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

2024-07-14

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精选6篇)

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 第1篇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作业

题目:《对求职的认识及建议》

年级:XXXX级

专业:XXXXXXXXXXXXXXX

姓名:XX

学号:00000000000

时间:2010年12月18日

对求职的认识及建议

在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学生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直接工作还是考研,尤其在大学不断扩招、毕业生剧增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以“现在工作太难找了,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作为考研理由。象牙塔里的学子们忧心忡忡,盲目跟风,“海投”、“盲考”是很多大学生的无奈之举。没有职业方向、没有人生规划、没有准确定位、不能清楚认识自己,这就是目前大学生迷茫的现状。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走向在哪里,这也正是很多的大学生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他们之所以迷茫,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似乎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于是,当他们真正要走向社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学习和职业是脱节的。所以学生必须要了解自己、找到定位、找到自己的自身优势,进行职业生生涯规划,这样才能成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该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因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从心理上作好职业生涯准备其实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阶段。

“知己”就是认识自我。是一个对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去认识自己的个性倾向性,了解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同时明确自己所属的气质类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自己的性格中有哪些不良因素,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彼”就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职业结构的过程。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做深入的分析了解,并对该职业所需求的一般和特殊的职业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要真正的做到“知己知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职业。对不同职业领域以及不同工作的职责和所需技能的了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职业的认识可以通过向老师,就业指导中心,高年级同学请教学习,以及借助图书馆的相关书籍,了解各种职业的要求,前景和就业状况。

第二,认识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还必须在充分认识自身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如通过“我是谁”,“我的优点是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进行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在自我剖析基础上结合他人评价,借助测试表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

第三,职业定位。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和各种职业的区别之后,就可以职业定位。职业定位要考虑性格与职业匹配,兴趣与职业匹配,特长与职业匹配,专

业与职业匹配等。应选择条件适合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总之,虽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旺盛的需求, 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职业生涯规划在缓减大学生就业压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代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的必要前提,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而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求职过程中的一些琐碎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简历与求职信的区别。求职信与简历都属于求职文书,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使用的文书种类。简历并不等同于求职信,求职时简历不能单独寄出,必须附有信件,即求职信。求职信与个人简历的撰写目的一样,都是要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争取面试机会,但两者有所不同。简历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来写的,重点介绍做过什么,取得过何种业绩;而求职信却是针对特定的工作职位来写的,要重点介绍个人想做什么(包括个人的职业规划、价值追求,要尽可能与具体信件的投递单位的核心价值、职业要求相吻合)、能做什么(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能做成什么(要与以往业绩结合,更要招聘岗位结合),具体格式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但必须注意文本的形象设计,以庄重为妥。相对于简历来说,求职信更要集中地突出个人的特征与求职意向,从而打动招聘人员的心,是对简历的简洁概述和补充。

第二,注意面试的一些细节。要认真听好面试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即使对方没有说明白,自己也必须问清楚,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因小失大。面试基本提前十分钟左右到,既可以为一些突发状况做准备,也表示了对招聘公司的尊敬和重视。在服饰方面,干净整洁,不要奇装异服,女生不要穿过短的裙子,尽量穿着正装。在妆容方面,不管男女,都必须化妆,但切忌浓妆艳抹,不要留奇异的发型,戴非主流的首饰。

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 第2篇

答: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已经影响到了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的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振兴民族看教育,振兴教育看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基础力量的中小学教师,要求担起这一历史重任。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发族复兴的根本事业;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首要措施;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唯一途径。那么,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4、认识强国必须先强教的伟大战略。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休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是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太差。教师的作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作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要把学习当成负担。

三、树立多元评价观,建构多元评价机制。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

四、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这些措施将会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乐于学习,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答: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切实地把这种关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务保证消除义务教育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的不公平观象,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实现课堂化的公平这一理想境界。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论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我们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观念观念落实到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第三,要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平等”。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时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时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对于任何教育来说,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1)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2)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3)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4)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激发学生好奇和探究动机。(5)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6)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7)适当运用奖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第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如,可以让学生登台试讲,讲出自己的认识,并给予有利的点拨和适当鼓励。第三,多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第四,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比如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等,激励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求教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其次教师要有事业心,要有奉献精神,要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把教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做;第三要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第四要认真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施行依法执教。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

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短期集中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院校集中培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样,就满足了教师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所以,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它引导极大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研究文体的研究,但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的个体分教研修可待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教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老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为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老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把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答: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师应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应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和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成产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日用信息技术深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券的生活。如教师一定要具有网入搜网、读网、当网、博网和游网的好习惯。

二、实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 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构建。

三、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如教学功能;指导功能,监控功能等。

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 第3篇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育改革,基础教育

0 引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1 2012年教育投入实现4%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公开征求意见稿) (本文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 到2012年, 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数字, 自1980年以来, 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稳定在4.7%至4.9%, 较发达地区为4.9%至5.1%, 欠发达地区为3.8%至3.9%[1]。

可以看出, 《纲要》将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列入了日程, 代表了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重视。而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必定将会占据未来教育投入的重要部分。《纲要》已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提高学生拥有的计算机设备, 开展多媒体教学, 搭建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加强师资信息化能力, 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要任务。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会促进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提高教育的性价比、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管理流程, 迫切需要有先进的IT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实现。

2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 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在《纲要》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纲要》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普及学前教育, 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 三是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是人生公平的起点。《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战略重点, 基础教育是重点保障对象。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加强区域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师交流。借助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捐助共建等模式, 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 帮助学校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方面维持不变的情况, 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手段, 让学生享受到更公平的教学环境。

3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纲要》指出, 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要致力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来促进质量的提高。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 重视加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突出手脑并用、精益求精。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多种形式, 为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提供条件。

改革办学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 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推进集团化办学,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改革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 鼓励工作后继续学习, 提高学历层次。改革教学模式, 以社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基于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标准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衔接。建立和生产现场贴近的教学环境。改革评价模式, 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按照用人单位的职业标准设计评价体系。建立由教育、行业企业、社会各方面参与的评价机制, 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4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纲要》提出, 采取多种形式保障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提高教师待遇, 让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加强师德建设, 健全管理制度, 制定教师资格标准,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质量十分重要。逐步建立有效机制, 形成校企合作,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 使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能顺利的进入学校做教师, 使学校教师可定期到企业工作实习。

5 结论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努力实现2012年“4%的目标”,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家成, 谁的质量何种质量如何生成——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中的质量观, 基础教育, 2010/04.

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 第4篇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 第5篇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第四项就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所以作为一名在职的教师,更应该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在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进程中发挥我们教师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首先

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

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

二.是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是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是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五.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六.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七.是适当运用奖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长期以来,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才华的学生。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

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高压线”,触摸不得。触摸了,就可能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制裁。教师应该对其有“躲之犹恐不及”的警觉,不能再怀疑体罚是否有用,是否有道理了。

在学生没有认识错误的时候,体罚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还会挫伤其自尊和自信。体罚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坚决拒绝体罚。何况,从社会学方面理解,学生是被服务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上帝”,服务的最基本理念是“上帝喜欢”,哪有体罚“上帝”的道理? 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

(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

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1)积极创新培训模式。2)不断优化培训内容。3)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4)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5)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6)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7)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a为教学服务的原则,b适度使用的原则,c简约可操作原则。(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

a 教学功能。b指导功能。c监控功能。(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2010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业 第6篇

答: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承担着提高整个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任务,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二)招生政策需要调整目前的职业教育招生政策需要调整。首先,调整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把目前仍以招收普高毕业生为主改为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并重,两类学校学生各占高职院校在校生的50%;其次,调整现行的高职院校招生办法,目前,所有考生基本上都是通过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这一途径选拔的。

(三)衔接政策不完善

(四)劳动准入缺席执行不严格

(五)职业教育政策理念落后

(六)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薄弱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的人员数量都较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明显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供需、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岗位能力要法度分析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工作薄弱。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4.在新就业形势下怎样以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

答:

(一)在新型工业化下促进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新型工业化就是在借鉴西方工业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实现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业

1、多途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2、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3、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二)在城市化进程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在新就业形势下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1、职业学校层面

2、政府层面

3、企业层面。

5.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实践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师资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指导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我国当前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确保职业教育有一支质量优异、数量充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2.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加大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已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双证书”制度。要培养合格的“双证书”的学生,必须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保证。

3.加速职业学校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

职业学校在教师评聘机制上,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速推行实质性的教师聘任制。政府要给职业学校放权,使职业学校有权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设岗。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聘为相应的职称、职务,建立教师评聘分离制度。

6.谈谈有哪些应对职业压力的资源。

答:应对职业压力需要种种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个体的、社会的或物质的,它们是应

对策略的基本材料。

第一,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首先会影响我们对工作情境的初级评价,在面对困难时,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将其视为威胁,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将其视为挑战,反而变得更富有激情。

第二,控制点。控制点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事情的结果是内控的或者外控的。一般来说,与外控型个体相比,内控型个体在学习、工作、纠正不良习惯、处理婚姻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功。

第三,自尊。自尊是指一个人全面的自我评价,或自我价值感。第四,信念。在心理学意义上,信念可理解为个体对于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和坚信不移的看法。一般来说,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影响着教师如何应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压力。教师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坚持性。

上一篇:不许动观后感下一篇: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