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2024-07-18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精选16篇)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1篇

优等生孕育中心

孩子教育的三大误区及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一: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三: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好孩子,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到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正人先正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智育保姆变为德育保姆,教育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同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关心、帮助别人,如老、弱、病、残和经济困难的人。使其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做,而且可以多做,什么不能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孩子成才,真是件不易的事。每个孩子能力有大小,智力有高低,学习成绩可能好也可能差。孩子在普通班学习,我鼓励他要加倍努力,用比别人多的时间努力学习,勤能补拙,还有机会,还能赶上来。

教育孩子,当然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永不放弃的奉献精神,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引导。家长只有配合学校老师,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督促其完成各科作业,该记的记得,该背的背得,使其真正理解自然科学的道理,要求他不懂就要多问。战胜自我就能获得成功。作为家长,说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教育辅导孩子不是理由,其实除个别情况确有其事外,其余都不是原因。要求家长多作牺牲,减少娱乐、休息时间,耐心教育辅导孩子。

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这说明家长也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就成不了合格的家长。家长若对孩子优等生孕育中心 的绝大多数功课都不懂,谈何辅导。也希望老师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尤其是缺点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家长,便于对其进行教育。老师说的许多话比我们家长说的管用。但家长教育孩子不能诉诸武力,不能动不动就打就骂,尤其不能骂孩子笨,以免伤害其自尊心。假期也是很好的学习时光,对孩子假期的学习和娱乐,可要求其制定作息计划并认真执行,包括起床、睡觉时间和复习功课、完成各科作业的时间,还有参加劳动等。

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使他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在生活上要关心其成长,保证三餐充足的营养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2篇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家长,责任重大,家长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息。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许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实在让人担心。下面就把家长们常存在的一些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列举出来,希望能引起各位家长的注意。

一、对孩子动武

打孩子。这是许多家庭中错误的教育方法。孩子来到世上,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奇的,因此他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总想去摸摸、尝尝。在这过程中,当然会犯多种错误。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好奇的心理,循循善诱,轻声细语的加以正确引导。如果一味的打孩子,那就打掉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天真,变得战战兢兢,畏畏缩缩,抬不起头来,心理受到严重的挫伤,有的甚至造成孩子人格不良,埋下精神病患者的种子。

二、忽视与孩子沟通

孩子自二岁起,即存在思想意识。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最初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不成熟的看法,然后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无理训斥,或是打骂。若家长蛮不讲理,孩子会感到委曲,继之产生对立情绪,

资料

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三、自己不称职

孩子的一举一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有的家长爱抽烟,孩子常常会昂起头,欣赏爸爸吞云吐雾。有的爸爸还会冲着孩子的脸,吐出一团浓烟,直呛得孩子透不过气来。在青少年中,过早的吸烟者,常常由此而来的。这是值得当今作爸爸者深思的。

四、家庭教育缺乏统一口径。

一个家庭里,孩子受到家长的`喜爱。但孩子提出的要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爸爸否定的事情,却受到妈妈和奶奶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情况常常会使孩子心理上无所适从。倒底听奶奶的,还是听爸爸的。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犹豫、任性等不良性格。

五、忽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家长教育孩子出现的几种误区 第3篇

但是,由于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过于迫切,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拔苗助长的办法,这不仅影响了孩子的顺利发展,甚至有时还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

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是有些家长或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或是由于盲目攀比而导致的虚荣心作祟,以至于不顾孩子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盲目地给孩子制定过高的期望。例如,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爱好音乐,甚至有一定的天赋,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是因为别人的孩子会弹钢琴,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会,并且还要达到几级水平,全然不顾孩子是否有兴趣,或先天条件是否适合。或是有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因而,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自己的荣耀,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耻辱。如果这些期望过高,孩子虽然经过努力还是达不到要求,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这种期望也就会变成失望,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 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因而,作为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当的期望值,同时,根据不同的时期,及孩子的不同变化,及时调整期望值,使孩子有着恰当的奋斗目标,并能分阶段,让孩子逐步达到,以保持孩子的自信心。

二、与孩子平等交流

有许多家长愿意与孩子进行交流,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直接管束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开诚布公的交流,通过交流,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孩子也可以感受当父母的希望和爱。但是,有些父母却发现,与孩子交流的大门常常是紧闭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不少家长有这样的传统观念: 孩子是我的,他应该听我的话,孩子是我的,就应按照我的意见办。在这种家教观念的作用下,父母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往往是命令式的,缺乏民主气氛。因而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总是以说教的语气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怎样,或是你不应该怎样怎样”,还有些父母总是想告诉孩子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因而总是说“我早知道会这样”或是 “如果你早听我的”,如果父母总是用这种语气的话,孩子就会感到父母根本就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感想,甚至会认为父母根本不关心了解他们,因而他们就会紧紧关闭自己的心扉,不愿与父母交流,不再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此,作为父母,应当与孩子平等交流,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而总是以教训或是哄骗的口气与孩子交谈,应当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来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知道,他们投入了全部的爱心和真诚来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即便是与孩子不一致的时候,也应当允许孩子进行争辩。因为孩子有时想借助争辩来表现独立,这正是他们成长的标志,做父母的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恼火,反而应当耐心了解孩子反对的理由。

三、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评价,对孩子树立自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为孩子的经验是很有限的,它的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它的反应的。但是现在有些家长,因为怕孩子翘尾巴,所以总是习惯地认为: 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很少表扬孩子,即便是孩子取得了进步和成绩,家长往往还是会说,“虽然最近有一些进步,但是 ……”一句“但是”,后面全是缺点,且滔滔不绝。孩子本来满心希望听到家长的赞扬与鼓励,结果却换来了家长的一通教训,变得非常沮丧,以后即便取得了成功,他也不愿再于家长分享了,因为在孩子看来,家长根本不重视他的进步,更不会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家长的教育也只能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当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对于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家长都应当给与适当的肯定与表扬。这将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赏识教育家周弘曾经说过: “在教育婷婷中的最大体会是赏识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将女儿看成是天才,并真诚地去赏识她,赞美她,鼓励她,才会将从小双耳全聋的女儿在16岁就培养成大学生,并被美国加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四、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

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应该永远象征着一种权威,经常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说: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以此显示自己的聪明和睿智。家长的知识和经验的确可以帮助孩子避免走一些弯路,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的确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了解和掌握得更快,如对球星、歌星了如指掌,对家用电器样样精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有计算机的家庭里,孩子常常成为父母的老师。 因为除了他们,几乎没人可以教父母如何应付不断涌来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潮流。因而,许多父母从切身经历中得到启示,不能不拜孩子为师。 向孩子学习,决不意味着成人的幼稚,恰恰相反,它标志着成人的真正成熟与睿智。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描述的“并喻文化”( 两代人互相学习的文化) 和“后喻文化”( 老一代人向新一代人学习的文化) ,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经验,成见,以及惰性正阻碍着我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孩子的天真和自然却可以纯净我们的心灵。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避免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此外,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还可以培养家长和孩子之间平等沟通交流的气氛。

总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出现以上提到的各种误区,而应当全面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发展状况,创造时机,让孩子充分显示其长处和优点,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勇气,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摘要: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过于迫切,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拔苗助长的办法,这不仅影响了孩子的顺利发展,甚至有时还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家长对孩子学琴存在的认识误区 第4篇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学琴初期,只要随便找个老师就行了,等练到四五级以上,再去请专业性较强、水平较高的老师来辅导。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学琴相当不利。

一位从事钢琴教育几十年的钢琴教师十分遗憾地说,部分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就是被父母这样的想法给毁了。本来,孩子资质不错,但由于启蒙老师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较低,给孩子“培养”了一些相对固定甚至顽固的坏习惯,俗称“练歪了”,而有经验的钢琴教师都说,教这样的孩子比教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还难,因为要改正他们的这些坏习惯,老师和孩子要付出几倍于从前的努力和汗水。

误区二:孩子练琴越早越好

有不少家长认为,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必须让孩子早点练琴,而且越早越好。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不满4岁时就开始为孩子找老师,要求孩子学琴,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

钢琴教育资深人士大都对这种做法表示了否定,也曾有医学界人士对此做法的科学性予以质疑。根据研究表明,不满4岁或刚刚4岁的孩子,其骨骼尚未发育完全,骨质偏软,长时间弹奏对孩子的手指骨骼发育会带来过重的负担。其实,孩子在学前班开始学琴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通过两三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对自身的行动有了一定的约束力,能坐得下来,而且孩子在学前班学琴,等到上一年级时也不会因功课的突然增多而感到措手不及。

误区三:学琴就是为了考级

钢琴考级是对钢琴弹奏水平的一种检测手段,而非弹琴的最终目的,有一些家长却视考级为奋斗目标,深陷于为考级而考级的怪圈不能自拔,不仅消磨了孩子学琴的兴趣,更阻碍了孩子琴艺的正常进步和发展。

现在有的钢琴老师自己仅仅会弹十几二十只曲子便开始招生,教学时也只着重对孩子考级曲目的辅导,更有甚者一年只教学生弹四五支曲。虽然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也能过级,但基础不扎实,实际能力与考过的级别远远脱节,十分不利于学生琴艺水平的正常提高。

误区四:跳级越快的孩子越优秀

钢琴教学应从入门起步,规范化循序渐进。部分家长只将考级作为孩子弹奏水平的唯一标准,盲目鼓动孩子报考与实际能力不相符的级别,甚至跳级。打个比方:盲目考级有如让一个孩子仅上了一年学后,就直接教会他三年级的语文、数学考试题,这样考过之后又赶快接着背五年级的考题,之后再啃初中的考题,以便让孩子能上大学少年班,以求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令人羡慕的神童,殊不知如此拔苗助长,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这就有如沙地建楼,地基不稳永远也建不起真正的高楼大厦。

家长教育孩子的五大误区 第5篇

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总会一下指着这个让孩子看,一下指着那个让孩子看,不停的用自己的眼光带领着孩子去看这个世界,家长的愿意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吸引孩子的兴趣,但是其实却是破坏了孩子自己的观察能力,也剥夺了他们只有探索的乐趣。

外出游玩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或者当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的关注的时候,再开口介绍,给宝宝介绍更多的相关知识,引导孩子一起去观察,这样孩子的知识面才会增加。

家长教育孩子的五大误区 第6篇

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不少的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欺负。但是其实孩子并没有你们想象之中的脆弱。如果一群孩子在玩耍,突然加入了几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的话,有些父母就会将自己的孩子带离现场,以免孩子受到欺负。但是其实,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是非常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也很直接,这种情况之下,家长可以在旁边暗中观察,注意孩子之间的情况,这样就不会破坏到现场的愉快气氛,也不会干扰到孩子的正常交往。

家长教育爱哭孩子的误区 第7篇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长教育爱哭孩子的误区,希望有所帮助!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孩子,让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长发现这招非常有用,孩子在自己面前哇哇大哭,只要家长不理他,或者走开,孩子马上就不哭了,于是,每当孩子哭,家长就会走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坚强,让孩子学会独立。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跑过去,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

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哭,可能是他肚子饿了,可能是他生气了,可能是他冷了……这些都是孩子给家长的信号,希望家长留意自己,如果家长此时对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那么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直接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

为什么孩子看见家长不理会之后,就不再哭了呢?孩子是绝望了!他想:“我能够告诉爸爸妈妈的,就只能用哭的方法了,我哭,我大哭!但爸爸妈妈还不理会我,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只能不哭了……”而且很多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独立,其实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十分依赖家长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完善,要求这么小的孩子坚强和独立,实在是不应该!而且只有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孩子才会变得坚强和独立。

误区二:不准孩子哭,因为哭是懦弱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孩子一哭,就马上制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而且,真的不哭就代表坚强了吗?如果强忍情绪,压抑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是会爆发的,这样对人的`伤害是十分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误区三:孩子无理哭闹,家长只好“妥协”

孩子缠着家长要买东西,家长不肯买,孩子就大哭大闹,家长心疼,只能买给孩子,或者孩子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哭,家长看见周围有这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就向孩子“妥协”了。

对于孩子无理的哭泣取闹,家长不应该纵容,否则他会变本加厉!以为哭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能够逼着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第一次他试过奏效,他就会试第二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家长就越来越没办法了,而且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十分不利。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坚定立场”,并且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说了不买就是不买!”不能因为孩子的眼泪而心疼,更不应该因为面子而纵容孩子,要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小霸王!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8篇

有的教师总想一口气吃成胖子, 唯恐学生学不会、吃不透, 往往在一节课中设置4~5个目标, 对优等生尚可, 对学困生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事实上一节课能够实现1~2个目标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高效率的课了。例如, 有位教师上离子反应的新课教学目标设置了4个: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3.使学生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方法;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试问单凭一节课能实现这么多目标吗?

二、上课的误区——没有学困生的培养计划

提问和讨论是师生合作交流的一种形式, 既要充足的时间, 又要层层深入, 不断喷发出创新的火花。但限于时间, 教师往往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讨论也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 学困生只是重在参与下的一群看客, 根本就没有学困生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实行的是优胜劣汰, 让学困生自力更生。

三、作业布置的误区—一刀切

学生作业偏多、偏难、偏繁, 课堂讲, 课外练, 作业、配套练习、检测卷等, 搞一刀切, 要求全部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分基础题和选做题, 一些学困生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 就抄袭作业。甚至一些中等生也在作业堆里挣扎, 作业负担重。

四、辅导的误区——中优生的专利

学困生辅导被边缘化。辅导一般利用自习课, 一名教师到教室去答疑、纠错、指导, 中优学生占有教师资源的机率大、机会多。差生很少得到老师的个别辅导, 问题越积越多, 包袱越来越重。校内成立的奥赛班、兴趣小组多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据我们调查, 临夏州二十三所中学就没有学困生辅导机构。但在费用收取时, 超过了其他学生很多。有额外收费但无额外辅导。

五、评价过程的误区——唯分论

县、市评“十佳学生”“三好学生”无一例外的条件有:学生的成绩要优秀。学困生尽管进步大, 仍被排除在外。目前, 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家长要以高考人数和孩子分数论学校成败, 论教育能力, 论学生素质。学生成绩差一些, 家长没信心供, 学生没信心学。

六、课改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程中,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模式, 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 意见建议不被小组内其他成员采纳, 讨论、探究、汇报结果成了部分优秀生的表演, 学困生被晾在一边, 成了旁观者。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被漠视。同时缺乏教师的精讲和引导, 缺乏扎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提炼能力弱。经几年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不利于学困生成长。学困生需快进, 更需慢走。

七、育人目标的误区——精英教育目标

目前素质教育采用的仍然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那一套绝对的、定量的评价模式, 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用“升学率”“上线率”“名校录取人数”等一系列量化参数评价学校, 给学校排名次, 学校给老师排名次。无视评价对象的原有基础, 看不到评价对象的相对进步。例2005年我校30名学困生入学平均成绩278, 高考平均成绩331.6, 增幅53.6分, 最大提高幅度155分。但主管部门就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对文、理状元及考上名校的学生大加表扬、重奖和宣传。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9篇

伴随青春期生理的发育,尤其是脑机能的发展,少男少女的自我意识空前崛起,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表现自己。

例如关注自己方面:关注自己的容貌服饰,对穿着打扮开始讲究,经常在镜子前打量自己的发型、衣着;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很随意说了几句对自己评头论足的话,便耿耿于怀,老是放在心上;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别,对自身为什么和他人存在差别产生好奇和探求。

再如表现自己方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再一味听从、服从家长、老师,开始发表不同甚至反对意见;争强好胜意识明显增强,强烈地渴望展示自己,以便引起他人注意,甚至为此自我炫耀、出风头,去赶时髦、追新潮,唯恐落伍。

自我意识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主要包括对自我特征的认识、对自我情绪情感的体验和对自我意志的调节控制三个方面,它的发展完善是我们每个人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正常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支配自己的意志,让我们逐渐懂得和学会自知、自信、自强、自律,做自己的主人,“我的事情我做主”。

“自我中心”的危害

在身心发生剧变的青春期,伴随自我意识的迅猛发展,我们在强烈地感受着自我角色意识、体验着成长的成就感、自豪地宣称自己在不断长大的同时,也可能因自我意识的扭曲而陷入“自我中心”的误区。

所谓“自我中心”,就是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问题,认为自己所关注的也是他人所关注的,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一个人一旦以“自我”为中心了,就不可能多方面、多角度、一分为二、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就可能狭隘、偏激、片面、走极端,产生自私、自大、自卑、自恋、自我放纵、自寻烦恼等负面心理和行为。我国实行了较长时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独生子女比较普遍,有些家长难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自我中心”问题比较突出。

例如因“自我中心”而自私:有的少男少女觉得自己长大了,有时难免“自以为是”、极度自私,认为自己有主见了,将自己的情感、观点扩大化、绝对化,总认为自己正确,一味希望别人顺从、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理解别人为什么和自己的感受、观点不一样,不愿受干涉,甚至表现出逆反行为或报复行为,总是和别人对着干。

再如因“自我中心”而自负或自卑:有的少男少女过于关注自己,把自己作为“主角”自我欣赏,天真地认为别人也把自己当成了“主角”,总是想方设法地出风头、自高自大,以引起别人注意;还有的少男少女因过于关注自己而十分敏感,对自身不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或是因心理压力过大而拘谨、缩手缩脚;或是因担心别人笑话自己不新潮、不时尚,在虚荣心的支配下过分讲究穿着打扮,一味追求名牌,打肿脸充胖子;或是因太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别,而对自己长得矮、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问题不能客观理智对待,产生己不如人的思想,自信心明显不足,缺乏上进动力。

因“自我中心”而酿成的悲剧并不少见。

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听不得别人的建议,致使部下跑到刘邦那里寻求发展,而他自傲自大、一意孤行,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自刎在乌江边上。

因打牌发生争执而残忍杀害四名同学的“马加爵案件”曾经震惊全国。专家在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原因时指出,他的“自我中心”缺陷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在忏悔书中,马加爵一点也没有反省是哪些问题导致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和同学因打牌发生争执之后,被“自我中心”所驱使,他首先想到的是同学怎么对不起他,而没有想到他是否对不起同学,所以就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地实施了杀人计划,也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摆脱“自我中心”误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青春期少男少女陷入“自我中心”误区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过于关注自己,被“自我中心”所支配、束缚和限制,心胸狭隘,眼界狭窄,目光短浅,不能全面、长远、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地自以为是,结果却误入歧途。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极有必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能力,努力摆脱“自我中心”的不利影响,家长应该多些耐心和教导,确保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一,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不是“中心”这个道理。“推己及人”,教育孩子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看待别人的,就会推理出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既然我们没有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别人,那么别人也就不会过分关注我们。跳出“小我”,放眼大局,孩子就会发现:人海茫茫,众生芸芸,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存在。世界本来就是无数独立平等个体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论怎么优秀、怎么与众不同,谁都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只有那些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人才会错拿自己当“中心”,太拿自己当回事,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错觉罢了;别人永远不会像我们关注自己一样关注我们,在别人眼里,我们可能无足轻重、微不足道。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妨以超然洒脱的态度来对待自身,摆脱自我局限,不因太拿自己当回事而自我欣赏,不因太在意于一己之得失悲欢而自寻烦恼,不因过于敏感而心理脆弱,而是在健康的心态中释然开怀、轻松自在。

第二,教育孩子学会变换角度、换位思考。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自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中心,受到局限。若是能把自己和别人互换角色,站到别人的立场去换位思考,得到的结论自然就会全面得多,就会懂得关心、体谅别人,就不会过于自私,一味要求别人顺从、迁就自己。如果马加爵能够站到他同学的立场上去看待因打牌发生的争执,那他可能就会找到自身的原因和责任,加以自省,而不会一味迁怒、责怪于同学,进而心胸狭隘地萌生杀心。如果孩子能站到父母的角度去看待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自然就会进一步理解父母的苦心,从而去理解、接受父母。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平常心。平常心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有准确的预测,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学习、生活中,要提醒孩子不断培养、保持平常心,正确审视自己,做事沉稳、脚踏实地、不卑不亢,既不自负、自高自大,也不自卑、自轻自贱。自负与自卑仿佛孪生子,是“自我中心”的两个极端,过于抬高自己就会自负,过于贬低自己就会自卑。而根治这两个极端的“良方”就是保持平常心,拥有从容淡定的自信,既不自认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也不自认低人三分、缩手缩脚。如果有孩子有自负倾向,就要多找找孩子的缺点,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不完美的,尚有不足需要改进,灭灭孩子的傲气。如果孩子出现自卑心理,就要多夸夸孩子优点,告诉他并非一无是处,鼓励孩子,增强信心。

家长对孩子近视眼矫正的4大误区 第10篇

误区1:孩子太小别戴近视眼镜

经常有眯眼看人、视物的儿童。不少父母会说:“别让孩子那么小就戴眼镜,戴了就摘不下来了。”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有害的!

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保证完整、健全的视觉,最重要的就是双眼能同时看到一个清晰的视网膜(眼底)像。近视眼如不及时矫正,长期的视网膜模糊像,一方面会诱发眼轴的进一步加长,使近视度增加,甚至引发弱、斜视;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表现为对外界新事物兴趣降低,生活范围缩窄,重者影响智力发育。

误区2:近视眼镜越换度数越高

青少年时期近视度数增加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过重的用眼负担和不科学的用眼习惯。身高快速发育期,往往近视度数也增长较快。因此,在科学、合理矫正的基础上,近视度数是否增加与是否更换眼镜无关。

建议青少年应每3~6个月做一次视光学检查,定期监测视力变化。矫正视力过低者须重新验光,并更换合理屈光度的矫正镜片。

误区3:近视眼镜不能配得太清楚

近视的完全矫正是将近视矫正为正视,用以恢复调节与集合之间固有的正常关系。长期戴低矫眼镜,眼睛看近物时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为了维持双眼单视,两眼视轴一定要集合起来,这样调节和集合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紊乱。如果使调节向集合靠拢就要产生过度调节,因而引起睫状痉挛,即人为地增加了近视度数;另一方面是集合向调节靠拢,即向低集合方面发展,产生眼外肌肌力不平衡,当肌力不平衡不能维持时,双眼视功能就会被破坏,只靠一眼看物,另一只眼偏向外侧,成为暂时性交替性外斜视。对于配镜度数的高低,验光师会根据孩子的视功能情况合理给予,家长不要盲目干预。

误区4:为不戴眼镜或少长度数而盲信各种“治疗”

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治疗近视”仪器、疗法(按摩、针灸等)已经让众多的家长上当、受骗。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治疗手段往往对舒缓眼疲劳可能有所帮助,对假性近视的恢复视力有一定作用,而对真性近视(近视眼)无任何帮助。到目前为止,近视眼最有效的矫治手段仍然是光学矫正——佩戴合适的眼镜。

因此,如孩子视力出现下降,家长应抓紧时间到正规的眼镜验配机构让孩子接受检查,请专业人员帮助制定合适的矫正方案。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11篇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家长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教育的误区,下面,笔者总结了8个教育孩子的误区,你有没犯过呢?

1、爱孩子就要零距离

很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一样看待,什么都不让孩子独立去做,舍不得对孩子放手。其实,距离产生美,家长没必要和孩子零距离,必要的放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孩子总要长大的,不可能在家长的羽翼下安然度过一生。

2、家是无拘无束的

家是休息的港湾,孩子在家里就要尽情放松,不要加以限制——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订一些家规,让家庭成员有章可循是很有必要的。对分配家务、零用钱、看电视、吃零食、外出娱乐等孩子容易过头的问题做些规定或要求,并坚持实行,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3、学习占据生活全部

孩子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孩子学得好一点也没错。学习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并不等于全部。所以,家长应给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孩子做些其他事情有利于减轻学习压力,有助于孩子更高效学习。

4、包办代替孩子的决定

很多家长在有关孩子的决定上,喜欢包办代替。在衣食住行,甚至在关系孩子学什么、选择志愿这些重大事情上家长都习惯了不和孩子商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作人,将来也成不了人。孩子做决定的能力是从小培养的,如果家长老是不给孩子机会,他们就永远不会自己做决定,凡事都要依赖父母。

5、孩子必须听从父母

许多事情在家长尚未注意到的时候,孩子们早已了解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家长喋喋不休地要求孩子怎样做、怎么说,孩子只会感到自己总是受到干涉,即使不说,心里也十分不满意。特别在孩子的看法与家长大相径庭的时候,家长与孩子就开始形成隔阂了。

6、孩子应圆家长的梦

让孩子圆自己的梦是很多家长的愿望,有这样的愿望不是坏事,但是必须考虑到,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孩子将来做什么要根据他的个性与潜力来决定。另外,如今的生活背景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选择职业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有让孩子做好多种准备,他们才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7、溺爱孩子

有的`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什么事情都要亲手操办,生怕孩子出半点问题。这主要体现为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一切都亲自包办。家长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容易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离开了父母,就会惊慌失措,无法生存下去。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遇到问题时,教孩子学会如何解决,而不是包办代替。

8、恐吓孩子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会恐吓孩子,什么大灰狼,警察之类的,都会被用来吓唬孩子。

说不要孩子,又不可能真不要,或者佯装说走,没走几步又回来了,在孩子看来看,这样的恐吓都只是嘴上说说,不会真实现。父母这样做,是不诚信的表现,无法兑现的惩罚就跟无法兑现的奖励一样,没有任何的效力,甚至可能失去你在孩子心里的信任及权威。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12篇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奠基阶段,也是最容易困惑的青春期。如何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优化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历来是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固然占主导地位,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生动形象的比喻:对学生的雕塑,两个主要的雕塑家是教师和家长。学生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中生活,又大多把他们的家长当做天然的权威和偶像,家庭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

初中学生的家长年龄一般在40—45岁,大多是工人或个体营业者,文化程度中学;少数具有大学学历,从事教师、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医生等职业。他们都经历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下乡插队,抽调回城,在向往、抱憾和困惑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如今寄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将来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才。但是,对于时时掌握孩子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施加教育和引导,往往是有缺欠的。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初中教育工作的教师兼班主任,看到家长在教育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意识到目前初中学生的家长在教育观上存在着误区。

(一)“不能委屈了孩子”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独尊。父母对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仍视为“没有长大的孩子”,疼爱有加,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不让干家务,一些家长每天为学生洗衣服、整理书包、收拾文具,有的家长甚至喂着吃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经常吃零食,着装追求时髦。家长不放手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缺少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溺爱、呵护的结果,造成学生心理素质先天不足,意志品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骄”、“娇”二气严重,适应性不强,不能承爱挫折的考验,依赖性大,解决问题能力差,劳动技能差,缺乏独立的个性。如此下去,将会使学生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激烈竞争的时代环境。

(二)片面性、盲目性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信心等)还不成熟,没有树立起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的责任心,学习的积极性和意志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和要求。而不少家长只是依靠学校,不是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刻苦精神,想起来催问几句,忙起来不闻不问,甚至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仅把目光盯在考试分数上,如果“分”上不去,埋怨学校没抓好、教师没教好,并片面认为如果没有特殊的途径如另外补课、辅导等,学生是学不好的。因此煞费苦心地请家教、找辅导班或转班转校,不惜花费重金。有的家长花钱是为了了却心事,以免将来受埋怨。一些学生名正言顺、毫不吝惜地花着家里的钱,却是悠哉闲哉地混日子。

(三)高期望值及其反差

在目前应试教育条件下,高考起指挥棒的作用。家长焦虑与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中不能取胜。家长的焦虑与担心给学生心态增加了焦虑、不安及很大的压力,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据教育专家分析,90年代中学生的特点是:重视个人价值,有个人本位思想、不愿接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信息吞吐量大,情感饥渴突出,缺少同龄伙伴的友谊,民主要求强烈,金钱物欲的倾向明显,需要磨炼的机会太少等等。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努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集体及他人良好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学校与家庭应该协力做好“塑选”工作,可是目前存在着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的现象。家长或冷漠不上心,或迁就放任;有些家长教育引导方法不当,不是心平气和、从容不迫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恨铁不成钢,简单粗暴,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功利观

中学是学生世界观从萌芽到逐步形成的时期。初中学生对理想认识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可变性、可塑性特点,他们往往把将来找出路、谋求职业做为自己的理想。党和政府强调提出要教育学生树立 远大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社会主义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需要加强正确的教育引导。一些家长却疏于这方面的教育,家长对学生前途的考虑,一般是希望先升入重点高中然后考入大学。应该说多数家长希望学生考入大学受到高层次教育,是为了学得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增长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本领,所以教育影响学生有很强的进取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注重全面素 质的提高。不乏有一些家长带有明显的功利观念,寄希望学生上大学才能罢脱将来就业的困境,以谋求单位条件好、赚钱多的职业。这种功利观虽然有时也能影响学生成为学习的驱动力,但是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常常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接受社会上消极诱因的侵蚀,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便是自暴自弃,甚至悲观失望,酿成不良后果。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13篇

一、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家长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幼儿园教师, 不信任教师。

事例:小班某个孩子经常会小便在身上, 老师便主动提议说: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小书包, 在书包里放一些衣服, 如果孩子小便在身上了, 以便老师帮忙及时换掉。有一天晚上, 这位老师接到了这个家长的电话, 电话里能听出来家长的语气很不好, 家长说:“老师, 你说带衣服带包我们都带了, 你是不是觉的给我们家孩子换衣服很麻烦啊, 我家小孩回到家裤子全湿了, 是不是我们没有送礼物给你, 没有在孩子的包里放上钱, 你才不帮我孩子换衣服的啊, 难怪你要我们带包呢, 明天我们放钱, 你要多少钱?”

误区二:家长认为教师对孩子有不平等的待遇

事例:六一儿童节要到了, 中班要求每个班级有三个节目, 班上有个叫金金的小朋友, 在小朋友的推荐下, 担任了舞蹈《浪花一朵朵》的小演员, 排练的时候比较辛苦, 金金又经常出错, 有一天便告诉老师说:老师, 我想表演另外一个节目好吗?老师说:为什么阿?金金说:我跳得累, 不想跳了。老师说:你不想坚持一下吗?金金她摇摇头, 不说话了。老师说:现在《浪花一朵朵》的节目还缺一个坐在小椅子上表演的小演员, 你愿意去吗?金金听了之后很高兴, 拿起漂亮的道具, 在每次排练节目时都很认真, 也不喊累了。在六一表演当天, 演出结束之后, 老师听到金金的哭声, 还听到金金的奶奶大声地呵斥孩子:你表演的是什么阿, 在后面也没有人看到, 前面的舞蹈为什么不跳?主角你不当, 要当配角, 你真没有出息, 笨死了。是不是你不会跳, 老错, 老师不要你的啊?是不是老师不让你跳舞的?……

误区三:家长觉得配合幼儿园带东西是支持老师的工作

事例:某日在幼儿园门口家长们在等接孩子的时候, 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家长A:现在小孩上幼儿园真是烦死了, 老师三天两头要东西, 就是要作业了, 有时候还布置一堆画画比赛、成长手册拍照片……每天都很忙真没有时间弄这些, 有什么好弄得阿?

家长B:这些阿都是老师的工作, 我们都做的, 做过了让小孩带回去, 老师高兴, 就会对你家小孩好, 你把她工作做了, 她不高兴吗?所以我们不管有什么困难, 只要老师布置的作业, 哪怕是花钱买, 我们也千方百计地办到。

二、针对误区, 提出对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几点小建议

1. 改变教师的观念, 塑造教师的形象, 取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长期以来, 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是教育者, 不仅教孩子, 而且教家长, 从而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单向关系, 教师通知家长来园参加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学期安排, 教给家长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等, 使得家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在某种层面上来说, 家长和教师之间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地位, 教师就好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授, 家长则是一个学生, 而现在的“学生”有很多新的教育观念, 并不一定认可“教授”的想法, 于是便产生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误会和矛盾, 家长也就不会尊重老师, 而是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2. 实行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

在幼儿园的网站上, 发一些孩子学习的教案、孩子在幼儿园表现的相关照片, 育儿文章, 这个方式我已经用了有三年了, 现在发现, 家长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每天孩子回家之后会上网查看幼儿园的学习内容, 然后再和孩子交流, 帮助孩子复习, 配合幼儿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我还开通了一个QQ群, 邀请班级所有家长在群上聊天, 家长利用这个群不仅能及时地和老师联系, 同时也给家长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时常会看到家长在群上聊一些自己的不解和对幼儿园的看法, 另一些家长则会在群上解释, 这种正面的交流在一方面也帮助一些家长走出了家园合作的误区。

3.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其实有很多家长对幼儿园产生的误区是因为家长的育儿观念有误或者是不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实行而造成的, 所以要帮助家长走出误区, 重点要解决的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以往我们会提供一些育儿文章, 结果发现, 这些文章理论性太强, 对于家长来说, 有时直接告知的更能让家长接受。于是我便将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 写成教育笔记的形式发给家长, 在QQ群上设置一个讨论话题鼓励大家共同交流, 利用这样的方式, 使得家长悟出了一些正确的育儿观念, 这种观念的或者比教师用讲道理的方式更容易被家长接受和认可。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14篇

一、违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

误区:开学几天后,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进幼儿园近一个月,没学会更多的知识,反而把以前学到的都忘了。还有的家长看到其他孩子会写字、做算术,就盲目地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学会,孩子一时学不会还会遭到训斥。在农村,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这些家长把幼儿教育当作小学的起始阶段,常常以孩子会写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应建立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之上。对幼儿来说,所谓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包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等。单调的知识灌输,实质是拔苗助长。幼儿也许能鹦鹉学舌式地背诵,但往往缺乏理解,无法应用,或者很快忘记。这种知识不仅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意义,还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的现象。

对策:

1.以发“温馨书”的形式告知家长,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包括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等。

2.参与教育活动。让家长作为教师参与教育活动,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并给他们以教育的信心和方法。让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家庭教育中。

二、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误区:个别幼儿上学迟到,明明是自己赖床所致,却每次都让家长编个理由来搪塞老师,要老师不要批评他。还有个别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奖励的小红花,第二天哭着、闹着,甚至以不上幼儿园要挟家长来向老师求情,希望老师给他小红花。孩子小,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不但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反而软弱地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请求。因而,孩子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行为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决定着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新《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家长和教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时用适当的方式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塑造具有全面素质(生理、心理、文化)的下一代,使之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担当起建设强大祖国的历史重任。

对策:

1.召开家长会,请专家讲座,宣传“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2.接送交谈或家访。通过交谈,教师要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及家庭环境。

三、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的学习,过于追求结果

误区: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常会遇到这种情景,幼儿怀着极大的兴致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当中,在教师的肯定、鼓励下,正陶醉在自己的创作情感中自得其乐。当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把画给父母看,满怀欣喜地等待自己的爸爸妈妈夸奖自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心。却不料,家长一看孩子的画,就在众人面前大声地训斥孩子:“看你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你画的怎么与老师的不一样,马上改过来。”“太阳怎么涂成蓝色的?”更有甚者,把幼儿的作品往纸篓里一扔,命令孩子照老师的样重畫。

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一个与孩子智慧相关的核心要素,只有定位于过程体验的“教与学”,才能抓住这一核心要素。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如果定位于结果,就会教孩子一些特定的技能和技巧,孩子一旦离开范画,却什么也画不出来,他们仅仅眼中有画,而心中无画。家长这种只重结果、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轻视孩子过程体验的做法,会挫伤孩子探索的积极性,扼杀孩子创造欲望。

对策:

开展家长沙龙,为家长提供宽松的、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机会。请有经验的家长畅谈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家长知道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孙中山先生说:“自然规律,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现代人才观不是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以一个人学习新知识能力大小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强弱作为人才衡量的标准的。良好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是“学习型社会”必需的生存智慧;而自信心、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耐挫折能力是新世纪人才们必备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得从幼儿期开始,因此,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急功近利的观念,让幼儿教育从小学的预备阶段真正地转变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大绝招” 第15篇

第一条,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这是我们家长经常做的一个事情,总说自己的孩子:“看你笨得很!你什么都做不了!”

第二条,经常拿比他“行”的.人来刺激他。

“你看看,张阿姨的孩子,李阿姨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多聪明,又乖,成绩又好,你每次都考不过人家,你看看你那么不争气!”经常拿别人行的来刺激自己的孩子。

第三,把自己塑造成孩子的牺牲者。

这就是家长的悲情主义,有的孩子妈会说:“你看看我为了你,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我原来是如花似玉啊,现在弄得像个黄脸婆,为了服侍你,工作也丢掉了,什么朋友也没有了,全心全意为了你,我现在觉也睡不着了,身体也垮了......”把所有的责任全推到孩子身上去,让孩子背负着很重的债,下辈子都换不清。

第四条,和孩子说话要挖苦,要吼叫。

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要么是挖苦,要么就是大声地吼叫。

第五条,决定孩子的一切,不给他一点自由。

我们很多家长管孩子事无巨细,大到孩子升学、考试,将来的专业,甚至以后结婚找什么样的朋友。小到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看什么书都要管,孩子交什么朋友都要管,一切都要听家长的,你认为这是对孩子的负责任吗?这什么都不是。

第六条,学会拿孩子出气。

在单位挨领导批评了,跟同事吵了架,或者跟老公老婆吵了架,心里不舒服,拿这个孩子出气,把孩子拿来打一顿,有的家长拼命打,打重了,说:”今天天气太大了,骂我收不住手了“,这典型是拿孩子出气。

第七条,当众让孩子出丑。

在大庭广众之下出孩子的洋相。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第16篇

一、帮孩子做好入学心理准备

了解学校生活是入学前家长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您不妨向孩子介绍学校历史及现状,言语之中充满怀念、向往、自豪和期望之情,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

——到学校参观,最好带他参观小学,让他亲身体会一下学校里宽大的校舍,学生上课时良好的课堂秩序,小学生大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学生能写会算的技能,使孩子对小学生产生敬仰羡慕的心情,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小学生,同时熟悉并欣赏校园环境,认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顺便可以进行简单的爱护花草树木及学校公共设施的教育。

——请大孩子讲学校生活,畅谈学校好玩的地方、学习的乐趣、老师的要求、课堂纪律、作业规范、伙伴交流、少先队活动等。——模仿游戏,家长可以组织几个孩子或和孩子一起模仿上课的游戏,分别扮演老师、学生,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悉课堂学习习惯,学会基本的课堂常规,如怎么坐、怎么站、怎么举手、用多大音量回答问题以及基本礼貌用语等。许多一年级的学生习惯了幼儿园的玩乐生活,要他们乖乖的坐在椅子上听课真的很难。爸爸妈妈记得要训练孩子至少可以坐稳椅子听课。还有一点,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有依赖的习惯,因为我看过上了两个月的课,学生还需要父母进到课室帮忙把要交的功课拿出来!

二、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准备

安全是孩子上学最须注意的事项,近年来校园事故的频繁发生表明:及早对孩子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是入学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游戏安全。小学活动器戒高而大,场地硬、学生多,老师也不可能随时呵护在学生左右,所以一定要及早吩咐孩子课间活动时守秩序,不推挤,不疯跑,不要扔石子、玩木棍。——接送安全。一般小学都规定家长在校门外等待接送孩子,所以家长要事先同孩子约好接送地点,嘱咐孩子家长没来时原地等待,不乱跑,不跟别人走,去同学家一定要先同家长商量。(要放孩子坐校巴的父母记得让孩子认清自己应该上哪辆的车。)

——上学、放学路上安全。家长提前带孩子往学校步行几次,每次重复讲关键地点路标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孩子注意车辆、陌生人、同伴游戏等问题;牢记“放学就回家,不和陌生人讲话”的原则。

——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孩子不买小摊上的食品;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做眼保健操时手脏就别乱揉等。

——要特别关照孩子。裤衩和背心覆盖的地方任何人不得冒犯;尽量不和淘气的男生玩;不用外面的抽水马桶。

三、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

孩子上学后,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是一项重要内容: ——孩子们一般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特别是家长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行动,所以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给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地点。孩子在学校里有固定的座位,在座位上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家里,孩子也应当有个固定的地方学习,它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形成一种学习的地点定向,就是说,每当孩子在习惯的地方坐下来,便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学习,犹如医生走进病房,科学家走进实验室,即刻来了精神一样,心理学上叫地点动力定型,所以,家长要为孩子腾出一个用来读书做功课的专门地点,给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小空间: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或单独一个房间,重在安静、整洁。——为孩子准备高度适宜的桌椅。椅子的高度一般以孩子的双脚能平放地面为宜;桌子的高度应正好在孩子坐下后的心窝高度;桌面别太小,因为现在书的开本都比较大;桌面忌用易使注意力降低的浅颜色或亮丽色,最好选择深色桌面,或给桌面铺上墨绿的台布;桌子的位置最好面对着墙摆放,墙上不要有任何容易引起孩子分心的贴画;桌子左侧是窗户,以保证自然左侧采光;窗户最好贴上一层透光但不透明的膜,保证他看不到外面的景色与活动。——为孩子选择好台灯:光质一般用光线柔和的磨沙白炽灯;照度为15或25瓦(太亮了会产生眩光,使得瞳孔收缩,眼睛疲劳度增加、学习效率降低);采光方向必须是正左侧取光(前面会产生反射光,眩目);灯罩必须完全不透光;灯罩还必须将灯泡全部遮蔽;光源的高度应该与脸等高;灯臂应可调整;开关要安全、方便。

——为孩子买个书柜,供他把不用的书籍等有条理地存放进去,便于查找使用,免得堆在一起。

您在给孩子布置学习小空间,购买新书包、学惯用具、生活用品时,最好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出出主意,发表意见,让他感受“要上学了”的喜悦。

四、孩子良好习惯的准备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可千万别掉以轻心。

——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改进,而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往往是从孩子的生活习惯迁移而来的,所以好多学习习惯是上学前就开始准备的:规律生活;早睡早起;遵守作息常规;遵守幼儿园常规;文明礼貌;物品放置顺序化、固定化、用完即归等。(小孩很容易把文具弄不见或拿错别人的文具,最好在文具上写名字,并教导孩子用完的文具不要乱放而是收回铅笔盒内。)

——学习习惯。专心与认真;爱护书籍与文具;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及时复习与巩固;独立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学会自己收拾书包、码放书本、整理文具盒、准备用具;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不形成“橡皮依赖症”等。另外,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认识钟表,知道时间;认识页码,会翻页,找题号;认识课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品德、写字、体育、科学、音乐;生活中识字:班级、男女厕所等。

五、良好生活方式的准备

开学前,可以带孩子尽情地游玩,增长见识。但至少开学前一周要恢复正常规律的生活,确保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迎接开学。

由于小学一般下课时间都在上了四堂课之后,如果不吃或吃不好早餐就去上学,孩子一般第二节课时就进入低血糖阶段,这会严重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从而导致孩子的智力下降和思维迟钝,而学校会把语文、数学、外语等认知类的主要课程安排在上午,因而孩子不吃早饭会严重影响学习。

上小学之后便没有了午休,孩子必须由二次睡眠变为一次睡眠,大脑从早晨必须开始持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所以孩子必须学会休息并且休息得好,才能恢复体力、智力,消除疲劳。入学前2周,家长就开始每天坚持让孩子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开学的1-2周内,孩子由于适应新环境、适应紧张的学校生活,极容易上火,饮食方面家长要注意调整好。

六、孩子入学档案的准备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学会介绍自己,会写自己的名字、电话号码;记得家庭地址、父母单位、生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入学个人档案:身体基本信息、家庭联络方式、有无特殊疾病史、有无过敏体质或有无过敏食物、艺术能力、孩子的肢体运动能力情况等等。有了这个档案可以帮助老师尽快了解孩子,让老师看到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和家校共育的希望,使家校沟通有良好的开端。

七、生活用品的准备

孩子上学除了学惯用品外,还需要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给孩子准备一个水瓶,手帕等。如果要让孩子带食物到学校吃,最好为孩子准备个饭兜,里面装小饭盒和勺子。

家长还要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等的培养,因为有研究表明,孩子入学时自理能力、学习技能、同伴交往、生活习惯等问题最为严重。

上一篇:南泉小学学生春游活动申请报告下一篇:教研组年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