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2024-07-17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精选8篇)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第1篇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各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小学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对他们品格因素的引导和渗透教育,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意志、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一、以学科渗透为渠道,拓展德育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把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全体学生在基础课程的

基础上,通过对课内外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以探究和设计制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自然地自主地积极地投身于课外各级各类的活动,真实地接触社会,真正尽快地独立起来,为后续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紧紧围绕学校特色文化教育,以学校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发展目标出发,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努力创建学校品牌。

二、创设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学科德育”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既是智育方式,也是德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做到平等对话。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由此而建立起

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做到以人为本。

三、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

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的容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第2篇

摘要:

学校德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和渐进的系统工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渗透特性。要全面提高德育渗透的整体水平及效率,必须切实解决好德育中的渗透意识问题,建立科学的受众、比照、渐进、反复和差别化渗透意识。

关键词:

将德育渗透于学校活动中 第3篇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能保证人类社会有序规范地运行, 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对青少年而言甚为关键。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靠空洞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的, 重要的是培养。引导孩子从小形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更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育活动都是依据一定的规则来进行了,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在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障碍赛跑要求学生越过或钻过障碍物跑向终点, 先到达终点者获胜。比赛中, 如果发现有学生违反规则, 绕开障碍物跑向终点。教师应立即对其予以批评指正, 并取消其比赛成绩, 以显示规则的严肃性。这样做, 使学生不仅能准确掌握规则, 更能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使他们懂得:公共规则对任何人都具有相同的约束力, 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学校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这类活动, 需要他们通过与同伴、老师紧密的交往、合作来完成。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 努力挖掘并有效利用同伴群体及教师这类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在活动中, 我们应更多地开展小组活动,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注意与同伴、老师密切合作, 以培养其良好的交往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例如, 游戏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协调性。开始活动时, 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体验。由于不懂得动作要领, 学生常常会摔倒。教师借此提醒他们:刚才大家之所以不成功, 就是因为两人之间的动作不协调。只有彼此之间统一动作, 统一速度, 齐步向前, 才能顺利到达终点。然后让他们根据提示再次体验, 使他们在前后两次活动对比中, 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课堂总结环节, 教师应进一步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要做到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才能共同进步。这样的活动,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能力

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但小学生年龄小, 见识少, 他们缺少必要的积极进取的意识, 更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因为缺少意志的磨炼、实战的考验, 他们才显得胆小, 才会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只有组织学生参与实战演练, 指导他们克服来自客观的, 更多的是来自主观的、心理上的恐惧感, 才能磨炼他们的意志, 引导其积极进取, 促进其不断进步。因此, 我们应根据孩子实际, 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指导学生勇敢面对, 战胜挑战, 以有效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能力。

一位女学生胆子较小, 在跳马时不敢起步。老师鼓励她:“你看, 别的同学都跳过去了, 你要勇敢点, 别害怕。”一阵犹豫后, 她终于起步了, 但到了跳马前却停住了。虽然没能成功, 但老师仍予以及时表扬:“你终于敢起步了。但要坚持到底。”第二次, 她虽然跳过去了, 但又跌坐在地上。老师继续鼓励她:“好样儿的。落地时只要及时下蹲、站立就行了。”第三次, 她终于成功了。老师带头为她鼓掌, 其他同学也一起鼓掌。这位女生害羞地笑了———为老师和同伴的掌声, 更为自己的成功。老师则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勇敢面对, 顽强拼搏, 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随着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指导和鼓励, 这位女生不断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最终取得了成功。她的成功, 得益于老师的悉心指导, 更得益于她自身不断增强的意志力和进取心。老师的一席话则深入浅出, 画龙点睛, 使现场所有学生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强化。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47-02

当前,理论式、口号式的德育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笔者所执教的学校结合矿区青少年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狠抓德育建设,积极挖掘本校的德育资源,把“矿工精神”渗透在德育工作中,使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了学校德育的质量。

一、结合校情对学校正确定位,充分利用校情中的德育资源

2001年,广西百色矿务局子弟学校从企业剥离,成为百色市东笋小学的分校。该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矿山,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都是煤矿工人,他们生长在矿山,学习在矿山。根据分校的性质和背景,学校把“为矿山职工解决后顾之忧”作为分校的办学宗旨,把“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名矿工满意”作为分校的办学理念。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考虑校情的学校往往不会走得太远。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矿工精神是矿山最宝贵的财富。而在矿山成长的孩子大多有着浓郁的“矿山情结”,矿山塑造了他们不屈的精神品质,无论多苦多难,他们总能找到生命的出口,坚强地面对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分校成立后,面对旧学校(学校校址不变)和老教师(都是原来企业归并过来的老师),如何合理利用新管理、新体制、新办法,利用“矿工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探索适合东笋小学分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成为学校研究的新课题。经过调查研究,学校决定用矿工精神来引领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在学校活动中渗透矿工精神

在德育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僵化的说教。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德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学校经常举行以下系列活动,将矿工精神渗透其中:

1.开展“矿工精神”大讨论。矿工精神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我们把“矿工精神”的大讨论融人到各阶段的德育活动中,以“矿工精神”为核心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通过开展大讨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在矿山工作的情况,使其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和关爱父母,也让学生懂得尊重父母,对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爱怀有感激的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举行“劳模精神激励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矿山特有的德育资源,抓住“六一”、“元旦”等时机,开展了“向劳动者致敬”、“民族精神代代传,矿山精神我继承”等活动,邀请百色矿务局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的颜廷东到学校作报告和座谈。让学生理解矿工为矿山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让劳模与学生面对面畅谈理想和未来,以劳模的成长经历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和弘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让青少年了解矿区的改革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涵,体验父辈的奋斗和骄傲,进而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产生自豪感。

3.开展“爱矿山、爱家园”系列主题活动。学校每年在“六一”节期间由少先队组织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爱矿山、爱家园”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开展了“爱矿山、爱家园”主题演讲比赛;二是组织开展了“我是矿山小主人”主题队会;三是组织开展了以“爱矿山、爱家园”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精神上深受鼓舞。

4.开设“心灵小屋”等疏导心理的活动。煤矿大多地处偏远的山区,矿工在千米深处的地下工作.工作条件艰苦,因此煤矿工作被称为“苦、累、脏、险”的行业,矿山成了艰苦偏僻的象征。作为矿工的后代,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自卑心理。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学校并没有消极回避,而是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学校通过开设“心灵小屋”、国旗下讲话、组织主题班队会以及观看矿山图片等活动,以学校的发展史和矿工的光辉业绩来教育、勉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煤炭事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心理疏导,使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自信心。

三、在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矿工精神

德育若离开实践、离开生活,一味地像慈母哺育幼儿那样包办代替式地“满堂灌”,往往事倍功半,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也难以提高。为使学生在感情上和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可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笔者所执教的学校开展了“走近矿山,热爱矿山,感恩矿山”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少先队大队倡议学生走进矿山、走进社区,把井口、区队作为青少年德育实践活动的第二阵地,先后组织开展了“我是矿山小主人”,“小卫士盼安全”井口慰问演出、送贺卡等实践活动。并在每个班选出一名优秀少先队员作为“矿山小记者”,组织-他们深入矿区采访.向父辈了解矿工工作的艰辛和矿山文化,了解煤矿工人的生活。切身感受矿山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帮助。少先队大队部还安排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开设小记者站栏目,及时报道矿山的消息,让学生关注矿山。这样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煤矿产业的认识和了解,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对父母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笔者认为,德育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到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驱动力。

四、把矿工精神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历来被人们理解为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一门极好的课程,思想品德课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源头活水”。矿山精神对于矿山子弟来说就是很鲜活、很切合实际的内容,完全可以渗透在如今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让它成为矿山后一代前进中的一盏指路明灯。长期以来,笔者一直承担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笔者的学生对矿山大都怀有特殊的情感,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笔者经常特意灌输一些矿山精神。如在需要用音乐激活课堂的时候.笔者选定了一组歌颂矿山的歌曲《塞上煤城》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了暖暖的气息和无穷的活力。矿山精神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结合,并能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使之深受教育。笔者所执教的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帮助,在此过程中.师生均获益匪浅。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第5篇

【摘 要】本文立足于作文教学,选取德育渗透的视角,从写作态度、提高觉悟、疏导、讲评、习惯培养、结合实际六个方面来论证如何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提升其道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 态度 觉悟 疏导 讲评习惯 实际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即,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兼顾到这两方面,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我认为职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尤其是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中。

加强德育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够走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想掌握一门技术,为将来的生存做好储备。那么,加强德育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学业有成,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在写作中学会抒发正确情感,学会感恩、学会爱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沟通等等,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求知的愿望,懂得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样,从内心改变他们的懒惰,让他们变得更阳光,更上进,最后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从容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达到以上目标,一直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认为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现代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家庭的娇惯,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帮助他人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职中生思想不够成熟,性格的可塑性强,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还很肤浅。结合这一特征,充分抓住课文的思想意义,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应有明确的写作态度

学生一旦清醒地认识到作文学习的意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近期目的与长远目标,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他们的写作就会变得主动而自觉。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的社会意义,把作文教学同社会利益、祖国“四化”建设联系起来,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学习目标,从而自觉地作文,正确做人。进行写作目的教育有多种途径:即利用学生对名人成就、经历、事迹等的好奇和关注,激发学生高尚的写作动机。

三、结合课文内容提高觉悟

如朱自清的《春》,诗情横溢,给人的感觉很美,这种美不是单纯的表现形式美,而是一种神与物游的美,情景交融的美。作者将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情绪,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作者思想,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就会懂得作文为什么要讲真话、抒真情,写所见所闻,为什么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把学生的作文过程变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高自身思想、修养的过程。

四、发现学生思想有问题积极疏导

作文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活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个性。但由于职业高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易激动,一旦遇到不愉快或者想不开的事情,思想上容易偏颇,产生不良情绪。而学生的`作文最能反映他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情感。从这方面来说,语文教师更易接近、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教书育人更直接更有时效,育人的担子也就更重。针对学生作文里流露出的消极思想。教师可以精心地设计开导性、鼓励性的批语,从而驱散学生心灵中的乌云,使学生精神振奋,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灵。

五、讲评得法,教育更深

文章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思想认识不同,在分析问题,提出看法时,就会有是非曲直的区别,即使都是正确的还有深刻和深浅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作者可能赋予它不同的思想。对学生作文里流露出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或者是摇摇不定的思想情绪,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而应该正确地引导。然后给学生指明方向,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引导人们向前看,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对某一事物或歌颂,予以教育;或嘲讽,使人猛醒;或鞭挞,以正压邪,要中心明确,学会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

六、要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从细小处着手,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完成从作文到做人的转化。学生作文要求字斟句酌,实事求是,内容真实诚恳,形成平易朴素,并注意反复修改。这种要求会使学生养成诚实、严肃的写作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学生作文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是不行的。而且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字迹工整,教师的批语就不能潦草,要求学生文从句顺,批语就不能晦涩冗长,要求学生态度严谨,批语就不能简单的写个“阅”字。

七、结合专业实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要精心设计实用写作能力训练。安排实用写作训练项目,把写作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着眼于“做中学、做中教”,用于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能力。比如说明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要求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认真的作风,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总之,职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职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作文写作大全》。

3.《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第6篇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呈现“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分析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职德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染上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远远超过德育课等文化课的教学时数,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学更是少之更少。某些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不被重视,成为其他主干课程补空的替补学科。

(二)教材方面

德育课的某些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些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章节距离学生很远,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经济政治理论性极强,教师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无聊无趣。教师很难把传统文化与经济学政治学理论融会贯通,达不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方面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德育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课程缺少深入的了解,无法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四)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娇生惯养,自私自利。来到职业学校后,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玩游戏成瘾,甚至打架斗殴,其学习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德育课看成是空讲大道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势必影响教和学的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第二,仁爱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恭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作为中职生,要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第四,理想教育。每个中职生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n中渗透的途径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小故事,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加强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讲堂,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展演等系列活动来加强对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中。如:在全校组织学生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活动。可以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师生同诵一起成长。或者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吟诵,并举行一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让学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古诗文的美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拓宽学生认知结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内涵

在平日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每遇到一个节日,应主动收集一些资料,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民俗等。例如,中秋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材料,如我们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调查取材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不但了解了民族风情,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存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德育教师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还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第7篇

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操作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我们农村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些实际情况,我们对本校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问卷中设计了家长问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并由此引发了很多思考!

二、结果和分析

调查后进行了统计,并根据统计数字标记了一些简略的备注,调查结果如下:

1、学校德育教育重视情况:认为重视的占25.5%,比较重视 占35%,一般的占34.5%,认为不重视的占5%。

2、小学教师课堂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方面:59.5%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品德课渗透,25.5%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语文课渗透,6%的人认为可以通过数学课渗透,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英语课渗透,5%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体音美渗透,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其他。

3、认为学校最不受重视的教育方面:

选择劳动健康占6%、选心理健康占44%、选德育渗透占48%选公民意识占15%、选爱国主义有8.5%、集体主义有9%,理想观念有7%、青春卫生有36%、环境保护23%、法制民主32%

4、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教育

其中心理健康占36%,行为规范占29%,公民意识占16.3%爱国主义占35%,集体主义占36.8%,理想观念占23.9%,个人修养54%,法制民主占25%。

5、学生德育现状

有3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给老师学的,45%学生选择对于老师问题,只有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45%的学生对于家长晚回家无所谓,43%的学生愿意把秘密埋在心理,53%的学生做事不成功是就不想再做,55%的学生选择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是老师来就遵守。

6、就教师应该如何专注课堂这一主阵地去渗透一方面的调查显示认为教师应端正教学思想的占56%,精心钻研教材占85%,在充分利用课堂渗透一项中:利用精彩的导入渗透占32%阅读渗透占55%,重点词句理解渗透占60%,口语交际渗透40%习作渗透占50%,作业批改渗透占30%。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德育教育的情况堪忧,这也恰恰

说明,德育渗透不容忽视,语文教师就肩负着这一重任。

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如下原因造成了“学校德育教育渗透”不良现状:

1、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家庭教育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2、社会德育环境滞后,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忽视了德育的培养;部分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三、对策和建议

1、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学科教学渗透和课外活动中,融合德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创新德育渗透工作的载体, 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中职学校钢琴教学的德育渗透 第8篇

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及专业技能, 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

汉代学者杨雄说:“师才, 人之模范”。这些充分强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或示范效果, 决定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钢琴教师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对自己提出要求, 同时要不间断地进行业务训练, 提高对作品的示范能力和自身演奏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 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二、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及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在培养自制力、耐力、毅力、专注力、适度感等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 钢琴教育有着它独特的功能, 一个钢琴演奏水平很高的人, 能准确地辨析音乐极微小的差别, 这是感受性极高的表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演奏技巧的提高, 更要充分发挥钢琴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独特功能, 重视对学生优秀品质、顽强毅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 通过识谱读谱的长期训练, 渗透做事认真、严谨的意识

我们中职学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5~18岁, 这个年龄段已经超过了最佳学琴年龄, 并且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及贫困家庭, 手指灵活性差。钢琴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识谱, 演奏者要严格按照谱面上的音符进行弹奏, 也是基础训练的重要方面。比如:钢琴曲《牧童短笛》, 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基本相似, 但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基础上的变奏, 音符比较密集, 如果在识谱过程中马马虎虎, 弹错音符, 就好像一篇作文出现很多错字让别人无法读懂, 也是学习钢琴坚决不允许犯的错误。再如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 谱面上标注很多强弱记号, 主要是表现从远处传来欢快的马蹄声, 逐渐逼近, 然后进入人们如歌般的感情抒发, 最后随着夜幕降临人群渐渐散去。如果学生不按照乐曲中的表情记号弹奏, 那么就很难表达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 通过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技术难点的攻关, 渗透耐力和毅力的培养

学习钢琴的过程是伴随一个个技术难点的克服去完成一首首钢琴作品, 每一个技术难点的克服都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当的耐力和毅力, 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 进校没有基本功, 但两年半时间必须要达到六级以上水平的任务,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比如要完整的弹奏贝多芬的《悲怆》, 必须解决速度还有技术难点, 那么就要求学生牺牲很多休息时间, 每天最少弹奏5个小时以上, 这就是对他的毅力和耐力的考验。

(三) 通过钢琴由慢到快的练习规律, 培养循序渐进的工作学习作风

慢练是解决一切技术的根本。不同阶段学习钢琴的学生, 只有遵循钢琴由慢到快的练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踏踏实实, 才能解决乐谱的准确性、手指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否则弹出来的乐曲空洞乏味, 错误百出, 不达要求。

(四) 结合弹奏内容, 渗透思想教育

选择一些具有意义的钢琴曲, 结合作品背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比如笔者让学生弹奏黎英海改编的钢琴曲《庆翻身》时, 引导学生细细去体会庆祝胜利的热闹场面, 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 通过四手联弹及钢琴伴奏内容的学习, 渗透与人合作的意识

钢琴四手联弹作品的演奏不仅能让学生集中精力, 还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 使自己的弹奏与合作者的弹奏达成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俩人既要练习自己的声部, 还要熟悉对方的声部, 在合作过程中要淡化自我表现, 更好地强调既独立又合作、个体服从整体的重要性。

(六) 通过每周回课的形式, 渗透责任意识

在钢琴教学中, 我们采用的是每周布置作业, 每周回课, 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完成作业, 往往找些借口为自己辩解,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每周布置作业时就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布置作业, 并且把每周回课质量上升到这是体现责任心的高度, 帮助他们建立强烈的责任心。

三、强调渗透方式中率先垂范的重要性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多种教育方式中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教师的身体力行,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的保证每天练琴时间, 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检查督促, 而是每天自己也到琴房去练琴, 相信学生会把听到的琴声变为动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 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巨大感召力和说服力。

专业课仅仅是德育工作教育的一小块阵地, 通过专业课可以渗透以及必须渗透得太多太多, 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德育渗透变成有意识的行为, 热爱自己的专业, 热爱自己的工作,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 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素质高、技能强的有用人才。

摘要:作为一名中职钢琴教师, 应该利用好专业课的阵地, 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及专业技能。本文主要分析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上一篇:社会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县xx乡镇人代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