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欣赏教案

2024-07-12

儿童文学作品欣赏教案(精选6篇)

儿童文学作品欣赏教案 第1篇

儿童文学作品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你们看: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3.指名读。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2.自学,做记号。Δ提出疑问;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出示幻想画面)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朗读示范。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齐读。△女生齐读。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自学、想象)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天冷极了天又黑又冷小女孩又饿又冷更冷了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一堵又厚又冷的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寒冷的天气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提示小黑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练习:简要复述。

儿童文学作品欣赏教案 第2篇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快乐的小屋》,供各位参考。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所展现的想象境界,感受诗歌中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基调。

2、帮助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1、根据作品内容,制作活动教具一套。

2、准备各种积木、大插塑等。

1、组织教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住的屋子是怎样的?你感觉你住的屋子快乐吗?有一群小朋友,他们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并且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小屋,为什么快乐呢?让老师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读给你们听吧。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小动物门会感到快乐呢?

3、运用活动教具,再一次朗诵诗歌,帮助幼儿体验小动物们建造小屋时的喜悦心情。

提问:为什么小动物会感到快乐?什么材料建造的房子?房子里有

谁?分别在干什么?

为什么是萤火虫给小屋点灯?为什么说是纺织娘弹琴?蜘蛛织

窗帘?蛐蛐唱歌?

小结:小动物们通过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搭建了美丽的小屋,所以大家

在一起感觉特别的快乐.4、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发散幼儿思维:

讨论: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建造小屋呢?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6、延伸:

亲子游戏:请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用各种积木、大插塑搭建自己心中的小屋。

快乐的小屋

小朋友用鹅卵石,搭了一间小花屋,萤火虫给小花屋点亮了灯,小蜘蛛给小花屋织好了窗帘,小麻雀在屋旁种上了花草,纺织娘来小花屋弹琴,蛐蛐到小花屋唱歌,小蚂蚁手拉手跳起了圆圈舞。

大家都说:

论儿童文学的欣赏 第3篇

那么,如何把握儿童文学教学,成了幼师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作为一名幼师的语文老师,想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谈谈如何指导幼师生欣赏儿童文学的问题。

一、品味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童趣,就是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灵魂。它是令孩子感到兴味十足以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探求,从而产生机智、诙谐、幽默乃至会心微笑的一种艺术趣味。因为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所以没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根本不会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因此,幼师的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首先要注意把握儿童文学作品和成年人作品在情趣上的不同:

1、独特的关注对象。

文学来源于生活。儿童与成人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自然就有不同的关注内容。例如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一朵不起眼的山花,一只小小的蝌蚪,一场变幻的云彩……都可能是他们喜爱和渴求了解的东西。因此就会有相应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等等。

2、独特的思维逻辑。

儿童文学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儿童独特的思维逻辑特点。

例如儿童叙事诗《帽子的秘密》讲述了一个当弟弟的孩子奉妈妈之命去刺探哥哥帽檐为什么总是掉下来的事情。在这首叙事诗中,作家柯岩写道小孩子把帽檐扯下来扮海军,哥哥抓到弟弟时,下令“枪毙”,以及最后我保守秘密,已经在妈妈面前破绽百出,还奇怪妈妈怎么知道等等情节。这些独特思维逻辑只有儿童才有。

3、独特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儿童独特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上也更有独特之处。

九岁的田晓菲曾写过一篇儿童诗歌《夜来了》。我们来看看她的语言:“夜来了,背着睡眠来了。夜来了,拎着好梦来了。夜来了,把小星星撒在天空。夜来了,萤火虫提着灯笼。”分析语言我们不难看出她所写的都是她们常见的表面的现象,词汇都比较简单,包括语言的修辞都比较明显。

儿童有不同的逻辑思维,当然会说出儿童才能说出的话。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语言才更使那份天真、稚嫩的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4、独特的想象空间。

鲁迅说过,孩子那惊人的想象力往往为成人所不及,因为他们渴求了解世界而又不懂得世界,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好问和喜欢想象的特征。他们常常从童心出发,去想象和解释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例如《晶亮的童心》中的《我和小雪人》就是一首反映了孩子对气候变化这一自然现象做出天真解释的好诗。孩子们堆成的小雪人在朝阳的照射下融化了,于是他们跑去问太阳公公,得到的回答是:“小雪人太怕热了,她跳进小河洗澡去了。”这样富有童话般的奇幻描写对自然界中冰雪消融的现象做了多么生动的解释。其他的科幻小说、童话故事正是用同样的方法,展开想象矫健的翅膀飞向儿童的心灵的。

当然,上面四个方面只能说明“趣”,至于“情”,这里,我们毋庸赘言,好的文学作品都要抓住这个很重要的方面。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用假象法,推理法,归纳法,演示法来从这几个方面促进学生阅读时对儿童情趣的品味。

二、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美感”。

儿童文学的美感是怎样产生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认为:“儿童小说的美感,是通过形象、意境、语言,在小读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感情引起的一种微妙而特殊的作用。”他把儿童小说的审美特征概括为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也可以扩大到所有的儿童作品中去。

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分析儿童文学创作技法,艺术构思等方面提高幼师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儿童寓言诗《兔子与乌龟的第二次赛跑》这篇课文时,我就从兔子和乌龟的形象鉴赏,本寓言诗的艺术构思、表现方法,及对儿童的教育意义等方面设计教学。

如我在教学中问学生:“为什么这首诗中的乌龟和兔子等等形象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呢?”“乌龟和兔子是什么样的形象代表,该如何评价乌龟和兔子?”在平等、民主的课堂对话中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这样,既传授了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提升了评价的能力。

再说意境美的欣赏,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旨在使读者受到感染,产生想象和联想,好似身临其境,获得美感。像儿童散文《社戏》,那美丽的水乡,幽静的月夜,乌篷船,仙境似的戏台,远远传来的横笛声,油菜花的清香,加上一群纯朴热情的乡村孩子,这一切令人产生一种热爱乡土,热爱生活的恬静淡远的美感。

在指导幼师生阅读儿童文学意境美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在分析儿童文学意境的时候,可以播放音乐来创设需要的课堂气氛,也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结合语言文字来分析作品的意境。这一点和传统古诗教学分析意境的方法是相通的。

但是,我们毕竟主要借助语言文字来欣赏其中的意境。主要依靠阅读中的填空、想象去鉴赏,不能滥用多媒体,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最后谈谈语言美的欣赏。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要求,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个性也反映了共性。儿童文学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一定要能使儿童看懂,并且绝不是干巴巴、罗里罗嗦的语言。必须从生活中提炼,比生活语言更准确、精练、优美。

我觉得作为幼师生学习儿童文学语言是非常必要的。多诵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一条途径。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或诗歌或好的段落背下来,作为一种语言素养的积累。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儿童文学语言的素养,我还经常利用儿童诗歌朗诵会,“给儿童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背诵之类的比赛。这种积极肯定学生努力成果的做法,无疑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她们产生积累儿童语言的需要。

三、找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共鸣”。

共鸣,本来是文学理论上的一个术语。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

那么,幼师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会不会产生情感共鸣呢?答案是肯定的。

举个例子。例如有一次,我在讲当代儿童作家黄蓓佳的那篇儿童小说《心声》的时候,当学生分析到课文最后一个情节,也就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文中的小主人公李京京勇敢举手,成功朗诵课文时,全班同学的表情都非常严肃,眼睛里闪动着泪光。这说明大多数同学都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打动了。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与文中的李京京有类似的经历,这就可以说,读者产生了共鸣。

如何立足“共鸣”,来更好促进学生的阅读呢?

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动动笔。儿童文学评论不一定都是那些声名显赫的专家写作的专利,幼师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好的见解感受,都可以写下来,鼓励投稿,或者交流。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写作的题目,就像上面的《心声》,就可以让学生们给文中的人物写一封信的形式来使学生将内心的共鸣表达出来。于是,有的学生给李京京写信,有的给文中的程老师写信,我感觉他们都能将内心真实的体验写出来。

当然,如果学生在阅读了多部儿童文学作品之后,也有创作的欲望怎么办?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作为老师一定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好的作品老师应该在全班学生的作文课上评析。也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互相交流。

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 第4篇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学作品;文化研究

自文学诞生之时起,有关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话题就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当文学研究已经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改变了其原本的味道,当文学作品逐渐变得边缘甚至无意义,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这两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概念界定入手,通过探讨两者的关系以及存在的误区,并结合现在的热点文化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分析,希望借此找到正确对待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作品的方法,及其前途与出路。

一、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很轻易就说出成百上千种解释,但若要从中找到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却非常困难。包括一直以来人们普遍默认的文学作品所应具有的审美艺术性,也在后现代以及后结构主义的许多基本已经失去了文学性的文学作品中,被质疑,甚至被否定。

我们似乎只能略微给文学作品划归出一个模糊的范畴:它是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活动所获得的最终产物,是在一定程度上将作家内心情感反映给外界的媒介。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作者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所积累的材料经过雕琢、变形,从而令其具有独特魅力的结果。

而文学研究的范围,相对而言则更为广泛。它不仅包含了对文学作品本身及其延展性的研究,还包括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前者,至于文学研究中作品与理论的结合,是我们希望借本文得以明晰的问题,这点将在后面提到。

我们在这里想解释的文学研究,简单说来就是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剖析,通过将作品与理论结合,发掘出隐藏在作品中或许连作者本人都未注意到的精妙之处。包括对于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分析并解释说明,或通过分析作者创作时的写作背景,经历,了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达到和所想表达的心境,并进一步阐明等多项工作。

需要提前声明的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稍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意图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特别将此提出并且稍作区分。

简言之,文学研究需要尽量保持客观性,因为通常是作为学术性的参考资料,因此文章中应尽可能不夹杂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的逻辑跟较严密的结构。而文学批评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发出具有个人意味的评论,因此一般会附带较强烈的作者个人主观色彩,情感好恶较为分明,偶尔也会因评论者个人而导致批评的偏颇。

了解以上这些概念,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分析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以及怎样产生这种联系。

二、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用一个比喻来概括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其看作一对双生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文学研究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而独立存在,因为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文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脱离了文学作品的文学研究,只能是夸夸其谈毫无实质可言的空中楼阁;而文学作品缺少了文学研究的存在,也会变得暗淡无光,甚至失去它本身所应具有的艺术魅力。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具有审美意蕴的艺术作品,虽然这个结论在现今社会还能否通用尚需商榷,但毫无疑问,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除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赋予它的那一小部分外,更多的是通过众多学者与评论家对于它的学术性研究而散发出来的光芒。莎士比亚的著作之所以被人奉为巨著,从其诞生直至今天依然不失其经典价值,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学者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就仿佛是在不断的打磨钻石,通过层层解剖挖掘,使其隐藏于文字之下的本质得以展现,从而反映出与表象不一样的真实。文学作品正是由于文学研究才具有如此长久并且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这些文学研究,许多作者与作品才不至于被人遗忘,迷失在时间与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们已经说过,文学研究需要客观准确真实,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将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给外界的意思尽量忠实的予以再现,甚至是将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而无意表现在作品中的某些东西揭露出来。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个学者在进行文学研究之前也是一个读者,当他接触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无论是否从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待,他都是在阅读这部作品。既然是阅读,就难免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也会多多少少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我们虽然力求文学研究的客观,但也不能否认,有的时候,研究者自己略主观的思想感受,也会给文学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是富有情感而又不失理性的复杂产物,是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和矛盾性的混合体,因为文学本身是这样一种情况,使得文学研究必定也跟一般纯理性的科学实验有极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并非错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文学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不确定和复合多义性,才使其研究对象乃至于研究本身,具有了极大的意义与价值。

在承认文学研究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的同时,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文学研究,尤其是现代的文学研究中,仍存在着一些顽疾和误区,文学研究面临着重重危机,而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在这些误区之下,被埋没了其本身所应有的艺术价值。

三、文学研究的误区

文学并非科学,文学作品并非科学实验,它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自然也应有一定的文学性,虽然学术性论文对于审美意蕴没有要求,但个人感觉还是应当讲求少许的艺术性。然而我们很遗憾的看到,现在的学术论文虽然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引用的理论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但不知是否是因为国内文学界至今仍未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因,当今的许多文学研究大多陷入了某些共同的误区,且这种现象在学界相当普遍,以下一一予以说明。

其一,从深度上来看,现今的文学研究或浮于作品表面而未加深入,或钻入牛角尖。致使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丧失了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可读的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研究的不够深入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类于对作品研读不够细致或者知识面不够宽泛等原因。但若是研究的太过深入,则又会走入另一个误区,对于作品中的某些语句字词太过纠结,使得研究结果看似高深实则意义全无,因为作品始终是一个整体,当你将其拆分成一个个碎片进行分析的时候,或许是能通过深入解析得出某些结论,但作品的整体性却丧失了,而文学作品的价值,正是通过文学作品这个整体体现出来的。这种分崩离析式的文学研究,实质上是背离了文学研究应具有的方向,我们呼吁现在的文学研究应当不求广而求精,但这种“精”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限度,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同时失去了。

其二,从内容上看,当今文学研究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渐渐走向了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而非文学作品。我们固然承认,文学理论研究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如果过于重视理论乃至将文学作品看做文学理论的附加品,就会使得文学理论陷入一种纸上谈兵的模式,空洞乏味。文学作品使得文学理论得到极大丰富并赋予它更为具体的内涵,因此文学研究绝对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而只研究理论,某种角度上来说那已经是进入了哲学的范畴,丧失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与艺术性。文学研究是对于艺术的研究而非科学实验报告,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肯定也绝不会是那些干巴巴的理论条例,那只是一个框架。而填补其中,使理论凸显其雏形并进一步完善甚至提出质疑的,是文学作品,或许它的表现形式有时过于模糊甚至隐晦,但正是因为这样,文学研究才具有更大的意义。然而现在的许多学术论文,却只是将西方的文学理论奉为圣经,不分文学作品种类以及内容时代,统统用一个单调的文学理论生硬的套用,变得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因为在这些生搬套用的论文中,文学本身的价值已经出于种种的理由被抛之脑后了。

其三,从用语上看,极大部分的研究论文在文章用语上过度追求晦涩难解,甚至是采取自拼自凑自造术语的办法,或者是模仿西方传入国内的某些术语,生拼硬凑出一些不知所云的词汇来充斥自己的论文,这样表面上是能造成一种虽不明但觉历的效果,可实质与内涵却少得可怜。西方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在进入结构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著作中,出现了一些民众感到极其陌生的词语,但这些词语之所以能够被人所理解,是因为那是属于他们自己国家的语言,而这些著作被译介到国内,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表音与表意上的区别,以及英语具备的某些多义性,使得这些自造的术语在被翻译为汉语时,多多少少存在了一些误读,而阅读到这些著作的学者们,实际上并未深刻的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就拿来使用,甚至是不顾原术语的适用范围也没有多加揣摩,便生硬的造出同类的词语并应用于自己的论文中。一味的追求学术性的结果就是使文学研究变成了某种形式上的文学游戏,太过注重形式通常会造成研究内容的空洞乃至匮乏,从而降低研究论文的可读性。

文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着理论的研究,但文学作品本身绝对不是一种理论,作者想要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也肯定不是理论,当人们过度关心文学的理性与逻辑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文学作品首先,应当是一种作者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性进一步丧失,使得现在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与主体性也进一步丧失,当文学作品变得更趋向用形式上的冲击而非内容来博取读者的眼球时,当面对着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时,传统的文学研究是否还能占据一席之地,而新的文学研究形式又应如何转变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流行的讨论话题。

四、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未来

我们一再强调文学作品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也应面对一个现实,文学作品的主体性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下几乎变得支离破碎,而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一切均无意义价值的观念更是将文学的边缘性发展的更为具体,现在的文学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架构语言而非作品本身,不得不说跟后现代主义的流行有着莫大的关系,当后结构主义认定一切都是无意义边缘性时,文学作品的研究在他们的理论下显然就成为了无稽之谈,因此,一扇新的大门逐渐向文学研究敞开,即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国界渐渐被打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越发频繁和深入,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兴起也证明文化的交融与汇合是当今文学界的一大主流趋势。而文化研究这个词汇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文学由文学作品转到文本,再转到文化,经历了一个视野由宽到窄再在另一种层面上变得更宽的过程,而文学人类学,文学历史学等较为新兴的学科的诞生,也进一步说明文学研究转变为文化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抛弃文学,抛弃作品,而是要更加全面而非深入的去看待文学作品,如果说以前文学研究做的是深入挖掘,那么现在就是要广泛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民俗等多方面,视文学作品为对社会人生的一个浓缩与加工,并非再现,而是提炼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通过比较与对比的方式加以扩展与延伸,从而给我们的文学乃至人生产生某种启示与引导,真正做到“文学是人学”。

我们相信,尽管现在文学研究已经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某种转变,但其文学性却永远不会消亡,无论经过多少时间,人们始终是需要文学,需要文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的,我们相信,社会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以往被我们遗忘与抛弃的,总有一天,必将被我们重新捡拾,赞美并传扬。

五、文学研究的一些疑惑

以上我们已经探讨了许多,但关于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仍存在很多疑惑,例如之前所提到的,如何将文学作品与文学研究连结的更为紧密并有所升华,如何将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充分有效的结合,这些相信已经有不少人做过论证。而有关我们去研究那些时代久远的文学经典名著有何现实意义,在文学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的双重要求下,研究者是否会丧失自我而沦为文学作品的傀儡,两者平衡该如何把握等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思考。对于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朱寿桐.文学研究:批判与学术的乖谬[J].探索与争鸣,2009,(02).

[3]余艳.文学研究:路在何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4]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5](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01).

[6]王宁.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天津社会科学,2000,(03).

[7]王宁.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J].国外文学,1996,(02).

[8]陶东风.西方文化研究的新近发展[J].当代文坛,2007,(01).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欣赏_教案 第5篇

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著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著

(选定名著的标准(6条)名著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著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著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著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著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著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著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名著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著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著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 名著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名著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

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著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封神西厢镜。

这28字中,除《桃花扇》、《西厢记》外,全部是小说。

文学主要有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第二讲

中国诗歌

第三讲

中国散文

第四讲

中国戏剧和《西厢记》

第五讲

中国小说和《红楼梦》

思考与练习

1.选定名著的标准有哪些?

2.名著与通俗读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要读名著?

4.为什么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5.中国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5.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特点原则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一般要求

三、教学难点

文学欣赏的特征、原则、和要求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狭义的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种形式。

文学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体体现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三个互相联系、作用、依存的基本环节的动态过程。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的心理活动。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教育。

审美作用

指文学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轻松愉快。

美感娱乐是身心和谐的愉悦感。

审美作用就是精神超越作用,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的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人的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普遍的,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具有审美作用,但纯文学的审美作用相对突出,是其主要功能。《奥狄浦斯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表现的就是美。

科学是真,宗教是善,文学是美。文学之美的具体表现:

1.文学的形式美

2.文学的社会美

3.文学的语言美

A.文学语言的意象性;B生动的人物形象群体;C文学语言的表现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多层次解读;

三、文学的功能:审美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四、文学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4.文学欣赏是以“通感”和“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应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原则A.不可当真;.B.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C.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 D.正确看待创新;E.只可意会不可求甚解。

(三)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1.要读名著

2.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3.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A.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B.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C.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D.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E.学好母语

F.联系中外文学实际,不断比较。

五、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3.文学是三大功能是什么?

4.文学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要读名著?

5.文学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文学欣赏有哪些要求?

8.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二讲 中国诗歌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会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诗歌欣赏

三、教学难点 诗歌欣赏

四、学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诗歌的概念 1.诗歌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2.诗歌的功能

诗歌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诗言志”。言志的诗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3.诗歌的分类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如史诗、英雄颂歌、故事诗、诗剧等)和抒情诗;

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称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从年代来分,可分为古典诗和现代诗。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4.诗歌的特点

A思想内容的集中性

如:《长恨歌》

B.表达方法的抒情性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和谐的音乐性

韵律和节奏

D.想象的丰富性

E.结构的跳跃性

如:王昌龄的《闺怨》 5.诗歌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拟: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夸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借代:“大珠小珠落玉盘”

6.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 概况

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A.西周产生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先河,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石。

B.战国时屈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C.汉魏六朝出现的汉乐府是诗歌的一种新的形式,融合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骈文盛行,诗歌内容空泛。

D.唐代诗歌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初唐时期:准备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张若虚和陈子昂。

盛唐时期:巅峰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李白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代表诗人白居易。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E.宋代以文为诗,词鼎盛。

F.元代,散曲盛行,明、清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

G.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H.“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新诗诞生。

I.50年代末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J.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朦胧诗等新的诗歌形式出现了。

(二)诗歌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诗歌?

2.诗歌有些什么类型? 3.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概况。5.创作一首格律诗。

第三节

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散文的定义

2.散文的特点

3.如何欣赏散文

二、教学重点

1.散文的特点

2.如何欣赏散文

三、教学难点

散文欣赏

四、课时安排:2节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散文的定义

最初的散文概念很广,统称为文或文章,指与韵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诗词歌赋之外的一切不受韵律约束的作品。

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 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 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重要性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喝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散文乃门,诗乃窗。

(余光中)

1.没有散文就没有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

2.散文是最自由灵活最无约束的,活跃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3.散文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满足读者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短小精悍,灵活机变。作者可根据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最便于表现主题的具体样式,可以是溶知识与文学于一炉的科学小品,如周建人的《蜘蛛》,童裳亮的《海洋与生命》等;也可以是寄情趣于景观的风物游记,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还可以是记述言行观感的日记,如郝建秀的《进京日记》;又可以是倾吐心事的书信,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甚至那些是信手拈来的随笔扎记,录写见闻的参观访问记写,也都可归之于散文一类。在结构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便于作者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专长。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手法。游记散文自然应以记叙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知识小品则往往以说明为主,间以叙述事理;书信、扎记之类首先是陈述事理,免不了要对人对事作以评述(即议论),有时也要抒发自己的感受(抒情)。

3.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选材广泛,可大可小。大至伟人要事,小至民间琐屑,前者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写的是毛泽东主席从延安起身登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临别时刻的动人场面,后者如张洁的《挖荠菜》,写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挖野菜的故事。散文可以是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也可是娓娓细腻的情人秘语,报刊要闻、街谈巷议、花鸟鱼虫、米麦豆穗,未来的构想,成功的设计,罗列的趣闻,幻想的故事,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海外奇谈、名人迭事,一切的一切,任你信手拈来,经你精心构思,表达你深遂的思想,抒发你真挚的情意。但须切记,紧扣主题,切不可方构园,背离文章的宗旨。

4.意境深邃,诗意盎然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古有“诗文一家”之说,这是认同散文具有诗的文质。因此,诗意盎然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5.语言凝练明快,富有神韵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散文的发展脉络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1.古代散文成熟于春秋战国、在当时出现了以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为主体的第一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成功地记述传播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记载描绘了唇枪舌剑、刀光血影、纵横捭阖,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创作第二个灿烂的高峰。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无论从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来看,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3.唐宋时期,各家辈出,各领风骚,出现了一个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第三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创作,呈现出风格多样,个性鲜明,题材广泛,体裁各异,多姿多彩,多不胜数的局面。人们往往把唐诗时期的散文,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能够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艺术珍品。

4.元、明、清时期,古代散文创作逐渐衰微,虽然在这个朝代的早期和晚期尚有几篇稍有生气的作品,人们在散文创作的理论方面也有所探索,也曾出现过打着不同旗号的各种散文流派,但总体上看散文创作比起元杂剧明清小说的繁荣显得相形见绌。

5.近现代散文在吸收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吸收部分外来思想,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四)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五)散文欣赏

如何欣赏散文

1.牵住线索,沿波讨源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

——刘熙载《艺概·文概》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没有线索,文章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二月兰》以“二月兰”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2.领悟意趣,品尝意味

散文的意趣和意味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文中的人事景的有机融合、相映生辉的一种艺术韵致。写人注重神采,叙事注重寄意,写景意在抒情,含蓄蕴籍,空灵飞动。“一切景语即情语。”写景散文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 ”,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

3.找准文眼,细察理趣

散文尽管取材广泛,内容博杂,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在散文中总有一些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精练警策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它是作者精心安设的“机关”,与文章的立意关系重大。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文眼,如果抓不住文眼,就会影响对散文的正确理解、深刻把握。如《哭小弟》的文眼“哭”;《二月兰》中的“紫气直冲霄汉”。《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理趣是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的高层次追求,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

4.把握语言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六)《幽径悲剧》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有些什么特点?

3.简述中国散文的发展概况。

4.散文有些什么类型?

5.谈谈季羡林《幽径悲剧》的特色

6.欣赏散文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7.任选一篇散文进行赏析。

第四讲 中国戏剧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戏剧的欣赏方法

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按剧本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向观众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剧本、演员、舞台是戏剧的三要素。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中国戏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以前的大禹治水之日。

最初的歌舞都是集体性的,后来出现擅长歌舞的专门人才,即巫觋(xi:男巫师)他们的表演在北方叫“跳神”,南方叫“巫舞”。

春秋时期,从巫师中分化出“优”。“优”以歌舞、诙谐、作乐、杂耍等为帝王服务。开始“优”是由侏儒担任。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角抵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游戏。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尤以《东海黄公》(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故事的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难怪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即“钵头”,西域传入的舞乐)歌舞戏的主要情节是人虎相斗,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代面》(戴面具或化粧有塗面和假面等裝扮)

《踏摇娘》(北齐(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人苏某,烂鼻貌丑,嗜酒,常在醉后殴打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等。

由于西域各国的音乐、艺术传入中原,汉族的民间歌舞有了胡乐,几乎所有的戏曲都离不开乐器胡琴(胡人发明的琴)。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也称瓦市、瓦舍、瓦子(宋朝的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和“勾栏”(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院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脚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剧形成。

世界上把中国戏剧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剧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剧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剧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中国戏剧丰富多彩,有国剧京剧,各省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如粤剧、越剧、黄梅戏、滇剧、评剧、河南梆子、鄂剧、豫剧等

(二)戏剧的分类

欧美等国,戏剧主要指话剧。广义的戏剧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话剧、歌剧,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

按类型分戏剧有悲剧(《窦娥冤》、《哈姆雷特》);喜剧(《望江亭》、《钦差大臣》);正剧(悲喜剧,《白毛女》、《暴风雨》)

按题材分戏剧有历史剧(《屈原》、《亨利四世》);现代剧《雷雨》、《等待戈多》)

(三)戏剧的审美特征

A.综合性。戏剧是能把绘画、雕塑等的直观性和文学、音乐等的过程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它吸收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各种艺术的诸多因素,因此具有综合性。

B.矛盾性。戏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矛盾冲突。因此有人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C.直观性。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直观的艺术。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使观众获得“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戏剧正是以其真实可信的直观性,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戏剧艺术的欣赏方法

1.主题美。主题是文艺作品通过塑造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戏剧欣赏者在看戏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准确地抓住戏剧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

2.个体美。戏剧中的个体美表现在语言、动作、服饰、布景等方面。如《屈原》中的《雷电颂》一场,屈原的台词(语言)抒发了他对发动势力的忿恨,对光明、自由的热爱。台词写得激情澎湃、铿锵悦耳,表现了语言美。

3.综合美。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求欣赏者具有多种审美能力,善于从综合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因此,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从剧本、导演、表演的有机结合,“单体部件”与“整体结构”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

(五)《西厢记》欣赏(略)元代戏繁荣的原因:

1.都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繁荣。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使文学的接受群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创作者与欣赏者分离,文艺作品消费阶层的出现,促进了专职剧作家和演员产生。

2.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戏曲创作的内容和表现对象。黑暗社会向文学提出了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要求,也提供了现实主义题材;元杂剧对封建压迫剥削和统治者抨击十分强烈,对受压迫者的抗争给予了深切同情和热情歌颂。

3.知识分子地位下降、命运凄惨,促成了他们与下层

民众的接触,并走上俗文学的创作道路。元建国后80年间废除了科举取士,知识分子被迫沉于下潦,与下层民众地位相似、情感相通,是元杂剧富有人民性、战斗性的重要原因。4.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相对薄弱。尊奉孔子,推崇程朱;佛、道、伊斯兰、基督诸教自由发展,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相对松动。促进了文学作品由“言志”“明道”“教化”向“代言”“俗乐”“闲情”的变化。

5.元代统治者本身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客观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民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都人。生卒年不详。有杂剧存目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还有

《破窑记》《丽春堂》两种及《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

题材演变与故事创新

唐·元稹

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始乱终弃”的行径;贬斥莺莺为“尤物”“祸水”。鲁迅称其“遂堕恶趣”。

宋·秦观、毛滂《调笑令·莺莺》,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二首,摒弃“女人祸水”论和对张生“始乱终弃”的称扬;故事成为文人创作和民间说唱的热门题材。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改变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珍惜爱情的书生形象。塑造了老夫人,红娘的形象。矛盾冲突也由崔张矛盾转为老夫人与年青人的矛盾;单线结构。

王实甫《西厢记》的创新:

不仅将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代言体的戏剧,而且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创新。思想上强调“情”:“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反映了元代社会宋儒礼教松弛、尚情重欲抬头的思潮。王《西厢》发出了最强音。通过贵族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尤其可贵的是,戏剧塑造了下层婢女红娘的光辉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情节(略)

红娘的形象:汤显祖: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

识何败红,战小也二不姐。克十!闺红分潘范诚

胆庭者中

;章,冓

有:红之

此盖也蟊辱

军夫;贼

师人坏,家张有

何谱生唐

攻者行之,不红止罪

破也者人,;,也

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在关键时又敢于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她是《西厢记》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A、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B、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C、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崔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kuai。囿于深闺,渴望爱情

初到殿堂“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主动对吟(一本三折)p46 长亭送别“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xia谲jue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都会令人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张生跳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大大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明·朱权: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王骥德:今无来者,后掩来哲,擅千古绝调。

明·徐复祚:语其神,则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言言本色: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莺莺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哀怨深沉。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娘语言鲜活泼辣,爽朗明快,雅中有俗。既然泄露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里陪酒陪茶倒扰就,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蜻枪头!

(2)字字当行,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张生: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张生: 我拽起罗衫欲行,他陪着笑脸 儿相迎,不做美的红娘特浅情,便做 道:“谨依来命。” 莺莺:晚妆

残,乌

亸。

脸,乱

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

来娘倒!〔去红不娘

害云

心〕

烦呀

〔,旦

怒撒

叫了

〕也

红!

厌的波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项,氲氲呵改变了朱颜。(3)熔前人诗词佳句及口语白话于一炉。

诗词佳句

如:

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秦观《鹧鸪天》)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口语入词

如:

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莺莺)常言道“恭敬不如从命”。(红娘)

他们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女大不中留。(红娘)(4)叠字的大量运用。

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

枕儿,则索昏昏沉 沉地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榅作重重叠叠的泪。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地随。

思考与练习

1.戏剧的三要素是什么?

2.简述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什么?

4.按类型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5.按题材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6.戏剧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7.如何欣赏戏剧?

8.戏剧为什么会在元代繁荣?

9.《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10.简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 第6篇

西安安市广播电视大学视频课教案

主讲:刘孟虎

2014年12月13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作品的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文学发展顺序,精选诗、词、散文中若干名篇,节录古典小说与戏曲名著中若干篇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资源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葛晓音与周先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为基本教材。主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媒体资源

通过西安电大教学平台浏览各种媒体资源。

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是以中国文学发展的时间为经,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纬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一点,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1)(2)(3)》、《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五、阅读建议

1、以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中的精选作品为主,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鉴赏性阅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

2、在鉴赏性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部分基础与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即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进行质疑与客观评价。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等)。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3、本课程与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因此,教学中要突出两个环节。首先是“读”: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中的选文,读全书,读作家的其他作品,读得越多越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开拓阅读视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最好背诵诗词与文章的精彩片断。

其次,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 2 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与兴趣,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的读与写中作适当地点拨;不要越俎代疱地作过多的、过于琐碎的分析。

六、教学要求与阅读提示

1、我们对所选作品作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略读”要求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与把握;“精读”则要求在总体感悟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法。(精读作品加※予以标注,其余都为略读作品,大纲重点介绍精读作品。)

2、针对全体学员。我们提出不同要求。对基础与条件较好、有进一步学习兴趣的学员,引导他们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比较,等等),或作更深入的研读,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第一编 先秦部分

一﹑古代神话故事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界,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致人的愿望。反映了原始人类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表现了古代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

1、《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2、《鲧禹治水》写上古人类与洪水的斗争。神话塑造了两个正面的半神半人的形象,鲧是失败了的英雄,他不怕天帝的威势,宁可触怒天帝,也不放弃拯救人民的理想。禹是成功了的英雄,在他身上表现出了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3、《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原始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灾害进行的斗争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在斗争中不断涌现出战胜自然灾害和凶禽猛兽的英雄,他们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鲜明地集中于女娲身上,因此,故事反映了上古人类战胜自然的理想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女娲是为民除害的英雄。她辛勤劳作,有神秘的法力,过人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斗争手段。这一形象的突出特点和本质意义,在于当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表现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幻想。故事用奇妙新颖的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既有气势又优美动人。二﹑《诗经》

(一)基本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其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

(二)主要作品

1、《周南·芣苢》

这首诗的语言、节奏都非常简单,好在哪里?芣苢(车前子)既不能当饭吃,又不宜当柴烧,更不能盖房屋,采集芣苢是一种什么劳动呢?

另一种理解:《毛诗》对《芣苢 》的理解是:“妇人乐有子也。”因芣苢(车前子)结籽多,古人便认为它有“宜子”的功能,反映了古人祈求多子的观念。在古代社会里,人口繁衍是部族、家庭的大事之一。妇女在部族、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由他是否生孩子和生孩子多少来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来体会这首诗,则采集芣苢只是妇女祈求多子的象征性仪式,不同的妇女心情是不同的:少妇满怀着对多子的憧憬和不能生育的惊惧。已生子的妇女祈求多生。已经多子的妇女满怀喜悦,感谢神灵赐福。早该生子而未生的妇女满怀悲伤,同时又不甘绝望„„„

2、《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是一个女子追忆和男方从恋爱、定约、结婚到受虐、被弃的过程,倾诉她悔恨交加的心情;反映了妇女被玩弄虐待,婚姻没有保障的悲惨命运和她们的不平。

女主人公(弃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结婚前,对爱情一往情深。婚后她诚挚无私,勤劳持家。被弃后他对氓的虚伪暴虐进行了揭露、谴责,她是一个善良、勤劳、理智而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既充满悔恨之情,又暗示了婚姻的转折。大量地运用感叹词,造成具有排比形式的感叹句,以加强感情效果。艺术上的另一特色的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3、《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事诗,采用按月歌唱的形式,但由于月份之间有跳跃,初读起来觉得不通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作为歌唱之词,当初人注重的是传唱效果,不大注意意义的严谨;二是由于文字流传中的错简。第一编 先秦部分

本诗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按月歌唱的形式,层次脉络还是清楚的。全诗好像是以一个老农哀哀倾诉的口吻,叙述农民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过程和他们的衣、食、住等方面的生活状况。

贯穿全诗有一条思想线索,这就是贵族与农民的生活悬殊,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差别和社会本质。这种社会的不平是从诗歌的客观叙述中表现出来的,而叙述主人公主观上对贵族老爷还是驯顺的,还没有明显的反抗意识。

三、先秦散文

(一)基本常识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

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有:

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

(二)主要作品

1、《齐晋鞌之战》(节录《左传·成公二年》)

4(1)、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描写。记述了战国时代秦晋间争夺霸权的一次大战的前后经过,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狂的描写,指出了秦军失败的必然性。人物形象鲜明,(2)、在紧张的战斗过程叙述中写出了双方将帅的不同表现和性格。清晰交待了战争发生的原委,并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原因。(3)、语言精练传神。从人物言行中写出了生动的个性,外交辞令巧妙精美,隽永含蕴。

2、《冯諼客孟尝君》:通过士人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相位稳固的事迹,颂扬了“士”的智谋及其在战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颂扬了冯谖争取民心的政治卓见。

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作者通过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展现了冯谖的奇士风采。用笔曲折,欲扬先仰,欲露先隐。冯谖一出场故作平庸,表面是“抑”,其实是要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

3、《庄子·逍遥游》描述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逍遥游。(1)有待和无待。庄子所追求的 “无所待而游于无穷”。(2)无功、无名、无己。这是一种忘怀一切的境界,是一种无所追求的人生态度。(3)大智和小智。由于生活范围的不同引起的精神境界、思维视野的区别。

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

四、楚辞

“楚辞” 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两湖)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为《楚辞》。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离骚》是屈原的第一代表作,也是楚辞的第一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美好理想,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屈原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2).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3).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以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咏叹的抒情气氛和诗句的音乐感。

第二编、两汉部分

一、两汉辞赋

(一)基本常识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 5 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二)主要作品

1、《鵩鸟赋》是贾谊谪居长沙因受了鵩鸟入室之事的触发而作。假托占鵩鸟的问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并以老庄死生等祸福及知命不忧的思想来自我排遣,体会贾谊“以文为赋”赋中说理的特色,同时也体会其“文洁而体清”的艺术风格,还要注意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

2、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以吴客与楚太子互相问答的形式。意在揭示,养尊处优,吃喝玩乐,不仅消磨了一个人的意志,使人一事无成;而且连个健康的身体也保不住。作为一个统治者,不能整天沉醉于声色狗马这种,要研究春秋以来各派的学说,从中找出对巩固统治有用的东西。

《七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并不是他的思想性,而是文中那些大肆的铺陈描写。作者在这里用比较平易的语言,用一系列的生动形象来比喻海涛的奔涌飞腾,音声满耳,奇景迷目,使读者不由得感到心旷神怡。《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带有转折性的作品,它的显著特点是夸张铺叙。

二、《史记》

(一)基本常识

散文有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两汉文学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开辟了传记文学。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二)主要作品

1、《项羽本纪》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部分,通过项羽别姬时的慷慨悲歌,写出了他心已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情。写他的死法也非同常人,仍然是英雄本色。把项羽的英雄末路写得绘声绘色,可歌可泣。项羽是秦末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

司马迁以饱醮感情之笔从多个侧面写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形象将项羽立为本纪,是对其历史地位的肯定。项羽的性格具有刚直、磊落、豪爽、厚道,不善于勾心斗角。对项羽的态度体现了司马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项羽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司马迁都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2、《李将军列传》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艺术特色:文直事核,寓形象于叙事;不虚美、不隐恶,寓感情于形象;(1)虚实相衬法的运用(2)正反对比法的运用(3)直抒胸臆法的运用

三、两汉乐府诗

(一)基本常识: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称为“双璧”。

(二)主要作品

1、《陌上桑》民歌写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通过 6 这个故事,揭露封建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并表示出对他们的鄙视。故事以被侮辱者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在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一个喜剧故事。

诗中着力塑造了罗敷美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美的理想和斗争精神。作为一首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充满活泼、愉悦、轻松的气氛。本诗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其次是衬托手法,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

2、《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思想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兰芝与仲卿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地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中心人物是兰芝美丽、勤劳、聪明、善良、懂礼貌、刚强不屈,集中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一切优点。

作品塑造兰芝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她完美无缺,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人挑剔,这就更加大大地引起了读者对她的热爱与同情。整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由对话组成的。尽管经过了文人的许多加工,但它仍然保留着非常浓厚的民歌韵味。重沓反复,既有一种原始的朴实天真,又有一种和谐的气势之感,它还有一个带有浪漫主义抒情韵味的结尾。

四、汉代古诗

(一)背景知识

西汉以后,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到了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由于社会现实日趋黑暗,很多诗人如郦炎、赵壹、蔡邕等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恨和避祸远害的心理。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诗风较之前一阶段有了明显的不同。《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它们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情别绪和士子文人仕途的失意之感,充满感伤情调。

1、《上山采蘼芜》这首诗反映汉代妇女地位的底下,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此篇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从表現手法上也可以看出它不会是文人的抒情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順,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巧妙地通过“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的丑恶的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好些。

2、《行行重行行》写思妇对离家日久的游子的思念。抒情极其缠绵深挚。先忆别时情景,再说路远难会,后写相思之状,最后以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作结。通过对思妇感情的发展、曲折的描写,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中缠绵深挚的抒情是完全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的。全诗无一奇字奇句,甚至以穿衣吃饭之事入诗,全是家常口语,但却表达了极深沉曲折。诗中还恰切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中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比喻在外的游子宁不思家,隐含着思妇对游子的抱怨之情;这两处比兴含义丰厚,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增强了本诗的感染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

一、建安诗赋

(一)背景知识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期间,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政治的权力一起世代相传。南朝以后逐渐减少。

(二)主要作品

1、曹操的《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和表达渴求贤才的忧思。情感表现曲折跌宕,反复咏叹,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及爱才若渴的心情。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以各种事物形象作比,表达强烈的求贤愿望。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2、曹植的《洛神赋》是他抒情小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3、王粲的《七哀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叙事诗,记述了诗人离开长安到荆州途中所见所闻,深刻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争战,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苦不聊生的悲惨情形。诗人面向血淋淋的现实生活,毫不掩饰地加以暴露,充满悲愤之情的血和泪的控诉。

从艺术风格看《七哀诗》,也可说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固然主要是社会原因,但和“粲性躁竞” 的个性气质也分不开。因此王粲的诗中哀怨悲惨的气氛,胜于慷慨悲壮之气。当然,这不一定是王粲诗的缺点,反之,这种尽性缘情之作,正是六朝缘情绮靡诗风的开始,比“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诗教有很大的突破。

二、正始诗文

阮籍的《咏怀》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里的诗人内心苦闷,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借古以寓今,多用比兴手法。

三、西晋诗歌

左思《咏史八首》 其旨不外借古讽今,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把忿激之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持权骄宠的显贵。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谓“左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 8 骨”的延续,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艺术特点: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一般咏史诗多借史实以言志,少用比兴,而这首诗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二全诗皆以上下、大小、高低、贵贱、贤愚等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印象,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

四、东晋诗文

(一)背景知识

时代特征:偏安政局、门阀政治、风气。风气。东晋文学的分期:东晋文学的分期: 前期郭璞及《游仙诗》; 中期 孙绰 许洵及玄言诗; 后期陶渊明及山水诗。

(二)主要作品

1、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共五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作品。这一首《少无适俗韵》都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坦诚地倾吐了对过去仕途生活方式的鄙弃,和退隐归田、从自在中寻找新的生命价值的怀抱,也刻画了诗人与世俗不合,热爱自然、崇尚真朴的性格。他把求取功名进入仕途看作是“误落尘网”。

以主观感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园田居的农家风貌。这种重在写意不在写实的表现方法也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这首诗用了许多对句,不仅词语工整,表现出汉语形式美,具有内在的韵律美。这是格律诗产生之前的一个范例。从节奏上、意境上,恰具了平淡自然的韵味。

2、陶渊明《读山海经》描写了躬耕读书的乐趣。也有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陶渊明《饮酒》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的诗充满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构思巧妙。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在自然平淡中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值得体味。全诗写景、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境界。另外,简洁、朴素、自然,也是此诗的特色。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又为一篇之髓。”

五、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的产生地域主要是长江中下游的两大区域:吴歌(吴声歌)产生于长江下游,以首都建业为中心;西曲(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以江陵为中心。为时代论之,前者多为晋宋时的作品,后者则多为齐梁时的作品。

《西洲曲》是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诗。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六、北朝乐府民歌

是北方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牧歌、战歌、情歌,以叙事为主;多属军乐、9 武乐,风格刚健粗犷。

1、《 敕勒歌》 反映北方民族的遊牧生活和北国风光。2、《 木兰诗》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在表現手法上,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

七、南朝诗文

1、谢灵运《登池上楼》写自己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及在边郡久病之后见到满园春色的新鲜感受,最后表达了隐居的愿望。研读时要细心体会谢灵运在山水诗上的成就。

2、鲍照《拟行路难》抒写一种难言的痛苦和愤慨。

八、北朝诗文

郦道元的《水经注》节录部分写三峡江流的峻急和两岸优美的风光。

庾信的《拟咏怀》抒发了刻骨铭心的乡关之思。注意体会典故的妙用及对偶的工整。

九、魏晋南北朝小说

干宝《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反映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人民的反抗精神,情节曲折动人。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过江诸人》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语言简练。

第四编:隋唐五代

一、隋代诗歌

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边塞诗启唐人之先鞭。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阶段。薛道衡《人日思归》这是一首抒写思归之情的名作。巧于造语乃此诗一大特点。此诗语言朴素明白,感情却表现得含蓄委婉。

二、初唐诗歌

(一)背景知识

具有过渡和创新的特点。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贞观时期的宫廷诗人齐梁积习犹存,初唐“四杰” 开创了新诗风。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二)主要作品

1、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按时间顺序,描写当时社会各类人的生活,展现了长安繁华兴盛的社会风貌,最后以寂寞著书的杨雄与之对照,点出繁华难久,好景不常,权贵们一时的骄奢,终不如寒士名节的久远。

2、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写狱中闻蝉而引起的哀怨,以蝉自喻,表达了清白无辜而无人可为申诉冤屈的痛苦心情。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物喻人,全诗由物及人,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3、杨炯的《从军行》抒写书生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风格雄浑刚健。

4、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通过登幽州台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切悲愤和孤独情怀,10 同时也流露出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的忧伤。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本诗不同于一般登临之作的重在描写登临所见,而是着力表现时空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这种情感相适应的是北疆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使本诗显得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三、盛唐诗歌

(一)背景知识

所谓“盛唐”,一般指从开元元年到大历元年半个世纪,包括玄宗、肃宗、代宗三个历史时期,即陈子昂之后、大历十才子之前的时期。盛唐文学也可指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爆,共四十三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春江月出写到月落,描绘了月光照耀下江天、芳甸、花林、沙汀融为一色的美景,赞叹青春的美好,感慨宇宙的无穷。并借月光所到之处照见思妇和游子的相思相望之情,表现人生的离别之感。抒写了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为传统闺情题材注入了新内容。

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词清句丽,韵律悠扬。诗中紧叩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开描写,而以月为主线贯穿全篇,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的整体,其中还流动着一种哲理的思致。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与诗情相得益彰,读来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2、王昌龄《从军行》抒写书生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诗中首先描写了典型的边塞战斗、生活环境,整幅画面规模宏大,极其肃杀。长时间的战斗使战士们疲惫不堪,甚至身上穿的铠甲都已磨穿,战士们发出雄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士卒奋战到底的决心。

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风格雄浑刚健。王昌龄总能以凝练的语言,摄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描摹生活中最精彩的场景,委婉含蓄地抒发情感。他的诗歌也因此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喜爱。

3、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秋天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这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他的诗取景典型,以声息、动态衬托宁静、诗情、画意兼具。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冼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细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特色。

4、李白《蜀道难》是作者送友人入蜀之作。先借助神话传说写蜀道开辟之难;接着借描绘沿途山的高峻、水的湍急、路的崎岖和气氛的悲凉,写蜀道行路之难;最后借描绘剑阁要塞的险要和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写留居蜀地之难。也流露出对唐王朝政治前途的殷忧。

诗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形象的比喻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来;不是客观、冷静地描绘蜀道景貌,而是以浸透着感情的巨笔,抒写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全诗的语言纵横驰骋,变幻莫测。具有“惊 11 风雨、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李白《行路难》集中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辅佐圣君,拯物济世;另一方面却受到统治者的排挤打击,怀才不遇,心情极为苦闷。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消沉,对前途仍充满信心,相信理想一定会实现。

诗的前四句,写作者棉队美酒佳肴,停杯投箸批不能食的无限苦闷心情。中间四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作者上下求索,寻找正确道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后四句,表现作者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

本诗在广阔的时间、空间里,驰骋作者丰富的想象,表达诗人的奇思遐想和强烈起伏的感情。诗中运用典故浅显贴切,既增强诗的形象性,又丰富带诗的表现内容。

5、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描写战士慷慨赴敌,转战边塞的情景,揭露军中官兵的苦乐悬殊,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对广大战士寄予同情。较传统诗歌广泛的多,复杂得多,深刻得多。对当时整个边塞战争的形象概括,具有典型意义。

运用七言歌行的体制,叙写生动,抒情真挚,有时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活动,有时借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衬托战士的心境,使诗的情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雄壮,时而悲凉,表现了征人在不同情况下思想感情的变化。对比鲜明,风格雄浑悲壮。

6、杜甫的《兵车行》反映唐王朝在天宝年间的社会**及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这首叙事诗是作者困守长安时期所做,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是杜甫最早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可视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

杜甫善于运用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现实,《兵行车》这个题目就是他根据“即事名篇”的原则而拟定的新题乐府。诗中多典型化的描写。诗感情很激切,通过纪事与纪言、纪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描写,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恶完全化入字里行间。

四、中唐诗文

(一)背景知识

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而使中唐成为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

第四编:隋唐五代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

1、韩愈的《进学解》借“学生”之口,抒发怀才不遇、屡被贬谪、投闲置散的愤懑之情。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喜欢标榜选贤授能,唯才是举,以此作为政治清明的标志。韩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当权者在用人方面不明不公的事实,发泄了内心的愤慨不平,具有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

散文语言奇崛而在中唐文坛上独树一帜。此文有显著的创新出奇:一是将辞赋的对话形式与反话正说的讽刺手法揉为一体;二是将辞赋与散文的长处融于一篇;三是语言方面的锤炼。作者务去陈言,创造了不少既有概括性又有形象性的新词警语。巧妙的构思。高度锤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大量使用排偶句式,既整饬又流 12 畅。

2、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作者被贬为柳州刺史初到任所的赠友寄怀之作。抒写迭遭打击的忧愤和对同道的怀念。尾联直抒情怀,着一“共”字,关联自己和友人,叹处境险恶、悲友朋不见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惆怅。

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巧用比兴,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十分精妙,不但饱含感情,而且有更深的寓意,极富形象性和感染力。虽满篇“愁思”,但愁思什么,只是用景物和比喻、象征手法来暗示,终未一语道破。深沉含蓄,余味不尽。

3、刘禹锡的《乌衣巷》这首诗描写乌衣巷斜阳下燕子飞入寻常人家栖息的情景,感叹六朝门阀贵族都已成为过去,写煊赫了二百年的王谢世族的没落。刘禹锡的怀古作品也是历来著名的,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

这是一首怀古诗。没有半句议论之词,句句写景,将浩茫深沉的历史感慨完全寄寓于景物描绘之中,写出了如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化。并且全借小景点出,以小见大,言简意深,语意隽永,耐人寻味。

4、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叙述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对此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对玄宗的重色贪欢、荒政致乱予以讽刺。以抒情笔调叙述了李杨之间的关系和当被意外事件毁灭之后引起的刻骨相思以及天上人间分离的遗恨。在叙述之中有委婉的讽刺,也有故意美化的因素。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虚实相生、自然浑成,我国诗歌史上最为传诵的长篇叙事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故事完整,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和浓重的抒情气氛。按专宠、死别、相思、仙会的顺序,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绚丽流畅,音节婉转悠扬。

5、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运用奇妙美丽的想象,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魅力。

李贺是一个很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辞语上,都不屑蹈袭前人。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五、晚唐诗词散文

(一)背景知识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

1、杜牧的《早雁》,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反映了北地难民南逃,又不为朝廷所恤的悲惨处境。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 13 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2、李商隐《锦瑟》是作者晚年自伤身世之作,代表了李商隐诗歌意境朦胧、情调感伤、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特点。借助象征性诗歌意象,将琴瑟触发的年华之思,化为四幅象征性图景:身世遭逢如庄生迷蝶,伤春忧世如杜鹃泣血,才而见弃如沧海遗珠,企望之事如蓝田云烟。

全诗情景兼有音乐意境、画面形象与诗歌意象的多重暗示性,使此诗意蕴丰厚而境界朦胧。其间虽无明显的逻辑联系,却均带有浓重的悲怆迷惘情调。加以工整的对仗、凄清的声韵及相关意象的映带关系,全诗仍具有整体美感。

3、温庭筠的《菩萨蛮》写闺怨,描述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过程:绣屏掩映,鬓丝撩乱,画眉梳洗,梳洗停当,插花为饰,愈增艳丽。用“懒”、“迟”字,暗示出了上片弄妆迟懒的真正原因。描述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过程,表达其空虚寂寞的内心世界。

运用浓丽的色彩,客观地描摹女主人公的慵懒及娇态,极尽浓艳香软之致,带有显而易见的人工雕饰痕迹。寄寓着女主人公的幽思苦情。采用象征、暗示和烘托手法,写得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颇富隐秘深婉意味。

六、唐传奇

(一)基本常识

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叫唐传奇。“传奇”的提法一般认为始于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因“作意好奇”、“多奇异而可传示而得名。鲁迅认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指出了唐传奇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

(二)重要作品

蒋防的《霍小玉传》描写霍小玉被李益抛弃的爱情悲剧,揭露门阀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唐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苦命运的同时,揭示了豪门士族和市井细民间的对立矛盾。

作者运用烘托手法,联系霍小玉探访李益的情节,描写了一连串的陪衬人物。通过性格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因此结构谨严,形象完美,富有典型意义。化鬼报仇的结局带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但也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

七、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现存唐代最早的民间词,大都作于唐玄宗年间至五代时期,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藏经洞。《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这首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

比喻省略了喻本和喻词直接托出喻体,一气排开,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此词不追求含蓄蕴藉,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朴拙、自然的本色。八、五代词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这首词哀悼自己永别故国江山,往事如流水落花随春而去,天上人间无处寻觅。这是我国文学史上许多以感伤为其基调的诗人的共同特征,他们跟那些格调悲壮的诗人可以明显区别开来。

这首词摆脱了花间尊前曼声吟唱的传统风格,而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 14 志的新诗体,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影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语言也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第五编:宋元部分

一、北宋诗词散文

(一)基本常识

宋诗不似唐代那般辉煌,自有风格: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最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黄庭坚与陈师道开创了宋代“江西诗派”。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欧阳修、王安石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

(一)主要作家及作品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写秋日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的沉重心情。上片写景,用点染手法写出边塞风景之“异,再现了一派荒凉冷落的边陲景象。下片抒情,情感虽压抑、悲苦而不消沉、颓丧。

本词上片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抒情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开阔,格调悲凉雄浑。

2、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表现人格与理想的著名散文。作者借对古仁人的赞颂,提出了他的最高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怀抱,表明自己虽处逆境,仍要坚持理想,关心国事的积极政治态度。这种不计个人荣辱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境界,有着永恒的进步意义。

本文的题目是“记”,实际以议论为主,文中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议论,由于有叙事、写景、抒情的铺垫,议论只须点到为止,显得特别精警。全文章法谨严,跌宕多姿。语言上讲究铺陈、排比,辞采壮丽,骈散相间,以散语叙事议论,以骈语写景抒情,变化灵动,韵律和谐铿锵。

3、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这首词结合春景,从游子和思妇两个方面抒写了离愁别绪。这首词在抒发游子思家之情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的登高怀远,并致其劝慰之意,流露了词人对思妇心情的体贴。又通过离愁不断如春水的妙喻和行人更在春山外的设想,构成了清丽而纤绵的意境。

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进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最能代表欧阳修词抒情深婉的特色。上片展开一派初春景色,用来反衬离愁。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感情层层加深。词中“迢迢不断如春水”,以眼前实景设喻,以流不断的春水隐喻诉不完的离愁,是为人称赏的妙喻。

4、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出色描写了西湖景色的秀美和杭州都市的繁华,铺张中流露了作者对统治者奢侈享乐生活的赞美和艳羡之情。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这都市风情画,展现出社会的太平气象。

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都市的繁华生活和自然景物。有总写,有分写;有详写,有略写;有实写,有虚写。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写杭州景物之美和都市的繁华富庶。语言非常精美,既有刻意的雕饰,又有精彩的白描,不加任何夸饰,形象鲜明,香气袭人。

5、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叙述游山的体会,认为“一切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志者必须具备不畏艰险的意志,充沛旺盛的体力,以及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领略。最后借仆碑谈治学,提出对待过去事物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触景抒怀,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步步深入:前半记游,但句句为后半议论作伏笔;后半议论,又处处紧扣前半的游程。从游山观景悟出探求真理和学习应取的态度,坚持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全文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前后呼应,紧密结合,从而开掘了思想内容的深度,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苏轼的《前赤壁赋》是抒情散体赋。泛游赤壁,即景生情,抒发自己谪居期间的人生感慨,“乐—悲—悟”。是在被贬的哀愁之中的激越之音,既是对命运的超脱,又是对命运的韧性的抗争。看出作者贬谪生活中的矛盾心情和对人生的见解。对宇宙万物的感悟到心灵人格的提升。

文章虽为赋体,实为优美的散文诗。把叙述、抒情、议论完美地结合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及矛盾心理。触景生情 “水”、“月”二字构成了全篇的主要线索。文章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再加之结构上,条贯紧凑,一气呵成,感情饱满,一注到底的特点。

二、南宋诗词散文

(一)基本常识

“靖康之变”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一般以永嘉四灵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

1、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通过比较汴京和临安元宵节时自己的心境,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思,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衰老感。通过元宵节的今昔对比,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流亡的感慨。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

词以铺叙手法写成,叙述描写极有层次而富于变化。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元宵节的今昔对比,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流亡的感慨。结构精巧紧凑,首尾圆和。语言工致而不纤巧,平易而不粗俗;充分显示了李清照作为婉约词大家的铺叙描写才能。

2、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表现了作者美满婚姻遭到封建家长的破坏后产生的痛苦、无奈的心情。侧面反映了封建礼教对男女爱情的无情摧残。上片写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和被迫离居后的痛苦和悔恨。下片写沈园相会时的所见所感:满腹的心里话更是无法诉说。

将写人与写景紧密结合,忆旧与感今紧密结合,并善于在细微处表达缠绵悱恻的深情。上下片句末“错”、“莫”二字的反复迭用,传达出无限的悲苦与无奈之情。语言明畅精炼而意蕴丰厚,哽咽难言,欲说还休,比之酣畅淋漓,尽意发挥,艺术感染力强。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书写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对时政的看法,警告统治者在做好充分准备以前不可轻率北伐。上片表达了自己景慕英雄。下片表现了词人炽热 16 的爱国情怀和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

词通篇使用典故,上下片浑然一体,典故和典故、人物与人物之间巧妙联缀,组合成完整的意境。通过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古今对比,含蓄地表达出政治见解和爱国情怀,满腔的悲愤。语言雅俗相间,节奏铿锵有力,与情感的起伏相得益彰。风格沉郁悲凉,意境雄浑壮阔。

三、金元诗词

元好问《岐阳[百二关河草不横]》是首丧乱诗。描写了凤翔城被蒙古军攻陷时人民流离失所和金兵横尸野草的惨状,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诗人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诗的首尾两联叙写实际形势和直接抒发感情,是实写,中间两联是由“望”而生发出的悬想情景,是虚写,但虚中有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的时空跨度更大,涵盖面更广,概括力更强,也使得诗的结构更加灵活。全诗风格遒劲,兴象深邃,情调极为悲凉。

四、元代散曲

(一)基本常识

元代出现了新的诗歌样式——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是单支的曲子。前期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作品大多质朴自然,接近民歌;后期代表有张久可、乔吉、睢景臣等,风格趋于典雅工丽,讲究格律词藻,内容开始远离现实。

(二)主要作品

1、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套曲生动率直地表现了关汉卿与下层歌女演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多才多艺的慧质和放浪不羁的性格,从一个侧面看出他在戏曲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他大胆渲染眠花宿柳、追欢逐乐的生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特定内容。

独创性在于用第一人称“我”直陈胸怀的方式,以通俗诙谐、酣畅淋漓、自我调侃、自我赞赏,塑造出一个元代社会所特有的完全市民化了的、多才多艺的、性格化的艺术典型。大量运用排句,任意累积多层定语,随心所欲地添加衬字,字里行间充盈着涌腾不息的气势,使作品更富有高亢激昂的斗争性。

2、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曲子歌颂渔夫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并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从中寄寓了作者的隐逸思想。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3、马致远《[越调]天净沙》一幅秋郊夕照图,化景物为情思,于苍凉景色中反映漂泊者的旅思羁愁。它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

构思精致巧妙,语言凝炼自然,为马志远散曲风格的典型代表。用景物画面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含蓄委婉。前三句并列九个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成一幅萧索的画面,第四句又给这幅画面涂上一层昏暗的色调,最后点出画面中的人物——天涯断肠人。五、宋元话本

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 17 底本。有以下特点:注重趣味性和虚构。思想感情与市井民众相通。描写趋于细腻。《碾玉观音》写了一个爱情的悲剧。人物形象的对比,情节的曲折生动,各有特色。

六、元代杂剧

(一)基本常识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二)主要作品

1、关汉卿的《单刀会》这折戏正面描写关羽与鲁肃的冲突,席间关羽以非凡的英雄气概,拒绝交出荆州,并喝退伏兵,在关平的接应下安然回到了荆州,剧本最后完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历史英雄关羽维护汉家事业的歌颂,流露了民族感情;描写了他对敌斗争的勇敢和智慧,鼓舞了人们向压迫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在场面安排上是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在关目处理上,关汉卿一方面能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一方面又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在剧情发展中还善于埋伏下一定的“悬念”,以增强戏剧效果。读时仔细体会。

2、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莺莺与张生是出身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对佳人才子,但在故事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人民突出了他们的热情、勇敢等的品格,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使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西厢记》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

第六编:明清部分

一、明代诗文

(一)基本常识

明初刘基、宋濂等以文名世。北迁后出现台阁体。弘治时拟古派的复古运动掀起两次高潮:第一次为前七子时期,代表是李梦阳、何景明等。第二次为后七子时期,代表是李攀龙、王世贞等。明中自沈周开始至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精于诗文画。万历时反对拟古派的公安派、竟陵派兴起。

(二)主要作品

1、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态度平易近人,文笔质朴生动,读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富于启发意义。

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很鲜明,很有说服力。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2、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借轩写人,借轩抒情,以项脊轩统领全篇,在艺术构思上很有特色。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3、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是一篇笔锋犀利的讽刺性杂文,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权贵、奔走于权贵之门的阿谀奉迎者和权贵的走狗三种人的丑恶形象,寥寥数笔,他们的心理神态并皆跃然纸上。刻画了藐视权贵、不事奉迎、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作家自我形象。传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运用反衬笔法,对比两种做人准则,表现出他的鄙视、轻蔑和义愤,从而烘托出自己的高洁和骨气。以事实说理,富有感染力量。善于根据不同人物,选用不同语言来表现。

二、明代小说

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明清长篇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为代表。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 “三言”和 “二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冯梦龙收集整理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通过被侮辱、被迫害的妓女杜十娘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热情歌颂了杜十娘的美好品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艺术构思精巧、含义深刻,它一波三折、紧凑巧妙的曲线结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典型性,正反相生、形往神留的人物形象。情态毕肖、雅俗咸集的语言风格,尤其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明代戏曲

传奇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明中叶的三部著名传奇是:梁辰鱼的《浣沙记》,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两个戏曲流派: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汤显祖的最杰出作品《牡丹亭》代表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成就。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描写杜丽娘在美好的春光里慨叹深处闺阁的寂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浪漫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牡丹亭》的对白饶有机趣,曲词兼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曲辞优美,刻画心理细腻。

四、清代诗文

清初,钱谦益首开“宗宋”之风,而吴伟业主张“宗唐”;清中诗人有袁枚、赵翼、郑燮、黄景仁等。侯方域有《李姬传》《马伶传》,魏禧有《江天一传》《大铁锥传》。影响最大的是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

1、顾炎武的《海上》这首诗写作者观海而怀想郑成功等入海的抗清壮士,写的悲壮沉郁。美景衬哀情,哀景壮豪志,虽为传统笔法,但如顾炎武运用得如此纯熟而不露痕迹者,却也并不多见。诗读至此,有谁会不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呢?

2、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本文这种表现左光斗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作者善于提炼典型的场面和细节,叙事简练集中,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清词

明末清初词和清词常被后代笼统称为“清词”。清词整体成就虽然不及宋词,但是也出现陈子龙、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王国维等著名词人。较有成就者还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屈大均、吴伟业和清初的彭孙遹、王士禛、等人。

陈维崧的《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这首词寓情于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在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中,写出一种萧瑟清冷的境界,寄寓了他对身世遭遇的感慨。全词意境雄阔,气势豪迈,设喻奇特,造语不凡。

六、清代小说

是中国小说史上继明代之后又创作和传播的高峰。清代文人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伟大和优秀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蒲松龄的《促织》这篇小说以一只织促为情节线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享乐生活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的深重苦难基础之上的,也揭露了封建官吏不过是满足皇帝的需要而压迫摧残百姓的工具。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一只织促的得失、生死、优劣为情节线索,情节生动,悬念丛生,构思严谨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精炼,生动形象。

七、清代戏曲

清代戏曲南洪北孔《长生殿》与《桃花扇》堪称双璧。清代其它戏剧有李玉与“苏州派”。李渔明末清初的传奇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喜剧作家。

洪升的《长生殿》借李杨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化“至情”的追求,同时寄寓着深沉的民族兴亡之感。《惊变》是全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揭示了李杨荒淫享乐是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在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李、杨爱情是戏的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长生殿》的曲词优美,尤为人们称道。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却奁》一折歌颂了李香君是非分明的政治态度和守志不污的高尚气节。

艺术构思巧妙:巧妙用一柄扇子,把一部南明兴亡史有机贯穿连接在一起。忠实历史史实。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突出,矛盾关系相互交织发展。人物形象丰满,个性特征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布局铺排扣人心弦。

一、近代诗文

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诗歌相当繁荣,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

龚自珍《病梅馆记》这篇文章通过梅花被扭曲摧残以及自己爱梅、疗梅并辟病梅馆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和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恨,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

上一篇:四年级安全教育小结下一篇:新车磨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