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2024-06-11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精选8篇)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1篇

附件4

师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织相关细则

1、每个社会实践团队不得少于8人。团队达不到该要求,则在该单位最后总分中扣分,1支团队人数不到8人扣1分。

2.团队组织时间:根据团队的实践的时间可分为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短期实践时间不低于1周,长期实践的时间必须高于2周。时间不达一周要求者,则在该单位最后总分中扣分,1支团队时间不到1周扣1分。各单位必须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相结合。

3、所有实践团队组织分为基础团队和加分团队两大类。

4、基础团队是按照各单位学生数必须设立的团队,基本要求为: 社管会最少组织5支社会实践队,各教学部至少组织1支社会实践队,如不能满足基础团队组队的基本要求,则在该单位最后总分中扣分,扣分标准为:每少1支团队扣2分。

5、加分团队

(1)在满足基础团队组队的要求上,每多1支团队加1分。

(2)各单位中超过3支以上的社会实践队,每多1支团队加1分。

6、跨单位团队加分

(1)牵头单位加该团队的总分。

(2)参与单位按参与人数占团队人数比例加分。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2篇

为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贯彻学校关于组织开展XX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通知,按照xx5月3日在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学习,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自觉增强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结合XX年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史契机,立足于我院实际,现决定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XX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1.“迎接XX年奥运会”主题;

2.“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

3.“关注三农,实践基层”三下乡主题。

二、组织原则

各团支部要严格按照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依据我校及我院历年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具体部署,创新形式,突出重点,调动各方资源,进一步落实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以及与原有实践基地的联系与沟通情况,深入、扎实地做好今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在活动启动阶段要充分宣传动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系统指导;在活动结束时,要注意总结、宣传。学院及学校将进行成果验收、总结和考评,表彰和奖励暑期社会实践的优秀项目和社会实践报告、先进集体与个人,并汇报、展示和交流优秀的实践成果。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仍采取院部集体组织与学生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经费投入采用学校拨款、院部酌情资助和学生自筹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赞助,提倡低成本运作的项目与方法。

三、重点活动内容

1、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了解奥运,感受奥运,宣传奥运,服务奥运,弘扬坚持不懈的奥运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重点通过奥运会志愿者服务,亲身服务于北京奥运会,围绕“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的社会实践主题,通过调查实践、实地宣传等方式宣传奥运精神;走进偏远地区,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奥运、关心奥运、支持奥运;开展以奥运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服务奥运。通过对奥运的调查研究,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操。

2、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可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纵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的风风雨雨,调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和宝贵经验,积极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开展政策理论学习、科技参观考察、法制访谈、环保实践、新农村体验、新经济区调研等针对不同领域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重点调研我国在教育、经济、环境、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力求在方法上创新,在内容上务实,在成果中求实,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树立远大志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3、继续关注农村问题,开展“三下乡”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继续坚持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通过参与三农发展相关理论和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艺下乡、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医疗服务等活动,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农村法制建设情况等,利用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四、组队名称

我校学生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名称一律采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若是自组小分队,应加相应的副名,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明日之星小分队”等。

五、实践层次

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主要分两个层次开展:

1、院级社会实践队

由我院统一组织,设10个实践队。各实践队应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如实填写《XX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见附件1),并附有关证明材料,于 6月18日前上报院团委,学校及学院将据此确定予以补助的小分队名单,在10个院级实践小队中将推荐2—3个作为校级实践小队,其余小队作为院级实践小队进行实践。对于立项补助的小分队,学校将发给社会实践队介绍信、发给个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并在下学期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及相关材料后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

2、个人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全院学生要就近就便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实践资源,深入基层,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于家乡经济、文化、法制等方面的建设。学校对个人发给《登记表》,做到人人参加社会实践,个个都有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实践成果。

六、评奖项目

1、先进实践小分队

根据各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的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评选出“先进实践小分队”,并择优推荐参评省级以上奖项。

2、先进个人

学院按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在进行学院“先进个人”评选的同时,推荐学生总人数(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1%到学校,学校根据提名,评选出若干名“先进个人”,并择优推荐参评省级以上奖项。

3、优秀实践成果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院统一推荐优秀的调研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学校根据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评选出40篇“优秀实践成果“,并择优推荐参评省级以上奖项。

七、相关要求

1、认真调查,务求实效,要将研究活动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了解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提高调研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3篇

一、大学理念

在复杂的环境中, 大学组织变革的主客体都要更新原有的思维和理念, 改变现存学校中已有的确定性。在当今的学校, “很多人仅对事实有了部分了解之后, 就认为已经全部了解了, 这被称为高尚的确信。我们越是对它们感到确信无疑, 它们就越会束缚我们自由思维的能力。这些确信信念可能是我们多年形成的, 我们害怕放弃它们, 而且在背后我们真正感到害怕的事情, 那就是后面再没有任何信念了”[1]。我们固守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观念, 并将这些知识和观念通过学校这个组织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当我们要改变学校这个传递知识的世界的时候, 首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或者观念。

在高校的变革中, 首先必须要明确高校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将建设区域或全国知名的大学, 扩大大学规模, 升级升格作为其战略目标。这就出现一些问题, 那就是知名的大学等于高质量吗?大规模等于高质量吗?大学提升质量是高校进行变革的根本目的, 但是大学质量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呢?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综合声誉三个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培养基地、师资队伍、杰出校友和综合声誉构成。“三级指标”由科学创新基地、基础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成果、杰出人才、师资水平、学科水平、国家声誉、校友捐赠和社会声誉等9大指标构成[2]。然而, 学生的发展在大学的质量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因此, 衡量大学质量好坏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发以及学生适应和服务社会质量的指标。大学提升组织知名度的战略目标, 应该转向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质量。当然, 由于各个大学的历史及其学科特征不同, 学校要设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二、大学组织结构及制度变革

在社会学理论中, 组织结构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方面。结构是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形式, 是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变动对组织的影响, 确保个体按照组织的要求行动。组织结构决定着组织生活的多个方面, 是组织能够作为组织而活动的基础[3]。组织主要依赖于其结构发挥作用, 没有结构作为基础, 组织不可能存在;如果组织没有合理结构, 不可能是高效的组织[4]。

从客观角度来说, 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的实体,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组织就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来把单个的个体依据组织设定的目标联系起来。组织有很多层次, 每一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结构, 都有按照其组织及其结构的性质实现它自身功能的性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组织结构不断增加多样性, 在政府放松管制和放权的同时, 大学越来越追求管理效率。效率机制在管理结构设置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行政机构受大学规模较大影响[5]。当前的大学制度缺乏创新, 其与政府组织的同构性导致大学的非正式权力泛滥, 助长了大学的学术腐败。因此, 在高校变革中, 高校的组织结构、制度、职能等是提高高校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学者叶澜指出, 学校除了物质技术性的实存物之外, 学校组织与制度也可视为相对固定和有形之物。转型性变革在管理上必然涉及组织与制度的变革[6], 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组织结构和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前的院校研究为大学质量变革提供了较好的方式, 通过对本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通过实证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 解决学校组织结构与学校规模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机构与学校效益之间的关系、学校制度与学校效益之间的关系等。

三、大学的学习与教学

(一) 学习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的组织, 该组织的核心在于其学术性。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来提高大学的学术性。因此, 大学组织变革中的行动维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确保组织创新能力的同时, 要促进组织及组织个体的学习。“假如仅依靠从上而下地发号施令, 产生不了什么重大的变革”[7]。

当前在大学组织变革中, 对教师的要求倾向于对个体教师的科研、学习能力, 因而产出的只是单一的学术理论和知识。这就导致大学研究成果单一、割裂而且难以应用。这也是当前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难以应用到实践中产生效益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 应当加强大学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研究团队建设, 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 应用到实践中, 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及大学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采取网络学习的方法来促进一所大学、几所大学、乃至一个区域大学学术发展及理论知识的应用。来自理论、研究和最佳实践的知识, 即公众知识, 通过与实践者的知识结合, 通过学习和探究, 创造一种新的知识, 接着继续这个循环就是再由这个新的知识来修正来自理论、研究和最佳实践的知识, 提出新的理论、研究和最佳实践的知识, 然后再与实践者的知识结合起来, 通过合作的学习和探究……

(二) 教学

大学的功能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理想状态下是三者的平衡。然而, 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其教学功能应该在大学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的教学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陈述知识, 还包括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反思。然而, 在当前大学组织中, 对于承担教育传承的主体———教师的评价, 主要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大学教师过于强调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 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 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加强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监督和评价, 在职称评价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 加大教学评价的比例。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及时了解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情况, 询问其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相关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四、高校与外部关系

学校组织要生存和发展, 需要学校内部和外部各个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 才能够真正实现学校组织的发展。如埃德加·莫兰指出, “生命展现的组织型和事件性的特点说明生命组织不仅是一再的新陈代谢的系统, 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交换来保持它的内部稳定性, 也不仅是一个具有反馈或自我校正能力的控制论系统, 生命还更深刻地是一个事件化的系统, 也就是说适合于对付事件 (变故、随机事件、偶然性) 的系统”[8]。这就要求大学组织要与外部系统之间协调相互的关系, 这其中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方面, 在理顺二者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强化政府对高校的“治理”职能, 同时加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促进大学的自主发展。另外, 加强对大学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 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分析, 能够得出较客观的大学生产效益, 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的经费投入提供基础。

在大学与市场关系方面, 要敏于发掘大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加强大学与市场之间的融合, 结合市场的要求, 对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应用知识等方面进行变革, 使大学教育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大学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方面, 要建立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 特别是一些基金会、知名企业、校友会等。充分调动这些组织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对大学进行资金馈赠和投入, 使其成为政府有限经济投入的重要补充力量, 从而使大学获得更多的经济和人脉资源。

参考文献

[1][7][美]彼得.圣吉;王秋海译.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M].上海:东方出版社, 2001:293, 11.

[2]卜范龙.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评级指标体系[EB/OL].[2011-01-18].http://learning.sohu.com/20110118/n278938848.shtml.

[3][4]闫洪琴.公共组织理论:结构、规则与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24, 23.

[5]阎凤桥, 康宁.中国大学管理结构变化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5) .

[6]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39.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4篇

关键词:社会组织;就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22-02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整体就业模式便由国家主导的“统包统分”制度模式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自主择业与创业已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就业模式。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问题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是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短缺,不少有识之士提倡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但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还存在许多现实困境,亟需我们探讨如何破解这些困境,真正让社会组织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渠道。

一、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的现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数量的增长是有目共睹的。根据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0.6万个,比上年增长10.8%;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比上年增加7.2%[1]。此外,我国还存在许多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学者估计,这些没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可能远远超过注册组织的数量。从中国深圳人才大市场2010年调查结果来看,社会组织行业成为人才需求最多的十行业之一,许多大学生已将社会组织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政府部门逐渐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能力。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2]。这是第一次针对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落户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做出的规定,这无疑会吸引大学生到社会组织中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组织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但近几年,社会组织在招贤纳士方面并不顺利,许多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转行,也不将社会组织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有句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企业,三流人才到社会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组织人才的现状。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表明, 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36%[3]。可见,社会组织对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大学生也并不热衷于去社会组织工作,到社会组织就业是大学生“迫不得巳”的选择。这一现状导致一方面社会组织缺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压窄大学生就业范围,造成择业拥堵现象。

二、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困境的原因

社会组织之所以难以吸引大学生就业,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社会组织薪酬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组织的经费不足是社会组织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霍普金斯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公共部门、会费收入和慈善捐赠三大块,其中公共部门占40%,会费收费占49%,慈善捐赠占11%。政府资助、社会捐赠、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投资收入等形式是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渠道。社会组织因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取回报是组织资金来源的一个渠道,但这需要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要得到消费对象的认可,否则难以实现。当前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导致这一收入来源难以保证。当前中国的公益组织普遍面临公信力不足,社会公众的慈善精神不强,社会组织获得的社会捐赠较低,而且公众捐赠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大的基金会,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很少有机会获得捐赠。投资收入既需要足够资金又面临巨大风险,贡献甚微。在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组织的调查中,只有1/5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认为组织的资金状况良好,有37.3%的民办非企业表示资金缺乏[4]。资金的有限不仅限制了社会组织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也使得支付工作人员的报酬难以提高,很难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2011年,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要求调研报告》显示,大部分NGO(非政府组织)从业者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约占90%。其中无固定收入的共占18.4%,1000-2000元的占17.5%,2000-3000元的占25.7%[5]。此外,从社会认可度来说,相对于国外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较高的社会地位,我国公民对社会组织缺乏了解和认知。在我国只有像北上广这样发达的城市,其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社会认知度较高。总体上来看,社会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相比,不属于社会主流所关注的对象。这一现实直接导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不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和认可,他们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声望评价也较低。许多大学生的家长反对子女进入社会组织就业,认为这是“不赚钱的行业”,对组织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都不看好。很多大学生选择进入社会组织行业就业,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过渡,而不是作为一个终身职业来看。

(二)政府没有给社会组织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实现“强政府、强社会”的目标,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依然是“政府几乎大包大揽了所有的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工作”,忽视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有些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仍然是持消极或否定的态度,认为过多的社会组织不是减轻政府负担而是阻碍政府的管理,加重了政府管理难度,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由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等虽规范了社会组织门槛及发展的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法规和政策早已不能适应新兴发展的社会组织。总的来说,社会组织登记注册门槛过高、审批条件及程序复杂等都让许多社会组织注册无门,这最终必将影响其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的发挥。

三、破解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困境的对策

当前社会组织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如何破解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的困境,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社会组织自身入手;二是大力宣传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三是政府的角色定位;四是高校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鼓励他们进入社会组织就业。

(一)社会组织自身。首先,社会组织应积极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如果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满足不了工作人员的物质需求,就很难吸引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工作。要改善社会组织的经费来源结构,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扶持。社会组织不仅要努力申请并做好公共服务,通过社会组织本身的收费性服务提高经费收入,努力争取合法慈善捐赠,拓宽经费渠道。

(二)大力宣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应借助新媒体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充分利用这一新兴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比如,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开通博客和微博等方式来做好宣传。微信这个平台做微公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加快社会组织的传播速度,更能快速而简洁的开展组织活动。社会组织同时可以把组织理念、组织文化和一些招聘信息等上传至互联网,让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对组织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吸引他们到社会组织就业。

(三)政府的角色。首先,政府应转变社会管理职能,下放部分权利给社会组织。将政府部门无法做和做不好的领域交给相应的社会组织去做,这样不仅能减少政府支出,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能力。政府还应放宽对社会组织准入限制,简化审批程序,从而推动越来越多的新兴社会组织发展。其次,政府应为社会组织加大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就是经费匮乏。政府在鼓励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同时,还要对社会组织加大财政投入。这一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来实现。社会组织有了经费就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待遇水平吸引大学生进入组织就业。政府还可以考虑是否把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提升到公务员级别,出台相应政策规定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的同等待遇,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

(四)高校。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这更多反映的是就业结构的问题,而不是就业市场饱和问题。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和高校一起组织正规的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高校也要鼓励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在校园内开展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认知程度,推动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另一方面,还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质量,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模式。高校应建立诸如通过制定减免部分学费、设立专业硕士进修绿色通道、免费提供图书馆借阅服务等措施,鼓励大学生到社会组织中就业。

提倡大学毕业生去社会组织中就业,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社会组织在当前中国发展还比较艰难,被很多公众认为是“政府的附属品”,社会组织在短时间内很难“挺直腰杆”。鉴于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 0832371.shtml,2015-7-2.

〔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13/c1001-250115 99.html,2015-6-25.

〔3〕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5〕http://www.cssn.cn/dybg/gqdy_sh/201401/t20140115 _943991.shtml,2015-6-25.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5篇

为了贯彻团省委的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我院院团委于7月14日至16日组织开展了赴红安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也是我院今年暑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部分。

7月13日下午2:00,社会实践团在校本部举行了简约而庄重的出征仪式。校团委马书记院党委李书记亲临现场为实践团授旗并讲话。7月14日7:30实践团准时出发。

上午10:00实践团师生一行32人到达红安县城。顾不上旅途劳累和天气炎热,师生们立刻赶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红安县烈士博物馆。实践团受到了博物馆的热烈欢迎。下午,实践团全体成员聆听了由红安县烈士博物馆党建负责人所作的专场报告。报告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地讲述,让全体实践团成员了解了英雄的红安和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大家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激与崇敬,感谢红土地的英烈们创造了今天和谐发展的新生活,敬佩先辈们为了革命“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7月15日我们一行来到红安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子,师生们一起帮助当地村名做农活,农民伯伯非常感动,主动请我们去他家吃中饭,虽然菜不是很丰盛,但师生们还是吃的很高兴。临走时大伙每人出五块钱当伙食费,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老农终于手下了。我们还送了许多文具用品给当地小朋友,表达了我院师生对该村小学生们的关爱。村子里小学条件的艰苦和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愿望令实践团的成员深受震动。文管学部的刘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感觉送去的不只是一本书、一件文具,还有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棒。

7月16日,天气十分炎热。实践团师生早早从住地出发,前往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在这里,实践团全体师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并在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团宣誓活动。师生们在纪念碑前回顾了革命先烈们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纪念碑两旁手持铜锣与柴刀的黄麻起义农民雕塑和一曲“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当地歌谣,让大家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老区人民的革命斗志与革命信念,是一曲永不磨灭的革命史歌,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随后,实践团集体参观了陵园、李先念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七里坪长胜街等革命纪念地。密密麻麻挂满的烈士遗像,一幅幅图画,一排排文字和数字图表,一件件实物,展现了先烈们在血与火的年代,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历史;在监狱里强忍酷刑、坚贞不屈的精神;在刑场上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革命壮举。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忘我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令大家深受教益。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6篇

发布时间:2011-01-11浏览次数:

各团支部:

为丰富我院同学的假期生活,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使我院同学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经院团委研究,我院非毕业班同学需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心系家乡 共建和谐

二、参加对象:我院非毕业班学生

三、活动内容:

1.“八个一”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区、企业、乡镇开展全面细致的 “八个一”调查活动,即利用假期考察一个单位、了解一桩典型事、接触一位模范人物、采访一位业界先进工作者、参加一项技术培训、进行一次义务助教、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写一份调查报告,内容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接上海世博会、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新闻媒体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中国房价等为主题大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并分析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正确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的历练。

2.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当地政府或共青团组织为所在社区、村镇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等地方,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基层中锻炼自我,回馈社会。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和关爱互助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感受亲情实践活动。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献给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广大学生要合理安排寒假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实践、礼仪实践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

4.开展学术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学术科研和创新活动。广大学生要从假期的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寻找创新点,创作新成果,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比赛做好准备。

5.就业见习活动。寒假期间积极寻找本专业相关的就业见习单位开展就业见习活动。通过在业界的锻炼和磨砺,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四、工作要求:

1.各团支部对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广泛宣传,积极发动,以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2.我院非毕业班每位同学须提交至少一篇调查报告、调查论文、心得体会(均不少于2000字)或参加志愿者服务、就业见习单位的证明等材料。开学后,以团支部为单位将相关材料交至院团委,学院将组织考核。

3.下学期开学一周内,各团支部以座谈会、汇报会、板报等形式做好本次寒假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各团支部于活动进行完,提交书面总结于院团委,学院将组织考核评比。

请各团支部认真组织,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此次寒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传播学院团委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7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渝委发【2010】27号)文件精神,现根据《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关于组织开展2012大学生寒假社会调研工作的通知》(渝委发【2011】314号)的要求,我校将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2012年大学生寒假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研活动时间

2011年1月中旬—2月中旬。

二、参与对象

全体在校大学学生

三、调研内容

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以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主题,围绕以下几个重点方向开展调研: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3.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

4.基层教育发展现状;

5.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6.户籍制度改革情况;

7.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8.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相关情况。

四、具体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组织有力的师资力量,认真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各学院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提高学生自护自卫能力,确保调研平安顺利进行。还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杜绝抄袭、剽窃等现象。凡出现抄袭、剽窃等现象的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严重者将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相关学院将取消组织奖的评比资格。

2.围绕调研内容,撰写调研报告,题目自拟,可以就农村、企业、社区、库区等为重点调研对象。要求内容紧密契合主题、详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报告要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性,要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每个学生须提交一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字数在3000字左右。

3.下学期开学初,各学院认真组织本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的评选工作,将本学院学生调研报告汇编成册。并于2月25日前,将5篇优秀调研报告及汇总表报送党委宣传部参加优秀报告评审(报送电子版,汇总表见附件1,邮箱:cgxcb@cqut.edu.cn,邮件主题请务必注明“2012年某某学院寒假社会调研报告”)。报送报告要同时提交重庆理工大学论文真实性申明(加盖鲜章纸质版交至党委宣传部,见附件2)。

4.严格按照调研报告写作及排版要求规范化提交报告,不符合规范的报告将取消评比资格。请参照“重庆理工大学社会调研报告写作及排版要求”(见附件3)。

5.广大青年学生应认真撰写调研报告,保证质量。学校将组织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审,评选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8篇、优秀组织奖2个,并予以表彰。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向市委市教委报送优秀调研报告10篇参加市教委组织的评审。市教委将评选出优秀社会调研报告并给予表彰。

附件1:重庆理工大学2012大学生寒假社会调研报告汇总表.doc

附件2:重庆理工大学论文真实性申明.doc

附件3:重庆理工大学社会调研报告写作及排版要求.doc

联系人:丁威

联系电话:62563033

地址:明德楼202

党委宣传部 党委学工部 校团委

江汉大学社会组织 第8篇

一、族长的产生及其合法性——大学校长的权力来源

1.名门望族的世袭与禅让——大学内部产生的校长

在大学中, 名门望族或长房长子——每一所大学的龙头学科和最有名望的院系都会诞生族长——校长。而且,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校长往往在自己将要退下的时候推荐自己经过长期观察与考察而看中的人选, 这个续任族长往往也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或是长房长子。

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在于它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对传统社会的权力来源及其合法性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有过系统的分析。

统治 (权威) , 在具体的情况下, 可能建立在服从的极为不同的功能之上:从模糊的习以为常, 直至纯粹的合理性的考虑。任何一种真正的统治关系都包含着一种特定的最低限度的服从愿望[2] 。对于任何一个存在的统治类型来说, 都有其合法性根据, 人们服从的基础不仅包括习惯、个人利益、休戚相关的纯粹感情或理想动机,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任何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行动, “都要受到行动者自己对于合法性秩序和信念支配。”韦伯论述了合法统治的三种可能的依据:理性的依据、对传统的遵从和对卡里斯马 (Charisma——超凡魅力) 的信服[2]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 韦伯划分了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一是传统权威或“守旧势力”权威, 这是被自古就有的遵从权威影响和习惯性的观念神圣化了的习俗的权威, 如世俗王侯统治等;再就是非凡个人的神授权威 (卡里斯马) , 完全从人格上皈依并依赖一个人的大彻大悟、英雄气概和其他领袖气质, 如军事盟主、民众领袖或政党领袖等;最后是法理权威, 它依靠对合法章程的有效信任, 依靠由理性制定的规则建立起来的事务性权限, 也就是说, 依靠履行规定义务的服从观念。

内部产生的大学校长几乎全部占有了这三种合法性。显然, 让那些声名显赫、给大学带来荣耀和辉煌的学院院长担任“族长”自然就属于“对传统的遵从”。其次, 在这个族群中, 那些富有名望、影响较大、硕果累累的学院院长必然会形成族群众生产生一种卡里斯马 (Charisma——超凡魅力) 的信服。而这种信服同样赋予其担任族长的合法性。最后, 经由形式上的民主选举, 权力的合法性又打上了法理的印记, 当然, 这也是校长获得政治认可和社会同意的条件。

这种“族长”的权力合法性无疑最为牢固。

2. 政治嵌入——空降校长的权力场域

传统族群的权力格局中, 还有另外一种权力配置方式——政治嵌入式权力, 即族群的领导由政府或国家权力指定或配备。他们的权力合法性来自国家的授予。

现代大学中的这种权力模式同样存在。政府往往通过采取考察或其他形式为大学指定自己看中的人选担任大学的校长。

从权力的合法性上看, 空降校长权力的正当性与族群中外来权力的性质相似。由于政府的身份与性质, 外部的政治嵌入当然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属于政府合法性的延伸。但是正如20世纪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一样, 当传统村社组织的行政化使外部政治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直接渗入传统族群的各个角落,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中, 传统权力完全被摧毁或被收编。借助政府的垄断性权力, 外部政治势力的强势嵌入固然能够起到整合基层力量, 控制传统的族群 (农村) 政权以及实现最基本的社会动员等作用, 但是它对传统族群的文化习俗、历史记忆和宗法伦理的传统张力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随之而来的是这种破坏性的后果不仅进一步解构了传统族群的心理结构与族群认同, 导致了族群的碎片化, 而且由于族群的碎片化和传统治理方式的式微与消亡使得其自组织功能失效。这样基层农村社会就蜕变为集中统一的国家权力支配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缺乏最低限度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治权[4] 。因此, 由单纯的政治势力嵌入的村落权力结构是严重失衡的、一边倒的, 甚至是单一的。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下政府就不得不付出更大的动员成本和管制成本来保证族群的运转, 它使国家配置社会资源的成本急剧升高, 国家面临着向社会渗透的成本制约, 而族群发展的潜能同样受到很大抑制。

自然, 这种权力格局下的组织活力和组织有效性是不高的。这也许是导致很多大学水平不高的因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 统治的有效性是其合法性的基础之一, 这一点韦伯早有论述。

外部政治势力的强势嵌入还会导致族群的同质化。由于族长来自外部, 且由政治势力楔入, 于是众多的来自同一话语体系和权力系统的国家政治权力的代理人必然会寻求其上级的认可, 以寻求其身份与权力合法性的加固, 这样最终就会导致思维习惯、管理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高度相似, 从而导致不同族群的同质化发展。这种族群同质性动力机制同样适用于大学。

空降校长的权力来源与大学组织的传统习俗之间缺乏有效链接, 仅仅依靠国家权力提供合法性保障使得大学校长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国家意志, 这样众多的空降校长的价值选择与意志取向自然会高度相似, 大学组织的趋同自然在所难免。

3. 招婿入赘的家族野心——传统家庭的权力格局

家庭是族群的最小组成单位。在中国的传统族群中, 对于一个没有儿子的家庭, 在传统社会中只有两条出路, 一为从同宗中过继嗣子, 另一为招婿[5] 。

大学对外招聘校长有点类似于家族的招婿传统。招聘校长或者来自大学的传统, 或者来自大学的无奈——那些一度声名显赫的大学历经多年蹒跚踱步后面对逐渐破落的局面不得不寻求能人的引领, 而选出的大学组织的引路人一旦被这个文化族群认同与接受自然也就是这个族群中的一员, 自此兴衰与共、荣辱同在。另一种则是大学的传统, 在学缘相近与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族群之外寻找一名管理精英有助于族群的强大, 毕竟杂交优势使得学科的发展得益壮大, “姑爷”身份单纯的人际关系使“家庭”的管理超脱了人情与关系的羁绊。

“姑爷”作为家庭自己招进来的寄托“光宗耀祖”、“振兴门庭”的希望, 其权力的合法性自不待言。这是一种同意的权力, 校长对学校的统治来自这个族群全体族众的“集体同意”和“权力让渡”, 所谓“被统治者的首肯是合法性的第一个要求”[6] , 这也是现代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规范范式。当然, 作为全家复兴的希望, 新“姑爷”的治理绩效, 或曰统治的有效性同样决定着他的权力合法性状况, 但治理绩效之于权力的合法性绝不是充要条件, 文化习俗与价值选择才是这位族长权力合法性的核心保证。

最大的问题是族群传统与新任族长的文化冲突, 这不仅影响族长的地位稳固, 而且还决定着族群的目标达成。一旦二者之间出现文化冲突就只能有三种出路:第一是族群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历史习俗而适应自己选中的新族长;第二是新族长主动适应族群的历史传统与价值取向;第三是双方同时妥协, 大学在“新姑爷”的价值观面前适当退步, “姑爷”也尽量照顾这个家族的传统习惯, 直至双方互相满意。否则, 两相争斗, 必有一败。从理论上说, 要么“姑爷”出走, 要么家庭就范, 但是事实上, 在巨大的组织文化或曰族群习俗面前, 个体往往不得不低头, 即便是强人也难有改变历史轨迹和习惯力量的能量。2006年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萨莫斯 (L.H.Summers) 辞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冲突的案例。尽管这位“姑爷”有着很强的学术与行政管理背景和卓越的管理业绩, 但是, 他把在政府部门工作习得的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和风格也带到了大学校长的职位上, 方法简单、粗暴狂妄、口无遮拦, 再加上他歧视妇女和少数民族的作风与言论, 终于使他与教师群体离异, 相对于哈佛天性倾向于平等、民主与和谐的传统学院价值, 他不可避免地与教师群体发生尖锐的对抗, 致使教师对他产生敌意, 哈佛大学强大的文理学院教师最终对他投了不信任票, 导致他辞职。

所以, 对于大学来说“招婿入赘”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传统”与“姑爷”作风之间的磨合。

二、文化生产与族群荣耀——大学的学术生产

1. 文化族群的荣耀资本

对于众多的大学组织来说, 每一个族群的荣耀无疑只来自一点——这就是文化生产。与政治的攀亲、与权贵的结合都不可能获得其他族群的钦佩, 文化生产是大学唯一能够让人尊重的标准, 也是文化部落不同于自然部落的本质区别之一。

每一个组织的光荣与辉煌的标准都必然与该组织的本质与品性相关, 就像一个军事组织不可能以有多少家上市公司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一样, 它的荣耀必须是建立在辉煌的战绩之上的。

在自然的族群中, 族群的荣耀与辉煌当然有很多种因素, 文化先进、历史悠久、勤劳聪慧、名人辈出, 甚至是好勇斗狠、彪悍骁勇都可以成为族群辉煌荣耀的资本, 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荣耀和辉煌都必须与族群的存续和壮大相关联。

但是大学却不同, 它是一个文化族群, 它的组织性质与品性决定了它“辉煌”的价值基础——学术生产。大学的有效性不过是建立在其对真理的追求之上, 所以, 对真理的探索才是大学求得辉煌的价值基础。

就像如果没有辉煌的族群历史和荣耀的族群文化就不能获得其他族群的尊重一样,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丰硕的学术生产, 它同样不会得到来自同类和社会的尊重。与自然族群一样, 大学组织的辉煌与荣耀维系着这个文化族群的兴衰, 决定着它存在的合法性。

2. 文化族群的学术生产

在一个传统的族群中, 族长的责任之一就是保障族内物质资料的生产秩序, 为此, 他要考虑维持族群生产的最基本资源的获取。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族群为争夺水源、山林、草场的械斗或战争就说明了族群之间在获取生产资料时候的残酷性。此外, 对于那些全族共享的公共性生产活动, 族长必须出面协调与指挥, 比如祭祀、修谱、族群间的争讼等[7] 。文化族群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对资源的获取是大学校长的中心工作, 在英美的大学, 校长的主要工作就是筹款与出席毕业典礼, 这与传统族群中的族长为族群争夺资源和主持族群的重要传统仪式异曲同工。

传统族群的生产方式一直是以家庭或个体为单位的, 在此之上有一定的互助关系, 但却是一个松散式的自由组合, 彼此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是生产力低下时代个体与家庭繁衍生息的必要前提。以家庭或个人为主的生产单位在需要的时候会根据双方的自愿自由结合, 族长一般不会去指定谁和谁组合, 更不会干涉组合。族长的职责是为族内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与条件。

所以对于各个学科或院系如何进行学术生产, 科研团队如何组建, 尤其是那些跨学科、跨院系的大型科研团队的组合, 行政力量的撮合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就像没有证据能证明族长比他的族众更懂得生产劳动一样, 大学校长不应对具体的科研单位或学术组织指手画脚, 提供服务与资源才是其职责。

3. 文化族群之间的排名与竞争

最初的大学之间的比较没有专门的人或机构去做, 靠的是大家的感觉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口耳相传——那些校友、家长、官员、社区人士凭着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对不同的文化族群作出主观的判断和比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学之于社会重要性的提升, 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出现了, 就像乡下的社戏、端午节的赛龙舟, 社会系统也乐于提供这个竞争与比较的舞台。于是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排行榜之间, 大学不得不作出反应。

大多的时候, 大学被这些排名所绑架, 就像传统社会的族群一样, 每年的春社仪式或龙舟节虽然是每个族群都会自主举行的活动, 但是谁都不敢不重视乡间的比较评说, 尤其是那些弱小的族群。但吊诡的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排名与声望居然成为大学自身的研究内容之一。

三、族群中的另类——学者们的归去来

对于大学中的学者来说, 当他离开他原来所属的大学, 他常常也是选择加入另外一所大学, 而选择离开的原因和族众离开族群的原因也十分类似。

1. 价值冲突与学者出走

传统的族群中, 选择离开族群的一般是与族群的公共价值产生冲突的后果。那些看不惯族群的集体价值观和文化倾向的个体, 在强大的族群传统和坚硬的文化习俗以及庞大的族众面前, 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选取出走大多是其唯一出路。当然也有因违反族规而被逐出家族的倒霉蛋。

同样, 大学组织文化取向的性状也决定着学者们的背离或投奔。这些能够引起族众与族群冲突的文化取向包括“族长”的管理风格、族群内政治精英与学术精英的权力对比、族群的集体追求、族内资源的分配规则等等。事实上, 在一个文化族群内, 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显示出这个“部落”的文化内核。所以, 我们经常发现某某学者往往是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一怒离开, 或某某学者是因为该校的某一项制度而投奔过来。

当然, 出走的大多是有个性和有水平的“族众”, 对于那些实力不足的个体来说, 另一个族群能够给他提供的机会和资源他无法把握, 与其这样, 倒不如去顺应和适应这里的文化。

尤其须要指出的是, 在当下中国的一些地方性院校, 由于学校规模和性质等因素,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大学的地方化, 主要表现在学校人员构成多以本地和本校老职工的后裔为主,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管理结构出现刚性化倾向, 所谓的“外地人”上升通道和资源获取渠道被堵塞。这样在利益分配和文化冲突面前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遵循着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原则。因此, 这类院校虽然一方面为了学校的发展而大力引进人才, 但另一方面却是那些有水平、有个性的学者纷纷流出。

2. 资源所迫与无奈背离

在文化族群中, 因为资源所迫而选择离开的同样存在。这里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料也包括学科发展所必需的平台。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 学科与平台无疑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此外资源与待遇又关系到他的研究条件和生存状况, 所以一旦这些方面有问题, 他也许就会选择离开。退一步说, 如果说物质方面的待遇学者们还可以不计较的话, 那么学科平台的状态他们就不得不考虑了。毕竟学科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依托, 他们对学科的忠诚度是高于对学校的忠诚度的, 所以大学教师的组织属性相对较弱, 学科归属感较强。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科领域比大学组织对于教师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许多大学教师变换单位往往不是生活条件与物质待遇使然, 更多的是其学科情结的选择。

但是物质资料的分配制度并非可以忽略不计, 假如一个学者在某个族群内的所得远远低于另一个族群的同行, 甚至在这个族群中, 他的生存状况已相当艰难, 强烈的不满足感和被剥夺感将会催生他背离的欲望。

四、弱小族群的生存之道——大学的撤并关转

1. 更名与归顺

族群的更名与归顺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社会资本。文化族群中此类案例举不胜举。

比如近年来各省级教育学院由于面对日益缩小的学历补偿教育市场——这是它们最初的市场定位, 也是其资源所在, 而不得不纷纷改制:湖北教育学院改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安徽教育学院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 辽宁教育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合并重组沈阳师范大学等等, 并开展普通高等教育。而数目众多的专科院校也纷纷并入本科院校以谋求更好发展。

2. 迁徙与转行

譬如1167年, 在巴黎大学中屡受迫害的英国学者们愤而回国组建牛津大学, 而1209年一大批被当地市民攻击的学生和教师在逃离牛津后便异地而建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外敌入侵, 即将面临灭顶之灾之时远迁昆明;中国矿业大学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历经14次搬迁, 11次更名, 等等。

为了大学自身的发展而改变原来的专业结构和系科设置的例子同样很多, 比如众多的单科院校纷纷改制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 有的甚至彻底放弃其传统专业和市场, 像上文我们所列举的省市教育学院就因为成人教育市场的萎缩而纷纷投身普通高教市场, 如此等等。

与此相对, 大学史上那些在社会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变化面前仍然抱残守缺、不谋变革而消失的“族群”亦不在少数。

参考文献

[1]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1, (3) :13~25.

[2][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238.238-241.

[4]金太军.村庄治理中三重权力互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战略与管理, 2002, (2) :105—114.

[5][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M].张建国, 李力,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254.

[6][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 王远飞,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2.

上一篇:机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下一篇:洒水车司机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