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衔接探讨

2024-07-12

中小学体育课衔接探讨(精选8篇)

中小学体育课衔接探讨 第1篇

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当前备受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中考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1]研究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需要不断规范教学内容,在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的同时需要将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中考。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中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30-02

体育中考对中考成绩的影响日益增大,然而小升初考试对体育成绩没有硬性要求,某些小学随意更改体育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甚至课程表上排的体育课都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体质下降,健康状况问题突出。[1]在小学阶段,学校体育课若没有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学没有正确的教?W方法和手段,其结果是学生学无所获,可能会出现学生升初中后连篮球运球都不知道等不正常现象,必定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麻烦,导致体育中考成绩下降。

一、宁波市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现状

1.宁波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成绩重视起来,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锻炼的规范程度明显好转,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这些变化与中考体育考试分值的增加息息相关。[2]中考体育一共占40分,其中10分是必考的中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另外,学生需选择两个选测项目,各占10分【游泳、篮球运球投篮、50米跑、一分钟跳绳、掷实心球(2kg)、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或仰卧起坐(女生)】,一共七项。2017年开始,足球正式列入宁波市体育中考选测项目。最后10分为体育课的平时分。

2.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脱节。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自身健康的常识和方法,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一些培养基本活动能力的基本动作和学练方法,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具备一定的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与同伴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和习惯。[3]可是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小学生体育课就是一个“玩”、中学生体育课就为了中考的“分”。导致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游戏为主,没有规范系统的教学内容,“放羊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运动能力较低,学生一旦进入中学,无法适应中考体育项目的学习。

(2)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偏差。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体育中考项目成了新的“应试项目”,体育课堂变成训练课。其结果是学生接受不了或适应不了中学的体育课堂,影响体育教学任务,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

(3)家长对体育本质认识的不全面。有些小学生家长只关心文化课成绩,一般不在意孩子的体育成绩,只要孩子在学校上体育课不受伤就好。因此,学生受家长的影响,慢慢地学习体育的态度也会越来越被动。进入中学面临体育中考,家长虽然会对体育成绩转变态度,但是为时已晚,学生没有了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只会增加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二、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改进措施(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

1.中小学体育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深入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思想,同时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努力探寻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江北区体育教研室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改革方向的基础上,针对江北区的现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从“技术、技能、运用”三个维度,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与评价教学,努力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江北区中小学必学必考教学内容。项目类型涵盖田径、体操、篮球、足球及各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全面,种类丰富(表1)。

从表1不难看出,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江北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把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例如在跑的教材中,从水平一20m直线走与50m直线跑到水平二1分钟25m往返跑与10m×4往返跑至水平三50m×8往返跑和200m跑,以及水平四2500m有氧跑、100m快速跑、女生800m跑和男生1000m跑,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学要求逐步完善。此外如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50m直线跑、原地双手前抛实心球,这四项均是体育中考项目。再如水平一原地拍球、篮下投篮、足球脚内侧变向运球等都是中考项目的技术基础。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各项运动的兴趣,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有这样的技术基础为铺垫,江北区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能更好地适应或学习中考体育项目。

江北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中考项目良好的衔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2016年宁波市城区36所公办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排名,江北区参与测试的8所中学,其中5所学校排名前9名。良好的衔接减轻了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不需要每个中考项目都从头教起,学生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从而加快了教学进度,为紧张的体育中考赢取了宝贵时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中小学体育教学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教学方法,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备课中共同的重要工作。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心理逐渐成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初中组第三届研讨活动中,来自惠贞书院的柯老师执教了“脚背外侧运球过障碍练习方法”一课。她能将枯燥的中考项目设计得活泼生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练习的乐趣中,练习密度达到41.8%。该课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十分精彩。教学过程中,课开始部分,柯老师采取了游戏法,吸引了学生注意并调节了课堂气氛,另外在游戏中巩固了四面转法,让学生愉快地巩固了枯燥的队列练习。基本部分的脚背外侧运球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了重复练习法,加强学生练习次数,采取转圈练习,改变学生以往常规练习的场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运球组合过障碍练习中,设置扫雷场景,生动有趣,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并在学生内心建立不能触雷区的条件反射。这一情境设置成功地将中考项目穿插在游戏当中,使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会技术。最后的比赛法4vs4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巩固和应用了所学知识,学生在无负担的情况下,逐步强化了技术动作。柯老师注意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多次重复不熟练不协调的动作,改进技术,提高动作质量,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再如,杭州江干区赵老师“耐久跑”一课,教学形式新颖,节奏欢快,音乐活泼,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完成密度较高的教学任务。在小学体育课堂里,同样的耐久跑教学内容,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情境教学,通过布置适宜的场地,营造教学情景,有目的有任务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结束语

将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起来,让学生从小树立现代体育意识,积极锻炼身体,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从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多样的的教学方法,更需要的是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把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只有认真对待体育课堂教学,扎实地做好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中小学体育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中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真正实现体育的价值。[4]

参考文献:

[1]陈道裕,郑建岳,裘琴儿,周奕君,魏鸣,朱水敏.宁波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2]徐亚平.农村学生在体育学科上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有效衔接初探[J].运动,2014.[3]李福山.浅谈体育中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4]李晓东.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中小学体育课衔接探讨 第2篇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

摘要:为了保证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质量,中小学教学衔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以确保其进入中学后可以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在小学时期教师就要提高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的重视程度,确保学生提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本文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小衔接;有效策略

引言: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有着明显差异,不仅学习难度增加,而且学习任务更重,考虑到学生进入到中学学习的适应过程,教师就必须要做好衔接教学的工作。教师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同时结合中学语文学习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引导,保证他们可以顺利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状态

学生进入到中学之后会面临新的环境,周围一切都是陌生的,包括同学、教师等。特别是学生学习语文时会发现和小学语文学习有明显区别,很有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会使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非常困难,无法跟上教师的进度。为了让学生进入中学后可以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小学阶段必须要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让学生提前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在心理上有充足准备,这样进入中学后才能保证有效学习。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都存在不适应的状况,这不仅会影响到学习,而且会产生其他问题,例如:出现厌学心理,不愿意去学习等现象。小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不足,进入到新环境后如果没有他人引导会很难融入进去,对正常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有所了解,明白自己应该做出哪些改变,才能更好的适应中学语文学习,为学习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1]

(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升入初中会步入青春期,身心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一时期必须要正确引导,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而言,不仅是学习方面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成长。例如,有的学生在小学时期性格开朗,喜欢与他人交朋友,但进入中学后整个人变得内向,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主要原因是面临新的环境,学生会感觉到陌生,周围没有自己认识的人,所以性格会慢慢发生变化。在中小语文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能力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教导学生进入中学后会有很多不适应的状况,但这都是很正常的,要正确去看待,打开自己的心扉,快速融入到班集体中去。教师要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进行拓展,不能只停留在学习方面,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学生进入到中学阶段可能出现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并告诉他们如何去应对,从而实现中小学的顺利衔接,使其很好的适应中学学习生活。[2]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要关注学生本身,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策略,不断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保证进入到中学后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基于此,以下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时期,学生学习完全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例如:语文课堂结束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一般会布置作业,采用作业的形式加深学生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无论学习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向教师提问,导致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进入到中学之后,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很多时候教师讲课完后就会直接走,但大量的内容学生无法在课堂时间内全部消化,这就需要其课后自主学习,并对进行知识进行梳理。考虑到学生进入中学后,语文学习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完成,因此教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学意识,使学生明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思考,对于不懂的地方也需要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自律,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断提升思维水平。

(二)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影响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进入到中学之后,语文学习任务更多,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有效保证学习质量。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将自己预习的内容写下来,包括课文大意、学习难点等,为正式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集中注意力,不能被周围的事情影响,只有认真听讲才能有效掌握课堂知识。学生在课后要根据教师要求按时完成作业,避免存在拖延作业或者不认真的情况。当然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下去才可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对于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可以在班级内起到激励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向优秀榜样看齐,从而营造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氛围。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更好的适应。[3]

(三)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确保有效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存在很大盲目性,主要原因是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不了解,缺乏合适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因为方法不对,所以学习水平很难有所提升。在一个班级中,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习惯等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在选择学习方法时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保证具有可行性,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例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但急于求成,想要在短时间内弄懂知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明白和理解能力不足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学习中要适当放慢速度,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来提升理解能力,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没有绝对好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对学生自身情况分析帮助他们找到合适学习方法,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

(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较强理解能力,特别是进入到中学之后,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相对简单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主要是通过事例告诉学生人生道理。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精神,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理解能力,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感悟。为了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教师要积极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理解,会使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适当拓展,在教材课文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拓展时,选择内容时要控制好难度,并不是越难越好,而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理解能力的稳步提升。学生在对文章解读的过程中会开动脑筋思考,这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4]

(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培养

升入中学后学生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集体,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才能快速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从而融入到新集体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重点放在理论传授上,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就导致大部分学生交际能力较差。因为交际能力的问题,学生升入中学后会表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对自身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学会与他人交际是一项重要能力,为了有效对其培养,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探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提升交际能力。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不善于和他人交流,进入中学后在新环境中会感觉到孤独,甚至会将自己封闭起来。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学习固然重要,但如何融入新集体,实现和他们的有效交际更为重要。教师可以设计出多种交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去,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以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学生进入中学,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通常会感觉到难度大,对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内心会有挫败感。特别是小学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进入中学后会遇到更多优秀的同学,在这种比较之下会对自我产生怀疑,慢慢变得不自信起来。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教导学生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要保持乐观心态,勇敢地去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自信对学生学习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学生缺乏自信,会在学习上会否定自己,使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缺乏自信就不去钻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自信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自信可以变得更加勇敢,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为了增强学生信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但不能因为缺点就否定自己,反而要充满自信,敢于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5]

结语:综上所述,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要做好语文教学衔接工作,以确保学生可以适应中学学习。在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同时要将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提前熟知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保证进入到中学后的语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政帅. 关于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的探讨[J]. 教师,2021(7):15-16.

[2]李芸清. 中小学语文衔接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 中外交流,2019,26(21):146-147.

[3]邵作强. 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J]. 中外交流,2018(7):296.

[4]张爱玲. 探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J]. 语文课内外,2021(13):178.

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有效衔接 第3篇

一、制定措施, 将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

朝阳区教委在本学期一开学就给全区小学规定了教学内容:小学规定的技巧动作有前滚翻、后滚翻、肩肘倒立, 对应中学的成套技巧动作;小学规定的跳箱上成蹲撑、挺身跳下、分腿腾跃等支撑跳跃动作内容, 对应中学的跳箱分、并腿腾跃动作;小学规定的后抛实心球, 对应中学的前抛实心球动作;小学规定的篮球低运球和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对应中学的行进间运球和行进间传接球;小学规定的少年拳对应中学的健身拳;小学规定的单足蹬地翻身上和挂膝摆动, 对应中学的单足蹬地翻身上、单腿摆越成骑撑、后回环一周半挂膝上、单腿后摆成支撑、后摆挺身转体90°下。

二、实施合理有效的促进机制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

小学到中学体育教学的过渡是体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为了让学生进入中学后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促进教学成果的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差异,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衔接。因此,相关教育部门的工作者需要针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完成体育教学衔接工作。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缺少合理的教学思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将偏离素质教育的标准。由于中教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缺乏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等各方面都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1]。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虽然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但却没有按阶段拟定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更像是课外活动。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把体育课时当作休闲时间,在思想上就没有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

2.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的变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十分明显,针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也会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系统性,所指定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不符。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变化较小,而中学体育教学初期内容的难度就比较高,以至于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难以适应,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因此而变低。

3.课堂纪律差别大

小学体育教学较为放松,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养成了散漫的习惯。而中学体育教学一般都会有热身运动、健身操、列队等必要流程,小学体育课上养成的习惯会让学生难以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课堂纪律。学生在不适或反感的时候,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纪律的差异增加了教学衔接的困难。

4.教学方法效果低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体育课堂一般都设在户外,比其他学科更具实践性和示范性。但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完成教学内容后就能自由活动,所学的规范动作较少。在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之下,小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了固定思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让学生掌握许多体育知识和动作规范,为赶进度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中学生因在体育课上缺少自由的时间,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其逐渐丧失了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相关策略

1.强化教学思想

为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先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改善,强化教学的目的性。作为体育基础教学,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应当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适应以后强度逐渐增加的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后期,要适当增加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便于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加连贯。中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之外,也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不能为完成教学而教学,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重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容易对接,是学校和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制定除了要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依据,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可接受的运动强度,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衔接的时间段内,要增加小学末期的运动强度,减少中学初期的运动强度,让学生更容易适应其中的变化。

3.明确课堂纪律

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小学体育教学要随着课程的进展提出更多的课堂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纪律型的课堂,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入学的前段时间要向学生介绍体育课程的计划,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纪律,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既定的纪律之上,教师应当适度放松,以免学生消极应付体育教学。

4.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是体育教学过渡到中学阶段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对许多新事物都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若发现中学体育教学枯燥无味,势必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讲解,增加体育竞赛,组织校外体育活动等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先要改变教学思想,形成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能够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4).

[2].袁耿,刘抗英,杨杨.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J].才智.2014.(06).

[3].吴玲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途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中小学体育课衔接探讨 第5篇

1.体育模块教学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使“必修+选修”的培养方式成为可能。一方面,我们力争在模块中实现国家必修课程规定的基础性目标。也就是说,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基础体能训练,使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得以实施。另一方面,通过选课走班制教学,使国家课程中的选修项目得以大力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运动的动力。“基础能力+专项训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体育模块教学在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选课走班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养了学生运动爱好,逐步形成兴趣-爱好-专长-习惯的良好发展模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专长项目。

1.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重新编班

采用“必修+选修”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有效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积极性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3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体育的快乐与成就感

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作用,而且还能有效改善一些学生厌烦体育锻炼的情况。

1.4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能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质量和效率均能得到一定提升。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有收获,都能培养处运动爱好与专长,利于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体育社团对体育模块教学又起到了推进作用。据学生体质调查资料显示,在学生中会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5%,被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60%,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5%。由此可见,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是当前继续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创建体育社团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创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育社团,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可以完善我校开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内容。

2.学校体育社团的内涵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动力源泉,是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体育社团是学生结合自身喜好选择的体育学习以及锻炼场所,因为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再加上体育教师的指导,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乐于学、主动学的体育团体组织。

3.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的作用与意义

3.1体育社团就是将校园群众体育分为多个内容

丰富的板块,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尤其是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训练动作,学生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指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练习,进而顺利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体育社团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一项专长,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注重健康,丰富业余生活。

3.2体育社团为“体育模块”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小学体育课四结合教法的探讨论文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7-8岁儿童从学前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生活转向系统的文化学习,这是一大转折。怎样才能使他们适应学习,并能天真活泼健康地成长,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要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其教学的层次、内容、系统和要求,应与儿童发育迅速、活泼好动等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身体素质和支持能力的现状及发展需求相适应。7-8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学前儿童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注意不够稳定,时间不长,容易被新奇异的刺激所吸引;情感容易外露,自制力较差,经常带有情绪色彩,这种情感是很不稳定的;意志还比较薄弱,容易受暗示,喜欢模仿别人;思维的过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集体意识初步形成,自我意识发展较明显等。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心理有节奏地循序渐进地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体育教学就必须发挥其作用。究竟体育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使体育教学做到生动活泼呢?我认为教学方法是关键。在实践过程中,我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形象、竞争、游戏、音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寓思想教育、三基教学、身体锻炼于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之中,使课的内容、结构更加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如图所示)。

(附图{图})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于数量之中”的原理,我选择了“注意、情绪、意志”这三个心理活动过程的个性特征,作为评价学生心理表现的内容。把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材内容、方法、手段、时间、密度、强度等,对学生心理状态所产生不同效益的变化,用相应的量或范围表示出来,如心理状态表现评分表(见表1)。它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手段在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及个性特征表现中反馈出来的心理状态,依据各种特征表现,分别排列相应强度层次,用5、4、3、2、1、-1、-2、-3、-4、-5十个分值表示。

根据心理状态表现评分标准,我采用了自然观察法和比较法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研究,并在二年(1)班进行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课例比较。以包括上、中、下三等级学生在内的12人为测试对象,男女对半,在一节课中,每两三分钟测记一次。把启示下来的三项指标中的对应分值用公式计算出来。即:单项心理状态表现强度指数=测试总分值/测试总次数综合心理状态表现强度指数=三项指标测试总分值和/三项指标测试总次数和

通过采用指标评定方法,可以得出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状态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的内容、方法、手段所采取的态度及心理活动过程。其变化较客观地反映体育课教学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所起的作用。

当然,除此三项主要指标外,造成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状态表现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生理特点、教材特点、教师心理、运动能力等,只作为综合分析的参考因素,同时,在测试过程中,由于是靠人的观察,难免出现误差。

三、实验结果

在二年(1)班,我进行了两种不同类型A课、B课的比较。A课代表传统式教学法,B课代表“四结合”教学法,其测试结果是明显的。

全课12个同学综合指数的均值:A课1。06属中下水平,B课3。83属中上水平,B课比A课提高了2。67。

四、讨论与分析

从两课例对照表中不难看出,B课对下等生更具有转变提高价值,它能在A课的基础上提高3。04。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剖析两课例,则可得出正确结论。

A课例采用传统式教学法。教材内容:30米快速跑和接实心球,从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都是按步就班,缺乏儿童化。因此学生兴趣不大,干劲鼓不起来,甚至有些贪玩的学生还盼望下课可以自由活动。从整堂课来看虽生理指标基本符合要求,课的任务也能完成,但由于所采取的教学手段较呆板,或较成人化,这就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得不到愉快的锻炼。从12个被测者来看,四个上等水平的学生心理状态表现的综合指数是1。8,被评定为中下水平。而四个下等水平学生的指数就更被评定为下等水平。因此,这种成人化的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

表1心理状态表现评分表

(附图{图})

表2两课例对照表

(附图{图})

B课例是一改过去成人化的教学,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较新颖的组织形式和情景教学,运用“形象、游戏、竞赛、音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B课例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跑几步,一脚踏起跳区起跳,双脚落入沙坑,搭配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助跑跳远的基本动作,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美的精神情操和培养果断、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动作意念,通过“踏石过河”的游戏练习巩固学生踏跳的技能,又以“勇敢跳过小河”的活动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并把踏跳区假设为小河的边缘,这样才能更有保证跳过小河,使抽象的动作概念赋于有生活气息的“具体环境”中。运用“跑几点,一脚踏起跳区起跳,双脚落入沙坑”这一知识技能来“跳过小河”,克服假设中的自然环境困难。在身体素质练习中,我根据量力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小学生喜欢新奇异的心理,大胆尝试用小哑铃实心球配以立卧撑和纵跳内容来进行身体素质的循环练习,以四个同心圆的新颖组织形式,在动作编排上形象似一朵盛开的鲜花,配上节奏感强且轻快的音乐,使学生象在美丽的花中进行身体锻炼活动。形象中的教学,游戏中的竞赛,音乐中的陶冶,使学生兴趣盎然,干劲十足,个性得到较好的培养,注意力也能随目标的不断转移而提高注意的稳定性。从对照表中看出,B课例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的综合指数为3。83,高于A课2。67,被定为中上水平。下等级学生的一览表更为突出,高于A课3。04,这说明B课是成功。从注意特点、情绪状态、意志品质方面,对学生在两种不同教学条件下体育课的行为表现进行的`观测和对比分析,充分体现了采用“形象、游戏、竞赛、音乐”四结合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运用四结合法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地把全体同学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增进学生健康,促强体质,培养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最佳教学效果。

四结合教学法之所以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因为它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自身的心理活动过程达到较高水平。认识、情感、意志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它们的发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在密切联系中进行的,三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注意是认识、情绪、意志的特点和开端,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贯穿全课的一种心理表现。“四结合”教学法,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学生自身的意识倾向。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生动有趣的语言,变化多端的组织形式,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和积极活动的机会,使无意注意转换成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成为意志的强大动力。

五、结论

实践证明,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采用“形象、游戏、竞赛、音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按照教材内容灵活地运用,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个性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四结合”教学方法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它能较好地把学生吸引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是符合7-8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四结合”教学法是使体育教学生动活泼、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第7篇

通过资料数据显示,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回答能力是由不同的感觉所刺激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多次的统合训练而联系成的。

在我国小学生感觉失调原因分析,普遍都是由于外界对其刺激量缺失造成的,其表现为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心理、生活障碍等。

而本文立足于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启示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启示方法;分析探究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小学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运动教学”为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也是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随着当今我国的生活环境的全新改变,也严重的出现了很多感觉神经得不到好的发展的学生,统一叫做“感觉统合失调症”。

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现代城市当中学生的得病率已经达到了15%~35%。

尤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明显的增加了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几率,通过有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体育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得病几率。

一、感觉统合的含义概括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简称SI,其概念含义也是由英国有名的生理学家谢林顿首次提出的。

并在此的基础之上,经过相关的心理学家反复的研究分析,终于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以及如何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

并指出在孩童的大脑中具有相当高的发展、塑造性,而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是仅存在大脑中一个区域内单独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的时间、空间对大脑当中各个区域中的信息进行解释、结合。

而大脑只有达到灵活的转变,才能对事物的分析上产生正确的认知。

通过大脑接受到所有的信息进行全部整合,并逐个对大脑进行感觉上的刺激,经由大脑反复的分析综合,能够使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形式的过程就叫做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青少儿童的大脑在收到外界信息的刺激,以此做出正确的应答,而儿童一旦对感觉统合的缺失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脑、身体的协调性发展[1]。

二、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者产生紊乱现象

中枢神经是整个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基础,意味着要想找到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就要从最主要的中枢系统上分析。

由于学生的感觉统合是由大脑中很多中枢神经相互合作完成的,因此,不同区域中的感觉神经和不同区域中的枢神经之间的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感觉外物的任意一条中枢神经受到损伤或者出现紊乱都会导致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

另外,还有很多药物以及问题食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中枢系统紊乱,致使感觉统合的失调[2]。

2、大量的缺少对小学生感觉上的刺激训练

通过有关的数据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在产生感觉统合训练的时候是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已经逐渐开始了,但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收到的刺激想对比较小,也就意味着,对感觉统合的刺激是要在出生之后才可以进行的。

而当今这个逐渐现代化的城市已经很严重的“剥夺了”孩子的感觉刺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3]。

三、感觉统合的失调对小学生的影响

1、对小学生的学习上产生了影响

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低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是对学习产生困难,感觉统合失调下的学生在同比于正常学生在对学习的阅读、记忆、理解上都有着发展滞后的情况,缺乏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主动性。

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小学生在行为学习上也有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上课不注意集中、好动、调皮等,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较正常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的行为[4]。

2、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是通过外界事物的信息来获取的,而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来说,由于不能很好的对外界事物信息进行统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产生出不正确的主观思想。

虽然统合失调的学生在智力上都处于平均水平或者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受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导致其智力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低。

四、感觉统合的训练队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启示分析

1、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体育课相对于文化课来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以种实际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科,体育课的学习与文化课的学习不同之处也在于它并不是需要对知识的积累上,而是表现在身体素质以及体能等方面上。

正是由于体育课的这个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以及运动方法来进行教学的。

而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当中,体育老师应当充分的把教学内容与感觉统合相关的训练想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制还能帮助学生改正感觉统合的失调。

2、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能力

总的来说,很多感觉统合的训练原本就是一种体育技能,但是由于感觉统合设计到理论知识很广,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熟练的掌握其理论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的训练感觉统合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

3、组织“听海”类似的体育活动

听着海声,感受生命的运动,这种类似于“听海”的体育活动,它能有效的使学生开放自己的五官,并学会运用大脑进行思考问题,产生出试着动手去试一下的想法,让孩子可以在这样比较特殊的体育活动中真正的锻炼自我,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5]。

五、结论

当今,社会环境的改变致使产生出越来越多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而在这种情况下,以对孩子身体的刺激为主要的手段,结合目前小学生的需要,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的针对于感官刺激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的锻炼了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观。

参考文献

[1]李淑萍.基于感觉统合训练理论的基础体育教学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02:105-108.

[2]毛雪娜,竺本杰.探析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3,13:52+54.

[3]王喜霆.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08:40-43.

[4]井丽.刍议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融合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1:241.

中小学体育课衔接探讨 第8篇

我曾参加过一个有关《构建地方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 当时我们学校的子课题是《构建对口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实验研究》。现在这一课题已经结题,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我校完成了轮滑和乒乓球两项校本课程的定稿工作, 其他体育课内容也形成了本校的知识体系。但通过本次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也让我对体育课程衔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一、体育课程内容上衔接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 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也同样是衔接工作的最主要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各水平段的目标和要求, 所以中小学在体育课内容安排上也要形成递进式衔接, 特别是小学六年和初中一年的内容衔接, 要让学生自然过渡到中学的体育课程中去。在小学六年时要适当渗透初中一年的内容, 而在中学一年时也要适当复习小学六年的内容, 这样形成无缝链接, 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连续性而不会有跳跃感。

二、体育器材上的衔接

小学以游戏为主, 多垫上技巧和队列,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个别学校就在正常体育课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项目, 如独轮车、轮滑、花样跳绳等, 而到了初中, 学习的内容会有难度上的变化, 比如有胯裆跑、铅球, 单双杠、跳马等, 所以在小学和中学, 特别是对口中小学之间要明确对方都有哪些特色项目, 常规器材都有哪些, 再反观自己学校与对方学校存在哪些器材上的不足, 在器材上要形成同类可以不同样。比如初中有铅球, 小学就要有实心球、垒球、沙包等;初中有跳马、跳箱, 小学就要有跳山羊、矮跳箱等;在小学开设的特色项目, 在初中就算不能全员参与, 也尽可能开设小范围的特长班, 并在器材上给予保障。

三、体育教师之间听、评课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之间只有保持互相听、评课, 才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教学特点;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相互指出在教学上的一些意见, 明确彼此的教学目标和各自水平段的划分情况, 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知己知彼, 最终完成更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身体在发育, 陆续进入青春发育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出现逆反、叛逆、羞涩等心理特征, 而小学生时的爱玩游戏、听老师话, 服从、顺从的教学状况到中学后也有了改变, 体育教师的影响力也在下降, 所以通过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评课, 在与学生勾通时语言上的相互借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体育教师在对待学生态度转变上的衔接

小学的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主, 大多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方方面面。因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示范法教学, 他们模仿能力强, 但注意力不易集中, 而且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教师一般会把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像哄自己孩子一样, 语言比较直白,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但表扬、鼓励或批评都会直接表达出来, 用婉转含蓄的语言, 学生反而不易明白, 预期效果不好。而初中生这时候陆续进入青春期, 小学时期的情景教学会让他们觉得幼稚可笑, 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觉醒, 有自己的判断力, 不再一味服从, 而是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再用小学教师的语言去表扬或批评学生, 学生会很难接受。学生对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需求在增加, 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和健身健美使得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和技术技能有了新的想法。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关键不仅有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 还有在教学中把握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体育课程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教学, 如何让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这就使得体育教师在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五、体育教学评价的衔接

小学的体育评价多是以技评的方式完成, 而中学非常重视中考和高考时的体育加试成绩, 所以教学评价也相对集中在这些加试的内容上, 中小学在评价的目的上就存在不同, 将直接影响体育内容的设置, 所以做好评价上的衔接也是体育课程衔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六、体育特色项目的衔接

小学因为升中学没有对体育成绩进行过多要求, 所以就开设了一些特色项目, 而升入中学后, 因为有了体育加试, 各学校体育课的重点都放在加试内容的教学和练习上, 所以往往中学不会继续开设对口小学的体育特色项目。这样一来, 小学所学的特色项目没有了延伸, 所以我个人认为, 中学应在特色项目上给予保留, 即使是缩小范围, 那怕只开设一个特长班, 也是对特色项目的一个延伸, 有些项目甚至是对上级运动队输送人才的一个保障。比如小学开设羽毛球特色课, 到中学后如还开设或有特长班, 这样对那些在羽毛球上有发展的学生就会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上一篇:场所安全标签下一篇:SimTrade上机模拟贸易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