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研究范文

2024-07-22

效能研究范文(精选10篇)

效能研究 第1篇

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功能、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走向,为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作 者:寇冬泉 黄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南宁,530001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4 21(1)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本质   功能   影响因素   研究走向  

 

效能研究 第2篇

——以华为企业文化为鉴

姓名:王蓉班级: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企业管理已经步入“文化”的管理时代。诸多研究都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企业应当加大文化创新力度,积极开展组织文化建设活动。我以华为企业为例,做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文化管理时代 华为企业文化 企业经营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如今更多企业是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文化效益,一心只顾经济忽视文化,导致经济增长与文化落后的脱节,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效能,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不忘文化,提高管理方面的功效,使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管理效能,实现文化对实践所具有的能动作用,让企业经营得越来越好。在社会上,一般比较成功的、大型的企业都会有丰富的企业文化,因为它们都有一段发展、壮大直至成熟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文化。文化归根究底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

物质力量,没办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的是,文化虽说是精神力量,却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为企业带来收益,更加便利企业的管理。而华为,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还是有一定的说服性的,也有许多其他企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比如说文化等方面。所以我就华为的企业文化为例,简要谈一下华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的作用。

2.华为企业的精神追求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艰苦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的企业。从此可以看出,华为与其他企业显著的区别。华为的首要目标是实现顾客的梦想,而不是像一般企业那样,所有目标都是赚更多的钱。我相信,当出发点是好的,落脚点也就不会太坏了。所以华为的产品赢得了配置好、价格便宜、性价比高的诸多评价。我倒是觉得,如果将华为看做是一个人的话,他在我心中,更像是一个具有完美主义强迫症的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去创新,让顾客各种各样关于手机的梦想都得到满足。中国13亿人口,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舍得花那么多钱去买像苹果那样的一部

手。每个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而华为针对每一种相似的诉求来生产符合他们梦想中的手机,就像华为的老人机适合老人用,而对于那些想要大屏幕智能手机的学生或者工资较低的人生产出了千元大屏智能机等。可以说很好地实现了每一种人对手机价格与质量的梦想。对于未来,可能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一劳永逸,所以现在很多人宁愿去争一个87.5:1的名额,都选择考公务员,可能是觉得捧一个铁饭碗就一世不愁了吧。可是我更赞赏

团队效能感研究综述 第3篇

团队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团队效能感的概念是自我效能感概念在团队水平的延伸, 指团队对自己的联合能力能成功完成某具体任务的一种信念[1]。

Bandura认为有四方面的信息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改变, 按影响力的依次递减为:直接经验、替代经验、口头劝说和情感唤起。团队效能感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但因为集体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交流的形式, 团队效能感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1.影响团队效能感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团队效能感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先前的团队效力、领导行为和团队间交流等方面。首先, 先前的团队效力是建立团队效能感的重要信息源, 当然, 先前团队绩效对团队效能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到团队内外反馈机制的影响。其次, 领导直接影响团队效能感, 尤其是高层领导对团队效能感的直接影响明显胜于对自我效能感的间接影响[2]。最后, 团队间的互动会提高团队的绩效, 会使团队选择更高的目标, 也能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效能感[3]。

2.互相依赖性。互相依赖性是重要的团队特征, 对团队效力起关键性影响。互相依赖性增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树立共同的信念, 增强信心, 从而提高团队效能感。

3.对自我和他人的知觉。对自我和他人的知觉包括自我效能感、领导效能感和对他人闲逛知觉。自我效能感和团队效能感关系密切, 自我效能感能显著影响团队效能感。团队成员对领导能力、作风等的判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团队授权的判断。也就是说, 成员对领导的自我效能感的知觉也会影响团队效能感。

闲逛的知觉是指人们对一个和多个群体其他成员没有尽力办事的知觉。对他人闲逛的知觉会使人们预测团队中他人努力的降低, 会导致吸管现象从而降低个体努力和整个团队的努力, 这种预测可能会降低人们的团队效能感。

4.团队凝聚力。凝聚力是使成员留在团队里的力量。不少研究发现, 凝聚力会影响团队效能感和群体潜能, 团队凝聚力越高, 团队效能感越强[4]。

团队效能感的测量

关于团队效能感的测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团队成员自我效能感的总和来评价其团队效能感。这种方法没有把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更不能解释团队内发生的过程。

(2) 测量群体潜能。群体潜能是多任务水平上的群体效能感。Guzzo等编制了8个项目的群体潜能问卷, 被很多研究所引用。但是, 界定得过于广泛的团队效能感会降低效能感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3) 根据团队成员对其团队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能达到的水平以及每一个水平的把握程度来测量团队效能感。这种测量方法和最初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方法一致, 在实验室中经常使用。

对于 (2) 、 (3) 两种方法, 团队成员可以各自填写问卷, 回答对自己团队效能感的知觉, 然后将回答进行整合用平均数来表示团队效能感。要检验群体内的一致性和群体间的差异性来检验整合的有效性。另一种是让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填写一份问卷, 得出一个最终的答案。讨论的方法能够反应团队内的互动情况, 但是也会受到团队极化、成员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出现误差。

团队效能感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团队效能感的研究远没有自我效能感研究那么广泛和深入。目前, 在国内能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论文还很少。就近几年来的发展看, 对团队效能感将来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团队效能感成因与发展的研究。一方面应进一步分析因果关系, 确定团队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的作用, 并从总体上综合有关理论, 分析其相关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团队效能感的动态过程研究。现在的许多研究所测量的团队效能感缺乏动态性。但由于团队效能感与团队构成、领导等因素的关系, 尤其是与自我效能感的密切关系, 它也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变量。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其作用。

2.进一步扩展各应用领域中团队效能感的研究, 尤其注重对团队效能感的干预研究。一方面对已形成的结论再行验证和丰富化, 使这一理论发挥其应用价值, 比如它对团队绩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团队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比如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他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 有针对性地提高人们的团队效能感, 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

3.考察团队效能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尽管团队效能感源自于自我效能感, 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互相影响的心理机制均值得进一步探索。

以往的关于效能感的研究大部分是实验室研究, 这些研究的共同缺点是他们所采用的团队与真正意义上的团队有一定差别, 从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应用。而且实验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 缺少实际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此, 今后应重视现场研究。

总之, 现代管理已越来越重视团队管理, 尤其是如何成功地管理团队, 而理解和把握团队效能感的作用将有助于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团队。因此, 对团队效能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Bandura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 NY:W.H.Freeman&Company, 1997.

[2]Chen G, Bliese P D.The role of different levels of leadership in predicting self-and collective efficacy:evidence for discontinuit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7 (3) :549-556.

[3]Mulvey P W, RibbensB A.The effects of intergroup competitionand assigned group goals on group efficacy and group effectiveness.Small Group Research, 1999, 30 (6) :651-677.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 效能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2

提问是师生课堂沟通的主要纽带。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那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能呢?

一、提问要激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效。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欲。所以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潭》一文,我就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你们知道去哪里吗?”说完板书课题《日月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潭?在哪里呀?那里有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灵人杰,风景如画。日月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潭旅游观光吧!让我们一起读全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日月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这样以提问引入课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起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使他们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二、提问要及时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的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上下求索。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习作的不同评价。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有什么反应?

生1: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我听了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生2: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听了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师: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而得出:因为母亲对待子女比较重感情,为了鼓励子女,常会说些感情色彩强烈却与事实并不十分相符的话。而父亲比较理性,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所以给孩子一些警告,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提问:“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投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中。有的说:“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有的说:“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歧途;有的说:“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幸运的。学到这,水到渠成,学生已能正确地理解巴迪父母的评价。最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以及那些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提问贯穿其中,适时而又巧妙,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说,课堂提问一定要适时,它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掌握不好,一节课就很难顺利完成,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适当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如果问得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那就等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后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道”之后,提出问题:“课文告诉了我们关于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围绕问题自读勾画后,同桌交流,教师点拨:“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教师接着问:“我们自作聪明做了什么事?”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出文中难以体会的句子:“可导游却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教师发问:“导游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读下面的内容,体会导游这样说的真正原因。学生读后,再鼓励他们结合这部分内容大胆质疑,积极发问,然后讨论解答。有的学生说,本来小海龟有自己生存的本领,可人们偏偏要用自己所谓的好心去干涉,结果好心办坏事;有的学生说,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如果横加干涉,只会适得其反;有的学生说,我们人类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这读、问、议的过程中,学生顺理成章体会了本文的主旨。这时,教师概括全篇:“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上述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难度适中,把握住了“量”,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思考获得了答案,达到了提问的预期目的。

四、提问要抓重点

教师对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应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提出问题,削枝强干。问题选得恰当,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重点突出,需要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来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更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数量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都有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工作研究;浅谈企业效能监察 第5篇

效能监察是1989年国家监察部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的一项控制监督管理工作,是企业监察部门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的监察活动。

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发展,国有企业监察机构(或小组、专班)通过监督检查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对管理人员评价、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查处违规、违纪人员、追究责任、以达到监督控制管理行为,提高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预防腐败,防范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作为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在管理中的位置,应当属于“控制”这一职能。管理控制分为直接与间接,一个是培养更好的主管人员娴熟运用概念、技术原理、系统看待管理工作,减少管理不当造成的不良结果,这称为“直接控制”;另一个是追究那些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明确人们对它所负有的责任,并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改正,这称为“间接控制”,企业的效能监察属于管理控制职能的“间接控制”范畴。关于企业效能监察的特点。(1)它是企业内部的专门监督形式。实行异体监督,实施主体是监察人员;(2)它是企业内部监察机构(或效能监察组)针对其监察对象开展的监察活动,存在同级监督难的实际情况;(3)它是对监察对象管理行为的监督控制,要达到一定的检

1查覆盖面,才能实现预防腐败、防范风险。

关于效能监察与审计关系。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内部既有监察又有审计。审计与监察具有相同的属性,在企业共同承担专门的监督控制任务。二者不同之处是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监督的层次不同。内部审计主要对控制活动中的会计控制系统和“控制程序”进行评估和监控,而效能监察主要对“控制环境”(管理层如何授权和职责分配,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行为以及职业道德管理风格等)层面进行监控。

因此,国有企业的效能监察作为专门的监督形式要承担特定的监督控制任务,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监督,防范单位高层决策失误、用权不当等风险,以维护良好的控制环境。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监督环节,效能监察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建立高效激励管理机制为基本点而开展工作。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企业必须按照客观实际,不断更新调整,改进效能监察工作方式和方法,研究探索效能监察工作的运行规律,发现和改进薄弱环节,变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

效能监察工作在加强企业反腐倡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能,保障企业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监督保障作用。2006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效能监察暂行办法》为效能监察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使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促进企业完善管理,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效能监察

工作水平。多年来,尽管在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效能监察工作,但是收效不大。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要推进、要深化、要创新,必须走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认为企业效能监察是党委、纪委的事,不是行政经营的事。

这种认识没有看到开展效能监察是企业深化管理,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有关活动,是监督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找缺陷、纠偏差的重要环节。虽然企业效能监察是选择性监察,不同于行政监察。它主要是查问题,找原因,分清责任,落实奖惩,从而提高效率,增强效益效能。企业效能监察与行政效能都是提高管理水平,都是监督管理者是否认真履行职责,都是为企业发展经济,增加效益。尽管效能监察与企业其它监督的形式、内容方法不同,但它绝不仅仅是党务工作,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要促进管理人员提高勤政意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经营管理份内的事。

误区二: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是监察等有关部门的事。

一些领导认为,将效能监察工作交由纪委牵头,一些相关部门派员参加就行了。个别人甚至认为效能监察工作是反腐倡廉查案子,属于党风责任制的范畴。这只能说明少数人对效能监察的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效能监察工作虽然涉及面广、牵扯层面多、环节多,但它是紧紧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深入开展的。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强

调:深入推进效能监察,必须落实“一把手”工程,要成立效能监察小组,相关部门和监察纪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任效能监察组组长。只有这样,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才有深度、有力度。要推进效能监察工作,必须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施跟踪监督、全程监控,注重效能监察工作的对接,企业“一把手”要对效能监察工作负责。“一把手”要亲自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参加,没有这样的执行力度,要想搞好企业效能监察是很难的。

班级管理效能提升意识研究论文 第6篇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学风班风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不仅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而且强化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管理的实际,在本文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班级管理的措施,以期能够给广大班主任一些班级管理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自主意识;班级管理;效能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的领导者,其个性特点、管理思想及言传身教对班风学风的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管理信息化、学生意识主体化时代,班级管理仅凭“勤”字当头,“实”字为先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班主任采用有效的班级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大胆探索,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班级主人,不仅能让班主任摆脱琐事缠身,消除身心的疲惫不堪,而且能调动学生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初中学生渴望自主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期望能介入生活,期盼获得他人的认同,渴望品尝成功的喜悦,班主任如果能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规律和个性特点,这对提升班级管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要加大宣传指导,树立学生组织管理的信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是统帅,信心是动力。学生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树立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多加指导和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的期望”,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行为会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变得积极起来,自主意识也会调动起来,产生了想要体验的欲望。教师对各类学生的长处进行分类归纳,对偏向于某一特长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然会从迷惑走向坚定,从模糊走向明确。初中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的阶段,他们渴望参与成人生活,渴望能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失败的忧愁。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需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强烈愿望。学生在这种积极引导下,跃跃欲试的想要展示才能,甚至毛遂自荐,展开激励的角逐竞聘演讲,班主任最终确定管理者人选,建立强有力的管理班子,或者在民主推选下形成几种管理模式,这样使班级管理工作能高效地开展。因此,正面引导和强化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意识,对班级的管理起到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二、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规章的制定,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班级管理规章的约束规范,想要建设一支学风班风浓厚的班级是不可能的。这些制度一般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和学思绩能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要求。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参与或直接制定班规,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且要管教其他学生,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达到自治的目的。正如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所说谈:“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班规制定的实效性、可操作性、互制性、多样性。制定的制度有别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学生日常行为和课堂细则及生活常规息息相关,制度要有切实可行的法则及奖惩条例,它更适宜于班级实际情况。其次,全员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讨论,补充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征文《假如我是班长》等形式征集班级管理“金点子”,然后在班会课上逐条讨论,去粗取精,汇成“班法”。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不是教师在管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管自己。“正人先正己”这样就有法可依,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再次,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建立必要的量化小组,公正公平的考核测评,通过这样的方式既约束了一些自由散漫、随意性强的班干部,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管理模式,坚持自主管理

1.建立有效的班级组织机构,加强自主管理意识。为了减轻教师繁琐沉重的教育负担,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认真踏实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情况下,常务班长由威信高、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通过民主推荐和评选产生,他是班主任的帮手,协助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副班长有四位,分管学习、纪律、文体、卫生等工作,然后每科推选出两位认真负责、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课代表,负责各科教师的作业收交、落实知识、检查作业和监督学生上课情况等职责。班级四至六人选一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对班干部课代表负责。在寄宿制学校还要评选出宿舍长,专门负责学生午休、就寝纪律和安全事项。除此之外,还要评选节水节电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财产保护管理员、安全防护管理员,负责班级的财产和安全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个班级大约有二十多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不仅对学生自我约束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这些人作为班级内的佼佼者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之后,班主任结合班级民主制定的班规逐条明确班干部的`职责和职权范围,让他们心中有班规,行动有目标。另外,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内的一切日常管理,全由班干部负责,班主任只是指导工作,做学生坚强的后盾,这种全方位的管理充分调动了班委会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采用民主管理,灵活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班级的稳定性需要相对稳定的班规,也需要相对稳定的班级成员,但如果一成不变,会使班级陷入一潭死水,缺少创新争优的意识,最终对班级个人发展是有害的。经过和班级管理者讨论,我们决定采用值周班长制,把全班分为若干组,由全班评选出优秀管理者,让他们分工合作,使每个人都能明确管理班级的职责。这样组成的临时班委会,具体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然后通过评比选出优胜者。这种模式很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潜能,不仅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也为班级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班级管理日趋成熟。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不仅提高了班级管理效能,而且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研究与实践 第7篇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研究与实践

引言 随着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由金融、文博、重要科研单位等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向社会公共场所以及住宅小区的日益普及,近年来,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项目数量、投资额快速增长.

作 者:陈志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刊 名:中国安防英文刊名:CHINA SECURITY & PROTECTION年,卷(期):“”(11)分类号:X9关键词:

创业效能感研究综述 第8篇

创业效能感是创业领域学者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成果之一, 是自我效能感在特定创业情境下的表现形式。本文说明了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效能感的区别与联系, 并对创业效能感的维度与测量进行了梳理。

创业效能感是创业领域学者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成果之一, 是自我效能感概念在创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自我效能是个人调动控制事件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行动路径的能力 (Bandura, 1977) 。从理论上讲,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组织和执行某个目标活动时所能够达到的水平或从中显现出的能力。但现实中, 这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确定值。所以, 对个体活动产生影响的, 不是这种能力本身, 而是个体对它的感受, 即自我效能感 (Bandura, 1999)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观信念, 在诸多情境中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它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对完成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影响人们在面临挑战时的坚韧性;也影响人们对眼前任务感到焦虑或自信 (Bandura, 2003) 。

创业效能感的研究必须在特定的创业情景下才能进行 (B a n d u r a, 1 9 9 9) 。Scherer (1989) 将创业效能感定义为个体能够成功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这个定义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 并以此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学者们对创业效能感的维度与测量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支持创业效能感的单维测量。袁登华 (2004) 在研究成就目标导向对创业行动效能的影响时,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 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只抽取到一个因子, 10个条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8, 它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9.98%, 有理由认为它们测量的是同一种特质, 即创业者自我效能感。Luthans&Ibrayeva (2006) 在研究转型经济背景下, 创业者个人特征和环境特征、创业效能感与绩效的影响研究时, 对Scherer (1989) 的自我效能感单维量表进行了检验, 得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0.88, 支持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单维观点。王才康 (2001) 在对Schwarzeretal (1981) 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检验时发现, 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相关系数都在0.60以上,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有关结果也证明GSES只包含一个主要的因素。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对创业效能感进行维度划分, 考虑到创业过程的多面性, 对创业效能感的测量也应包括多层面问项 (De Noble, 1999) 。Chenetal (1998) 在对以往Long (1983) 三个创业能力议题 (不确定性、相应管理能力和创新机会) , 以及Miner (1990, 1993) 定义的内在于创业任务系统的五种角色指令 (自我实现、回避风险、结果反馈、个人创新和未来计划) , 再加上对五位当地创业者深入访谈基础上,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创业效能感分为市场营销、创新、管理、冒险和金融控制五个维度, 内部一致性Alpha值达到0.89,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也达到0.65以上。Chen (1998) 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创业效能, 但研究显示更多成功的公司创始人都认为自己具备识别商业机会、可以进行有效管理和具备适当技术知识的技能。Dmovsek&Glas (2002) 在斯洛文尼亚和捷克转型经济的背景下, 进行了相似的研究, 验证了Stajkovic (1998) 创业自我效能感框架。Fothes (2005) 测量个人对其实施与新创企业管理相关任务能力的信念, 检验创业者的创业效能水平是否受到企业战略决策方式的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此框架。创业效能感中营销效能、风险容忍、管理效能、创新效能、财务效能对于创业行为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些因素中, 营销效能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 (龚志周, 2005) 。

对于创业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开展在中国背景下创业效能感的内涵及外延的相关研究。关于创业效能感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外掀起研究热潮, 但是国内研究成果还很少。Jung等 (2001) 所做的研究己经说明了创业效能感受到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 我国研究者可以根据创业效能感的定义, 开展创业效能感的结构研究, 开发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测量量表, 并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2、加强现场实验研究。创业效能感的研究采用相关关系研究很多, 也有一部分采用实验研究, 但偏重模拟研究, 现场研究少。尽管模拟研究可以揭示因素之间的关系, 但模拟研究毕竟不同于现场研究, 尤其创业研究领域。

3、重视创业效能感的应用研究。限于文献收集范围来看, 创业效能感的培育方面还缺乏一些系统探索研究, 以更好地发挥创业效能感的价值, 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以培养更多的潜在创业者投入创业大潮中来, 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4、重视创业效能感的动态研究。目前研究往往只从一个横断面进行, 所测量的创业效能感缺乏动态性。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 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群体效能感与创业组织效能感等与企业绩效的匹配关系, 能使得创业效能感研究更具有动态特征。

5、重视创业效能感的作用过程机制研究。目前, 对于创业效能感与创业绩效两者之间的作用过程机制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解释分析阶段, 缺乏实验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支持。探讨创业效能感对绩效的作用过程机制, 将更好发挥创业效能感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1.New York:Freeman, 1977.

[2].Bandura A, Locke E A.Negative self-efficacy and goal effects revisited.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 (l) :87-99.

[3].Bandura, A.Soe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ersonality[M].in L Pervin and O.John (eds) ,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2nd edn) , Guilfoud, New York, 1999

[4].Stajkovic, A.D.&Luthans, F.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effieacy:Going beyond traditiona land behavioral approache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8, 26 (4) :62-74

[5].Seherer R F, Adams J S, Carley S S et al.Role model Performance effects on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career preference.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89, 13 (1) :53-71.

[6].Luthans, F&Ibrayeva, E.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in central Asian transition economies: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105-106

[7].Dmovsek M.Glas M.The entrepreneuria lself-effie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the case of two economies in transition.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2, 10 (2) :107-131.

[8].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Doe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 (3) :295-316.

[9].De Noble, A., Jung D.&Ehrlich, 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eacy: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toEntrepreneurial action[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Waltham, MA:P&R Publication Inc., 1999:73-78

行政效能监察体制研究 第9篇

关键词:行政效能;监察体制;研究

一、行政效能监察概念

行政效能监察将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行政监察机关根据法定的权限和职责,将实现行政活动高效化作为目标,将公务员和行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等作为监察对象,结合行政行为予以监察,进而对行政机关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行政效能监察的作用。

二、行政效能监察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效能监察体制不科学

目前,虽然我国加强了对行政效能监察体制的建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效能监察体制还存在不科学之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在体制中,问责部分不是十分科学和全面,在某种意义上,问责是行政效能监察中的手段和惩处措施,可以展现行政效能监察的作用和权威性,如果行政效能监察体制不科学,将导致行政效能监察功用无法发挥。

(二)行政效能监察欠缺整体性

在行政效能监察过程中,通过采取多样的方法 ,对行政权力运行进行规范,进而达到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效率的目的。但是,行政效能监察欠缺整体性,在行政效能监察项目中,对单项项目指标进行详细的划分,虽然项目的设置相对全面,但政府职能部门的总体效能水平不能有效的反映。

(三)反馈力度不足

即使行政效能监察体系中对监察结果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行政效能监察过程中,对行政部门和干部的提拔和评优等结果反馈力度不足,因而对于工作人员的奖惩等办法不明晰,对行政效能监察的结果量化程度不足,而且相关法定职责履行不正确,甚至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未能统一衡量标准,从而导致行政效能监察效果不显著。

三、对行政效能监察进行完善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对行政效能监察结果的反馈

在完善行政效能监察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监察结果,应当加大对行政效能监察结果的反馈力度,从而为行政效能监察体制的健全打下坚实基础。第一,加强对行政效能监察的惩罚力度。我国政府应该将过错责任作为基本原则和前提,制定《行政过错问责办法》,根据行政权力运行时所考核的项目,开展责任追究和责任认定[1]。例如,对于存在的办事效率偏低、政务未能公开和服务不良好的行为,需要对其进行责任认定。同时,针对不依法办事和组织领导力不足的行为,一定要对其责任予以追究。第二,采用具有可行性的奖励方法。在行政效能监察期间,对于表现优异的政府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奖励方法对行为进行分类,然后予以有针对性的奖励。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时,对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应当从提拔的角度出发,对提拔方式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制定符合规范的分值标准,只有达到分值标准的领导干部才能予以优先提拔和任用,未能达到标准的将不允许提拔。另外,针对政府部门中的一些普通干部,在行政效能监察时,则需要以工资晋升为出发点,对工资晋升标准予以优化设计,也可以采用分值标准法,对于达到规定分值的普通领导干部予以工资晋升,从而完善行政效果监察工作。

(二)健全行政效能监察指标体系

为了整体提升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质量,必须健全行政效能监察指标体系,从而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要想确保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应当从科学化的行政效能监察指标体系角度出发,通过对行政效能监察指标体系予以完善,从而实现对行政效能监察的重新定位。在构建体系过程中,要遵循“入出平衡”和“远近结合”等思想,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然后发挥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的作用,并平衡公共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2]。另外,对政府部门领导的受众服务、行政管理和廉洁自律等维度进行监察,考察领导的业绩,对其业务执行和职能加以定位,使得行政效能监察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三)建立健全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和法规

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时,应当在法制型政府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建立健全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和法规,从而发挥行政效能监察的作用。政府部门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依法行事,进而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如果政府在行使权力期间,未能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将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当颁发《行政监察法实施细则》,在条款中对监察程序语言规范,使得行政效能监察更加程序化[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对行政效能监察体制加以完善,并针对行政效能监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从而在完善行政效能监察体制的基础上,才能促进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倩云.浅谈如何改善医院行政工作的效能[J].活力,2015 (11):47-47.

[2] 郭广伟.提升企业办公室行政督办效能的思考[J].华夏地理,2015 (6):273-274.

国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能研究 第10篇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它也面临着 因使用不当而带来的许多问题,本文对国外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能实验

研究、效能原则及应用趋势进行了分析介绍。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认知环境;教学效能;使用原则

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技术的更新及相关教 法的变革,一般都按照“理论论证——实践试点 ——

总结——推广”的规范进行。媒体作为教学工 具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的使 用和更新通常也是按上述规范严格操作。但是,以 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多媒体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 使用和普及,似乎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给教育操 作者以更多的思考余地。在众多理论及实践原则 都未明晰之前,作为影响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的前 所未有的新技术,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顷刻间就 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随着使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如:多媒体在教学过程 中最合理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它和学生学习成就 之间的关联究竟有多大?在它使用过程中是否需 要或需要哪些限制原则?一些研究者还更为深入 地关注到它与教师和学生个性特征的适配性、与 学科教学的适配性、与教学环境的适配性等等。盲 目使用多媒体,可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使 教学陷入“冗余信息竞争”和“机械活动”等形式的 泥潭。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和探明这些问 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争议

由于多媒体进入教学过程是“先用后议”,在

其使用的前几年,对其教学效能的争议就一直没 有停息过。反对和支持双方各执己见,又都拿不出 有绝对说服力的推论和证据。但多媒体也是一种 媒体,只不过突出了综合性特征,使用及效能的基 本原则也应该遵循媒体运用的基本规律。因此,多 年来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争议实际上也代表了对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争议。

在过去1O余年间,媒体是否会对学习产生影

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 题。绝大多数人对媒体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的价 值持肯定意见,但反对者也力图陈述并验证自己 的观点,其中,克拉克(Clark,1983)的观点最具代 表性。克拉克认为,因为很难操作一个因素严格控 制的实验,因此,许多研究证明的媒体作用是不确 切和可疑的,效果很可能是由实验中的其他与媒 体无关的变量引起。他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来说 明媒体在传递教学指导中的无能,媒体在教学中 的作用“不会比一辆运载食品杂货的卡车所能引 起的我们体质上的变化大”。【l1 不过,以克拉克为代表的观点并未获得更为 广泛的支持,但却引发了更多的媒体教学支持论 者的回应,且这种争论的焦点逐步由是否在教学 中使用媒体转移到如何有效地使用媒体上。媒体辅助教学的支持者主要是从环境认知理

论的角度,分析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作 用。“环境论”的观点源于维果茨基、吉布森和杜威 的研究。维果茨基认为,环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扮 演条件角色,人必须在实践组织中学习,这是学习的基本前提。社会环境的变化直接触发人类个体的 发展,而媒体正是环境因素之一。[21杜威认为个体 认知是在学习发生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环境或者 媒体构成学习的外围环境条件,激励或阻碍人的发 展。环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激起个体对社会活动 的参与。同时,个体在社会媒体内与其他人相关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是理解社会环境的基础。[3吉 布森认为感知觉完全依赖于人和环境的相互影

响。环境作为载体,促进或限制个人活动。人和环境 是一体化的,不能将人独立于环境外进行研究。[41 后来的研究者还专门探索了吉布森的所谓

“信息载体”的特征,如格林诺(1994)认为认知过 程就是代理人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环 境也可以被看作代理人,因此可以通过对环境的 调节来维持和影响认知活动。就如开车,司机确定 方向并通过方向盘传递自己的意图,而轮胎是保 证向正确方向运动的载体。因此,载体是行为的先 决条件之一。l5莱姆基(Lemke)(1997)对生态社会 系统模式作了整体回顾,认为对环境的认识不应 该将之分割为原始成分做因素分析,而应该更多 地关注过程和实践,不能将人、技术等组织成分从 环境中分割出来,它们只能被看作环境参与者而 获得自身的意义和价值。[61 补充: 一

些环境认知理论的支持者后来发展了一种 代表性的学习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Ap— prenticeship)模式。如莱维和温格(Lave&Wenger,1990)将学徒看作学习的新手,将之定义为“合法 的外围性参与者”,他必须参与到组织环境中进行 学习。学徒靠着观察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并靠着 条件支持逐步成为能手。这里所谓的条件就包括 实践组织提供的技术,它支持了任务的操纵和完 成。他们还认为,媒体提供的是支持学习的途径,媒体应该尽量“隐形”,以免与学习任务竞争。独 立的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习者对工具的偏好 和依赖,他们的注意力可能被吸引到对新技术的 关注上,反而使任务完成产生困难。[71 总而言之,环境认知论的观点是将媒体作为 人造物嵌入到环境中。作为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 者,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了代理人与环境之间 交流的载体。它们不仅是支持学习任务完成的条 件,而且是学习实践的基础。珀金斯等提出,对媒 体的研究应当关注学习者与特殊媒体相互作用时 获得了什么知识和社会内容,而不是这些媒体的 使用对被动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81有的学者也 强调应该更加关注媒体对学习者的影响,而不是 对学习的影响,关注认知过程与包括媒体的外部 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91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能实验研究

为了准确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作为高级认

知工具的使用效果和特征,教育心理学家做了大量 实验研究。如诺曼(Norman,1988)研究了媒体的“载 体”和“结构”特征及其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l0莫 纳汉和斯滕宁(Monaghan&Stenning,1998)以折纸 测验(PFT,由法国的Ekstrom&Price设计,1963)为 基础,研究了学习媒体在解决演绎问题教学过程中 的使用效果是否存在个体差异;[11潘恩、科比特和 琼(Pane&Corbett&Jone,1996)进行了关于文句描 述性媒体与动画类媒体的效果比较实验等等。结果 发现,媒体的使用效果不仅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特 征,而且不同性质媒体的联合使用可以导致更佳的 效果。1 补充:

另一些学者的一项实验比较分析了多媒体教

学和常规教学的教学效能差异,极具代表性。他们 通过实验测试比较了多媒体模式与标准班级教学 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学生按前测成绩分为3个同 质组,当第2组参与讲授教学并在第2天使用多 媒体模式时,第1组只是讲授;第3组不参与讲 授,只是在第2天使用多媒体模式。

1、2组在讲授 后测试,所有组在第2天进行第2次测验,结果显 示:第1组与第3组系统测试成绩没有明显差异,F=.598,P<.446;而第2组显示出突出的进步,相似性分析F=.9.19,P<.0O5。此外,实验结果

还显示出在学习不同性质的问题时,使用媒体的 效果存在差异。如在“使用例证简释定义”问题上,第1组只是参与讲授教学的学生成绩比第3.组只 是使用模式的好,P<.03,但所有学生在得到多媒 体工具帮助后,在更多复杂问题的测验中成绩明 显提高。【1l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能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所带来的绝不仅

仅是简单的技术或工具更新,它必然引起信息构建 和使用方式、交流方式、教学管理模式、甚至是思维 方式的变革,因此在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这种技术 的同时,必须对其效能原则进行思考和分析。(一)信息量的控制

从目前众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看,多

数教师,尤其是我国教师,主要仍是将其作为信息 提供和传递工具。但当信息量过大时,学生目不暇 接,思维的空间被挤掉,尤其当信息以缺乏内在联 系和组织的方式涌现时,可能还会产生大量“认知 碎片”,学生很难把握认知主线并形成合理的知识 结构。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提供信息时,必须控制信 息量,并且注重对信息的合理组织。(二)多种媒体方式的综合使用

大量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在接受媒体影响时明 显存在个别差异,他们总是偏向于在自己“天赋”和 兴趣所倾向的媒体使用时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视觉能力强的学生接受动画类媒体方式时更具适 应性,而抽象思维发达的学生更善于接受字句描述 为基础的媒体辅助方式。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学 生,在综合使用媒体的前提下,成绩都普遍提高。l 补充: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为了使用媒体而 打破正常的教学组织和秩序,以分类的方式去适应 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在使用媒体时应综合考虑 动静结合、文字与形象结合、多种描述方式结合,并 要考虑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特征的教学活动 中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媒体方式。(三)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相结合

国内目前对多媒体的使用偏重于辅助集体教 学,但世界发展趋势则逐步过渡到指导个体学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个体可以通过媒体获得大量 信息,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练习程序,且广泛联结的网络系统使得交流更加方便,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矛 盾,随着经济发展和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我们也 应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集体协作与交流为前提的 个体学习指导上。

(四)改善师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态度

大量研究证实,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经

验和接纳程度对其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应 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和学习使用多媒体技术 的机会,在心理上消除陌生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 度,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另外,由于多媒体在 自我指导学习模式中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 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从教师的角度讲,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的 部分职业角色任务,可以借助程序教学更好地完 成。但计算机永远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选择教 学内容、布置练习、选择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学习、调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职能,计算机是不能代替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增 加,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条件下将会更加突出。

四、国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

相比较而言,国内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在课堂

内,多媒体主要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国外的发 展趋势已经从课堂快速转移到对在线学习的重

视,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不断发展IT学习的综合模式。(一)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使用

在教学辅助工具层面上使用多媒体,是多媒 体最初进入课堂的主要功能。目前在众多经济欠 发达、多媒体技术及运作体系尚不完善的地区和 国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也基本局限在这个 层面上。补充:

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主要是以形象化

程度更高,操作更方便,综合性更强的特点代替传 统教学工具的作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是黑板,教师通过黑板罗列主 要观点、论题;详细注解重要和困难内容;提供图 解、表格;显示论证、计算过程等。这些作用也可以 由挂图、幻灯等替代工具分担一部分。但这些传统 工具存在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容量有 限,不易调整,形式单调等。这些问题在多媒体条

件下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如传统声像工具如录 音机、录象机、电影等,功能都比较单一且缺乏人 机互动,多媒体也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多 媒体在相当广的范围内成为颇受教师欢迎的教学 辅助工具,其作用主要是呈现、传递教学信息(尤 其是形象材料);解释和佐证教学内容;吸引学生 注意;激发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态度。但问题也不 断出现,如信息量过大,变更频率过快,可能影响 学生思维;有些教师过于倚重媒体工具,弱化了与 学生的交流;简单替代板书,搞形式主义;使用不 规范,产生“认知碎片”,分散注意力等等。(二)作为自学指导替代者的作用

严格意义上说,多媒体是不能成为自学活动 的真正指导者的,但通过教师设计和提供“学生中 心”程序项目,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通过多媒体系统 去获得基础知识;论证、交流自己的观点;发展解 决问题的技巧,甚至由此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 式。换句话说,多媒体替代了作为个体教师的部分 功能,尤其是加强和发展了教学指导。补充:

多媒体作为自学指导替代者的作用,在语言

教学领域可视为典型。阿根廷、土耳其、中国等亚 洲国家近年来都有一些与西方国家合作的语言教 学项目。经过实验普遍认为,由于多媒体系统提供 了更好的练习机会,因此可以使用这种技术增强 语言学习效果。【l1自我指导学习模式在理论界讨 论了很长时间,但一直存在诸多运作上的困难,以 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冲 破了束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指导学习。尤 其是更多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且符合学习心理规 律的程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替代了部分学习指导和管理作用。但是,计算机仍然不能看作教 师的替代物,因为技术本身是不能关注教育中的 变化的,这种关注的实现依赖于技术的操纵者。关 键是要成功发现二者合适的结合点,以人为载体,使整个技术融人新的变化中。因此,在发展和完善 技术的同时,教师仍要肩负技术使用与教学目标之 间的关系调控的作用。

(三)作为学习交流媒介的作用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近年来都在致力于发

展基于多媒体交流的教学模式,包括各种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与其他成人间更为广泛的“互惠” 项目。当多媒体技术刚进入教学领域时,许多人担 心会由此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隔 离。但也有很多教育研究和实践者认为通过良好 的运作和协作,这种隔离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事 补充:

实上,利用Internet和e—mail等系统已经发展了 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基于自愿、合作和相互接纳 原则上的多媒体交流方式,将给我们提供一种工 具,在社会隔离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出新的、反 对个人主义的接触和交流模式。[11 参考文献: 【1】【2】【3】【4】【5】【6】【7】【8】【9】AndrewAgostino.TheRele. vanceofMediaasArtifact:TechnologySituatedinContext. 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2(4)1999.ISSN1436—

4522.http://frets.ieeB org/periodiea/voi,2004一Ol一02. 【10】【I1】【12】【13】【14】FawziAlblaooshi.Multimediaas aCo-gnitiveToo1.EducaitonalTechnology&Socieyt5(4)2002. ISSN 1436 _ 4522.hRp://rfets.ieee.org/periodiea/vol,2004—01—02.

【15】RominaPicchio.TnstructionalDesignandSelf—dimeted LearningintheEFLClassroom.LearningTechnology3(4),Oetoer2001.httg//ltt~ieeeorg/learnAech/,2004—01—08. 【16】EdnaAphek.Astudyinreciprociyt:Minimizingthedisi~ divideandhteintergenerationgap.Technoloyg3(4),Oct-oer2001.http://Itf.ieee.org/leam Aech/,2004一Ol一08 补充:

上一篇:整理好的成本会计题目下一篇:三基培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