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2024-07-28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精选8篇)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第1篇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

——武进区湖塘镇协税护税工作情况介绍

武进区湖塘镇位于常州市南部,是武进区政府所在地,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32个行政村和2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2.5万人。湖塘镇下辖十个农贸市场,工业以纺织业和模具加工为主,家庭作坊式企业遍布城乡,全镇现有注册个体工商户9000户。为组织协调好面广量大的个体私营税收的征收工作,着力解决漏征漏管等问题,湖塘镇大力推进协税护税工作,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工商、税务的统一管理和统一征收,在促进个私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障个私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06年5月,在湖塘镇及区财政、国、地税部门的协调和建议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求各镇设立协税护税办公室。湖塘镇建立协税护税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财政分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财政、工商、国税、地税、公安、环保、城管、建管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财政分管局长任主任,国税、地税、工商人员任副主任。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税务指导、部门协作、共同监管、人机结合”为特征的新型协税护税工作网络,实现统一部署、资源共享、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个体税收综合治税新格局。

二、健全工作机制

(一)合理配置岗位职责。湖塘协税办现有区公开招聘派遣人员28名,组建了完备的协税护税工作队伍,设有综合管理岗、发票代开和领购岗、税务登记岗及八个征收组。征收组的主要工作是催办税务登记、催缴欠税、征收零星税收和规费等日常征管工作。发票代开、领购及税务登记窗口岗位主要工作为发票的领购、为经营户代开普通发票,受理新办、注销税务登记等。

(二)强化绩效考核。区协税办每年下达考核办法和税收任务,各协税办再将考核办法分解至各岗位和征收组,考核办法包括考勤、效能建设、申报率入库率登记率等业务考核比例、业务操作规范性、服务质量等涉及各个岗位的方方面面。湖塘协税办将税收任务分解到各征收组,征收任务与考核相挂钩,提高了征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优化服务措施。将国地税领票、开票窗口和税务登记窗口统一设置在湖塘镇行政服务中心内,方便纳税人办理各类纳税事项,窗口人员始终以让纳税人满意为服务目标,为纳税人提供一流的服务。根据湖塘纺织城内的经营户较多的现状,为方便经营户,在市场内设置了市场代征点,并在代征点实现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一站式服务,深受经营户好评。平时工作中,协税员经常上门宣传、上门办证、上门收税,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使纳税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四)拓展工作网络。利用政府主导的优势,将协税护税网络向村、社区、园区拓展,充分发挥村、社区对本地区个体经营户情况较熟悉的优势,进一步管理、监督经营户的动态,并且每年对行政村、社区干部进行协税护税工作考核,与干部年薪相挂钩,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干部,形成全社全关心个体税收的良好氛围。

(五)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镇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加的协税护税联席会议,实现税源信息共享,分析税收情况,安排布置下阶段协税护税工作。

二是制定了工作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业务负责人和协税员参加的业务工作例会,业务负责人总结上周工作,部署下周计划,协税员将一周情况进行简要汇报,有问题及时沟通,商量对策。业务负责人了解协税员开展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协税员及时解决工作难题。

三是健全业务培训制度。区协税办有针对性地定期安排培训内容,由工商、国、地税部门干部对协税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协税员的业务操作技能,逐步提升协税员的业务水平和征管能力,使其更加适应岗位需求。

三、取得明显成效

(一)方便了纳税人。协税办将国、地税联合办公后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以前办理涉税事项要国税地税两头跑,国税地税分别办理,现在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大大方面了纳税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二)增加了税收。以前为个体户代开发票只征国税不征地税,协税办成立后使用了统一的操作软件,地税随着国税一起附征。同时征管力度不断加强,征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大大增加了税收收入。2005年国、地税个体收入1650万元,2006年5月成立协税护税办后,国、地税全年收入为24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2009年实现税收4550万元,登记户管从3400户增加到6800户,已经翻了一番。

(三)节约行政成本。国地税联合办公后,进一步整合了资源,以前国地税代征人员33人,在原有户管增加3000多户基础上现在协税人员减少到28人,大大节省了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等日常开支。

(四)规范税收秩序。在清理无证无照户执法行动中,由政府牵头部署,工商、国税、地税、公安、城管、村(社区)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税的良好局面,在无证无照户中造成很大影响,进一步提高了经营户纳税意纳,规范了税收秩序。在清理异地注册企业时,湖塘镇专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护税工作小组,对湖塘地区在本地生产区外注册的异地注册企业进行专项清理,以工业园区为抓手,共清理异地注册企业130户,并对设备、能耗与开票销售严重不符的企业进行排查,提高了征管质量, 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

(五)提高工作效率。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后,进一步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工商部门的个体登记登记信息做好催办登记工作,利用统计部门的经济普查信息掌握无证无照户的资料,利用国土部门的房土信息征收个体户房土两税等等,通过这些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做好协税护税工作,主要体会是:一是政府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协税护税工作,专门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副区长和主要成员单位区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协税护税领导小组,专门下发文件落实协税护税管理工作相关内容。湖塘镇协税护税工作从办公场所、人员配置,到制度责任落实、工作全面开展,得到湖塘镇政府、财政、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二是协税护税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区协税护税办公室号召,工商、国土、建管、统计等部门将资源实现共享,在清理无证无照、异地注册、异地开票时工商、企管、公安、城管、村(社区)等相关部门都积极参加联合行动,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形成社会参与、综合治税的良好局面。三是协税护税软件系统使用到位。协税办成立之初武进区国税局就大力研发了“武进区协税护税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税源管理、委托代征、绩效考核三大子系统,囊括了个体税收征管的各个方面,系统的使用到位,为协税护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第2篇

2006-09-14 17:33 文章来源:北湖区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二、对策建议

1、非均衡发展。后续财源培植不能“齐步走”,要结合乡镇的实际实行非均衡发展,力争建成“二区一带”区域经济格局。“二区一带”,即松烟经济区、白泥经济片、大乌江经济带。松烟经济区包括松烟镇、关兴镇(除狮山村外)、敖溪镇(除柏林村外)和龙家镇(除坪桃村外)。在该区建成全县优质油菜、优质米、茶叶、畜禽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白泥经济区包括白泥、小腮和龙溪镇和凉风村。该区要充分发挥县城和龙溪镇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城镇经济和工业经济。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建立果蔬生产基地、苦丁茶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城郊畜牧水产基地。大乌江旅游经济带包括构皮滩镇、花山乡、大乌江镇(除凉风村外)以及柏林村、坪桃村、狮山村。该经济带要以旅游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为重点,逐步建成旅游经济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试验区、农副产品生产区和能源基地,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

2、调优结构。一是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骨干财源。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农产品转化加工和资源延伸加工,实现由资源型经济向资源和转化型经济同步发展。按照抓龙头、带全局的思路,对重点骨干企业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使工业财源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二是加快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兴财源。整合劳动力市场、物流市场、信息市场,配套完善乡镇集贸市场,着力发展社会服务业、餐饮业、金融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便民连锁经营、超市经营、总经销、总代理,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辐射能力,活跃地方经济。三是做好旅游规划,发展特色财源。做好花山朝阳洞奇观、乌江风景名胜、红军长征遗址、构皮滩电站“高峡平湖”等旅游准备工作,着重以红军强渡乌江和乌江峡谷及构皮滩库区生态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一红一绿”两张旅游品牌,使旅游服务业成为地方财源增长的新亮点。

3、多元投入。一是向上争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培植短平快财源。重点抓好构皮滩水电站和湄黄线余庆段二级公路建设的配套服务工作,开辟增收渠道。二是金融投入。利用信贷资金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除了用于烟叶生产、畜牧产业外,还要向中药材、茶业、果蔬等产业投入。三是对外引资投入。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多等优势,集中力量建成“板块财源”。

4、夯实龙头。一是优先重点项目。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用好用活财政引导资金,建设效益型、生态型、现代型龙头企业。县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把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农科教三结合、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企业。二是优先设施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减灾抗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优先结构调整。投入财政资金,引导结构调整,致力发展高效、特色龙头企业。

5、打造名牌。一是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按照行业管理和产品标准化的要求,规范地方品牌管理工作。二是突出特色。对特色产品既要统一品牌,更要打造名牌,杜绝多而杂、杂而乱,力求少而精、精而大,树立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的意识,强化名牌意识,千方百计把名牌做大做强。同时要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加大查处力度,维护名牌形象。

6、标本兼治。一要减负放活乡镇。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二要节流盘活乡镇。坚持量入而出、以收定支,在建设上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降低行政成本。三要开源激活乡镇。要拓宽增收渠道,加强财源建设,把乡镇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上来,不断壮大乡镇财政规模,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开源节流与乡镇财源建设 第3篇

关键词:乡镇财源,开源节流,镇域经济

一、乡镇财源建设现状和特点

从收入结构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拉动收入增长。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的带动,部分主体税种仍然保持较快增速。二是工业财源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随着乡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另外,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税源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财源的又一增长点。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源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主观方面观念僵化,“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许多乡镇领导在财源建设上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缺乏沉下心思,扎实做好财源建设服务工作的决心。乡镇要将工作重点由盲目上新项目转移到整治环境、扶优壮强和优化资源配置上,突出搞好政策引导、科技、信息、资金、流通等方面服务,千方百计为培植财源做好基础工作。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创税企业,为财源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大部分企业规模比较小,税源结构单一,存在着创税少、支柱财源少的问题。其次, 农业基础薄弱、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最后,新兴财源少、后续财源匮乏和财政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财源建设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财源,才能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要强化财源建设,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其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强化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巩固壮大主导财源,积极培植新兴后续财源,进一步加大财政监管的力度等。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工业兴财,全力培育工业支柱财源

1.坚持树立工业财源是第一财源观念。继农业税取消后,工商税收成为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确立工业主导地位,推进工业化进程成为加快发展、及早脱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加快培植规模企业,也是做大财政“蛋糕”的主要途径, 发展工业也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工业作为支柱财源的地位都不会动摇。

2.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提高效益和扩大地方经济总量。要想加快工业化步伐,提高工业税源经济的比重,就必须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不断完善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积极引进项目,利用内资,启动民资,吸引外资;在引进外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靠减免税吸引外资的做法,把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环境上。加大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打造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让外地项目、企业在本地落户,生根开花,以做大做优本地经济这块“蛋糕”,扩张本地的经济总量。同时,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自主创新。乡镇要加大对本地科技含量高、利润空间大、带动面广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稳固其对乡镇财源的支撑作用,要利用现有的产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进工艺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及新品开发,使企业能始终占据技术“制高点”,从而尽可能多的占领销售市场空间,有效实现产值和利润的转换,并以此形成新税收增长点。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基础财源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特产税取消和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从农业产品收入中直接获取的农税收入的缺失,并不表示农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的完全丧失。相反,随着商品农业、创税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储藏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加长,农业对财政的间接贡献率会越来越高。因此,仍须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经济,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提高次生农业经济的含税成份。

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同时,要树立“农、林、渔”并举的大农业的观念,扩大鱼、虾、蟹等养殖、特色林果和苗木花卉种植等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的比重,通过优化布局,合理安排经济作物(如油菜、棉花、烟叶等)和粮食种植的比例,提高优良品种和种套养模式的比例,加快农业内部结构高速的步伐,变行政推动为利益驱动,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特产品收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2.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创税农业。应根据我市乡镇的地理、资源等区位条件,选准农业特色产品,着重培养农业经济亮点,围绕市场的需求,发展区域性支柱农业,逐步形成农特产品的生产基础,进行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如大量种植蔬菜、油菜、莲藕等。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要逐步增强对当地农特产品的深度加工能力,提高农特产品的自身品质,接长产业链条,提高其附加值,着力打造品牌,使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如对新鲜蔬菜脱水等进行脱水加工,对水产品鱼、虾、蟹进行加工、对莲藕提取淀粉等加工;从而提高其附加值。以产业优势为基础,特色产品为支撑,国内外市场为依托,建立一批集贸、工、农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同时,通过农特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加农产品的创税环节和创税层次,提高特色农业的含税成份,增强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物质保障。乡镇财政要以项目农业为抓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有限的建设性预算资金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等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倾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积极培植新兴财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所需投资少,劳动力需求大,对财政的贡献率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第三产业在三产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其交纳的营业税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税种,在地方财源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培植地方财源的需要。

1.搞活土地经营,利用土地生财。稳步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组织化程度为目标,加强农民专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向拥有资金、技术、项目、市场的能人大户集中,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四荒”地,通过转让、租赁、拍卖等形式,实现其增值,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2.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一要大力发展综合性商品市场,二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脱水蔬菜等专业性商品市场,三要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3.结合“五城同创”这一契机,大搞农田村网绿化建设。林业已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具有潜力之一的新兴财源。

另外,要进一步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交通运输、信息咨询、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不断优化财政管理体制

1.健全内部制度,规范理财行为。一要着重抓好完善财政所内部岗位责任制,确保财政所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要求。二要内部检查监督机制,认真做好检查、汇审记录,及时发现财政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防微杜渐。三要完善财政所内部牵制制度,内部人员分工要根据不相容原理设计岗位,保证做到账、钱、物、票据四分开。

2.强化财政的支出管理。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刚性支出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从紧度日的原则,严格控制一切非生产性支出,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必须花的钱也要力争最大限度地少花,从而加大对支出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深化服务层次。在财源建设上,作为财政部门既要重视资金扶持,还要讲究政策引导。要通过定制科学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引资政策、贴息政策和信息服务等手段,积极支持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企业或项目大力发展,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增强财政政策指导,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搞好经济薄弱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抓下去,才能真正取得更好的成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培养为经济服务,共促经济发展的意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有关体制,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各条块部门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共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霞.财政资金支出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 2006, (10) .

[2]冬至.对财政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监督[J].中国监察, 2007, (1) .

关于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思考 第4篇

摘 要 财政是支撑政府高效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财源建设是财政工作的生命线工程。没有稳固的财源,财政就会入不敷出,政府就会捉襟见肘,就难以肩负起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而乡镇财政是整个财政的基础,也是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目前骨干税源企业少,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源建设后劲不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乡镇财税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财政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乡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乡镇财政 管理 财源建设

财政是支撑政府高效运行和經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财源建设是财政工作的生命线工程。没有稳固的财源,财政就会入不敷出,政府就会捉襟见肘,就难以肩负起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而乡镇财政是整个财政的基础,也是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目前骨干税源企业少,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源建设后劲不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乡镇财税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财政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乡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行探讨。

强化招商引资,借力突破抓增收。财政靠税收,税收靠项目,项目靠招商。当前乡镇普遍面临项目少,产业层次不高,大项目的引领优势不明显,尤其是缺乏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支撑引领的现实情况,必须坚持围绕财源抓招商、借助招商聚财源,以项目的大推进,促进财政增收的大突破。一是立足产业优势大招商。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乡镇依托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引进发展上下游产品生产项目,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群。二是立足人力优势大招商。充分发挥乡镇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的优势,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立足优质服务大招商。对所有前来投资的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要组建专门班子,实行全程帮办、全力帮办、零距离帮办,真正做到“用心留住老板,留住老板的心”。与此同时,还要重点抓好投资强度、产出效益、产出水平(税收贡献、资源消耗等)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审核把关,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全力招引一批成长型、前景好、税赋率大的优质企业、高端产业、高科技项目落户入驻,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对财税工作的拉动作用。

突出优势产业,主攻重点抓增收。一是以工业化为支撑,加快工业兴镇步伐。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贴息政策和信息服务等手段,积极支持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企业或项目大力发展,形成内外结合、大小共融、梯次发展的多元化财源格局。二是以产业化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项目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发展思路,强势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委托生产、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种养基地和农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着力提高现代高效农业对财税工作的贡献率。三是大力发展三产,开辟财源抓增收。第三产业所需投资少,劳动力容量大,对财政的贡献率高,是提供地方税收潜力最大的产业。为此,作为乡镇一级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金融保险、公用服务、教育科技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信息等新型行业,带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搭建发展载体,广辟渠道抓增收。一是加快发展园区经济。要紧紧围绕建设省级工业项目集中区的目标,坚持以特色园区创建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促使同类型行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升档进位”。其次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强力推进中心城镇的核心地标和商业中心建设。同时要围绕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公共需求变化,对集镇区经营性用房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引进餐饮、酒吧、休闲会所等生活性服务项目入驻,着力打造中心集镇区的精品街、不夜城,加速项目集聚,加速商业繁荣,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大力实施和完善农业开发工程、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工程,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工作力度,增强农业减灾抗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财源建设增加财政实力 第5篇

□ 李育智

如何加强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就鼎城区来讲,要实现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财源建设。

一、财政现状

近年来,全区上下大力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4880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5020万元,同比增长4.56%。从收入结构来看,税收所占比重上升,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3.4%。从财源角度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1、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财源的“增长极”。近年来,我们对内盘活存量资产,对外积极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逐年发展壮大,为财政提供的税收比重越来越高,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增幅。2004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区级税收6780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5.14%,比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近15个百分点。

2、工业财源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近几年,三大产业提供的财源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呈现“三个三分之一”的均衡格局。2004年,在全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动下,工业企业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全区工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已超过40%。

3、重点企业对地方财政增收起支撑作用。中联集团所属武陵结构一厂、结构二厂、特力液压以及区电力公司等一批重点纳税企业是区本级财政的支柱。2004年全区入库税收过百万的企业13家,上缴税金达3809.6万元,占区本级财政收入的25.4%,尤其是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绝大部分来源于这些企业。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不优。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全国是19.27%,全市是15.6%,而我区仅为8.22%。这一差距反映了我区经济运行整体水平较低,质量不优。从税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偏大,比重偏高。2004年,全区非税收入达1.3亿元,占总收入的26.6%。

2、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近5年内,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12%以上,而全区一般财政收入前三年平均增幅为8%左右,去年只有4.56%。较高的投资增长与较低的财税增幅,体现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培植地方财源近期还未见到效果。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近几年,桥南工业园和灌溪工业园基础设施累计投资上亿元,入园项目近百个,发展园区经济成为加速区域经济腾飞的主攻点。但目前工业园区对财政的贡献率偏低,特别是桥南工业园企业去年上缴税金仅4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1%。

3、稳定性不强。近几年,比较稳定的税源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邮政、电信、移动、电力等服务性行业。工业方面税源稳定的大企业数量不多,目前只有中联集团所属企业以及辰州锑品、兴达纺织、东风纺织等少数重点企业税源相对稳定,但没有形成较为宽泛的企业群体,一旦这为数不多的企业受到市场影响,财税收入将出现严重滑坡。4、增长后劲不足。在农业产业上,农业税已全部取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做大,且农业企业税率相对较低,很难形成财源“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项目和园区内企业尚处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产生的税收相当部分要兑现优惠政策,区直企业改制还有一个调整、启动和发展的过程,即使产生税源,相当部分要用于支付转型期的稳定和安抚。在第三产业上,一直令我们自豪的桥南经济,由于受桥南市场“12.21”

火灾的影响,近两年将处于恢复性增长时期。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当前我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财源建设也将出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我们要紧紧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在以下六个方面求财源:

1、要在思路转变上求财源。一方面要强化工业财源的观念。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的路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农业财政、工业财政、后工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中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区财政正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要快速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我区财源建设而言,必须强化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把主攻工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建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只要以此为基础,形成地方工业特色,发展工业涵养财源的战略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工业财源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就会逐年提高,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预测,五年内就可以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要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当前,我区在发展经济尤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了重数量不重效益的现象,只要引得进来,什么优惠条件都给,且期限过长,尽管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企业对当地财政贡献不大。如果没有税收回报,花大力气引进的这些项目就达不到我们财源建设的目的,公共资源就没有得到合理配置。2、要在非均衡发展上求财源。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奥秘所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后续税源培植上也不可能“齐步走”。一是要利用集聚效应建设财源。当前,我们要重点扶持“两园、两廊”的发展,真正把“两园两廊”建成鼎城的“板块财源”,使其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区总量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调整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优先向支柱产业倾斜,扬优成势,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工业上要按照规划确定的主攻方向,重点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来配置资源;农业要重点围绕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雷竹、桤木、珍珠养殖等特色产业来配置资源;第三产业要重点围绕交通运输、餐饮、批零贸易、邮电通信、房地产等产业配置资源。三是要重点培植骨干企业财源。要加大对武陵结构一厂、结构二厂、特力液压、辰州锑品等规模以上企业的扶持,加强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力争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体。同时,要科学运作,争取第三制造公司和专用车辆厂落户鼎城,增加地方税收。

3、在市场运作上求财源。一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在园区建设中,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要实现园区开发和财源建设的“双赢”效果。二是采取市场运作的形式经营城市。加快城市建设是财源培植的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地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做活以地生财这篇文章。当前要以桥南市场重建为契机,引导和支持高档商住小区和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要加大武陵镇基础建设投入,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资本增值。三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要通过竞价拍卖等方式,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4、在多元投入上求财源。一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要正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整,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培植短平快税源。当前要重点抓好桥南市场的重建,以及桥南汽车总站一、二期工程等一批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源建设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项目建设,力争全区有更多的重点项目挤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要抓住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区低成本优势,大力引进有效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培植长效财源。要善打政策“擦边球”,大力引进“三

来一补”企业,做大我区出口创汇“蛋糕”。三是积极启动民间资本。要通过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5、要在机制创新上求财源。一要创新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乡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乡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给其得大头的分成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各乡镇、部门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要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要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要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可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以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6、要在创优环境上求财源。一是创优税费环境。目前部分招商引资项目对财源建设的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优惠政策过多过滥,有些税收应收未收。今后,要严格兑现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统一政策标准。二是创优投资环境。启动民资创业增加财源,是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要给予本地资本和外来资本平等的待遇。民资创业活跃,财源建设必然兴旺。三是创优金融环境。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制约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已经出台了鼓励银行支持本区经济发展的办法,我们要用活用足这一优惠政策,主动与银信部门联系,加强合作,争取商业银行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以此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后续财源。同时,要积极引导筹建本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五莲县聚力加强财源建设 第6篇

五莲县聚力加强财源建设

今年以来,五莲县紧紧抓住税源调查、税收征管、财源建设等关键环节,创新收入征管措施,完善协税护税体系,着力做大做强财政经济,1-4月份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22%。

税源调查摸实底。组织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5个工作组,采取入户调研、座谈分析、查看资料等多种形式,对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等50户重点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12个税种的纳税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突出“三摸清、一预测”原则,即摸清企业经营状况、摸清企业税收实现数、摸清企业欠税数,预测企业税源潜力和明年税收增长情况。收入征管深挖潜。建立税收征管责任制,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加大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等地方税种的征管力度,1-4月份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1.63%。对25家企业的货物运输、房屋租赁、内部宾馆、餐饮等三产项目进行剥离,新增地方税收850万元。财税扶持壮财源。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的企业过桥资金、100万元的企业家培训经费,今年累计拨付企业过桥资金1.8亿元,办理出口退税、免抵调减增值税4181万元。组织开展财税系统送信息、送政策、送项目“三上门”服务企业活动,从财政、国税、地税部门各抽调50名业务骨干,组成50个工作小组,到150家企业真帮实扶,着力打造政企联动平台,促进县域企业的提档升级。票据审验促规范。自2011年11月起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分批实行财务支出票据集中审验制度,组建财务支出票据集中审验办公室,对单位入账票据实行先审验后入账、不合规不入账,审验出的不合格票据涉及税收的,由税务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进行处罚、整改、追缴税款;涉及政府非税收入的,由县财政局查证、核实收费许可证,不符合规定的暂停票据领用,并限期进行整改。

关于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7篇

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素。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整个地方经济必然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这在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地方来说,要想减少冲击和震荡,尽快把发展搞上去,必须趋利避害,与时俱进,全面创造性地抓好财源建设。

一、经济不发展,财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强大财政经济,尽快构筑起以财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格局,就必须从根本抓起,努力突破经济总量不足的刚性制约,下大力气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群体。根据绥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结构状况,现阶段,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对财政经济有较大支撑和拉动作用的“三型产业”上。一是以食品、医药、化工为重点的“主导型产业”。近年来,我市确立了多行业并进、多渠道发展工业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牵动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群体,培育了一批独具特点、享誉省内外的名优产品。可以说,这“三大工业”是左右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满足社会需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朝阳产业,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所以,应进一步强化推进力度,把已经显现优势的产业做强、放大。食品工业应瞄准区域目标市场和本地化市场,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差异和档次不同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医药工业我市应主要以庆安、肇东、安达等制药企业为龙头,积极上新药、扩特药,开发生物制药和中药淬取制品,并抓紧完成gmp标准验收;化学工业主要以肇东树二油田、稀土催化剂,安达龙新、利达集团,绥棱二塑、棱化公司等为骨干,尽快扩大规模,实现化工行业的外延扩张。二是以畜牧业、林草业和绿色物产业为重点的“基础型产业”。这既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提高基础财源、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对畜牧业应该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契机,迅速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大力发展市场销路好,回报价值大的迪卡猪、德克肉羊等特色养殖业,大上畜牧加工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林草业要通过实施“粮林兼作”和“林草兼作”,扩大植树造林和草原改良面积,从中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绿色物产业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绥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基地条件,努力扩大绿色作物种植面积,推进绿色食品向养殖、加工业延伸,向全方位拓展,使绿色物产业真正成为全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强项产业和中轴产业。三是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从完善城市功能和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出发,通过大力加强道路、通讯、电力、供热、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商服、餐饮、教育、文化、卫生、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培育和发掘新兴财源。“十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应在**%以上。其中,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的创税能力应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高**%以上,这样才能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财政增长不同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尤为突出的问题,根原在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所以,要抓好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源建设,必须在注重开发新兴财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内涵挖潜,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表明,要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必须侧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原则,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我市的肇东、安达、庆安等县(市)之所以经济后发优势明显,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牵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文章,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变“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财政穷”的状况。二是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工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我市工业应着重抓好保鲜奶、三精制药、铝塑复合管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改造、扩建和新上工作。同时,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主攻大豆、玉米精深加工及石油化工、医药等重点项目和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农业应进一步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完善乡抓示范点、县抓科技园区、市抓科技示范带的推广机制,切实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围。尤其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农牧产品急需提高品质的需要,加大优质高效农副产品、绿色食品、名优特新品种养殖等多项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力度。三是对现有企业要抓好“三改一加强”,搞技改、上项目时要重点考虑对财政的贡献率和回报率。要把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尤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民营化、股份化、多元化方向,国有经济能够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力争全部退出。同时,要进一步疏通和拓宽通道,使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要进一步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分配制度,健全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三、财源拓展与开发的时序,表现为现实财源、后续财源和潜在财源三种形态,只有把三种形态财源更替衔接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不断。有的地方之所以财政始终摆脱不了窘困境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财源结构单一,固守已经萎缩甚至即将枯死的阵地不放,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大力开发潜在的新兴财源上,结果市场一波动,财源就出现断层。培植后续财源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挖到筐里就是菜”,更不能违背经济规律,搞拔苗助长。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瞄准市场,大力开发新项目,变潜在资源优势为现实的财政优势。搞好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树立以大思路、大眼界、大气魄、大动作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一以贯之,近某远虑,居安思危。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争上那些创税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品预期寿命长的项目,保证上马一个,见效一个。二要面向社会、面向多种经济成分,广泛挖掘潜在的、外在的一些新的经济生长点。除了要发展好旅游业、信息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以外,应把城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花大力气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作为我们绥化市来说,就是应该抓住撤地设市后扩充城市规模的有利时机,把城市建设市场搞活、搞大,提高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创税、创收能力。与此同时,要采取集中招商与分散招商结合,依托资源优势与区位、人文等优势招商结合,网络招商与外出招商结合等一切有效形式和方法,大搞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大招商、招大商,真正走出一条借助和依靠外部资金缓解自身财力不足的捷径之路。三要把发展非国有经济作为培植后继财源的首选模式,在强力推动、加快发展上实现突破。要打造政策“洼地”,构筑发展“高地”。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禁止的外,无论什么产业,什么行业,不厌其小,不厌其杂,什么能发展就发展什么。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加工型、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有重点地扶植歇业户重新开张,巩固一批;鼓励下岗职工和城乡富余人员从事个体私营,开发一批;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意识强的个体私营业户,扶持壮大提升一批。以此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小商品大市场,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或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或一县(市)一品的块状经济规模,形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配套的大流通、大生产格局,牵动市域经济特别是财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第8篇

一、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乡镇经济的发展与财源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注重乡镇经济与财源建设协同发展, 只有乡镇经济发展的好, 才能确保乡镇财源的稳定发展,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 并将理念深入到实践中, 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合理利用农村乡镇的现有资源, 提高基础设施、土地资源等无形及有形资产的利用效率, 不断的创新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以灵活多变的产业模式繁荣城镇经济, 促进乡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大力培育支柱企业, 引导命硬企业向城镇聚合。

2、促进城镇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不断的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业加强产业化经营, 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使得农业得到再优化升级, 通过技术培训的实施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 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事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可以有效的抵御市场变化的风险。

3、用特色经济形成地区品牌效应。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 用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份额, 提高区域的竞争力。首先, 需要深入的了解乡镇地区现实的发展状况及资源地理因素, 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地区独有的特色经济, 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发展新路。

4、促进乡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促进乡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盘活地方经济, 繁荣地方市场。促进乡镇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大企业进一步发展, 扶持小企业做大做好, 同时, 要注意树立农户务工经商的意识, 不断的创新民营经济市场。对于大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 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 最终带动整个地区民营经济的繁荣。对于小企业, 政府要注重政策扶持, 激励中小企业再创新、再发展。同时要鼓励农户回乡创业, 在地方发展。

5、通过专业的招商队伍不断的完善乡镇招商引资。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招商引资作为保障。乡镇地区要塑造一批专业的招商队伍, 不断的提升招商引资的层次, 实现地区招商引资的突破。要注意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 选好招商项目, 做好之后的系列服务, 提升诚信服务, 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同时, 要对地区的文化及人文有深入的了解, 创新地区的特色商业, 形成特色招商的品牌效应, 通过特色招商, 逐步实现资本及产业的汇聚, 促进乡镇地区经济的繁荣。

二、促进乡镇地区财源的建设

随着乡镇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 乡镇财政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及挑战, 一些新状况及新矛盾随之产生。要解决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就需要加强乡镇财源的建设, 促进乡镇财源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断的深化改革、完善体质确保财源建设的稳步发展。

深化改革、完善体质是乡镇财源建设的保障, 在乡镇机构进行改革的同时, 一方面提升乡镇财政机构的办事效率, 一方面通过缩减财政机构的人员编制, 减少财政支出。在落实国家的相关税制改革政策的同时, 始终坚持以提升乡镇积极性为前提。将优惠政策下放到重点乡镇及落后乡镇, 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 通过招商引资, 不断的提升工商的税收比率, 为财源的补充做努力。

2、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培植财源促进乡镇财源的建设。

调整结构、培植财源作为乡镇财源建设的重点, 对于促进乡镇财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乡镇财政机构需要不断的分析市场的供需关系, 深入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及发展优势, 及时的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 在安排产业时注意考虑资源及区域优势, 发挥特色优势, 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及布局。同时注意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乡镇政府要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及经商环境, 通过大力支持, 发展地区优势产业。

3、树立意识转变观念形成乡镇财源建设的精神动力。

促进乡镇财源的建设需要建立在提高发展意识, 转变发展观念的前提之下。各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强化发展意识, 并将财源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之下, 转变理财观念, 充分利用市场的发展机制, 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

4、强化征管、合理运用是乡镇财源建设的重点。

乡镇政府及财税部门要全面掌握本镇的税源发展状况, 税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重点税种的规范管理, 积极探索有效的征管办法, 配合乡镇完善征管手段, 确保各项税收的完善。

摘要:随着农村财政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化,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国家为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改善农民生活, 出台了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政策。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做好乡镇经济的发展建设及乡镇财源的建设成为了乡镇政府亟待思考的问题, 乡镇政府需要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 将乡镇经济建设与乡镇财源建设共同发展。本文对于新时期乡镇经济的发展及裁员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期望可以对乡镇经济的发展及财源的建设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政府,乡镇经济,乡镇财源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开宏.关于乡镇则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村财政与税务2011 (10)

[2]饶晓春, 黄春萍, 石伟雄.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源建设思考[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2 (07)

[3]李春亭.搞好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J].发展论坛.1995 (07)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下一篇:YY各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