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近代中国战争赔款

2024-05-21

试析近代中国战争赔款(精选6篇)

试析近代中国战争赔款 第1篇

中国近代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1839年6月林则徐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虎门销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名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地点:中国东南沿海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参战方:英国、中国清朝结果:英军获胜、签订《南京条约》参战方兵力:英国军队19000人、清朝军队91680-200000人伤亡情况: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中国伤亡22790人主要指挥官:帕默斯顿,查理·埃利奥特主要指挥官:道光皇帝、林则徐、关天培签订条约:《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中文名:太平天国运动 起始时间:1851年~1864年 主要领导人: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 运动性质:农民起义,推翻清王朝 运动高峰:定都天京前后 结果:天京失陷,运动失败

陕甘回民起义陕甘回民起义,又称同治陕甘回变、同治**、陕甘回变、陕甘**、回**等。是发生在中国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战争和**。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一方面笼络回汉地主阶级和其他民族的上层分子,竭力挑拨回汉民族间的关系,极力破坏回汉人民的团结。另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由于采取“护汉抑回”、“以汉制回”的政策,回族人民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和侮辱。[1]回民趁清军南下镇压太平军西北空虚的机会,发动**。这是一个由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在1862年和1877年之间发起的一场与汉族之间的仇杀,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左宗棠和多隆阿部队和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战乱对西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口损失高达2000万。**平定后,一部分回民逃入中亚,形成了现在的东干族。名称:陕甘回民起义(同治陕甘回变、陕甘**、回**)地点:甘肃、陕西、宁夏、新疆等中国西北地区 时间:1862年-1873年 参战方:清军、陕甘回民 结果:清政府胜,西北平定 伤亡情况:死亡2000多万人包括士兵与平民 主要指挥官:左宗棠、多隆阿、白彦虎

太平军北伐中国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名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方:清朝、日本 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

军阀战争军阀战争是指拥兵割据、自成派系的军事集团之间,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战争。军阀战争是和封建社会相联系的,封建主义的经济是其产生的基础。中国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军阀战争,具有纯粹的封建性。近代旧军阀、新军阀战争,又加入了资本主义色彩和帝国主义背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争夺殖民地的政策,是中国近代军阀战争的根源。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名称:抗日战争地点:中国时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参战方:中华民国、日本结果:日本无条件投降参战方兵力:中国5,600,000人(最高时)、日本4,100,000人(最高时)伤亡情况:中国伤亡3600万人、日军伤亡81万中国主要指挥官:蒋介石、李宗仁、毛泽东、朱德日本主要指挥官:昭和天皇、冈村宁次、东条英机起止事件:卢沟桥事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援助国家:美国、苏联 抗美援朝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中、美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入侵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战事陷入焦灼状态。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名称:抗美援朝战争地点:朝鲜半岛时间:1950-1953年参战方: 中国、朝鲜、苏联;韩国、联合国军结果:《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参战方兵力:中、朝、苏军队1,066,000;韩军、联合国军队1,205,605伤亡情况:中朝方面伤亡63万人;韩国、联合国军伤亡57万以上主要指挥官:彭德怀、金日成主要指挥官:麦克阿瑟、李奇微、李承晚

国共内战国共内战,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大政党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自1927年到1949年间,国、共之间发生过多次内战。分别经历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也称之为第一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名称:国共内战(又称国共战争)地点:中国 时间: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 参战方: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建立人民政权 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

中苏边界冲突中苏边界冲突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之间裂痕不断扩大,边界争端也即肇启,并且随两国关系的恶化,边界冲突不断升级。中苏边界冲突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高潮时一系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其中的珍宝岛保卫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战争。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导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名称:中苏边界冲突 地点:中苏边境 时间:1969年3月2日-9月11日 参战方:中国、前苏联 参战方兵力:中:814,000人、苏:658,000人 伤亡情况:中:100多人阵亡、苏:59阵亡 主要指挥官:毛泽东、勃列日涅夫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其中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中方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国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名称:对越自卫反击战地点:中国和越南边境时间:1979年参战方:中国、越南结果:中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参战方兵力:中方56万人主要指挥官:邓小平、许世友、黎笋、文进勇

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名称:中印战争地点:阿克赛钦、藏南地区时间:1962年6月至11月参战方:中国、印度主要指挥官:张国华、Brij Mohan Kaul结果:中国获胜,军队回撤到战前位置伤亡情况: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试析近代中国战争赔款 第2篇

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内外战争》 课程号:F106043

导 言

一、教学目的

通过《中国近代内外战争》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与建设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道理。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性质。

二、教学要求

通过《中国近代内外战争》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次战争之所以失败的各种原因,了解中国人民不断觉醒的历程,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中国人民只有不断加强团结,坚持用武装斗争来回答侵略者和压迫者才能赢得民族独立,而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这几项历史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内外战争史的发展规律。

五、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内外战争的断限与分期;通过中国近代内外战争的视角看中国近代历史,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国情。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八、作业:

1、学习《中国近代内外战争》课的重要性是什么?

2、中国近代内外战争的研究范畴和发展规律如何?

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体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概貌,了解战后中国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战后中国最早的一批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认识到即便清政府不实施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战前实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清政府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了解《海国图志》等书在当时对中国人所起到的振聋发聩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

五、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3学时。

七、主要参考书目: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年版;《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八、作业:

1、试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

2、综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所签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前期)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致使他们愤而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太平天国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为什么它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洪秀全是如何从一个热衷科举的士子变成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行不通;北伐和西征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的内外政策。

五、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次修订版;《太平天国》(1-8),神州国光社,1957年6月版。

八、作业:

1、试述太平天国的内外政策。

2、试析《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发动本次战争的企图不仅在于鸦片贸易合法化更在于欲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如内地通商、传教以及公使驻京等。通过学习这次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这一点上所具有的一致性,了解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借师助剿的必然性和可耻性。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种种借口,辛酉政变后晚清政局的变化以及战后所签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深刻影响。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清政府是如何从抵抗侵略到和侵略者勾结在一起的。

五、教学难点:

辛酉政变以后晚清的政局。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七、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次鸦片战争》(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次修订版。

八、作业:

1、清政府是如何从抵抗侵略到和侵略者勾结在一起的?

2、辛酉政变以后晚清的政局。

3、试述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第四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领导人的腐化堕落和脱离群众所致,天京事变的发生是和农民政权的封建化以及领导者的宗派作风紧密相连 4 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通过该章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近代革命斗争中革命者内部保持团结和统一指挥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掌握天京事变的全过程,事变后太平天国险恶的斗争环境,石达开的功与过。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天京事变。

五、教学难点:

石达开的败亡。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次修订版;《太平天国》(1-8),神州国光社,1957年6月版。

八、作业:

1、试述天京事变的过程及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2、试评石达开的功与过。

第五章 捻军起义战争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该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捻军战争的总体情况,总结捻军战争的经验教训,比较捻军与太平军的异同。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区分捻党和捻军的不同,体会雉河集会盟在捻军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捻方略的异同。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雉河集会盟。

五、教学难点: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捻方略。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捻军》(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近代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八、作业:

1、试述雉河集会盟在捻军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试析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捻方略的异同。

3、总结捻军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天地会起义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大体了解天地会的不同支派和天地会在近代发动的主要武装起义,如上海小刀会起义、大成国起义等。

二、教学要求:

了解近代历史上天地会的进步作用和他们作为农民秘密组织的局限性。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小刀会起义。

五、教学难点:

大成国起义。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周育民:《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会党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八、作业:

1、试述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2、大成国起义失败的教训有哪些?

第七章

中法战争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爆发的原因,清政府为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不败而败法国为何不胜而胜。

二、教学要求:

让学生了解黑旗军在中法战争中的作用,清政府陆路取胜的关键因素。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镇南关大捷。

五、教学难点:

李鸿章为什么乘胜求和?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运用多媒体影音视频资料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书目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法战争》(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八、作业:

1、试述中法战争中清军何以在陆路先败后胜?

2、李鸿章为什么乘胜求和?

第八章 中日甲午战争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在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在所有企图瓜分或鲸吞中国的列强中,日本是最为狂妄、威胁最为严重的一个;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军事实力相当而清政府却惨败,反映了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

二、教学要求:

掌握战争的爆发和双方的战略方针,战争的主要进程,台湾军民的艰苦抗日以及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时法: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双方的战略方针。

五、教学难点:

中国战败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书目:

戚其章:《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96年版;《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八、作业:

1、甲午战争中双方的战略方针。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简述清政府割台后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九章 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不是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造成的,而是列强出于瓜分中国的企图强加给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使得中国坠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到义和团可歌可泣的英勇抗战精神以及他们的弱点,了解庚子和谈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要挟与掠夺。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义和团的抵抗和盲目排外。

五、教学难点:

庚子和谈和条约的签订。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955年俄文版。《义和团》(1-4)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八、作业:

1、为什么说义和团击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2、《辛丑条约》是如何签订的?

第十章

辛亥革命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从历史的高度了解从1894年到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为什么我们又说它失败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二、教学要求:

武昌首义的艰难成功;革命党内部的矛盾;南北和谈中袁世凯的阴谋。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五、教学难点:

革命党人内部为什么不团结。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辛亥革命》(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辛亥首义回忆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八、作业:

1、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第3篇

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 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师夷长技”, 大张旗鼓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他们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办学校, 派遣留学生出国, 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的热潮。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冲破了窒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风气,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面将从三方面略作说明。

一、传统社会结构向近代社会演变

传统社会的支配力量是等级制度和等级结构, 鸦片战争以后, 等级制度削弱, 等级结构失序。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 在名义上权力如旧, 实际上大不如前:政令的贯彻被打了许多折扣, 八国联军之役, 皇太后和皇帝逃难, 南方督抚却和外国侵略者搞什么“东南互保”, 及至皇朝改革政体, 实行责任内阁制, 任命“皇族内阁”, 企图保住皇权, 亦无济于事, 而以“宗室党”的出现, 标志皇权的丧夫。官僚是特权阶层, 鸦片战争以后官僚权威降落和官位贬值, 首先是武官自惭形秽, 对外战争一打即败, 最早受到民众的奚落;文官亦以在洋人面能直不起腰遭到谴责, 观《官场现形记》“制台见洋人”的描写即可知了;至于镇压太平军、捻军的赏功及厉行捐纳制, 产生大量官员和勋衔很高的官僚, 可是无官可补, 乃至四五品的衔只能做七品的官, 官位大大地贬值。绅权在皇权和官威不立时, 凭藉地方权力上升和地方自治的酝酿而有了提高, 地方官更要依靠绅士进行地方的治理。大商人的地位相应上扬, 由二十世纪初年公布的《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和农工商部的《奖励公司章程》可知, 纳税多的资产者可以成为资政院、咨议局议员和农工商部议员、顾问官。有些贱民得到某种程度的解放, 如浙江的“堕民”、“丐户”在雍正年间被允许开豁除籍, 但多数人没有能够实现, 光绪末年他们再兴抗争, 得到平民的支持, 人们说:“同是人也, 而强名‘丐’、名‘堕’以辱之, 不平何如焉?吾誓拯之出, 以全人道”!堕民终于再度取得脱离贱籍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人们是以近代才有的平等、人道主义的观念争取堕民解放的, 以此大不同于雍正时代;这是近代观念下的贱民解放, 极富时代特色。等级失序, 以至随着清朝的灭亡、等级制的消失, 应当说是近代平等、人道、自由观念的产物, 也是近代观念社会存在的体现。

随着近代产业和近代商品经济的出现, 产生近代的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到二十世纪初, 中国出现近代工商企业, 采矿业 (煤矿、铁冶) 、机器制造业 (造船、军工) 、轻工业 (纺织、面粉、卷烟) 、交通运输业 (铁路、国内外航运) 、公用事业 (电灯、自来水) 、建筑业 (水泥、玻璃) 、通讯 (电报、电话) 、金融业 (银行) 等, 都采用了近代机器生产, 实行近代化管理, 管理人学习西方经营思想和方法, 特别是由买办而成为资产者的, 他们从过去为洋行东经营中学会了近代管理技术。这些企业内部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式企业是近代化的, 与传统的工商业不同。当然, 它还很幼弱, 在全部社会经济中比重不大, 但是它以新的生产方式, 打破传统社会经济的一统天下, 而且有发展前途。新式企业的出现, 伴随着两个新的社会阶级的诞生。资产阶级由三种人员构成, 一是从买办转化来, 即买办中的一部分人, 有了自己的资本, 开设近代企业;二是由传统商人和官绅、地主转化而来, 经营的是近代企业, 还有一些华侨回国开办企业, 加入这个队伍;三是洋务运动中, 政府经办企业, 一部分主事的官僚成为资产者, 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 有着一些原来买办出身的人参与进来。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分不开, 它反对外国政治、经济侵略, 又以西方的生产方式为蓝图进行模仿。中国的工人阶级在一定意义上说, 比资产阶级产生的还早一些, 因为外国在华开办企业, 使用一些中国雇员, 所以近代的码头工人、海员、船舶修造工最先出现, 及至中国有了近代民族工商企业, 一批产业工人诞生。中国近代民族企业, 还保留不少封建的因素, 工人来自农村, 与宗法传统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开始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 中国被迫五口通商,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输入, 才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至19世纪末,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情况是:

在经济上: (一)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体制, 已开始解体。1899年全国进出口货值264748千海关两, 出口货值195785千海关两, 两笔共达460533千海关两。这就是说, 中国经济已基本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二) 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据统计, 1895年全国近代工矿企业总数达200家, 资本总额5004万元, 工人总数91350~98060人。 (黄逸峰、姜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集》第338页。) (三) 近代交通运输业陆续出现, 近代轮船公司约20家, 拥有大小轮船约300艘, 吨位总数约10万吨。已筑成的台湾铁路及京奉铁路天津至山海关段共364公里, 芦汉铁路已开始兴筑。电报及邮政等事业, 已通达全国主要行省。 (四) 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中国旧式商业, 正在适应外资洋行经营进出口商品的需要, 逐渐出现经营洋布、西药、生丝、茶叶等新兴行业。以上海为例, 19世纪末, 上海在旧有商业的土布、米、木材、糖、绸缎等行业的基础上, 又新兴起洋广什货、五金、西药、纸业、棉纱等四五十个行业。其中洋布公所全部同业一百三四十家;五金钢铁业58家, 丝栈、丝号100家左右。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商业史》编写小组提供的材料。) (五) 近代金融业也应运而生。外国在华的银行保险业已近20家, 包括总行设在中国、资金较为雄厚的英国汇丰银行。中国本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也于1897年设立。旧式线庄业也开始转向近代化。

在政治上: (一) 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 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 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 在“灭亡”威胁面前, 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 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 推行洋务运动, 实施“同光新政”, 于是, 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二) 随着近代企业的出现, 不仅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 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社会制度, 政治民主化, 开始提上了中国的议事日程, 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早期改良派, 率先提出设立议院, 由君主专制向君民共主转化, 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 (三) 康梁为首的“百日维新”, 把早期改良派君民共主要求, 通过光绪皇帝的诏书, 付诸实施, 虽然中途夭折, 以“六君子”壮烈牺牲而告终, 但毕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企图登上政治舞台的一次尝试。

在文化思想上: (一) 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书籍, 逐步输入。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 至19世纪末, 先后共译出各类西书160种, 总数达1075卷, 由江南制造局公开出版发行。译书内容以介绍近代科学技术为主, 兼及各国政治历史。1867年开办的北京同文馆, 对翻译西书也比较重视, 先后译成《万国公法》、《格物入门》《化学指南》等西书26种, 由该馆印书处刊印公开发行。这批西书都在1870年前后出版, 成为当时知识界中学习西方知识的最早入门书, 对传播西学起了积极作用。梁启超即曾称赞这批西书, 是光绪年间人们求知识于域外的“枕中鸿秘”。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60页。) (二) 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 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三) 作为舆论工具的报刊杂志, 陆续出版发行, 冲破了封建统治的沉闷空气, 反映了要求政治民主的呼声。旧中国历史最久、规模较大的上海两家大报——《申报》和《新闻报》, 已先后创刊, 前者创刊于1872年4月, 后者创刊于1893年2月。特别在1895年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期间, 各种报刊, 如雨后春笋, 纷纷创刊, 如北京强学会创办的《中外纪闻》, 上海强学创办的《强学报》和《时务报》, 湖南南学会创办的《湘报》等等,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号角作用。 (四)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逐步输入,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 已开始从根本上发生动摇, 人们的价值观念, 逐步在向近代化转变。

三、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起了双重作用

鸦片战争, 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战争结果, 中国第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 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而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苦难道路。因此,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但鸦片战争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 因此, 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这两个开端, 便交织成一部旧中国109年的历史, 实际上也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即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又压迫和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起的刺激和促进作用是:

——迫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承认自己落后, 逐步消除“上国天朝”、“惟我独尊”、“夜郎自大”等等虚骄之气, 不得不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 引进近代化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 把自己变为资产者。这半个多世纪各政治派别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围绕着近代化所展开的政治角逐, 都是在鸦片战争炮声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输入机器和近代生产技术, 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旷野上, 移植了几百个近代大机器工矿交通企业, 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马克思的研究, 作为资本主义典型的英国, 是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再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的, 这一历程花了近30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 则是跳过了前面两个阶段, 直接从外国移植过来, 象江南制造局那这庞大的近代机器工厂, 从筹备到建成, 一般只经过3年左右, 比起英国缩短了100倍。在这一点上, 中国人是经过一段摸索过程的。例如曾国藩, 开始对仿造洋炮洋船的想法很简单, 认为外洋器物“购成之后, 访募覃思之土,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第17卷, 第6页。) 于是他便于1862年, 在安庆内军械所, 委托徐寿、华蘅芳等, 开始用手工仿造洋炮洋船。先试制出中国第一部蒸汽发动机, 接着又试制出木壳轮船“黄鹄”号, 试航结果, “行驶迟钝, 不甚得法”, 失败了。他只得改变办法, 于1863年, 选派最早留学美国的容闳, 赴美购办“制造机器之机器”, 准备运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 正式建立近代机器工业。例如李鸿章, 在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局前几年, 已先后派江海关道丁日昌、总兵韩殿甲和英人马格里, 在上海、苏州两地分设了3个洋炮局, 以手工制造开花炮弹等军火, 供应军队使用。再如左宗棠, 在1867年创办福州船政局之前, 已在杭州西湖, 用手工试造过小轮船未成。曾、左、李辈在60年后期进口外国机器设备创建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近代军事工业获得成功后, 便陆续创建了轮船招商局、兰州织呢局、上海织布局、开滦煤矿局等大型近代机器工矿交通企业, 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

——外国在华近代企业的示范作用。旧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先有外国在华资本, 后有洋务企业和民营企业。当洋务企业于60年代初陆续创办时, 外国在华资本经营的近代工厂已有26家, 其中船坞船厂10家, 机器铁厂3家。这些厂在使用机器、培养技术工人、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 对后起的洋务企业和民营企业, 都直接间接地起着示范作用。李鸿章1862年办的上海洋炮局和1863年办的苏州洋炮局, 一部分技工便是从外商工厂来的。1863年开设在上海的美商旗记铁厂, 还被李鸿章花6万银两买下, 该厂的全部机器设备, 连同美国资本家科尔, 洋匠8名和一部分中国工人, 都成为旧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的基础。1866年创办的上海最早的一家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 也是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发展起来的。不仅外资在华工厂, 对后起的中国工厂起着示范作用, 外资在华的航运、银行等业, 也在起着同样作用。

——培养近代技术人材。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 通过在华企业雇用中国职工, 受中国聘用的技术人员, 接受中国留学生等各种渠道, 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人材。这里只举福州船政局为例, 便足以说明。左宗棠于1867年创办福州船政局时, 即同船政局法国正副监督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培养人材合同, 议定5年限满, 教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 即加奖日意格和德克碑银各2.4万两, 加奖各法籍师匠共银6万两, 计定奖格银10.8万两, 另再加精神奖励。至1873年5年期限届满时, 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 督促法监督日意格, 逐厂试验中国员匠制造技术, 洋匠逐步撤走, 交给中国员匠放手自造, 正副匠首都选中国工人担任。经过半年多的考核试验, 于合同期满后, 洋匠全部遣散回国, 按合同规定给予奖赏。该局撤走外籍技术人员, 在本国技术人员主持下, 陆续制造了十余艘兵商轮船, 基本上已具有独立制造能力。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起的压迫与抑制作用是:

——仗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特权, 加速扩大外国在华资本势力, 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把中国民族资本压得抬不起头来, 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据统计, 外国在华资本在中国资本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是:1894年占60.7, 1913年占80.3, 1920年占70.4, 1936年占78.3。也就是说, 外资要占中国资本总额的60~80%左右。在中国不少重要近代产业部门, 外资均处于垄断半垄断的优势。中国新生的民族资本, 多方遭受排挤和限制。例如早期以英国资本为主在上海、广州等地兴办的几个船舶修造厂, 便挤垮了中国具有千余年传统的旧式造选业, 压抑着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新式造船业, 长期垄断着中国船舶修造工业。前面提及的上海最早举办的民族资本发昌机器厂, 便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 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又如早期俄国资本在武汉、福州等地兴办的茶砖厂, 便挤垮了福建好几家新生的民族资本茶厂。20世纪后, 外国资本已逐步趋向垄断, 对中国资本的排挤、压抑直至并吞, 更十分明显。例如外国资本对中国近代煤矿的控制和垄断, 不仅压抑着民族资本的中小型煤矿喘不过气来, 连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经营的大型煤矿, 也逃避不了外资侵吞或控制的命运。英国资本骗夺开平煤矿和并吞滦州煤矿的过程, 便是最典型的史实。外国资本对中国铁路运输的垄断和控制, 事例也很突出。从1896—1914年间, 外国资本对中国铁路的直接投资总额达2.92亿美元, 在修筑成的1万余公里铁路中, 外资占90%以上。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修筑的铁路, 大部分是借外国资本。“商办铁路”, 虽然一度呼声很高, 但在外国资本勾结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面前, 毫无成就, 民族资本铁路所占比重, 微不足道。至于中国的金融市场, 更是长期被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外国银行所垄断。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 是中国资本主义不能获得顺利发展的根源。

总之, 鸦片战争后, 世界在走向中国, 中国开始融入世界, 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 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近代化也正是从这种意义来讲的。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 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 相互促进, 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 急速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 一刻也未曾停留。

摘要: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止于1949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 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 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巨大, 实在是亘古未有的。侵略者不仅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自身则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一直延续到一百多年后的今日。

近代中国对外赔款知多少 第4篇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赔款3902万两白银

清朝的第一笔战争赔款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5月,英国侵略者炮击广州。清朝的“靖逆将军”奕山在战败后被迫向英军求和,并与之订立《广州和约》。为了换取英军从广州撤出,“和约”规定,中方向英方缴纳广州“赎城费”600万元(银元),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英国政府在勒索到这笔赔款后,还嫌向中国敲诈得太少。于是,又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率军来华,扩大侵略战争。到1842年8月,清政府的军事抵抗全面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除割让香港、开放5个通商口岸和英国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外,中国还要另外赔偿英国鸦片烟费600万元、累欠英商费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折合白银1348万两。再加上《广州和约》赔偿的630万元折合白银约404万两。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总共支付了1752万两白银的赔偿。

1851~1864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此时趁火打劫的英、法两国又先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赔款1600万两白银。

1874年6月,日本以中、日两国渔民发生冲突为由,秘密派出几艘商船,阴谋占领台湾岛。清政府闻讯后,急派几艘兵舰前往台湾。此时,乘商船而来的日本人第一次见到了大清国的舰队,慑于清军威力,不得不仓皇逃离台湾。后来,为了解决中、日两国的争端,美、英、法3国虽名义上居中调停,但实际上却暗助日本一起向清政府施压。最后,清政府被迫屈服。在1874年10月签订的中、日《北京专条》规定:作为日本从台湾退兵的条件,中国给日本“抚恤”银10万两、“修道建房”银40万两,如此一来,原为始作俑者的日本竟在3国“调停”下,让清政府赔偿军费50万两,因此这笔钱也应视作赔款。

1871年,沙俄入侵我国新疆伊犁地区。1879年,中、俄签订了不平等的《伊犁条约》。按照该条约约定,中国要付给沙俄卢布500万元,并将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及南境的特克斯河一带割给俄国。后来清政府迫于舆论,没有批准该条约。但沙俄并不甘心,后来又强迫清政府在1881年2月签订了《改订条约》。在该条约中,中方虽收回了部分领土,但对俄国的赔款却增加到卢布900万元,约合白银500万两。

甲午战争赔、借款总额约729亿两白银

1894年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不得已,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此中国一下子背上了2亿两库平银的巨额赔款。此外,清政府还要再支付日本所谓辽东半岛的赎金3000万两和“代守”威海卫每年50万两军费的勒索,而且第一年就必须赔付1.3亿两。这对财政早已拮据不堪的清政府来说,绝对是场空前的劫难。据统计,当时清政府每年的正常收入大约只有7000万到8000万两。为了赔付日本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在列强的胁迫利诱下先后3次向俄、法、德、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第一次在1895年,俄、法首先获得向清政府贷款的机会,共借款4亿法郎(折合白银9896万余两),年息4厘,自1896年起,分36年还清,以中国海关收入为担保;第二次是1896年的美、德借款,计1600万英镑(合白银9766万余两),年息5厘,自1896年起,分36年偿还,以海关收入为担保;第三次是1898年的英、德续借款,计1600万英镑,年息4.5厘,自1898年起,分45年还清,以海关收入及厘金、盐税为担保。以上合计,清政府为偿付甲午战败赔款,共借外债多达3亿两白银,还本付息总额7.29亿两!后据中国政府统计,截至1938年,用于甲午战争赔款的外国借款,中国实际共支付了白银6.707亿两。

庚子国难赔款共约10亿两白银

1901年9月,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是列强共同侵略压榨中国的结果。在《辛丑条约》签订前,为了更多地获取到在华政治、经济权益,西方列强纷纷训令自己的谈判代表,想方设法地扩大战争赔款。例如,德皇威廉二世就曾向德军统帅瓦德西发出命令:“要求中国赔款,务达最高限度。”沙俄外务大臣拉姆斯也不无炫耀地宣称:“1900年的对华作战,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因此,在西方列强的严苛盘剥下,最终按条约规定,中国向西方8国支付高达4.5亿两白银的赔款。由于清政府无力交付,所以赔款又变成了借款。按年息4厘,分39年还清计算,到1940年,这笔赔款本息合计将达到9.82亿两。如果再加上各省的2000万地方赔款,则“庚子赔款”的总数将超过10亿两白银。

从1902年中国政府正式开始支付“庚子赔款”到1938年实际停止支付,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中国实际已支付的“庚子赔款”为6.5237亿两白银。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这期间,美国等一些国家也曾先后退还过一些赔款。比如,《辛丑条约》原定美国应得赔款本金折合为美金是2444万,到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把赔款本金减为1365万美元,同时又将以前多收的部分退还给中国,并决定把这笔钱用来作为支持中国留学生赴美深造的经费。到1924年,美国又决定将保留的那部分赔款也退还给中国。继美国之后,一些西方国家也退还了部分“庚子赔款”。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清朝对外赔款及其借款利息、折扣等合计,应偿付的赔款本息总额高达17.6亿两白银。实际支付总额为13.35亿两白银。这些赔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可谓极其重大。

【整理】近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5篇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4)革命阶段: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政治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思想上: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4.对外关系: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迫开放。

5.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①政治: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爱国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②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发展)。

③思想:民族危机加深,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对日本: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爱国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对帝侵华的影响: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策。(直接割地-政治瓜分-以华治华)全面认识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相互争夺。(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①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a、剥夺了中国无数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b、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得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制度、技术、思想文化客观上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政治: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不断冲击,最终君主专制制度瓦解。b、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缓慢发展。

c、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主、平等、自由、博爱渐入人心,儒家思想传统受到强力冲击。d、社会生活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国际接轨。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从革命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从现代史 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从整体史 范式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文明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论中国近代战争与外交的关系 第6篇

论中国近代战争与外交的关系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年级班别: 姓 名: 任课教师:

年月论中国近代战争与外交的关系

摘要:一个国家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主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利。然而,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的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全球性的资本扩张,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纷纷出现,国际社会真正形成,国与国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外交地位空前提高。在近代,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活动日益频繁,外交范围大幅扩大,出现了以秘密外交,强权外交为主旋律的外交内幕。同时,在近代,外交也出现了许多发展,可以说,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外交形成史。恰逢此时的近代中国,毫无疑问,各项事务均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外界势力的干涉与左右。鸦片战争因何爆发,中原大战起因何处,国共合作两兴两废为何龌龊不断,坑日战争初﹑中﹑后期形势变化缘由„„在这里,依据历史事例,结合外交史实,两者联系,浅谈中国近代战争与外交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外交 战争

1,要使用足够的引例,比如摘自那个时代的谁谁谁的书中记载 2,简化摘要

3,把最后一部分的结论修改,在战争与外交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是中国战争与外交

中国近代史,一部人民反抗史,一部民族屈辱史,在这一时期,统治中国百余年的清帝国腐朽不堪,在外敌入侵与起义革命中分崩离析。通过革命建立在清廷废墟上的中华民国,内困于军阀林立,外苦于列强操控,主权不掌,国事凋敝,不能救国救民于水火。积贫积弱,外敌入侵,抗日一战,亡国灭种近在眼前人民奋不顾身,将士前赴后继,终于击退外敌。抗日结束,内战开始。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走台湾,独守一隅,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史结束,中国走向新纪元。纵观近代,有文人墨客的逸事文章,有英雄百姓的奋身一跃,有文化科技的日新月异„„然而,近代史的主旋律是战争,是无尽的硝烟与不息的炮火,但在这炮火硝烟背后,是一张无形的大手,中国四万万人民的命运生死就在这无形的大手下波动起伏。

一﹑拒不外交到“打”开国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是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进行的虎门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在鸦片战争后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列强不欲英国坐大,纷纷与中国签订更多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样看来,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其导火索为虎门销烟,其实质为英国为了开拓中国市场。然而,当鸦片战争因为开启中国近代史而备受瞩目时,隐在其后的中英第一次外交却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次不起眼的外交事件才是鸦片战争真正的第一导火索。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乔治·马戛尔尼来华,清廷以为英使是为了向乾隆帝贺寿而来,称使团带来的礼物是贡物。马戛尔尼坚持不肯行三跪九叩礼,经过连番争辨,最终行英式的一膝一跪之礼,使乾隆心中不悦,而使团在觐见皇帝后被勒令离去。马戛尔尼提出的增开商埠、减免课税等要求都被清廷以不合天朝体制为由而拒绝。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作为鸦片战争的第一导火索,马嘎尔尼访华是英国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次尝试,然而这次尝试的失败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致使英国采取了更加激烈的方法,“打”开中国国门。同时,外交与战争之间交错的关系不只是诱因这一种。在鸦片战争期间,外交与战争同步,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当发现清朝只是拖延时间时,英国再次由外交转为战争,被再次击败的清钦差大臣琦善与英国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签订了《穿鼻草约》,对该条约都不满意的中英两国再次发动战争,并以英国战争胜利,签订《南京条约》告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争与外交相互影响,并首次使外交作为一种对外形态出现在了清帝国官员的意识里,逐步取代了一味天朝上国外使纳贡的对外思想。

二﹑外交影响到外交决定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一步步打开国门,主权相继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由于清帝国武力低弱,对外战争一败再败,致使国外势力对中国事务愈加干涉,对华影响逐渐加深。在清帝国中枢,权力核心由军机处转向对外机构,成立外交部,为六部之首,1861年,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逐渐增强的外交影响由量变走向质变,转折点就是八国联军侵华。1900,俄英奥日美法德意八国组成侵华联军,由天津登陆,在击退义和团和反抗清军后进逼北京慈禧光绪等清帝国核心官员纷纷逃跑,占领北京的联军在经过谈判与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中央政府也成为列强走狗,成为完全的反动势力。自此,位于东郊民巷的各国驻华使团便代替清政府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统治核心,外交影响成功蜕变为外交决定。

1911年,在广州起义,自立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反清斗争都失败的背景下,以共进会与文学社为首的湖北新军发动起义,并成功建立政权,随后,孙中山等革命领袖宣布响应革命,中国南方大部省份纷纷独立。然而,新兴的政权并不符合列强的利益需求。于是,在列强的支持下,袁世凯接受清政府命令,带北洋军镇压革命。为维护革命成果,结束战争的中华民国宣布由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成为民国第一总统以获取列强支持。再一次,外交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成为总统后的袁世凯并不满足,在英日两国的支持下,袁世凯登基称帝,于是引发了护国战争。仓皇下台的袁世凯不久便离世了,失去对华控制的列强纷纷寻找其他代理人。而各代理人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与话语权,多次发动战争,各系军阀你来我往,直奉大战,直皖战争,中原大战,四川之变等战争使本身就贫弱不堪的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动荡,而正是这些因列强强权外交引起的战争使列强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大肆劫掠,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战争赔偿方面,列强们一共获得了1,326,323,847银元的战争赔偿。同时,英,俄,日强占中国大量领土资源,以日本为例,侵占我国东三省大部,攫取煤炭6亿吨,铁矿8亿吨,其他资源不计其数。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中共帮助国民党组建省、市地方党部。1924年,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在国共两党努力下,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并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为何合作如此融洽的国共两党却突然分道扬镳,其幕后黑手依旧是外交的纵横角力。国共第一次合作,苏俄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身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俄在成立之初便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斥与敌对,急于突破外交僵局的苏俄遇到了身处困境的中国,两国一拍即合,于是领袖党派国民党便与社会主义党派共产党相互联合,以寻求苏俄的支援与帮助。然而,面临共产党不断发展已惴惴不安的蒋介石遇到了美国伸来的橄榄枝,于是,国民党毅然选择了美国的支持,与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历史往往偶然相同,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第二次国共合作仍然被同一个原因击破。为了在华利益,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战争消灭共产党政权。于是刚刚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国又一次硝烟四起。

三﹑外交与战争密切关系实质

每个主权国家大都对本国军事实力的强弱给予高度是重视。在其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军事实力的增强通常会被各国置于优先考虑的问题之列。这是因为,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军事实力的地位永远都是不能被忽视或替代的。

就一国的外交活动而论,其目的的大小﹑范围的宽窄﹑影响的强弱等等,都必须凭借本国的实力,尤其是本国的军事实力。周恩来曾深刻指出:“国家这个统治武器,最主要的是军事和监狱。这些东西表面是看同外交并无多大关系,实际上却是外交的后盾。”军事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后盾,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军事实力可以构成一种威慑力量,使“亡我之心不死”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当国与国之间产生纠纷时,可以尽量争取外交手段解决,而不是首先选择军事手段解决。另一方面,军事实力可以用作一种威胁手段。有的霸权主义国家在开展外交活动是,动辄便向小国,弱国“耀武扬威”,以炫耀武力的方式来获取其外交得分。实际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入侵战争,便是列强为获取外交得分而发动的,借助战争加强外交,依靠外交获取利益。

在各国的总体战略中,外交战略与军事战略通常都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密切关联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各国外交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基本目标都是一致的。

对一国而言,其军事战略的基本目标,在任何时候都是要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一个国家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要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而在外交战略所维护的国家利益中,国家的安全利益向来都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说,各国的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都是要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军事战略与外交战略基本目标的一致性,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必然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各国的军事战略大都具有保障本国的外交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客观作用。

就具体形式来说,军事行动与外交行动往往都是一战一和,处于一个国家所走的两端。但是,二者在实践中往往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单就外交行动来看,军事行动对它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绝对不能被低估的。军事行动对外交行动所产生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各国在具体采取外交行动时,往往同时与军事行动并用。在此期间,一国的外交行动,往往直接的服务于军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面临以英法为首的旧欧洲势力,希特勒一方面采取军事行动直接侵占,另一方面结好苏俄,减少军事阻力。同样,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国民党为首的中国政府和以军部为首的日本政府围绕侵华战争展开外交活动,尤其是两方在美国参战问题上外交活动不断。军事行动对外交行动所产生的主要影响之二,是各国的军事行动通常都具有明确的外交目的。例如,近代史上著名的“炮舰外交”,在中国近代史的百年中,早期的列强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

在国际交往中,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往往是交替使用﹑配合使用甚至同时使用的。从外交实践来看,各国的外交在一定程度上都深受来自军事方面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军事对一国外交的影响尽管会有所不同,但绝对不容对此加以忽略和否认。

上一篇:杨伦事迹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期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