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心理学范文

2024-05-11

哈工程心理学范文(精选6篇)

哈工程心理学 第1篇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原哈军工船舶学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校的历史悠久,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查一查。这个学校是211院校,有着老军工严谨的作风,心理学专业学习两年,还是比较划算的。应用心理学总共三个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测量。

就业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09届毕业生三个师兄一起考上了重庆市的公务员,女生大部分进了高校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上课时跟我们讲就业情况比东北师大要强。反正就连我们的老师们也奇怪为什么就业情况一直这么乐观。

师资情况是相当的强大了,学弟学妹来了就知道了。我们这届总共招了19名学生(含两名单位委培生),光导师就有14位。学科带头人是金宏章院长,他在国内学术届的人脉非常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他的催眠课程,那是很牛呀,他是国内非常低调的一位老师,绝对的实力派。还有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钟思嘉教授,这位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首席专家,他的生涯咨询课大家来到哈工程一定要听一听,会有很多启发。钟教授是最早来大陆交流讲学的台湾专家,在两岸三地学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还有来自东北师大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刘晓明教授,大家感兴趣的可以上

网查查,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初试分数线的高低,2011年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就是298分,只要过了B类地区的分数线应该就可以准备复试了。初试分数线哈工程并没有大家想的分数那么高。

大家来到哈工程复试一定要准备好英语,英语面试首先做自我介绍,然后放一段英语新闻,再提几个问题。然后是专业课笔试考咨询和测量,我们这年考的题目都是论述题,所以大家过了分数线一定要好好看书。最后是面试,老师和我们这一届复试前就强调了一个学术潜力问题。我的理解就是本专业优先,其次是专业相近和跨专业考高分数的录取原则,面试就是一个过场,关键是对自身优势劣势的权衡。我们复试还是比较惨烈的,25个进入复试,最后只剩下15个人。

下面集中回答大家一些关于哈工程导师研究方向的问题:

1金宏章 教授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催眠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

2钟思嘉 教授 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咨询师的专业成长、亲子教育(台湾)3刘晓明 教授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咨询 教育心理学(东北师大)4王丽荣 教授 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5张妍副教授 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 职业健康心理学

6蔡颖副教授 压力及其应对 积极心理学

7丁昕讲师 职业健康心理学

8张琳琳 讲师 职业健康心理学

9孔德生 教授 心理咨询测量与诊断

10王玉珅 副教授 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

11葛喜平副教授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

12汪明春 副教授

13林瑞卿 教授(台湾)

14祝卓宏 副研究员(中科院)

哈工程心理学 第2篇

您好!

我是XXX中学高三X班的学生XXX。我希望通过贵校此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的大学梦想,同时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信!

我性格开朗大方,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喜欢足球和唱歌。虽然没有很突出的特长,但这些爱好让我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远的进步。我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性活动,在学校外也多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我在寒假中曾经跟随同学清理公园中的果皮纸屑等杂物,为城市的美容美化建设倾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之所以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因为我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心甘情愿地为别人付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一定能收获别人的理解与微笑,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喜爱。

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我的成绩就一直名列班级乃至年级前茅,多次荣获校“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学生干部”的奖励。进入高中后,我秉承了自己勤于思考,刻苦钻研,不耻下问的优秀作风,成绩一直稳中有升。虽然高中阶段没有获得太多的荣誉,虽然在平时的考试中时常遭遇挫折,但我是个乐观自信的中学生,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气馁,也会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坚信,我的努力终究会让我抵达成功的彼岸!

哈工程作为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工科高校,其雄厚的工科实力自然不言而喻,尤其是她“三海一核”—— 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以及核能应用等方面的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进入这所曾经的军工院校学习,而我自己对某些工科专业也是觊觎已久。虽然工科课程难度大,环境有时也很艰苦,但为了贵校的荣誉和国家工业的前程,我也甘愿付出自己半分之百的努力,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我既希望将来能够来到这座北国冰城欣赏其旖旎风光,更希望能够早日成为哈工程的一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内敛、稳重大气。如今,我站在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而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踏入哈工程的校门,为自己的理想迈出坚实而有力的一步!即使这次失败了,我也不会灰心丧气,因为哈工程的大门始终会都向我敞开。我在此恳请贵校领导接纳我的申请,实现我梦寐以求的理想!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浅谈哈大客运专线工程桩基施工 第3篇

运粮河特大桥是哈大铁路 (哈尔滨至大连) 客运专线的一个特大型桥梁, 结构形式为

连续箱梁+39-32m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 里程范围为:DK885+889.43~DK914+705.52, 正线全长28.8161km。运粮河特大桥管段下步结构基础全部采用φ1.0m钻孔灌注桩, 共5253根, 桩长46米~52米不等。

2 工程特点及施工组织

1) 地质描述。工点区地层较简单, 上部为更新统冲积黏质黄土, 下部为上更新统冲积的粉质粘土, 细砂 (间夹粉质粘土, 粉砂, 中砂, 粗砂及砾砂) 等。2) 工程特点。a.季节施工 (如雨季、冬季冻土) 对施工作业影响较大。b.中间有一层软塑粉质粘土, 极易出现塌孔和缩颈危险。c.钻孔灌注桩施工数量多, 占地范围广, 且环境污染因素多, 控制措施繁琐。d.地下水丰富, 钻孔施工中孔内水头压力保持困难。

3 施工方案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场地平整→测量放样→泥浆制备→护筒埋设→钻机钻进→钢筋笼加工及安装→检验验收→混凝土浇注→桩基检测。

3.1 泥浆池布置

泥浆池布置在墩位的另一侧中间, 保证在桥位红线范围内, 两个墩共用1个泥浆池, 泥浆池尺寸为20m×5m×2m。

3.2 测量放样的要求

对桩位周围的施工场地清除杂物, 更换软土、平整并进行夯实处理, 保证旋挖钻机底座场地平整、夯实, 避免在钻进过程中钻机产生沉陷现象。

3.3 钢护筒埋设

根据本段的地层地质情况, 钢护筒选用6~8mm厚钢板加工制作, 钢护筒长度确定以确保钻孔时不塌孔为原则, 钢护筒长度一般为2~3米, 护筒内径比桩径大30cm。护筒埋置深度一般为2m~2.8m, 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 底端埋置深度可加长, 周围用素土回填夯实。

3.4 泥浆配置和使用

泥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孔质量, 使用不分散、低固相、高粘度的PHP泥浆进行护壁。本段桩基采用膨润土、纯碱等配制泥浆。

3.5 钻孔施工技术

1) 钻机就位:钻机就位固定后, 调整钻杆垂直度, 启动泥浆泵, 注入调制好的泥浆, 待泥浆输进护筒中一定数量后, 钻头对准中心放入护筒内进行钻孔。在护筒内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 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旋挖钻机钻孔出的土方由自卸运输车运到指定的弃土场。2) 钻孔过程中开孔孔位必须准确, 开钻时慢速钻进, 待钻头进入护筒底口1m后, 方可以正常速度钻进。3) 成孔检查及清孔:当钻孔达到设计终孔标高后, 请监理工程师检查, 确定成孔。如沉渣厚度大于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不大于10cm) 时, 需要进行清孔, 清孔采用换浆法。

3.6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1) 根据本管段钻孔桩根数分布及钻机施工安排情况, 由便道附近每3KM布置一个钢筋加工区, 用于钻孔桩钢筋笼的加工。2) 钢筋笼安装:a.吊架加工。为了防止钢筋笼下放吊装中钢丝绳成夹角发生变形, 加工一吊架与钢筋笼直径一致, 保持钢丝绳受力时成平行状态。b.首节钢筋笼吊安。钢筋笼运到施工现场后, 用吊车通过吊架吊起首节钢筋笼, 另一端采用装载机等起吊设备进行抬吊 (穿两根横担φ75钢管) 搁在护筒上, 或者采用4个手拉葫芦悬吊钢筋笼重量。c.钢筋笼接长。吊起接长节钢筋笼, 主筋对准前节钢筋笼主筋, 上下节主筋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对于少数由于起吊钢筋笼变形引起的错位, 可以用小型 (1~3吨) 手动葫芦牵引就位。对于极少数错位严重的, 无法进行丝扣对接, 则可采用双面邦条焊的焊接方法解决, 双面邦条焊要求焊缝平整密实, 焊缝长度符合规范规定, 确保焊接强度质量与主筋等强度。d.声测管接长。对于50m及以上桩基采用声测管。每根桩安装三根Φ57×3的检测管, 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检测管每8米一节, 并要求不漏水。检测管高出桩基顶面30cm (考虑破除桩头50cm) , 浇注砼前将检测管注满水, 并用塞子堵死以免杂物进入检测管。检测管连接采用Φ70×6×80套管并焊接。e.钢筋笼下放、就位。f.保护层控制。主筋的保护层厚度为6cm, 为了保证保护层厚度, 确保主筋受力要求, 我们采用环形塑料垫块。在钢筋笼下放时, 在箍筋上安装垫块。每层三个, 钢筋长度方向每3~4m一层, 错开布设。

3.7 水下砼施工

桩基混凝土采用C30, 混凝土配合比如下:1) 水泥:亚泰哈水P.042.5级。2) 细骨料:拉林河中砂。3) 粗骨料:玉泉石场5~20m m级配。4) 掺合料:哈热电厂Ⅰ级粉煤灰。5) 水:可饮用井水。6) 外加剂:HT-HPC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掺量为胶凝材料用量的1.0%。7) 水胶比:0.35, 坍落度:180~220m m。

3.8 桩基质量检测

本标段桩基质量检测分为两种方法, 小于50桩长的采用低应变检测, 大于等于50米桩长采用预埋钢管超声波检测, 具体如下:1) 除超声波检测外, 钻孔桩桩身混凝土质量均应进行低应变动测法检测。2) 桩长超过50m的桩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超声波无破损法检测检测。3) 每根桩作混凝土检查试件不少于二组。4) 桩基检测未完成前不得进行承台施工。

4 总结

本工程施工的桩基检测Ⅰ类桩达到98.5%以上, 没有Ⅲ类及不合格的桩。为哈大客专的圆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运粮河特大桥线下工程桩基旋挖钻施工技术情况。

哈工程:向上生长的力量 第4篇

以忠诚为核心的军工文化——红色,以服务船舶工业、海洋开发、海军装备为核心的船海文化——蓝色,以纯粹的科学精神、纯净的学术环境、纯朴的学术道德为追求目标的学术文化——白色,构成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鲜明的文化色彩。

红色,源于对使命的担当与责任的肩负,早在这所大学的前身——哈军工在祖国的需要中诞生时,她的创建者们就已将红色忠诚的种子深埋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蓝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是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对学科优势和国家现实需求的综合分析,对学校主体服务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定位。白色,代表着纯净、没有污点,是学校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这一大学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它们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是哈工程大学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正上大二的石振强曾无数次想象过中国航母试航的情景。“瓦良格”号的每一个变化都让这个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船迷和军迷兴奋不已。早在中国航母平台正式海试前,他就已按捺不住好奇,专程跑到大连海达南街的宜家商场,在三楼摆放床上用品的货架旁,透过安全门的玻璃,正好可以看到几公里外停着的“瓦良格”号。

像石振强一样的“船海粉丝”,在哈工程不胜枚举,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家住内地,远离海洋,甚至在大学实习前没有亲见大海。进入大学后,与其说这些“粉丝”们对船海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如说是浸润在哈工程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自觉。他们自发筹建了全国高校首个航母爱好者类的学生社团,并制作了有关航母文化的图片展。让石振强颇感自豪的是他和伙伴们创造的“国内第一”的纪录——历时两个月,制作出长达两米的“瓦良格”号模型。从CAD图的制作、数控雕刻机的精雕细刻到手糊玻璃钢、反复四遍修外表面、刮原子灰,这些小伙子为了赶进度,曾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实验室,支撑他们的是对船海的激情和热爱。当国防科普委员会陈有元少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李杰大校、校长刘志刚为这艘在哈工程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学生航母创新设计大赛”的“献礼”揭幕时,全场为之振奋欢腾。

提到对航母的设想,石振强的看法充满期待又不失冷静:“‘瓦良格’号还只是试验舰和训练舰的性质,使海军熟悉、会用航母。中国海军还会再造自己的新航母,那才是真正值得关注和期待的,也是我们努力和奋斗的方向。”这心声传达出的使命感得益于哈工程结合办学特色和优势组织的众多体现学校特色的活动,更得益于在历史传统和时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共同积淀、建构、创新而形成的精神资源和财富。

一所学校传承一种血脉。哈军工在哈尔滨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荣耀,它几乎凝聚了一个时代关于国家军事现代化的全部光荣和梦想。哈军工人身上闪烁的终生不渝的报国精神,志存高远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哈工程大学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继承积淀,哈工程大学逐步形成了在“忠诚”的旗帜下,“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

多年的办学实践使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哈工程深刻认识到特色品牌的战略意义:无论管理体制如何变化,只要有了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就有了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在办学历史的积淀、国家战略的需求、服务行业的使命和学校发展的定位四者的统一下,“三海一核” 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的办学特色应运而生并显现了强大生命力。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品牌优势。这一特色办学方略的凝练为这所大学半个世纪的信仰追求找到了最佳落脚点。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在忠诚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在工程大学特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很多毕业生树立了服务国防、献身海防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选择到国防工业系统就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2006年以来,到国防系统就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超过40%和 45%。目前,学校有超过300名毕业生在我国船舶工业系统的140多家单位担任领导职务,部门领导和技术骨干近1000名,仅在中物院、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中就有毕业生近100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被称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可靠顶用之才。”

校长刘志刚曾深情地说:“漫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你听到最多、体会最深的有两个词:忠诚和‘三海一核’,忠诚源于一种精神自觉,‘三海一核’是理性的选择。”

至真至善的精神追求

哈工程大学作为哈军工的后继者之一,在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主席为哈军工题写的报名“工学”二字为关键字,凝练构造出了“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其含义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追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在黑龙江,坊间流传着“学在工程”的说法。哈工程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教学管理、对至真至善的不懈追求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品牌。

在中国机器人公开赛中“水下机器人”的项目获得三连冠后,王天和他的队友将目光投向了国际挑战赛的舞台。在不久前的第14届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竞赛中,哈工程“国际水下机器人项目组”代表中国首次出战这一国际水下机器人最高级别赛事。在28支代表队中,获得第12名的成绩,创亚洲最好成绩排名,领跑日本、印度。

在比赛中,我国的机器人备受关注,因为它95%的元件都是手工制作、组装。这让国外队员惊叹不已,一位美国队员专程拉来朋友向他们介绍:“知道吗?这是他们纯手工制作的!难以相信!”面对这个集成度高,体积质量小的“小家伙”,最让王天和队友们自豪的,还是它的稳定性。看着它自主完成过门、巡线、撞球、射门、抓取目标物、水声定位等任务,王天为它的“可靠顶用”而倍感自豪。这背后来自学校的支持、师生的付出自不待言。

nlc202309032214

作为在哈工程学习近十年、本硕博连读的“老学生”,王天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学校在科创方面投入很大,给我们提供了太多便利条件,从资金到场地,没有学校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参加赛事筹备的54人来自各年级,各专业,这些水下机器人的爱好者从船舶学院、航建学院、动能学院、自动化学院等10个学院集结而成,分为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下设机械组、软件组、电器组等小组,各设组长自主管理,形成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管理模式,在承担比赛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低年级学生科创活动的任务。

家住山东农村的朱明章在大学四年里,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他的生活来源除了奖学金外,更主要来自科研活动。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他获得了16万元的科研立项经费。“我喜欢这样的环境,只要你有想法、想法有创新性,学校就会给你机会去实现!”如今,被评为“科创之星”的朱明章被保送清华大学核学院攻读直博。群星闪耀,得益于品牌培育,更得益于构建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

“以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梦想”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最具特色、最见实效的“招数”之一。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赛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理论知识,积极自主学习,作为终生财富而享用不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未来依然备受欢迎。

实施“个性化保研”以来,学校已有200余名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还建立了创新奖励、创新学分等一系列“学生科技创新支持机制”,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个性化发展,全校上下不遗余力,为学生科技创新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支撑体系。

学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强调:“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在历史传统和时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共同沉淀、建构、创新而形成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创新人才培养要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坚持‘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学校对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总投入金额超过500万元。随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在学校层面大力支持的同时,各院系也从政策与资金上进行配套支持。其中,各院系配备兼职指导教师每年600余人次,提供学生专用创新实验室平均每年80余间,平均每年支持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近百次,组织“大学生科创沙龙”等各项科技创新类培训每月平均26场次。目前共有25个开放的展厅,面积达17757平方米……正如一所名校需要长期积淀一样,哈工程的创新之路也是点滴积累中伸向远方。

在哈工程几乎没有学生会因为考试作弊而铤而走险。因为学校的“自主考试”制度早已破除了“一试定终身”的现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反复多次地参加考试。无论成绩是多少,只要学生不满意,就可以申请重考,成绩以最高记载,从而解开了作弊的症结。这样,学生不存在“一试定终身”的压力;他们反复参加考试,促进了课后自学能力的提升;计算机同一标准的题库出题,避免了考试之间的不公平;调动了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考试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等功能。如今,全校近30门基础课的考试采取这种制度,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赞赏。诚信既是浸润在军工文化中的工程学子的自觉选择,也是学校以校风学风为核心,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结果。

中国航空工业某集团公司对哈工程毕业生的评价是:“哈工程大学的毕业生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在岗位上工作,能很快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上,学生朴实的精神是学校坚持学风建设的结果,显然学校做了很多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工作。”凡是从这个学校走出的学生都会领会一所大学作为坚强后盾所给予他们的力量,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会在精神上有一个深刻的烙印,它是哈工程的标志,上面写着“精英人才,可靠顶用”!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深刻地指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充满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的人文精神,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滋育着优秀人才的成长。”大学文化品位能够把独特的精神品格熔铸进师生的心理品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大学精神为灵魂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以学生工作为基础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以学风校风为核心强化校园行为文化,以校容校貌为标志展现校园物质文化,利用既有文化资源,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有想法,有套路,也有打法。她向世人昭告着:工程大学人将永不放弃高远的追求与辉煌的理想,始终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精神境界作为最高追求,在自身的使命定位与为祖国忠诚服务的结合中,向着撒满阳光的远方坚定前行……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工程各院系介绍 第5篇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

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1年科技经费到款6.3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船舶工程学院简介:

船舶工程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期创办的海军工程系船舶设计专业,自1953年建立以来,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方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未招生)4个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设计、制造、管理等领域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学院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级重点学科、智能水下机器人国防重点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在岗教职工13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6人。

实验教学中心:

1、船舶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学院下属的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作为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轮机工程专业大三以上学生,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能够真正接触、参与实际课题,从而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已经成为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工作经验的科技工作者。设计院根据多年的积累,建设了本科生毕业设计题库,目前共有完整的船型资料300余项,港口与码头工程资料近百项,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数量占船舶工程学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现有两台激光雕刻机和两台机械切割机,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并制订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心由20余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涉及船舶设计、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新能源开发、深海工程、水下机器人、水利水电和港口航道等专业,确保有想法的学生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以大学生“启航杯”、“五四杯”、“ 船舶结构物及水利设计竞赛”等创新竞赛活动为主导,开展本科生的自主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制作竞赛类活动、以普及科技知识和营造学术氛围为目的的非竞赛类活动等。

2007年,举办了首届新船型设计大赛,该比赛是我院“一院一品”特色活动开展的探索项目,2008年10月开展了首届“太平洋造船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竞赛,全校88人次参与了本次比赛。2010年11月开展了“熔盛杯”第二届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及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此次比赛吸引了8个院系近40组130余人次参与。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学最悠久的院系之一,于1971年成立。它的前身是由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战术导弹部分组成的航天工程系,1978年正式招收四个专业的本科生,即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和导弹制导专业。

现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及“质量与可靠性工程”7个本科专业。学院每年承担面向全校的4门公共基础课,其中“材料力学”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理论力学”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工程力学”每年24个班,1100名学生,“材料力学实验”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

近三年来,学院始终立足于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承担了多项国防及地方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共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基金项目20余项,军品纵向横向课题,民品横向课题118项,其中一半以上为“三海一核”领域的科研项目。支配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2项;获省专利6项。

船舶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舰船轻量化/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舰船轻量化/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师资技术力量雄厚,实验设备丰富。团队带头人邹广平教授,目前任全国复合材料设计应用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项有影响的学术兼职。团队目前有荣誉教授及技术顾问2人、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博士生硕士生15人,是一支团结合作、充满朝气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研究团队。目前致力于普及舰船轻量化概念,并在舰船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基础理论、应用服役条件下环境模拟、材料与结构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轻量化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轻量化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优化设计、舰船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设计及模拟等方向开展研究。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我国舰船轻量化的发展。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源于“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是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学院现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2个本科专业,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具有“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轮机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防及省重点专业。拥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和1个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院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舰船动力的技术改良和舰船动力教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出版教材、学术专著20余部;年科研经费到款额突破7000万元。

近年来,在国家“211工程”、“973计划”及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特色专业建设等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动力学院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在完善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条件、改良科研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近几年,学院获得建设经费超过3亿元,建成了一大批舰船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及减振降噪等研发和试验平台;购置了PDA、PIV、PLF、振动噪声测量分析仪、内燃机排放测量装置、燃烧分析仪等一批国际先进的测试分析仪器;购买了PRO/E、UG、STAR-CD、FULENT、ANSYS、ANSOFT、GSE、NASTRAN、TG-SUIT等一批专用设计、分析软件;从事舰船动力技术研究、试验、测试和分析的软、硬件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08年,在工信部动力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学院投资1.2亿元建设的3.5万平方米动力楼、动力试验楼群已交付使用,学院的科研、教学及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可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条件。

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起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舰船装置动力专业的“蒸汽动力装置实验室”、“内燃机动力装置实验室”和“传热学实验室”,首任负责人是曾留学德国的国内动力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当时352动力教授会主任张稼益教授,国内工程热物理领域知名学者孔祥谦教授是“哈军工”“传热学实验室”创始人。

1972年至1996年,增加了“内燃机陈列室”、“燃气轮机陈列室”、“燃气轮机结构与强度实验室”和“轮机工程实验室”等;2002年,热工基础实验改为热工流体实验,单独设课;2000年9月,成立“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包括“热工基础实验室”、“轮机工程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和“燃气轮机实验室”等在内的3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11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和19个综合实验室。2004年到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和“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机构调整和功能重组,初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三大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兴趣激发平台、科学素质培养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2006年6月,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了国家“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验收;2007年,中心依托的轮机工程学科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专业行列;中心是黑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动化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是在原“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船舶电器自动化”、“武备自动化”和“导弹发射装置”四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7月由原自动控制系、航天工程系导弹控制专业和系统工程研究室组建成立自动化学院,是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的学院。自动化学院位于“军工”大院雄伟壮观的31#教学楼,现有计算机控制、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电气工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舰船组合导航、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系统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11个教研室,自动控制教学实验中心、惯性技术与导航、船舶控制工程、电气工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舰船组合导航、深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8个实验室,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船舶减摇与控制技术、导航技术与设备、自动化工程、北飒海洋装置设备等5个研究所。学院科研、实验用地七千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5000万元,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特色。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项,科研经费到款近2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12项、省部级奖100余项,其中舰船减摇控制技术、舰船组合导航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几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

水声工程学院

水声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是在原有水声工程系、水声研究所和水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组建而成。拥有国内水声技术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最优质资源,号称“五星级学院”。拥有国家最早的水声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最早的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第一个水声工程院士。

学院历史悠久,是由始建于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声纳专业历经五十多年发展而来。学院拥有两个本科专业,七个硕士专业和三个博士专业,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3人。

学院为水声行业及其相关电子、信息、环保、海洋科技等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学院已培养本科生2437人,研究生850余人,现有在校本科生678人,硕士研究生319人,博士研究生83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人。水声行业的60%以上水声专业技术人员和70%以上的水声专家毕业于我们学院。学院在水声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学院装备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在许多方向引领国内水声技术的发展。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居国内高校领先水平。

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水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水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国家水声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

科研概况:

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早在三十年前,水声工程学院的前身,水声工程系和水声研究所就是系所合一,以科研为主。当时的科研编制为六十多人、教学编制为三十多人。改革开放之后,因为科研水平高,第一批博士点、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如期而至。

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水声的新原理、新材料、新结构等领域中的重大基础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涉及水下声波的产生与接收;海洋声场特性认识;水下探测、定位、导航、通信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及新技术集成演示系统。学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是以基础研究为主。主要承担各类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领域探索项目、目标导向项目、重点项目;也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部分国防基础研究课题、水声计量和测量方法研究课题。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水声技术作为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主要探测、监测手段必将大有用武之地。海洋水声监测技术和海洋水下作业所涉及到的水下探测、定位、导航和通信技术将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为我国海洋探测与监测设备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以敢于啃硬骨头而著称,有一只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有着良好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和谐发展;军用与民用和谐发展;水声工程学院科研工作每年上台阶,逐渐成为我国水声技术创新的源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代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技领域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本科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历年来承担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等各类基金项目、国防指令性项目、省部级攻关项目以及众多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项目。学院科研成果斐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重大成果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30余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29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40余部。

学院重视教育研究和学风建设,学院教学工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由我院承担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成绩斐然,全校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学院学生工作也连续多年获省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科研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瞄准国家“两化融合”需求,兼顾军民两用原则,走和谐特色发展之路。目前成立了12个科研研究室,分别为:嵌入式系统研究室、可信计算技术研究室、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室、RFID研究中心、数据库与知识工程研究室、软件支撑技术研究室、信息化建模与仿真研究室、分布式计算与仿真研究室、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室、计算机视觉与听觉研究室、机器智能与机器感知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要科研方向有: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数据库和知识工程、嵌入式系统、分布式与可信计算、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认知网络、计算机听觉及语音信号处理等。

学院科研经费和承担国家项目情况稳步增长,学院共承担与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4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30余项,“十一五”期间科研到款年均千万元以上,近五年发表论文1300多篇,SCI/EI/ISTP收录900余篇次,举办国际会议10余次,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进行多项国际交流合作,申请专利百余项,其中近1/3项获得授权,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部分成果被转化为产品,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学院的科研工作队伍中,分别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在省级以上各类学术团体及编委会任委员以上职务的30余人次,多人出任过各类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各类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首批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设计”两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设计艺术学”5个二级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4个二级博士授权点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学院还拥有“机械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授权点和“机械设计及理论”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重点本科专业。机电工程学院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其中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是国家CAD培训网络的培训基地。在学校“211工程”建设中,有两个学科方向得到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支持。

学院共有12个实验室,总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总金额3000余万元,其中,CIMS研究中心是省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加工技术实验室为部级重点实验室、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979年6月,由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三个教研室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八系)。2001年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院下设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电磁工程与无线技术研究所、电工电子教学中心6个基层学术组织,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

学院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3月申报成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以“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全面开放、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实验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下设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实验教学三个子平台,由电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子工程实验室、控制模型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23个实验室组成。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源自1984年的管理工程系。二十五年来,学院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了一代代经管人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1985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5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1996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1997年取得MBA试办权,2001年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取得MBA正式举办权,2003年招收第一届工程硕士,2005年取得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获得MPA举办权,2009年获得EMBA举办权。二十五年岁月峥嵘,二十五年风雨兼程。几代学人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经济管理学院已从蹒跚学步的孩子成长起来,在全国先进经济管理学院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学科发展特色、师资力量蓄力深厚、科学研究喜报频传的经济管理学院,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学院之一。

学院现已建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学”门类和“经济学”门类学科体系: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系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系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近1400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近700人。

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势头强劲,现已拥有了经管类全部专业硕士学位点(EMBA、MBA、MPA、ME),设有专业学位教育与培训中心负责专门管理,逐渐形成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形象,知名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也不断扩大。

经管学院研究所:

经济管理学院设有船舶工业管理研究室、船舶工业经济研究室等特色研究室。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院源于1978年成立的金属材料热处理教研室和1979年成立的化学教研室。2006年,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原化工学院和机电学院材料系整合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建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水下电源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结构功能一体化创新团队和海洋先进材料研究院。

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约8186m2,拥有设备资产约6000余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500 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300 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ICP、ICP-Ms等,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十一五”期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29项,科技部“863”项目4项,国防基础科研2项,军品预研1项,国防技术基础1项,国防“973”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2项,工业和信息化部攻关计划1项,博士点基金8项,省市项目61项,累计科研到款6600余万元;发表文章千余篇,其中SCI 收录400余篇;申请专利230余项,授权专利120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2010年学院在科研立项、科研奖励、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11项,居全校第二位;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市自然科学基金6项,均位居全校第一;军品专项基金2项(其中1个项目合同金额2980万);市科技攻关2项;中俄政府间合作项目1项;“十二五” 国防基础研究项目立项1项;军、民品横向项目20余项,科研到款3431.72万元。全院发表SCI论文161篇(全校313,连续四年位居全校第一);申请专利88项,授权56项;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2项。

理学院

理学院实验中心包含: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光纤传感器实验室、创新实验室

外语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教务部外语教研室,历经哈尔滨工程学院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1966-1970年),于1987年在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第一、第二教研室基础上组建外语系。

外语系教师积极从事学术及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师出版专著3部,编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93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77篇,其中CSSCI期刊源杂志上发表论文24篇;教育部立项10项,省级立项32项。外语系的《综合英语》、《第二外国语》(日语)、《俄罗斯当代社会与文化》和《英汉口译》等课程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为省级精品课程。

外语系教学水平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2004年,我校被列入教育部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在全国大学外语(英、俄、日)统考及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统考中,我校学生通过率及优秀率连续数年居全国重点院校领先水平。英语专业本科生多年来保持近100%的就业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英语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外语系教学条件一流,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多媒体语言实验中心(共912)、多媒体教师备课中心(48座)、学术报告厅(192座)、外语电台、CAI工作室及图书资料室等条件设施,为我校外语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在“哈军工”时期马列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社科部和90年代的社科系发展时期,2001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年,根据学校党委关于成立思政教研部的文件精神,新人文学院正式组建。人文学院现有法学系、社会学系和应用心理学系,设有船舶与海洋法律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和信息资料中心。

人文学院现有教师45名,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15名。“十一五”期间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现有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1门,获得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奖励2项。

“十一五”期间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博士后科研基金6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教育部课题10项,省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7篇(CSSCI期刊70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我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的专门人才。

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学院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105人, 硕士研究生209人,博士研究生54人,留学生7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5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余人,研究生4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左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哈工程心理学 第6篇

(读书报告)

学号:

专业: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2012年5月

读《乡土中国》之我思

韩寒的一句著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确实,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悉,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于是,我读了《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描绘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清楚所谓的乡土社会,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里的《无诉》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因为一直以来抱有法律信仰,所以相信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好规范。然而,在读《无诉》一文时,文章的第一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诉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便令我意外。一直把法律的发展看做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却不知传统社会中自有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礼”。不同于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专门的训练,乡土社会中的“礼”是每个人都熟习的一种道德。克己复礼,人们靠内在的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国家强制力。由此看来,“礼”在乡土社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虽然乡土社会的“礼”具有合理性,但它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不适合的。法制相比于礼治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礼治中充满变数,而法制则不容易改变其标准。礼治社会中的理想常常寄托于明君圣主的德行,但人的品性是充满变数的,即便是一个再正直的君主也可能做错误的判断而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因为他的权力得不到制约,行为标准完全控制在道德层面上。况且,自古以来,贤君圣主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专制君主骄奢淫逸,鱼肉百姓。而此时,受道德约束的百姓暧于君臣的观念,也受到社会礼治的限制,不到忍无可忍不会反抗。这更加助长了统治者的专横。所以礼治社会的统治者缺乏自省的机制,一旦人民反抗,往往造成王朝被颠覆。可以说礼治社会对民众的压抑和统治阶级的放纵是一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除此之外,礼治由于其标准缺乏精确,难以向法律一样保证一般公正。

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将接触各种不同的人,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于是乡土社会的“礼”起着越来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见的事情。法律是适应这个时代发展产物。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普通人一般很难做到像乡土社会的人们信仰“礼”一样信仰法律。因为“礼”在乡土社会的人们看来是被实践检验过的适合社会的规则,也是时代相传的人们理应熟记的规则。而在当今中国,法治的发展历史还太过短暂,法律暂时还不能做到像“礼”一样深入人心,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并获得人们的认同时,法律的基本原则不断为人所认知时,法律信仰将在社会树立,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有序。

有人评论的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恐怕已经很难有哪本书能够像《乡土中国》一样,将中国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如此细致而又深刻却又通俗易懂的描绘与分析了。虽然此书写于几十年前,但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中所描绘的现象依然能在我们心中找到共鸣。

虽然对于这本书,我还有许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后的我没有经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中国的一些独特现象往往熟悉却不知其因。《乡土中国》帮助我了解到一些未曾体验过的传统,总的来说让我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内在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自己内心很多长期的困惑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答。但新的问题又逐渐在头脑中产生。一个建立在乡土之上的社会,一个绵续了几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什么让它长久以来维持实质和形式上的稳定和循环?当代人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传统,又应该做些什么去改善我们的社会现状?问题是无穷尽的,解答是无穷尽的,探索也是无穷尽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秉持前人先哲的伟大精神,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网络.《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2]网络.《乡土中国》读后感

[EB/OL].http:///group/topic/4488518/.[3]网络.乡土中国——我们共同的过去

上一篇:大学生未评网上教评价检讨书下一篇:在行业联合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