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人调查报告

2024-07-15

城市老人调查报告(精选8篇)

城市老人调查报告 第1篇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的全国两会,就有一批提案涉及这方面的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现实情况。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汉市 社区 空巢老人 生活状况 心理健康

一、导言

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而就整个武汉市而言,据其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5月,武汉市有老年人130余万人,空巢老人约占30%,约39万人。并且随着独身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可以预见,武汉市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近年来,以汉口百步亭社区为代表,武汉的一些社区正在大力倡导空巢老人关爱服务,开展了针对空巢问题的“结对子”等志愿服务活动,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和政府的关注,但是目前关于武汉市空巢老人的研究却鲜见报道。因此,对武汉市空巢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今后关爱空巢老人这一方面,具有可参考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一)调查目的

一方面了解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今后在武汉市社区开展空巢老人关爱服务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空巢现象的观念和态度,从中探讨让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并预测未来空巢现象的发展趋势。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我们走访了武昌的珞桂、方桂圆、广八路、仪表厂、四眼井等社区及其周边的大街小巷;汉口的荣东、荣西、荣华、玉带、集贤等社区及其周边的大街小巷;汉阳的自立、青石桥等社区及其周边的大街小巷,共获得有效问卷284份。其中A卷58份,B卷142份,C卷84份。在A部分针对空巢老人的调查中,男性占46.6%,女性占51.7%,其中60-70岁的占39.7%,70-80岁的占44.8%,80-90岁的占22.4%,其整体文化程度较低,高中及以上的只占12.1%。信息缺失1.7%;在B部分针对18岁以上不同群体的调查中,男性占54.2%,女性占45.1%,初中及以下的占49.3%,高中的占26.8%,大学及以上的占23.2%,信息缺失0.7%,而在年龄分布上,18-25岁的占22.5%,25-35岁的占18.3%,35-45岁的占14.1%,45-60岁的占36.6%,60岁以上的非空巢老人占8.5%。

(三)调查方式

我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同时结合相关文献、权威报道及养老政策进行资料收集和探讨。我们的调查问卷分成A、B、C三个部分。A部分是针对空巢老人的,旨在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B部分是针对18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括非空巢老人),旨在了解这些不同的中青老年群体对空巢现象的观念和态度;C部分是针对所有的老人用的一个积极的心理健康测量表,叫做“老年人生活幸福满意度量表”,旨在通过量表对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情况做一个对比分析。另外,我们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辅以一般性的描述分析,并对个案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四)调查限制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们此次调查虽然遍及了武汉三镇,但都是局部调查,主要以武昌的洪山区、江夏区,汉口的硚口区,汉阳的汉阳区腰路堤为调查范围,因此调查出来的结果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参考,并不能详尽地代表整个武汉市的情况;其次,为了避免空巢老人对我们的突然来访存在着心理上的惊恐和不信任,我们小组成员决定采取户外调查的形式,在社区及其周围寻找调查对象,这种调查方式的局限是难于调查到那些高龄行动不便的或卧病在床的空巢老人,只能通过在调查其他空巢老人的过程中间接获得他们的信息。最后,受老人们年龄和知识的局限,调查问卷绝大部分需要我们调查组成员根据其回答内容代填,且受其吐字的清晰度和本地武汉方言的影响,每一份问卷和一份心理测量表的题目问下来所需时间过长,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因此在单独调查空巢老人群体这一部分,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空巢类型,有针对性地调查了武汉三镇的58位空巢老人,其样本容量不够充足,调查出来的结果也只能是代表性意义的参考。

三、数据分析与调查个案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在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方面

由表1得知,因为武汉市的空巢老人大都年轻时候在某企业上班,退休之后享有退休金,其生活来源63.2%来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极少部分是来自子女负担和自己的积蓄),大致在1000-1200左右,但退休老干部或者公务员的退休金一般都较高,在-3000左右。且部分较贫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国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而在医疗费用问题的解决上,有56.1%是来自医保,但每个月的医保费用只有90块钱;29.8%是单位或者街道社区部分报销;极少部分是由子女负担的。空巢老人们普遍觉得医疗费用高,生不起大病。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从整个情况上来看,武汉市的养老措施实行得较好,基本上满足了老人们的生活需要。另外,我们还了解到:武昌、汉口和汉阳区的空巢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差别较大,武昌汉口的空巢老人大多退休金较高,生活水平较高,而汉阳区的空巢老人大都退休金较低,且医保也较低,生活大都只处于温饱水平。

城市老人调查报告 第2篇

调查时间:20xx年寒假

调查地点:xx省xx市xx小区

调查对象:社区内居住的退休老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2008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寒假期间,我在小区居委会的帮助下走访了百名老年人,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查。

调查显示89%的老人物质生活良好,他们的要求不高,退休金及其子女的赡养费足够平时花销,然其精神生活堪忧。

63%的老人感觉生活孤单,平日子女们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老人的感受,即便有空余时间也是尽数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们也忙于学习,并且走在时代潮流前端的他们也无法耐下心来与老人们交流;于老人本身,他们更无法融入这个变化巨大的社会,面对众多的新事物,他们不知道是该努力学习还是固守,例如多数老人不会使用手机,一些小家电也成了生活中的难题。诸多原因导致他们与社会脱轨,生活寂寞。

值得一提的是近56%的老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他们的存在毫无价值。他们多数劳作了半辈子,每天忙忙碌碌,而如今儿身上没了担子,女们不让他们帮忙做家务整天闲在家里磨时间,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老人们都感到十分空虚。

然而仍有37%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甚至非常满意。其中有些老人十分体谅儿女养家的辛苦,不愿过多影响他们工作,只要儿女懂得孝顺便心满意足;有些老人为寻找生活乐趣,主动接触高科技产品,网络更成了他们与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有一些老人则是自发的组织成某种小团体,遛狗、逗鸟、唱戏、书法、下棋------花样百出;条件优越的还会结伴外出旅游,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情。

虽然每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根据调查统计客观地说,当代城市老人的生活并不乐观。自古以来,百事孝为先,在当今这个强国林立的世界,我们更要秉承孝道,面对诸多问题我们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所有老人都能够安享晚年。

首先,身为儿女的应该多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不能单单用金钱来衡量孝心,平时要注意多与老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和需求,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向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不仅要尽快解决部分贫困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还应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新闻媒体也应发挥其本职功能,利用舆论的力量引起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加强保护他们的权益。

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 第3篇

关键词:外来老人,社区融入,对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大以及我国家庭结构和养老方式等的变化,我国老年流动人口将越来越多。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2.6亿,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研究表明,随着迁居批次的升高,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逐渐成为迁居人口的主体。很多老人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等,形成“外来老人”群体。

外来老人是指“那些现居住在新城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不在新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近年来,外来老人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一些社区和机构逐渐把这部分外来老人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畴,不再仅限于本地居民。但是,还有很多社区并没有重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甚至把他们排除在享受服务和福利范围之外。通过对外来老人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发现,外来老人目前在社区融入中存在文化融入、生活习惯融入与心理融入的困难,社区也忽视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度,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享受晚年生活。

二、外来老人社区融入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求学者毕业后选择在城市中生活发展,外出打工者选择在城市定居发展,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老人迁入子女所在城市居住。结合笔者个人学习生活经历以及开展的调查研究为立足点,此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南充市顺庆区辖区内的外来老人,对100位外来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针对这些外来老人在新环境的生活状况和社区融入情况展开调查。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大部分外来老人的年纪较轻,且大多集中在60~69岁之间;(2)外来老人中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且多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外来老人群体中来自外省市城镇的老人占较大比例;(4)从外来老人婚姻状况看,以老年夫妇共同迁移为主。(表1)

(二)外来老人社区融入现状

1、社区生活融入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外来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外来人口的社会交往存在内卷化和封闭性,即交往对象仍然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主体的初级社会群。外来老年人的交往对象大多为亲属及同乡人,很少与社区内的其他人有接触;(2)外来老人在社区活动、选举等社区参与度方面远远低于所在城市老人的参与度。调查中,有84%的被调查外来老人几乎不参加社区文体娱乐活动,社区参与度较低;(3)外来老人对新社区的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等不适应。据调查了解到,有较多外来老年人由于长期不和新社区居民接触,封闭的待在家里,导致他们对新社区的各种设施都不了解。由于和家人及同乡人接触的较多,因此对新社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能适应。

2、心理状况融入现状。

根据调查发现,外来老人心理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对新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弱。(1)身份认同存在问题。外来老人排斥融入社区,心理上不认同自己是新社区的一员。在调查中,较多外来老人认为自己是外地人而排斥谈论社区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88%的外来老年人认为自己不属于新社区的一员,认为新社区的各种活动与福利都与他们无关;(2)调查中了解到,一部分外来老人把社区视为暂时居住场所。他们认为在新社区住的时间不会太久,也有一部分外来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个人经历或是传统思想限制,不能适应新社区没有熟人的生活,导致回老家念头强烈;(3)由于外来老人的福利水平目前还不能完全与本地居民一致,导致有些外来老人对新社区存在不满,影响对新社区的心理接受进程。

三、外来老人社区融入困难原因分析

据调查,影响老年人社区融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性格特质。

在访谈中发现,有些外来老人很健谈,也很开朗,愿意配合调查,也能很好地与初次见面的调查成员交流,这类老年人在社区融入中较为主动,他们在刚到社区的几天就会先熟悉社区环境,之后会主动与社区内其他老人进行交流;另一类外来老人则相反,他们呆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带孩子,对社区环境比较陌生,这类老人的社区参与度非常低。外来老人不同的性格特质,其参与社区活动、适应社区环境、了解社区文化的主动性程度不同,因而社区融入的积极性也不同,社区融入度也有较大差异。

(二)家庭环境氛围。

调查发现,家庭中有孙儿辈的外来老人,与社区内其他老人接触少,主要时间与精力都放在照顾孙子孙女,没有时间参加社区活动。外来老人很大一部分是与子女居住,子女的态度将对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产生很大影响。外来老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子女能帮助老人适应新环境,比如带父母熟悉社区周围环境,给她们说明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将有利于老人对新环境的心理认同;反之,如果子女太忙而忽略了刚迁移过来的老人,或者希望老人多留在家中不要在陌生的环境里走动,将阻碍老人对社区的适应,因此家庭环境氛围影响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的可能性。

(三)语言障碍。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前提,一些来自省外的老年人,不会当地的方言,再加上老人学历水平大多为小学,普通话也不流利,导致语言不通,极大地阻碍了与新社区人员的交流。调查中,有22%的外来老人来自省外,听不懂当地方言,而当地老人也几乎不用普通话交流。这部分老人交流对象多为子女及老伴,很少有其他交流对象。由此可见,语言不通极大地阻碍了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

(四)社区支持系统薄弱。

外来老人社区支持薄弱,隔离现象存在。一般来说,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可以从自身熟悉的环境周围,比如家庭成员、亲戚、邻里、同事和团体组织上获得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但由于外来老人离幵家乡,原来的邻里、熟人关系和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不在新城市中,老人自身对社会消极地评价以及城市居民的难以接纳致使外来老人难以建立新的支持网络,只能依靠有限的血缘、地缘关系等提供部分社会支持。据调查发现,社区工作者对外来老人关注较少,也没有统计他们的相关信息,给予应有的关心。而社区本地居民也很少会主动与外来老人交流、结伴出行,缺少社区帮助和支持,使得外来老人社区融入更加困难。

(五)制度性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在1958年正式实施。户籍制度的初衷是由于社会控制和管理的需要,而由户籍制度衍生的各种福利制度,如城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是以户口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由此而将平等的社会成员分割为不同级别。制度因素构建的身份标签成为主流社会公开的话语,全社会认可、接受并根深蒂固。长期依据地域为载体形成的各种地域文化,构成特有的“中国式”社会状态。

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学术研究中,普遍认为制度性障碍因素是流动人口至今未能融入到城市社会的主要原因,学术界普遍呼吁要变革包括户籍在内的种种阻碍流动人口融入的制度性因素。而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外来老人反映,户口限制了他们在新社区享受福利与待遇的权利。

四、加强外来老人社区融入度的对策

外来老人的不断增多给社区管理带来困难,如何加强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度,关乎家庭、社区甚至社会的稳定。笔者主要从社区、家庭及个人层面探索加强外来老人社区融入度对策。

(一)营造关爱外来老人的社会道德环境。

社区方面应营造关心外来老人的社会道德环境,减少外来老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消除一切形式的对外来老人的忽视。社区应通过宣传,改变社区居民对新居民的认识,使得居民认识到新居民的到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现象。引导社区居民接受新事物,形成一种友善、关爱的社区文化环境。

在社区服务中重视“助人自助”社会工作核心思想的灌输,采用宣传、引导、谈话、组织活动、郊游等方式,可以到高校招募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进入社区帮助老人,与老人沟通,或者组织志愿者和老人一同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提升老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多种方式结合,让老人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外来老人的城市融入在源头上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区在福利和保障方面,应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外来老人,逐渐给予他们与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外来老人社区融入中的作用。

子女在老人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因此应重视在老人社区融入问题中对老人子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社区可以对外来老人情况做详细记录,调查他们的需求,把调查收集上来的老人需求反馈给子女,给予子女在促进老人社区融入的建议。社区工作者可以定期回访老人子女与老人沟通和照顾老人的情况,子女也可以从自身角度为社区工作者提供相关信息反馈。对于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子女,可以采用“互助合作”的方式,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小组,每个星期轮流由一个家庭负责与小组里的老人沟通交流。

(三)增强老人自身融入意识和能力。

社区应重视外来老人心理建设,多做宣传和引导,开展新社区居民的教育活动,针对外来老人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不适应,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理意识,提高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社区工作者应多与这些外来老人交流,逐渐消除他们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的心理,与他们建立起信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区一员,是同样的个体。

参考文献

[1]张慧.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个体因素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盛亦男.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M].人口研究,2013.4.

[3]朱晓军.进城农村老人社会融入社会工作介入实践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高春凤.融入视角下流动人口的城市社区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4.

城市老人调查报告 第4篇

北京:护工带着雇主回乡收麦

46岁的北漂王二运和妻子付焕芝在北京几家大医院做了十多年的护工。今年2月,他接手护理52岁的偏瘫病人左大哥。王二运精心护理了三个多月,老左没尿过一次床,他的儿子很感动,决定让父亲跟着农忙的护工去农村老家。结果,老左不到3个月体重增加了十多斤,表示愿意一直住在农村。(摘自《大河报》)

吉林:儿子用婚礼花车为母亲祝寿

吉林白山市民牛金春为了庆贺老母亲马兰芳80岁生日,特意租用了婚礼花车来接母亲参加寿宴,目的是想让老母亲能在生日这天重温一下“出嫁”的那种幸福和喜悦。老人生日这天,震耳欲聋的鞭炮、披红绸带的花车、饭店门口铺上红地毯,摄像师、摄影师跟随拍摄,在一旁议论的路人得知这一切是为老母亲做寿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对视起来,张开的嘴巴半天都合不上,说了一句:“新鲜!真新鲜!”(摘自《城市晚报》)

天津:废品站里“淘”出个“瓷酒瓶博物馆”

80岁的天津市民高福田是一位离休干部,他每天都要去废品收购站里“捡漏儿”。原来他从小就喜欢收藏瓷器,无意中他得知废品收购站只回收玻璃瓶,收来的瓷酒瓶都被销毁。他把瓷酒瓶清洗干净,摆在家里是一件非常美观的工艺品。从此,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水壶和馒头咸菜,前往周边各处的废品收购站捡瓷瓶。如今,他捡来的造型各异、图案纷繁的瓷瓶已有一千二百余件,成了一个小型瓷器博物馆。(摘自《天津日报》)

海南:“候鸟老人”今年将达63万

日前,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布报告指出,海南省目前老龄化程度虽然较低,但2000~2010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速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报告显示,目前每年冬季在琼外地老年人最高峰达45万人左右。据估算,今年海南省“候鸟老人”高峰将达63万人左右。(摘自《老年日报》)

台湾:老伯42年考了40次驾照

城市老人调查报告 第5篇

(景德镇陶瓷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11自动化二班 15栋623电话*** 张林生 201110320207)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郑州市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涉及空巢老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以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等内容。并根据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对社区及政府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郑州市;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

在本调查的200名空巢老人中男女分别有100人,各占50%,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分别有80人,89人,31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15.5%。在文化程度方面,按性别比较(如表一所示):小学及以下的男女分别有18人、57人,占总数的9%、28.5%;初中的分别有34人、22人,占总数的17%、11%;高中或中专的分别有23人、13人,占总数的11.5%、6.5%;大专及以上的分别有25人、8人,分别占总数的12.5%、4%。在婚姻方面,未结过婚的有1人,占0.5%;初婚有配偶的有145人,占72.5%;再婚有配偶的有6人,占3%;离婚未再婚的有2人,占1%;丧偶的有43人,占21.5%;其他婚姻形式的有3人,占1.5%。工作状况方面(如表二所示),正式退休后有继续工作经历的有20人,占10%;正式退休后没有继续工作经历的有106人,占53%;尚未退休,仍在工作的有15人,占7.5%;没有工作的有57人,占28.5%;其他的有2人,占1%。子女方面,有6个老人没有子女,占3%;其余194个老人均有子女,子女个数从1个到5个以上不等,平均子女个数为3.85个。其中与子女生活在一个城市的老人占7.8%;子女在本省其他城市的占25.6%;子女居住在外省和国外的分别占30.5%,36%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有49.8%的空巢老人靠退休金或养老金生活。空巢老人的其他经济来源有子女供养,占27.8%;亲友资助0.8%;抚恤金占2.1%;工资收入占12.4%;社会救济2.9%;其他经济来源的占4.1%。其中,这里的其他经济来源有:新城区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遗产收入,以及配偶的退休金或工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在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中,工资收入也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之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已退休或之前就没有工作的老人中,即仍有工资收入的12.4%老人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帮别人带孩挣收入,他们表示别人聘用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经验且比较喜欢孩子,而且大多数都是经过熟人介绍,他们的收入大多都在500-1000元之间,虽然说收入并不算很高但对老人而言也是一部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可以弥补子女不在身边的空虚与寂寞。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的工作不仅可以给他们带来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享受,是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重要途径。其中享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有139人,其中,退休金额为501-1500元的最多,有47人(23.5%);其次为1501-2500元的1

有44人(22%);2501元以上的有32人(16%)。其中调查的老人中有退休金额高达3500以上的,不过也仅是绝少数。此外,仍有16人(8%)的退休金不足500元,在目前物价上涨,医疗费用惊人的背景下,这部分老人在子女没在身边的情况下生活是比较紧张的。另外,在调查空巢老人的经济支出哪项比例最大是中,有126个老人回答是生活必须品支出,占绝大多数(63%);其次是保健品及医疗支出,有54人(27%)。由此可见,在郑州这座中等发达的城市老人的生活仍以追求温饱问题为主,可见郑州我省的省会,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还如此只为解决温饱问题,那就我省而言,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品质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次就是解决看病问题,因为在这27%的老人中有老人表示,医疗费用已成为他们沉重的生活负担,生病没钱治也成为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经调查,如表四所示:被调查的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中绝大多数(132人,66%)的老人身体状况回答很好或较好,其次是一般的有52人(26%),较差的15人(7.5%),非常差的仅有1人(0.5%)。由此可见,郑州市的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相对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老人而言,仍有一部分老人表示患有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大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除了平时多锻炼身体外,保健品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精神生活对与老人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对空巢老人尤其重要,直接关系着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说精神生活及精神慰藉是研究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方面。空巢老人精神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调查显示,在197位调查老人中有122位老人(61%)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只有2位(1%)的老人表示对生活并不乐观,比较消极;剩下的73位老人(36.5%)表示生活态度一般。由此可见,郑州市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还挺不错。研究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其中空巢老人的家庭联系,尤其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调查显示,在198位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有173位老人(87.4%)表示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很好或较好,关系一般的有20位老人(10%),关系不好或说不清好坏的只有5人,占2.5%,可见郑州市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总体而言是比较好的。另外,子女是否经常来看望也对老人的精神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据调查显示有81.5%的老人的子女经常来探望他们,仅有17.7%的老人子女不经常来探望,原因大多是因为子女居住在外地或国外,但每逢节日还是会回来的。此外闲暇生活也是研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就闲暇活动场所而言,郑州市空巢老人最爱去的是广场或公园(35,2%),其次是小区空地(30.7%),在家(23%),社区老年活动中心(7.2%),其他活动场所(3.35),老年大学(0.6%)(见表五)。关于郑州市空巢老人闲暇活动场所,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分析,它与近几年来郑州市的社区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近几年来郑州市政府为了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方面做了许多事实,就这次调查所去的调查地点而言,我们大多数去的都是社区附近的小广场及公园,这些小公园内有大量的娱乐和健身设施,它们为老人健身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部分的老人喜

欢呆在家里,他们不经常出去,对这部分空巢老人,社区及家人应重点关注。

以上分析显示,郑州市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总体而言还不错,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空巢老人生病没钱治问题,社区服务不能很好满足(如社区精神生活贫乏等)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社区空巢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以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出发点,加强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使社区现有设施和场所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应经常开展老人喜爱的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促进彼此的了解,以减缓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另外就是对独居的空巢老人,社区与政府应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对他们进行探望,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及时解决。2,政府应多为老人提供就业机会。为老人提供就业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经济来源,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如对喜欢孩子的老人提供照看孩子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在照看孩子的同时为他们自己带来快乐,缓解孤独与寂寞。3,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对老年人而言,医疗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郑州市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政府应对这一方面应加强努力。另外,对社区而言,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应该是全方位的,如对老人出行不便这个问题,应定期在社区内聘请医疗服务队,使老人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够解决看病问题,减轻他们的不便。此外,还应在社区内加强对疾病防治的宣传,提供医疗咨询,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每个老人都掌握一定的医疗防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城市或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第6篇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城市或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调研时间:2012年8月13日

调研地点:邯郸市磁县白土镇白土村

调研人员:年级:11级本科

专业:英语(师范类)

姓名:于雷

学号:2011014001103

3关于“空巢老人现象”的调查报告

2011级英语教育1班——于雷

我们都是农村出生的孩子,虽然享受着农村自然的无污染的山水美景,却也被它的落后和贫穷所煎熬,所以我们都在慢慢的远离它。但是我们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印象非常深刻,曾经听说有几个“空巢老人”死后几天才被发现,此事对我们感触甚大,觉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决定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主要原因 想法与建议

根据查找资料,我们得知: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就象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

但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还有一种分类: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本人认为空巢家庭还包括一种情况:在农村,子女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外出打工,由父母留守家庭,照顾孙子(女)。所以,空巢现象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概述

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斛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我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于2012年8月13日的暑假期间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磁县白土乡农村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或者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调查的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8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并且全部回收的问卷有效。问卷回收后,本人通过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主要是进行单变量描述分析,即对每个指标进行加总,并计算出各项比重。

二、调查结果

造成“空巢”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而其子女外出原因,75%是外出务工,13%是经商,2%是求学,10%是在外居住。所以绝大部分的的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为空巢老人的。而这些空巢老人绝大多数认为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外出务工经商,自己甘愿留守空巢。他们对子女外出,虽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

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在外务工经商平日很少回家看望父母,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子女都是过年回家10到15天,这10到15天除去消耗在往返路程上、走亲访友等时间外,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3天左右。调查中不少老人甚至还表示,春节回家一趟让子女的开销过大,有些心疼。

空巢老人中有绝大部分的仍从事劳动生产或照顾孙辈,甚至有一部分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他们表示,年轻的时候操劳惯了,年纪大了还是闲不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既为自己找到一些寄托,也为子女减轻一点负担。

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救济等其他外在因素,自主的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在政策享受方面,全部的空巢老人参加或享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接近一半的老人享受到了低保、扶贫等政策照顾,少部分的老人享受了独生子女奖扶政策。这次调查了解到,每年也有少数一部分的老人获得的赡养费用低于500元,一少部分的处于500元到1000元之间,大多数的老人每年获得的赡养费位于1000至2000 元之间,有少数一部分的老人每年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高于2000元。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有一半以上处于贫困状态。

三、存在困难

在经济压力方面 空巢老人的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和疾病医治上,有部分生活宽裕的老人也会拿出部分钱贴补经济条件不算好的子女。

在精神慰藉方面 通过调查,有一半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作为休闲娱乐方式,认为孙辈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有的老人选择与人交流、打小牌的方式休闲放松,也有少数的老人表示自己没有精神慰藉。

在生病照料方面,有老人表示自己生病时是依靠老伴照料,有的是靠子女轮流回家照料,也有的子女不回家,采取请人照顾的方法。

在照顾孙辈亦存在一些困难 因“代沟”使祖孙难以沟通、因经济结枸难以满足孙子购物要求、因文化程度低不能辅导孙子的学习,另外还有些孩子比较调皮而老人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祖孙对立情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的说来,对于身体的担忧和对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苦闷、孤独,是空巢老人遇到的最大问题。

四、调查后的思考及对关爱空巢老人工作的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仍较低的背景下,高龄农村空巢老人比重偏高,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和满足,生活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六个老有”的理想境界,国家对人数众多的农村空巢老人作出的实质性投入显得十分不足,所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不容忽视,值得深思。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自我、社会养老模式不够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人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农村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不够丰富。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何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因此,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使国家尊老爱老政策深入人心,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提高后辈关爱空巢老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空巢老人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要让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空巢老人,让他们开开心心安度晚年。

二、依靠各自然村自身的力量,作出实质性工作建设。一方面,各地可以村为单位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娱乐环境,既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让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归属感,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以一个或者多个自然村为单位建立队伍,在生活上给空巢老人以全面充足的照顾,让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关照,也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让空巢老人从生活上减轻负担。

三、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对于一些生活有条件和有重病在身的空巢老人,政府可以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供其生活,建立养老社区,以给这些老人养好身体,享受到快乐的晚年。

四、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各级党政部门,尤其是老龄工作部门,要引导社区建立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把关心空巢老人生活作为重要服务内容。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实施规范管理,切实加强社会调查,妥善解决社会从事养老服务所存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难点问题。要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努力为空巢老人服务,维护他们的权益。

城市老人调查报告 第7篇

发布日2011-11-21 来源: 新北区 期:浏览次333 字体: 【】 数:

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高龄人口空巢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为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城市老人家庭护理工作现状及服务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适宜、可行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河海街道于2011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展了65岁及以上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护理需求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独居老人占60%,64.7%的子女与老人不住在同一乡镇(或街道),子女看望老人的时间在每周一次或以上的占51.51%,而有孤独感的老人占调查群体的71.43%,老人对自己目前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自我评价较好的分别占30.3%和29.4%。在老年人的护理方面,45.45%的老人生活由其配偶照顾,由子女照顾老人生活的占39.39%,照顾者主动学习老年人护理知识的占40.63%,在护理老人的同时,能兼顾老人兴趣爱好,丰富其老年生活的仅占15.15%,希望社会帮助解决老人护理问题的占94.12%,在老人护理方面,认为依托社区老人日间护理中心帮助照顾老人的占61.11%,依托养老院的占8.33%,依托专职保姆的占25%。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调查组发现单纯的家庭养老无法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机构养老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来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而社区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为此,调查组认为应加快建立以“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并且在发展社区养老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社区养老的优势将日渐突显,要树立社区的地位和形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帮助居民了解、接受社区养老的形式。

二是要加大养老投入。在当前社区自主性较低的情况下,仍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帮助社区建立和完善老年人活动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室、餐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社区养老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要吸取以往社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未来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要求建筑单位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将来社区办公服务和各类养老服务的需要,也为政府今后的社会化养老投入减少成本。三是要规范社区养老。首先要规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服务规章制度及服务项目,要让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了解社区能提供什么样的,什么标准的服务,更要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在社区中应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样有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接受和信赖程度。其次,要规范队伍建设。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要求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单靠下岗职工和退休职工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显然无法适应要求,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服务的质量,因此专门的管理人员、专业的社区人员、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应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

城市老人调查报告 第8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市有代表性的老城区———拱墅区,在该城区抽取小河、湖墅2个街道作为样本,对两街道所有60岁以上共计95名失能老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53人,占55.79%;女性42人,占44.21%。年龄结构:60~69岁31人,占32.63%;70~79岁36人,占37.89%;80岁以上28人,占29.48%。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系统性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制定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调查问卷,对老人的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口腔保健态度、口腔保健行为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当前口腔健康状况、口腔保健意识(“牙齿保健知识的需求”、“老年牙齿疾患不良后果知晓率”、“口腔不适的就诊意愿”),口腔保健行为情况(“刷牙次数”、“定期牙齿检查的情况”)。

1.2.2 方法

课题组采用自制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调查问卷,由4名口腔专业医生组成调查小组,经过统一培训,技术一致性检验结果>95%。于2009年9月-2009年10月,抽取小河、湖墅2个街道作为样本,对两街道所有60岁以上共计95名失能老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1.2.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口腔自觉状况男女失能老人口腔自觉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2.2 牙齿保健知识的需求男女失能老人牙齿保健知识的需求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2.3 老年牙齿疾患不良后果知晓率男女失能老人牙齿疾患不良后果知晓率无明显差异(P>0.05)。

(表3)

2.4 口腔不适的就诊意愿男女失能老人口腔不适的就诊意愿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4)

2.5 刷牙次数男女失能老人刷牙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

(表5)

2.6 定期牙齿检查的情况男女失能老人定期牙齿检查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表6)

3 讨论

研究表明,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能使人们逐步掌握口腔健康知识,确立积极主动的口腔保健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提高口腔健康水平和防病能力[5,6]。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通过对老人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开展适宜的口腔健康教育,老年人群龋病和牙周病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老年人口腔卫生习惯、口腔服务利用情况明显改善[7,8]。

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城市失能老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进行调查,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失能老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健康水平。本次调查显示,城市失能老人口腔健康自觉状况尚可,仅有18.95%的失能老人有牙齿不适情况;对于牙齿保健知识的需求,仅有10.53%的失能老人有此需求,口腔保健意识明显偏低;有关的老年牙齿疾患不良后果知晓率偏低,仅有24.21%的失能老人知晓;失能老人口腔不适的就诊意愿不强,仅有30.53%的失能老人如有口腔不适会去就诊。口腔保健意识的消极也导致了口腔保健行为的缺乏,失能老人不刷牙的比例为29.47%,定期检查牙齿的失能老人仅占5.26%,缺乏积极的口腔保健行为进而导致口腔健康水平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失能老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仍处于萌芽状态,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9,10]比较,城市失能老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更为缺失。城市失能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最为特殊的群体之一,更应引起口腔健康工作者的重点关注,深入养老机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提高养老机构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汤军克,李惠英,尤佳恺,等.提高养老机构在住老人生命质量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33-35.

[2]刘岚,陈功,郑晓瑛.我国社会化养老机构未来发展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4):412-414.

[3]陈巧云.老年口腔健康调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3):356.

[4]张秀兰,李晓晖.老年人口腔疾病的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28(1):53-54.

[5]邓耀羚,严玉洁,曹莉莉,等.上海市闵行区1650名城镇居民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2003,23(2):107-108.

[6]罗伟民,王秀荣,龚蕾,等.350名老年牙病患者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158-159.

[7]Paul E P.Changing Dentate State of Adults,Use of Dental Health Ser-vice,and Achievement of National Dental Health Goals in Denmark bythe Year 2000[J].J public health dent,2004,64(3):127-135.

[8]Ogawa H,Yoshihara A,Hirotomi T,et al.Risk factors for periodontal diseaseprogression among elderly people[J].J Clin Periodontal,2002,29:592-597.

[9]刘艺敏,朱炎,严浩军,等.上海市中老年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5):428-430.

上一篇:文学的趣味下一篇:天生我材必有用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