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2024-08-26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精选9篇)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第1篇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回顾开学到现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现做如下总结:

一、在教学方面

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从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将信息技术选修课按照项目模块方式进行教学,通过项目制作让学生进行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技巧和知识。本学期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教学。第一个项目为ppt制作,让学生制作《能心行德,和谐二高》ppt。一方面通过制作这个ppt,让学生掌握ppt制作的技巧和知识,另一方面又把学校德育工作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第二个项目为图片制作,让学生制作《我的校园》。通过制作《我的校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Photoshop图形处理的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我们学校校园环境的美好,留下青春期美好的回忆,增强他们自信心和主人公意思。第一项目ppt制作已完成,学生的创意和制作水平都表现的不错。第二项目《图片处理》正在进行中,期末完成此项目。

本学期,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本人担任《多媒体制作》中模块三《视频的编辑加工》校本课程老师。校本课程教学方式我也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成课程后制作一段视频《我的校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视频的拍摄和视频后期剪辑加工的技巧和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视频的制作留下他们高中美好校园生活。

二、机房管理方面

作为机房管理员,除保证机房清洁卫生之外,还要维护机房电脑,保障机房电脑能正常使用。学校机房除承担信息技术课程之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在机房完成。如:高一新生的学籍注册;高

一、高

二、高三年级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性学习;高三高考报名、填志愿;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测评;期中、期末考试网阅工作等等。本学期开学初,高

一、高

二、高三年级在机房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三艺术生高考专业报名工作。三月份高

一、高二年级在机房完成学生心理素质评价工作。四月份高三年级在机房完成毕业前所有网上资料填写(例如三年的研究性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学生体质档案和三年的学分认定等)和网上模拟高考报名工作。还有高

一、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网阅工作。

三、学校其他方面工作

除了教学和机房管理工作之外,我认真完成学校布置安排的其他工作。如:本学期学校的几次大型活动的摄像工作和后期视频编辑工作;协助辛艳丽老师完成校园卡充值技术性工作;协助王洪飞主任完成所有高三毕业年级在校生毕业证网上认定工作。同时,平时也帮助同事解决他们电脑上的一些问题。

本学期后段工作,本人将继续做好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将德育教育贯穿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管理好机房。除此之外,认真的完成学校布置安排的其他工作。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第2篇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我校于上周二成功的进行了本学期的期中质量检测。通过本次检测使我进一步地了解到六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情况,现将本人在这半学期里的教育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本人从开学至今,始终能按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工作,力求每位学生在每节课里有所收获、成长,从不厌课、误课,更没有旷课。

由于在本学年里我校的教学设施有所提高——“一体机”进各班教室。每节课教学内容为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再本班学生少的特点,我始终坚持课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备课和制作课件,力求每节课用课件上课并用好课件,希望每位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个个学生在每节课里有所收获、成长。然而事与愿违,班上总有个别学生的学习让人失望,但是我不会放弃一位孩子的。静心思过,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失误有:其一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检查的不够扎实;其二在平时做题中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认真做题习惯。在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将扬长避短尽心尽力、倾其所有搞好教学,力争使每位学生在毕业那天能挺起腰杆、昂起头的走出校园。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时机,教学反馈

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是让教学更完整、更具实效的教学行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相关教学环节中所学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印象,拓展视野,激发思维,引发思考,不断建构知识框架,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师在利用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把握时机。下面笔者就结合课题的行动研究,着重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奥苏贝尔提出,学习新知需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内在规律,用学习迁移的方式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新旧知识学习小结的设计,利用学生的旧知识作为储备,发挥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让其有提取旧知识的意识,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产生将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意愿。基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教师要及时小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针对新旧知识的学习小结

在信息技术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旧知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可以促进旧知识的保持与新旧知识的同化。在新旧知识的内容衔接上,教师适度介入课堂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知识遗忘问题。例如,在闽教版七年级下册《感受电子表格魅力》一课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电子表格的应用,并结合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档格式、加工对象,通过归纳、比较等方式,以小结的形式展开新旧知识的学习衔接。学生从已掌握的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方法中明白文档类型的不同,了解加工对象类型的相似之处,明确两款软件在文件命令、编辑命令、字体、段落、页面设置等排版操作方面的相同之处,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并有意识地通过知识迁移来开展新的学习。

2.帮助构建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基于旧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将新的知识与经验内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在新旧知识衔接点,创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框架的重构。例如,在闽教版三年级上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一课中,教师通过课堂交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对计算机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以及中央处理器等设备的认识与学习,最终使其实现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框架的理解与构建。

3.基于新旧知识衔接的小结规范训练

在新旧知识衔接点开展课堂小结的规范训练,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小结的后续开展作有力支撑。同时,后续新知识的学习,会伴随“暗示”的心理,使学生产生主动意愿参与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规范训练可以了解课堂小结的形态,从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学习收获与疑惑等内容。信息技术课堂应适时加强课堂小结训练,让学生形成主观意识,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避免类似“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的复习提问,这种问题看似开放但设计过于随意、空泛,且指向不明确,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内容也会受学生的个人爱好、个体对课程学习重点认识不到位以及学习生成力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课堂小结效率不高。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结合具体学习步骤,给学生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有效导向。

●把握案例导学的支撑点

1.小结遵循渐进性原则

课堂小结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酌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用优秀的学习成果作为案例,供学生借鉴,引导其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做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克服畏难情绪,体验学习成就感。教师在以教材中实例或搜集的案例支持学习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学习小结,让学生有应用好案例的意识,并依据学习目标辅助开展学习活动。

2.小结遵循适切性原则

课堂小结的适切性强调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支持学习的开展。在案例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学生的学习耐性,把握课堂小结的时间,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小结的内容应精简,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小结的呈现形式应简约。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创建逐帧动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逐帧动画的原理及应用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借助他校学生校园生活作品进行导学。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发现在案例中人椅模拟贪吃蛇运动在教室里穿墙而过等效果均利用了逐帧动画原理,采用插入关键帧得以实现。教师以小结为载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其明确学习的重点。同时,学生受到作品的熏陶,意识到学习动画作品创作可以呈现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学习时光的想法,也促进了自身的自主发展。

3.小结要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伺机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操作演示或导学案例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创作出有自己观点、具有个性创意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制作电子板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往届学生的优秀案例,很多学生却依葫芦画瓢,导致学习变成了他人学习成果的再现。因此案例导学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提出有创意的版面设计,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把握学习过程的转折点

1.出现学习困难时,介入针对性小结

课堂小结重在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当学生学习出现困惑或停滞不前时,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搜集有代表性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阶段小结,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教学闽教版三年级下册《制作温馨提示牌》一课中,学生利用绘图软件设计了自己的温馨提示牌。教师在课堂巡视后,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结,并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结合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惑,实现了深度有意义的学习转入。

2.出现学习同化现象时,介入导向性小结

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提供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主体参与式的实践操作。因为学科学习任务的特点,学习生成存在多样性,教师应进行有效的课堂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等情况。当发现学习行为低效、无创新的模仿或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学习导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顺应外部因素的刺激,捕捉其思维的引导起点,并以班级优秀学习成果带动学生活跃思维,保持创新,促进其良好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图像的修补与特效》一课时,在利用仿制图章工具完成修补图像的学习任务中,较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思维能力疲软等,一直重复简单的相同类型的仿制图章的应用操作,甚至将素材中的人物对象仿制多个,学习效率低下。此时,教师应介入小结,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辅以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将学生带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3.出现学习成果时,介入提炼式小结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的经验。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层次由低至高,分别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与抽象的经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收获做的经验;在案例导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他人的经验,属于观察的经验;当相关的经验经过提炼,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呈现时,学生获得的就是于抽象经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获得抽象经验。因此,当学有所成时,教师应及时介入课堂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提炼知识经验,这有助于提升经验的高度,实现较高层次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高一必修《信息的获取途径》一课时,在借用微课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中,在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有了一定的观察与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及时介入小结,借用黑板板书,活跃思维,引发碰撞,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所学内容,当师生共同提炼出信息的“何来”“为何”“何用”这三个关键词时,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经验已上升到抽象经验的高度,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改善。

●把握学习展示的提升点

1.关注自主学习的交流契机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文本阅读或搭建相关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知识扩展、操作要领、微视频以及微课等材料,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习结束后,除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外,教师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重视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方法的小结,让学生结合学习案例在班级进行交流,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带动其他同学。

2.关注合作学习的交流契机

信息技术课堂常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需求和意识,有明确的合作学习分工以及有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实现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习方法、行为规范的交流小结,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以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关注情感认知的交流契机

在作品展示时,教师应以作品所呈现的丰富情感来感染学生,加深认知,促进知行合一。在情感交流契机介入小结时,教师要善于预设、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生生、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表现到具体行为上。

信息技术教学中期望教育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期望教育;激励;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期望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质量。

一、模式简介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现个体最大潜力的激发,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激励,激励的神秘成分是“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产生“成功感”“成就感”,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这就是说同一个人,在受到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有激励性、及时性、正效性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優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差生也能拾级而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其产生盎然的兴致投入学习,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背景情况

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和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山区民族中学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初中和多种层次的家庭,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尽管现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造成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甚至连复制、移动、删除等最基础的操作也不会。进入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是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之一,加上考试形式是笔试,造成一部分学生非常不适应,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上课不认真,许多知识点掌握不好。

三、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提出期望,使学生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强化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个人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提出三个期望,使学生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这三个期望分别是:“长远目标是在中学阶段掌握好计算机知识技能,将来进入大学不会落后于大城市的学生;中期目标是顺利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短期目标是在本学期末的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信息技术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类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期末考试取得90分以上,会考获A等级”,即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标,有的没有达到,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目标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标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标时,回头一望,自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中等生类,在分析他们信息技术学习成绩稍差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期望确定之后,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

差等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等外部心理表现。而通过悉心的交谈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信息技术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等诸多原因而畏缩不前,他们都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愤努力。多与其谈心,询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解开心中迷惑,并及时鼓励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要成功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

四、期望教育的效果检验

坚持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学困生保“底”,达到标准规定的最基本要求;对学优生不封“顶”,鼓励他们向更广、更深的学习目标进军,把辅导学困生,培养学优生的任务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结合每一次单元测验、课堂教学进行期望教育,并结合成功教育及时鼓励、不断暗示,在课堂上多提问,辅导时多关心。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时,学生普遍心情较好,学习热情高,学习目标明确,对新知识掌握快,技术运用熟练,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有质的飞跃。实践证明,期望教育是一个重要、有效的教育手段,期望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第5篇

------------------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活动开展已半年多,到了深入实施阶段。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探索中反思,反思中总结,有成功,有喜悦,有困惑。

一、研究背景

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高度的重视,它反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当作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在推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实验稿)》,实施(实验)研究性学习课程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研究性学习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

在我国,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在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现状中很多教师都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践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合作学习存在一些急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很有必要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和反思。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侧重研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研究的基本策略

A、确立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研究——综合、归纳、整理

B、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整理

3、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为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促进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以及被提问时心理的变化,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4.课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方式。

2、课题实施的步骤

(一)总体实施步骤

1、通过教研活动,在说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提问。问题设计体现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的一些方法。如怎样选择好提问的问题?怎样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怎样以学生的实际现象和日常生活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时机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3、及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二)分阶段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一学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订研究方案与课题计划,学习有关理论,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7月)

重点进行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并进行有关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并将课例整理成集。

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对研究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探索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得出结论,撰写结题报告(或研究论文)并提出结题申请。

第二部分实施过程及方法

(一)、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

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点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呢?不,一般来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小组合作”;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质疑,对学生独立不能完成的内容,改为“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小组合作”有目的有重点,避免了盲目从事,流于形式,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科学合理的设计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使任务具有典型性。

“任务驱动”的本意是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手段而已。所以在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一个任务框架。

2、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任务具有科学性。任务的科学性体现在: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合理安排。例如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这是很基础也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内容,使用任何一个软件都要用到文件。但如果因为它基础而安排在第一节课,学生就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什么是文件?为什么要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学生感到困惑的同时,造成了对进一步学习的心理障碍。因此,设计任务时,可以先设计一个绘画任务,让学生打开“画图”程序,在绘画的过程中,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如应用程序窗口、菜单与工具按钮 的简单使用,鼠标的基本操作,认识对话框等。同时在保存绘画作品时,了解文件的概念。其次再设计一个编写简单文章的任务,让学生打开“写字板”程序,在其中进行汉字输入练习及简单的文字编辑,使用与画图中同样的方法保存输入的文章,了解文件类型的概念。有了前面的铺垫,同时由于教学过程中,多人使用一台计算机,文件管理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的需求,接下来的任务也就随之产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分班、分类建立不同层次的文件夹,同时对前面的文件进行相应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等操作管理。

3、注重分工的需要,使任务具有合作性。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应注意贺卡的完成应尽量调动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构图、色彩是否美观(2)新年贺词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时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可以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4、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例如,在学习如何退出WORD程序时,可以用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此时也提出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来退出,一是让学生明确还有退出程序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二是明确退出程序方法的多样化,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做到会思考、会创新、会实践,就会“条条马路通罗马”。

5、加强横向的联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它的应用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设计版面时,会涉及到排版、美学等知识,绘画创作时,涉及艺术知识,处理数据时,涉及到统计学知识等等。另外还可以直接从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数学,以及文学艺术、环境保护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

(三)、合理分组,提高效率

合作小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它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因此,小组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此外,在小组划分与组织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人数适中原则:一方面要考虑组员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动口动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员分工的合理性,因此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该目的。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

2、优势互补原则: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班级成员进行合理的分配组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互补的前提下尽量合理组成在协作、竞争等能力方面水平均等的小组。如在“制作某某主题网站”这个任务中,可以这样分组:把美工基础好的、操作能力强的、组织能力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学合理分配到每个学习小组,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适时调整原则:也就是既要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要注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及时发现由于小组成员问题而造成的影响学习的苗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4、方便实用原则:小组的座次排列要打破一般横平竖直排放的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排列方法,只要方便本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相互讨论、协作就可以。

(四)、合理分工,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分好组后,每一个小组应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督促、协调等工作。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任凭、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全责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五)、经常开展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工作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这几天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六)、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提高合作成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交高低的关键。

第三部分研究的初步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是科学技术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趋势,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制定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电脑其实只是一种工具,是同学们的小助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大胆求知、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能力。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的,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和取得研究结果,也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和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操控已无法和传统课堂相比,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帮助。

3、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得到体现

信息技术课堂里宗旨是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原来的课堂由于机少人多,许多学生坐在那里,没能操作,当然只有讲话或争玩电脑。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是一人一机,小组合作学习就能避免了教学中出现的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任务和职责,随着研究的深入,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提高了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学习认真了,自然就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4、学生的科学研究体验和技能得到实现

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团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制定的设计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

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与学习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5、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学习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这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要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经常交流和帮助,还要能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和谐、友爱的伙伴。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第四部分困惑与反思

在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喜悦,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不少困惑:

1、将“合作学习”与个体独立思考分离。

“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期小结 第6篇

“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期小结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钟祥市第一中学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结合钟祥市教研室《关于进一步落实“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有关通知》文件精神。学校在本学期在全校积极开展“课内比教学”暨“钟祥一中课堂教学比武活动”、“钟祥一中首届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

一、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对此次活动极为重视,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成立“钟祥一中课堂教学比武活动”、“钟祥一中首届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评议小组,学校领导分文、理科督查。学校2个专家评议小组均有至少一名校党委委员配合各教研组长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并对组内“课内比教学”参与情况进行督查考评,每周校长办公会、行政例会均对活动的相关情况做专题通报。

二、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

首届活动从2011年7月开始实施,2012年6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

根据市教育局统一工作部署,学校抓好活动的学习、宣传和方案制定工作。

2、活动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5月)

(1)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2011年9月至11月,组织开展所有学科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全校教师教学比武;

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全市教师教学比武活动;

2012年3月至4月,根据荆门市教育局文件要求,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市级教师教学比武活动;

2012年4至5月作好赴省参赛教师的锤炼工作。

(2)首届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

2011年10月分年级处室推荐上报人选;

2011年11月至12月进行评选。

3、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6月)

进行活动总结表彰。

三、要求明确

校领导在全校教职工参加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推进会上作出专题动员,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认真参加第一阶段的评选活动。优质课和优秀论文全校一线教师须全员参与,骨干教师率先示范。每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率先上好示范课和做好专业引领,为提高所有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教学水平,课前均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做好集体备课,对教案、导学案的设计均在多次商讨后确定。

四、开展有序

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正有序有效的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已进入第二阶段,目前,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课正有序开展。“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已进入自荐阶段,40岁以下教师充分准备申报材料。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注重实效,不走过场。根据活动方案抓实每一个活动;制定各学科、各活动的评价标准,坚持标准,客观、公平、公正的进行评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对于本次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团队予以表彰,并做好资料回收整理工作。整理好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钟祥市第一中学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期小结 第7篇

本学期我担任西方经济学基础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共完成了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消费者均衡和单个生产者行为的最优化---生产者均衡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半学期的教学总结,取得如下教学突破的同时也出现了几方面问题:

取得的突破:

第一、微观经济学本是相对理论性较强、与现实接轨点较少的学科,但授课前做充分的备课和案例的搜集,把抽象的理论描述转化为现实的生活小案例进行诠释,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难度,还能够引导学生理论多联系实际、尽可能多地挖掘生活中的对接点,实现知识的最大限度的输入和有效输出,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教学目的。第二、增多讨论式教学环节。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环节,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听课质量,而且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知识的最大限度地一次性接受并消化。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西方经济学教学仍偏重于理论分析。如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分析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内容涉及面广.而且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包含着严格的前提假设。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数学化理论和模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再加上概念、定律、原理、方法很多,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第二、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学分析等”等方法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教材中。针对一个研究对象.先介绍理论,再构造函数,其次画出图形直观描述。然后再形成一般的数学推导.这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熟练运用是分不开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都是前学后忘,要他们再将知识用到经济学的分析中,难度系数无疑更大。

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第8篇

本刊讯7月24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对铁通四川分公司2014年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开展了中期检查, 检查涉及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重要通信三方面, 并对成都IP承载网进行了现场抽测。检查完成后, 管局领导对四川铁通2014年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开展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 同时对部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意见, 希望四川铁通继续保持对网络与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 于特殊时期下再接再厉, 在即将到来的两部委检查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信息技术中期教学小结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时机;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5/16-0050-03

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是让教学更完整、更具实效的教学行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相关教学环节中所学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印象,拓展视野,激发思维,引发思考,不断建构知识框架,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师在利用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把握时机。下面笔者就结合课题的行动研究,着重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奥苏贝尔提出,学习新知需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内在规律,用学习迁移的方式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新旧知识学习小结的设计,利用学生的旧知识作为储备,发挥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让其有提取旧知识的意识,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产生将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意愿。基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教师要及时小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针对新旧知识的学习小结

在信息技术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旧知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可以促进旧知识的保持与新旧知识的同化。在新旧知识的内容衔接上,教师适度介入课堂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知识遗忘问题。例如,在闽教版七年级下册《感受电子表格魅力》一课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电子表格的应用,并结合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档格式、加工对象,通过归纳、比较等方式,以小结的形式展开新旧知识的学习衔接。学生从已掌握的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方法中明白文档类型的不同,了解加工对象类型的相似之处,明确两款软件在文件命令、编辑命令、字体、段落、页面设置等排版操作方面的相同之处,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并有意识地通过知识迁移来开展新的学习。

2.帮助构建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基于旧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将新的知识与经验内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在新旧知识衔接点,创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框架的重构。例如,在闽教版三年级上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一课中,教师通过课堂交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对计算机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以及中央处理器等设备的认识与学习,最终使其实现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框架的理解与构建。

3.基于新旧知识衔接的小结规范训练

在新旧知识衔接点开展课堂小结的规范训练,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小结的后续开展作有力支撑。同时,后续新知识的学习,会伴随“暗示”的心理,使学生产生主动意愿参与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规范训练可以了解课堂小结的形态,从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学习收获与疑惑等内容。信息技术课堂应适时加强课堂小结训练,让学生形成主观意识,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避免类似“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的复习提问,这种问题看似开放但设计过于随意、空泛,且指向不明确,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内容也会受学生的个人爱好、个体对课程学习重点认识不到位以及学习生成力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课堂小结效率不高。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结合具体学习步骤,给学生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有效导向。

把握案例导学的支撑点

1.小结遵循渐进性原则

课堂小结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酌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用优秀的学习成果作为案例,供学生借鉴,引导其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做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克服畏难情绪,体验学习成就感。教师在以教材中实例或搜集的案例支持学习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学习小结,让学生有应用好案例的意识,并依据学习目标辅助开展学习活动。

2.小结遵循适切性原则

课堂小结的适切性强调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支持学习的开展。在案例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学生的学习耐性,把握课堂小结的时间,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小结的内容应精简,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小结的呈现形式应简约。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创建逐帧动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逐帧动画的原理及应用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借助他校学生校园生活作品进行导学。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发现在案例中人椅模拟贪吃蛇运动在教室里穿墙而过等效果均利用了逐帧动画原理,采用插入关键帧得以实现。教师以小结为载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其明确学习的重点。同时,学生受到作品的熏陶,意识到学习动画作品创作可以呈现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学习时光的想法,也促进了自身的自主发展。

3.小结要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伺机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操作演示或导学案例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创作出有自己观点、具有个性创意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制作电子板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往届学生的优秀案例,很多学生却依葫芦画瓢,导致学习变成了他人学习成果的再现。因此案例导学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提出有创意的版面设计,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把握学习过程的转折点

1.出现学习困难时,介入针对性小结

课堂小结重在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当学生学习出现困惑或停滞不前时,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搜集有代表性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阶段小结,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教学闽教版三年级下册《制作温馨提示牌》一课中,学生利用绘图软件设计了自己的温馨提示牌。教师在课堂巡视后,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结,并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结合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惑,实现了深度有意义的学习转入。

2.出现学习同化现象时,介入导向性小结

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提供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主体参与式的实践操作。因为学科学习任务的特点,学习生成存在多样性,教师应进行有效的课堂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等情况。当发现学习行为低效、无创新的模仿或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学习导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顺应外部因素的刺激,捕捉其思维的引导起点,并以班级优秀学习成果带动学生活跃思维,保持创新,促进其良好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图像的修补与特效》一课时,在利用仿制图章工具完成修补图像的学习任务中,较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思维能力疲软等,一直重复简单的相同类型的仿制图章的应用操作,甚至将素材中的人物对象仿制多个,学习效率低下。此时,教师应介入小结,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辅以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将学生带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3.出现学习成果时,介入提炼式小结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的经验。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层次由低至高,分别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与抽象的经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收获做的经验;在案例导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他人的经验,属于观察的经验;当相关的经验经过提炼,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呈现时,学生获得的就是于抽象经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获得抽象经验。因此,当学有所成时,教师应及时介入课堂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提炼知识经验,这有助于提升经验的高度,实现较高层次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高一必修《信息的获取途径》一课时,在借用微课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中,在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有了一定的观察与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及时介入小结,借用黑板板书,活跃思维,引发碰撞,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所学内容,当师生共同提炼出信息的“何来”“为何”“何用”这三个关键词时,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经验已上升到抽象经验的高度,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改善。

把握学习展示的提升点

1.关注自主学习的交流契机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文本阅读或搭建相关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知识扩展、操作要领、微视频以及微课等材料,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习结束后,除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外,教师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重视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方法的小结,让学生结合学习案例在班级进行交流,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带动其他同学。

2.关注合作学习的交流契机

信息技术课堂常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需求和意识,有明确的合作学习分工以及有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实现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习方法、行为规范的交流小结,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以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关注情感认知的交流契机

在作品展示时,教师应以作品所呈现的丰富情感来感染学生,加深认知,促进知行合一。在情感交流契机介入小结时,教师要善于预设、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生生、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表现到具体行为上。

上一篇:问责条例通过下一篇:在发现中感悟在践行中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