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过有意义的大学

2024-07-27

怎样过有意义的大学(精选8篇)

怎样过有意义的大学 第1篇

1、认真去爱。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爱你碰巧你也爱的人,那么请好好去爱,认认真真的谈一次恋爱,大学里的恋爱没有世俗的困扰,眼里只有对方,而且在过程中你会学到如何爱一个人,如何关心自己爱的人。

2、正确考证。

有的人在大学里面感觉一下子找不到了目标,所以就不停的考证,别人说四六级证书管用,他就去考四六级,别人说计算机三级证书比较有分量,他又去考三级证,别人说教师资格证是以后就业的保证,他又去考教师资格证,总之自己没有目标,只是在听别人说。虽然不太明确,但是应该有个大体的目标,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向哪个方向努力,如果你压根就不想做老师,那么考个教师资格证,不是一件费事费力的事情吗?

3、努力学习。

既然是学生自然学习是第一要务。虽然说在大学里面不会有成堆的试卷和堆积如山的参考书,老师对你的要求每没有那么严格,但是学习毕竟是学生的天职,没有了督促和压力更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毕业的时候才能够学有专长。

4、参与社团。

在大学里面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社团里面你会学会分工与合作,还会懂的怎么样与不同的人相处。还能认识许多可爱的学长学姐,和他们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

5、社会实践。

有机会的话应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做个兼职,挣钱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要体会一下社会的不同层面生活,而且明白劳动果实真的来之不易,有利用你以后走向社会。咱们生科院的青协可是有很多活动的,大家可以踊跃参加的啊!

怎样过有意义的大学 第2篇

有家人的祝福,亲情是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以不经常联系,但是你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都会记得。

朋友的祝愿,朋友并不会像家人一样有浓浓的血缘关系,他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幸福的纽带,从互不相识到相互关心,那是一种非亲人又胜似亲人的感情。

爱人的关怀,爱人是人生的长河中陪伴你最长时间的人,如果在一起的每一年都会收到爱人的一句生日快乐那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儿的生日,娘的苦日,在这一天里千万别忘记自己的母亲,是她在某年的那一天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你,并给了你所有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怎样过有意义的大学 第3篇

从事同样的工作, 认识为什么如此不同?这完全在于不同的人所持有的工作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而这种工作价值取向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对工作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个体工作的质量。

一、谋生、职业、事业三种工作价值取向[2]

工作价值取向是一种从工作目标的角度研究和诠释工作意义的方法,指个体对自己工作价值与工作期望的主观定位, 包括个体对本职工作如何影响生活的认识。它是个体的价值追求在工作中的反映,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感觉、在工作中的行为及个人期望通过工作实现的目标。

1. 工作价值取向分类

美国社会学家Bellah及组织行为学家Amy Wrzesniewski等将工作价值取向划分为三种类型:谋生取向、职业取向及事业取向。

持“谋生取向”的人认为,工作只是一种个体谋生的手段,工作的目标是经济收益与物质回报;持“职业取向”的人则认为,工作是个体在某个行业中取得进步和获得成就的途径,其所追求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收益与物质回报,更在于职位的提升和权力、名誉的获得;持“事业取向”的人,其工作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只看重工作本身,所追求的工作价值仅限于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工作是联结个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关键纽带,而绝不仅仅属于个人。

2. 三种工作价值取向的关系

Amy Wrzesniewski研究发现,工作价值取向的不同并不完全取决于工作本身。正如上述故事中的三位砌砖工人,即使从事同样工作的人也会有明显不同的工作价值取向。把工作看成是事业的一类群体,其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只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或发展途径的群体,而且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更多;而只把工作看做谋生手段的人则从工作之外获得享受,如朋友、爱好等。

另外,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更多地取决于其对工作的认识,而不是其工作的收入或其作为个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个体工作价值的取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工作目标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个体的成长、工作情况和自身所处环境的改变,沿图示的曲线转化。(见图)

3. 教师工作价值取向

教师,既可以被单纯看做一份简单的工作,也可以被当成一种职业或者一项事业。若只被当做工作,意味着它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具有这种工作价值定位的教师,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取得这份工作所要求的谋生技能,从而能够凭此技能赚取工资、养家糊口,除此之外,工作本身没能带给其任何享受和快乐。这恐怕就是匠人、手艺人的定位,教书匠就是这一定位的名词。[1]

教师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项理想的事业,如果一个人选择做一名教师只是出于工资报酬或者希冀谋求一官半职,以求实现个人对名誉、声望、地位等的追求,那么,其工作价值取向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职业取向上。

而怀有事业取向的教师,除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精神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创造、职业生活的幸福、生命质量的提升。正如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一个教师,如果你热爱你的事业的话,那么,吃苦也是享受。”持事业取向的教师视校园为最纯美圣洁的净土。对他们而言,教师是一种充满着梦想和朝气的事业,一种孕育着伟大力量的事业。他们在工作中的每一天都是充满诗意的、快乐的、充实的。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们甘心为学生、为教育不计报酬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以至毕生精力。

二、事业取向导向下的教师生活

国外学者Paula McGree指出,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人,会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一种热情,并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真实的自我。他们面对工作抱有一种“24—7—365”的态度,即工作已经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可分割,融入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一年365天所有的生活之中。Paula McGree同样强调,金钱和名誉永远不会成为决定一个人事业取向的最主要因素。[4]概括而言,持有事业取向的教师,其生活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 热情与迫切性

事业取向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面对工作,从不会有任何懈怠情绪,而是满腔热情、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这种热情和迫切性在一天的24小时、一周的7天、一年的365天中,从不间断、从不停止。对这样的教师来说,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完全内化为教师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教育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2. 同一与长久性

忠于事业的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不是朝朝暮暮的,而是一种长久的爱、彻底的爱、数十年如一日的爱。陶行知先生概括教师的生活应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爱育爱,用生命谱写出动人的教育诗篇。教育的成功不是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持事业取向的教师,坚定着不屈不挠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他们甘于寂寞,在平凡、平淡、平实中坚守着这份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从不动摇的信念是,“如果有第二次生命,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

3. 自觉与自尊性

教师职业生活中幸福感的真正来源是个体自发的感觉,这也体现在教师的自觉性、自尊性。事业取向下的教师,从不把教师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和升官发财的途径,而是自觉地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他们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以感情为纽带,自觉地在实践中维护着教师的自尊。教师是一份值得尊敬的职业,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本人更是值得尊敬的个体。就尊敬而言,最根本的是教师本身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业角色的尊敬,教师只有自己尊敬自己,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4. 意义与享受性

有人说真正忠于教育的人是长寿的,它会使人心胸宽阔并有所寄托。坚守理想的教师每一天都是愉快的,工作带给他们的是满足的心情和享受的感觉。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教师认为,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也不是发展的途径,而是生活的本身。虽说教师的生活更多地意味着艰辛的付出,教师的幸福是滞后显现的,但对他们而言,“给”永远比“拿”愉快,那是生命中的极乐。很多年前一点微弱的灯光,今天也许会汇成一片灯海。怀着虔诚之心拥抱教育,一路风雨一路歌,一串艰辛一笔收获!

三、教师事业取向的培养

Amy Wrzesniewski认为,工作任务与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只是个体架构自己工作的“原材料”,随着工作的进展及工作中与同事、领导的交往,个体都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即实现工作完善。A my Wrzesniewski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医院的一名清洁工,既可以只把自己看成一个不起眼的清洁工,也可以在清洁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相处、目睹他们逐个康复,而把自己定位成对病人康复有所贡献的一名医务工作人员。[5]

那么教师究竟为什么、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有可能会去加工这些“原材料”,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并提升自己对工作意义的认识,进而培养起对工作的事业取向呢?除了工作环境等外因的改善外,教师个体可以主动地在实践、心理、交往等三方面的活动中重塑自己对工作意义的认识和追求。

1. 在行动中改变完成工作的方式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教师工作的对象千变万化,这就对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千百次地进出教室、上下讲台、说教,日复一日,因此最终得出了“教师的生活单调无聊”的结论。

汉代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讲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看似平凡、单调的教育教学充满着探索、创造所带来的感动和力量。教师需首先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自主地钻研和探索教学规律,让自己在行动中探究,时时有一种“行动着、美丽着”的感觉;于学生群里中求同存异,营造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在学生注视自己的表情中,从学生满足的笑脸中,体会他们一次又一次专注与领悟后的欣喜。教师要站得高、望得远,在探索中“授之以渔”,对教育实践精益求精,品味置身于校园这片纯美净土的无限乐趣。

2. 在意念中端正对工作的态度和认识

对工作的态度和认识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还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是一个个重叠的根号,一沓沓作业本成为其青春的无数次平方根。[1]其实,这些都只说对了一半,教师更是一份充满乐趣的事业。

教育的对象变化万千,教育的世界奥妙无穷,所有这些为教师的工作注入了无限活力。身在教育行业,可谓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同时又是乐无止境。教师在不断的探索、反思与实践中,在完善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端正和提升了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和认识。教学不再是一滩枯燥无味的死水,而是一片神奇的大海,等待教师的乘风破浪。在这样的教育下,教学和学生都是鲜活的、不断超越的!教师则执著、智慧、从容地爱着教育、爱着学生,用心品位和享受桃李芬芳的欣慰与快乐。

3. 在交流中完善与同事、学生的关系

个体对与人相处有一种本能的需求。工作中的个体,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会不断改变对自己工作意义的认识。[5]教师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对象是其他教师和学生。教师工作是一个群体性比较强的活动。

每个教师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都不同,但是他们却可以在民主、开放的讨论中交流各自不同的教育思想,接受询问和观察。这样的互动使得信息和经验在流动中被激活,并实现增值。教师从同伴中获得信息与经验,避免走弯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我价值,与同事在交流碰撞中共同成长。

充满爱心的教师常常能在无意中放大自己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有爱心的教师,首先应该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健康、快乐、向上,然后再希望他们成绩优异。爱心是创造奇迹的课程,在以自己的爱和智慧与学生的对话中,爱心能带给教师一些新的思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创造出新的奇迹。而参与其中的学生,会在快乐成长与不断进步中,更加肯定教师的教学,加深对教师的感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间的对话交流,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与沟通,善于反思的教师总能从中捕捉到一些新的动态信息。

教师是一种充满着梦想和朝气的职业,是一种孕育着无限乐趣和伟大力量的职业。热爱事业的教师已将工作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并不声名显赫,但他们依然深爱着教育,坚守着这份赤诚,于平淡之中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6]李源田.派往明天的教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41、14.

[2]Amy Wrzesniewski.Jobs, careers, and callings:work orientation and work transition[D].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9;Douglas E.Freed.Material benefits, advancement, or fulfillment:a study into the causes and predi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 based on how people view their work[D].School of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2002.

[4]Paula McGree.Is your career your calling?[J].Black Enterprise, 2003, (2) .

过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第4篇

作者就是在这种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80岁的时候还登上过阿尔卑斯山。

他的作品《人生的真谛》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至今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并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人生的真谛》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的集中营经历,描述囚犯从进集中营到获释的各个阶段心理反应;第二部分用实际病例生动地阐述了意义疗法的概要;第三部分为1984年再版时增加的一章补充理论性总结。

重读弗兰克尔的《人生的真谛》,不禁使笔者再次思考那个每一个个体都曾有的追问:人为什么而活?生命究竟有何意义?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人生?

其实,生命就其本身而言,并无意义。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作为一名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一项“成人”的事业,并非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教育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同时也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正因为无法完成,教师不得不一直走在追寻“完美的人”的路上,并将这种追求视为生命的意义。对这种生命意义的追寻使教师的心灵有所皈依,心灵有皈依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懂得作为人的生命的终极价值,他是作为人而不是工具或者机器而存在。

“人只有充分表现了自己,当他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能量时,人才会生存。如果他不这样做,如果他的生活只是由占有和使用而不是由生存所构成,那么,他就是退化的;他变成了一件东西;他的生命就无意义了。它成了某种受苦的形式”。当一个人学会追求自己所想做且能做的事情时是最幸福的。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如果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他就能体验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他就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哪怕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因为,“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想要过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现实的人并不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为最终目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除了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外,教师还有心理的需要,期待尊重和爱,渴望心灵自由的空间,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追求等等。只有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教师才可能建构幸福的教育人生,凸显主体的生命意义。

人是要有理想的,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和挑战,生活就变得毫无意义。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乃在于其理想性。教育是理想与人的关系,信仰是方向,建立方向的人是有力量的人。教师倘若没有或丧失教育理想,就会陷入贫乏、枯燥的教育现实泥沼而成为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回想教育家孔子,为了理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忘食,忘忧,忘老”并非由于健忘症,而是因为把握住自己的理想,所以生活始终充满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选择最终还是做一名最普通的乡村教师。他的教育人生轨迹化为五卷《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激励了每一个对未来、对理想、对教育抱有追求的人。若一个教师不具有职业理想,不热爱乃至厌倦教学工作,他就会无视诸多规范和规定或仅在形式上满足规范和规定,仅仅将教学视为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迫于外在压力和无奈,他也许会付出劳动和汗水,但真的很难享有教育的乐趣和幸福,也很难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教师信仰教育就是信仰人自身,就是信仰爱。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带着爱去工作。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信仰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一名教师,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学生可以放弃。他全身心的爱学生、给予学生,这种富于热情和智慧的给予使他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直接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教师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使自我与学生成长为一个“人”。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教师有爱才会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是一种认知方式,包括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弗兰克尔以其经历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因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它构成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

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必须承认,即使经受磨难,自己也是独特的一个人。因为,没有人能够解除自己的磨难,替代自己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凡走过的,必留下足迹;凡奋斗的,必经历成长。只有奋斗过,成长的历程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培养。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

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 第5篇

过烂漫的春天,走出春天的地图,我们就走进了火热的夏天,激情的夏天。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进步与和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8级特大地震,给母亲带来巨大的灾难,牵动全国人民的心,血浓于水,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学校倒塌了,成百上千的孩子、小伙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失去了爸爸妈妈;失去了曾经温暖的家。想到这些,大鼻子魔法师满眼泪花。大鼻子魔法师真想有阻止地震的魔法,真想有让失去生命的孩子复活的魔法。可是,我没有,只有写好作文、日记的魔法,只有感动的心。在这场灾难中,我们将迎来2008这个特殊的六一儿童节。我们要用特别特别的爱来过这个特殊的六一儿童节。我想,今年“六一”的主题可以是:“快乐、自信、坚强、责任、祝福。”。

我觉得,我们“六一”,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我们不要给孩子们太多压力,要让我们和灾区的孩子都过个快乐欢乐的节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鼓励灾区的孩子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给予精神上的爱心抚慰,给他们新的希望,让灾区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自信、坚强、健康”的成长,好好活下去。就像有位诗人写的那样“总理哭了,中国不哭,大人哭了,孩子不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想妈妈的感觉,不仅是想哭的感觉,孩子们更多的感觉应是坚强的感觉。”要让孩子们心中有责任、有快乐,头顶永远有阳光,有希望。最后,我倡议、今年过“六一”应更自信、更坚强、更有意义,更阳光,让全国孩子永远阳光快乐幸福!

今天,口语交际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提到六一儿童节,大家乐了,讨论十分激烈。有的说:“希望学校今年来个盛大的烧烤节。”有的说:“我喜欢趣味体育、游艺节。”有的说:“我喜欢六一大型文艺展示节。”有的说:“我喜欢爸爸妈妈带我去游乐园玩快速滑车。”老师说:“今年是奥运年,我们该好好祝福祖国北京2008奥运会,我们学校原来准备举行盛大的:“过六一,庆奥运活动”,可是,你们已经知道,今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那里的孩子还没学校,为了让灾区孩子与我们一样快乐过六一,我们的六一要更有意义。接着,老师回放了大地震的镜头组合。我们全班的小朋友都哭了。最后,大家决定,全班同学为灾区小伙伴写信,并举行“过六

如何过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第6篇

我相信有很多师弟妹们和我当初一样,在刚入大学的时候,一定会很迷茫,甚至有些人和我一样,大二都读完了,仍然处于迷茫之中,找不到方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呢?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的大学生,独立能力并不是很强的,虽说大部分人都属于成年人的年龄了,可是在心智上,远远达不到成熟的标准。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一种成人思维方式,还处于模仿成人行为的阶段中.很多社会人士说,现在的大学生,太幼稚了,这种说法是有着一定的道理,90后的人,大家吃的苦头少、或可以说没吃过苦头。适应能力差是导致大学生找不到方向感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高校的机制出了问题,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大学生迷茫的重要原因。高中与大学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体现的是大学是属于一种半自学半教的状态,大学的老师不再像高中那样,时时督促我们学习,大学的学习压力与高中压力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只要你不做什么违法,不做太多违规的事情,只要你考试不会挂红灯,基本上你喜欢怎么混都可以,大学生太自由了,由此产生了一种惰性。

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做好以下三件事,大学生活就有意义了:

1.锻炼独立的思维,提高心理承受力.理性的看待生活里的每一件事.。

2.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交际,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3.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步入大学,许多学生开始了独立生活,很多人不理解什么独立的意思,以为离开了家人就是独立了.这里说的独立,不是行为上的独立,不是经济上的独立,而是思想上的一种独立,如果思想上没有独立起来,一切行为上的独立,经济上的独立都片面的.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人如果还没有开始认真的面对将来的人生,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个人还不具备独立的能力。独立是先从思想上独立起来的,因为思想决定你的行为。但有些学生会认为独立是这样的:除了自己谁也不要相信,除了自己,谁也不要依赖,这是对独立理解的偏差。

大学生都是从黑色六月过来的人,一年的放纵里面,不得不产生一种局促不安的感觉,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不清楚,有些学生终日迷茫,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才更有意义,这是许多学生会想到的问题。但是我建议不要这样问自己,我们换另一外方式去问,我们问,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只有先知道了为什么,才会知道应该怎么样.因此,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武装起来。因为思想决定行为,如果你有着不成熟的思想,就有着不成熟的行为,反之。

如何形成独立的思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独立的思维,也就是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凡事会有自己的见解。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会有多种评论和见解。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有些人中立,你在想,如果是你,你的见解是理性的吗?当你遇到困难了,遇到挫了,开始灰心丧志了,为什么,因为你找不到理性了,你无法理性了。试着问问这三个问题,大学生为什么会迷茫,大学生为什么烦恼会越来越多,大学生为什么心理承受力低?

迷茫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方向是来自于自己树立的目标.烦恼因为无法理解一些问题,无法懂得一些人生道理,单是对许多事情的舍与弃就很容易引起个人的烦恼.心理承受力低是因为思维方式没有转变,以致于无法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因此,锻炼自己独立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是大学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受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一些情所影响的,人说,看多点书,并不一定指的是多看专业书籍,往往是指为扩充自己的见解,多看点名人传记,多看点激励书籍,多知道点人生经验,多认识一些良师益友。提高心理承受力的最佳办法,就是与别人比赛,与自己比赛。比赛什么都可以.相信以上这些会让你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激情。

大学是人生成才、成就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而学必先立志”。大学生应从高考胜利的满足和陶醉中清醒过来,根据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个人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发育等素质培养方面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略,以增强进取的内动力,为再创大学阶段的人生辉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结交的人多,面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要做到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在思考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要力求做到辩证全面而不要唯心片面,要远见务实而不要目光短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而不要盲目冲动或感情用事,要加强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考虑后果。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来源不同。中学生大多在家乡就读,同学间充满乡音乡情;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语言、个性、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交往方式要有所转变。首先,要做到相互了解,相互适应,要提倡主动交往;其次,同学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为人要诚恳热情,待人宽律己严,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与同学交往要坚持与人为善,要搞“五湖四海”、全方位交往,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从高中到大学是每个人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大学对其将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大学不是停车场而是加油站!大学是我们为未来发展做知识、能力储备的地方,我们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在大学中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有利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在人际交往上,在与人沟通方面,很多大学生都是不够成熟的。有些人喜欢由着自己的性格来做事,遇到一些与自己性格不合的,不会相让,或者是不给予理睬之类的,也许在这些人认为,这叫做有个性。其实,说白了,由着性格做事,不管事情结果好坏的人,是一种超级愚蠢的人,为什么呢?曾有一句名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性格是可能操纵的,就看你是性格的主人,还是性格的奴隶。由着性格做事的人,是性格的奴隶!

在大学里交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首先体现在它的品行,然后体现在他的团队精神,他的沟通表达能力。但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国的基础教育体制一直没有重视到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致于中国的很多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比较差,以致于中国的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差。大学的必修课程里,是没有交际学的,交际能力是靠自己锻炼出来的,是在日常生活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来的。不怕跟大家说,如果你在大学里面,这交际学学得好,对于你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其产生的作用,并不亚于你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会与人相处,就是时刻注意自己的品行,提高自身修养,凡事多点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给自己多点宽容,给别人多点帮助。无论在哪个组织,哪个集体,都要有集体荣誉感,以上这些相信你会从人际关系上获得快乐。

选择是很重要的,我们常说,努力总会有回报的。可是现在这句话要改变了,努力是有回报,但是如果你选错了方向,你的回报是极其有限的。为了让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大的回报,因此,你必须要确定一个好的人生目标,这样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多得回报。

怎样过有意思的大学生活 第7篇

也许,你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读到或者听到许许多多关于大学生活的信息,有说大学生活绚丽多彩的,也有说大学生活无聊空洞、浪费青春的.也许,后者更多一些.。是的,其实,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因为真实经历,他们才会那么说,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这是因为在大学里,有的人确实过得很充实、很开心,深深留恋这块他们认为是一辈子都无法重复的净土。也有的人,从一踏进校园就很失望,觉得一切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从此浑浑噩噩混日子,最终醒悟的时候才猛然发觉,仿佛一夜之间,大学四年已经过去,随之逝去的还有自己宝贵的青春。唯一活得的,是衰老了四年的身躯。记住,只有后悔大学混了四年的人,而不会有后悔上了大学的人.,即使是那些在校时贬得他的母校犹如人间地狱的人,多年以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也往往会感慨万分,甚至泪流满面。不管你未来四年过得如何,至少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生只有一个大学四年。.从高中步入大学之门,欣喜之情自不待言。但没过多久,有些学生便生疑问:听课后的时间怎么都由自己安排?大学如果像高中那样有老师来管就好了!有上述想法的学生,也许是个别的。但却反映了一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有些学生习惯了高中时代的生活,上课、作业、考试及活动,均由老师或班主任统一安排。乍一离开这样的环境,确有不适应之处。高中的这种管理方法如何,这里暂且不去评说。仅就学生而言,确有一个急需转变观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 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及大学观念时,也明确地强调这一点。他说:“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 人。他们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替自己订下学习目标、善于开动脑筋,并且知道工作意识着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由此观之,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步入这个环境的大学生,理当树立一个全新的意识:即独立自主,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再也不能依赖于“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有人管”为“自己管”。“自己管”,体现在各个方面:身体保健、生活自理、社会来往……这是最起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业的研习。业有科别,术有专攻,每个学生都有自 己的专业。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还应再学些什么?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知识还应补充、提高?这些都应开动脑筋,订下计划,见之行动。在这方面,老一辈学人的经 验,很值得借鉴。我国一位在科技界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忆大学生活时说,在大学,基础知识必须要学好,但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修其它课程,广泛吸纳知识。而且这种吸纳是审视性的、思考性的,因而获益匪浅。这是经验之谈,也是有益启示,学子们不妨效而学之。大学生活一般要有三四年时间,但转瞬即失,很快就会过去。因此,切实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十分紧迫而必要。大学生们应抓紧时间,早作规划,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才干,以便毕业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活规划的步骤

1、熟悉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应特别注意的是大一新

生的心理调试问题。心理素质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不少新同学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或高中时期的心理问题没有 得到及时调整,而导致不能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差、过分自卑和不够自信。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适应新环境,走出迷惘和困惑呢?我们认为,除了做好充分的 学习准备以外,还要摆正心态,进行自我评估、正确定位,努力培养自立、自理能力,学会把握自己。

2、按照大学生活的规律确定长短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大一应注重对大学的认识以及未来职业的设想,大二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大三着重职业定向考虑,大四着重择业或考研等。当然学习一直应该为最主要的。

3、根据行动计划选择方式和途径。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因人而异,但一般要经历四个时期:适应期、确定期、冲刺期、毕业期。一年级要尽快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了解本专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简称博业。二年级为确定期,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踊跃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简称通业。三年级为冲刺期,临近毕业,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在你喜欢的那个学科内再选择一个或几个的具体领域,然后深入学习一年,简称择业。四年级为毕业期,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尽可能地在准备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施展演练。去真正的实习,如果有直接的公司和工作,那你就去自荐做;如果没有,那你就要找最相关的公司和工作。大学生活规划的注意事项为了不影响规划的效果。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活规划的重要部分,但它不能代替大学生活的规划。

2、切忌急功近利。目标要出于自己的意愿,不可急于准备考研或找工作,而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3、做好充分准备。大学生往往在时间、实力和经验方面准备不足。所以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加强对社会的认识、资料的收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以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的训练。

4、在大学中想要成才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努力学习,争取年年拿奖学金(其实据我了解大学中只要努力学习拿奖学金不是什么难事)多拿点证书啊、奖励什么的这样,你毕业的时候你的简历会非常好看。如果个人有兴趣还可以考研究生,这当然是你最好选择的一条路了,大人们经常会这么说,并且在别人眼中也会非常的好看。二是如果你不是很喜欢学习,那么加入学生会、班委或者是一些其他的社团。建议因人而异,从自己的爱好入手选择自己喜欢的组织、社团、部门,这样锻炼你的实践能力,不要认为加入这些组织就是为别人服务,其实最终的受益者是你自己。大学4年的实践锻炼在毕业以后你会发现,你比别人拥有的更多。因为在这些部门组织里,就好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圈子,你不得不思考、应付、甚至是敷衍,这些都是收获,都是你以后生活工作中的财富。

5、尽快找到新的朋友。大学生刚刚离开昔日的中学好友和师长及家乡、亲人,来到新的集体中生活,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大楼、陌生的面孔,他们特别需要帮助,需要理解。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缺少新的朋友,寂寞感和孤独感油然而生,陷入烦恼 和痛苦之中。大学新生要摆脱这种烦恼,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热情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其次,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从而结识 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冲淡思乡之情,消除孤独之感。但要提醒的是找朋友不只

是宿舍的室友,不要大学读下来班上的人都认不完。

6、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怎样过有意义的大学 第8篇

作者就是在这种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80岁的时候还登上过阿尔卑斯山。

他的作品《人生的真谛》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至今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并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人生的真谛》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的集中营经历,描述囚犯从进集中营到获释的各个阶段心理反应;第二部分用实际病例生动地阐述了意义疗法的概要;第三部分为1984年再版时增加的一章补充理论性总结。

重读弗兰克尔的《人生的真谛》,不禁使笔者再次思考那个每一个个体都曾有的追问:人为什么而活?生命究竟有何意义?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人生?

其实,生命就其本身而言,并无意义。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作为一名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一项“成人”的事业,并非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教育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同时也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正因为无法完成,教师不得不一直走在追寻“完美的人”的路上,并将这种追求视为生命的意义。对这种生命意义的追寻使教师的心灵有所皈依,心灵有皈依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懂得作为人的生命的终极价值,他是作为人而不是工具或者机器而存在。

“人只有充分表现了自己,当他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能量时,人才会生存。如果他不这样做,如果他的生活只是由占有和使用而不是由生存所构成,那么,他就是退化的;他变成了一件东西;他的生命就无意义了。它成了某种受苦的形式”。当一个人学会追求自己所想做且能做的事情时是最幸福的。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如果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他就能体验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他就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哪怕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因为,“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想要过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现实的人并不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为最终目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除了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外,教师还有心理的需要,期待尊重和爱,渴望心灵自由的空间,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追求等等。只有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教师才可能建构幸福的教育人生,凸显主体的生命意义。

人是要有理想的,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和挑战,生活就变得毫无意义。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乃在于其理想性。教育是理想与人的关系,信仰是方向,建立方向的人是有力量的人。教师倘若没有或丧失教育理想,就会陷入贫乏、枯燥的教育现实泥沼而成为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回想教育家孔子,为了理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忘食,忘忧,忘老”并非由于健忘症,而是因为把握住自己的理想,所以生活始终充满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选择最终还是做一名最普通的乡村教师。他的教育人生轨迹化为五卷《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激励了每一个对未来、对理想、对教育抱有追求的人。若一个教师不具有职业理想,不热爱乃至厌倦教学工作,他就会无视诸多规范和规定或仅在形式上满足规范和规定,仅仅将教学视为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迫于外在压力和无奈,他也许会付出劳动和汗水,但真的很难享有教育的乐趣和幸福,也很难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教师信仰教育就是信仰人自身,就是信仰爱。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带着爱去工作。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信仰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一名教师,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学生可以放弃。他全身心的爱学生、给予学生,这种富于热情和智慧的给予使他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直接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教师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使自我与学生成长为一个“人”。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教师有爱才会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是一种认知方式,包括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弗兰克尔以其经历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因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它构成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

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必须承认,即使经受磨难,自己也是独特的一个人。因为,没有人能够解除自己的磨难,替代自己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开网店技巧及注意事项下一篇:阳光助学计划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