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2024-05-27

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精选7篇)

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第1篇

2022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总结(镇乡)

2022年,xx镇党委以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目的,将党员教育抓在平常、融入经常,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使全镇党员教育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班子教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校长的党员教育培训学校校务委员会,并制定了《x镇党委关于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制定了全镇全年党员培训课程表,课程包括五大类:政治课堂、红色课堂、绿色课堂、感恩课堂、群众课堂。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党员教育活动。镇党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主要内容,通过集体学习、自学、座谈研讨等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史”教育学习培训,加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领导干部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史”开展党课宣讲,深入各村党(总)支部参与学习讨论,讲授“严明政治纪律和严守政治规矩”“牢记党员第一身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专题党课。用好网络学习资源,通过“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开展党史学习,到x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参观革命历史,观看《党史故事100讲》,参与党史知识答题活动。坚持做到学思践悟、学以致用、以知促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摸清我镇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发展方向。

(二)加强党员干部培训,确保全员覆盖。

抓好日常学习培训。制定《x镇党员培训2022年学习计划》,通过集中学习、视频会议、网络平台上门送学等培训方式,组织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截至目前,x镇共开展集体党员教育培训活动x余场,参训人次达到x余人次,基本涵盖了全镇xx岁以下所有党员,人均参训次数在x次以上,总学时达到了x余个。加强党的宗旨、党史国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内政治文化等教育,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围绕“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四个合格”“不忘初心使命”等开展专题研讨。积极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理论测试,合格率达xxx%。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x精神集中培训。开展以“深化党史学习、诵读红色家书、感悟初心使命”为主题的诵读红色家书接力活动,在线聆听“名家大师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组织党员干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体会感悟、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展讨论交流,做到思路清、方向明,形成浓厚学习氛围。

(三)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培育优良作风。

党委将敢负责、敢担当、善作为当成年轻干部选拔标准,通过“搭台子、压担子、竖梯子”,及时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到合适岗位。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跟踪考核,每半年报告一次教育管理和实践锻炼情况,重点强化对干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廉洁自律和政治素养方面的监督监管,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督导狠抓落实。

一是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x次以上的集中学习或讨论,每季度进行x-x次专题学习研讨,每年集中学习研讨时间不少于x天。

二是强化个人自学,要求党员干部每年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提倡利用x小时以外时间读书学习,每月自学时间不少于xx小时。

三是建立集中学习考勤制度,实行严格的考勤管理,干部因公、因事不能参加学习活动,需提前向支部书记请假,出勤情况计入年底考核。四是建立学习档案管理制度,对干部学习要求做到“四有”,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总结、有集中学习讨论记录、有学习体会。五是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督察机制,定期对各村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适时通报;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通过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指出不足并指导改进。

二、特色亮点

我镇在党员教育会上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充分认识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依托xx镇xx村的xx山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学党史、感党恩”重现xx山剿匪战斗活动,并自制了微党课:《xx山剿匪七英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回顾奋战历程、缅怀革命先烈、在追寻红色记忆中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xx新发展。发挥xx山拓展训练基地的优势,组织党员开展实景训练,在体验中追寻党的光辉历程,在体验中不忘初心和使命。同时对内对外,利用

“三会一课”、信息公开、下乡入户等方式,积极宣传宣讲党员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和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推动党员教育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网格,并不断总结提升我镇党员教育的经验做法和进展成效,为党员教育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掀起了全镇学习贯彻热潮。

三、存在问题

(一)系统性教育培训不足。

党员教育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以会代训,以学代训较多,时间较长的脱产培训学习较少,之间培训计划连续性不够强,系统培训与干部岗位和个人需求结合得不够,学习培训的内容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效果不够明显。

(二)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

由于人员较少,一人多岗现象普遍,党员干部忙于日常业务性工作,普通党员忙于生计,导致系统性进行学习时间有限,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集中学习培训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每个工作岗位具体明确的标准要求,激励约束措施有限,部分干部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面对新工作、新业务的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打算

(一)系统规划,增强针对性。

围绕党建和全镇工作任务,制定2022至2025年中长期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时间,对党员进行集中轮训,力争党员干部能够进行系统性学习。

(二)创新方式,增强实效性。

开展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争当“知识性”党员主题活动,注重教育培训方式创新,通过请专家学者、外出参观学习、网络学习等方式,为党员搭建形式多样的培训平台,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

(三)强化激励,增强长效性。

探索完善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考评制度》,对学习培训的时间、内容、标准做出明确安排,加大奖惩力度,将其与村目标考核、干部考核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X乡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根据县委组织部党员发展培训的通知精神,今年我乡党委很好的完成了党员发展工作并及时对党员们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

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乡党委重点工作中,明确乡、村党组织主要领导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强化了乡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责,为全面做好全乡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夯实了基础。同时在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中,乡党委从建立健全和完善机制入手,认真制定了2022年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工作计划,明确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又突出了不同阶段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从机制上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落实。为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提高整体水平,结合“三会一课”、牧民夜校、乡村两级干部职工、党员群众大会等集中学习120余次,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不断规范村级党员活动室建设、不断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了课堂教与现场学的结合,既保证了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又增强了党员科技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勇于创新,着力开拓教育培训新模式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我乡将今年发展正式党员9人,预备党员9人,积极分子12人,纳入“三会一课”制度学习,针对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着力开拓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模式,以便使广大农村党员及时得到充电、提高和发展。为确保老党员、行动不便党员及时了解惠农政策,在上半年开展送教上门活动2次,并根据党员的意愿,由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安排,有效发挥了党员人尽其才,学以致用的模范作用。

三、党员教育培训的几点体会

我乡党员教育培训之所以能够取得定成效,全面提高了党员的素质,使全乡党员在文明建设中以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一是强化了乡党委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高度重视,否则营造不了浓厚的教育培训氛围。二是教育培训的形成要灵活,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性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发展的效果。三是制度要严,职责明确,才能实现常抓不解,取得实效的目标。

四、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打算

我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是由于牧民党员普遍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在接受教育培训的受益程度上参差不齐现象比较突出,有待于强化措施,认真落实。

二是部分牧民党员对学习培训缺乏认识,参与性不强,必须加强教育,增强积极性。

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第2篇

X县城X社区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创新网格服务模式、搭建网格共治平台、建立志愿服务机制,坚持网格覆盖、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协同发展,以“小网格”激活了城X社区治理“大合力”。

一、构建新格局,实现精细化管理。

为了提升网格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X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了1+10+X的特色服务体系,1是一个社区,10是十个专属网格,X是若干个到社区报到的党员(兼职网格员)和专业服务团队。创建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网格长+楼栋长+志愿者”的党建引领格局,实现网格化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按照县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因地制宜将城区21个社区共划分为246个居民网格,共选出了890个楼栋长,切实做到了纵横覆盖、不交叉重叠,确保网格保持合理的管理服务密度。同时实施制度上墙、工作流程上墙,探索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二、织密一张网,打通最后一公里。

把各级组织联起来,把各方力量统起来。开展“四化覆盖,先锋到格”党建引领网格化工作,挖掘和整合社区资源,构筑社区与共建单位“利益共存、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双向服务、双赢共进”的新的工作格局,“平战结合”工作模式,将共驻共建单位下沉党员充实到辖区网格当中,建立“驻格先锋队”,实行“N+1”多名党员驻一格、“1+N”一名党员包多户模式,切实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建立网格党支部,确保战斗堡垒在网格覆盖、党员力量在网格集结、先锋作用在网格体现,形成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网格服务队伍,实现基层党建网和社会治理网“一网融合”。

(一)创新网格服务模式,变单项服务为专业力量,拧成“一股绳”。

针对网格内管理服务的需求和每名党员的特长,设立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等岗位,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职责。健全专业力量与网格员队伍联动协作机制,指导社会力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让更多的专业化帮办力量直接下沉到网格,从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环境美化等多个角度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建立“逢五进格”工作制度,成立“社区周五志愿服务队”,每周五为辖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开展爱心服务,对小区内的垃圾、小广告进行清理,受到居民一致好评;组建文明劝导队,主要对外出不戴口罩、扎堆聚集、不文明养犬、乱丢垃圾、乱摆摊点、出点经营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各社区联合辖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爱心医疗服务队”,定期为辖区居民开展知识讲座,义诊等常态化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普及养生知识。辖区各社区书记担任指挥长,每个社区选派一名工作人员担任协管员,广泛发动共建单位内部具有专业技能和奉献精神的党员群众共同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充实志愿者队伍,沟通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为民帮办合力。

(二)搭建网格共治平台,变社区独唱为社会合唱,同下一盘棋。

强化区域化理念,网聚资源、互联互动,调动各方积极性,由网格党小组牵头,统筹共驻共建单位力量,积极参与网格治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由社区党组织和网格党支部牵头,把网格责任单位、在职党员、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组织发动起来,共同抓好网格区域内的基层党建、创文明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工作,切实推进城X基层治理精细化,真正实现共治共享。建强网格党支部这个核心,引领网格居民自治,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积极带动群众参与到社区网格治理工作中,使社区服务更接地气。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微信群,由网格员担任群主,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将惠民政策、办理业务所需资料、公示信息等发布于群内,居民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在群里反映咨询。通过网格模式,单一扁平的政府管理变成了多元参与、多维立体的社区治理,形成共治合力。

(三)建立志愿服务机制,变临时支部为常驻队伍,结成“一家亲”。

探索建立了网格连心工作机制(日汇总、周会商、月分析、季考核)、网格暖心服务机制(日上门、周反馈、月问记、季评议)等网格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以明确责任促进精准履责。组织党员以社区志愿者身份到网格内认领岗位,以贴心服务赢得群众支持,按照队伍不散、人员不走、服务不断的要求,打造一支群众身边守望相助、暖心永驻的志愿服务队伍。将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等整合起来,变原先的“各自为战”为“兵团作战”,实现“一条龙”“一站式”志愿服务,把党员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起来,发动党员志愿者开展集中式、个性化服务,构建了立体化志愿服务模式。开展上门入户结对服务,建立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困难群体信息库,由党员志愿者带头就近结对帮扶,开展帮扶结对工作,与帮扶对象结成“一家亲”,关爱保障常态化。

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第3篇

关键词:新中国60年,研究生教育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实现了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同时, 我们还以研究生教育大国的雄姿崛起在世界东方的华夏大地上。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 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 也反映着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影响着国家的世界竞争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向高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的当代世界形势下, 以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研究生教育, 成为国家建设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 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回想60年前, 当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人无不痛切地看到, 我国高等教育十分落后和弱小, 研究生教育更是接近空白。194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只有629人, 平均每百万人口才有一名研究生。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 发端于19世纪初、中期的德国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 此时己经成千上万地大规模培养, 无论是数量或水平, 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60年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尽管道路并不平坦, 经历着许多艰难曲折, 但一直奋力前行, 终于登上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历史高度。到2008年, 我国在校研究生达到128.3万, 为1949年的2000多倍, 其规模居世界前列;其中, 授予博士学位人数, 2005年已超过最早实行研究生教育的德国, 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也达到了每千人中有一名研究生;60年来, 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近30万人、硕士学位200余万人。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就和进步!我们是怎样取得这样举世瞩目、后来居上的发展呢?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60年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一、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可以说自现代高等教育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清末的“大学院”和“通儒院”就己经是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经过民国初期的“博士会”和“研究院”, 到20世纪30年代,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高等教育学位体制开始形成。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仍只在少数大学培养少量硕士生。1947年在校研究生数量最多时, 全国总共也只有424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旧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十分落后, 其根本原因在于,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下, 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独立自主, 贫穷落后的经济和社会也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加之军阀混战、日寇入侵, 在战火硝烟中, 高等教育尚且艰难度日, 研究生教育更无从谈起。

新中国的诞生, 为高等教育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 也为研究生教育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 如何发展也处于不断探索和改革过程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 虽然百废待兴, 而且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和战争威胁下, 党和政府仍然重视发展高等教育, 并且给予研究生教育以特别关注。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 就规定大学及专门学院“得设研究部和研究所”。1951年政务院颁行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规定“大学或专门学院得设研究部, 修业年限为2年以上, 招大学及专门学院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 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由1949年至1953年, 在校大学生增长将近一倍的同时, 在校研究生发展到4249人, 增长近6倍, 相当于解放前最高时的10倍。

1953年开始, 学习苏联, 探索建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1953年, 高等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 (草案) 》, 1954年又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 (草案) 》。1954年还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草案) 》的拟定工作。从1954年至1956年, 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155人增至2235人, 在校研究生也增至4841人。但是, 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1958年的“教育革命”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本专科招生成倍增加的同时, 研究生招生却锐减到原来的1/10, 在校研究生数下降到1635人, 仅相当于1956年的1/3。但是, 中央很快发现并纠正了“教育革命”中“左”的错误思想, 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9年教育部拟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意见及195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计划和选拔考试方法》, 对研究生教育重新肯定并做出规定。1960年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中, 专门列出一章, 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规定, 使研究生教育重新获得稳步发展。从1959年至1965年, 研究生年招生人数保持在1000-2000人, 在校生人数保持在4000-6000人。但是,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十年浩劫”, 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从196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 到1978年恢复招生, 研究生教育中断达12年之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和辉煌成就。这一时期, 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重新“从零开始”, 高速发展, 突飞猛进的30年。1977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一下子就把招生人数定在8500人的高起点上,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开创了高等教育领域内学位制度建设进入立法的历史, 是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以后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30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 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977年至1985年, 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的时期, 8年中共招收研究生128271人, 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17年招生总和的5倍多, 1985年招生46871人, 在校生达到87331人, 分别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最高数的14.2倍和16.2倍;1985年至1991年, 是适度控制、平稳发展的时期, 表现为招生人数逐年有所减少, 到1991年, 年招生数不到3万人, 在校研究生与1985年持平, 这是快速增长以后为保证质量所必然采取的措施;1991年至2004年, 是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 年招生数增至1999年的9万多, 8年平均增幅达25%, 到2004年, 年招生数更激增至32.6万人, 5年平均增幅达50%, 在校研究生人数2006年就突破了百万, 达到110万人, 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2006年以后, 是增速减缓、回复平稳发展的时期, 年招生人数增长回落到10%以下, 贯彻了整个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大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稳步发展方针。

纵观6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 可以看到, 前30年, 是研究探索、曲折反复、缓慢发展的阶段;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 则是坚定方向、快速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我们应当肯定前30年探索和奠基的成就, 尤其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辉煌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二、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

60年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在极其弱小、近乎空白的状况下, 经过不懈的奋斗, 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其根本经验, 是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辟了宽广的发展前途,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道路, 把我国引向了高等教育大国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高峰。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逐步加大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 这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 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多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的支持, 这是能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就和经验,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 提高水平, 完善体系, 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不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政治上、经济上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和控制, 高等教育也不能完全独立自主, 高层次人才培养更是基本上仰仗出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在政治上独立了, 经济上也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 但在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方面, 仍然难以摆脱依赖外国的局面。当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蓬蓬勃勃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努力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的时候, 面对的是人才缺乏,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和战争威胁, 除少数爱国的留学人员和华裔学者冲破重重困难返回祖国参加建设, 基本上依靠苏联派出大批专家帮助我们设计大型工业建设项目、指导建设工作, 同时, 也大量依靠苏联专家, 帮助我们建立一批各行业的专门学院、帮助培养研究生。也正是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 我们打下了发展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在国内培养了第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1960年前后, 苏联专家全部撤走,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受到了很大限制, 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 缓慢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 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 到改革开放初, 我们重又面临着实现“四化”人才匮乏的瓶颈, 不仅高层次人才吃紧, 大学毕业生也“青黄不接”。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 果断做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 高等教育是首先实行的领域之一。一方面大力改革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大量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实际上是依靠外国教育资源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虽然后来百万留学人员中只有约30万学成回国, 但正是这一批宝贵人才和国内源源培养的200多万研究生会合, 组成了高层次人才大军, 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 支持了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 我国博士学位授予高校和科研机构单位达到347个,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697个;博士、硕士授权点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专业;既有学术型学位, 也发展了多种专业学位;既有大批在校攻读学位的研究生, 也开通了在职自学或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渠道。可以说, 基本上建成了较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较完善的学位授予体系, 保证了一定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本上能适应各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而, 我们可以向世界宣称, 中国人不能独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从根本上结束了。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2.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骨干人才和高科技的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同样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始终时刻关注质量的提高。保证和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要有较高的科技发展水平和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改革开放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 除政治和社会因素外, 也受到科技发展水平和教师队伍水平的极大限制。当时, 高等学校科研开展不够, 科研机构基本上不培养研究生, 和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基本停止, 因而研究生教育缺乏基本的高科技支持,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改革开放以后, 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高校“既是教育中心, 又是科研中心”的号召下, 高校科研迅速发展起来, 大大提高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科技水平;大批出国留学人员特别是访问学者回国, 迅速壮大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力量;一批科研机构也开始招收研究生, 成为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在不断加强国际教育和科技交流的同时, 还开展了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 等等。这些因素, 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与此同时, 在政策措施上也不断加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在立法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从法制上规定了学位授予标准、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核和学位授予的管理, 为质量保障建立了法律依据。在政策措施上, 1985年就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评估, 从教育条件、教育工作、教育质量上进行监督和评价;1987年开始评选和建设重点学科, 加强了研究生教育基地的建设;1991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和1998年的“985工程”, 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一项核心的重要内容;1999年开始, 进行每年评选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有力地促进了博士生培养水平的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 着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直到2008年, 经广泛深入调研, 完成了《中国博士质量报告》, 这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政策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最终反映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骨干人才和高科技智力支持。我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研究生, 已经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科技骨干, 有一些已经成为了领军人物。据一些统计资料, 近30年来,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我国博士达到70%以上;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 具有我国博士学位的第一完成人占84.6%;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中, 90%是由我国培养的博士、硕士担任的;在许多高科技领域, 如“神州七号”、“嫦娥工程”, 我们培养的博士、硕士逐渐接替老一代航天人, 成为新的骨干和领军人物;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 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逐步提高, 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新一代硕士、博士生导师, 担负起进一步壮大、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重任, 正在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条战线。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等许多方面, 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现了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有力的证明。

3. 推动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

60年来, 在我国为建设高等教育大国而奋斗的历程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始终是未曾明言的不懈追求, 因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系统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而研究生教育水平, 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 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为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211工程”和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中,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提高质量水平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百余所重点建设大学, 也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 为使研究生教育由少量培养发展为较大规模培养, 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在水平较高的大学建立研究生院。现在, 在重点建设的高校中, 设置研究生院的有56所大学。这56所大学担负着全国48%的研究生培养任务, 科研经费占高校总数的58%, 获全国科技三大奖项数占68%, 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占67%。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 研究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断提高, 其中较高的, 北京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达到1∶1.22, 清华大学达到1∶1.3, 接近国外高水平大学水平。现在, “211工程”经过一、二期建设, 进入三期建设, “985工程”经过一期建设, 进入二期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就, 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与世界一流水平高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重点建设高校的进步和成就, 也推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重点建设高校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带动了所有高校的科技发展, 提供了优秀的教师来源和宝贵的教学经验, 建立了优秀教学资源平台, 并且通过交流、合作、进修、对口支援, 直接帮助一大批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和提高。这就使我们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 不仅有一批高水平大学作为骨干和核心, 也促进了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整体发展和水平提高。

4. 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的形势下, 加强国际科技和教育的交流合作是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 扩大开放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发展形势下, 如何积极应对这种充满着矛盾的复杂形势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 主要在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展开。60年来, 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成就卓著。

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初,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都基本上是单方面的, 即基本上是学习和依靠外国的先进科技和教育。解放前依靠欧美, 解放后依靠苏联, 没有相互的平等地位, 处处受制于人而不能独立自主。为了摆脱这种极为被动的状况, 我们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一方面,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依靠自己的力量, 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航天工程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 坚持对外开放, 努力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上立足国内的历史突破, 我们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 才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平等地位, 开始摆脱单方面依靠外国、受制于人的不利状况。过去, 我们到国外留学的人员累计有100多万, 而来华留学生很少;现在, 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 到2007年, 已有184个国家的16万名大学生在我国464所高校学习和攻读学位。过去, 来华留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化, 集中在本科层次;现在, 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留学生不断增加, 有一些还攻读研究生学位。过去, 由于科技落后, 许多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我国都无人参加, 更绝少在中国建立国际学术组织和召开学术会议;现在, 绝大多数国际学术组织我们不再空位缺席, 在我国举行的学术会议也逐年增多, 2007年, 仅“211工程”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就多达1426次, 派出参加国际学术合作研究14239人次,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到国外讲学的达7万多人次。过去, 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 可谓凤毛麟角;现在, 仅以我国早期设置研究生院的28所大学与美国高校联盟 (AAU) 61所最好大学相比, 从1995年到2005年, SCI论文发表校平均数由1∶15.1缩小到1∶3.6, 被引用次数由1∶51.7缩小到1∶6.2。这许多快速而巨大的发展变化充分证明, 由于我国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和高等教育大国,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发生了由单纯依靠外国到取得真正独立自主平等地位的历史性变化, 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当我们欢庆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我们所取得的伟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而无比自豪的时刻, 我们也不能忘记党的十七大所告诫的:“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没有变”。就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来说, 我们虽然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梦想, 及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迅速崛起, 但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要求, 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强国和研究生教育强国, 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很大, 但在大学生中还只占4%, 与人口基数相比, 也仅占0.1%。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 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 受到很大制约, 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 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 也还没有走到前列,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 以提高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是我们未来的必然选择,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也必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要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就要求我们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 着重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 加强“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 改进培养模式, 优化教育环境和条件, 特别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着力提高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 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 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 开发和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 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不断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差距, 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地期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指引下, 有60年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良好基础和发展经验, 有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支持和保障, 有国家建设需要和人民期盼的强大推动力, 再经过几十年努力, 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研究生教育强国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谢桂华.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第4篇

回首一年的工作,我觉得以下几点是班主任必须做到的:

一、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

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尊敬的声誉和威望,它是作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比如:在工作中按时到,在公众场合不嚼口香糖,不吃零食等。无形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应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利用早读课、思品课甚至专门抽出时间继续学习、巩固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课下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三、要及时表扬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

我在以往的管理和教学中,不善于表扬学生,对学生过于严肃,我感觉效果不好。在本届学生中,我采用了及时表扬,适时奖励,效果还不错。比如:平时作业好的,课堂发言积极的,口头表扬,学期中学习成绩优秀的,进步的,班主任可以组织发一些奖章或奖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其实学生很在乎这些,虽然有时只是精神上的,但很有效果。

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它本身就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来完成的。社会机制尚未启动,作为教师,我们能启动的也只有家长了。只有唤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让他们与教师同步,我们的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应注意,常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身体、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应该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

一年级时,班里接收了几个年龄不够入学而家长又认为孩子特别聪明的学生。这给老师出了很大难题,首先是这些孩子还不懂什么是上课,课堂上随意性特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把他们放在最前排也无济于事;再者是因为这些家长就认定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回家后对他们学习上的管教也很放松。针对这种现状,我多次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白孩子现状,再告诉他们其他家长好的做法,以便让他们借鉴,拿出以教师和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成长的例子进行激励……经过多次接触,家长意识有了转变,开始关注自己的学生,并主动与老师联系。年终考试中,那几个孩子都达到了优秀,有的还考了满分,这些单凭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做不到的,所有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这样能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及品质得到提高。我通过利用教材、生活中的琐事、阅读、班会等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教育他们在感受到家人、教师、同学对自己爱得同时学会爱别人。让他们明白“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一个人好不叫好,大家都好了才叫好。”的道理。这种教育在学习生活中被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小组值日时总有同学主动来帮忙;优等生主动与学困生结对子;老师也总能听到家长说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之类的称赞……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同学们平时互帮互助的结果,这也足以说明爱的教育已经在班里开花结果了。

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第5篇

我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努力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以“严”字为本,打出责任落实的重拳。

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党建工作“一线总指挥”,落实党建责任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作为县级组织部门,我们积极健全明责、履责、考责、问责的党建责任闭环,纵深传导“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理念,把责任明确起来,把压力传导下去;不断健全“1+2+N”考核体系(“1”即综合考核实施办法,“2”即高质量发展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N”即各高质量发展考核牵头单位制定的实施细则),适度提高党建工作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倒逼党建责任落细落实;探索实施党建“赛马”机制,将党建各项重点任务的指标量化,定期对党建工作进行巡察调研,按总分值进行排名通报,推动各级、各领域党组织书记严抓首责、严格落实,真正构建起党建工作“书记抓、抓书记”的格局。

二是坚持以“创”字为先,做好品牌塑造的文章。

党建工作要做扎实、要出亮点、要扩大影响力,关键在于党建品牌的创建。可以说,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载体,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是提升党建工作质效的有效途径。我们坚持以“三有一创”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抓手,继续深化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深入挖掘出一项项有代表性的工作、一个个有代表性的支部、一群群有代表性的党员,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过得硬的党建品牌,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从重点领域向全领域提升,从强基础向强功能提升,从有特色向创品牌提升,铸就干部创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第6篇

高新区*街道党工委:党建引领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1)

*高新区*街道辖区面积*平方公里,现有城市社区*个、村居*个,各类企业*万家,*余处在建工地。辖区包括小区*个,常住人口*万,总人口近*万。是高新区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的街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街道一如既往坚持党建引领,牢牢践行“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充分发挥党建保障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保证。

一、以党建为引领,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

加强组织领导,打造强大工作合力。在疫情爆发前,街道党工委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于1月22日、1月26日召开动员会议,对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体机关干部、村居、社区工作人员停止年休假,大年初二即全员上班。建立党工委班子成员、各片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日调度例会制度,总结前天工作,安排部署当天工作,就重大疑难问题集中研究解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办公室)、疫情防治组、宣传舆论组、市场交易管理组、社会随访组、应急保障组、社会稳定组和党建保障组等13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责任与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创新防控体系,掌握疫情防控抓手。推进网格化管理,将原定*天完成的“铺网”计划短短15天就完成。建成“街道大工委-片区综合党委-基层党组织-网格党小组-楼院中心户”五级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1:4000的比例精准绘制网格图,每个楼栋上标注网格员、户数等,在*个网格上布置*名网格员。发挥好网格化排查作用,将全体机关干部进行网格划分,到所包村居、社区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党员、物业人员、楼长、志愿者等力量,依托微信群、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摸排效率大幅提升,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户、*人的摸排任务,为疫情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突出群租房摸排治理,督促业主、中介公司签订承诺书,对违反规定的联合城管、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进行处罚。配合公安机关、卫生服务站,做好湖北返济人员、境外人员等重点人群排查随访工作,督促居家隔离人员及时检测体温,提供生活用品、食物等生活保障,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消毒处理。对违反居家隔离措施、擅自外出的联合公安部门进行训诫。

建立战时机制。建立党工委班子成员、相关业务部门24小时值守制度。及时封闭辖区*个小区,设立检查点*个,相关人员24小时值守做好进出小区人员登记、检查、排查、扫码和测温等管控工作。围绕防控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各片区、部门各负其责,互相补位,强化风险评估、信息通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等各方面配合,提升协作处置效能。联合公安机关、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场监管部门到酒店宾馆对自行隔离人员检查摸排。环卫公司对果皮箱、垃圾桶、垃圾中转站、公厕进行定时消毒,维护好公共卫生安全。抽调各部门精干力量,组成数据统计组、社会随访组、会展中心分流工作组、留观组等突击小组,齐心协力攻克急难险重工作。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

“三驾马车”相互配合,发挥了社区疫情防控中流砥柱作用。截止目前,街道共摸排出湖北来济856人(其中武汉*人),省外来济*人,境外来济*人。加强与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管理局、城市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已摸排房租租赁数量*套,其中东城逸家小区已有136户租赁业户开展自行整改。

二、以党建为旗帜,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街道党工委率领36个村居、社区党组织和2400余名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主动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为攻克机场及火车站人员分流、数据统计、社会随访、九州通药业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街道党工委部署成立会展中心分流点、数据统计组、社会随访组和九州通留观点四个临时党支部,做到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工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站在第一线。带头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及时、快捷、有效地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治信息,帮助释疑解惑,消除恐惧心理,坚定必胜信心。主动认领党员

“先锋岗”“示范岗”和“责任区”,带头坚守工作岗位,全力做好应急值守、筛查排查、动态监控等工作。村居、社区广大共产党员日夜通过打电话、微信、上门等各种形式进行疫情人员摸排,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短时间内就摸清了底数;参与门岗管控,对来往人员和车辆进行登记、测温、扫码,筑牢健康防线;参与重点人员管控,对居家隔离人员做好上门测量体温,提供生活需求等基本生活保障。

全面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设立电子屏、横幅,在宣传栏、公示墙等显要位置悬挂,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话、微信群等渠道,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疫情认知和防控能力。根据上级印发各类宣传资料要求,街道及时印发了《关于实行“十个一律”加强村居疫情防控的通告》《关于进一步规范外地来济人员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入境来鲁人员须知》等资料,在各个小区出入口、单元门口及电梯等公共位置张贴,确保上级政策户户知晓、人人明白。截至目前,街道张贴发放一封信、通告等*万张,悬挂条幅*余条,设立电子屏*个,发布各类宣传通讯*余条,点击量*余万。

全力增强服务保障水平,助力辖区全面复工复产。疫情期间,街道人社服务中心开通了“不见面,即刻办”“云通道”,提供“线上”业务办理和咨询服务。积极落实援企稳岗的各项优惠政策,累计办理小微企业一次性补贴*余家、十大千亿企业一次性补贴*人,小微企业大学生社保补贴*家企业,大学生一次性奖补企业*家、4050困难人员社保补贴*人,小微企业担保贷款*家。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工作。摸清特殊人群底数,并全部建立台账。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对摸排出的所有困难群众逐户登门走访,累计入户走访*余次,对*名特困家庭走访慰问。办事处还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相关工作。畅通救助帮扶渠道,对疫情防控期间新申请低保、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等政策性保障的,优化简化审核程序,做到当月审批、当月发放;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采取“先行救助,后补齐手续”方式实施救助。与此同时,街道统一制作工作证、临时出入证、健康通行卡,为强化小区管理、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截止目前,累计办理人员通行证*万余张,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万余张。

三、以党建为保障,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认真做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考察识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鲜明树立担当作为用人导向。急难险重任务是考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的试金石。

*街道疫情防控任务极其艰巨,在九州通医药公司防控、数据统计、社会随访、会展中心分流留观等重点工作中,一批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圆满完成街道党工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对这部分干部,街道党工委将会重点关注与培养,为其施展才华提供更大舞台。

及时宣传表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现突出的数据统计组房腾、社会随访组王震、未来城社区陈静、舜信社区赵娜等同志获得*市和高新区相关部门的表彰。依托管委会、街道微信公众号及微信群,新华网、大众网、舜网、齐鲁壹点等各级网站,《*日报》《大众日报》等重要媒体,大力宣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励广大职工向先进看齐、向榜样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在街道微信公众号开辟《战“疫”进行时》专栏,对表现突出的集体、个人、经验做法等进行了大力宣传。《*日报》刊登了街道五级网格建设、战时机制下的社区治理、未来城社区、*社区抗疫经验做法。3月28日的《大众日报》在《我省筑牢境外疫情输入防火墙》一文中介绍了街道五级网格防控经验。*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创新天下》栏目先后播出了*社区、北胡居、未来城社区疫情防控主题节目,*社区党支部书记徐常哲、凤凰国际社区党支部作为“发现榜样”典型个人和党组织分别录制了微视频。及时的宣传表彰为一线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疫情防控这场持久战能够打得稳、打得赢。

积极做好在疫情防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众多共产党员在危急和困难时刻挺身而出,处处冲在前、干在前,对其他职工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起到了榜样引导作用。他们对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认识,积极向身边的共产党员学习。街道党工委共收到39封来自战疫“火线”上的入党申请书,同时许多入党积极分子也在“火线”提交对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书。街道打造“云端”课堂,加强入党积极分子远程培训。40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钉钉软件进行在线学习,通过线上小程序考试,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和培养考察,做到了特殊时期党员发展教育不掉线、不断档,确保为街道党员队伍及时注入新鲜活力和有生力量。

下一步,*街道将牢牢抓实党建引领主线,全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积极破解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模式为抓手,构建起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为高新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街道:党建引领凝心聚力筑牢疫情防控“红色堡垒”(2)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街道迅速行动,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安排部署工作,组织街道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坚守防“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党建引领,加强“思想武装”

连日来,*街道多次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对疫情防控工作再强调、再部署、再落实。

*街道党工委书记做出重点强调,*街道党员干部要思想认识再提高、防控措施再强化、防控责任再压实。依靠党建引领,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统筹做好排查管控、物资调度、人员配备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保障辖区居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二、党建引领,筑牢“红色防线”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街道按照上级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疫情防治专家联络组、宣传教育及舆情处置组、社区及交通管控组等8个专项工作组,各组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防控工作机制,以过硬担当、过严措施、过高标准抓好疫情防控保障工作。

三、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合力

*街道班子成员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全覆盖排查辖区内重点区域的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以党组织的全覆盖调动各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凝聚社会防控合力。街道对党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进行合理分工,织密织牢社区网格,严格落实街道和社区干部网格包保责任制,努力构建群防群控责任体系,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下一步,*街道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按照上级《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要求,践行初心使命,多措并举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动彰显红色力量,以扎实过硬作风确保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坚定不移地守好*街道疫情防线,切实守护辖区居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力疫情防控(3)

在这场疫情防控大考中,*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社区网格化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织牢织密

“疫情防网”,让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一、强化党建引领,织密防控网格

*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行“党建+网格”疫情防控模式,迅速组建了一支由下派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疫情防控队伍,参与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冲锋在前,24小时坚守防疫最前沿,真正实现了群防群控、联防联治,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在疫情防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党的旗帜在牢牢地插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同时强化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13个小区,20个网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将各个小区打造成严密、安全的“抗疫堡垒”。

二、科学规划部署,做好核算检测

*社区委迅速行动,积极响应,全方位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落实落细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各核酸采样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信息登记人员、咽拭子采集人员分工有序、密切配合,居民按照引导有序排队、扫码、测温、采集咽拭子。检测现场秩序井然、流程规范、防控措施到位,核酸检测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为了照顾不便下楼进行核酸监测的病患和老年朋友们,做到应检尽检,社区为他们安排了上门核酸检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14轮核酸检测顺利完成。

三、广泛宣传动员,做好群防群控

为确保核酸检测工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社区积极通过微信群、喇叭滚动播放、专人流动宣传、张贴公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核算检测宣传动员工作,及时发布核酸检测公告,滚动播出疫情防控知识,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核酸检测,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上门摸排,进行“拉网式”、“地毯式”全覆盖、无死角排查,切实做到全覆盖、底数清、情况明、隐患除,确保核酸检测采样等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四、落实管控措施,守护居民安全

202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第7篇

**市教育局

教育统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风向标”,是领导科学决策、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多年来,我局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统计工作,把它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抓紧抓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按照上级局教育统计工作的要求,以“服务基层、服务学校、服务改革发展”为宗旨,加强了教育统计规范化建设,力求使统计数字真实、科学的反映教育发展状况,充分发挥了教育统计的参谋作用,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教育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的教育统计工作有了领导重视,教育统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就有了保证;有了领导重视,教育统计工作环境就会大为改观;有了领导重视,教育统计的职能便能充分发挥。近两年教育统计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绩,是与我们切实加强对教育统计工作的领导与重视分不开的。在教育统计的机构设置上,教育局实行了一把手工 程,我们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秘书科、人事科、义务教育科、高中科、职业教育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统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的教育统计工作。教育局召开的每次教育统计工作专题会议、都让中小学校长参加,主管局长都亲自到会做重要讲话,让基层学校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我们还要求全市所有学校都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亲自任组长、由后勤校长、后勤主任、财会人员为成员的统计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统计的把关工作。通过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为教育统计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采取措施,大力加强教育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教育统计工作的效果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关键。我们根据上级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本系统实际,我们重点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等方面狠抓了落实:

1、狠抓组织建设,为教育统计工作奠定有力的运行基础。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了强化统计工作,我们调整充实了统计工作队伍。为了确保教育统计工作准确高效的完成,每年的统计会议后,我们都从基层学校精心挑选6、7名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门统计队伍,负责全系统的统计工作。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局里为教育统计组单设了两间办公室,办公设施一应俱全;配备了高档次的微机,统计经费按需划拨,实化实报,保证了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是加强基层学校统计网络建设。全市所中小学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级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共配备专兼统计人员 名,其中,并实行了学校统计负责人制。我们紧紧依托九台教育网,发挥网络的迅捷高效的功能,在全市形成了以局统计中心为核心,上联市教育局,下联基层学校的教育统计网络,形成了纵向、横向配合联动、互为一体的教育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

2、狠抓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

健全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统计工作有章可循、顺利开展的保障。根据统计工作的职能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一是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了教育局统计主管、统计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基层学校统计组长、教育统计调查员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证统计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合力合心,规范运行。

二是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次的教育统计期间,我们都召开两次以上的教育统计工作会议,总结前段和部署下步统计工作;组织基层学校统计员交流各学校统计运行情况,总 3 结研究统计工作;使统计人员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是健全统计报表管理及统计监督制度。对按规定程序批准的统计调查表及各种统计报表认真填报,并及时归档管理。我们要求各基层单位严格执行局里规定的报表报送时间,严格实行报表领导签字和送达签证制度。

四是完善统计资料与档案管理制度。对按规定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报表及统计资料,按统计档案规定及时归档;对各种统计原始记录,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封皮、统一标签、统一装订、统一目录、统一编号、统一保管,并达到了系统化、完整化、正规化、档案化的要求。

三、狠抓业务建设,全面做好教育统计基础工作 我们严格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认真做好教育统计调查工作。突出抓好了基层学校数据采集、基层报表把关、基层报表审核三个方面的常规统计调查。

1、认真作好基层学校数据采集工作。

对学校统计人员布置统计工作时要求,所有数据必须要数出有据,准确无误,具有真实性。对于难以判断,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与局里沟通,不得自行处理。学生数必须要依据学籍及各种表册,原始记录填报,与年初上交义务教育科报表数据要一致;教职工数要与人事科所提供的数据完全 相符,同时必须要与教师名册相同,学历,年龄,职称等情况与教师档案相一致。办学条件,要以真实数据为基础,如有任何变化必须写份汇报材料上报。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始终是作为统计工作当中重要的环节。

2、认真作好基层学校报表把关工作。

在学校上报统计报表时,要求学校要在本校内进行认真核对,在统计口径和报表之间各个项目对应关系要严格审核,严把数据质量关,与上年有关的数据必须要衔接。做到准确无误后由校长审核签字,加盖公章后上报。上报人员必须要谁填表,谁上报,不许任何人代替。按照局里统一安排时间及时上报。

3、认真作好基层学校报表审核工作。

学校报表报到局以后,先由抽调的统计人员进一步认真审核,无误后再由微机员接收数据,在微机上再次校验无差错后,要求上交一块软盘及一份由校长签字,加盖公章报表一份。所有学校数据接收完成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汇总,把汇总表的表与表之间平衡关系,前后数据及上年数据是否相符都一一认真核对,如有各种指标体系不符的及时与学校相勾通,在确保数据无误后,再次进行汇总。

加强统计结果的利用和管理是一项具有严肃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各种政策,影响较大。在统计报表审核时都是经过反复又反复,多次又多次的核对,在确认所有表格平衡关系 无任何差错,再将所有汇总表送交各位局领导以及各有关科室领导审查,每年都是在各位领导对所有数据都确认同意,无任何疑义后经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上报,体现和保证了数据质量这一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从源头和各个环节把住了数据质量关,使数出有据,符合实际,起好了统计的优质服务作用。

上一篇:水平二蹲踞式跳远教案下一篇:2025年综合治理及平安创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