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

2024-06-18

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精选17篇)

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 第1篇

思索:

不必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晓得这是为什么吗?

准备:

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开展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敏捷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而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渐渐地从墙上揭下来,留意聆听静电的声响。

解释: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假如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提问: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必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 第2篇

活动背景:

现在的孩子都很喜欢动手动脑,对于不懂的地方,总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常带领孩子们做些小实验,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老师,纸船为什么刚开始能漂在水上,过会就会沉下去呢?”通过实验,孩子们知道了纸吸了水后便重了,所以就沉下水了,因而他们对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大家和纸玩了许多小游戏。

活动目标:

1、纸引发的科学小游戏产生探究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

2、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及结果。

3、学会尊重同伴的观点,养成互相学习、共同学习的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

积木、白纸、玩具若干;报纸、空玻璃杯、一盆水;各色纸、剪刀、绳子、灯;各色纸、胶水、已剪好两两拉手的小人若干、大硬板纸、回形针、磁铁。每组都有玩过自己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师谈话引题,激发幼儿活动愿望。

这段时间,小朋友对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还分成了小组和纸玩了许多有趣的游戏,今天我们和大家交流一下,好不好?

二、幼儿交流,可一人也可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介绍。

1、某某小朋友,你玩的是哪一组?(桔子组)你来介绍一下。来,我们欢迎某某小朋友介绍。

幼:我们玩的是“有力的纸”。幼儿演示:拿一张白纸放在两个积木的中间架空,上面放一些玩具,纸塌下去了;再拿一张白纸。来回折,放在两个积木的.中间架空,上面放一些玩具,纸没有塌下去。幼提问:“你们看哪张纸最有力?(幼回答)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师说:“某某小朋友欢迎你们去桔子组玩,你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变得最有力。”

2、谁玩的苹果组呀?好,请某某来介绍。

幼:你们看,我的纸娃娃会跳舞。幼儿演示。你们想不想做个和我一样会跳舞的娃娃?先把剪好的拉手小人用回形针连接成圆,放在大硬板纸上,用一个磁铁在硬板纸下面来回移动,纸娃娃就跳起舞来。师说:苹果组里有跳舞的娃娃,你们想找出里面的小秘密吗?

3、还有什么好玩的游戏,谁来介绍一下?

幼上来:我介绍的是“不湿的报纸”。幼儿演示:把一张报纸揉成团,放在玻璃杯里杯口朝下,垂直放进水里,稍后拿出杯子,拿出报纸,报纸是干的。师说:哎呀!真奇怪,报纸放在水里怎么会不湿呢?等会我们一起去试试。

4、师拿蛇。这是一条纸蛇,但它不会动,上次有个小朋友让它动起来了。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及结果。好,请他上来。幼儿演示:把刚才老师拿的纸蛇(在纸上画螺旋蛇剪下在蛇的尾巴处系一条细绳),吊在热源处的上方,纸蛇旋转起来了。

5、(师拍手)真不错,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纸游戏,你们想玩吗?(想)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刚才交流中游戏所需要的材料,让大家都来尝试一下吧!玩的时候要多动脑筋,玩出各种好方法,玩好后可以把我们的纸游戏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听。

三、幼儿分组活动

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活动,师巡视幼儿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评价活动

你们玩的开心吗?你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原来“有力的纸”是由于改变了纸的形状,增加了纸的承受力;“会跳舞的娃娃”是由于磁铁的缘故;“不湿的报纸”是因为朝下的空玻璃杯里有空气,水进不去的原因;“旋转的纸蛇”是因为上升的热空气使纸蛇旋转。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 第3篇

(1) 开发工具:Authorware。

(2) 运行平台:Windows 98, Windows 2000, Windows XP。

二、课件简介

本课件是针对5~6岁幼儿设计的科学游戏课件, 利用多媒体方式更加自然、逼真地展示各种交通工具。幼儿可通过互动游戏对交通工具进行了解、认知, 并且可以听到生动的讲解, 看到有趣的视频。

三、学习目标

(1) 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2) 让幼儿从小就认识各种交通工具。

(3) 懂得交通规则, 自觉遵守交通秩序。

四、课件详介

幼儿进入大班阶段后, 非常喜欢车, 尤其对汽车感兴趣。本课件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孩子认识各种交通工具。

1. 视频

通过网络找一些汽车和自行车视频。

2. 音频

利用Office办公软件中的录音功能, 添加生动的提问音频、鼓励音频, 提高可见的声音效果, 使课件更加生动有趣。

3. 文字和图片信息

本课件选取色彩鲜艳、真实的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图片, 贴近幼儿生活, 吸引幼儿注意力, 能够提高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

4. 教学内容介绍

选择交通工具的Flash页面 (如图1所示) :由孩子自愿选择各种交通工具, 对于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 将鼠标放在对应的文字上就会发出文字的发音, 开始进行游戏。

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Flash页面 (如图2所示) :进入所选择页面可以看到相应交通工具的图片, 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进一步了解。

幼儿非常喜欢各种类型的车, 班级也设计了很多关于车的主题活动, 为了配合班级开展的认识车型、车标活动, 此课件还能让孩子通过点击车标来认识各种交通工具, 并且有语音介绍,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

撕纸游戏的启示 第4篇

这次的撕纸游戏,让老师们不禁想到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引导和耐心细致的点拨。在不断规范学生言行,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老师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常常一个要求才强调不久,就有学生与自己对着干,有的学生甚至是屡教屡犯,屡教不改。这多少让有的老师觉得无奈,所以只有在每天重复的苦口婆心的说教中,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与自己生气,总觉得是自己在教育经验与方法上的欠缺才造成效率的低下。这大概也是教师心理压力大的原因之一吧。是啊,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有另一种解读呢?

游戏中,作为成人的老师,大多是专科生、本科生,甚至还有研究生,对于同样的指令要求,在理解操作的过程中,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结果,那么,作为正在成长的孩子,无论是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无疑都要比老师差了许多,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面对学生出现与自己要求不同的做法或结果时,就觉得无法接受,甚至因此给学生以“好”或“差”不同的定义呢?我想,把自己的理解当作是学生的理解,把自己的认识想当然地当作学生的认识,这样的教育,带给孩子的只会是内心的打击以及个性的压抑。

其实,换一种思路,把孩子只当作孩子,就像对待游戏中的自己,谁说,不能这样理解老师的要求?谁说,同一要求不能有不同的结果?这本来就是游戏告诉我们的结论。我们在寻找教育的最佳路径的同时,也应坦然接受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理解学生对老师话语的不同“理解”,理解学生对老师要求的误读甚至“错”读,相信每一种结果都是学生真实自我的展现一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最有朝气、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孩子。他们的身上发生的一切可能,都是正常的。这样思考,我们就会少一点对学生的指责,少一点对学生的“冷眼”,而我们也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多一份豁然开朗,多一份悠然自得。正如一本心理学书中所讲:问题并不是问题,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才是问题。是啊,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对待各不相同的学生,怎能采用同一个评判标准?这值得我们深思。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欣赏者、引导者、激励者,以最从容的心态,最积极的心情来面对每一个可爱的孩子吧!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来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地方,这是回归本真的教育,这也是这则小游戏对我们的真切的提醒。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中班科学游戏纸桥教案 第5篇

目标预设: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难点:正确掌握实验方式,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设计理念: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幼儿能够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发现纸桥的秘密——知道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设计思路:

在幼儿已经对桥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种桥面。先让幼儿讨论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然后由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加以指导,然后展示记录单,得出结论波浪桥比较稳固。然后通过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鱼承重力的关系,让幼儿了解波浪越多,承重力越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小结: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 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 (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

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

五、延伸活动

中班科学游戏纸桥教案 第6篇

记录并比较实验结果,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

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改变纸的承受力。

活动准备

人手4~5张长方形纸(A4纸二分之一大小),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木质积木和塑料积木(或其他物品),每人两张记录纸,牛皮纸、卡纸、图画纸等各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第4册第10~11页“神奇的纸桥”。

视频“神奇的纸桥”。

活动过程

一、用纸造桥

——探索造纸桥的方法。

教师:你能不能用纸来造桥?用什么方法可以造出一座稳固的纸桥? ——幼儿自由探索,并进行交流和演示。

二、神奇的纸桥

——教师出示由不同折叠次数的纸搭建的纸桥,幼儿在纸桥上分别放塑料积木、木质积木进行实验探索。 教师:这几种不同纸桥上能承受住的积木一样多吗? ——幼儿交流、记录实验结果,并将记录纸张贴在展示板上。

——找出承受塑料积木、木质积木数量最多的纸桥,并在集体面前分享小组探索的结果。

——提供幼儿操作材料第4册第10~11页“神奇的纸桥”,幼儿根据画面自主“搭建”不同的纸桥,并试一试哪种方法搭建的纸桥的承受力最大。

——播放视频“神奇的纸桥”,师幼共同观看。

三、神奇的弯曲

——寻找日常生活中弯曲后变牢固的东西。

活动建议

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 第7篇

1、教师事先安排部分幼儿头戴简单的折纸帽,身上戴一些不同的纸制品,如:蝴蝶结、手环、项链、戒指、纸裙子、腰带等等,进行纸的时装发布会,引发幼儿的兴趣。

二、认识各种不同的纸

请幼儿轮流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

1、这些时装使用什么做的?

2、是用什么纸做的呢?你能说出这些纸的名称吗?

3、这些纸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曾经在哪里见过这些纸?

5、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把内容记录在一张大纸上。

三、运用故事大书,和幼儿一起阅读故事《纸箱妙妙妙》,请幼儿讨论:

1、故事中的姐弟利用纸箱玩了哪些游戏?

2、纸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让他们玩哪些游戏?

3、你觉得用纸箱还可以玩什么游戏?

4、不同大小的纸箱可以有什么不同的玩法?

5、将幼儿的讨论结果记录在大纸上,尽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幼儿自创的各种纸箱的玩法。

四、玩纸箱游戏,鼓励幼儿试一试自创的玩法。

1、幼儿以组为单位,自选场地进行游戏。

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 第8篇

纸游戏设计是按照一定游戏规则, 通过将游戏信息视觉化并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设计。

1. 印刷品

纸游戏的载体主要是以纸质材料制作的各种游戏元素组合而成。诸如游戏中的规则书、游戏中的棋盘、包装盒、各种卡牌等都是由各种型号的纸张实现的。

2. 人与人互动

纸游戏中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互动性。人与人之间不必隔着电脑屏幕, 而是真实的面对面一起玩游戏。这种直接性的交流能够让人们更加投入情感, 真实的情感在游戏过程中流露出来。扑克牌也属于纸游戏的一种,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青睐于它, 也是因为它能够让人们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其他人的情感变化, 通常这种变化是能够让人们得到更多快乐和放松。

3. 上手容易

纸游戏作为一种休闲放松的娱乐方式, 主要以娱乐为主。人们没有太多时间或精力去了解游戏规则, 纸游戏具有极其简单易懂的游戏规则, 能够将更多的人快速地带入到游戏中。

4. 短周期成本低

制作一款电子游戏, 通常需要很大成本, Capcom公司开发的生化危机6耗资8亿日元, 而网络游戏的开发更是耗资巨大, Bliizard公司开发的多人在线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光前期投入就需要650万美元。从游戏构思到游戏实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通常是几年。期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纸游戏的开发仅仅需要几个月时间, 而通常小型工作室或者个人就可以完成制作。一款纸游戏相比较电子游戏或者网络游戏而言, 开发周期短, 成本低。

5. 技术门槛低

纸游戏主要由它的游戏规则和游戏道具组成。开发一款纸游戏仅仅需要的是创意和游戏元素的设计与制作。这里涉及到的技术仅仅是设计并通过印刷得以实现一款纸游戏的开发。

二、平面设计专业其他课程与纸游戏设计课程的联系

1. 基础课程

纸游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字, 一款纸游戏的名称除了文字本身带来的信息, 还需要对文字进行设计从而能够在众多的纸游戏中脱颖而出。纸游戏中游戏规则需要文字来诠释, 游戏中的道具也需要文字来传达它的作用。游戏过程中除了一个思维层面的精神交流外, 还需要辅助于一些视觉元素来加强游戏的代入感。纸游戏中人与人的互动通过游戏道具才能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对游戏道具与人交互的部分进行设计, 就能够便捷地并不影响游戏体验过程。一些卡牌游戏的道具放置位置, 遮挡元素等都属于交互设计范围。根据需要游戏中可能会添置一些模型或者旗子, 这些元素能够更好地将参与者置入到游戏中来, 从而更好地获得游戏体验。

平面设计专业通过将信息视觉化, 并通过有效的排列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通常设置的课程围绕着信息视觉化这一核心, 分别设置有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插画设计、版式设计、交互设计、二维设计、三维设计等基础课程。纸游戏是参与者通过游戏道具进行互动, 而游戏道具是纸游戏中信息视觉化的主要部分。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基础课程是纸游戏设计课程的基石, 而纸游戏设计课程是对所有基础知识的一个应用。

2. 专业课程

一款纸游戏的所有游戏道具都被放置在一个包装盒中, 包装盒除了外包装部分还有内包装部分。外包装部分用于展示纸游戏的主题画面风格、游戏类型还能够保存游戏道具。内包装部分用于安放各种不同类别的游戏道具, 方便参与者能够更快地找到所需的游戏道具。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包装设计能够解决包装结构和包装表面装饰的问题, 那么纸游戏的包装盒设计就是包装设计课程的一个应用。纸游戏中需要处理大量与游戏相关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之间有关联性和逻辑性。怎样将这些信息按照一定视觉方式呈现, 并能够反映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信息图表设计是对数据或信息按照一定关联性和逻辑性进行视觉表达, 纸游戏中的信息设计正是信息图表设计课程的一个应用。通常一款纸游戏中包含游戏说明书和一些小册子。这些书和小册子通常需要通过书籍装帧的形式展现出来。平面设计课程的专业课程是纸游戏设计课程的基础, 而纸游戏设计课程是对专业课程的一个课题应用。

三、纸游戏设计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意义

纸游戏设计不仅是平面设计专业的一个延伸, 而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而且能够获得一个新的就业方向。

纸游戏设计课程的目标是能够完整一个现实的纸游戏产品的开发。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从前期的创意构思到后期的游戏测试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纸游戏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无论是游戏原型设计还是最后的成品制作无疑需要用到的是手工制作。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下, 结合手工制作完成整个游戏的开发。纸游戏设计中运用到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平面设计专业的全部课程, 是对平面设计专业所学全部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 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高。纸游戏短周期低成本、及技术门槛低等特点使得纸游戏设计的现实产品实现成为可能。往往个人或者小团队就可以完成一款纸游戏的开发。优秀的纸游戏是直接与市场挂钩的, 无论是自己独立运营还是卖给其他公司, 无疑都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纸游戏设计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 使自身就业竞争力得以提高。

四、总结

软件上, 纸游戏设计课程是对平面设计专业的一个综合应用课程, 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高, 还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纸游戏课程应用的知识也符合平面设计专业特色, 也是对现有教师资源的一个再利用。

硬件上, 纸游戏设计课程的开设全部是利用现有资源, 不会添加新的设备和仪器。这样做能够最大效用地发挥学校提供的硬件设备。

摘要:纸游戏是一种以印刷品为载体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交友、脑力对抗等的休闲娱乐方式。纸游戏无论从知识结构上还是从资金投入上, 都是对现有资源的一个再利用。纸游戏设计不仅是平面设计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 而且对专业建设、与时俱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纸游戏,游戏,人与人互动

参考文献

[1][英]艾伦·斯旺.张锡九译.英国平面设计基础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英]加文·安布罗斯.保罗·哈里斯.赵璐, 马帅译.英国平面设计基础教程.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黄石.李志远.陈洪.游戏构架设计与策划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 第9篇

1.尝试用剪纸的方法连续剪出更长的纸条。

2.大胆尝试使纸变长的方法,并能将探索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达。

3.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小熊布偶一个。

2、剪刀,废旧报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用废旧报纸为小熊制作寿面引发幼儿的兴趣。

二:制作长寿面条。

1.第一次探索:想办法剪出一根长的面条。

2.第二次探索:尝试将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出更长的面条。

3.第三次探索:尝试长边和长边连起来剪出更长的面条。

4.小结:让幼儿回家尝试其他方法剪出更长的面条。

三:和小熊一起吃面条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长长的面条》反思: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而“长长的面条”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面条在家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一活动《长长的面条》。

幼儿通过观察,知道了面条是细细的、长长的,可以让幼儿初步尝试用白纸剪下长长的细细的“面条”。幼儿剪纸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能,需要孩子们花时间去反复练习,如果采取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他们很快便会对剪纸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就将剪纸活动贯穿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该活动形式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同时又促进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剪纸之前首先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剪刀的外形特征,掌握握剪刀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启发幼儿如何用剪刀剪下一根一根长长的面条,并让他们仔细观察每一根面条,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每一根面条都是一样的,要剪地均匀一点,并且剪地不能粗粗的,这样就不像面条了。并让个别幼儿到前面操作,比一比谁剪地面条又长又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多数幼儿都想上来剪面条。

在幼儿自己操作时,个别小朋友不会使用剪刀,而且拿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有些幼儿会剪了,但不会沿着直线剪;个别幼儿剪地面条还是粗粗的、短短的。多数幼儿通过自己操作并探索,基本能剪出长长的面条;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部分幼儿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指导才能较好地掌握用剪刀剪出又长又细的面条。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 第10篇

1、鼓励幼儿愿意将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用语言表达。

2、幼儿能够根据需要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工具,激发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3、初步尝试记录的方式。

二、教学准备

a) 教学试验材料:

印章、记录图表;大盆6个、小筐4个、夹子4个、漏勺4把、透明托盘12个、花生、小米。

b) 科学术语及词汇:漏眼

c) 可能的难点:工具的使用

d) 学生的课前准备:用手分沙子和石子

e) 实验记录:用表格形式记录结果

f) 时间安排:25分钟

三、教学过程

a) 情景引入:

1、“伙房的叔叔不小心把花生和小米混在了一起,他想请咱们班小朋友帮助他把花生和小米分开”

2、出示各种工具,与幼儿共同认识工具以及简单的功用。

夹子、小筐、漏勺

b) 猜想预测: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

c) 问题探讨: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d) 分组实验与记录

(一)第一次实验

1、幼儿自选工具,把花生分拣到托盘里。(停止时,要求幼儿把工具放回原处整齐) 1、讲解认识记录表,进行记录:用自己的印章在所用工具对应的格子内记录。

2、幼儿分别来讲讲用工具分花生和小米的情况。

3、依次看各组使用不同工具后的结果。

4、集体记录分得又快又干净的工具。

(二) 第二次实验

5、提出要求:仔细想一想哪种工具你还没试过,请再换种工具试试。

6、记录再次实验用的工具(记录方式培养:看看这是第几次,在哪个格子里记录)

7、观察记录结果,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记录在表格中。

f) 集体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用小筐分花生和小米又快又干净,为什么小筐能分得那么快?”

幼儿观察小筐并与其他的几种工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筐有眼,可以把小米漏下去,把花生留在筐里,所以分得又快又干净;漏勺也有眼,但眼儿太小,小米漏不下去,所以不能把花生和小米分开;夹子能分开,但是一次只能夹一个,太慢了。

四、活动评析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 第11篇

1、幼儿在摆弄、操作天平游戏中感受物体的平衡。

2、用天平秤称出轻重,并且学着用不同的标记记录轻重不同的材料。

3、引导幼儿能单独或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游戏准备:

娃娃天平秤、一些轻重不同的材料、塑封的记录纸、记录笔。

游戏玩法:

1.幼儿随意摆弄天平,感受空天平的平衡。

2.在天平内装进各种材料,如积木、小石块等,让天平两端保持平衡。

3.幼儿寻找办法,鼓励幼儿合作解决。

大班音乐游戏:猫和老鼠 第12篇

1.年龄特点的分析:大班幼儿的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与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2.教学策略的定位: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情境, 引导幼儿根据游戏情节“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 来创编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 经过讨论、实践和再讨论、再实践的过程逐渐明确游戏玩法, 并与同伴合作随乐游戏。

游戏过程中, 不断产生的高级榜样激起了孩子们主动模仿并不断创新的愿望。高级榜样, 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榜样的作用来进行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高级榜样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自我提升的帮助和借鉴, 还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内源性动机, 让幼儿自发地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 享受音乐, 并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猫和老鼠”中的高级榜样有:

高级榜样一:“散步猫”。散步猫的出现是创编动作的前提, 它帮助幼儿了解了音乐的节奏 (两拍走一下) , 区分了乐句 (一句走、一句停) , 同时故事情节“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也为后面的动作创编提供了具体的线索。

高级榜样二:“臭美猫”。 (1) 为幼儿的创编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元素。 (2) 生动地表现“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走路姿势的多种变化。

高级榜样三:“急性子猫”。不仅动作频率加快, 也使得游戏情节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结起来, 在“猫和老鼠”中的高级榜样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变化, 层次一:方位不同;层次二:空间水平不同;层次三:角色性格不同。由于高级榜样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的, 每次都会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展现, 因而每次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惊喜和震撼。

活动目标

1.学习音乐游戏“猫和老鼠”, 了解游戏的情节和规则, 感受乐曲诙谐、欢快的风格。

2.通过手部游戏、动作创编、故事情节累加, 进一步感受游戏音乐的节奏和变化。

3.体验音乐带来的想象, 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剪辑过的音乐《香草咪咪》。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A段, 并创编相关的动作

1.倾听A段, 区分乐句。幼儿倾听音乐, 初步感受并辨别描写“猫”和“老鼠”的不同乐句。

2.师幼互动, 分角色分别体验、表现“猫”和“老鼠”乐句的区别。幼儿边倾听音乐边通过手部动作表现“猫走”和“老鼠跟”的游戏情节。

3.创编大猫走路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 用不同空间位置、行进方向的身体动作表现“大猫走路”。教师:这是一只爱跳舞的猫, 走路的姿势千奇百怪!它可能会怎么走呢?谁来试试看? (如:空间位置的高低变化, 行进方向的前后左右变化, 肢体姿态上的变化:旋转、弯曲、伸展、摇动, 单手、双手的变化, 以及移动方式上的变化:走、跳、爬等。)

4.将创编出的动作随乐练习。

二、师生共同讨论B段中“猫戏老鼠”的动作并练习

1.师幼讨论猫戏老鼠的方法。

教师:尽管小老鼠的动作很轻, 可大猫还是怀疑身后有人。怎么才能不被大猫发现呢?

2.教师扮演成大猫, 示范“猫戏老鼠”的方法。

3.师幼共同游戏。

三、完整学习游戏“猫和老鼠”

1.教师领队, 师幼共同游戏。

2.替换新的动作游戏。

3.幼儿领队再次游戏。

4.拓展游戏情节——配班教师扮演“急性子猫”, 师幼共同游戏。 (本活动录像见本期光盘)

核心理念:幽默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肖建霞

把幽默运用到幼儿园活动中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师幼互动、启发幼儿创造的智慧。在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中, 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自身的“幽默感”, 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愿望, 在笑声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 共同成长。

1.幽默的故事情节, 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猫”和“老鼠”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动物形象, 这一对天敌既能给幼儿无尽的想象空间, 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游戏形式。音乐游戏“猫和老鼠”表现了一只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和一群聪明机灵的老鼠斗智斗勇的故事。猫在前面做什么, 老鼠就在后面学什么, 被猫“挠痒痒”时还不能乱动, 被猫发现时还要赶紧躲回家里。幽默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跟随着俏皮的音乐, 既可以扮演“大猫”, 创编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 也可以扮演偷偷摸摸的“小老鼠”, 孩子们不亦乐乎!

2.幽默的教学语言, 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将严肃的规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 给幼儿营造了轻松、自由的氛围, 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 又增进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

当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向前拥挤时, 教师连忙说道:“小老鼠们, 你们动静太大啦!难道不要命了吗?”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 在笑声中明白了教师含蓄表达的意思:“老鼠”与“猫”之间要悄悄地保持距离。当教师在游戏中想逐渐退位时, “爱臭美的猫”便说道:“外面灰尘太大, 我要回家补补妆, 需要找一个猫家族的接班人代替我去抓老鼠, 谁愿意呀?”孩子们游戏结束后, 教师又感慨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看来我老啦!”教师幽默的语言, 有效地缓解了幼儿学习的紧张心理, 师幼关系更加轻松活泼、平等和谐。

3.幽默的身体动作, 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为了能引导幼儿从不同的空间方位创编动作, 教师时而挤眉弄眼, 时而张牙舞爪, 时而上蹿下跳, 夸张、幽默的身体动作不仅令人发笑, 还极大地拓展了幼儿创编动作的线索:既可以高低、前后、左右变化, 还可以有移动方式 (走、跳、爬) 的变化等。

为了能让孩子们根据猫的不同性格特点创编动作, 教师还请来了“急性子猫”:慌慌张张地出场, 因性急而惹祸, 腿瘸后假装痛苦。不断产生的戏剧冲突和夸张表演使得游戏情节进一步延伸, 增加了整个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大班科学游戏《纸游戏》教案 第13篇

活动目标:

1、能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巧运乒乓球,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乐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小操作盘(一个装有乒乓球);每组一个大托盘(内有材料:小勺、小瓶子、吸管、电线、硬纸板、小剪刀、橡皮泥等)。

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3、大记录表一张、“√”和“×”卡片。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幼儿做出设想。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巧运乒乓球”的游戏。这个游戏有个奇怪的规则:手不能碰到乒乓球也不能拿起操作盘,把球从这个操作盘运到另外一个空的操作盘里。”“虽然不能用手但可以用老师准备的.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介绍材料。

2、请幼儿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进行交流。

“先请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哪些材料能运球的就在“想一想”一栏里打“√”,哪些材料不能运球的就打“×”。并请你记录在“想一想”一栏。(幼儿猜测记录)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并把幼儿猜测的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在这些材料中有的幼儿认为有的材料能运球,有的材料不能运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幼儿利用材料进行操作并交流。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能运球的在“试一试”的前面一栏里打“√”,不能的打“×”。”“注意了,一定要试过之后再记录,还要记住手不能碰到球。

2、幼儿操作。

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3、幼儿交流。

(1)请幼儿介绍操作结果并做记录。

“你动手试了后结果怎么样?”教师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适时请幼儿示范给没有成功的幼儿看。

三、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多种运球方法。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在刚才操作中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运球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也用小勺试了一下,真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师示范给幼儿看,并用数字2记录在表上。“大家再试一试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运球,并用数字记录在表上。”

2、幼儿操作

3、幼儿介绍同种材料不同的运球方法

四、结束活动

“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动动脑动动手就用了很多的方法巧运乒乓球。那除了表上的材料,还有哪些材料也能运球呢?”“我们回去可以再想一想,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一寸虫》 第14篇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小结。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大班科学游戏活动《移动》教案 第15篇

【活动目标】

1、愿意创造“工具”,解决简单的移动问题。

2、了解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玩具小汽车、双面胶、夹子、垫板、滑轮车、扭扭棒、塑料纽扣、游戏棒、卡纸、塑料环扣、吸铁石、塑料棒子、塑料圆环、报纸、视频《生活中的.移动》。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关键提问:什么是移动?

小结:物体从原来的位置改换到另一个位置,就是移动。

2、游戏介绍:用桌面上的材料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3、操作交流:你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大考吧幼儿教育 )小汽车移动了?

4、小结:相同的办法,却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帮助小汽车移动。

相同的材料,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使小汽车移动。

几种材料可以组合在一起变成让小汽车移动的工具。

二、第二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游戏介绍:用一张报纸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2、操作交流:你的作品是什么?像什么?

3、小结:小小的游戏,你们却有大大的发明。在生活中还会有更大的用处。

大班音乐游戏:蛤蟆历险记 第16篇

本活动以图画书《蛤蟆爷爷的秘诀》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为线索设计。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迁移理论, 我将故事前置, 让幼儿了解图画书的内容, 熟悉故事主要情节, 并根据游戏的需要对个别情节稍加改编, 这样的支撑降低了幼儿学习音乐游戏的难度。活动过程中, 选配恰当的音乐形象来增强故事情境的渲染, 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内在情感, 在动作设计上不追求整齐划一, 让全体幼儿在高密度参与活动的同时享受游戏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活动只准备了一个音带, 力图体现本人对“低耗高效”教学原则的推崇和运用。

活动准备

《瑞典狂想曲》音带 (曲谱见光盘) , 活动前花15分钟左右时间讲述改编的《蛤蟆爷爷的秘诀》故事, 幼儿有“丢手绢”游戏中追逃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引导下 , 跟随音乐玩“蛤蟆历险记”游戏。

2. 根据故事情节记忆游戏顺序, 并能用“我要吃掉你”“我不怕 , 我不怕 , 我的秘诀是××”对话来展开“蛤蟆历险记”游戏。

3. 在充满趣味的律动游戏中体验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 享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 回忆故事主要情节及顺序

1.说 一说 《蛤蟆爷爷的秘诀 》的主要内容及顺序。

2.带着对第三个秘诀的猜测进入游戏。

二、分段学习, 随情境开展游戏

(一) 学习第一段游戏

1.教师随乐示范蛤蟆走等动作, 引导幼儿观察、反馈和模仿。

2.幼儿听 A 段音乐一起练习, 并跟随音乐节奏和动作加入语言“饥饿的敌人在哪里”。

3.教师扮蛇 , “小蛤蟆”逃到灌木丛 (座位上) 。让幼儿了解由“蛇指定爷爷”的规则, 进行角色间“我要吃掉你, 我要吃掉你”“我不怕, 我不怕, 我的秘诀是勇敢”的对话, 并进行与对话相对应的动作练习。

4.听蛇出来的音效和 B 段音乐练习对话、动作, 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内容及规则。

5.完整进行第一段游戏。

(二) 学习第二段游戏

1.迁移第一段游戏经验 , 出 现鳄龟音效 , 引导幼儿表现鳄龟的机智和个性化的动作。

2.教师悄悄指定“鳄龟”角色, 幼儿完整进行第二段游戏。

(三) 学习第三段游戏

1.迁 移第一段 、第二段游戏的经验 , 引导幼儿体验情节变化带来的游戏规则的变化。

2. 引导幼儿想象怪兽抓住蛤蟆爷爷后小蛤蟆的做法, 并能大胆用语言和动作来表现。

3.教师悄悄指定“怪兽”, 幼儿完整进行第三段游戏。

三、完整游戏, 体验连贯游戏带来的挑战和愉悦

1.伴 随音乐 , 将三段游戏连起来 , 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大胆表现。

2.梳理秘诀, 让幼儿对第三个秘诀进行发散想象。

3.回 归到图画书 , 讲述故事结尾 , 揭示第三个秘诀。

活动反思

1.有益的玩就是学, 像玩一样来学习。日本幼教专家本吉圆子说过一段话:“孩子仅仅聆听语言的说明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孩子要通过自身整个身体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才能得到教育, 通过手及身体的接触使身心和头脑运作起来。”本活动从把握幼儿学习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出发, 以绘本为基本内容进行再创。同时, 选配了与故事形象非常吻合的“蛇、鳄龟、怪兽”的音乐, 通过肢体、表情等多通道感官参与, 把幼儿带入游戏情境。活动中, 孩子们全身心投入, 用与角色形象匹配的个性化动作、表情、语言表达游戏内容, 自然而快乐。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谁吃掉谁》 第17篇

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懂得破环生态平衡的危险。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2、活动难点:理解自然界少了一种动植物会发生什么事。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谁吃掉谁》、各种动物小图片。

活动过程:

1、看图连线:

(1)出示九张图片(猫头鹰、田鼠、粮食、啄木鸟、虫、大树、老虎、羚羊、草),幼儿讨论:――“谁吃掉谁?“

(2)将九张图排成三队,用箭头表示谁吃掉谁:

猫头鹰――田鼠――粮食

啄木鸟――虫――大树

老虎――羚羊――草

(3)遮挡某张图片,表示没有这种动物或植物,讨论会发生什么事:(如没有猫头鹰田鼠会成灾,吃掉大量粮草,羚羊都会饿死,老虎也没有食物。)

2、分组玩各种动植物图片:

(1)排一排,谁吃掉谁。

(2)拿掉其中一张图,想想会发生什么事。

(3)交流各组的`发现。

3、总结:

大自然是很有趣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要保护树木花草和动物。

活动反思:

一开始,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幼儿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充分体验小熊一家的幸福和谐,理解家长对孩子深沉的爱。后来,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谁吃了我的粥?》这本书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来说有些复杂和深奥,情感目标定得较大,在幼儿没有深入理解故事内容的时候,这些情感得共鸣是无法传递到的。于是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阅读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幼儿自主探索故事过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厌食”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初步理解全家人对小熊的爱。

上一篇:大学物理实验思想总结下一篇:招聘信息(山东。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