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几个心愿、几项计划

2024-07-31

新年的几个心愿、几项计划(精选3篇)

新年的几个心愿、几项计划 第1篇

新年的几个心愿、几项计划

几个心愿

1.希望妈妈腰不那么疼,希望爸妈和和睦睦。

2.但愿妹妹不会如算命先生所说的那么早结婚。不管未来怎样,都希望她能幸福。

3.希望晃晃平平安安。

4.好好学习,希望自己按时毕业,早日工作。

几项计划

1.学习:认真上课,课前多做准备,课后复习、补充。以上课带动阅读。除上课外,这个学期至少阅读两本哲学类著作(教育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哲学)、两本名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论)、两本博士论文(高等教育选择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发表一篇论文。坚持去图书馆自习。

2.说话:说慢一点,说清楚一点。

3.习惯:杜绝拖拉的坏毛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有没有新的任务出现,因为它会让你的生活混乱!集中精力于紧要事物上,不再完成任务的.时候消极逃避。

4.生活:坚持吃早餐,中午和晚饭不吃得那么饱,睡前听妈妈的话喝牛奶;坚持11点半之前睡觉。约上同学,至少每两周去厦门市内的一个地方去看看;去一个较远的地方旅行,如杭州、桂林。偶尔散散步,湖边或海边;自学口琴。

5.锻炼:坚持早起跑步;黄昏和同学们一起爬山或学打网球。

6.感情:顺其自然。期待着那位能够彼此欣赏、相互包容的人出现,而在此之前我会努力去修炼自身。

7.经济:不再无节制地花钱,不再瞎买杂七杂八的东西,能借到的书不再买;办张存折,开始定期储蓄,当然这不可能很多,每月一两百。

新年的几个心愿、几项计划 第2篇

1 研究方法

海洋政策的执行具有很强的复合性, 没有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是无法有效实施的。因此对一个政策的评价也就是对政策实施各要素间的协调和实现效率最大化的评价[2]。

海洋环境政策也具有复合性及多方面的要素。不管是实施多么小的政策方案, 实现效率的最大化都需要各方面要素的有效协调和配合才能完成。已有多位学者对海洋政策的评价提出了评价标准, 进行韩国海洋政策管理体系研究的赵东吾博士提出的复合结构分析标准, 包括综合政策、制度的综合、支持者和协调4个分析要素。

海洋环境政策是海洋政策的一个范畴, 它的评价范围比海洋政策小, 应以政策执行主体的客观条件为标准制定分析要素。中国海洋环境管理的体制是以管理对象为基础, 实施各部门间的横向管理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垂直管理相结合方式。因此, 中国海洋环境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各行政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Miles也表示说, 如果没有政府各部门的横向协作和上下级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是无法解决各地区管理问题的[3]。海洋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协调。对中国来说, 要实现海洋环境政策实施效率的最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实施环境政策的过程中, 普通国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重点是管理陆源污染, 作为陆源污染源制造者之一的国民应该在污染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本研究拟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国民的参与等3方面对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执行体系进行研究考察。

2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概况及管理体制

2.1 计划简介及实施背景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是中国“十五”期间实施的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是国务院批准的“渤海绿色运动”, 是中国最早实施的国家级“陆源污染及近岸海域保护”计划。该计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 共15年, 总投资555亿元, 由427个项目构成。2005年已完成近期计划, 2006年向后10年将实施中期、远期计划。该计划实施区域范围分为海域和陆域两大部分:海域为整个渤海、大连市以及烟台市毗邻的黄海海域, 面积为9.5万km2;陆域则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3省1市辖区内的13个沿海城市, 面积有13.4万km2。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地区。在该地区海水养殖的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9%, 原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3.8%, 而且, 港口运输业占全国的23%, 现有及建设中的港口数量共有66个, 占全国港口数的20%。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1998年原油生产量占全国海上原油产量的16%, 是中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渤海作为天然资源宝库从1980—1990年成为中国经济开发热点地区, 由于渤海封闭性的特性, 污染问题急剧恶化。尤其是随着渤海周边城市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加, 磷酸盐和氮等营养盐和COD的急剧增加导致渤海水质恶化, 20世纪70年代时只发生了3次赤潮, 到1990—1998年间每年发生10余次。1998年由于发生赤潮, 水产业损失达5亿元。由于海域污染导致渔业资源量和捕捞量减少。并且, 由于上游的过度开发, 导致入海河流量急剧减少, 河流入海口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异常变异, 作为中国最大的产卵场的渤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占中国海洋经济较大比重的渤海湾现在由于污染问题, 给经济开发带来了危机, 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必须恢复海洋环境, 制定并出台了该计划。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核心思想是以“陆海兼顾”和“河海同筹”为原则, 重点管理陆源污染并遏制海域污染以改善海域环境。提高海洋生态服务机能, 确保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

该计划在“十五”期间在环渤海地区进行四大类共286个项目。该期间共投入金额约296.7亿。到2003年的投入为144.3亿元, 占总投资的48.6%。其中国家投入金额为15亿元, 占总投资的10.4%。2003年底完成项目99个, 占总计划的35%。到2004年5月进行的项目共115个, 占总计划的40% (表1) 。

资料来源:国家环保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中期报告书.2004.

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理, 渤海的污染状况一度有所好转。根据国家海洋局监测结果显示, 2003年渤海沿岸1、2级海水比例比2001年增加了11.5%。4级水和未达4级水标准的海水比2001年减少了11.6%。渤海海区污染面积从2002年的3.3万km2减少到 2.1万km2。2003年近岸海域环境标准水质达标率为76.9%, 河北省为84.3%, 天津市为57%, 山东省为89.3%, 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也呈现减少趋势。

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渤海污染海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渤海仍是我国环境与生态问题最突出的海区。这一方面与环渤海经济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 大规模的区域开发不仅对渤海海洋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也与二者的矛盾日趋凸显有关;另一方面, 也说明现行的一些治理措施效果不显著。渤海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渤海环境治理也未达到预期效果, 现行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机制缺乏对渤海区域环境问题的针对性。

2.3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管理体制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管理体制分为两大块:一方面是中央各部门的横向管理;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垂直管理。

首先, 隶属中央政府的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海军等各部门根据管理对象不同形成各部门间的合作体系。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指示, 具体执行职责根据计划实施范围划分给环渤海4个省具体负责。因此, 为提高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执行效率, 第一要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调, 第二要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紧密合作。

2.3.1 中央政府部门间的协调

在国务院批准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运营方针中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海军具体负责并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该计划提供支持和指导。产业结构相关工作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科学技术示范建设由科技部负责、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场设计由建设部负责、港口及船舶管理由交通部负责、水土保护和流域管理由水利部负责、生态农业和养殖由农业部管理、沿岸管理和绿化管理由林业局负责、海上石油平台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军事和军港由军队负责管理。

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 为实现专业和科学的管理, 各部门职责细分化, 由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和实施,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部门间存在责任权限模糊和职能重叠的问题, 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2.3.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协调

本计划的建立是中央各部门协商决定的, 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其他部门接受中央的管理。对于本计划政策实施及具体方案的落实由4个省政府具体负责, 即计划实施目标和具体任务由各省、市、县的负责人承担, 实行目标责任制。为完成目标任务, 各地方政府设置专门部门具体负责该计划的实施。将任务下达至各地方政府具体负责也是中央政府为有效实施该计划采取的措施。通过委任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任务具有有效实施相关政策措施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相互协调的问题。

2.3.3 国民的参与

该计划是强调实践性的项目形式的海洋环境政策, 并且是以渤海地区沿海城市为对象、治理陆源污染物的政策方案。因此, 本计划更需要国民的参与和协助。陆源污染的根本源头是居住在沿海城市的居民和沿海的工业企业, 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本计划通过举办环境保护相关科学技术咨询活动定期向3省1市地方政府提供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有关资料信息。这样可以加强各行政地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国民的参与度。

3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难以进行综合管理

首先, 该计划管理体制没有建立核心部门, 因此导致中央政府部门间,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间的管理体系没有一致性和一贯性。并且, 中央政府也不能单纯地将权限和职责下放到地方政府, 还应该进行持续的财政支持和管理监督。

其次,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 不具法律强制性效应。执行过程中, 政府部门职能存在“越位”“缺位”和“交叉”的现象, 在渤海治理过程中, 导致管理体系、监测体系、投资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难以对接, 直接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渤海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 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 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网络状对接与合力。

3.2 海洋环境意识宣传不够

该计划以治理陆源污染为目的, 作为陆源污染源主体的国民, 其自觉性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但是, 本计划对于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因此, 今后在这个方面不光要提高意识, 更要不断加强对国民的宣传和教育。

本计划实施的区域各城市根据各自的特点,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民的要求, 通过宣传和教育, 探求从根本上解决陆源污染物的方案。

4 建议

中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这一15年长期治理陆源污染的海洋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第一阶段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特提出以下建议。

4.1 建立简洁高效的渤海管理机制

中央政府需要指定明确的责任部门总管这个计划的实施, 找到横向管理体系的核心, 或者设立由各部门代表构成的联合管理机构。渤海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具有独特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性海洋单元。渤海作为一个整体, 必须通过环渤海3省1市以及各部门、各行业的一致努力, 采取综合管理的手段, 才能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为加强跨省间、跨部门间的合作, 建立简洁高效的渤海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议由中央、地方政府组成跨行政区的渤海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例如, 成立渤海管理委员会, 赋予其明确的职责, 包括权利和义务。通过把渤海综合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交给环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 共同开展渤海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监察执法工作。建立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环渤海环境和资源管理协调机制;研究建立渤海环境综合管理最佳模式;制定渤海环境综合管理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渤海环境生态保护管理法》;建立渤海环境综合监视监测系统;编制可持续财政方案;加强能力建设, 使渤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省市之间、县与县之间, 实现渤海资源共享, 进行公平与可持续性开发管理[4]。

4.2 强化渤海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渤海整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环渤海各省市、相关内陆省市以及全社会各行业,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共同努力, 并采取有效的行动。首先, 要在环渤海地区各级领导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强调和贯彻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相协调的指导思想,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建设, 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海域开发利用规划, 调整海洋产业和生产力布局时,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 避免决策失误, 从源头上控制住渤海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 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激发民众积极投入到保护和修复渤海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争取社会各界对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由中央政府负责的有关活动和宣传工作可以移交给地方政府。本计划实施的区域各城市根据各自的特点,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民的要求通过宣传和教育, 探求从根本上解决陆源污染物的方案。使环渤海地区的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重视并自觉维护渤海的海洋环境健康,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渤海资源和环境, 使国家和社会各界都能从渤海的可持续利用中受益[4]。

参考文献

[1]肖俊和, 张希三.对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浅见[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3, 9 (4) .

[2]JACQUES P, SMITHZA.Ocean politics and poli-cy[M].Santa Barbara, ABC-CLIO, 2003.

[3]MILES E L.The concept of ocean governance:evo-lution toward the21stcentury and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ocean use.Coastal Management1999:27:1-30.

浅析企业经营计划工作的几个观点 第3篇

系统性观点

遵循系统性观点,是企业经营计划工作的重要要求。企业经营计划的管理是系统的管理,它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用经营计划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和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及每个职工全面地组织起来,使企业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性计划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全企业、全过程和全员的管理。这些特点又是通过管理工作的目标化和管理系统化来实现的。管理工作目标化是指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有目标。既有纵向的多层的目标系统,也有横向的各部门各环节目标系统,形成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目标网,使企业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组织起来,以实现企业的总目标。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即是指计划指标、计划内容、信息资料等因素全面配套形成的体系,并使全体职工参与管理,把系统性计划管理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

全局性观点

企业经营计划应从企业全局出发,追求企业总体效果,对企业总体行为进行规定。企业经营计划的全局性观点,要求企业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这也是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企业的经营计划工作中,常常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如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等。从根本上,这些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指向的。但是,这些利益也经常发生矛盾。因而企业在诸多的矛盾面前,应识大体顾大局,在服从大局的基础上来保证企业的利益。在企业经营计划工作中,首先要考虑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安排企业的经营活动。还要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平衡性观点

只有遵循平衡性观点,企业才能正确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平衡性观点,是企业经营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经营计划工作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各项工作上以及各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关系,要使这些关系协调起来,团结一致,合理有序,就应该掌握其中的平衡,从而使各项工作保持一定的比例。工作中的不协调现象是时有发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计划工作中,自始至终地抓好综合平衡工作,在发展中及时地发现、分析和正确处理好不平衡的情况,求得在新的基础上的平衡,保证工作的正常。平衡性观点应该是全面科学的平衡,并不是随意地平衡。全面科学的平衡是指,平衡的内容是全面的,应该包括:企业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的平衡;企业内部各项指标的平衡;经营活动中各个阶段上的平衡;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上的平衡等。就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经营者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平衡的工作。要当一个称职的经营者,搞好经营,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平衡方法。科学的平衡是指在安排计划时,要注意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要实事求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兼顾上下左右,考虑内外因素,量力而行,统筹计划,力求各方面,各环节上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效益性观点

企业经营计划,既要讲究社会效益,更要注重经济效益。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细胞,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企业作为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则以取得利润最大化为直接目的。因此,企业是一个追求盈利性的主体。企业要求经济效益,就要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以最少的资金投入换取最大收益。企业经营最终盈利不仅为国家资金积累做出了贡献,也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遵循效益性观点,是企业经营计划工作的一个重要观点。

应变性观点

企业经营计划确立后,就应该维护其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但是我们还要遵循应变性与严肃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墨守成规,要适应形势。计划,毕竟是对人们未来行动的规划,而未来的各种主、客观条件都是变化的,考虑不周,预测有偏差,所制定的经营计划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是常见的。因而,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也是合理的。因而,经营者要树立应变的观点,提高经营计划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做到定中有变、变中有定,定与变相结合、严肃性与应变性相统一。经营计划制定者在安排经营计划时,在经营计划的方式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经营计划的弹性。

上一篇:用责任坚守岗位 用奉献谱写忠诚下一篇:充满童趣的外公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