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2024-07-29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精选7篇)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第1篇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表演中心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引导社会主流艺术。国家大剧院要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提供演出服务,组合最好的资源,以此来完成对主流艺术的引导。三是服务大众。

艺术教育

自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十分重视所承载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为艺术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多样艺术服务和产品。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设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 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每周末举行的“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大师面对面”、“公开排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均已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从“社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视角来理解。从艺术教育本身来讲,“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教育包括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又称公共艺术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仅指学校艺术教育。”

社会艺术教育也就是指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为学校外的机构所承担。社会艺术教育具有公益性、公平性、共享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内涵。国家大剧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办的剧院实体,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高雅的艺术表演的同时,接受艺术熏陶和艺术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大剧院的经营活动,首先强调其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国家大剧院的性质是公益性的、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单位。

“公共艺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一切为公服务。国家大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旨在为全国人民提供艺术教育,为全国人民接受艺术教育而服务。国家大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传统的认识是只有学校才能让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熏陶 和训练。实际上,社会机构组织如由博物馆、剧院、美术馆、画廊、广播电视台、电视台等都可承担和实施面向社会公共的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就接受教育对象而言,打破了只有学校学生才能接受艺术教育的局限,而是让包括学校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教育。就施教途径和方式而言,社会艺术教育不需要提供经过精心构思和指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教法、评估标准等,也无需要考虑不同受众的培养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

2009年3月3日,继“2009年国家大剧院北京青少年艺术周”开幕之后,国家大剧院举办以“青少年艺术教育与实践”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就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方向与模式等进行广泛研讨,力求建立起领导决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交流对话的平台。国家大剧院、教育部、北京市教委、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等近30人参与到此次论坛中。截至2011年9月底,国家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近4000场,观众超过150万人次,进入大剧院的游客达260多万人次。

国家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政府投资兴建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文化设施,体现国家形象、展示国家水平,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发挥着示范性、导向性、代表性的作用,肩负着引导社会主流文化艺术走向繁荣的使命。从国际角度讲,国家大剧院是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中心,将成为展示中外表演艺术精品的最高殿堂和中外艺术交流的最大平台。同时为从服务社会大众角度讲,国家大剧院也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所,集演出、艺术教育、社会公益等于一身,社会公众可在此欣赏一流的艺术作品、感受一流的艺术经历、接受一流的艺术教育。

国家大剧院承担着面向国民,实施文化艺术教育,引导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大剧院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教育,力图成为国际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特别设立了艺术教育普及部,专门负责艺术普及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这可以说是国内首家将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提升到如此高度的剧院。

国家大剧院独具特色的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为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提高艺术修养搭建了一个平台。它不仅具有推动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功能,同时也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公益性文化作概要而系统的探讨。

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目前的发展计划是与全国各艺术院、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教授每年为广大公众举办300场以上低价位的公益性演出、经典艺术讲座、艺术大师访谈、公开排练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将专业的艺术知识、精彩的艺术表演与丰富的授课形式相结合,深入浅出,让更多的普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大剧院、走近艺术,在享受专业艺术表演的同时,接受到一流的艺术教育。

从建院以来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活动策划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概析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艺术交流的平台

艺术交流的活跃与频繁,是国家大剧院生命活力的一个侧影,更是国家大剧院融入世界一流艺术机构、跻身国际知名大剧院重要成员的重要体现。我们致力于汇聚人类表演艺术精华,为中外优秀文化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平台。

2011年10月13日“阿斯塔纳在京文化日”活动举办 2011年09月13日体验民族音韵 感受老北京气息 2011年08月20日国际化舞台 中外交流活跃 2011年07月1 5日芭蕾名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 2011年06月22日第三届世界歌剧论坛圆满闭幕 2011年06月10日探索当今歌剧艺术的经营与发展

2011年05月31日预祝六一 大剧院上演儿童剧《垃圾大变身》 2011年03月13日国家大剧院举行世界音乐博览爱尔兰日活动

2011年01月27日《图兰朵》首尔赢赞誉 大剧院原创剧目走出国门

文化艺术重要的符号和载体,剧院对城市文化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剧院作为北京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名片,不仅应当在首都的文化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要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和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努力在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按照这种思路,国家大剧院开幕近两年来,在如何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主要体现在“立足于自身社会功能和品牌效应,努力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传播城市文化形象、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大剧院在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对国民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助推作用。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每个月都有一流名团登场

“世界上还从未有过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剧场,开幕不到3年,能引进如此多的世界艺术精品。”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陈佐湟认为,“大剧院音乐厅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场,这气场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音乐大师与乐队来到这里。”

“全世界都将嫉妒中国”,这是一家媒体在报道享誉全球的瑞士琉森音乐节来到中国时的标题。1973年,通过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20多岁的陈佐湟在石家庄一个偏僻村庄看到了阿巴多的首次访华演出。36年后的2009年9月,经过整整两年的努力,琉森音乐节来到北京。

其实在国家大剧院引进的演出中,耗时两年的项目比比皆是。身为大剧院的舞蹈总监,赵汝蘅对大剧院芭蕾剧目的引进简直到了严苛的地步,“一流作品、一流演员、一流呈现”一样都不能少,假团、假奏、假唱更是不可能。

美国芭蕾舞剧院于2009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为期4天的盛大演出。这是该剧院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海外演出——9位首席明星、80位实力舞者、130多人的庞大阵容。这是赵汝蘅坚持的结果,她要求必须有强大的阵容,而且除了要带极负盛名的看家作品《堂吉诃德》,还必须带最新的节目。于是观众看到了由4个小节目组成的《当代芭蕾集锦》,这其中的3个节目刚于当年10月在纽约首演,大剧院成为除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外,世界上第二个欣赏到这一最新力作的地方。

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任小珑说,大剧院有4个剧场,但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把剧场填满,而是要满足广大观众对世界艺术精品的欣赏需求。“要保持每一年、每一月都有一流的知名院团走进大剧院”。但名团的引进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而是想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国内观众能够系统地见识到世界优秀文化的面貌。比如歌剧,大剧院引进的首先是歌剧发源地意大利的剧目,先从经典名剧开始,再逐渐引进现当代剧目。

经过努力,大剧院的节目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演出版图上一个重要圆点。成为繁荣中国文化的引擎

9月29日,“中华民族音乐百场巡礼《西湖寻梦》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这也是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第二次走进大剧院。“中华民族音乐百场巡礼”由文化部艺术司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2009年10月推出第一场演出,并将一直持续到2012年9月,全国30余家民族乐团将陆续登场。

对于国内的众多艺术院团来说,国家大剧院的诱惑巨大无比,能够来这里演出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家的梦想。对于地方院团的这种“冲动”,国家大剧院并不排斥,“毕竟国内剧目依然是大头儿,占了所有演出的2/3。”任小珑说,党和政府希望国家大剧院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何谓引擎?我们的理解就是发动机,你得能带动相关的艺术团体和各种资源转动起来。国内的院团制作了很多精品剧目,但以前没有好的平台,藏在深闺无人识,而大剧院一年上千场演出的容量提供了这种可能。”

今年5月16日,由65位土生土长的西藏乐手组成的西藏爱乐乐团出现在大剧院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中。这些乐手们第一次集体走出西藏,经过46个小时的跋涉,千里迢迢赴京演出。他们的水平也许不能和世界顶级乐手相比,但对于每一位乐手来说,都是他们人生最独特的体验。2008年大剧院举办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时,邀请了来自国内的37家交响乐团轮番献艺,业内人士戏称之为中国交响乐的“全运会”。这些音乐会的最低票价只有50元,几乎相当于公益演出,目的在于给国内交响乐团以碰撞和发展的机会。

任小珑说,“以前中国的交响乐团、民乐团都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无法安排自己的演出季,每年只有很有限的商业演出,国家大剧院的出现,让这些乐团可以更职业化。”

据统计,近3年来,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国内演出团体已经超过了100个。而“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文华奖获奖剧目、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以及在戏剧、戏曲、民乐等领域的名家新秀都陆续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在重要节假日推出的“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海内外华人新春音乐会”,则整合了国内外的艺术资源,成为推动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日前,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在北京举行建组会,并宣布该剧将于12月22日至28日上演。《马可·波罗》集结了当前国内外一线的艺术资源,总编导由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担纲,据悉,此次《马可·波罗》排演,将以新近改制的东方演艺集团为主要班底,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与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首次合作。

近3年来,标有“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剧目已达17部,包括14部歌剧、1部京剧和2部话剧,演出超过百场,而且叫好又叫座。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说,不管历史悠久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还是巴黎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甚至是最年轻的创建于1883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自建院之初就开始生产自己的剧目,这些剧院的看家剧目非常多,每年甚至不用引进任何剧目就可以撑起所有的演出季。邓一江认为,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上的剧场,还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需要有属于自己、代表民族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虽然强调原创,但大剧院并不介意与西方联合制作。大剧院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制作了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制作了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与挪威国家歌剧院、香港歌剧院制作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今后这样的制作将不仅局限在歌剧。

“一切还在摸索中,总得生产50部以上才算家底丰厚。只引进外国先进的剧目,而不能输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产品,会造成交流的不对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镇院之宝,可以拿到世界去演出。”

在国家只负担基本运营费用1/4的条件下,国家大剧院实现了收支平衡,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航标地位。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大剧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与世界打交道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国家大剧院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丰富公众生活方面进行了积极并且富有成果的探索和尝试,也比较生动地体现和印证了国家大剧院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仅靠一座剧院的力量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满足公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是有限的,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比较好的选择是努力营建一个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群落,国家大剧院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第2篇

两会提案最新消息:王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任务紧迫。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老龄人口在消费、就业、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老龄人口红利有待充分释放。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意见》要求。建议:

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立法。

二、放宽行业准入,引进民资、外资等社会力量。

三、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结合。

四、扩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农村保障覆盖率。

五、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释放老龄人口红利。

从两会提案最新消息,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可以看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通过资金的分配,引导人力物力的合理流向,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养老服务系统是指既包括家庭提供基本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也包括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条件,更加包括政府、社会提供的有关服务的形式、制度、政策、机构等各种条件;一般不包括物资和经济供养内容。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担,最终达到资源结构合理化的目的,使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的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口红利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人口红利指劳动力人口非常多,从而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经济中存在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

第二种人口红利是指进入老龄化后,人们特别是高龄劳动者预期将来会变老,会有更强的储蓄动机,从而会形成额外的积累。

第二种人口红利在第一种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的时候就开始积累,而且第二种人口红利是可以无限延续的。

对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不仅可以看出财政的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还体现了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减少高龄劳动者的储蓄动机,减少额外的积累,从而避免由于长期的人口红利,可能形成偏离资源禀赋的经济增长。达到稳定经济并使经济能持续、适度的发展。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第3篇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审计,职能定位

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对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宏观经济调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下发展速度迅速, 然而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尚不明确, 导致国家审计的职能不能顺利执行, 不能达到国家审计职能的预期目标。

1.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1.1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

在目前国家治理的受托责任观来看, 审计产生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并伴随受托责任共同发展。在国家治理对国家权力的框架之下, 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权力的条件下诞生的。在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监督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因此, 国家审计辅助国家进行统治和治理, 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相辅相成, 二者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1.2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监控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

国家治理是对于公共权力的有效配置和运行的管理。国家审计则是对于权力的控制与安排。监督控制系统是国家治理的子系统之一, 在客观上起到监督控制的职责, 与其他子系统共同合作依赖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大系统。而国家审计是监督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作用于国家治理的决策系统, 严格监控国家决策的执行力度, 并及时反映决策相关的信息资料回馈于决策系统, 使决策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是一中独立的行为, 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3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和手段

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 国家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体系在国家治理的授权下, 通过权力制约权力。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 仍存在着较多的矛盾, 而国家审计则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和手段, 协调国家治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化解冲突, 巩固国家的治理。国家审计通过对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 健全公共机构的制度。另外, 国家审计还具有监督控制的职能, 通过严格监督控制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国家安全治理, 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国家审计还可以监督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便于国家法规的稳定落实发展。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 国家审计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加强国家治理的发展和改革。

1.4 国家审计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治理的发展水平

作为国家治理中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 它的发展和改革取决于整体国家治理系统的发展和进步。纵观国家治理的整体发展历程, 国家治理在不同的系统环节发展完善。而国家审计则伴随着国家治理的发展逐渐演变, 不断根据自身的规律演变发展。因此, 国家治理发展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保障, 而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则取决于国家治理的发展目标与需求。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工作目的要满足国家治理的需求, 符合国家治理的大局观。

2. 国家治理下国际审计职能的定位

2.1 审计监督

国家审计的核心职能是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的重要作用是监督控制政治民主, 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促进国家调节宏观经济形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而且国际市场经济形势, 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家审计在我国的政治民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审计职能, 严格监控社会中的腐败违规行为, 实现真正的为政治民主服务。

2.2 审计效率

审计效率也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发挥审计效率职能, 国家审计为政府监控市场经济宏观发展, 并进行一定的调节和管理, 实现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审计是提高政府治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国家审计的价值体现,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负效应, 提高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工作效率。

2.3 审计公开

作为国家审计的另一重要职能, 审计公开要求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自身的政治行为, 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使群众了解并理解政府的行政行为, 并不断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 通过吸取多方建议完善自身行为。政府应该在群众中选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参与政府决策的探讨和决定, 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 争取建设政治民主法治社会。作为实现政府公开化的重要方式, 国家审计职能汇总的审计公开可以帮助人民更加清晰地了解政府的各项行政行为, 确保政府行为行使过程中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控制, 避免政府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行为, 损害人民的公共利益。审计公开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表现, 有助于政府接受公众意见不断完善自身, 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 通过公开政府信息, 可以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腐败行为, 加强政府的治理。

2.4 审计秩序

国家审计的审计秩序职能可以在避免影响原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维护混乱的市场秩序。在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 审计秩序可以有效地发现市场监管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避免出现市场经济不稳定的情况,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小结

国家审计职能是国家治理下的核心运行方式, 其工作任务及目标是在国家治理的宏观调控下进行, 是国家治理的具体表现。通过发挥监督、效率、公开及秩序四大基本职能, 国家审计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政府管理经济行为的重要工具。因此, 国家审计应该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 明确自己的定位, 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改正, 实现国家审计职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7 (6) :52-53

[2]刘博, 金静, 孙国萍.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兰州商学院学报, CSSCI, 2014, 10 (3) :85-86

文化是北京首要担当的国家职能 第4篇

我认为第一个使命是文化。习总书记近来出访国外,展示了中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今年“五四”那天,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接见哲学所的教授,如主张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汤一介等,表明总书记希望把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相衔接。北京作为首都,弘扬主流文化,行文化之都,文化之城,体现中国精典文化的唯北京莫属。因此,这次的北京新定位应突破“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种简单的中心性描述,北京已不仅仅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要放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华文化传承,也即东方文化名都的视角来定位北京文化中心的含义。北京不仅仅是国际交往中心,因为国际交往中心是政治中心的当然之意,北京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2013年我们做的民调显示,在市民心中,对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认同还远远不够。

第二个使命是引领打造全球性城市群。中国过去二十年的经济是外向型加工为主,东部各个城市单独和国外对接。现在已进入另一个状态,进入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加强产业分工和产业联系,通过内部的全面提升共同与国外对接。国外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香港、上海、北京都已经进入全球城市的行列,与东京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东京、纽约、伦敦都形成了世界级的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在南方,由香港和上海引领;北京要引领北方的京津冀城市群向全球城市挺近,这也是政治上的考虑,中国北方也需要全球级的经济中心。因此,引领打造全球性的城市群是北京的另一个使命。但这种城市群建设不是基于首都核心功能与非核心功能的划分后,简单地将一些功能疏解,而是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的整体升级。北京的发展空间不再局限于北京自身,而是把天津、河北作为首都职能的服务区、休闲区、生产区和郊区,在大的空间体系里,实现地域一体化、功能一体化。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是三地城市共同的新生和共同的福祉。

理解了北京新的城市定位,要思考新的城市治理模式:

第一,要改变决策体制。现在城市管理更多的还是分散决策。缺乏战略性谋划,缺乏价值坚守和共同的执着。思想的力量和理性的地位,包括社会精英,在决策体制中没有位置。

第二,把城市运行管理的空间扩展到区域。城市运行服务带可以沿着北京大外环铺开,在张涿高速、张承高速、承平高速、密涿高速、廊涿高速等高速路所在的城镇,鼓励物流、批发贸易产业发展。

第三,治理模式要在法制化和社会协商上作大的突破。北京近十年的城市治理都是服务于大的事件,当大的事件不存在时,其治理方式更多就是应付。这种模式不改变,是留不住高端人才的。北京必须在民主、法制和规范上走在前列。

第四,执法的权威性要解决。城市执法应把秩序和其他专业执法分开。现在为人所诟病的城管执法问题,70%以上是秩序问题。城管执法可以像交管局一样,成立专门的城市警察局,而把其他功能剥离出来,回归到专业执法部门。

第五是城市治理要注入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北京文化是城市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北京城市管理真正的出路,应该是以法(法律法规)、礼(行为规范)、德(社会认同)三者融合的新模式。

我比较乐观,北京正在经历一个高端化的过程,我相信一个全新的城市管理时代必须到来。

我国政府文化职能创新的动力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政府文化职能;政府文化职能创新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66-02

从政府角度看,增强文化服务的功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是公共服务,没有公共服务就没有现代政府。进入新世纪,政府所面临的挑战是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无所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世界范围的全球化进程不仅给政府文化职能建设提供了动力因素,而且也提出了政府文化职能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转型是政府文化职能创新的内在动力

新世纪伊始,我国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社会变革,这种由经济领域开始,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和基础的社会变革逐步扩张至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从而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都必然要求政府转变其角色与职能,改革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方式,从根本上提升政府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必须以政府角色、职能转变为前提,市场经济机制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要求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不同的经济主体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运行和市场竞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与内容,同时也改变了政府干预或管理经济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要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办一切的“全能型”政府模式转变过来,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对政府角色、政府职能、政府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根本要求,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既要调整政府角色、职能范围和行为方式,同时,要提高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和推动其发展的能力,在竞争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开始就选择了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因此,经济发展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来的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就自然折射到了文化领域,甚至某些局部或方面还表现得更为尖锐和突出。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较量影响着政府过程和政府行为方式,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育和分化出来的各个经济主体。其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的代表者,以相同利益为纽带的人们会形成不同利益集团或阶层,引起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不同程度的解构和重组。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社会阶层维护自身的利益和诉求也必然会在政治、文化领域上反映出来,并在政治过程中通过政治表达和文化要求得以实现。高度集权控制之下的文化职能也必然是政府或国家的文化独裁与文化沙文主义,无法实现适应不同利益主体的文化意志和要求,也无从实现调节或整合各个利益集团的政治、文化利益,最终达到实现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的功效。

(二)社会的全面转型是政府文化职能创新的现实挑战

“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社会特质改变、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其实现主要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确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来完成。尤其是指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看,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表现形式。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必然推动社会结构性分化,引起社会转型,对政府构成现实的挑战。社会结构性分化要求政府增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整合能力和控制能力。社会结构指由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或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他们之间表现出来的交往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以社会结构的分化为前提的,没有利益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体的形成,市场机制是无法建立和运行的。而市场机制的运行又会强化和拉大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差别,进一步促进社会结构分化和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意义最大、最为根本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构成相适应,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表现为两种:一是社会异质性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二: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而社会整合则是针对社会分化,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整个社会一体化程度的过程。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整合正是转型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动力。社会结构愈复杂,社会异质性程度愈高,社会分化与整合就愈频繁。这就要求政府具有很强的文化的整合能力,在分化一整合一再分化一再整合循环往复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财富分配状况是政府文化职能创新的外在压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按劳分配”政策,收入来源方面的唯一性、收入分配上的同一性造成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的一致性和社会阶层的同质性、社会结构的同构性,整个社会无论是在利益上还是在结构上分化程度很低,差别很小,社会整合的难度低。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分配多样化,造成利益群体的急剧分化。社会主体多样化和社会生活多元化促使文化结构的异质性程度提高,人们之间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迅速增多,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还很尖锐。相应地.社会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方面也发生变异和分裂。要满足和实现不同的利益需求。促成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妥协”.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需要增强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同时,还要求政府采取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创造先进文化来主导社会价值与思想观念的发展方向,消除不同群体对社会和政府负面的认知和看法,提高社会公众认识和判断的一致性,增强和扩大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所有这些都是以及时准确地转变政府文化服务职能为基础和前提的。

(四)“文化全球化”趋势是政府文化职能创新的严峻考验

文化全球化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高度社会化状态,是人类的文化行为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大规模活动,是各种文化要素(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是民族文化的高度相互依存与融合。文化全球化是以民族文化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全球化。反过来,文化全球化不仅使民族文化更深入地被卷入其中,也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深受其影响,人类文化正是在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由于文化全球化过程是一个漫长、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的文化在相互吸纳、借鉴、补充、促进的同时,其相互之间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某种排斥、摩擦的情形,乃至发生激烈碰撞的情形。特别是由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之下,世界的文化生活因此处于不公正、不合理的文化秩序之中,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着文化全球化进程,文化帝国主义政策或文化霸权主义政策还在盛行。如文化发展对国际依赖性增强,民族文化的独立性降低;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本土文化倍受冲击;腐朽文化乘虚而入,民族的先进文化受到侵蚀;文化霸权主义政策盛行,弱势文化受到威胁;国家文化安全遭受削弱,文化外交壁垒被破坏等等。

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区别 第6篇

所谓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机器活动的总方向,总任力及其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反映和外在表现。因此,国家职有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本质的规定性,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的阶段性规定国家必须用政治暴力消灭敌对阶级、镇压敌对分配子,巩固国家政权,以及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外来侵略;国家的公共性规定了国家必须实施对社会的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具体地说,国家职能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职能。其功能和作用于在于对内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维持统治秩序;对外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为实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2)经济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基础。(3)公共管理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科教文卫事业,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国家这三个方面的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任何一种职能。

有了国家为何还要有政府?政府职能指的是什么?它与国家职能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是必须进一步认识清楚的问题。之所以有了国家还要有政府,道理应于“为了使国家意志得到表达和执行,必须建立、维持、并发展一个非常复杂的政府机关可以说是实施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这些根据国家的本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的,用于履行国职能的机关,通称国家机器,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在古代社会,履行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体系几乎是合一的,分化不明显,一切皆从属于王权。所以,在古代社会并不存在狭义的政府。只有到了近代,国家机关才明显分化,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五种国家机关,即:国家代表机关(也称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国家元首;国家行政机关(也称国家管理机关或直称政府),审判和检察机关(也称司法机关);暴力机关(也称武装力量)。因此,近代以后,一般是从狭义来理解政府的,即政府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那么,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概括地说,政府职能从属于国家职能,但两者职责相同而侧重点和功能不同。首先,国家职能包括了政府职能。国家的三方面职能即政治职通顺、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同时也存在于政府职能之中,正如古德诺所说的:”作为政府实体的国家的行为,既存在于对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这里的”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就是指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也就是说,国家的职能同时也存在于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之中,政府职能是国家基本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构成来看,政府职能虽然同亲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三部分组成,但每一部分的外延都要比国家基本职能的相应部分的外延窄。其次,政府与国家承担共同的职责,但政府履行职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政府作为国家机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国家机关一起承担着共同的职责,如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维持社会秩序,组织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公共事业提供服务等等。但政府在履行職责时,侧重于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处理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国家权力机关侧重于整体职能的把握,其它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巩固以及社会的安定和一切活动的有序化。当然,政府和其它国家机关在有重点地履行职责时,并不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国家职能”的命题特点 第7篇

我们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有些重要考点连年考,且常以主观题的方式出现。通过对这些考点认真仔细地复习,我们就能找出这类考点的高考命题特点,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技巧,预测2011年的命题趋势。现以考点“国家职能”为例进行分析。

1对2010年试题的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年~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经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內容。

答案: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分析:考生解答本题时要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围绕“政府活动原则”结合材料分析,二是从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本题不是综合性地考“国家职能”而是考“经济职能”,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知识而言,“为什么要履行经济职能”“怎样履行目标”等知识内容,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就答题技巧而言,不是罗列课本上关于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而是提炼材料中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难度较大,考生不易把握。

2对2009年试题的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1.57亿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內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漫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即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答案: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的:农民遇上严重旱灾,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分析:2009年试题设问显得比较平和,是很常见的“为什么,怎样”题型。

该题要求考生运用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政府为什么要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这一问题,考生应从国家的性质、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机关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答案要点易忽视。“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这一问题,应从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两个方面来回答,其中“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容易被考生忽视。

3对2008年试题的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答案: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我国政府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起到了引导、保障、推动的作用。

分析:2008年试题在考查此类知识点时,在设问上增加了难度,没有直接限定知识点,而是要求考生从“作用”二字上判断该题宜采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作答,应运用政治常识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来回答,而不是运用经济常识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来回答。

学生应注意审题,还要联系材料分析。

二、命题特点及规律

1以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减排、“三农”、民生等为背景材料,这些问题具有长效性、全局性,倍受社会关注、倍受政府重视、倍受考生关心。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2把“国家职能”的考查与相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命题。考查“国家职能”的分值一般占到8-10分,当然也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3把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结合起来考查,考生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侧重点。

4设问方式一般为“为什么要履行职能”“履行了哪些(怎样的)职能”“怎样履行经济职能或公共服务职能”等。特别是试题问到怎样履行某一具体职能时,考生一定要搞清这一职能的含义、内容、做法及意义。有时也会变换方式,比较巧妙的设问,如2008年(见前述)。

5在答案要点上,有难有易。考生要把书本知识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分析,不要死背书上知识要点,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完整性。

三、对2011年高考的预测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老百姓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履行职能来捍卫。政府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履行职责的表现。所以,国家(政府)职能仍是今年仍至今后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全面把握。“三农”问题、民生问题、通胀问题等都可能用国家职能的知识来考查。

现以民生问题为例,说明考生今年应如何把握这一问题,提高答题技巧。

材料一:至2010年底,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处百位之后。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贫富差距扩大,劳动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

材料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将增加“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等等。通过一些政策措施着力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改善民生的作用。

解答本题应明白三个层次的知识:第一,国家职能的有关内容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第二,政府要提高保障能力,改善民生是由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政府活动的原则。第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

答案:1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增加“三农”投入,保障粮食及农产品供应,提高政府履行经济的职能:具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高政府履行文化的职能。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政府提高保障能力,改善民生。

3把保障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上一篇:县镇两级人大同步换届选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感恩教育演讲稿韩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