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2024-07-24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精选12篇)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1篇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管理及成绩考核办法(试行)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加紧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结合《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办招生政策、招生规定录取的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入学与注册

第三条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新生凭录取通知书按规定日期入学报到。因故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持原单位证明请假,并经校研究生处批准。

第四条

新生报到时,要按学校有关规定缴纳第一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学费,经注册后,方取得学籍。

第五条

患有严重疾病不能坚持学习或确有经费困难者,经本人申请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入学资格:

(一)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一周不报到者;

(二)保留入学资格期满不按规定申请入学者。

第七条

每学期面授时,在职攻读研究生要按时到研究生处管理科注册,因故不能注册者应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2篇

法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 于1983年设立法学专业,是全国财经院校中第一批获准设立经济法学专业的院校之一。为了适应改革和现代建设的需要,培养高层次经济法律人才,经教委批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特举办法学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

【课程优势】

 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成立至今拥有一批著名法学专家、学者,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

 师资雄厚,注重实操:由本校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主讲,并在重要学术团体任要职;学院拥有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模拟法庭、非诉讼实验室等两个专业实验室;  精品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选开金融、财政、工商管理学院第二专业精品课程,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与个人价值;

 人脉平台:定期组织班级活动、论坛等学术休闲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在学习的同时搭建人脉,实现资源共享、助推事业成功。

【课程设置】

学 位 课

1-1 宪法

1-2 法理学

1-3 民法(总论、分论)

1-4 刑法(总论、分论)

1-5 中国法制史

1-6 科学社会主义与理论与实践

专 业 课

2-1 经济法

2-2 金融法

2-3 合同法

2-4 国际经济法

2-5 财税法

2-6 公司法

2-7 保险法

2-8 知识产权法

2-9 证券法

2-10

2-11

2-12 外商投资法 诉讼法(民诉、刑诉、行诉)婚姻家庭法

前沿讲座

实务研究*

3-1 房地产法专题

3-2 国际经济法专题

3-3 犯罪心理学专题研究

注:带(*)课程根据每年教学计划及最新热点话题开设

第二专业课程选修:为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水平与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本校教学优势与院系资源,学员在学习法学专业的同时可选修第二专业的应用课程:工商管理学(管理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金融学(金融学、证券市场与投资组合、公司理财与项目

融资)、财政学(财政学、资本运营、企业财务管理与报表分析)。

【培养方式】

采取面授与自学(文献资料阅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北京班:安排周末时间上课;010-659589812、全国集中班: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报名手续】

1、填写《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报名登记表》;

2、交本人身份证、最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3、交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4、缴纳报名费200元;学费14000元(两年);

注:学员因故不能坚持学习,视作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证书授予】

1、按教育部规定,完成该研究生班学习课程,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经济法学研究生课程班证书,证书加盖校长签名章、学校钢印和红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3篇

学校坚持“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重点、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功就业为目的”的工作思路, 逐步形成了“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助理导师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学校成立研究生教育管理科, 对五个各领域研究生实行统一教育管理, 由教育管理科完全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并实行项目负责制, 项目运行以来, 工作思路清晰, 程序简化, 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和教育管理项目负责人。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选举组建研究生会, 成立了研究生学生党支部和研究生分团委, 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形成了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 研究生分团委、班委会、团支部等多重管理体系。同时, 学校积极提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保障, 先后编印和修订《研究生成长指南》, 并获批鞍山市科技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课题, 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管理、学术科研、奖惩、资助、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

二、搭建“思政课改、师德活动、成长档案”三个平台, 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

一是借思政课改契机为平台, 引领学生“三个自信”。认真贯彻落实研究生思政课新方案, 积极探索研究生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于问题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落实开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概论》2门选修课。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了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信念; 二是以师德系列活动平台, 提升研究生从师综合素质。2012年以来, 我们一直努力将师德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教育体系当中, 使研究生的教育活动更有研究性和职业指向性。“师德”系列教育活动包括师德大讨论、师德案例征集、师德观影、师德读后感、师德演讲比赛、师德讲座、师德书法比赛等系列活动。 所有的活动全员参加, 并将参加活动和比赛的结果纳入了奖助和评优的考核体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是以成长档案记录为平台, 开拓研究生思想教育新途径。研究生的成长档案是作为培养学生学涯过程、提升学生素质的一项记录材料, 对每名同学将来的学习和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2013级毕业的23名同学, 每个人都整理了自己的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中记录了研究生学习生活期间的付出、感动和收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档案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感动和对学习积极进取的决心, 力争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

三、健全管理与服务的规章制度, 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

一是完善研究生的请假制度, 导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请假第一要有导师知情, 请假流程详细规范; 二是完善了鞍山师范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比实施细则, 奖学金评比由德育成绩、课程成绩、 科研创新、社会活动等四部分组成, 全面的考量每名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覆盖所有研究生, 截止到2015年秋季学期, 学校共自筹研究生奖学金46万元, 奖励111人/ 次; 三是完善了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评比办法, 根据国家奖助学金的评比办法, 学校进行了细化评比, 并对国家助学金资金实行3: 7配备, 全面覆盖所有研究生, 截止2016年春季学期, 共计发放国家助学金64. 8万元, 国家奖学金6万元, 奖励115人/次。四是推行宿舍走访与服务制度, 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各培养单位老师不定期到研究生宿舍走访,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五是建立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 2014和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均是100% , 建立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 有利于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和跟踪, 对下一步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有着重要作用。

四、树立典型研究生的榜样示范, 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4篇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硕士学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目的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培养大批优秀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中提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1]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指出:“自2012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从到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2]

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实施至今已近五年,2012年秋,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将开始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与以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采取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新机制,创新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也提出了创新性和实践性要求。

一、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课程的设置是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规定课程内容、课程门类、课程时量、学时分配等问题。[3]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免费师范毕业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4]

(一)课程设置①

考虑到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理论研究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5]为凸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衔接,进行整体设计。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中有1门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设置,另外3门课程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作适当调整。为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各专业设置的专业选修课应不少于2门、4学分(见表1)。

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出教育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教育性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有教育意义;难易度应符合课程规格、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科学性是指提供的学习资源必须科学、准确,无思想性、科学性错误,应逻辑严密,表述准确,无文字上的错误,应具有合法的知识产权。前瞻性是指课程内容适当、合理地反映了学科的前沿信息与进展,注重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联,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改革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要求②

所有列入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均须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分为A、B两类。A类是采用平时的网络教学与假期的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课程;B类是以平时的网络教学为主要教育方式的课程。

考虑到学员对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等,均是通过课程的栏目导航实现的,因而应精心设置网络课程的栏目。为了规范网络课程栏目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建议性的“课程栏目设置”。要求每门网络课程中设置五个子栏目,依次为课程信息、教师团队、课程学习、考核测试、课程资源。各子栏目的功能见表2所示。

网络课程栏目的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课程类型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课程开发制作人员应结合课程的特点灵活使用。

二、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的实施途径

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课程的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6]因此,很多课程的教学采用网络教学与假期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网络教学以研究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研究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着力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交流,检验与调节研究生的平时学习成效;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一)在线自主学习

在线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充分利用课程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通过网络独立学习,并初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个体的在线自主学习主要以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为主。

1. 利用核心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课程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核心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电子文本、课程教学PPT、课程教学视频等。课程文本内容由内容文本、阅读文献目录和考核测试题等内容组成。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均体现了充分结合教育教学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

课程电子文本包含了网络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的主要依据。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针对每一专题内容的划分依次进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根据每一专题提出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建议,并结合每章(或专题)中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同时,利用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课堂教学PPT及课堂教学视频、阅读文献等资源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电子文本中为学习者所提供的每章(或专题)的学时分配,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时参考。

2. 利用辅助课程资源完成自主学习

辅助课程资源包括文献资源、案例资源、课件资源和其他辅助课程资源等。

(1)文献资源:各门网络课程均建设了一定容量的文献资源库,这些文献资源包括以专题为单位提供的必读文献和推荐阅读文献资源,以及其他有助于课程理解的文献资源。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

(2)案例资源:每门网络课程都建设了一定容量的案例资源库(包括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包括电子内容文本中的案例,考核测试题中的案例,以及其他有助于课程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研究具体问题的案例资源。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资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并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帮助。

(3)课件资源:网络课程在建设时,均包含一定容量的课件资源库,除了以专题为单位提供的课程教学PPT、课程教学视频外,还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需要收集、设计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动画、作品欣赏、作品设计等课件资源。所有这些资源均有助于帮助学员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4)资源链接:各门网络课程都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网络素材,包括相关论文链接、网站链接、新闻链接、背景知识链接、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

上述各类辅助课程资源的设置和安排无疑为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提高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二)在线合作学习

学习者除了在线自主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在线合作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可通过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和在线合作等三个途径实现。

1. 辅导答疑:每门A类课程应在规定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一次实时在线答疑,同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学生们在课程讨论区中提出的其他问题。

2. 在线研讨:每门课程(含A类和B类)应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要求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实质性研讨。此外,还可以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针对学习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通过BBS、BLOG、QQ等方式开展研讨,并及时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3. 在线合作研究:每门A类课程要组织学习者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中选择研究题目或者经教师允许后自主拟定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人数根据课程类型与选课人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以5~8人为宜。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为主。每个小组在课题完成时应提交不少于6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并在集中研讨阶段进行2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报告应体现所有成员的全面参与和分工合作。合作研究有助于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相互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通过在线学习,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学习者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多角度、批判性地反思和研究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专题讲座与教育实践研究

通过集中研讨和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深入指导。每门A类课程要在学习者到校集中期间,组织学习者就合作研究成果等进行不少于一天半的集中研讨。集中研讨可以对来自实际的应用范例或应用方案设计等进行简介,指导学习者配合课程学习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所有研讨内容均与课程中的章、节和学习资源相链接。

同时,每门A类课程利用到校集中时间举办不少于一天半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加强对学员的实践指导。专题讲座内容要通过典型案例的解析,指导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某项实践方案的设计、论证与实施,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并与学习内容中的有关章、节和学习资源相链接,并根据需要适当配以视频。这一内容是课程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践研究旨在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实践问题,形成发现教育实践问题的敏锐意识,提高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实践研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育调查,也可以是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

教育实践研究的评价以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每个学员的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包括如下内容:(1)1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不少于4000字);(2)4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每篇不少于2000字);(3)1篇总结反思报告(不少于4000字),反思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澄清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阐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具体作用体现,分析自身专业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自身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4)其他能反映自己实践研究业绩的佐证材料。

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分两次提交,第一次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提交1篇教育实践调查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二次须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之前提交1份总结反思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由指导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考核与评价

每门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要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根据研究生的分阶段网上测验、在线研讨、假期集中研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根据课程论文等进行评定。

为了及时检查与反馈学员对课程学习的情况,每门课程要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阶段测试,测试方式为实时在线测试。阶段性在线测试旨在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注重平时学习,同时检查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

每门课程还要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要求每位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参与研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求学员提交一篇5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作为课程学习的期末评定依据。

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创新了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是一次新的探索,也是一次挑战。随着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单位的增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逐步深入,各培养单位可以建立一个常态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培养单位资源共享、互通信息,在课程设置上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专业的特色,在全国层面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2007,5.

[2] [4] [6]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2010,5.

[3] 曹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30.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5篇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和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籍管理,保证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新生必须持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按学校规定的日期到各学院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凭有关证明请假,请假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一个月。因病请假一个月期满后仍不能报到者,可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但需附县级医院诊断书,由所在学院签署意见,校医院核实后,报研究生处批准。

第二条新生报到后,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校医院进行身体检查,体检合格后,办理注册手续,取得学籍。

第三条在体检中发现患有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经校医院诊断证明,经过治疗能在一年内达到健康标准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学院同意后到校医院复查,复查合格者,由所在学院研究生主管领导签署意见,附校医院复查合格证明书,经研究生处批准后,办理入学手续。

第四条新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入学资格:

(一)无故未请假超过十天或请假逾期超过一个月不报到者;

(二)入学身体检查不符合国家规定体检标准者;

(三)发现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政审条件者;

(四)保留入学资格期满的新生未按规定申请入学,或虽申请入学但经复查不合格者。

第五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习规定课程参加考试,遵守考试纪律,参加科学研究、科研实践,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任务。

第六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统一参加学校及学院集体活动。

第七条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允许转专业,不允许转学。

第八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研究生处审核,主管校长批准,予以退学:

(一)休学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者;

(二)休学一年体检仍不能合格者;

(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中,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者,一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重修后仍不及格者;

(四)学校经过考试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或学位论文写作中,明显表现出科研能力差者;

(五)意外伤残不能坚持学习者。

第九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为二至四年。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以及在职就读等多种方式,其中脱产一年的培养方式为基本培养方式,脱产一年的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习公共课,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第三、四学期完成论文。在职就读的研究生,第一至第四学期学习公共课,第五至第六学期学完专业课程,第七至第八学期完成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论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在规定的在校学习期间,未经请假不得无故旷课或任意离校。每门课程到课率不足2/3者,不能参加本门课程考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关于课程学习与成绩考核的有关规定参见《曲阜师范大学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的规定》。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6篇

遴选办法(试行)

为了适应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时将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热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我校教师及校外专家遴选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来,特制定本遴选办法(试行)。

第一条校内选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1.熟悉国家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认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

2.现聘的具有副高以上(含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年龄不超过54岁。

3.具有博士学位、讲师(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教学、科研及实践成绩突出的教学科研人员可申请增列为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指导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讲师(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教学、科研及实践成绩突出的教学科研人员可申请增列为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指导教师。

4.能积极从事所申请的专业领域研究,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中的2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条件):

(1)参与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前5人)1项,或参与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前3人)1项,或主持厅局级教学、科研项目1项。(未达到本要求者,申请人所在单位应提交关于申请人学术水平的单行材料,并对该申请人研究生培养资助费的来源做出说明。)

(2)在本专业研究领域重要以上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3)正式出版个人独立完成(或本人为第一著者,且执笔10万字以

上)的学术专著,或参编国家级教材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或主编正式出版的通用高等教育教材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4)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前5人,省部级前3人),或获得厅局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第1人)。

(5)外语类公开出版译著1部;体育、艺术、汉语推广类在省部级以上比赛中获奖1项(前3名);艺术类公开出版画册1部(第1人)或音像作品专辑(独立完成);艺术类公开举办过高层次的艺术作品展或音乐作品演奏会;体育类担任过国家级赛事的裁判或组织过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工商管理类制定大型企业咨询报告(第1人)或地市级及以上政府决策报告(排名前3位);可认定为符合1项条件。

5.曾协助或参加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或开过一门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相关的研究生课程,能够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

第二条校外兼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合作导师)应符合以下条件

熟悉国家有关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有较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遴选条件分列如下:

1.选聘教育硕士合作导师的基本条件:

(1)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熟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

(2)陕西省中学特级、高级教师,小学具有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

(3)能积极从事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学术水平较高。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重要以上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②正式出版个人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或出版本人为第一著者的教材或教辅1部;③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前5完成人,省部级前3完成人,厅局级

第1人);④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前5名,省部级项目前3人),或主持厅局级教学、科研项目1项。

2.选聘工商管理硕士合作导师的基本条件:

(1)掌握工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熟悉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

(2)具有本系统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或担任规模以上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大型企业“三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以上职务,或为地市级及以上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

(3)主持或主要参加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国家级前5人,省部级前3人,厅局级第1人)。

(4)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在本专业研究领域重要以上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②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前5完成人,省部级前3完成人,厅局级第1人);③主持制定大型企业咨询报告;④地市级及以上政府决策报告(排名前3位)。

3.选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合作导师的基本条件:

(1)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科学研究方法,熟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

(2)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博士学位。

(3)具有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工作经历。

(4)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在本专业研究领域重要以上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②正式出版个人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或出版本人为第一著者的教材1部;③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前5完成人,省部级前3完成人,厅局级第1人);④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前5名,省部级项目前3人),或主持厅局级教学、科研项目1项。

4.选聘体育硕士合作导师基本条件:

(1)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熟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

(2)具有本系统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3)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在本专业研究领域重要以上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②正式出版个人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或出版本人为第一著者的教材1部;③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前5完成人,省部级前3完成人,厅局级第1人);④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前5名,省部级项目前3人),或主持厅局级教学、科研项目1项;⑤担任过省级以上(含省级)赛事的裁判或组织过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体育比赛。

5.选聘艺术硕士合作导师的基本条件:

(1)掌握艺术科学研究方法,熟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

(2)具有本系统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3)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在本专业研究领域重要以上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②正式出版个人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或出版本人为第一著者的教材1部;③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前5完成人,省部级前3完成人,厅局级第1人);④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前5名,省部级项目前3人),或主持厅局级教学、科研项目1项;⑤公开出版画册1部(第1人)或音像作品专辑(独立完成);⑥公开举办过高层次的艺术作品展或音乐作品演奏会。

第三条 申请增列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程序为:

1.个人申请与申请者所在单位推荐相结合。申请者填写《陕西师范大

学增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申请表》,申请者所在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填写意见,连同申请材料报研究生部。

2.研究生部会同有关单位对申请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者的材料提交有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表决。

3.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得到会人数2/3及其以上有效赞成票为初审通过。

4.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初审通过者的有关材料,征求异议。

5.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初审意见、公示所征求意见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获得到会人数2/3及其以上有效赞成票者,新增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对增列的校外兼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合作导师),培养单位应与其签订聘任协议,明确双方的职权与义务。

第四条 对以下三种情况,审议时条件可适当放宽:

1.新设工商管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的申请者。

2.已设专业方向上的指导教师人数少于2人。

3.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提议的其他情况。

4.对上述三种情况按特别审批程序审批:在一般程序的基础上,由研究生部初审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同意,方可提交有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审。

第五条 本试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修订。

研究生部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7篇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在日前举行的郑州大学首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申长雨校长为学校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定下了基调。

一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幕悄然拉开。未来五年内,郑州大学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由目前的3000人达到6000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入佳境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指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郑州大学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学位点达10个以上的高校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步入整体推进、制度创新、质量提高、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类型。

截至目前,郑大在10种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26个领域内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无论是类别、层次还是规模在河南省均居首位。从层次结构上看,专业学位教育形成了以硕士层次为主,学士、博士层次为辅的结构体系;从类别结构上看,涵盖了法律、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传统职业领域,以及工程、工商管理、体育等现代职业领域,同时还发展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形成了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结构体系。十余年来,郑大专业学位教育累计招生人数近万人,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等已经成为品牌项目。

质量保障体系保驾护航

经过多年探索,郑州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而这正是郑大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招生环节,郑大加强了报考人员的资格审查,确保了生源质量。郑州大学各专业学位类别都成立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从师资培训到教材与案例编写,从质量标准到检查评估等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学术指导和协调作用。在培养环节,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指导性或者参考性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质量监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则,汇编了《郑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在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双师评聘、论文答辩等方面制定了规范的制度。为扩大宣传、实现管理的信息化,郑大专门开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建立了专业学位教育网站。

郑大十分重视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在20郑州大学首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立项工作中,重点支持的5项课题中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占3项。为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郑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出版了研究生分类培养专辑,汇集了十几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共计15篇论文,对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进行了专题研讨,使得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规格、学位标准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更加准确。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8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型硕士,培养,学位论文

一、概述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截止到2015年, 大连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比例已基本达到3∶1。但随着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其培养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必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而且“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 如何在保证工程实践的前提下又能很好地完成专业学位论文是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学生 (本科生、研究生) 、导师、企业三方面入手问卷调查、部分面谈, 得出调查结果, 从三个角度诠释对专业型硕士的理解和解读, 较全面地反映大连理工大学的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

二、问卷调查概况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在读学生 (大四本科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硕士生导师和硕士毕业生工作企业。针对上述三方面的特点和关注的焦点不同, 调查问卷分为三类:学生版、导师版和企业版。在2014年3~5月采用不记名方式, 共发放四类调查问卷1500份,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学生版共发放1000份, 回收762份, 回收率为76.2%;导师版共发放400份, 回收314份, 回收率为79.5%;企业版共发放100份, 回收68份, 回收率为6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本科生调查结果。从大四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但对专业型硕士的认同度不容乐观, 仅有33%的学生对专业型硕士的前景看好并且愿意选择报考专业型硕士, 选择原因有考取较简单、年限较短等。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报考传统型硕士即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考虑的原因主要包括:就业问题, 学校可能会差别对待, 以及部分学生想继续攻读博士。

2.研究生调查结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环节调查结果见表1。从研究生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来看, 83%的学生对专业型硕士认同度较高。普通认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差别不大, 并且部分专业在研究生录取考试中出现专业学位硕士录取分数线高于学术学位硕士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从回收的100份专业型硕士调查结果来看, 专业型硕士的教学系统并不专业和完善。没有专门针对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课程, 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专业型硕士课业要求较重 (见表1) , 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结合较差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60%以上的研究生由于学分要求过高, 不能在满足工程实践要求前提下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并且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 超过43%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用处不大。更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希望学校开设与工程实践有关的课程, 而不是大量的理论知识课程。

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专业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课程以及教师讲课内容和方式没有太大差别, 因为师资交叉在一块, 专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基本没有差别, 专业型硕士还是最终难去“学术化”。使得专业型硕士的工程实践经验还是不足, 专业型硕士的优势体现得不明显, 现阶段专业型硕士更像是压缩版的学术型硕士。

3.导师调查结果。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 88%的导师更愿意招收学术型硕士, 67%的导师认为专业型硕士培养还很不完善。从对导师的访谈来看, 专业型硕士培养问题主要集中在:有的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期间, 校内导师联系不上学生本人, 致使校内导师不能有效地跟踪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详细情况;学生频繁更换工程实践企业, 在每个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工作量和材料都不足以支撑写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不规范, 致使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型硕士就读时间只有两年, 课程量和学术型硕士课程量相差无几, 且工程实践占用了专业型硕士大量的时间, 所以专业型硕士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

4.企业调查结果。大部分企业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还是有差别对待的, 他们认为相同学校的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生源质量不同, 学术型硕士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求更加严格, 具备更扎实的知识基础, 所以学生素质方面学术型硕士高于专业型硕士。但也有部分企业认为专业型硕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了力, 工作上手快, 要求低, 吃苦耐劳, 所以在招聘中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同等对待, 以面试结果作为主要招聘依据。专业型硕士已经就业, 通过访谈统计企业对专业型硕士的满意程度, 共设置四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企业对专业型硕士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企业方面认为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与设想还有一定差距,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偏于理论, 与学术型硕士缺乏标志性的差别。专业型硕士的应用实践能力并不突出。

四、讨论与思考

我们应对针对上述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1.要健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办法, 保证各高校有效实施, 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 借鉴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建立一套独立的、有特色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体现专业型硕士培养注重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3.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重视实践教学导师的选聘与考评, 充分体现并落实专业学位的实践教学特色。

五、结语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学生、导师和企业进行三方调查, 总结出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专业型硕士的社会理解和认可度较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难去“学术化”;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制度和规范仍不健全, 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与国家设想有较大差异;专业型硕士的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两者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体现学位论文在实践背景下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质量较差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以及完善专业型硕士培养办法等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东海, 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2) :83-90.

[2]袁燕燕.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9篇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的关系。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处于同一层次,类型不同,更有侧重。主要以下区别:

(一)培养方式不同。金融学硕士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金融高级专业人才。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掌握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务,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既能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又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金融学术型硕士,全日制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在职(不脱产)硕士生一般为四年。培养方式自费、公费或委培培养。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包括金融分析师、风险(财富)管理师、产品设计师和金融企业领导者。属于应用型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也有些培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为2.5年。

(二)导师制度不同。金融学硕士是由校内导师负责培养。2009年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 2011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倡导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教育相互补充、使得我国由单一的学术型培养转化为学术、应用、复合型多远人才培养。金融硕士培养可借鉴金融学硕士培养的优势、经验。金融硕士项目刚刚出现,社会接受度不高。部分培养单位把金融硕士当成创收项目,把金融硕士低于金融学硕士来培养。这些错误倾向的存在,从本质上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势必会影响金融硕士的长期发展。

二、 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 、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四、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即校内、金融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中,两位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金融硕士的教学和管理。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创新革命,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将学术研究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金融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绝大部分是原来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五、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传播思想、传授知识,开发其智力,提高其能力的授课方法。[2]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金融硕士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在理论学习阶段,仅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属于金融硕士教育的案例题库,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把实际的知识带到课堂上。利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增加金融硕士课堂的实践性与内容。

六、 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相互衔接, 是专业学位顺利实施的内在要求。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联系,是金融专业学位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是金融硕士走出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现阶段,金融类职业考试包括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统计師、经济师等。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结合的方式。可以在金融领域内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机构共同认证。由于金融硕士教育设立的时间较短,且我国专业学位缺乏与职业考试链接的经验,建设衔接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高校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金融硕士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培养质量,提高金融硕士素质。(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Z]

[2]傅恩来,关于运用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的再思考[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10篇

2011-06-15专业学位处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力量居全国一流水平的著名重点大学,有逾百年办学历史。目前学校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进行多学科、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详情点击查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年批准在我国设置并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7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13年,共录取3841人,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333人。

一、招生宗旨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是对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实施正规、系统、高水平的学位教育,旨在加强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业务水平较高的应用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该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领域及拟招生人数

2011年我校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计划11个学科领域招生,具体招生领域及拟招生人数见附录一。

三、课程学习及学位授予

2011年我校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在职兼读的非全日制方式进行培养,考生被录取后利用2012年、2013年两个暑期集中授课。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在职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四、报考条件、报考办法及报考资格审查

1、报考条件

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的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现代教育技术领域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招生。

2、报名办法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网上报名。考生在2011年7月1日至14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一下简称“学位网”,http://;

电话:010—58802068)。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11篇

学科教学(英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于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英语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2.英语学习理论(2学分)

3.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学分)4.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学分)5.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外教育简史

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外语评估与测试 6.语言学导论 7.心理语言学 8.应用语言学

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须补修3门课程;跨专业的学生须补修2门课程。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实习时间为8周,计6学分;其它实践环节为2学分。

要注重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参加各个培养环节的工作;要开辟见习、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实践创造条件,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要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提倡以要求研究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六、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第12篇

为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我校于2014年面向社会招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双证)。

一、培养目标及项目特色

(一)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金融理论和实务课程学习,培养胜任在银行、证券、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从事金融工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金融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金融知识、金融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金融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专门人才。

(二)项目特色

悠久的办学历史。武汉大学金融学科的历史始于1945年国立武汉大学开办的银行学专业。改革开放后,武汉大学是全国最早恢复金融学科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武汉大学金融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既蕴涵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激情与活力,成为培养莘莘学子的摇篮。

学界与业界紧密联系。武汉大学自1983年起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立起总行级合作关系,30年来,武汉大学金融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每年为工、农、中、建、招商以及民生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提供管理人才的培训及银行发展的咨询工作,同时也与多家证券、期货及产权交易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成为学界与业界紧密联系的纽带。

综合交叉的学科优势。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涵盖经济与管理两大门类,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四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经济、管理类师资,对学员进行职业规划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双导师制的培养特点。武汉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为学员配备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由学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共同担任导师,实行双导师共同指导制。教学团队既培养学员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为学员讲授行业实践经验,确保学员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毕业证和学位证两证皆得。学员利用周末时间上课,修满学分、满足实习要求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可同时获得教育部授予的“武汉大学金融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武汉大学金融硕士学位证书”双证,有助于学员在职场上跨上新的台阶。

二、招生计划

2014年计划招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双证)30人。

三、培养方式和学制

学员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周末授课方式。

学制为2-3年。

授课地点:武汉大学。

四、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相关标准。

(三)考生学历或学位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 3 年或 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从本科毕业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 2 年或 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五、报名

报考该项目研究生只能选择武汉大学报考点。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具体报名考试时间、《准考证》打印等相关信息详见“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yz.chsi.com.cn)和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网站(www.gs.whu.edu.cn)。

六、初试及复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 2014 年 1月4-5日

2.初试考试科目设置及分值

初试方式为笔试,考生须参加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数学三和金融学综合,满分分值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所有科目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具体时间、考试科目及注意事项等详见《准考证》。

(二)复试

1.复试时间: 2014 年 3 月― 4 月

2.复试内容:

(1)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

(2)通过综合面试等形式对考生的职业背景、职业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

复试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以学院通知为准。

七、录取

(一)录取办法

我校单独划定该项目复试分数线(不低于国家线)。根据初试、复试成绩综合(初试、复试成绩各占50%权重)排名,依次择优录取。初试合格考生必须通过我校组织的资格审查、复试、体检、政审方能录取。

(二)录取类别

录取类别为定向,即学员档案、户口均不转至武汉大学,不参加学校各类奖学金的评定,毕业后回委托单位工作。

八、学位授予

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者,学校为其颁发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九、学费标准

10万元/人

说明:学费可能因各种因素有所调整,最终以物价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审核的收费标准为准。

十、信息查询及咨询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

电话:68753001(李老师) 027-68754991(叶老师)

传真:027-6875262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A106室

上一篇:小学阅读与欣赏下一篇:市人社局年度民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