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2024-07-09

读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精选9篇)

读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第1篇

读毛泽东同志《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继《实践论》之后哲学代表作,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学习、理解、运用《矛盾论》,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我们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明确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同时,也要鉴别它的对立面,是形而上学、是主观主义、是教条主义,也能找到形式主义的踪迹。《矛盾论》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矛盾论》,就能照好苏共亡党亡国这而镜子,避免走上教条主义的老路;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硬道理”。矛盾后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内部矛盾引起、推动、促进发展,就在于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这是《矛盾论》所主张的唯物辩证法。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

其三,一切从实干出发,紧紧抓住执政为民这个“定盘星”。《矛盾论》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执政党而言,解决矛盾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空谈能误国,实干能兴邦”,我们要有方向,不争论,埋头干,想明白的事情,就要认真去做。另一方面,“实谈能兴政,蛮干能误事”,我们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每一个共产党人,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意,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归根到底,就是要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而,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基层工作、具体一线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才能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

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才能更好的做好自身工作。

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乘风破浪,在同心共筑“中国梦”豪迈征程中勇往直前。

读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第2篇

陈浩平华南理工大学09电气信息工程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又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基于以上两种哲学原理,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实践论、矛盾论在实际生活中与恋爱的联系,或者说是简单分析在恋爱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矛盾与实践原理。

选择恋爱来说有没有问题?其一,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恋爱这件事必然存在矛盾。当然,根据同学的经验也能知道矛盾是必然的。其二,恋爱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做梦,恋爱是包括逛街聊天吵闹亲热等各种行为实践的事业,显然处处少不了实践论的指导。

所以恋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可以被选择来进行讨论。

为什么选择恋爱来说,其一,恋爱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的事,一般矛盾比较多。其二恋爱的过程比较复杂而漫长,需要双方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各种行为,对个人实践论原理了解程度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恋爱容易入手,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密切,而且符合“贴近学校贴近同学贴近生活”的“校园三贴”。对广大单身男女同胞以及处于纠结、蛋疼状态的恋爱中的同胞具有较深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这里所讲的恋爱,一般指校园里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的恋爱。同时,也仅指恋爱而不涉及婚姻后的那部分内容,因为本人年轻,尚未涉足婚姻市场,只是偶尔的从父母身上窥见一二或者从他人口里听得少许,若自诩高手在此班门弄斧,怕也是会被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大忌。

说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得不说恋爱中的人有不少同志是惯犯。教条主义者在恋爱这件事情上,自己并没有太多经历,也没有自己的体验想法。所有的认识来自别人的只言片语,甚至少部分人还根据恋爱书籍生搬硬套,这部分人一是电爱情偶像剧看多了蒙了,二是饥渴久了慌了。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据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实际情况,理论水平停留在上一次的恋爱中。虽然有用功,但是很盲目,辛苦而没有回报。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女人。所以,理论必须要跟实际结合,与时俱进,这在后面会说到。凡是犯有这两类思想错误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教条主义者是披着情场高手的外衣迷惑广大的同胞,必定要在情场上失意,就算偶尔投机一时风光,终究免不了遭遇滑铁卢。

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党的干部凭借以往革命斗争胜利的经验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于此表现得较为突出。革命胜利后,他常拿经济建设与战争作比较,认为,大工业完全可以用“人民战争”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超越常规建成。亲手书《实践论》、《矛盾论》的毛泽东伟人同志,一手造就了经济大萧条,可见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多么有杀伤力。

如果恋爱中的你既没有手书过《实践论》、《矛盾论》等论,也没有毛泽东那么伟,那就更要多注意防范思想错误了。

恋爱大致包括恋爱的前期准备、恋爱的开始、恋爱、恋爱结束四个部分,其中恋爱结束分两种,一种是分手,一种是结婚。当然不排除恋爱、分手、恋爱、分手、恋爱的循环过程,不过不在分析范围内。

恋爱的前期准备包括相遇、彼此有需求、来电。

也就是说,恋爱前,男女双方有恋爱的需求却一直没有对象,双方有理想目标却一直没有遇上对的人并来的上电。这里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完美对象与现实的无人问津、独守空房的矛盾,是恋爱前就有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与在不对的时间遇上不对的人。所以,矛盾是推动恋爱开始的动力。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即理想对象出现,时间也没错,才会有认识事物的更高层次的出现——恋爱的前期准备,开始有喜欢上彼此的感觉。

当然,矛盾是不会无端端消失的,需要我们主动决绝问题。例如减少在宿舍宅的时间,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平时注重形象的装扮,尽量以最完美的形象吸引异性目光,就像足球运动一样,只有先有射门的机会,才会有进球的可能。如果自己平时形象邋遢,异性连瞄都不瞄一眼,怎么会有解决矛盾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个人习惯,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因为你要是一把万能钥匙,又何惧打不开异性的心门。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体现的正是实践方法论。

第一层矛盾解决后,感觉来了恋爱便可以开始。恋爱的开始又分两种,男追女和女追男,不管哪一种,都是一样的,要经历两个认识阶段。《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矛盾论中提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恋爱中,上述哲学原理就是指恋爱要经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两个阶段。感性的认识从哪里来?从追求的过程中来。如果是一见钟情,一般都是从梦中来的,因为一见钟情的大概都是梦中情人。

在追求的拉锯战中,需要收集十分丰富的材料,包括彼此的生活习惯,性格品德,为人处事的态度,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爱情史,是潜力股还是跌停板等等而且要求全面的而不能是零碎的,因为你要找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半成品。更重要的是,完整的资料有利于进一步的推论,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第二步的理性认识至关重要。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是断臂的维纳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又回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题上,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承受能力,考虑对方于自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忽略了次要矛盾而依然能彼此合拍,那就建议赶紧把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然,实践论指导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以,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能动的改造对方,以期对方更加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女生会要求男生少玩点游戏,多学习多思考,男生会要求女生多放松,少胡思乱想。在彼此有了真爱这一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能动的改造是很可能实现的。前提是,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经历了上述阶段的矛盾与实践,恋爱进入了平缓区。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彼此享受恋爱的快乐,幸福。同时,要注意这也是感情最微妙和危险的阶段。因为这阶段的时间跨度可能要很长,是一场典型的持久战(当然也不排除有像大S和汪小菲的超短跑闪婚一族),多少人长跑五年八年十年终究还是没能拿下战略高地,各奔东西。

之所以这阶段复杂多变是因为这阶段的矛盾处于不断运动的过程,刚开始时彼此有冲劲有新鲜感,各种琐屑的小事对幸福甜蜜的恋爱完全构不成威胁,所谓瑕不掩瑜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刚开始时的那种新鲜和年轻人的冲劲已经不足已单单维持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时候,矛盾开始有向感情破裂转化的趋势,矛盾运动越来越激烈,一点点小吵小闹也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让矛盾升级、剧烈继而爆发。

这时候需要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这阶段的恋人的感情实际上还是很深的,矛盾的激化的催化剂往往是恋人间的情绪的不稳定。例如总是觉得自己在爱情中付出的多一点而对方做的不够好。这种特殊的心理就是这几段矛盾的载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彼此之间多一点关爱和包容,其实你会发现,矛盾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实践论里说道,要反对“左”翼空谈主义。这种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后期的恋爱中,有必要注意这方面的思想错误。不要把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到彼此的生活当中,更不能脱离大多数人的实践。例如不能毫无忌惮的处于恋爱当中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家里人的感受,不能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再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不能以挥霍家里的钱财作为维持爱情的纽带等等。实事求是,一切以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爱情的标准之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因此,恋爱的结束——不管恋爱的阶段熬过去了还是没熬过去,都是要进入这一阶段的,不同的是分手的凄凉还是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个结果主要取决于恋爱这个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而外部的条件只是间接的原因。所以,如果没有牵手走下去,不要抱怨,因为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决定的历史发展方向。

恋爱写到这里算是结束了。文章也应该收尾了吧。然而关于恋爱的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分手的开始下一段恋爱!结婚的开始美满的生活!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读原著学习《矛盾论》 第3篇

众所周知, 在当今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表现在诸多形式的载体之中。比如,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论文著作、党和国家的有关重要文件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方法去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但是, 不论何种渠道、方法, 如果要真正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切实和准确的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最后都离不开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按照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原始的往往是最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以及著名的后继者撰写的著作文本, 是马克思主义最原始、最直接的载体, 当然在它里面就必然最准确、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最鲜明的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都非常注重通过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一个人如果想要研究一个科学问题, 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照作者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 首先要在阅读时, 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也特别强调通过原著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45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报告中他向大家推荐五本马列主义的书, 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党史教程》。他当时说, 如果有5000—10000人读过了, 并且有大体的了解, 那就很好, 很有益处。1963年, 毛泽东又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提出了读30本书的要求。

事实上, 通过研读原著, 学习和掌握一种理论和学说, 是古今中外许多人的共同主张。西方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谈到学习哲学思想的时候说过, 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 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 谁要是向往哲学, 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对于人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至关重要。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在我们看来, 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历史的读。要把每一部著作放置在各自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去读, 不能抹煞各部著作之间的历史性。

二是要整体的读。既要把原著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从整体的视野去理解其中的每一部分;也要将原著与其他有关的原著联系起来读, 不能割裂与其他原著的联系, 孤立的读。

三是要实践的读。对原著要紧密结合现实的情况去读, 而不能只从文本到文本, 脱离实践、脱离实际的去读。

下面我就读过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之后的一些体会, 谈一谈读原著之后的个人感受。

《矛盾论》是毛泽东系统的分析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学说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 并且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吸收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合理成分, 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 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 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在书中, 毛泽东指出,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 每一物质的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带有特殊性, 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 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 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 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 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 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 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 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 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 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 个性中存在共性, “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 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 但是, 解决矛盾的方法, 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实践中, 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 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 他强调, 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 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 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 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之一。《矛盾论》从辩证法的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矛盾论》的出现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读过以《矛盾论》为代表的毛泽东的哲学原著, 促使我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在以前, 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 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是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 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 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 要改造现实, 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 还要团结周围的人, 所有的人一起来努力。同时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我必须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 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 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 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完善自身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实践论》、《矛盾论》溯源 第4篇

摘要:“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它们诞生于现代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实践论》;《矛盾论》;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44-02

《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是毛泽东的哲学名著。“两论”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次研读“两论”及研究“两论”的著作,若有所得,意欲溯其源。

一、现代中国革命直接催生了“两论”的问世

1937年,“两论”问世。“两论”的问世,不是偶然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们是适应当时革命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20世纪30年代,现代中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党内却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为了揭露经验主义、特别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而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这两种主观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更是为了从哲学文化上探索一种能够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正在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毛泽东写了“两论”,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1]825“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与《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不能不写的。”[2]36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遭遇此敏感时期和激烈历程,必随之飞跃,达到另一个历史和思想的高峰,“两论”正是达到了这一高度,无论内容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意义,但它毕竟发端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工人运动,对于落后国家的人民的革命运动没有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论述,而只是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显然是很危险的。“两论”很及时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事实上,“两论”本身就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二、马列主义是“两论”产生的主要思想来源

“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哲学的总结和概括。“两论”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中国现代革命,但“两论”的文字和思想不是仅因为历史渊源便能从毛泽东的心中生出,便能从毛泽东的笔端流出的,它们有其思想来源。马列主义就是“两论”产生的主要理论来源。当然,“两论”不仅继承了而且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著作的思想并使其中国化。

毛泽东一贯重视对马列著作的学习。虽然在写作“两论”时毛泽东并没有读完全部的马列著作,但也读了其中的若干本,直接从中吸取了许多重要思想。在《实践论》中一共采用了引文九条,其中直接引自马列著作的有八条。在《矛盾论》中一共采用了引文二十五条,其中直接引自马列著作的有十六条之多。因此,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苏评价“两论”说:“就术语本身而言,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与其说是中国式的,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论”虽然直接引用了较多的马列论断,继承了马列著作中的基本思想,但它们绝不是对这些著作的简单再现或以另一种方式出现,而是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两论”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论”重新定义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两论”选择了认识和实践作为认识论的一对基本矛盾,而非以往的一些哲学家提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第二,“两论”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即特别强调“能动”二字。诚如毛泽东在1818年读《伦理学教程》的批注中写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当然也与毛泽东的性格分不开。

第三,“两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应用研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军事辩证法是其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中最辉煌的一部分,而它的理论依据最早见于“两论”。正是“两论”把军事辩证法的研究及应用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阶段。

第四,“两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中国化。“两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但毛泽东非常清楚地知道要从方法论意义上使中国人明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学说,就必须使其中国化,这就必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的传承与开拓创新。中国的圣人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以出世之心超脱功名世俗,以入世之心奉献社会人生。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个道理。“两论”批判地继承了这一伟大思想,这些当然是在马列著作中没有的。

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两论”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两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世之作,它们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施拉姆曾说过:“毛泽东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他的哲学继承了古代阴阳辩证法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两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关于承袭中国传统哲学的问题上,“两论”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在语言结构上,“两论”纯粹是中国古代哲学式的,这也难怪,毛泽东诗词也都是中国古典式的。第二,“两论”无本体论,而中国古代无所谓本体。第三,“两论”中虽直接引用了不少的马列原著,但大多数材料还是引自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执著地追求和深刻地了解,他对中国历史、哲学和古典文学终身都保持着浓厚兴趣,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书籍是他一生中读的最多的。所以,在他的书中,古人经典那是信手拈来。

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的态度。“两论”正是对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和矛盾学说进行分析批判继承和科学总结的结果。

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唯心论者主张“知先行后”论,老子宣扬“不行而知”,孔子更有“生而知之”论。唯物论者则主张“行先后知”论,古之墨子、荀子皆持此理。近代孙中山亦主张先行后知,陶行知更是如此,连名字都改为先“行”后“知”。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几千年来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论进行了系统清理和革命地创造,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又借助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其中国化,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实践论》中,一方面对“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又对“复知”的唯物主义做了继承和革命性的改造。如《实践论》中所言,“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错误思想。”[3]272《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了创造性地见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往复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273

在《矛盾论》中则指出,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辩证法的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虽然古人重感悟而轻思辩,主张“性灵说”等,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辩证思维传统的民族。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动静观”和“常变观”。一种是坚持“运动”“变易”、“分化”的辩证法观点,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另一种是坚持“静止”、“有常”、“凝聚”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矛盾论》深刻地分析和总结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和斗争,指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其基本特点“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3]275。主要论点有:第一,不变论,即事物永不变化。第二,量变论,即只有量的增减而无质的变化。第三,外因论,即只讲外力的作用。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其基本特点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主要论点有:第一,发展论,即是万事万物永远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第二,“两变”论,即量变和质变。第三,“两因”论,即内外因关系问题。

《矛盾论》之于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有三个继承和创新:第一,《矛盾论》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普遍存在的合理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3]294。第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第三,《矛盾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互关系的思想,提出了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著名命题,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总之,现代中国革命催生了“两论”的问世。“两论”直接继承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思想的精华。这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之中,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另一方面,又使中国的传统哲学获得现代生命而使其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读《矛盾论》心得 第5篇

在培训学习阶段,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一书,本书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的论证了统一对立学说,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论》一书以历史知识的厚度和哲学思想的深度,并以简明、易懂的论述方式给予人对事物发更为深入的认识理解。《矛盾论》的哲学思想对于社会进步而言起到了关键性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对工作方法的认识有了个更为深远的影响。

一、正确认识事物矛盾,肯定事物在矛盾中发展

《矛盾论》揭示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并对事物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阐述:矛盾始终贯穿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作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础,而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作用于事物的发展。由此可见,矛盾在事物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在现实工作中,也要注意把握其中存在的矛盾,用辩证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我们接近客观。我们在工作之中,当遇到新的问题和着手新的工作时候,不能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想问题,也不能一味的用经验主义去分析问题。在工作目标完成之前,矛盾是始终随着工程进展而不断变化,应加大对目标实施过程中对立一面的关注,抓住在目标实施中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从而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矛盾是普遍存在这一点已经被作为唯物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广泛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研究矛盾的必要性。在我们理解一切事物中矛盾的双方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的这一特质,就例如水的存在形式有液态和气态等,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水,都由凝聚性和挥发性相互作用,并不能脱离任何一种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以辩证的态度解决问题,坚决杜绝极端主义,了解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双方的利弊,合理使用,趋利避害,根据矛盾的存在形式而预测事物问题发展的方向,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应对。

二、时刻分析了解事物发展,抓住各个环节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不只存在一种矛盾,而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成为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之中,分清主次,紧抓问题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这也是作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形势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企业当前发展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对后续发展进行规划,提前发现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新的矛盾产生后能够迅速应对,以此推动事物快速发展。

主要矛盾这一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解决工作中形式复杂、矛盾多样化的方法:全力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集全力而作用于一点,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了。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用发展和灵活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矛盾,而不是一味的刻舟求剑。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到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解决方式。掌握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联系,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尤其是我们做基建工程这一工作,各个施工环节相互关联,互相作用,当遇到无法完成预期目标时,在诸多因素中抓主要,用全力,别的问题便也随之解决,工程目标也能够得以顺利完成。

三、研究矛盾性质和变化,个别问题个别研究,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结合我国发展来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矛盾,每当历史前进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矛盾中发展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生活必须品实行定量供应,而由于当时生产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生活质量较差。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食品,但新的矛盾随之产生: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这时的主要解决方法又从提高生产力转变为发展国民经济,由此可见当新的矛盾产生时,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也是《矛盾论》遵守的一个原则。

在工作中处理问题,也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绝片面的看问题,教条主义的去照搬某些条条框框。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工作中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顺利解决问题。若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接触实际工作,难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以大套的道理去应对特殊的矛盾,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是要坚决杜绝的。

读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第6篇

提纲

体会一:“两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体会二:“两论”是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典范

体会三:“两论”是推动工作科学化的典范

(一)《实践论》的三大启示

启示一:结合认知促进实践。

启示二:结合实践升华认知。

启示三:结合经验知行合一。

(二)《矛盾论》的两大启示

启示一:做到未雨绸缪。

启示二:树立正确的人际观。

正文: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5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两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读了“两论”后,主要有三点体会。

体会一:“两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毛泽东同志的“两论”充分考虑了广大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运用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在《实践论》中,善用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一是善用例子和典故,运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等反讽性的典故和词汇来解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善于通俗易懂的比喻,用“吃梨子”的比喻,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三是善用成语,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等等。《实践论》它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民间传说等,将复杂的认识问题、实践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一一表达出来,克服了哲学著作远离大众生活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神秘性,理论的活力跃然纸上,感染性和传播力都极强。在《矛盾论》中,讲到内外因关系的时候,举了鸡蛋和石头的例子:“鸡蛋因得到适宜的温度而变成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成小鸡。”这个比喻新颖、贴切,使人一听就懂等等。因此,“两论”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中国风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中国话语和中国特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典范。

体会二:“两论”是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典范

毛泽东同志学哲学、讲哲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成为哲学理论家,更重要的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两论”创作的指向是“改造世界”的实践。两论”是为了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作的,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得不写的,主要为了批判和清算,甚至严重危害到中国革命发展的这样一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这样一个而作的哲学著作。当时,党的错误的思想路线主要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路线,它主要的是针对革命领导权的一个问题。在北伐战争时期,它放弃了对革命领导权的把握,甚至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放弃革命武装,对反对派实行的是全面的一种退让。这样一种错误,它就导致我们对党的领导权的放弃,也最终在思想路线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另外一个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思想。

这样一个左倾思想,它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一种经验,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把共产国际的各种决议,甚至苏联经验神圣化。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两论”的产生同中国革命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也密切相关,也是为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和争取未来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做思想理论准备,为全党提供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武装。

体会三:“两论”是推动工作科学化的典范

(一)《实践论》的三大启示

《实践论》中提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工作中,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

启示一:结合认知促进实践。

在工作中,要用好间接经验,一方面,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同时,反对空洞理论和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只听口号不见行动等行为。另一方面,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比如,我们在起草经济工作的文稿时,可以学习一下中央、市委以及兄弟区县关于经济工作是如何抓、抓住怎么样等方面的文稿。

启示二:结合实践升华认知。

在工作、生活中,不犯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要避免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从而陷入经验主义错误。比如,10月12日,举办了全区改革信息联络员培训会,邀请了市委改革办的处长和区委改革办的负责同志授课,不论是从思想意识还是工作方法上都学到了很多关于改革工作的理论知识,但不能照搬,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活学活用所学理论,做到举一反三。

启示三:结合经验知行合一。

在反复认知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矛盾论》的两大启示

《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启示一:做到未雨绸缪。

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便产生了新的矛盾,要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启示二:树立正确的人际观。

《矛盾论》指出,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会相互转化,即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判断,任何人都有缺点,都要优点,只要客观、全面对待,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能够和睦相处、愉快相处。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第7篇

《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都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为了揭露当时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两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扫除了危害革命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科学地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构成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为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支持。今天再次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用科学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

首先,从《实践论》来看。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是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为朴素的也最为深刻的解释,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的传播。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文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物质的生产活动,人类每一次生产资料甚至生产工具的变革都会引起新的社会思潮,因而从物质生产活动而衍生的阶级斗争、科学艺术活动等究其本质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诸多形式,《实践论》正是对这一观点的高度概括和具体细化。学习理论,掌握理论,乃是为了运用,为了更正确更有力地指导实践。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通过对《实践论》的深刻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人们的认识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时候就开始着重和系统地讨论的“对立统一”思想,也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之后写的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种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著作。如果说《实践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从认识上揭示了左倾、右倾这样一种错误思想的根源的话,那《矛盾论》则是以“对立统一”的规律为指导、为核心来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这样一相互关系来强调矛盾的特殊性,从方法上对这样一种错误思想路线进行批判,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上相结合,全面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内涵。《矛盾论》是讲辩证法的,但它主要讲人应如何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改变社会结构、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目的。学习《矛盾论》,就是要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管理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促进矛盾化解,推进和谐建设。《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

《矛盾论》、《实践论》相互联系,统一于一个整体,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马克思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朽,而马克思主义则因它与时俱进的这样一种品质,而永葆青春。《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精髓和精华,恰恰在于它把马克思主义不是当做一种教条,而是当做一种行动的指南,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了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今天的发展相结合,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进一步的丰富和进一步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学习“两论”的重要意义:《实践论》和《矛盾论》要求我们今天应该有一个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改革开放,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一种进步的眼光去重新理解改革开放。

读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第8篇

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这一条用在我们建筑施工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知识,不 1 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只要把握行当,处理有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减少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促进和谐。

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做好工作。

矛盾论实践论学习心得 第9篇

第一工程公司王东辉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3月发表的,文中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原理,重点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科学思想。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新概括,深化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科学思想。

第二,对矛盾普遍性的科学内涵作了完整的表述。毛泽东指出,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不仅指出了空间上的矛盾无所不在,而月指明了时间上的矛盾无时不有。

第三,对矛盾特殊性问题作了系统发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系统论述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矛盾的特殊性,每一运动形式中各个发展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发展过程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各个发展过程在其不同阶段上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各个阶段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分析复杂现实矛盾的逻辑体系。

第四,创造性地阐明了矛盾不平衡性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理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矛盾不平衡性的科学理论,指出这是矛盾特殊性在矛盾地位上的表现。他还把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明确地抽象为哲学概念,并对它们的科学内涵作了明确规定,对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所有这些都是对唯物辩证法思想宝库的新贡献。

1937年7月,毛泽东写的《实践论》,集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突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实践论》在许多方面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

第二,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对认识过程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两次飞跃”的著名论断。毛泽东不仅科学地论述了实现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而且特别强调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的重大意义。

第三,第一次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这两篇论著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在改革开放初期,它“指引我们夺取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今天,我们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两篇光辉论著,对我们的实际工作也同样具有灯塔般的指引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感觉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常常没有较好的办法。有些问题出现以后会感觉到如临大敌,惊慌失措。其实,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对任何问题的出现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换个角度去看待它,就会有正确的解决办法。比如某个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者某个质量通病迟迟得不到解决,这种问题的出现当然会对工程质量带来影响,但是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运用矛盾论的理论来分析问题,就能感知到我们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而不仅仅是“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这种表象。就能够从管理制度、方法、能力等多方面着手,从根源上解决形成这个“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水平。

同样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可以运用实践论的方法,质量管理方面的PDCA循环就是这个理论的实际应用。通过对问题的调查研究,运用排列图、关联图、因果图等管理工具分析其内在关系以及各种关系因子对问题产生的影响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实施验证措施的效果。再通过实际应用的情况,不断对措施进行完善。实践,认识,再实际,再认识,循环递进,“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通过这种循环递进,实现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的提升。

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只要把握行当,处理有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减少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促进和谐。

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这一条用在我们建筑施工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目前我们面临一些困难,有困难就有机遇,克服困难,把握机遇,不凭空想象,脚踏实地,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工作就会有进展出成绩。

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做好工作。

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上一篇:开心难忘的一天作文下一篇:幼儿教师爱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