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唐诗加译文

2024-09-21

描写夏天的唐诗加译文(精选9篇)

描写夏天的唐诗加译文 第1篇

描写夏天的唐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池上早夏

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初夏

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风雨不已

陆游

南陌东阡自在身,一年节物几番新。

鲥鱼出后莺花闹,梅子熟时风雨频。

冠盖敢同修禊客,桑麻不减避秦人。

夕阳更有萧然处,照影清溪整葛巾。

夏夜宿直

白居易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岑参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

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

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

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描写夏天的唐诗加译文 第2篇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沉静的是湖蓝,纯洁的是乳白,高贵的是米黄,热烈的是大红。

《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初夏即事》

唐·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拓展:

形容夏天的优美句子

1、夏天植物长得更茂盛了,树叶变成了深绿色,到处都郁郁葱葱的。花儿们也争奇斗艳,开得更鲜更艳了。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忙碌碌,为夏天增添了新的神韵。

2、小树们也长成了一棵棵茂盛的苍天大树了,微风姐姐轻轻吹过,小草弟弟抖了抖身体,准备让人踩过,啄木鸟们从高空飞下来,为大树哥哥看病,然后对症下药……在远处,小鸟开起了演唱会,唱起了悦耳动听的音乐。

3、炎热的夏天,太阳那耀眼的光芒,使田野里的麦苗长得更加壮实了,蜜蜂和蝴蝶你追我赶,更加地忙碌了!夏天那闪烁的光亮,使大树的身影越来越长,你总是能看见大树底下聚集着很多乘凉的人们,大树也使出浑身的解数,摇摆着笨拙的舞姿,希望能带给人们一丝丝的清凉……

4、夏天是个炎热的季节。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柏油马路也被烤软了,一踩就是个深深的脚印。大树伯伯的叶子晒蔫了,它弯下了腰。小花小草们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大黄狗在门口吐着长长的.舌头,不断的喘着粗气。老人们热得在大树下一边扇着手中的扇子,一边谈笑风生。可是他们还是汗流浃背。小孩们在空调房里吃着冰激凌,津津有味地看电视。

5、夏天是美丽的,我喜欢夏天,不是因为我能穿上花裙子,也不是因为我能吃上美味的冰棍,而是因为夏天的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活力!

6、夏天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她把天空染得湛蓝如洗。那天空仿佛是一条清沏透明的小河,又好像是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面,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飞倦了,落在了电线上,谱写出一曲正在演奏的歌曲。

7、夏天也是个美丽的季节。天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小鸟们在天空中自由在地飞翔。树木们郁郁葱葱,挺拔的松树像一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又像一位位保护大自然的卫士。婀娜多姿的荷花竞相开放。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开放。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只只蜻蜓在荷花间翩翩起舞。夏夜里一只只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来飞云,像一颗颗小星星眨着眼睛。

8、夏天又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一串串葡萄宛如紫色的珍珠项链。夏天的水蜜桃可甜啦!不信你尝一个。西瓜从地里冒出来,又大又红。

9、夏天在无声中姗姗来临了,带着它那婀娜动人的身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悦耳动听的声音。让人不由得陶醉了,醉在这浓浓夏天之中……

描写夏天的唐诗加译文 第3篇

笔者从许渊冲先生所编《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 中选了10首涉及话语主体的唐诗, 对其原文与英译文中人称照应 (包括物主代词) 进行统计分析:孟郊《游子吟》、杜甫《饮中八仙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贺知章《回乡偶书》、王维《送别》、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稹《离思》、柳宗元《渔翁》、贾岛《寻隐者不遇》、李商隐《夜雨寄北》。结果如下: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都包括单数的主格、宾格和复数的主格宾格以及相应的物主代词;不包括英文译文的标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唐诗的原文中一共出现了31个人称照应项, 全为零形代词。汉英代词0:44;零形照应31:10, 总人称照应31:54。这表明, 汉诗的人称照应以零形人称照应为主, 代词的使用频率非常低, 而其英文译文则以代词照应为主。

一、第一人称照应词对比

统计表明第一人称代词在唐诗原文中没有出现, 自称词“臣”只出现一次。但在译文中, 第一人称代词一共出现了25次, 占人称照应的46.3%。汉英第一人称代词0:25。

在唐诗中, 诗人常常从第一人称“我”的立场出发来向其他人称者传递信息却习惯性地将第一人称隐去。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为:“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I've sailed a thousand li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With the monkeys'adieus the riverbanks are loud, my skiff has left ten thousand mountains far away.”显然, 诗中的动词“辞”和“还”这两个动作其实都是“我”所发出来的, 但是诗人却并不将自己作为主语显现出来。在译文当中, 除第一句外, 零形式都成了显性代词“I”。一旦唐诗中出现了“有形有义”的第一人称代词 (如“我”) , 在多半情况下, 都是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效果的。如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这里, “我”、“月”和“影”可以看成是三个话语主体, 用“我”的作用就在于排除歧义, 同时还能使得诗句的结构和韵律的和谐。

汉语中谦称词很多。所选10首唐诗中只一个“臣”也是第一人称, 在英语里面大多数情况下都用“I”表示。许氏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译文为“Libai could turn sweet nectar into verses fine.Drunk in the capital, he`d lie shops of wine.Even imperial summons proudly he`d decline, saying immortals could not leave the drink divine.”

二、汉英第二人称词照应对比

统计表明:唐诗原文第二人称代词为0次;称谓词“客”出现1次, “谁”1次, “君”5次, 比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高。这表明汉诗话语中第二人称照应一般不用“你”, 只用称谓语。译文中第二人称代词出现8次, 占人称照应的14.8%, 使用频率远远低于第一人称代词, 也比第三人称代词低。译文第二人称照应以代词为主, 很少用称谓词 (如“sir”)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比例是0:8。

在有第二人称出现的唐诗中, 通常的情况是第一人称向第二人称述说或者是叙述自己的经历。中国人讲究礼貌, 因而唐诗开始时, 往往以敬称“君”或“郎”的形式指称第二人称, 而后才采用零形式。请看下例:“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张藉《节妇吟》) 。比较译文:“You know I love my husband best, yet you send me two bright pearls still.”英语译文将“君”都换成了“you”。

在汉语唐诗中, 第二人称照应的另一种模式是:称谓词 (君、郎等) +零形代词 (你) 。女子还称丈夫或情人为“郎”, 如孟郊《古别离》:“欲去牵郎衣, 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 莫向临邛去!”。此处“郎”和省略词共指“你”。比较译文:“I hold you robe lest you should go.Where are you going, dear, today?Your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than you heart being stolen away.”尽管表第二人称的“君”和“郎”时常出现在唐诗中, 但频率远远低于英语中的“you”和其它第二人称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唐诗的英语译文中, 作主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一般都要显现, 这与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有很大关系。而在唐诗中, 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参与的则主要是第一人称在进行叙述说, 除了特别强调时会使用第一人称之外, 一般都用零形式;唐诗的第二人称指代往往用“君”或“郎”等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示尊称的词加上零形式。

三、汉英第三人称的照应词对比

统计表明, 唐诗原文与译文中第三人称代词为0:11。唐诗原文第三人称照应成分一般都采用零形式。译文却用了11次代词, 占人称照应总数的20.4%, 这表明唐诗第三人称话语较少。

唐诗中第三人称照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蝉”是先行词, 由于第三句是没有主语的, 显然“飞”等动词的主语语义特征须包含[+动物], 而不可能是“客”。这种第三人称采用零形式的表达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但与此相反的是, 在英语译文中却往往要将此类零形式进行还原。译文:“Of autumn the cicada sings;In prison i`m worn out with care.How can I bear its blue-black wings which remind me of my grey hair?Heavy with dew, it cannot fly;Drowned in the wind, its songs not heard.Who would believe its spirit high?Could I express my grief in word?”译文当中的人称照应是由先行项“cicada”和3个物主代词“its”以及1个人称代词“it”构成的。这样一种照应就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来进行揣摩和推断。

因此,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的照应手段有着大体相同的分类:人称、指示、比较照应, 但是由于英汉语篇遵循的模式不同, 英语语篇衔接重形合, 注重语篇结构的显性前后呼应;而汉语语篇重意合, 以意役文, 因而其照应功能的表现手法也有差异。

造成英汉人称照应差异的最重要原因是思维方式不同。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偏向于个体分析性思维, 习惯于将一个对象分解为各个个体, 从局部理解整体的思维模式。所以, 英语的表达重形合, 强调逻辑性与语言符号性。而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 因而汉民族一般都是从总体上观察事物, 对事物不太讲究分析, 而更多地注重直接的描述。

对汉英民族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指导英汉互译, 也有利于培养二语学习者的差异意识, 使其有意识地克服母语负迁移, 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摘要:英语语篇衔接重形合, 注重语篇结构的显性前后呼应;汉语语篇重意合, 以意役文。故唐诗的人称照应词以零形式为主, 人称代词使用频率低, ;英语则一般需要代词表示照应关系。

关键词:唐诗,译文,人称,照应词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 1987 (5) .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唐诗里的夏天 第4篇

你是夏天

六月里的峰峦

我是一棵青柏

向往山巅

你是一条小河

涨满了雨水和眼泪

我是鱼儿的歌

漂泊着

你是花开

是葱郁是炎热

向晚的路

一串又一串的悲喜欢乐

那一阵风过

月华莲心和水边的我

你是等待的热情

和失落

聒嗓的蛙鸣夜夜

唱着夏天不眠的歌

夏天像一支不眠的歌,被唐人唱着,唐时的柳堤和明月,麦田和城郭在历史的河流里静静漫延,书之为字,不知道是诗歌里的夏天更繁华,还是浸染着夏天的诗歌更浓郁,又是六月,仿佛唐诗里的夏天从未走远。

当春风隐退,夏夜初来,一场雨后的晴朗不禁让人回溯到千年前一个类似的初夏傍晚。这是唐宣宗大中元年的春天,李商隐跟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远赴桂林,在郑亚幕府担任幕僚。到桂林后不久,初夏的一个傍晚,久雨新晴,空气清新,夕晖映照,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得分外清新明朗,富于生机。面对美好的晚晴,在人生道路上久历坎坷的诗人,心境也一时变得明朗起来,写下这首洋溢着乐观气息的诗篇——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春天虽然已经过去,燠热炎蒸的盛夏却还没有到来,眼下正值气候清和宜人的初夏。这正是万物生机勃发而又不失清新明朗色调的美好时光。句末的“清”字,是一个句眼,概括地显示了环境的特点,久雨新晴,傍晚云开是现,万物沐浴着金色的夕阳光照,顿时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诗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并不停留在这种一般的观察与感受上,而是深处挖掘,大处落墨,把它自然地升华到人生命运和人生哲理的高度。

“人间重晚晴”,这是全篇的核心句子。“晚晴”为什么值得珍重呢?它使为霪雨所苦的万物得以滋荣繁茂,获得温暖与阳光,这一点在“天意怜幽草”的诗句中已经透露出来了,但还有一层意思并没有点破,而是隐含在“晚晴”的“晚”字当中。晚晴是美好的,但却短暂,人们常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和怅惘,语出平常,含意却很深远。

唐诗中描写夏天的诗句虽然不多,却句句使人流连——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水晶帘动,满架蔷盛,四幅画面展现在眼前,仿佛已经嗅到了那满院的花香。

描写夏天的古诗附译文 第5篇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译文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描写夏天的古诗附译文 第6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唐诗译文 第7篇

《南中咏雁》是唐初诗人韦承庆创作的一首五绝。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此诗一作于季子诗,题作《南行别弟》。

【原文】

南中咏雁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韦庄《忆昔》唐诗译文及赏析 第8篇

《忆昔》是晚唐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表面上好像是怀念长安往日的繁华,实际上是讽刺批判豪门贵族沉迷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忧虑。

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释】

①五陵:汉代五座皇帝的陵墓,因当时每立一陵都把四方富豪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又指代豪贵所居之处。

②子夜:半夜。又南朝乐府民歌有《子夜歌》数十首,皆为吟咏男女爱情的,歌极清丽。此处双关。

③银烛:明烛。

④露桃:《宋书·乐志》:“桃生露井上。”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此处用露桃比喻艳若桃花的美女。

⑤西园公子:指曹丕。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无忌:本为信陵君之名,此处指代曹丕。韦觳《才调集》补注卷三:“公子当是曹丕。今日无忌,盖以当时公予纵心于游乐,可直名之为无忌耳,非误认曹丕为信陵君也。”

⑥莫愁:女子名。《旧唐书·音乐志》:“《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奠愁来。’”

【白话译文】

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

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

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

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

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

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

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

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

【创作背景】

韦庄是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虽才敏力学,但时运迟来。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忆昔》。

【赏析】

此诗写于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诗人有感于长安兴衰而作。题目虽曰《忆昔》,其实却是伤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诗歌的首联从回忆入笔,诗人回忆起当年在长安城游历时所见到的情形。所谓“五陵”,原是指汉代帝王的五座陵墓,因当时每立一座陵,都把四方富家豪族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而“五陵”又代指豪贵所居之处。诗中的“五陵”是指都城长安。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峭不知数。”昔年所见,诗人印象最深的是已是夜半之时,那些豪门贵族依旧是追欢逐乐,灯红酒绿,沉溺于声色之中。“子夜”,这里既可指夜半子时,也可指乐府古曲,《乐府诗集·四四·子夜歌》:“乐府解题日: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可知其曲皆歌唱男欢女爱的内容。首联描绘了明月清辉普照高楼,一片歌舞升平、欢歌达旦的景象,实已暗窝讽刺之意。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诗歌的次联继续描写这些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酒食征逐,沉溺声色。“长似昼”,指这些王公贵族卜昼卜夜,以昼当夜地沉醉于声色之中。“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宋书·乐志》中所载的《古辞鸡鸣桑树巅》诗;‘“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韦庄诗借此是要表达富豪贵族们只知享受春风桃李,而不知有肃杀之秋天,语句之中已经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这一联在华语丽辞的背后,诗人的嘲讽之意已经渐露出来。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第三联,诗人十分巧妙地借用了历史上的人物与人名进一步地讽刺了那些公子王孙化肆无忌惮、放荡不羁的行径。“西园公子”原指的是魏文帝曹丕。曹植诗《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文选》李善注:“公子,谓文帝。”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曹王为公子时常在此夜宴,款待文士。所谓“无忌”,原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这里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了。此外,历史上有两个莫愁,即洛阳莫愁与石城莫愁,这里所指,当是石城莫愁。《旧唐书·乐志(二)》载:“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一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这里引用莫愁之名,除了指其善歌舞外,同样也借用“莫愁”二字的字面意思。当然,诗句表面上是说那些歌舞女不解国事,不知国之将倾,实则是将矛头指向欣赏歌舞的王孙贵族。这一联写得好,不仅在于对仗极为工整,巧用典故,还在于在工整的形式下,.所蕴含的诗人深沉感慨,读罢能让人咀嚼与深思。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最后一联,诗人荡开一笔,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追昔抚今,感慨万端,此地此景,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诗人的感叹,实则包含了对前面所写的醉生梦死生活的谴责。最后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这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不仅预示着大唐帝国的行将灭亡,也是诗人悲恰情怀的折射。

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诗人不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十分巧妙地借用了典故、双关、暗示等手法,融深沉的感叹与嘲讽于华语丽辞与景物描写之中,使诗歌风格显得深沉委婉,富有深意。

艺术手法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代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分明讽其沉湎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酒食征逐,昼夜不分,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四句“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廷,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同样辞旨微婉,蕴藉不吐。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之巧,尽委婉深曲之能事。“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寓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而容易忽略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慨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咀嚼。

《宿建德江》唐诗译文及赏析 第9篇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上一篇:美丽乡村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高考英语作文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