫正一一总结深化”这样七个环节。

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一)什么是挫折?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由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此种复杂的心理感受,也可称为挫折感。

挫折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从广义上来讲,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是在个人与团体的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尤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涉世未深,挫折的情境更是经常发生。

心理学对挫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据以往的研究,当代中学生对挫折情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从主观上来讲,他们最重视的、也是最容易遭受挫折的乃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团体普遍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

(二)初中生挫折的行为心理效应。

初中生的需要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个人的需要不可能完满地满足,因此,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挫折总是不可避免的。当一个人遭受心理挫折时,通常会出现下列行为心理反应:

1.对抗性行为。遭受挫折后。产生对抗性行为是常见现象。对抗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消极对抗:灰心丧气,工作学习消极怠工,得过且过。(2)发泄不满:不满情绪表现于外,寻找机会发泄。例如发牢骚,讲怪话,对他人怒目而视,讽刺打击„„

2.侵犯性行为。

内心愤怒,表现出种种侵犯性行为,如骂人、打人、摔东西等。有时挫折来源是模糊不清和难以捉摸的,自己并不清楚要攻击什么,只是觉得生气并寻找出气的对象。当环境阻碍直接攻击挫折来源时,攻击可能移位,迁怒于他人他物,攻击一个无辜的人,或者是向“替罪羊”采取攻击行动。也可能攻击自己,骂自己,甚至打自己。

3.回归性行为。

受到挫折后,其行为表现和其年龄很不相称,回复到一种不成熟的行为模式。如有的初中生会像小孩一样又哭又闹,显得十分幼稚:也有的初中生会为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声叫嚷,甚至采取粗暴的行为方式。

4.退缩性行为。

有些初中生在遭到挫折后,对引起挫折的对象无法攻击,又无适当对象可以发泄,于是将愤怒压抑下去,表现为情绪淡漠、无动于衷、漠不关心、退缩。这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表现。

5.焦虑性行为。

个人受到挫折后,感到一种特殊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并经常伴有心悸、头昏、胸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焦虑不同于恐惧。恐惧都有一定的害怕对象,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而焦虑则不明确自己害怕什么,为什么这样害怕。却总感到惶恐不安,犹如大祸临头。因此,焦虑比恐惧还难受,它使人陷入一种茫然无措、困惑无助的痛苦状态中。

6.厌世情绪。

如果一个人受到极度严重的挫折。而又得不到外力帮助时,会极度失意。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甚至自杀。

(三)为什么说挫折是把“双刃剑”? 挫折是把“双刃剑”是指,挫折具有两极性,有利也有弊。挫折能造就强者,也能吞噬意志薄弱者;挫折对人是一种打击,但也是一种磨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在挫折面前,有的学生奋力抗争,顽强拼搏,从而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也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就悲观、消沉、一蹶不振。

心理挫折的行为心理反应往往因人而异。同一个人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也不相同。有的初中生在遭受挫折时能冷静地对待,表现为容忍,容忍并不是消极的,它可表现为百折不挠,改变策略,另辟蹊径等积极的因素。这种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叫挫折的容忍力。

(四)挫折产生的原因以及挫折应对能力的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是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的。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思想上将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注入学习中,养成自己勇于进取、不断钻研的习惯。其次,要培养自己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的独立人格,减少自己对家庭、学校等环境的过分依赖。最后,要不断进行自信训练,培养对自己能力的认同感,为以后走入纷繁变化的社会作好心理准备。

(一)透视挫折 教师简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要去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而又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多数是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和惰性反应,如愤怒、焦急、烦躁、愁苦、冷漠退化等。它能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幵能破坏人的心理平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干扰工作、学习,甚至能造成违法乱纪。

一般说,挫折可分为外部挫折与内部挫折两种:外部挫折是由外部条件的障碍导致的失败;内部挫折则是由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引起的失利。

“没有挫折就没有人生。”挫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对青少年来说,有点挫折幵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韧性,关键在于要正确对待挫折,剖析挫折,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人。

产生挫折的两大要素。要素之一:

抱负水平高。

抱负水平是一个人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一般的说,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较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

要素之二:抗挫折力弱。

抗挫折力是指个人遭遇挫折情境时,能抵御、摆脱困境的能力。抗挫折力弱的人比抗挫折力强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

挫折带来的负效应有下面几种常见的现象:

1、攻击行为。

2、态度冷漠。

3、行为退化。

4、消极心理。

5、行为执拗。

6、积极幻想。

大学心理辅导课教案 第2篇

姚村镇席厂小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控制不愉快情绪的重要性;

2、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说出自己不顺心的事。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消除不愉快的快乐。

4、引导学生正视不愉快的情绪,学会寻找良方消除不愉快的情绪,常拥有良好的心态。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勇于说出自己不顺心的事。

2、学会寻找良方消除自己不愉快的情绪,或帮助他人消除不愉快的情绪。教学形式和方法: 通过讲故事、讲述、讨论、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如何寻找良方消除不愉快的情绪,学习情绪自我调控的方法。教学准备:

1、准备有关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有关故事;

2、制作多媒体软件。

3、用卡纸制作的双面人。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课题。

1、讲故事:

美国总统林肯,出生贫寒,幼年便被迫工作以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做过邮递员,后通过努力,成为美国当时出名的律师。曾多次参选总统,到第八次如愿以偿。相貌丑陋,对政敌采取感化的态度,常常使他受到反对派的奚落。特别是在竞选总统期间,他的对手更是不遗余力地嘲讽他,从他的出生、相貌到多次失败的经历,都一一给予奚落甚至污蔑。林肯很生气,但他并没有发作。而是写信给那个污蔑他的人-------用最解恨最恶毒的语言淋漓尽致地骂,骂完了,也写完了,再把信撕掉扔进垃圾桶里。发泄完了,心情也好起来了。他这 1 种宣泄愤怒和痛苦的方式,到现在还被人们所称道。

2、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讨论一下:林肯总统是用什么方式来消除自己的愤怒和痛苦的呢? 学生回答(略)

3、板书主题:心情不妙觅良方。

二、找烦恼,寻方法

1、我们都希望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嘛。但是不愉快的情绪又总是难免的,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找一找自己最近遇到的不顺心的事。请学生写出自己最近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并配一幅简笔画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同时谈谈此时的感受。师生讨论归纳。

2、消除不愉快的情绪,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师生讨论归纳。找到办法后,在自己的烦恼下面画一张笑脸。

3、、就以上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汇报。

三、教方法,体验快乐

1、幽默生快乐。(讲故事传授)

2、主动找人倾诉。

3、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4、做运动。

5、听音乐或唱唱歌。

6、师生共同讨论寻找好方法后归纳板书。

(1)活动转移法。如听听音乐,放松自己的心情。看看有趣的电视或者散散步,做自己赶兴趣的事,以转移心情。

(2)深呼吸法。做五、六次深呼吸,从而使自己平静下来。

(3)倾诉法。将自己的委屈或不愉快的情绪向老师、同学、父母亲倾诉,在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帮助的同时,得到及时的宣泄、释放。

(4)快乐回忆法。这是克服不愉快情绪的有效方法,想一想曾经开心的经历、事情,想象自己又一次经历快乐的时光,你会忘记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快乐就会重新回到你的心理。

7、赠名言:

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制自己的人就是聪明人。---------[法]雨果

我们也可以把雨果这句话补充一下: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是聪明人。我们要学会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使自己走出情绪低落的深谷,做 2 一个能自我调节情绪、战胜自己的聪明人。

四、消除不愉快的情绪我能行

“笑一笑”游戏活动 :做“击鼓传球”游戏。球落在哪个同学的手里,则请他出来站在中央,讲一件自己最近所遇到的不愉快的事。然后,其他同学尽量逗他笑起来,使同学们感受一下“笑一笑” 对自己心情的积极作用。

五、教师总结

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是很多的,不愉快的情绪就像一把刀,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学会克服不愉快情绪,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消除自己的不愉快情绪,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生活得更快乐。让快乐常常伴随着我们。

六、课后延伸

大学心理辅导课教案 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面临着学习及就业压力,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了许多危机事件, 这些事件值得全社会给予关注。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众多高校建立了以学院为主导的二级心理辅导站, 充分发挥了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 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意义及优势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指在高校原有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 由院系设立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建立有以下优势:第一, 协助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还能充分发挥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面, 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对多数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 即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问题, 预防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提升心理素质。第二, 学生对院系辅导站的辅导者和辅导地点较为熟悉, 更容易吐露自己的心声, 辅导者也便于对本院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第三, 二级辅导站的设立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 通过对班主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宿舍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 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1]第四, 二级辅导站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预期, 能够将心理工作开展的更具有实效性。

2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辅导形式,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覆盖面广, 在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少、资金紧缺的状况下尤为适用, 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不良的思想状态,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 把团体辅导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 既照顾到学生思想问题中的点, 也照顾到了面, 又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自然, 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 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将教育学和心理学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近年来, 团体辅导已经在高校中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 以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趋势。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对学生班级建设、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影响。

3.1 团体辅导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能促成班级内部和谐, 使班级个体和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 同时也能通过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促进班级的外部环境和谐, 为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学生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2]。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 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团体辅导运用在和谐班级建设中, 我们需注意一方面要正视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在班级建设中答案尝试团体辅导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与创新, 为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

3.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当这些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缓解释放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 压力及其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更多的反应在班级层面, 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3]。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 可针对性的对专业或者年级存在的类似问题, 制定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方案, 招募同质性团体成员, 在较便捷的时间和地点展开阶段性的团体辅导活动, 及时、有效缓解学生当下心理压力。

3.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际沟通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况, 也是为大学生走入社会, 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 人际关系困扰所占比例为47.8%, 而有32.1%的大学生表现出轻度的人际交往困扰;15.7%的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人际交往[4]。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 可依托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认清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观念, 掌握更多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 促进人际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既是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 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 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 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度、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扎实、做牢固, 致力于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接班人。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 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危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目前, 高校采取的校院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可以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本文着重讨论了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班级建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以期通过团体辅导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团体辅导

参考文献

[1]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1) :145-146.

[2]汤帮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和谐班级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3, 6:23-25.

[3]汪媛媛.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09.

大学生心理辅导探索 第4篇

一、交往心理障碍及辅导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学习、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形式有同学、师生、家庭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集体活动或加入某一群体,被群体接纳:希望快乐时有人分享,痛惜时有人倾听;迷惘时有人指点,困难时有人帮助,忧伤时有人安慰。但是,一部分同学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或过程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综合症”,经历着各种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给大学生活留下了一些阴霾,严重者心灵扭曲,精神紊乱,甚至自伤或他伤,给自己、他人、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伤害。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苗头,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增强其自信心。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1孤僻心理。交往的前提是互相开放,是交往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条件、自然环境或个性特征的限制,比如家境比较贫寒,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或者有生理缺陷等原因,而形成一种封闭心理。具体表现为喜欢独处,不喜欢和他人交往,也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经常躲在角落,沉默寡言。孤僻心理堵塞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流通的渠道,隔离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2羞怯心理。这种心理也属于封闭心理,现实生活中羞怯的人较为普遍。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同亲人、室友、朋友交谈时滔滔不绝,但一遇到陌生人,一到正式场合,就畏首畏尾,语无伦次。羞怯心理产生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活动类型;二是后天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后者是主要因素。有的学生过于自卑,神经敏感,害怕失败,希望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长此以往,就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如果不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难免会陷入交往心理障碍的怪圈。

3褊狭心理。褊狭即偏执、狭隘。具有褊狭心理的人,待人接物有自己特定的法则,以利相投,利尽而止,嫉恨别人超过自己;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容易生气、记仇、报复、虚伪、敏感。由此可见,褊狭心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性格,还可能与个人的品德相关。这是与孤僻羞怯心理不同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当事人表现为损人利已、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因而不易了解,一般较多发生在尖子生和学生干部群体中。这是一种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二)辅导措施

1培育温暖、健康、和谐的班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组成一个班集体,而一个班集体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温暖、健康、和谐的家庭会使人生活愉快、心情舒畅。因此,辅导员应努力培育优良班风,创造团结、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使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相互帮助拱同进步,生活上相互共心、相互照顾。

2照顾个性,因材施教。辅导员面对的是不同的面孔,教育的也是不同的心灵。辅导员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辅导员切忌公开指责,要加倍关怀和爱护,要根据他们的体力、能力和潜力适当调整要求,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辅导员要细致耐心,鼓励他们参加班集体活动,激发他们对事物对他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使他们尽量积极热情开朗活泼,帮助他们融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3尊重兴趣,鼓励多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问题学生也不例外。那些学习成绩不高、专业学习不努力的同学未必不能成才,他们可能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也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积极探索。辅导员要学会透过现象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通过第二课堂、班级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发展。

4帮助学生健全交往人格。要教育学生首先要真诚待人、尊重人。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无端猜测别人,对别人的缺点不讽刺,对别人优点不嫉妒、不贬低;不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同情人、体贴人;其次,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非原则性的小事上不斤斤计较,对别人的错误不耿耿于怀,即使被别人误解了,也能克服自己的情绪,理智对待。第三,要增强自信。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既不自卑也不自负,要不断充实自我,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5掌握交往技巧。通过心理卫生讲座、公关专题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且能够真诚有针对性地指出他的交往缺陷。比如,通过公关礼仪大赛,让学生掌握情境交往礼仪;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班级活动和学校社团活动,实践交往技巧,提高交往能力。说到底交往技巧只是一种形式,关键还是要靠学生健全的人格。当前,大学生中重包装轻内心重礼仪轻态度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功利趋势,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交往的效果。对于这种误区我们也需要给学生指出来。

(三)训练措施

除了带学生去做人际交往测评外,辅导员还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人际交往训练活动。

1写日记法。让被辅导者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他的态度,让他意识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在意他的行为。

2游戏法。(1)“他人眼中的我”。发动几位被辅导学生周围的同学一起做互评游戏,大家围坐成半圆形,把别人的优点写在纸片上,然后由老师抽读,让被辅导学生认识或发现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增强对自己的人际形象的自我认识。(2)“童年的我”。由于早期经历对现在的交往具有潜在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可以让被辅导者将自己早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写在纸上。目的是通过思考自己的童年,认识到人际交往技巧是后天习得的。

3空椅子法。让被辅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房间内摆放几张椅子,一张代表被辅导学生,其他的代表被辅导学生所害怕的人,如父母亲、同事、某异性等。想象一个交往的情景,一会儿坐在椅子上扮演自己,—会儿坐在别人的椅子上扮演别人向学生说话,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这样做似乎很可笑,但如果学生能在家中忘情一试,必可逐渐获益,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表演越彻底,消除恐瞑的效果就越好。

4系统脱敏法。建议被辅导学生先主动与亲人或较亲密的朋友交谈,尽量选

择轻松愉快的话题,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头来看对方。接着强迫学生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人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到每天2次,一开始可能会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但一定要坚持。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利用深呼吸进行松弛从而克服恐惧情绪,并记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只要咬牙抬头看人后约5N7分钟,恐惧情绪便会逐渐减轻。以后便可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的时间,当见人恐惧的现象消失后便应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常地与人交往。

5自我调适法。克服自卑,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事事处理得体、求全责备,多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首先,要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树立起信心,并通过听高年级同学讲自己的适应经历,使自己保持平衡的心态;其次是建立起一个现实的期望,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争取成功;再次是对生活采取开放态度,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胸襟坦荡,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

二、假性生心理封闭和依赖心理的辅导

(一)假性心理封闭

假性心理封闭是我们在开展辅导工作中自己命名的一种症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就被人误认为封闭。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为了生计奔波于学校和打工场所,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动力,自以为是看破红尘,新的事物、新的活动难以再激起他的热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极混世了此一生。

对于假性心理封闭者,我们不能简单予以责备,甚至孤立他。只要帮助其解决困难或解开困惑,其心理封闭状态就会得到改善。例如对于贫困生,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使学生不为生计而奔波,其身心得到放松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对受挫同学,通过鼓励和帮助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获得成功他们的信心马上就树立起来。当学生的积极心态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再开展谈心工作,解决其心理困惑。

(二)对辅导员的依赖心理

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定稿) 第5篇

辅导班级:娄底一中,初一 247班

题注: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实践活动,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也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教学对象:娄底一中初一247班全体学生 分析:

初一学生刚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就先后进入了青春期,是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度时期,也是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学习压力大,父母的过高期望值,使得中学生的精神压力增大,由此容易形成一些复杂的身体和心理性问题,逆反心理、敌对,人际关系紧张、适应性不良、考试焦虑与恐怖等。同时身体的迅猛发展使中学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生理

上的突然的变化,使得生心的发展失去平衡,关于自我意识的困惑和冲突萦绕于心,我是谁?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呈现出两重性:独立性与幼稚性相连;自尊心与自卑感同在;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亦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的:本堂课将以团体心理游戏形式方式寓教学于其中,让学生更一步认识到内心的自我,了解自我,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

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

指导者的自我介绍,助理的介绍,对本课程的介绍

二、破冰游戏---可怜的小猫

游戏目的:本游戏在于活跃气氛,解除紧张感,使活动成员身心放松。时间:大约10分钟

活动程序:

1.将成员分成四组,以击鼓传花方式选出四位小组长进行协助,再以同样方式选出四位成员,扮演小猫。

2.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3.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三、自我意识游戏---自我画像,心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 游戏目的:

1.通过画“自画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我”。

2.通过交流学生读懂你、我、他,促进彼此的了解 游戏时间:大约30分钟 活动程序:

1.主持人发给每位参与者一张白纸,成员自备一支笔

2.在8-10分钟内,每个人在白纸上画一幅自画像,主持人暗示大家,“自画像”可以是形象的肖像画,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喻画(例如动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场景),但是需强调、声明这个自画像是能代表自己。要求成员们画自画像像期间不要看他人的画像,提醒成员本游戏不是绘画比赛,不用因为自己的画技不好而

感到为难,只要求大家的画像从内容、形式上反应大家对自我的认识。

3.自画像画好之后,请成员在白纸的另一面写下自己心中的“我”,即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自己,例如外向、内心,开朗乐观,安静,随性等等之类能表现个人个性性格的一些形容词,描述中不能透露个人的姓名之类信息。然后请成员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描述的后面。

3.收取成员的画像作业,指导者选取几份有代表性的画像,与成员们一起讨论、交流。

*猜猜这是谁?选取几份画像,先给全体学员们看画像,让他们猜测这画像可能是谁,让成员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他们的答案,指导者不公布答案;然后指导者将画像者的自我描述一点一点读出,给以提示,这时再让成员们来猜测下这位自画像是代表了谁,最后公布答案,讨论。并请画像者谈谈自己画这幅画像的含义,为什么这么画,觉得这幅自画像在那些方面能代表自己、表现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指导者注意观察其在讨论时的神情并结合画像加以相应的分析。

4.指导者对活动进行总结,启发成员进行思考。

四、课程总结

学生代表总结自己游戏后的感触,指导者进行总结。

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 第6篇

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1】

1、让学生认识到自卑的危害性以及克服自卑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帮助学生调节不良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同学总觉得什么也不如别人,比别人矮一头,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参加活动也不积极,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

1、表演小品:王芳是一个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也不错,就是不善于表现自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和同学相处的也不错……

2、讨论:

(1)、你觉得王芳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

1、引导学生归纳自卑的危害性。

(1)、自卑可以导致自闭症,不愿意和他人交流。

(2)、自卑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很压抑,容易造成身心疾病。

2、让学生了解克服自卑的方法

问题引入:怎样才能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呢?

表演小品《他变了》:小翠今年11岁,她的脸上长满雀斑,她总觉得自己长得很丑,走路总是低着头,很少和小朋友玩,怕小朋友不喜欢她。一天,她买了一个美丽的蝴蝶结,别人看了都说她很漂亮。从这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变漂亮了,对积充满了自信……

1、归纳克服自卑的方法

(1)、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自己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和快感。

(2)、遇到事情觉得自己能行。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我不会比别人差,这条路不行,我走另一条路。

(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学生交流自己自卑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事。

交流方式: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自由找伙伴谈一谈等。

“我行,我能做到!”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有时候,从未做过的事会让我们害怕,不敢大胆的去尝试。遇到困难,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要学会对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真诚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做一个自信的人,因为自信能使我们从容面对一切。

心理健康辅导课教案【2】

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克服自卑心理,学会欣赏自我和悦纳自我,树立“别人行,我也能行”的思想。

事先挑选一名高一点的男同学扮演乌龟爷爷,另外选好扮演乌龟丁丁、小伙伴儿的同学各一名,旁白一名。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对胜利充满信心,面对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最后使自己获得成功;也有的同学面对困难,丧失信心,失去了进取心,结果以失败告终。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课,很重要,题目叫《树立自信心》。

(二)学文明理

1、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戴洪祥是怎样克服困难,做成“戴氏小提琴”的,明确告诉学生是“自信心的力量”!

2、然后教师要简介自信心的概念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活动明理

1、角色扮演(15分钟):

让同学表演童话剧《我不行与我能行》,从演出中让学生领悟到:只有不怕困难,树立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2、议一议

师:小龟丁丁为什么开始不敢爬坡?

生:过低估计自己、自卑心理作祟、怕自己笨手笨脚,被人笑话……

师:后来,丁丁怎么做的?成功了没有?

生:在龟爷爷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在龟爷爷的帮助下,大胆地尝试;他不怕困难,大胆去做。

师:你知道丁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的孩子。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在做事之前,就认为自己不行,是自卑的表现;后来他做了勇敢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是自信的表现。

指点迷津:我们应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四)总结全课: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二、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5分钟)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

(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请学生写出5个我是一个XX样的人。(1+5分钟)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有点不善表达的人。

2、游戏:①将纸收齐后放到一小纸箱中,师抽取一张纸,并念出纸中句子。问:请你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4分钟)

师小结:a.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一致,说明了你了解了“我是谁”以及你的外在行为表现出了真正的你,因此,大家都能够猜出来是你。

b.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说明了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或者是,你的行为没有表现出真正的你,以致大家都没有猜出来。

(三)别人眼中的我(18分钟=5分钟+8分钟+5分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己的认识、了解总有不全面的地方。听听别人的意见,你对自己会有新的认识,会有新的发现。心理游戏“戴高帽”

方法:请一位成员坐在团体中央,然后其他人轮流根据自己对他的了解及观察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世....),全组进行表扬,优点轰炸。然后被欣赏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所观察到的,哪些是不觉察的。每个成员到中央戴一次高帽。(实事求是评价)(先找一位同学演示一遍,再分组进行)

规则:

1)必须说优点。

2)夸别人优点时态度要真诚,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

3)参加者要体验被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用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别人的人。

(四)巩固提高自信心《掌声响起来》(5分钟)方法:学生试想,十五秒可以鼓掌几下。然后进行比赛。讨论:设定可能实现的目标才能成功;对自己正确的计划,就可以自信而勇敢的实现目标。正确评估自己,可以更自信,更成功。

五、教师小结(2分钟)

关于大学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 第8篇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个人幸福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 也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可以帮助大学生积极面对寻求症结所在, 学习有效的处事方法, 增加自我认识, 发掘个人潜能, 建立自信心, 保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很多学校在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做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主要包括:门诊咨询、电话热线、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咨询等。二是心理测评, 主要采取的形式为:新生心理测试、并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测试与诊断。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主要内容为: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编辑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报, 每月一期;利用校园广播等媒体宣传, 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网站等。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现状可以看出, 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关注, 并且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 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对心理辅导的宣传不够。

一方面表现为, 很多大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尚存畏惧。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 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很多来访者通常都是思前想后, 在鼓足了勇气之后才走进心理咨询室, 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摊牌保证下, 才肯倾述心事;或是绕了很大的圈子之后, 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品德上的问题, 表露出情感上的问题是无能的表现。这反映出了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仍缺少足够的了解, 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使得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另一方面表现为, 某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拒绝寻求心理辅导。有些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在某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 即使接到邀请, 也不会前去咨询, 例如有的学生遭受着抑郁的痛苦而不去寻求帮助。

(二) 对新生的心理测试及咨询存在着困难。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 一般都要为之建立心理档案, 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常见的主要是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UPI)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等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应尽快约请进行咨询。但是,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做起来是有困难的。例如, 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被确定在第一类, 为有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 应尽快约请进行咨询, 以了解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通常是在学生升入大学后一个月左右开始施测。一般情况下假如一所学校有一千名新生, 那么约有300名学生需要约谈。如果每次咨询的时间为四十分钟至一小时, 考虑到学生上课的时间常常与咨询的时间发生冲突, 那么, 则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新生的咨询工作。

(三) 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缺少整体的、连续的反映。

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但心理健康测试只是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心理健康状况的反映, 并不能说明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 在入学时建立了心理档案对学生在大学四年间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缺少整体的、连续的反映。

(四) 心理健康网站的互动性不强。

为了加大心理辅导的力度, 全方位地展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辅导网站, 利用网络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网站的内容丰富, 但互动性差。那么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其心理教育功能需要我们从实践和理论上进一步探索。例如,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留言板, 增进学生之间、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仍需探讨。

三、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状况的思考与建议

(一)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的力度。

改善心理辅导状况, 首先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的力度, 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报、校园广播、心理健康辅导网站等媒体宣传, 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的宣传在内容及形式上要灵活多样, 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调适、发展的心理需要, 也要考虑到一些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 增设病理心理辅导的内容。同时, 在校园内增设固定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信息栏、墙报, 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 可以随时通过各种方法寻求帮助。

(二) 充分利用团体咨询、现场咨询等心理辅导手段。

团体咨询、现场咨询, 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更多学生的心理问题, 是很有效的心理辅导手段, 同时也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方式。个别心理辅导, 如门诊咨询、电话热线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 只能解决极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要更好地、大范围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还应逐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咨询、现场咨询等心理辅导手段可以与个别心理辅导互相补充, 从而使心理辅导手段更多样, 整体效果更佳。

团体咨询又称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团体咨询起源于欧美, 在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地区已蓬勃发展。在我国, 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的指导和培训下, 有个别大学开展过一些团体咨询活动。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 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体咨询的参与者主要是人格健康的人, 他们在人际关系、学习、工作方面存在一些苦恼或困惑, 通过团体活动, 帮助他们深入认识自己, 学习新的态度, 新的技能, 改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促使人格成长, 提高生活质量, 开发心理潜能。一般来说, 凡是同时对多个来访者进行咨询的方式都属于团体咨询。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既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和发展, 亦可能使人受到阻碍和伤害。事实上, 人类的许多适应或不适应, 心理健康或障碍往往起源、发展、转变于人际关系中。团体心理咨询的出现和流行正式基于这样一种背景, 这样一种认识, 即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心理发展乃至一切发展都与社会环境有关, 人的许多心理问题皆源于人际关系中。因此, 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的方式, 模拟社会生活的情境, 来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是一种颇有针对性的咨询理论和方法。

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处于快速发展成长的关键期, 他们有共同的理想、目标、渴望成长的愿望;同时也都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环境的变化、亲情和旧友的淡化、在新群体中地位的变化。这些造成了自我认识的动摇, 开始怀疑自我, 不知道自己现在是谁、不知道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不知道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他们都在苦苦的思索、摸索中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他们的常常是相似的困惑和痛苦:怎样规划自己、怎样完善自己、怎样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怎样缓解学习中的压力、怎样交往等等。团体咨询、现场咨询虽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更多学生的心理问题, 可以与个别心理辅导互相补充, 从而使心理辅导手段更多样, 整体效果更佳。

(三) 在大学生中开展同伴心理咨询。

同伴心理咨询, 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可以把同伴心理咨询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也可称之为“准心理咨询”。

开展同伴心理咨询, 需要对大学生中的志愿者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辅导培训, 同时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播自我心理调节、同伴心理咨询的技巧, 使其在学生中间起到咨询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作用。开展同伴心理咨询的程序是:公开征募——自愿报名——筛选——择优录取——培训——择优上岗。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 2人一组, 担任一个班的同伴心理咨询工作。对于每一部分教育内容中, 同伴教育指导者即心理辅导教师和同伴教育者共同商讨, 设计出一些直观、有趣、具有参与性的讨论竞赛、演示、游戏等活动。同龄的大学生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 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开展同伴心理咨询可以使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心理健康知识。而且, 开展同伴心理咨询可以使辅导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走进我们大学生, 用我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解决发生在同学内部的人际交往、学习障碍、感情生活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为大家提供一个倾诉和交流的平台。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在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互动,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同伴心理咨询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门诊咨询的压力, 是解决新生约谈任务难以完成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 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互动的倾诉心理困惑、心理烦恼的场所。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很大, 心理方面的问题是相当多的, 但有的时候人们觉得很多问题不值得或根本没有想到去咨询, 而长时间的压抑就会导致心理问题, 在网上提供一些互动的宣泄方式非常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例如, 可以利用BBS论坛, 设立心理宣泄区, 使学生可以在其中寻求大家的反馈和支持, 网站主持人也可以适当地加以评论和指导。或者, 可以在网上定期提出一个讲座主题, 主题可以由心理辅导教师或由参加者建议或确定。这样, 依据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 强烈的互动性, 可以更大限度地实现网络平台的心理教育功能。

(五)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大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年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追踪, 完善心理健康档案, 对全校的各年级学生都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监控。这样, 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任霞, 冯爽, 李征.内地港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3].吕瑞花, 康丽娟.中国内地与香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比较之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4].段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析——以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1

[5].罗江林, 朱荣.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级网络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6].陈国海, 刘勇编著.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制度下一篇:美容美发行业服务接待礼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