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之文字版

2024-07-15

朝读经典之文字版(精选3篇)

朝读经典之文字版 第1篇

朝读经典之文字版

第一单元 论语•颜渊

樊fán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音ɡāo 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阳货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行五德,成仁了呀.”“请问五德.”说:“恭敬、宽厚、诚信、敏达、恩惠.恭敬就不侮慢,宽厚就得民众,诚信就别人信任他,敏达就有功效,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离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己亥杂诗(节选)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二单元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月(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第三单元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四单元 荀子•儒效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传习录(节选)其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字。方才知得真。

尚书引义•说命

说命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千圣复起,不易之言也。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

以为知也必矣。

传习录(节选)其二

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 染翰。无油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五单元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卜算子 •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第六单元 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咏筝

常建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观棋苏轼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安济桥 北宋

杜德源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鲂鲤。小儿近道,剥啄信指。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智衲草书 米芾

人爱老张书已颠,我知醉素心通天。笔锋卷起三峡水,墨色染遍万壑泉。兴来飒飒吼风雨,落纸往往翻云烟。怒蛟狂虺忽惊走,满手黑电争回旋。人间一日醉梦觉,物外万态涵无边。使人壮观不知已,脱身直恐凌飞仙。弃笔为山傥无苦,洗墨成池何足数。其来精绝自凝神,不在公孙浑脱舞。

独喜萱花到白头图 题诗

徐渭

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

第七单元 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唐 杜甫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备急千金要方 大医精诚

孙思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

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色去朝东。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

都江堰 清

黄俞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第八单元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二)唐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唐

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三峡

北魏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九单元

史记 赵世家(节选)

西汉

司马迁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虙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唐 岑参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满江红 南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中国少年说 清

梁启超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妇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金铁主义说

杨度

中国向来虽无民族二字之名词,实有何等民族之称号,今人必目中国最旧之民族曰汉民族,其实汉为刘家天子时代之朝号,而非其民族之名也,中国自古有一文化较高,人数较多之民族在其国中,自命其国曰中国,自命其民族曰中华。即此义以求之,则一国家与一国家之别,别于地域。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远近也。一民族与一民族之别,别于文化。中国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可决知也,故欲知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则于其民族命名之顷,而已含定义于其中,与西人学说拟之。实采合于文化说,而背于血统说。

第十单元 望荆山 南北朝 江淹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赤壁赋 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欧阳修 北宋

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风鸣烧入空城响,雨恶江崩断岸流。月出行歌闻调笑,花开啼鸟乱钩輈。黄牛峡口经新岁,白玉京中梦旧游。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

朝读经典之文字版 第2篇

——之我读经典

【题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前言: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一、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一)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1840年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德国也已开始。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暴露出来。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让各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程度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重创。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无产阶级并没有屈服,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斗争的规模也越变越大,只是皆以失败告终。

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要从组织上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其次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行动纲领。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如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进步青年组成的半秘密性组织,受魏特林主义的影响,奉行“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恩格斯还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草案以问答形式写成,这是在当时易被接受的形式。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除德国代表外,还有瑞士、波兰、英国的代表。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的基础上,根据大会通过的纲领原则,认为应当把党的纲领写成一篇充满战斗性的宣言,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付印,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正式发表。《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

(二)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

《宣言》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阶级斗争”等七个方面: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般规律。在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革命中它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3.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

4.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5.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长期任务。《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道路。

7.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两个必然”是《宣言》的核心思想。

《宣言》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两个必然”的原理。《宣言》中有的原则和论断已经过时或者部分过时,但它的最根本的原则“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消灭私有制”既没有过时,也没有为实践所证伪。

《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宣言》的核心思想就是消灭基于阶级分化之上的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之一,之所以是人类进步的不竭的思想源泉,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以成为人类进步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源泉,其基本的原因就在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最高价值和根本命题。衡量一种理论和实践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必须看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

《宣言》的核心思想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

《宣言》的核心思想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第一,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第三,阶级斗争发展到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结论就是“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即如《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宣言》的核心思想。

二、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露骨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无耻罪行,揭露了社会上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及其不合理性,有力地回击了各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攻击。

2、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认识到只有充分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社会才会有根本的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共产党代表了广大工农阶级的根本的利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预见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共产党宣言》大胆地预言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这个也是当时的其他著作所无法做到更无能做到的。因为面对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人类根本无能力相信这个断定,也许,他们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永不会实现的预言。然而,以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所在。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驾御在资本主义之上,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取代。

三、共产党宣言对当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经济逐步走向联合的现实运动过程。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没有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但他们所使用的“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等概念却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经济全球化”大同小异。而且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进程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全球化问题具有特别重的启迪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必然。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虽然在今天表现得更加充分和明显,但早在160多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洞察。世界市场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浮出水面的重要标志,世界市场的出现不是偶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分析了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指出正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关系。”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日益凸显。这些既活跃又轻便的要素都是天生的“国际派”,地域、国界等自然和人为的限制再也无法束缚他们的手脚。认清这一趋势及其内在必然性,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联系过程中,寻找机遇,发展自己。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是成员,为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康熙朝文字狱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第3篇

关键词:文字狱,社会背景,文化根源,文禁稍宽

清代的文字狱经顺、康、雍、乾四朝, 历时约130 多年。其特点为时间长, 案件多, 规模大, 株连广, 这在历代中国封建王朝, 都是绝无仅有的。清代的文字狱始于顺治朝, 在康熙朝时得到了发展, 乾隆朝时发展到顶峰。据统计, 顺治年间, 仅有函可和尚的《变记》案和毛重倬等的仿刻制艺案数几起, 康熙朝则不超过10 起, 雍正朝几十起, 乾隆朝则达130 多起。清朝文字狱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

首先, 清统治者为巩固新生政权, 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政治斗争, 如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改土归流、平定准噶尔叛乱、击败廓尔喀 (今尼泊尔) 的入侵等。斗争结束后, 清王朝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维持一统局面的问题。面对数量庞大, 又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汉民族, 满清统治者是深怀恐惧的。清统治者深刻地意识到要维护其统治, 就必须加强思想钳制, 使民众们无一丝一毫的反抗之心, 无一字一句的牢骚不满。

其次,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清统治者在处理与汉民族关系上具有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希望得到占据文化和人数优势的汉民族的肯定———他们是名正言顺的正统王朝;但是汉族知识分子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和民族意识却令清统治者如鲠在喉, 寝食难安。华夷之辨其实在先秦后, 大多数的时候仅体现在文化上的优越性, 只有在华夏族面临入侵或者灭顶灾难时, 那种以地域和血缘为衡量标准的观点才会占据主流, 目的只是维护华夏文明和尊严。而明末清初正是处在汉族政权灭亡, 少数民族政权取而代之这种形势下, 以地域和血缘为衡量标准“华夷之辨”再次占据上风,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君臣之分, 所关者在一身, 夷夏之防, 所系着在天下”;王夫之更是直接指出农民起义之于君臣关系不过是一时的大义之失, 而清军入关则是古今通义之丧, 甚至提出更激烈的观点“夷狄非我族类者也, 蟊贼我而捕诛之, 则多杀而不伤吾仁” (《读通鉴论》卷十二) “、夷狄者, 歼之不为不仁, 夺之不为不义, 诱之不为不信。何也:信义者, 人与人相与之道, 非以施之异类者也” (《读通鉴论》卷四) 。这令统治者大为恼火, 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他又对汉民族怀有很深的戒心, 生恐本民族被汉民族所同化, 从而丧失了其自身的民族特征和风俗习惯。虽后来清统治者一再标榜“满汉一家”, 但实则有别, 满汉之异一目了然。康熙《大清会典》记载了内阁、六部等13 个中央机构中有品级和无品级额缺共2082 个, 其中属于汉军旗人和汉人的额缺为325 个, 仅占15.6%;雍正的一席话更是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惟望尔等习为善人, 如宗室内有一善人, 满洲内亦有一善人, 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 汉军内亦有一善人, 朕必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苟宗室不及满洲, 则朕定用满洲矣” (《上谕内阁》雍正三年三月十三日谕) 。首崇满洲才是清朝的根本国策, 这一政策直至《马关条约》的签订才被废止。“首崇满洲”一词源于詹事府少詹李呈祥上书要求部院裁撤满官、专用汉官之时顺治帝的答复[1]206。李呈祥因触及满洲贵族利益而被流放。

最后, 清兵入关以后, 全国各地反抗激烈,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为了巩固江山, 统治者不得不千方百计地缓和民族矛盾。清廷竭力笼络前朝遗民, 采用怀柔政策, 广开科举, 使汉族知识分子能够参与到政权中来。即便如此, 仍然有一大批明朝遗民对清廷的恩典和诚意视而不见, “清初三儒”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就是典型的例子。清中期以后, 清朝的统治愈发稳固, 统治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唯唯诺诺极力讨好汉族知识分子了, 甚至应该好好地教育他们, 让他们明白谁才是天下的主宰。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 才发生了后来那么多无中生有的“欲加之罪”。如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因作诗有云:“明月有情还顾我, 清风无意不留人”, 被指思念旧朝, 藐视本朝, 最终按“大不敬”罪被处死;沈伦因所著《大樵山人诗集》有“狂悖”字句, 雍正帝朱批“凡似此狂妄之徒, 自应彻底严惩, 以靖悖逆风习” (十二月初九日朱批) ;《大清律例》更是明确载有将“以文字罪人”定为犯罪行为的条例:“有举首诗文书札悖逆者, 除显有逆迹, 仍照律拟罪外, 若只字句失检, 涉于疑似, 并无确实悖逆形迹者, 将举首之人, 即以所诬之罪, 依律反坐。”可见清中期以后文字狱是多么盛行, 且无孔不入, 因一句一字而获罪的大有人在;时人皆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唯恐一不留神就大祸临头, 政治学术氛围异常压抑。

清前期的文字狱始于顺治, 在康熙朝得到发展, 相较于雍正朝、乾隆朝的文字狱, 康熙朝“文禁稍宽”。确实, 如果康熙也像其后人雍正、乾隆一样, 那么清初的那些思想大家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早被抄家灭族了。但是“文禁稍宽”并不是说没有文禁, 而是较后代而言相对宽松了许多。康熙朝的文字狱对象多为对清朝不满, 怀念前朝的士人。

康熙以冲龄继位, 从小学习儒家文化, 他不但把儒家文化作为自己认识世界的基本价值观, 而且把它作为行使统治的指导思想。他认为要以儒家思想作为君主、贵族的精神支柱, 以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武力基础, 并赋予二者最高的法律权威。康熙帝深厚的儒学修养, 使其对前代治乱盛衰有深刻的反思, 对君主独裁政体必然存在的弊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其统治具有明显的开明色彩。在这种开明的统治下, 当时的汉族文人言论较为自由, 文字狱较少。但康熙帝不能忍受的则是文人对前朝皇室后裔的依附以及对前朝的赞美和留恋, 尤其是对传闻中藏匿于民间的三太子更是十分忌惮。他多次下令察访缉拿, 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 (1709 年) 将朱三太子擒获。以其冒充朱氏子孙的罪名杀之。朱三太子被杀, 激起了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强烈的不满。文人们通过著书、诗词或者书信等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些作品一经面世, 就立刻遭到禁毁, 其作者则惨遭杀身之祸, 且祸及家人亲朋, 株连甚广。

尽管康熙朝“文禁稍宽”, 但还是出现了像《明史》案和《南山集》案这样的文字狱。《明史》案发生在康熙二年 (1663) , 四辅臣当政的时候。浙江富户庄廷龙花千金购买了明末人朱国桢所撰的《明史》, 在书中补写上崇祯朝和南明史事, 加以整编。书成不久, 庄廷龙去世。其父庄允诚为纪念爱子, 将书刊刻发行, 书名《明史辑略》, 此书被归安县革职知县吴知荣告发, 获罪原因史书编年仍奉明朝为正朔。当刑部将《明史》案上报朝廷后, 四大辅臣阅卷后大怒, 利用此案对知识分子大开杀戒。庄家十五岁以上的尽数处斩。凡参与《明史辑略》整理、润色、作序者, 则全家老小及其姻亲全部获罪入狱。与此书相关的写字、刻板、校对、印刷、装订、购书者、藏书者、读过此书者, 无一幸免。此案牵涉甚广, 入狱者多达千余人, 而且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朝堂上各派势力甚至开始利用文字狱大肆排除异己, 纷争不断, 严重危害了统治的稳定。

康熙八年 (1669) 五月, 少年天子亲政, 结束了四辅臣辅政时代。少年天子充分意识到了这一弊端, 执政伊始, 一改四辅臣时代的弊政, 开始控制文字狱的恶性发展态势, 放宽文禁, 极力缓和与知识分子之间关系。康熙十二年 (1673) , 还诏命荐举山林隐逸。十七年 (1678) 开设博学鸿词科, 十八年 (1679) 开《明史》馆。“文禁稍宽”, 成为其对汉族知识分子新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康熙亲政到《南山集》案发, 在这40 余年时间, 只发生过一起比较著名的朱方旦案, 对知识界似乎无甚影响, 怀柔和宽容知识分子的政策在继续贯彻执行。比较敏感的史学, 如计六奇的《明季南略》《明季北略》、温睿临的《南疆逸史》都是在这段时间里成书的。即便是民族情绪尤烈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夷狄是异类, 杀了也不算不仁, 夺其位也不算不义等过激之辞, 清廷都没有追究。为打消人们的顾虑, 康熙朝规定“:凡旧刻文卷, 有国讳勿禁;其清、明、夷、虏、狄等字, 则在史馆奉圣谕, 无避忌者。”[2]1025康熙帝的大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 在康熙晚年, 还是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戴名世《南山集》案。

康熙朝的文字狱为数不少是起因于汉族人之间的构陷和倾轧, 作为统治者的康熙帝虽然意识到了文字狱对于思想钳制上的巨大作用, 但是鉴于当时国内实际的政治形势以及其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文字狱在康熙朝并没有大行其道, 直至后来的雍乾两朝, 文字狱彻底成为了统治者打压制裁异己的有力武器。清朝文字狱的发生, 是汉民族与满族统治阶级之间的民族矛盾的产物。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民族斗争, 说到底, 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3]清朝文字狱归根到底, 是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看, 明清时代是封建社会走向更成熟完备,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 文字狱自然远远超过以往历朝, 其花样之多, 手段之奇也为历代之最。

参考文献

[1]刘小萌.清代八旗子弟[M].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

[2]徐珂.清稗类钞第三册.狱类讼.何之杰诗狱[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上一篇:学生村下一篇:潮汕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