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2024-07-10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精选14篇)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1篇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历久弥新;有一种人物,历经生死诀别,感天动地;有一种怀念,沐浴时代风雨,醇厚绵远。回顾红军长征走过的历程,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道州大地更是一片洒满英烈鲜血的红色热土。1934年11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军委纵队(第一野战纵队)、中央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长征过道县,成千上万的红军将士泣血潇水、湘江,十分壮烈。

陈树湘(曾用名陈树春、亦作陈树香),生于191月30日,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福临铺社区枫树湾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陈树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大革命中,他是听党指挥、敢于斗争的工农运动骨干;白色恐怖中,他是信仰坚定、意志如磐的革命者;秋收起义中,他是浴血战斗、奋勇向前的红军战士;井冈山斗争中,他是毛泽东、朱德的忠诚卫士;转战瑞金闽西中,他是保卫中央苏区的红军猛将;中央红军长征中,他是勇于担当、绝对忠诚的全军后卫。湘江战役中,他临危受命,掩护全军胜利渡江,最后弹尽粮绝,在道县被捕后断肠明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如今,英雄离去已过八十五载,英雄故事却始终被人铭记,英雄壮烈一直在被人传颂,英雄忠魂始终活在人们心中。,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又一次提到了陈树湘的名字。

韩京京将自己和爱人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投到重走父辈长征路上的事业上,他们照顾在世的老红军,为红34师六千将士立“无字碑”,为师长陈树湘塑像,为的是将红军长征精神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

陈树湘战友、时任红34师一○○团团长、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伟将军的后人韩京京,他20多年来追随父辈的战斗遗址和脚步,在闽西、桂北、湘南、道县一带寻访,整理红军长征历史,发掘红34师绝命后卫事迹。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2篇

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一)

《国家荣光》(第一季)将推出20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张太雷、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实验数据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及“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人,他们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光。

据介绍,该片不仅讲述英雄事迹,更着力探寻英雄行为的动因和人物的成长轨迹,彰显伟大寓于平凡的人性之光。

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20年清明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特别推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弘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正气,让英雄精神薪火传承。

《国家荣光》(第一季)将推出20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张太雷、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实验数据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及“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人,他们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光。

为了鲜活立体地塑造人物,节目组走访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前往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挖掘最新披露的档案资料,采访逾百位专家学者和亲历者,以史实为基,超越人们熟知的故事深挖内情、解析疑团,不仅讲述事迹,更着力探寻英雄行为的动因和人物的成长轨迹,彰显伟大寓于平凡的人性之光。

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三)

这两天,在杨根思烈士陵园,央视国家记忆摄制组《国家荣光》系列节目再次聚焦杨根思,将杨根思的英勇事迹和他的精神传承拍摄成片,向全国观众进行展示。

6月11日上午,杨根思烈士陵园的义务讲解员,原杨根思连连长翁海林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给根思小学杨根思班的学生再次讲解杨根思的事迹,央视国家记忆摄制组全程跟踪拍摄。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于2019年推出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该片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国家荣光》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通过20位代表性人物(或群体)的真实故事,颂扬英烈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营造致敬英烈、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国家荣光》节目编导吴迪说,把英雄的力量去宣扬给更多的人,去让更多的百姓了解英雄,让跟多的人了解杨根思,这就是这次来的目的。杨根思是抗美援朝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我们来到家乡,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英雄的怀念,也感受到了英雄精神在家乡人民心中的分量。

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四)

周未,几友相伴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威海,在这里可以看到浩瀚的大海,在大海上来回穿梭的各类舟船,更可品尝的各类海鲜以及任你挑选的韩国商品。

次日上午,我们趋车五十分钟后来到了荣城观看海上白天鹅,只因离迁徒时间较早,白天鹅寥寥无几,加之强风来袭,却有几分失望。

陪伴我们的一位朋友说,我们这里还有一座郭永怀纪念馆是否去一趟,我不加思索就说“去",这就是我们对我国两弹一星功勋敬仰的缘故。

首先,我们步入大厅,正中央矗立着郭永怀的汉白玉的半身像,特别是看到基座下面的简介,这位我国著名气动力物理学家,数学家,航天航空学家,中科院院士,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而殉职的英雄,五十九岁便献出了宝贵生命,使我更加肃然起敬敬,我深深的向他的雕像鞠了一躬!

随着向导,我们依次参观了郭永怀的少年生活,求学之路,报国之志,成就辉煌,以身殉难,我对郭永怀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出生在荣城的一个小村,父亲和三叔的早期教诲,少年时代已显十分聪慧的特征,特别是数学才能更加彰显。

至后,考入了一所由外国人主办的学校,仍然,出类拔萃,被保送加拿大就学,改学空气动力学,在校期间,已对音阻研究有重大突破,随又得到几位大师的指导,并得到了同界的晴睐,留在国外专做深入研究。在美国也结识了他的心上人李,建立了美满的家庭,生育出了可爱的女儿。在这里,有自己的别野,轿车生活十分幸福!

然而,这在那个时代,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苏联撤回专家,人才几度缺乏,由国家制定的重大科研项目受到严重影响。

就在此时,郭永怀毅然决然,烧掉多年来的科研手稿,带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报国之志,携眷回到了极度贫穷的祖国,并毫不保留捐赠了在国外的三万多元集蓄。

在这几度困难的情况下,他和同道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形成了一部部专著,还开创性开设了化学物理交叉学科,为我国航天航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两弹一星的研究过程中,他更是呕心沥血,和同事们一道突破重围,使两弹一星和及其装备化付出了极大努力!

就是他在实验中,取得成功数据后急于报告中央,夜航返京飞机失事的一幕,更让人们更加敬仰。这时,现场上八九个尸体洒落遍地,在清理现场唯有两人的尸体是紧紧相抱,只因他的那块手表断出即是郭永怀和他的助手在生死关头,为了保护数据下意识相拥,使他装着完整资料的公文包还丝毫未损。

然而,就是这位年轻且功绩卓著的科学家,走完了五十九岁年轻的生命,噩耗传到中南海,周总理为失去这样的年轻科学家而失声痛哭,他的同事哪些功臣们无不落泪。

讲到这里,我的眼眶里也制不住流下了热泪,此时此刻也为他我们的科学功臣英年早逝而惋惜!

参观结束,我又静伫在他的雕像前再次深深鞠躬,以表敬意!

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五)

日前,CCTV-4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到荣成,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

该片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以真实故事颂扬英烈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营造崇敬英烈、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俚岛镇中我岛、南我岛村等处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图片、信件、导弹模型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相关文章:

1.关于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心得5篇2020最新精选

2.2020《国家荣光》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最新精选

3.2020关于纪录片《国家荣光》最新观后感精选5篇

4.2020《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3篇

一、电视纪录片与塑造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一) 电视纪录片的新闻属性有利于国家交流

电视纪录片, 指的是运用录像技术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 并传播出去。它的内容全部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完全是真人真事, 毫无弄虚作假。因此, 新闻属性是电视纪录片最基本的一种属性。 要想真实客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 电视纪录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纪录片中, 不仅可以看到国家的各种文化、 风俗, 还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民生状态。《望长城》是我国的电视纪录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当年该部纪录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不仅受到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还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 主要是因为该部纪录片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的现实, 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真实的现状。

(二) 电视纪录片的艺术属性有利于承载本国文化

约翰·格里尔逊是英国的一位纪录片大师, 他曾表示, 纪录片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创造性的处理方法。现实指的是新闻属性, 而创造性则指的是艺术属性。在电视纪录片中, 从最开始的布局, 到着手拍摄, 再到后期的剪辑, 每一个细节都运用了艺术性的处理手法。一部纪录片要算得上成功, 就需要能够运用艺术手法来对事实进行合理的处理。而是否能以通俗的艺术语言来体现本国文化的精髓, 是衡量纪录片具有怎样的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要成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就需要做到既尊重现实, 又蕴含艺术魅力, 这样才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就拿《望长城》来说, 之所以能在国际上获得成功, 一方面是因为具有吸引力的丰富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其蕴含了高度艺术性, 它将我国的独特文化以纪实美学的手法进行了精炼, 让整个世界都欣赏到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这种艺术属性对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 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属性有利于吸引外国观众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既可以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还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功能。近几年, 娱乐功能越来越成为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在使用电视时, 人们主要从两方面获得娱乐, 一是各种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 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与电视节目相比, 纪录片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它不仅仅是从感官上刺激观众, 更从思想上感染观众, 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深入到精神层面去思考, 从而获得快乐。与感官上的快乐相比, 精神层面的快乐更持久、更深入。 仍拿《望长城》来说, 其中很多经典的段落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 不仅可以激发观众思考的兴趣, 还能够从情感上与观众达成共鸣。无论何时何地, 人们都可以从该片中体会到丰富的情感。因此, 对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娱乐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一) 运用全球视角定位中国内容

一直以来, 国际上都流传着一种观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 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际上, 就需要充分挖掘其民族性。该观点虽然不错, 但不够全面, 它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的民族特性方面, 却忽视了文化的整体性, 没有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建立有效的渠道。在电视纪录片题材方面, 我国选取的题材都比较有价值、有意义, 但在处理方式上, 我国却稍显落后, 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学习国际上新的处理方法, 导致很多外国的电视机构不愿播放我国的纪录片。所以, 要改善这种局面, 就需要我国运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对内容进行准确定位, 在处理上也应选用最科学最先进的方式, 提高纪录片的质量, 使其走上国际化, 为塑造国家形象奠定基础。

以《森林之歌》为例, 该片耗时4年, 到2007年末还全部完成, 并在我国的中央电视台首播。如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国际上对森林资源的问题比较重视, 作为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国家, 我国的创作团队将森林资源作为创作的主题, 并运用国际视角来充分展示我国的生态环境。这种全新的表现方式为我国赢得了不少好评, 为我国成功地塑造了积极保护环境的良好形象。在《森林之歌》中, 主要运用了讲故事的表现手法, 这可以使得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婉转, 提高了观赏性。并且, 运用微距、延时等拍摄技术, 可以使得作品的画面更加具有表现力, 搭配的音乐也与内容相符合, 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美的享受, 还可以有效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是中国在纪录片领域的一次伟大创新, 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纪录片实力。所以, 在创作过程中, 创作者应具备国际化视角, 这是提高纪录片质量的前提, 也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基础。

(二) 通过市场化运作让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

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 要发挥电视纪录片真正的作用, 就需要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来获得国际的认可, 还需要让其走上国际舞台, 进入外国的电视台, 让外国观众欣赏到我国优秀的纪录片。因此, 中国在创作纪录片时, 应以市场为标准, 在市场运作下, 将其引入到国际竞争当中, 只有接受过国际市场的检验并能够得到认可, 才能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在这一点上, 《故宫》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创作的, 高质量是其创作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 创作团队招收了各国优秀人才, 从构思、拍摄到后期处理等各个方面, 都以市场的要求为前提, 争取将这个故事讲得动听。在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下纪录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并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数据显示, 目前已有6种语言版本的《故宫》, 并且超过100个国家对其进行签约出售, 成为在海外发行量最高的中国纪录片。

(三) 让世界通过纪录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我国的文化以及价值观传播出去。中国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文化, 这是中国宝贵的财富。如今已经进入21世纪,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 都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一员。但在外国人民眼中, 中国依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尤其是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 不容易理解。所以, 将中国的文化推向国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这样既可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也可以让世界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电视纪录片是传播我国悠久文化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进入新时代之后, 我国开始对电视纪录片产生新的思考, 并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尤其是在如何处理好纪录片中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区别, 让外国人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这一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结语

电视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国家应提高对电视纪录片的重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纪录片的质量, 创作出高水准的电视纪录片, 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文化,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认识中国, 构建出健康的、积极的国家形象, 让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武新宏.电视纪录片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现状分析[J].电视研究, 2012 (02) :23.

[2]武新宏.理性“我者”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探析——基于2000-2013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对外传播分析[J].对外传播, 2015 (07) :42.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4篇

章东磐:我哪里称得上执着,我只是一个对真相充满好奇的人。在我认识的历史打捞者中,印象最深的是戈叔亚、余戈和晏欢。戈叔亚是用双脚去穷尽真相,其中滇缅公路“二十四拐”的照片拍摄地点寻找,给当时初进这个领域的我上了一课。戈叔亚对于真相的追寻告诉我们:真相比光荣更重要。他是指引我走进这段历史的导师。

晏欢是我们复制美国国家档案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十多年来为大量中美抗日军人的后代找到了父辈的战场影像,并让许多当年异国战友的后代建立了联系。通过他的寻找,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仪式上的警卫营长赵振英少校重新为今人所知。他与戈叔亚两位分别在自己的领域里树立了求真实、求准确的样板。

余戈所著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中国抗战史的点记录,把一个战役的资料尽最大可能收集、归类、编写,使此前仅靠口传与零碎书写的战争关键点得以立体重建。我钦佩他在这项工作上的不懈付出,这种资料收集工作是靠几乎无限的耐力来完成的。最近,他讲述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的专著即将面世,我充满期待。

您面对远征军的老兵们的时候,心里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章东磐:我只为自己歉疚,在我只上过一年还没有读书的“中学”时期,我们的英语老师隔三差五就被批判,因为他居然为美国空军做过翻译。那时每次批判他,他都会辩称自己是在抗战时期为美国空军做翻译,可在我们心里,抗战哪有美国人的事呢?虽然我从未动手打过那位老师,可今天想起来,他曾为自己的祖国献出青春,却被妄动的孩子们无知地责骂,在他的心里,那是怎样的冤屈和悲苦。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基于什么原因对他们都有亏欠。我只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对重新找回丢失太多的历史真相稍有补救。

您觉得我们整个社会,最需要为这些老兵们做些什么?

章东磐:国家纪念日设定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授予所有抗战军人国家荣誉。那场战争是国家抵御外侮的民族战争,除了汉奸卖国贼,打日本是那个时代的朝野共识。立即授予全体中国抗战军人国家荣誉,此事刻不容缓,已经太迟、太迟了。

另外,期望更多同胞关注、关心贫困抗战老兵的生活状况,加入或者捐助各地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队伍和公益组织。现在有多家公益组织在全力投入改善贫困抗战老兵的生活,主要有“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无冕爱心网”“我们爱老兵”“龙越慈善基金会”和分布在全国的志愿者。请上网找到他们,和他们一起为抗战老兵做点事,全民族携起手来,为曾被遗忘的贫困抗战老兵养老送终。

您认为抗战对中国的最大精神价值是什么?

章东磐:“不屈”,就是这两个字。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执政者绝不投降、绝不妥协、绝不割地求和的不朽壮举。而且在抗战中,朝野携手,共御外侮,标志着我们民族有自我和解共建国家的能力。虽然这场战争不是我们独自取得的更加光荣的胜利,但仅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祖国表现出来的勇气与牺牲精神,已经足以光耀千秋了。

您怎么看待“国家记忆”,什么样的记忆可以进入“国家记忆”之列?

章东磐:“国家记忆”这个词深深打动我。这样的词汇,使原本更多属于个人领域的事情上升为国家共识,使千百万人记忆的组合体有了庄严感。在波兰几乎全体领导人倾巢出动去纪念一个七十年前惨案的时刻,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又远不止于抗日战争,近百年来我们的国家有多少大事是需要完整、真实地成为国家记忆的。那个欧洲的小国家为了被屠杀的两万军人建立属于全体国民的正式记忆,放在中国,超过这个数字十倍、一百倍的惨剧被遗忘了多少呢?

记忆仅只是保存,而不是评价。对于这几十年间的无数大事,现在评价大多都还太早。但是,不评价不能不记忆,记忆没有了,多少人的生命白白付出,他们的后代不能从惨痛中受益,惨痛就还要重复。

把本就属于全体国民的记忆提升到国家层面,历史就不能被褻渎。我的合作者晏欢是抗日军人的后代,他的外祖父是中国驻印军50师师长潘裕昆将军,2005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潘裕昆将军的后人得到了中央政府授予潘裕昆将军的纪念章。一年之后,晏欢的父亲晏伟权先生到湖南省档案馆寻找1944年8月8日殉国于衡阳保卫战的生父晏福标的资料,赫然发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6军新编第19师第56团少校营长的先父,竟在册于“敌伪人员”的类别里。

国家记忆,把国家英雄放在应该在的忠烈祠里;把因国家灾难而遭不幸的死难者,也摆到永不被忘却的位置上;把悲剧与荣光共同构成的真相煅铸成国家历史,传之永久。

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公祭日的决议,您认为这些纪念日的设置有什么样的意义?

章东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的民主与独立国家对抗法西斯与侵略国家的全面战争,中国战场是这个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我们是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而站在了胜利者的行列里。我赞成把九月三日设定为纪念这场对中国意义非凡的战争纪念日,但是我觉得把这一天定为“国家胜利日”或许更贴切,相信也会成为我们国家更持久的纪念日。

日本军队对南京市民与放弃抵抗的中国军人有组织的大规模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残忍的暴行之一。我赞成在南京遭到日本侵略者空前浩劫的日子举行公祭,也支持设立法定的公祭日。但对于我们自己,设定这个公祭日并不仅是记住这个日子,而是开始了对历史、对死难者负责的工作。政府应当拨出专门款项并编成专业队伍,切实寻找、搜集死难者名单,把死难者的数字尽最大能力精确到每一个人,而不是笼统地设定为“三十万人”。以十万为计量单位来记载自己枉死于侵略者同胞的事情,我们不能传给下一代。

公祭日的名称,也应该从长远着想。我个人建议,定名为“国殇日”更为妥当。人类文明是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终将汇入共同的大海。美国与日本,德国与法国都成功化解了前世仇恨,中日两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没道理解不开历史之结。与其待到中日再次友好时急匆匆地改名或悄悄取消,不如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让这个悲剧的日子成为中日两国为了永不再战而共同祭奠的日子。

关于抗战历史研究,您接下来最大的心愿、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章东磐: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对我们援助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他们以大规模的驼峰空运保证了中国军队的对日作战能力,以成建制的空军力量夺回了中国的制空权,以对中国陆军的重新装备与训练造就了可以与强悍的日本陆军相匹敌,并打败他们的现代化中国陆军,并且有数千位美国军人献身于中国的抗战。我们正在筹备一次在美国的巡回展览,仍以“国家记忆”命名,用民间的声音告诉美国人,中国人并没有忘记他们在那场战争中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希望从民间的表达起步,直到有一天,政府会以正式的方式,对美国人、英国人和所有在那场中华民族的卫国战争中帮助过我们的国家致以真诚的感谢。

另外,对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以讹传讹和不客观的写作过多,这与前些年的封闭有关。但是,在研究之门开启之后,长期以传说故事和不专业的方法构建那段历史,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抗日战争史的题目太大,我个人近几年只将注意力集中于史迪威将军的相关史料,他是美国援华的领军人,也是被海峡两岸分别误读最多的人物,我近期将出版有关他的专著《史迪威的战场》,尽我最大的能力,以第一手的史料和判断,还原这位美国将军与中国的真实故事。

新浪历史

图:

章东磐

《国家荣光》纪录片观后感精选 第5篇

讲了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一户封建地主家庭。他是一个抗日女英雄。一次,总工会几个同志被日本特务发现了,赵一曼突然想到事先备好的粘米浆糊泼在特务脸上,特务睁不开眼张不开嘴,大家把特务一块捆住,听赵一曼的指挥把特务沉入松花江里,还有一次,部队紧缺武器,从伪军那里购买了大批子弹和十几只枪,由于日本人守卫很森严无法运出,赵一曼与一位女同志,扮做农村妇女,把武器用油纸油布包住放进大粪车里。很快,成功把那一批武器转运到部队。在一次战争中她不幸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她也没有说出抗日队伍活动的情况,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英勇就义。

今天,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巾帼英雄们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她们独有的“魅力”。感受她们身上的“力量”,就要向“她”学习,温柔如水、刚毅如山。

学“她”坚如磐石的信念。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不知多少巾帼英雄,尤其是女性医护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果断前行,让生命在血与火中绽放。她们毫不畏惧,更可以说是“视死如归”。试想,是什么让她们有如此坚定的信念?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她们用汗水、甚至生命换取疫情防控战争的胜利、保障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追有目标、赶有对象,向“她”学习,学习她们坚如磐石的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贯彻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工作总要求,奋力夺取疫情防控战争的胜利。

学“她”始终不渝的意志。环境磨练意志、意志成就事业。各地的“女中豪杰”接到防控通知后,主动请战,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当前在外人眼里可能因疫情而变得“极其危险”“人心惶惶”的湖北开展工作。对比之下,这也让我们不难联想到,当前,某些党员干部对工作环境挑三拣四、对工作任务挑肥拣瘦,一旦想法落空,便“想方设法搞调动”“浑浑噩噩混日子”等。这些人满腔热情消磨殆尽,初心和使命抛之脑后,严重影响党员干部形象。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务必要始终不渝,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地方,都要保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学“她”无私奉献的情怀。“她”是妻子、是女儿、是母亲;她是医生、是护士、是警察……一边是小家,一边是大家,她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后者。正是这股“力量”的闪耀,疫区病患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家属放心亲人在医院治疗,她们书写了不忘初心、始终为民的使命,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真谛,展现了坚强韧性的女性魅力。真正的共产党干部不是随便叫出来的,是在勇于牺牲奉献中干出来的。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在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广大党员干部更当以疫情防控战场上的各位女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6篇

《国家荣光》观后感【1】

张忠尉说:“张太雷是我们党的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使者,所以这次我们就选择了张太雷作为一个拍摄对象。”

“我觉得这是国家对革命先烈的重视和尊崇,我感到很欣慰,作为张太雷的后人,我感到很欣慰。”冯海龙说道。

1920年10月,张太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58位党员之一。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远赴苏俄,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7年12月12号下午,作为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在起义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张太雷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他也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摄制组将沿着张太雷的革命轨迹,分别在天津、上海、常州、广州、武汉等地取景,深度挖掘展示张太雷从知识青年投身革命志士的国家情怀,感受巨雷的震撼。纪录片将在烈士纪念日播出。

《国家荣光》观后感【2】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无论是在过去的艰难岁月还是盛世今朝,英雄模范人物都是我们永恒的榜样。

《国家荣光:应该被永远铭记的共和国灵魂人物》记述了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罗盛教、王杰、张秉贵、袁隆平、“草原小姐妹”等14位新中国不同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无一不反映出为祖国、为人民,甘于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是国家荣光、民族脊梁,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

《国家荣光》观后感【3】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于2019年推出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该片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陈树湘,原名树春,字子风,1905年1月3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陈树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先后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团七连连长,红四军军部特务大队大队长、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师长、红19军第56师师长、红34师101团团长。陈树湘

指挥作战,素以机智骁勇著称,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表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1934年3月,他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在率领红三十四师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战役中,29岁的陈树湘在道县壮烈牺牲。他坚守阵地到最后,被子弹打开肠子,为了不做俘虏,他在道县蚣坝镇石马神,选择了用手掰断肠子牺牲,用实际行动践行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5军团损失过半,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陈树湘带领的红34师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由来自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等闽西8个县的6000多名子弟兵组成,其中半数以上是宁化人。他们是英勇的后卫师部队,是长征中著名的绝命后卫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是这样评价这支部队的:“红三十四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师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开国中将、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在1986年著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这个红三十四师的幸存者常常怀念起我的师长、我的、我的战友们,我这个幸存者有责任把这段悲壮的历史写下来,告诉我们现在年轻的和不那么年轻的同志,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真的是来之不易”。

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内发现目前仅存红34师(原红军独立第七师)题写标语,标语内容为: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

已过花甲之年的韩京京是韩伟将军的独子,曾在总参军务部、总参装备部任职,现已退休。1992年,韩伟将军去世,在弥留之际向儿子韩京京交代道:“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要是带领他们过了湘江,征战到全国解放,说不定全国的将军县还会出在闽西,出在永定、龙岩、上杭、宁化……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国家荣光》观后感【4】

是怎样一份事业,让一个人生死以赴;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人舍身忘己,赤心报国;是怎样的情感和故事,在时光流转半个世纪后,仍被铭记和震撼。

日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深入荣成,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怀,传承红色基因,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南中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推出的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而不幸离世,临终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热核导弹数据。舍身护书、以身许国,英雄的事迹需要铭记。

《国家荣光》观后感【5】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7篇

正如战士奋斗的阵地不只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一样,英雄也不单是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拼搏中才能产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是这样解释的:“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由此看来,任何时代都可以诞生英雄,每个人自己也可能成为英雄。

习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但是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却空虚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者有之,盲目追星、三观模糊者有之,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者有之,因此,记住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握英雄精神的正确内涵,扎扎实实向英雄学习,就很有必要。它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更纯洁,精神更充实,前进的动力更足,步伐更坚定。

习总书记将英雄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7月,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叙说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这也是在延续岳母刺字中所包含的几千年来的中华儿女的血性。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做到把祖国装在心中,“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其次,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思想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共产党人夏明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发出的铮铮忠言。他在狱中给他母亲的遗书中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可见,夏明翰不仅是一位豪气干云的大英雄,更是一位意志坚定、党性纯洁的伟大的革命者。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传承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再次,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共和国建立不久,聂荣臻元帅领命,带领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众多科技专家,抱着“黄沙百战披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坚定决心,来到终年阴风怒号、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头,在一穷二白、孤立无援的条件下,硬是制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第四,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英雄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正是靠着铁的精神跨越了“雪山”“草地”,征服了“娄山关”“腊子口”,这些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看《国家荣光》纪录片观后感精选 第8篇

李白,原名李华初,湖南浏阳人。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毛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随后参加工农红军,负责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通信工作。而后又跟着共产党的无线电专家专门学习了无线电技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红五军团的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可以说,李白忠诚可靠、业务精湛,是前往上海,重建秘密电台的最佳人选。

1937年10月10日,淞沪战役炮火正浓,李白肩负着党中央交付的重要使命,到达上海。然而,他马上发现了问题,在日军严密监管下,组建电台绝非易事。完整的电台运不进去,只能靠自己购买零件组装,而各电信材料商店供应的器材、零部件大量购买容易引起怀疑,组装电台的零部件只能零敲碎打,一点点地积累。

几个月过去了,李白终于完成了电台的组装。从此,在上海与延安之间,一道道往返红色电波架设了一座无形而坚牢的“空中桥梁”。

当时的上海,日寇进占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镇压抗日运动。频繁的搜查,让危险恐怖紧张气氛笼罩着整个上海。

1938年4月,中共党组织派了一位青年女工到李白身边,与李白组成“家庭”,掩护电台工作。她的名字叫裘慧英,经过一年多的共同战斗和生活,李白和裘慧英之间产生了感情。1940年,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为革命伴侣。

1942年9月的一天下午,裘慧英带回了几件重要情报。待到半夜,李白像往常一样,谨慎地打开发报机。红色的电波划破黑夜的长空,传递到相隔1500多公里的延安。

正当李白发报即将结束之时,外面突然传来警报声。裘慧英透过窗帘的缝隙,看到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她快步上楼,提醒李白。李白以极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接着,迅速拆散发报机,拉开卧室一块活动地板,将它藏在下面,随即将收报所用的收音机放回原处。裘慧英也急忙收拾好现场,铺好床上的被子假装睡觉,为李白做掩护。

日本宪兵闯进李白的房间。裘慧英假装从床上惊醒,而李白则身穿睡衣坐在桌边抽烟。敌人在房间里搜查时发觉收音机很热,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怀疑。但是敌人并没有发现什么。正好要走的时候,有个日本宪兵脚一踩,踩断了地板,这个地板下面正好是一个发报机。敌人马上把李白抓了起来。

日本宪兵把李白和裘慧英关押进日本宪兵司令部。他们受尽种.种酷刑,宁死不屈,保守了党的秘密。最终,被捕了8个月的李白被日军释放。

日本宪兵费尽心机才破获的地下电台,怎么会轻易放过呢?原来,当时上海的日本特务机构特地从日本调来无线电专家,对缴获的李白电台反复检验,最后作出了技术鉴定,认为这个收音机没有收报功能。只有发报机而没有收报机,无法作电台使用。但事实是,李白的“收音机”恰恰就是收报机,只不过是经他改装过的。就这样,李白用他的机智和绝活儿瞒天过海,日本宪兵找不到定罪证据,不得不放出李白。

出狱后,李白仍被日本特务盯梢。为了更好的掩护身份,夫妻两人在党组织托人出面开设的糖果店当店员。李白和裘慧英在这里一边艰难度日,一边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日子清苦没有什么,没有机会恢复电台,无法为党工作,才是李白最焦虑的事情。

1930年8月,李白参加红军,大部分时间在通信连工作。1931年6月在瑞金的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给他们上了一堂政治课。课上,毛主席用李白熟悉的乡音说:无线电通信是千里眼,顺风耳。无线电可以帮助我们侦察千里之外的敌人情况,打仗时,我们可以互通情报,调动部队消灭敌人。这番话,李白一直牢记在心。并从那时起,李白就把“电台重于生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944年秋天,潘汉年领导的中央华中局情报部与李白接上了关系,这下李白心里踏实多了。当时,他们见面的地点是上海的静安寺,为此,从1944年秋天开始,直到1949年,李白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静安。

红色电波再次从夜幕沉沉的上海传向党中央。根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密的电报来看,皖南事变的真相、上海的吴淞口设防等重要情报都是李白通过秘密电台发往党中央的。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为做垂死挣扎,国民党在国统区内对人民的镇压和管制更加残酷,中共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也被国民党盯上了。

1948年年底,国民党军警依靠最新的无线电测向技术,采用分区停电的方法,侦查到李白的电台就在离他们警备司令部不远的地方。但具体是在哪里,他们还需要继续侦查。

1948年12月29日,李白接到了一份重要情报,需要他在30日凌晨发给党中央。当时李白可以按照上级的要求不发电报,安全撤离。但上海经他亲自参与调试的预备电台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他不发这封电报,这份重要情报就不能及时送达。

于是,李白没有丝毫犹豫,在和党中央约定的发报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打开了发报机。裘慧英则在一旁警惕地注视着外面的动静。此时,李白住所周围的所有出口都已封锁,李白也觉察到外面的异常情况,他快速发完警示信号后,迅速地隐藏好电台。叫裘慧英把儿子送到楼下。不一会儿,一帮军警撞开了李白的屋门。

国民党军警随后对李白进行了长达30多个小时的连续审问,使用了各种刑具严刑拷打,李白拒不吐露半个字。1949年4月22日,李白被关押到蓬莱路警察看守所。一开始,看守所还允许裘慧英去探视李白,可到了后来,连看望都不允许了。

1949年5月7日这一天,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根据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令,将李白押到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

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20天后,在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中上海宣告解放。但在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李白已经牺牲。

上海解放的第三天,时任中共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克农给上海市长陈毅发来电报,请他查找李静安,即李白的下落。陈毅立即展开调查,并指定专人联系了李白的妻子裘慧英。

在浦东戚家庙挖出的12具尸体中,裘慧英一眼就辨认出了李白。

194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将李白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龙华公墓,举行了追悼会,并追认他们为革命烈士,立碑纪念。

李白,誓死守护党的秘密电台的电台英雄,从1937年派往上海到他壮烈牺牲,默默奉献,他的名字一直不为人知,直到1958年以他光荣事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李白的故事才第一次向世人公开。

72年前,他面对危险,用生命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自动播放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9篇

郭永怀同志不仅在出国时有“三顾港口”的曲折经历,他的学成归国之路也一样十分坎坷。都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他在国外的一言一行都当得起君子之称。在我们的祖国向她的孩子们发起呼唤前,郭永怀就在美方的一份调查表中宣誓——“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并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服兵役,为此他失去了涉密资格并被美国政府列入了黑名单。后来,当他为了回国而当众焚烧一切研究成果的时候,面对妻子的劝说时掷地有声道:“省得他们再找我麻烦,让我回不了国。”在很多人不愿放弃前程似锦回到我们贫穷的母亲身边时,他用这样决然的行动宣告他回国的决心。或许他可以选择为了一时得失作出妥协,但唯有这些选择才得以彰显他的品行高洁,彰显我们的祖国一直是挺直着脊梁的。

在23名“两弹一星”功臣元勋中,郭永怀同志是唯一一位在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中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更是唯一一位烈士科学家,他,不应为我们、为历史遗忘。同样,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同他一般的民族英雄已日渐淡出大家的记忆,却让很多以哗众取宠为方式的“网红”当道。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10篇

日前,CCTV-4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到荣成,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

该片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以真实故事颂扬英烈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营造崇敬英烈、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俚岛镇中我岛、南我岛村等处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图片、信件、导弹模型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11篇

张忠尉说:“张太雷是我们党的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使者,所以这次我们就选择了张太雷作为一个拍摄对象。”

“我觉得这是国家对革命先烈的重视和尊崇,我感到很欣慰,作为张太雷的后人,我感到很欣慰。”冯海龙说道。

1910月,张太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58位党员之一。19中共一大召开前,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远赴苏俄,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7年12月12号下午,作为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在起义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张太雷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他也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摄制组将沿着张太雷的革命轨迹,分别在天津、上海、常州、广州、武汉等地取景,深度挖掘展示张太雷从知识青年投身革命志士的国家情怀,感受巨雷的震撼。纪录片将在烈士纪念日播出。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12篇

日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深入荣成,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怀,传承红色基因,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南中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推出的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13篇

《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是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文艺社科界委员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4月19日,教培中心召开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心得体会,结合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与会同志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纷纷表示,总书记对文艺文化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工作者提出的四点要求真挚恳切、内涵丰富,同样适用于党校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发时代之先声”、“以细节创精品”、“立大德担责任”等具体要求,不仅是当下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上始终应当牢记的“必修课”。

中心党委强调,作为培训事业工作者,与文艺文化和哲学社科工作者有着同工异曲之处,不仅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脚力、眼里、脑力、笔力”,这样才能更积极地置身时代发展之中,扎根于基层和群众之中,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能获得更多细节素材的积累和课程创作的灵感,为集团培训事业提供更多的优质精品。中心培训师们要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反反复复地学习领会,重点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躬身践行“四个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第14篇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夜星,在中国故事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习近平总书记久久伫立,仿佛在与红色印记演绎着一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红色江山不可变,而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成为中国故事的传唱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践行初心使命,涵养清风正气。

“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时,告诫全党同志的“三个不能忘记”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必须要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贯彻主题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忧人民所忧,急群众所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建强战斗堡垒,决战脱贫攻坚。

上一篇:客运站质量信誉考核下一篇:男方婚礼当天的人员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