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

2024-07-05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精选11篇)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 第1篇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林明华老师篇

今天是中小学名师论坛的最后一节课,也是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次。也让我对师者这个词更加深了理解亦让我对未来的教师之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在今天之前,我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肤浅的,我本身是读物理专业的,觉得做一名中学物理老师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不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吗?听了林老师的“磨练教学技能,夯实专业基础”的讲座,才发现我却大错特错了,一本物理书,翻开看完它也许只需要20几分钟的时间,但你要教好它也许要用一辈子去读它。成为一名老师也许只需四年的时间,然而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到一名卓越教师,那时间也许一辈子都不够。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正如明华老师所讲,教师发展有个理想台阶,一般是五到十年。这个数字是让我惊讶的,因为从来就没有想过一名合格的老师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也就在这次讲座中,我才对一名老师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有所了解,如何思考学科功能,如何践行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展示自己的课程执行能力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考虑过也从未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这些东西在教师发展方面是如此的重要。

这些基本要求使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上好课还要带好班,这一点我在现在正在实习的学长和学姐可以非常明显的体会到,那些学长学姐去实习时,面对的不再是纸上的东西,而是鲜活的学生和班级,分配的也不只是教学大多都任班主任一职,这时候就不仅仅是上好课问题了,更是你是否能从容应对从学生到教师这个角色的转换,你是否有能力掌握管理一个班级,你不再是一名学生,你得树立起一个老师应有的威严,承担起一名教师应有的义务授道解惑。他们在实习时往往要组织各种班级活动,而这些idea以及你的skill就是你树立威望的第一步,之前的我总错把暴力管理当威望,其实一个老师的威望不是让学生怕你,而是让学生敬佩你,让学生从心里认同你,这时才有资格被称为老师。

同样的,一名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在之前我总觉得中学物理很容易,根本没仔细想过如何去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甚至一直在想我现在所学是否对一名中学教师有用,又有何用?就是在这次讲座中我找到了答案,在你当老师时,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带一个高三毕业班,你是否有能力去带一个奥赛班。摸着心问自己毕业之后是否能具备这种能力,是否能不被学生问倒,然而答案是让我心虚的。很庆幸能在大二的时候找到答案,我想这至少能让我走更少的弯路也让我对自己现在所学更加认真对待,让我不敢再辜负大学的光阴,因为我已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张赠生老师曾讲过,干一行爱一行这次讲座之后发现干一行爱一行是不够的,更要力求干一行精一行。

在这次讲座中,林明华老师在强调专业素养的同时也一直在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是的,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都是偏向理论教育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且通常是应试教育,这将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是枯燥的,乏味的,对学习没有热情,处于被动状态,甚至会出现学习无用论。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能全面发展的,因此,在这时候我们应该是要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将来成为老师时才能更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现阶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你以后是否能成为一个令学生尊重敬佩的优秀教师。

有人说老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照亮国家的未来。然而,我不做园丁我只做看护人,我手上将不会有修剪枝叶的剪刀,我将只是除草浇水施肥,因为我要让我的学生全面发展。我不做蜡烛,我要做黑夜里的众多的星星之一,虽不及蜡烛亮,但以我微弱平凡亮光与我学生一路相伴,永不为烬。

我承诺,我将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未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畏艰难,向这卓越教师的方向不断发展。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 第2篇

怀着对领导的感激在浪漫的夏季来到美丽泉城济南参加了名师名家云集的盛会,不仅有特级教师执教观摩课,还有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做专题报告,更有来自台湾的哲学方面的权威教授来讲人文哲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众多名家各显神通,把自己的理念、经验和成果一一展示。虽然他们观点不同,性情各异,但是他们都是那么坦坦荡荡,挥洒自如,出口成章,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视野。

林志芳老师的诗:听,语文的美滴落泉池,清照故居,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你.......把我们带进了诗意的教育中。我折服与林志芳老师的主持,文学素养深厚普通话标准,脱口而出随性流淌的那唯美的诗一样的语言,林老师柔美的话语感染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一段段清新淡雅的导语贯穿会议始终,为研讨会增添了光彩,更让我感受到了林老师的才气。

魏书生老师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经验、守住自己的优点,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他一站到台上,就以自己积极地情绪、兴奋的机体状态影响了全场,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跑步上讲台,小跑步下讲台,就是在告诉所有的老师,我阳光,我健康。于是,他在做讲演的一小时里,常常单脚独立的时候,大家没有觉得不雅,而是被一个将“讲演”当成“锻炼”身体的“勇敢行为的人”折服!他风趣特有的幽默感如快书一样语言地语言,(强化强化再强化,巩固巩固再巩固„„)在阵阵笑声里也获得了阵阵掌声。他积极而独特的思路感染着我:一天工作,“松静匀乐”;下班回家,“松静匀乐”;市场买菜,“松静匀乐”;讨价还价,“松静匀乐”;回家洗菜炒菜,“松静匀乐”;那么一天下来,“松静匀乐”加“松静匀乐”等于什么?还是“松静匀乐”。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体态语丰富,无不吸引大家。不知不觉间,一个半小时悄然溜走,最后,魏书生老师以一句箴言结束讲座: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让大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会后就开始试着运用魏老师的“松静匀乐”;放松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不受外界纷扰,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学习、工作、养心、健体一体化,在身心愉悦中做好工作,走好人生。

贾志敏老师说我教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这应该是他作文教学的一种境界吧。贾老师的评价很巧妙、有特色,蕴含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小朋友坐得最端正。”“这个小朋友读书最投入。”“这个小朋友的字最漂亮,就像他的人一样。”“这个小朋友看到同桌没有课文纸,主动和他一起看,我代表这个小朋友谢谢你。”“你说得真好,我无法把你的意思转达。”“你读得很好,比老师读得还好!”“这个小

朋友读得太好了,听你朗读我知道了一个故事;这个小朋友没人能超过,听你朗读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染。”“这个题目真好,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你是所有小朋友中思维最敏捷,思路最清晰,回答最精彩的。”„„ 及时的称赞会让学生更加自信。面对怯场的同学,贾老师微笑着说:“回答不对很正常,回答对了是超常。”有了贾老师适宜的鼓励,展示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在贾老师的课上,也不是没有批评:“不对,应该这样读„„”“你写的字没有你的人漂亮。”“你写得很好,但读得马马虎虎,以后要多练习读,” 他表扬得恰当,让人如沐春风;批评得得体,令人心服口服。

苏静老师讲述的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叹为观止,几首耳熟能详的古诗,信手拈来便侃侃而谈,素不知却蕴藏着那么多缠绵悱恻的往事,应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苏老师浑身散发着古典文化的气质,值得学习的是她曾经为更广博的走进诗词,曾独自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踏遍名山大川,追随历代诗人留下的足迹,寻访诗词歌赋背后的故事。

张局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建设性思维对工作有着指导意义和积极作用,制度建设的三个过程更是令人敬佩。

于永正老师的《爱如茉莉》 重视学生的书写,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朗诵中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是堂情趣盎然、实实在在、以读为本的语文实践课。在课堂上,于老师不是肢解分析课文,也不是抄词解句,更不是下定义,而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展开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印象很深的一段:师问:“眸子”的本义指什么?一名学生答:“指眼珠”老师说,换一下,指眼睛,眼中瞳仁。于老师还告诉学生“瞳仁”也可以写作“瞳人”。接着让学生用“眸”组词,第一位学生组了“凝眸远方”,于老师没听清楚,以为学生说错了,自己说出了“回眸一笑、明眸皓齿”两个词。“回眸一笑”仍然请了以为女同学到讲台前做动作,向于老师“回眸一笑”生动有趣,学生又记得牢。于老师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于老师朴实无华、风趣幽默。在朴实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他尊重学生,尊重文本;感悟到他吃透教材,每一处的设计都是精心的。不管做什么,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周益民老师的“诗与画的婚礼”,让我欣赏了另一种诗的形式,很美。

李升勇的“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愿他能走的更远。

孙双金老师带来的《幸福人的衬衣》,让同学把自己归纳概括的名人名言写在黑板上,这样是学生很有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陈琴老师的“以中国人的方式读书——且吟且诵读《诗经》”。“素读”经典的方式,打破了现有的普遍认同的朗读形式,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要求也比较宽松,用一种“唱”的形式颂读经典。刚开始听着有点怪,陈老师嗓子挺好后来听着也有点意思,这种形式能否推广,是个问题。

赵玲玲老师的《中国的人文哲学》。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她由《易经》《论语》《礼记》,讲到《大学》《中庸》《老子》,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文哲学的文化,儒家的思想告诉我们,积极的思想是拥有快乐健康的人生必须恪守的生活准则、成器比成功更重要。不成器,成功只是偶然;成器了,必然会成功。所以我们要学习知错改过的勇气,学习宽软与温和的情操„„赵老师知识渊博,很多名言警句都是信口拈来,由于自己学识浅薄,有的繁体字不认识,很多古语我都记不下来。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可以“越老越会成为艺术品,而不是越老越成为废品。”

以贾志敏、魏书生、于永正、闫学等为代表“传统派”都以中国的传统教育为基石,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孙双金、李升勇、陈琴、薛瑞萍、周益民等代表“另类派”思维发散,意志很坚定,能顶住巨大的压力,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情。

很感谢领导给我机会走出狭小空间见识各路名家异彩纷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探讨中理

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把我对艺术教育的情感传递下去。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第3篇

一、感受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话。纵观这7位名师的课堂,无不诠释着教育价值的独特作用和风采。从每堂课前师生交流阶段人性光芒的绽放,到知识由浅入深的展开,再到从现象到结论的探讨,最后到结论的广泛应用,无处不存智慧的碰撞,无处不现人格的魅力与力量。

顾娟老师的《负数的认识》,既还原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更在顾老师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中,彰显出了一个年轻数学名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专家级的吴正宪老师,带给大家的是别具一格的复习课——《数学的整除复习》。正是吴老师在这堂课中的“懒”(吴老师自语),才智慧的生成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有效达成了复习课“形成数学知识网络”的功效。接下来的几堂课,更是高潮迭起,异彩纷呈,但都不乏教育价值的精彩演绎。

二、经历过程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历经茫然和“超”然的阵痛后,如今已经回归到理性的轨道。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再只是过程的热闹,而是浮华过后的探究、思考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成了这次课堂展示的聚焦点。在这里,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学生在种种情景下,主动的质疑、主动的探究和主动的运用;教师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课堂的主宰者,取而代之的是出色的导演、平等中的首席、迷途的智者;课堂也不再是简单的热闹,课堂继而成为孩子们探究的乐园,展示的舞台,成长的沃土。

赵震老师上的《用字母表示数》这堂课,从“魔盒输数”开始,到让学生说任意数猜输出的数;再到“数青蛙”1只、2只、3只……,到n只;最后到“成功=坚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废话(A=X+Y+Z)”。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一次次点燃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智慧被发挥到了极致,很多想法都令现场的数学老师们叹为观止,现场不时响起为学生们喝彩的掌声。

三、体验成功

众观这几堂课,为什么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都那样的高涨?为什么孩子们的表现都那样的令人难以置信?为什么有的课堂持续了超学生年龄极限的90分钟仍不见学生的疲惫?……太多太多的为什么,如果只用是因为上课老师们的精彩设计或高超演绎去诠释的话,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这种魔力究竟是什么呢?思来想去,恐怕还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感、满足感吧。

这几位名师的课,无论从课的引入、知识的探索、思维的提升,还是课堂的每个环节、每个学习活动都展现出对人性的尊重、个性的张扬。教学的气氛是轻松的,是极具安全感的,所以孩子们可以想所欲想,言所欲言。每一个想法,哪怕有时看来是有些可笑的看法,在这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每一种奇思妙想,在这里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你说,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人留恋?又怎能不让人震撼呢?

对于当时的课堂,对于当时学生的表现,再多的溢表之辞都不为过。最好的不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在为名师们的课堂所折服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思考或者反思呢?谁说课堂不可以上得很精彩?谁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活跃?谁又说老师不可以做得很轻松呢?一切完全取决于你的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感悟名师魅力 第4篇

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论坛有感 第5篇

博爱县实验小学王红芸

星期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论坛活动,有幸目睹吉春亚教授和杨德伦大师的风采。大师就是大师,他们的课听起来轻松、自在,就是一种享受!不用作秀,不见疲于应付学生,不为显要教师自身,只有引导孩子们并和孩子们一起进入语言文字的学习。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堂,崇尚这样的语文课堂。

最有收获的是吉春亚老师的报告。吉老师信手拈来,上了两节课:《笠翁对韵》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轻轻松松却耐人寻味,语文味很浓。大师的风范今天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面对突发的问题应对自如:来到大会现场才知道学生们的课都已经上完了,只好换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笠翁对韵》,可孩子又都没有带书。几分钟内,吉老师就立马定了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1、先上这节课的第一课时,如果书来了就上第二课时;

2、如果书没有来,再上另外一节课;

3、还可以上一节作文课。就这样,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吉老师带领学生上了一节《笠翁对韵》,到下课前,几乎人人都能看着提示把课文背诵下来。整节课,吉老师应对自如,没有一点慌场的表现,这也只有真正的教授能做到的。上完课,正好打印的资料来了,可算有书了,吉老师就又接着上了第二节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节课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自主找出了作者描写人物的句子,而且,在吉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是学生很自然地知道了,在读名著时,不光要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背后的内涵。她把她语文教学的要义传授给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我被吉老师那富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和课上浓浓的语文味所深深吸引。

吉春亚教授的报告更是精彩。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定在外显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上。是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职能,才能给成长的孩子带去点什么。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老师的语言就要简练,更多的时间用在孩子们的听说读写上。可惜,时间不够,吉老师的报告没有讲完,没有讲彻底,实在是在场老师的一大损失!

通过学习杨德伦专家的讲座《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我知道了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教给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组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须格外重视教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如,结合题目、课文重点、课后练习发现并提出问题,抓住文中情节矛盾处、前后对比处、艺术空白处发现并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体的、过程性的学习方式,三者间不是孤立的、独立的。其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探究”是关键。没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失去了根本,就无实效可言;而缺少有价值的“合作”“探究”过程,“自主”的质量又往往只会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狼西小学名师论坛学习心得体会 第6篇

仲山镇狼西小学

走近名师,感悟成长,细“品”名师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来说无疑是经验积累,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世界上的书籍不计其数,就算我们什么都不干,光读书也是读不完的,何况我们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因此,教师不一定什么书都读,关键是要悟性,会学会在实践中提高自我,在学习别人的经验中提高自我。

通过听取《名师论坛》,发现其内涵深远,通俗的说:名师应该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其成长标志有四:一是人格完善,二是学识渊博,三是教艺精湛,四是业绩超群。细细品味,教学技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化身。往往具有令人敬重的专业人格和力求完美的特质。内心无不保持一份宁静,一份谦逊,志存高远的人格特质。往往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往往都显著地具有爱思考的品质。我认为,在工作中,应以名师为典范,严格要求自己。

点滴的微末决定着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常言道:教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我们会取得成功,或许我们会有失败,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要有一颗包容的爱心,作为教师,对待应该应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学生尽管未成年,但是“冷暖自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珍惜教师的这份信任和期盼,所以包容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一帖良药。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力。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这样不仅能逐渐培养起随时开展教学反思习惯,更能使我们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名师”的成长过程将会漫长,但是我们要坚持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名师”这个头衔,而是为这个我们喜爱的教育事业而奋斗。也许直到离开这个舞台,我们也无法成为“名师”,但是我们并不后悔、并不遗憾,因为我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努力地工作了。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 第7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围绕着有效课堂,结合语文课程改革动向,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我发言的题目是《对语文有效课堂的追问》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课题。

何谓“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这种实际效益的评判标准主要看我们是否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和物力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既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也依赖于学生有效的学。

怎样才算是一堂有效率的课?当我们上完一节课,不用等专家和领导评价后才知道是否有效,只要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的效率如何。

追问一: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

这是明确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晰,简洁、可测。每一节课我们心中要清楚应该教什么?

要准确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深入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五分之四时间用于讲一篇篇课文,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在如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讲课文的效率上。语文教学竞赛,也是在比谁讲得精彩,讲得有深度,有新意,有水平,没有人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问题。

有关课程专家在指出:

课改10年,反思语文课程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

一是基础不牢固。

二是小学生进入阅读晚,阅读能力弱。§

三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

我们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学习语言的任务,担负着运用语言的任务,特别要强调的是运用的能力。”

中国小语会理事崔峦明确指出:

“要深化课堂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由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那什么样的课可以认定为是教语文呢?

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和提高。

§

我们要把发展儿童语言放在首位。

语文课不是学习课文的思想,而是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文本解读的立意要立在文本解读中哪些方面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而不是内容的理解

这些理念让我们明确了今后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我们要用这些新课程的理念来支撑自己的语文教学,以此为依据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导航,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美丽殿堂。

追问二: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这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

比如同样是一个章节的内容,有的教师用一节课就能让学生掌握,而有的教师要用两节课,甚至还要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显然前者比后者更有效。当然教学效益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它是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课堂就是向40分钟要效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平时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惜时如金,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这样才会省时有效。

追问三:让学生怎样获得?

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方法很多,《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国教育学刊》

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凸显阅读方法的学习过程。

好的先生不是教师,不是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老师理解出来的。不要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儿童有自己的个人智慧。阅读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

课堂教学的三个回合

§

第一回合:整体感知,这是从整体层次上的一个理解;第二个回合:还是理解,是分段地理解,虽然与第一个回合相比,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深入的了解与感悟,但仍旧摆脱不了“理解”的范畴;第三个回合:通过老师的归纳、提升,让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理解,只不过外显在不同层面的一种理解。

课堂教学的三个回合

§

这样的三个回合下来,学生一步步理解了课文,教学也就结束了。整个教学过程是:从“理解”到“理解”,再回到“理解”,是一种“理解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以下内容主要都在投影片。

追问四: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应当堂达标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的课不能算是好课。因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还要做到“步步清”。比如一重点段的背诵,就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然后让同学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向老师汇报.大家都过关了就是“步步清”了。只有把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夯实了,每个学生都检查到了,才能做到堂堂清。这样做看似耽误时间,其实是节省了重复劳动的时间和课后大量作业的时间。

“堂堂清”的方法很多。如当堂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逐一批改。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也不能全部看完。另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2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先由小组的两个人相互检查,大组长复查,教师巡回检查。这样一个少不了,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班额大点也不怕。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的“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道理。此时,教师在下课时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有效率的课。

上海特级教师唐懋龙老师有三个课堂追问或许会给我们的课堂评价带来一些启示。

§

他说:“语文课的评价我们可以给个新标准,每位教师上完课后都要这样追问一下自己:

§

第一问:我是在教课文还是在教语言? §

(这其实是语文味的范畴)§

第二问:我们是要教知识还是在教技能? §

(这其实是语能味的问题)§

第三问:我们的学生是否都学会了?” §

(这是语效味的问题)。”

这样的追问会引导我们更加专业而深刻的来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

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后能对以上四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就知道自己的课是否有效,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评价其他教师的课。

老师们: 教学之道,是为人道; 教学之理,是为人理;

说到底,教学是一种人格品质的教学。学生真实发展的课堂才可能是最有效的课堂!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 第8篇

一、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

这是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送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由感人的中国社科院教授杨佳的故事引入, 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 (29岁) 却突然失明, 可最终通过自我突破, 成就了自己的名师成长之路。杨佳在此艰辛过程中感悟到自己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29岁以前, 我在超越别人, 29岁以后, 我在超越自己。杨佳的心灵之声让我们了悟到: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看不见,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一个人可以没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可以看不见脚下的路,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脚步。项目母公司子公司 合计数抵销分录合并数

成老师通过失明的杨佳成为成功教师的故事, 引发了我借方贷方们的思考:名师成长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从而反思到:一个人永远处在被发展的状态之中, 是不可能真正发展的。所以, 我们需要的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我们要找到自己内心发展的根据地。这不由地使我们想到李嘉诚先生办公室墙上的那幅字: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说出了目标、践行、发展的不同层次和境界。李嘉诚先生说:“鸡蛋被打破就是食物, 从内部打破就是新生命的诞生。”我们一次次从内部打破自己, 才能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因此, 我们要源源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力, 形成发展动力。

二、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即成长

成老师提醒我们, 在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过程中, 要追求更高的专业目标, 其中, 应把“儿童研究”作为第一专业, 因为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正确认识, 就会产生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隔阂, 我们的教育就会做无用功, 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教育家卢梭、杜威等人曾主张“教育即生长”, 这是一个隐喻, 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成, 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教师就是“园丁”, 是“浇水者”、“施肥者”,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真正读懂儿童心理的高效教育案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 有一天看到一位男同学用砖头砸另一位同学, 便立即上前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 那位犯错误的男同学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 陶行知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说明你尊重我。”那个男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 男孩感动得哭了, 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 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懂得”通过温润人心的渐进式方法, 取得特殊的教育效果。皮亚杰的学生达克沃斯提出“教学即儿童的研究”的理念, 教师给学生的是游泳池还是海洋? 这是名师成长路上的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

三、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

浙江省名校长、名师工作站的钟志农老师用他的坎坷经历, 亲身体现了一个年轻人由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浪费了个人青春, 使得虚度年华的他从五十多岁才开始搞科研, 给我们演绎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豪迈科研热情和对教育事业及孩子们的至爱之情。

钟老师用树立8种科研意识、锻炼8种能力、养成8种科研作风等理论告诫我们“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学者之风”。

同时, 通过钟老师的讲述, 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是多么重要, 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幸运的事情。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常常关注孩子的缺点, 放大孩子的缺点, 那我们将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而我们常常聚焦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 将会成就一个孩子。所以当钟老师分享到“课堂教学融合心育”这个点时, 我的收获很大。因为从2007年至今, 我比较关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深深地知道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在此引用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感悟:曾经, 我们以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但哥白尼让我们知道这是妄想;曾经, 我们以为人类至高无上, 达尔文让我们明白, 我们不过是猴子的进化者;曾经, 我们以为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 弗洛伊德让我们明白, 我们左右不了的潜意识才是主宰, 而潜意识主要由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

我们原来这样没有自由, 这种结论只怕我们并不喜欢, 但是只有真正知道我们处境背后的真相, 在真相中疗愈, 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获得更大自由, 我们才有可能诗意地继续在教育之路上奋进。

在今后教育活动践行中, 我将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特色有机结合, 把历史知识与心育有效结合起来, 好好研究, 在研究中走好教书育人的每一步。

四、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打造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程红兵老师将我们聚焦在如何创建高效智慧课堂上, 他概括出了创建高效课堂的几个要素:

目标精确———水平要求 (时间、数量、质量三概念)

内容精当———目中有人

课堂中不让学生提问, 如何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

方法精准———心中有数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作用: 于无向处指向, 于无法中教法, 于无疑处生疑, 于无力处给力, 于徘徊处点拨。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够不到时, 帮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学生根据材料、经验选择感兴趣的点进行辩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我们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力, 更能培养思维技能。”其实,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思维自由。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讲学时,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然后按住公鸡的头, 强迫它吃,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轻轻地松开手, 把鸡放在桌子上, 自己后退几步, 大公鸡却自己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开始讲话:“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学习, 把知识硬灌输给他, 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 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 为陶行知形象的开场白叫好。环境的宽松能给学生充分自由,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特别要让课堂成为一个没有学习恐惧的安全场所, 在充满鼓励、善于倾听的课堂上, 孩子们最容易产生精彩想法, 从而激发与保持兴趣, 将生生、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聚焦在课堂教学主题及目标上, 凸显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几天的学习倏忽而过, 收获却历久弥新。我耳畔依然回响着成尚荣老师分享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回响着冯恩洪老师概括的卓越课堂的标准:“问题是教学的起点, 小组是能力的平台, 展示是生成的关键, 导学是教师的水平”;回响着江苏省金坛市名师潘建明对高效课堂的概括:“鼓舞、唤醒学生思维的广泛参与……”

走近名师感悟成长 第9篇

一、专家引领,在指导中不断成长

常志清老师经常亲自执教示范课,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我们。如,他教学的《分子和原子》一课以一个酒品牌的广告视频导入,并提问:“广告中的人物,他还没有喝酒,怎么就闻到了酒的香气呢?”这一环节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分子与原子的学习。接着,他以宏观物质“皮肤”的无限放大,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以问题链设计层层引导,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整节课,学生沿着解决问题的主线不断深化知识,逐步形成对分子和原子的完整认识,学会微观地看待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一直追寻的。我希望我的课堂犹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推进,教师的组织收放自如,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常老师的课,课堂教学设计层次性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注重创新实践。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从常老师的课中,我看到要想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是我下一阶段的目标,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从而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互相听课,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重心,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在常志清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开展了大量的听课、评课活动。

在相互听课、评课中,每个老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任开锋老师通过对近几年的初中化学中考试卷的分析整理,归纳出常考必考的内容和知识点,并制作成课件,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受到专家和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田雪萍老师的《化学实验中的气压问题》一课,设计新颖,教学分析视角独特,实验设计巧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刘雪梅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她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来思考。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设计了多种方案,应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这样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一些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同伴们的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在进行示范课教学《燃烧和灭火》时,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始,我以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火炬在贝加尔湖湖底传递的视频引入,让学生在与原有知识经验相冲突的矛盾中生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埋下伏笔。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主要的授课方式,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探讨和想象的空间,使其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而我主要起演示、指导的作用。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三、积极教研,在研究中不断反思

通过各种教研活动,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良好的课堂操作能力,还要善于在研究中进行反思。要注意在选择、确定、审视和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时,进行理性的思维,实现自己与自己对话。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教材、学生这些客体作为研究和认识的对象,而且要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也加入进来,把教学行为和教学反思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受到理性思维的审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揣摩、不断反思,才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成为一个行动研究者,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科学、更高效。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 第10篇

三月的西湖,有着怡人的景致,那绽放枝头的桃花,那吐露新芽的垂柳,无不使人迷醉,让人浮想。和着那暖暖的春阳,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小学音乐名师名课展示活动,感受了虽已容纳近七百人会场的鸦雀无声,感受了上课教师用专业打造出的魅力课堂,感受了课堂上下无需指挥的真诚互动,感受了专家点评妙趣横生的经典话语„„

一、追寻原汁原味的课堂本色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音乐课中充斥着浓浓的语文味,怪怪的科学味,深深的思品味,常被人戏说“耕了自己的田,肥了别人的地”。然,何为音乐课之音乐性?在走过了几年的迷茫,认真解读了课标后,音乐中丰富多彩的元素开始绽放出瑰丽的花朵。《春雨蒙蒙地下》中那极为和谐的响舌伴奏、唰唰唰唰的雨声音效以及优美动人的歌声,似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像一曲娓娓动听的歌;《我是中国人》中那京剧曲牌典型的西皮流水音调,通过教师巧妙地转嫁于板、眼、拖腔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连连称 “好”。有感于这些凸显音乐性的经典课例,我深觉音乐的本色课堂要追寻原汁原味的音乐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把握简约性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二、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

我们也常看到音乐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昂,情绪激动之状况,但如果只是表面现象,就很令人为之担忧。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任务型学习法。让每位学生都承担学习任务,且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不同的任务,从而从被动学习逐渐走向主动发现,主动追求。《阿细跳月》中极富民族性的鼓点节奏,使学生在有明显学习目的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了彝族的音乐特点;《春天的歌》中,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之于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授课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与音乐的比较中感悟音乐;借助于有效的提问,始终让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良好状态。我深感一节课就是一个舞台,在师生共同积极有效的演出中,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从而达到音乐文化的水乳交融。

三、关注活而有序的课堂常规

中小学名师论坛感悟 第11篇

从研究的视角来上好每一堂课

————德州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12月3日到四日在德州学院礼堂听取了四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他们分别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米”、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和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课后听取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报告,感觉真的是震撼,震撼于他们对课堂的执着追求,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思考,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全力付出,震撼于他们对学生的深度了解,震撼于他们的学识,震撼于他们的课堂,真的不愧为特级教师。现就对他们的课及观点进行归纳以与同仁们共享。相信你读后应该有所收获。

一、对教什么的深度思考。

刘松老师提出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不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但是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技能?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到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对升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进步,对课堂教学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对学生成绩的追求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对教学成绩的过度追求,导致我们越是能正确的方法追求成绩,离教育的目标越远。

二、备课要做文献综述

新鲜吧,早听说过课题研究要做文献综述,还没有听说过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是的,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牛顿说的好,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教师备课往往看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再就是到往往搜索教案,借鉴一番。这是我们普遍的做法。刘松老师的做法是再中国知网上将某一课题的教学成果搜集起来,看一看前人是怎样上这节课的,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怎样做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老路,创新教学设计?他的这种备课方法值得借鉴。

三、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上课的这几为特级教师,都是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他们都进行了教学前测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刘松老师的课 乘法分配率教学的真正难点在哪里,通过课后问卷得出,对8×5+5×2这种分配率的用法是难点,教学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再如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一课,创设情境时出示的挂钟,时针分针都认为是旋转,对于钟摆的运动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旋转,绝大多是认为是平移。正是在这样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让情境创设的更有效。

四、对一节课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学反思《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

通过这四位特级教师在课后的说课和讲座中,了解到,每一节课的成功的背后都做了大量的劳动,基于对学生、对教材、对目标的把握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更新设计的过程。在王彦伟老师的课后报告中了解到,关于“倍的认识”一节课,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是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理念上不断提上,设计上不断改进的过程。相比之下想一想,我们虽然有的上过十年、二十年的数学课,真正能够上好的课有几节呢,我们针对一节课进行过持续的研究吗。通过对一节课的持续研究,积累备课、上课、思考的活动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在课堂打磨、课堂教学思考中积累教学的活动经验,只用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

钱守旺老师和刘松老师还有王彦伟老师都再这方面进行了讲授,看来这是专家们的共同做法。他们有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钱守旺老师讲到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节课时,他进行了一个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对于整数除以分数都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而存在的最大疑惑是“明明是除法为什么要变成乘法来计算”,在算法上也只会用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并没有别的算法,结论是假期学生都上过辅导班,辅导教师仅仅将计算法则告诉学生并且机械训练没有讲解过程,在了解了以上信息后,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刘松老师讲的那个教师上9+几一节时,学生明明对计算结果已经都学会了,还是要从头开始教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由此看出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就是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是喜欢选择每个单元或者独立单元没有前后联系的内容上课,就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把握的缘故吧。

六、钱守旺老师的20条主张。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2.读懂学生,把握起点3.读懂教材,丰富内涵4.先学后教,少教多学5.教不越位,学要到位6.植入文化,增加广度7.渗透思想,增加深度8.适度拓展,增加广度9.局部美容,增加亮度10。问题引领,增加温度11.几何直观,化难为易12善于举例,深化理解13.裸学裸思,深度参与14.精心预设,动态生成15.让出黑板,天地更宽16.题目变式,思维变活17.四基扎实,后劲充足18.既为经师,又为人师19.洗尽铅华,返璞归真20.跳出数学,感悟教学。

七、要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

这四位特级教师都提到了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全国提倡一纲多本,面对同一课题,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利于我们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本质内涵,钱守旺老师甚至连香港、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参考过,相信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借鉴意义,不同版本的素材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不像我们只研究一种版本的教材,视野狭窄。在报告中王彦伟老师提到,他到全国讲学往往逛一下书店,买一套本地的教材来参考。在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过程中完善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

八、注重体验,注重活动。

四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张东梅老师的米的认识一课,通过四次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一米有多长,不断调整学生一米的表象。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也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体验和感悟,刘松老师的课堂让他学升在动作中体验感悟,课堂非常的精彩纷呈。

上一篇:谷丙转氨酶高怎么办下一篇:实验小学秋季学期语文教研组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