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地理

2024-07-17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地理(精选6篇)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地理 第1篇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计划

郑爱国

学情分析:

高一时因为时间安排少,任务重,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太重视地理教学,学生自以为生物难学而有畏难情绪,再加之地理学科文理兼备,以及读图、分析图用图较难等,从而出现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指导思想:

依据《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标准》、《标准解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为达成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争取完成100%过C率,特制定本计划。本备课组的任务是为高二理科班的地理教学及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为了更好的进行复习工作,下面就相关方面简单谈谈我们的看法与感悟。

本学科由于内容多课时紧,大约期中考试后一周才能结束新课。由于必修三刚刚学完,我们想趁热打铁先复习必修二,然后再复习高一学习的必修三和必修一。

时间和内容安排计划如下:

必修二:共安排12课时(一、二两周)

必修三:共安排14课时(三、四两周)

必修一:共安排13课时(五周一周)

综合训练:(至小高考前)

具体措施:

一、科学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

凡事预则立,从复习伊始,我们就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并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的课时安排不断调整。计划突出高要求、低起点、重基础、低难度、重覆盖、求全面的特点。我们的计划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也涉及补差和自主学习辅导的安排。第一阶段复习突出知识整合,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力量”。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先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复习任务 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带着“任务”积极地走进课堂。

在新课复习环节时,我们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精讲巧练,侧重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归纳和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不断发现和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三、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

1)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除掌握专题知识外,还应该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有问题不能拖。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每次模拟考试:模拟测试的成绩在一定限度上对复习起一个指导作用,分数不管高低,都要认真总结一下,3)树立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比较高的目

标,为自己的目标实现增添动力。

4)引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学生要结合教师的计划指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多做一些综合题目,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过A;保证过C。

5)做好心理辅导:由于高二年级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学生时常会出现一些心理或思想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以免影响学习效果。

四、加强课后督促与检查,精选习题巩固复习效果。

复习效果的巩固关键在课后,记忆和应用是需要时间作为保证的,我们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作业的方式包括背诵和识记知识点、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等),并及时督促和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讲评,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在检查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注意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交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各类各地模拟题进行筛选重组,强化基础题,突出材料情景题和综合题。从专题到综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有重点的专项训练和综合模拟练习体系,努力引导学生确认这样的试卷就是学业水平测试本身,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复习的要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注意规律性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努力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五、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大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并要求学生背范文、教师精选的课文段落、写作必背句型,使学生熟悉英语的句式结构及习惯用法,从句到篇,从而写出完整的英语文章。另外每周进行一篇的写作训练,鼓励运用背过的句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地理 第2篇

(20120311)

南通市初中地理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属标准参照考试。因此,本考试以考查学生初中地理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为主,适当考查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南通市初中地理师资与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标》为依据,以“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部分的基本知识为命题范围,紧扣教科书,参照《南通市2012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指导与自主练习(初中地理)》(以下简称《复习指导》),联系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运用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考查学生对初中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读图、识图、用图能力)和基本能力(获取有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能力)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二、试卷结构与命题意图

(一)试卷结构

1.试题类型

包括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和综合题(读图填空、图表分析等,5~6小题,共50分)两大类。

2.难、易程度比例

容易题(较容易题)占75﹪,中等难度题占15﹪,较难题占10﹪。

(二)命题意图

1.注重考查基础

初中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课程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作用,决定了初中地理学测命题必须将考查初中地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放在第一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考查基础,不是传统意义上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基础的考查,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初中地理主干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对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的考查。

2.强调能力立意

基础,不仅应包括基础的知识,还应包括学科内基本的能力和思想方法,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因此,努力做到以学科能力为立意来命题,试卷中尽量减少简单记忆、重复、再现层次的试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学测试卷要坚持的命题意图。

3.突出工具运用

地理学科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学生学科工具的学习应用能力是高中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地理学科的读图分析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科工具的运用,既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更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础。地图是地理信息最重要的载体,更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读图、用图也是体现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命题中注意图文并茂,以学科工具为载体,考查学科工具的运用,考查学科能力的层次,突出考查学生学科工具运用的情况,是初中地理课程学测试卷最具地理学科性质的特征。

鉴于初中毕业考查是评价学习结果,过去的传统考试中,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难以做到。1

为了让初中地理课程学测试卷,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2013届初中地理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将呈现“学生现场学习、思考、答题”形式的试题,考查学生对初中地理课程“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达标程度。

四﹑复习目标与教学建议

(一)复习目标

在《课标》的总框架内,参照《复习指导》,结合教学实际,建议达成以下复习目标: ●地球与地图

1.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的区别,理解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在地图上正确判读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4.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用语言描述地球运动的特点。

5.理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6.了解五带的划分。

7.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8.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9.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海洋与陆地

10.对照地图,用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1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1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对照地图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天气和气候

14.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15.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6.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17.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能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8.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19.根据气温、降水资料或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能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20.根据气温、降水资料或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的特征。

21.了解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两极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极地气候,以下同)的基本特征。

22.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23.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居民和聚落

2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5.知道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查阅资料,了解本地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26.知道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根据人口的分布图,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分析人口疏密的原因。

27.认识“人口问题”,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资源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大洲、地区和国家

28.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9.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0.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31.依图说出东南亚、中东的地理位置特点。

32.读图简述东南亚、中东、西欧、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3.说出东南亚、中东、西欧一~二种主要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和出口情况。

34.在地图上说出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35.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6.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的特点,说出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37.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38.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9.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我国的人口、民族

40.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

41.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42.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

●我国的地势、地形

43.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江南丘陵和东西南北弧形走向的主要山脉)的名称,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44.利用中国地形地势示意图,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5.举例说明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国的气候

46.知道0℃等温线是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47.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8.举例说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我国的河流

49.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说出黄河的概况。

50.知道我国内外流河和内外流区的分布,分析、归纳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因素。

51.举例说明长江、黄河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的自然资源

52.举例说出自然资源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5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特征。

5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55.能说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主要措施。

●我国的农业

56.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

57.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农业(水稻、小麦、甜菜、甘蔗、油菜)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58.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我国的工业

59.据图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理解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60.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

●我国的交通与旅游文化

61.了解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6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6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65.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差异。

66.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7.知道南通市县(市)、区的行政区划,运用地图说出南通市地理位置的特点。●地理基本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要素与特点的分析、环境发展的分析

68.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

69.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二)教学建议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地理 第3篇

一、紧扣考试大纲, 深入讲解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 密切关注考点的变化。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选择高考模拟卷中的基础题目, 以使学测试题与高考试题的难度相当。值得注意的是, 某些学测试题就是对高考模拟题的改写甚至是直接借用。

教师要通盘考虑每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填充图册, 落实重要的历史事件, 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要深入挖掘隐性知识, 争取做到考点的全覆盖。20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为背景, 间接考查了江苏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域———沿海港口城市。本题虽超出了考纲范围, 但只要学生平时认真填写完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完全能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依照时间顺序, 围绕单元引言的标题, 按照历史发展脉络, 系统地总结每单元的知识线索。提炼知识线索时, 做到以点带面, 构建完备的知识网络。2008年第38题基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范式, 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史。2009年第36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37题围绕西方人文精神, 考查了智者学派、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38题围绕近代各阶层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考查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2010年第37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趋势;第38题围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考查了产生、短暂春天、发展较快三个阶段。2012年第37题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查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也要体会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 遵循“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的教学理念, 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同一性、多样性和互通性。这种教学思路在学测试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反映。

教师可以打破单元的、模块的界限, 按照时间顺序, 根据设定的主题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 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的优点在于既能横向地展现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全貌, 又能纵向地鸟瞰不同时期某一领域的演进趋势。2011年第4题借助美国学者墨菲在《亚洲史》中的论述, 考查了宋朝在商业 (打破坊与市的界限) 、文学上的繁荣景象 (词成为主流文学体裁) 。2012年第36题围绕中国教育发展史, 考查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教育普及方面的贡献, 汉武帝时期的教育举措,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严复的教育主张, 新中国成立之初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成就。

二、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 江苏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民版和人教版, 这两个版本对某些问题的表述, 在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命题人会考虑到现实状况, 尽可能兼顾两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考纲为准绳, 研读这两种版本的教材, 做到互为补充。2012年第38题围绕二战后西欧联合考查了其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对于西欧联合的过程, 人教版细述了20世纪的60年代欧共体和90年代欧盟, 简单提及了70年代 (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人民版则叙述了1975年选民直选产生的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事实证明, 学生由于对人民版重视不够, 结果导致作答此题时失分较多。

三、注重地方史教学, 关注热点问题

江苏独立命制的试题, 通过考查地方史的相关知识, 不但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名人和身边的事件,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爱恋之情, 而且也契合新课标对合格公民的期许。2008年第14题考查了江苏近代历史人物———南通张謇、无锡荣氏兄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2011年第13题以青奥会为切入点, 考查了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南京条约》签订、《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日本投降、国民政府覆灭。2012年第7题利用近代苏州城的截面图, 考查了与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相关的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8题考查了在南京发生的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这种命题趋势客观上要求教师关注与江苏有关的历史知识, 围绕某些选定的主题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整理。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地理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策略

江苏高考方案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简称“学测”,俗称“小高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达A还能加分,所以面对每年三月初举行的“学测”,目前很多学校常暂停语数外等课程,重点进行“学测”冲A。因此,学生不仅要重视“学测”,教师也更应选择科学的复习策略与方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地理复习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知识体系,并达成老师设定的目标。以下是我对地理“学测”复习策略与方法的一些简单想法。

一、教师研究考纲说明

在进行一轮复习时,地理老师要认真研读“学测”说明,了解其中的变化,并仔细分析以往几年的考试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本校学情的复习计划,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通过“学测”说明了解到考试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客观题主观题分值比例为7∶3;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试题各占一半。

二、教师重视教材

对于地理教材,我们地理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理清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必修课程“地理一”“地理二”“地理三”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地理一”主要是自然地理,主要的考点集中于运动。“地理二”主要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导线。“地理三”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的开发与整治等。

三、精心安排,合理复习

由于江苏“学测”安排的限制,高中地理复习时间紧张,教学内容多。教师要统筹地理复习的各环节,制订合理的地理复习计划。

根据我校学情,我们一般将“学测”复习分成两个时间段,实施两轮复习:一轮复习主要抓基础知识点;二轮复习注重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复习时回归课本;其间进行校本化的习题练习和相应的综合练习。经过合理复习,学生在基础地理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提高,最终也取得了较理想的“学测”成绩。

四、整合讲义,大胆取舍

当前全国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种地理教材,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教材来复习呢?根据新课标和我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校地理教师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大胆取舍,重新编写讲义,大胆舍去完全不同的内容,选取相似的内容。在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中,鲁教版中介绍了城市的区位因素,但其他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新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对这样的教材内容,我们一般灵活舍去。当然整合讲义,取舍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坚持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为主,形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結构和对人地关系的把握为目标。

五、激发学生积极性

根据我校的学情,我们既要追求“学测”的合格率,又要追求达A率。合格率的关键在于后进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积极调动其学习兴趣。其常用方法有这样几点:一是课堂重点盯人,即每节课上课都要找其回答问题;二是逐个谈心,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对那些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三是不吝啬表扬,要时刻对后进生的一点点进步进行表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佳鼓励。

同样,对于冲A的学生,也要激发其学习热情,每分必争,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的复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运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地理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独特的知识载体,它集地理原理、规律及考查形式于一身。此外,地图也比文字更加形象生动,是学地理最好的工具。因此掌握了地图就等于把握了地理脉络。江苏地理近几年“学测”试题中都至少有十几幅地图,因此对地理图表的读图、析图能力一定要加强培训。地理常见的图表有:原理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等。在做小专题训练时,要对太阳光照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洋流图、地壳物质循环图等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绘图及分析图表的能力和方法,掌握图文互换的能力,充分发挥图表在地理考试中的重要功能。

七、精选练习,精讲精练

在地理复习中有必要进行适量和高质的练习,但要注意“量”要合理,合理的“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和解题速度;高“质”是指要围绕考点,精心编制校本化习题,尽量避免照搬现买的资料讲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综合和运用知识点等能力,增强考试的适应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复习方法得当、训练到位,明年的江苏地理学测中我校合格率和达A率一定会有更大提升。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怎么备考 第5篇

必考题既作为学考试题,又是选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试题既要照顾到学考试卷的难度,还要考虑考点的覆盖面,所以相当一部分试题素材是直接来自教材,或者是教材知识点的直接呈现,或围绕教材某知识、原理进行改编、逆向设问等。因此在最后阶段的复习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考点和要求,认真梳理一遍教材,做到知识点不遗漏。

在复习时,可以在《考试说明》相关知识条目旁边划“√”表示过关;对于不能迅速回忆起来或印象不深刻、拿不准的知识点,立即翻开书本、笔记加以巩固,也可找同学互相帮助,或让老师指导,及时补上漏洞,然后再划上“√”表示过关。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依据《考试说明》,将相互联系的知识重新梳理,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二是在梳理的过程中查找和弥补了漏洞;三是看到划满“√”的《考试说明》,可以使你增强考试信心。

强化重点章节和知识

高考试题年年不同,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年年重现。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的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大气热状况和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必修二的人口问题、城市化、工业和农业区位等知识,是每年必考的重点知识,最后阶段应进行强化复习,做到准确掌握原理、透彻理解过程。

例2 (.11)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完成11、12题。

准确理解重要概念

目前高考试题对地理概念、地理术语正确理解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在复习时强化对地理概念的全面理解,对地理术语的正确使用。

高中教材上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又是背斜、向斜和地垒、地堑的上位概念。断层是岩层发生断裂,两层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但渭河谷地至少是由两条断层组合形成的,所以其地质构造不能写断层,而应该填写“地堑”。

其他相似的概念还有:热量、光照、气温;降水、水分、水源;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壳运动;风化、风蚀;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沙漠化;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空间布局;生产协作、投入—产出等。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使用范围,需要辨清楚。

正确理解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是命题的用意,就是命题人通过题目想要考查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的意图。命题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服务于命题意图的。因此在复习阶段,应该强化对地理命题意图的理解,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1.理解填空题的限定

高考题第26、27题大部分为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根据题意填写出最恰当的地理词语。这就需要注意题目给出的限定条件,然后进行填写。

2.杜绝错别字

由于填空题每个空要填写的字很少,因此在评卷时如果出现了错别字,一律算错。如苏伊士运河,因为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专有词语,如果写成苏尹士、苏伊世等,都算错。

3.理解设问角度的指向

地理选择题答案是唯一的,非选择题一般是参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浙江省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问答题的“小切口、小角度”特色比较突出。

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应该强化答题角度的训练,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提高得分率。

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地理“社会热点问题”是指以社会热点为背景,以区域为载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的问题。从浙江省的高考命题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问题、城市问题、土地荒漠化与治理、气候变暖等一直是命题者所关注的。就餐、作业写累时,或者周末回家时,尽可能多看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不仅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而且许多内容都会与高考有关。

回归教材和地图

到最后阶段,一般都会进行模拟题训练。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围绕题目进行学习,而是要回归教材,回归地图。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选修教材、地图册等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都可以作为高考命题的取材范围。

总之,最后阶段复习,再回归教材、回归地图,认真通读一遍教材内容及地图册中重要的插图、提示,对提高考试成绩将有很大帮助。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地理 第6篇

2014年小高考刚刚结束,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经过紧张而充实的复习过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我认为我们备课组的齐心协力及落到的实处工作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一)可取之处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关注考点变化。我们在认真研究《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各个知识点落实到位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考试说明中新增和能级要求变化的考点。注重加强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今年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卷学生整体感觉不是很难,试卷不偏不怪,知识点覆盖面广,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和我们的复习思路一致,所以学生也考出了较好的成绩。

2.对应考点要求,精编学案和练习。本备课组各位老师思想统一、分工明确,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采取教学案一体化式复习模式,每份学案前有知识点总结,强调重难点和考点解读,后面会有相应的练习。练习在命制时,突出复习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在讲解过程中特别是主观题能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并且注重模块知识的迁移和变式训练,总体来说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3.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地理试题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命题背景充分体现时代性的特点,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南极泰山站、“玉兔”登月、索契冬奥会、“单独生两孩”的人口政策、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什么天气适合放鞭炮、地震发生后我们怎么办、汽车限行能否从根本上改变雾霾等问题。尽管融入新情景,但考查的是主干知识,我们在复习中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尤其在临考前的热身题中,几乎涵盖了小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所有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最后成绩的提升。

(二)不足之处

由于地理老师人员较少,虽然学校已经派人支援,但由于每位地理老师都是超负荷工作,无法再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学困生,使得几乎每班都有个别需要单独辅导的学生没能得到老师应有的关注,成绩提升不明显。

上一篇:孝昌县2009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机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