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个人笔记1

2024-06-16

教育综合个人笔记1(精选7篇)

教育综合个人笔记1 第1篇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出自《荀子.修身》

3、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受教育之故”。

4、《学记》有言“当其可之谓时”,说明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5、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6、“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所产生的创新功能。

7、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体现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8、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

9、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迥然不同。

10、由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1、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最大的区别是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12、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以社会实际、学生的实际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13、孔德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之一

14、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学制萌芽于西周,形成于西汉,完备于唐宋时期。

15、三结合六并举中的三结合是指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教育研究方法有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

17、新手教师水平特点是通常是理性化的,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依赖原则、计划和规范。

18、权威型教养方式是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

19、青年期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20、学生的认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其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表现为认知方式的差异。

21、依据学习的定义,本能行为和由身体疾病引起的变化都不是学习。

22、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23、锚概括指学习情境

24、连贯动作技能分配学习比集中学习好

25、态度是对象与评价的联结,评价是态度性反应的主要元素。

26、价值观反应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即主体有需要、客体有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融合形成。

27、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份:目标、已知知识经验、障碍、方式。

28、问题解决策略有尝试策略和启发策略,其中启发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

29、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动机产生的条件。

30、测量和评价的主要功能有(1)促进教师教学(2)促进学生学习(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1、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等的教育

3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辨别是非,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33、品德发展具有多开端性 34、2008师德规范六原则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5、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特点是计划性,是国家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学校开设的课程

36、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改造社会为中心的。

37、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

38、泰勒的课程理论著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9、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40、教学原则应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41、练习是指根据老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的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42、教学机智是老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其基本特征是实践性、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

43、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为(1)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2)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3)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44、学生的守护者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的主导角色。

45、班主任对学生生活指导包括人际交往指导、个人生活指导、个人安全指导、闲暇生活指导。

46、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愽的相关学科知识。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理论基础

47、暗示法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诱导的间接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期望的目的相符合。

48、班主任工作艺术是充分显示班主任人格魅力的综合艺术

49、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0、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

51、交互媒体有程序教学媒体与计算机媒体。

52、教学策略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

53、webquest 是面向探究的学习活动。

54、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终止。

55、教育行政法规包括条例、办法、规定

56、适龄儿童应入学接受教育,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57、教师提出的的申诉,主管部门应在30天内作出回复

58、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59、终身学习的特性是(1)民主性或普及性(2)形式多样性(3)连贯性(4)自主性 60、教学方法选择要注意的要求是(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61、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影响人的成败因素有能力、努力、任务、运气,并指出归因的三种模式为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62、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63、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为三阶段七过程:

一、选择阶段。(1)不自由选择(2)多种选择范围的选择(3)充分考虑后的再行选择

二、赞赏阶段(4)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满意(5)个体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三、行动阶段(6)个体按选择行事并愿意受指导(7)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64、班主任工作的原则(1)学生主体(2)因材施教(3)集体教育(4)民主公正(5)严慈相济则(6)以身作则

教育综合个人笔记1 第2篇

——《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是18世纪德国一个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天就天折了,52岁时才得到第二个孩子。他以自己的名字给儿子命名,以表达喜悦之情。可是由于早产,小卡尔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卡尔·威特很悲伤,但并没有绝望。他在给堂弟的信中写道“我的儿子得之不易,怎么会不爱他呢?我要用我的方法去爱他,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果然,在卡尔·威特的精心教育下,小卡尔从儿童时起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8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后来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教学,并有口皆碑。

卡尔·威特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他把对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看完《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这本书,感触良多。

从书中学到了“培养一个小孩子,不单是培养他的智慧、还必须培养他的性格。” 书中其中有一个章节,作者提到:忽视婴儿人格及道德方面的教育,过分注重孩子早期的学识教育,只会让你的孩子进入竞争的社会后被碰得头破血流。一个人的性格,是必须从小慢慢培养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有自信、耐心、友爱、善良的人。只有成为这样的人,才能在进入竞争的社会后快速溶入这个大家庭,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教育综合个人笔记1 第3篇

1 病例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造成越来越多现代人集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于一身, 即所谓的代谢综合征。该代谢综合征患者为老年女性, 其出院诊断: (1)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劳累型心绞痛; (3) 高血压病3级; (4) 高脂血症。

2 患者出院教育

2.1 出院带药

胰岛素三餐前30min及睡前皮下注射。吸收速度:腹壁>上臂外侧>股前、外侧, 在不同部位轮换注射可减少注射部位脂肪萎缩或增生等不良反应。

阿卡波糖 (拜糖苹) 与三餐第一口饭嚼服, 出现低血糖时, 应予葡萄糖纠正, 进食效果差。告知患者出现腹胀、排气、腹泻等不适症状为正常不良反应, 多可耐受。

缬沙坦 (代文) 用药期间监测血压、肾功能, 定期复查血肌酐, 一旦血肌酐上升, 立即停药;只有肾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时该药对肾脏才有保护作用。

单硝酸异山梨酯 (欣康) 老年患者用药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教育患者用药期间从卧位或坐位不可突然站立, 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长期给药不宜骤停, 以免发生停药综合征而出现反跳现象, 如心绞痛发作等。

硝苯地平缓释片 (伲福达) 长期给药不宜骤停, 以免发生停药综合征而出现反跳现象。

辛伐他汀 (舒降之) 本药宜与食物同服, 以利吸收。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血胆固醇、肝功能、肌酶, 注意有无肌肉酸痛的不适, 如转氨酶超过正常高限3倍以上或持续升高, 或CK显著升高、发生肌炎应及时停药, 避免肝损害及横纹肌溶解。

甲钴胺片见光易分解, 应遮光、密封、干燥处保存, 避免药物见光分解, 含量降低。

2.2 健康教育

出院后首先调整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首先减重, 体质量下降将减轻代谢综合征的胰岛素抵抗, 有利于血糖平稳控制;适当运动, 运动量不可过大避免患者发作心功能不全。适合患者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合理膳食, 减少钠盐摄入量, 对高血压是有利因素。长期的药物治疗及胰岛素注射, 频繁的血糖测定, 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恐惧或长期遭受糖尿病并发症的折磨, 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精神紧张, 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等障碍重要原因, 持续地精神紧张、焦虑则引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或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导致胰岛素抵抗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患者对疾病的过分担心, 造成血糖、血压的波动, 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适时进行情绪疏泄,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保持乐观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病魔的挑战, 并且鼓励患者注意休息, 适当劳动, 转移注意力, 减轻对疾病的过于关注。

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 对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测造成一定影响。与患者一起探讨解决的方式, 将胰岛素治疗剂量及血糖监测情况作记录, 避免遗忘注射或重复注射胰岛素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3.1 相关知识准备

药师首先应掌握疾病的定义、发病机制、诱发因素、药物治疗原则, 了解现行最新国际国内标准治疗指南。其次, 根据本院基本药物目录总结常用相关药物信息, 如分类、药理作用、使用时机、用法用量、常见不良反应等。

3.2 注重出院教育

患者是药师服务的主体, 药师应密切关注患者, 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交待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和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药师可以通过文字材料 (对接受能力较低的患者使用) 、补充口头方式来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告诉患者及家属治疗药物种类很多, 并且让他们熟悉各种药物剂量、用法、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尤其重要。

在对此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实施的药学服务中, 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2], 并增强了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用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思芸, 唐志文, 曾友志等.药师临床实践的技巧探讨[J].华南国防医药, 2006, 16 (5) :562-563.

佩佩教育笔记1 第4篇

在幼儿集体教学中,经常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教室里此起彼伏、声浪不断的情景。这是有的老师就觉得太乱而赶紧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从而继续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先指定的“理想”的彼岸,到底如何如何善待 学中的“乱”呢? 通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中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的指令行动,自由的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实“乱”出有 因。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调皮者甚至和别的幼儿打闹,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

二是老师提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孩子们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这是他们就会说个不停,我想这时的乱,乱的有意义,有价值。

教学中一旦“**”,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应该针对个别情况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愿意去钻研的内容进行

活动,寻求治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是老师的问题孩子太感兴趣,他们还有无限的答案要争着说,我们应该高兴,最起码说明我们的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是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试验去探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必要一定在本节活动中完成自己设臵的教学目标。

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灵活的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因此说,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反思,才会善于创造。在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老师才会进步,我们的活动才会“乱”而有序,以“乱”启“智”。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1 第5篇

主要观点: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谈了他对自己聋哑女儿周婷婷的教育历程,怎样把一个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不见的女儿周婷婷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并用这种方法,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作者经过18年的生命体验,把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升为赏识教育,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

我的收获与思考:

读罢老师撰写周弘《教你赏识孩子》的一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回想一下原来我的父母在教育我的时候,运用的方法很多都和书中所提及的方法雷同。不觉得油然感到自豪,为我能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的大把大把的零花钱,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生活的奢华,但我却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由他们给我的信任、尊重、理解,时时刻刻给我激励,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给我提醒,用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对待我的不足,我觉得我生活、生长的非常快乐,我感到自豪。我能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这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不能把家庭和单位里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对孩子发泄最安全。其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难以公正。

同样的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成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是当今课改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孩子充分释放潜能,可以从赏识孩子开始。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

孙云晓教授《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读后感

主要观点:

人们几乎都能感受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基本上也如此。其实,成年人也有类似的心理倾向,只是比孩子多一些理智罢了。

我的收获与思考: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值得我们深思: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联想到我的儿子,我觉得我的教育有很多失败的地方,他妈妈不同意的事情,我觉得不是利害关系我都会尽量满足他,但是不管有时候我对儿子有多么的好,但是当别人问儿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时,他总是毫不犹豫的说:妈妈好。儿子还是不怎么喜欢我,说明我对他的爱有一些问题。

孙云晓特别强调,家长应该跟孩子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往往就是关系出了问题。我们都知道,孩子和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就会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喜欢某一门功课,多数是先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老师与其想着要怎样来教育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按照权威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就师生关系而言,彼此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而绝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关系。当然,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真爱就是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负责。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我想,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也许,只有牢牢确立这样的关系,才能谈得上教育。

孙云晓还有一个观点: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成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一时的情绪当成了问题。比如说,一个孩子告诉父母,我今天不想上学。父母听了就会很紧张,以为孩子有了什么问题,就会对他说一些不能不上学的道理。至于他是有情绪故意这样说,还是真的不想上学,父母没有想到要去听一听孩子的真心话。所以说,现在的父母过于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有效性。什么时候都是父母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说。开始的时候,孩子还能听进去几句,时间长了,父母的话可能就成了一种声音,甚至是一种噪音。结果,什么效果也没有收到。再比如,一个小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吃糖。通常父母会跟孩子讲,你不能吃糖,因为吃糖不好。可是孩子为什么要吃糖,父母就不关心了。好的亲子关系的沟通是,当孩子说要吃糖,你可以蹲下来,问问他心里的想法。他可能会告诉你,“看见别人吃了所以自己也想吃”,或者,“因为很久没吃了所以想吃”等。你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愿,让孩子有了一个倾诉或宣泄的机会,再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他,让他自己选择还要不要吃糖。这样,比一味地跟孩子说道理效果会好很多。很多时候,父母遇到的孩子的所谓问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可能只是他一时的情绪。情绪处理了,孩子的理性就会回到他身上,他就能冷静地思考,甚至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给予他倾诉这种情绪的机会,而是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即使孩子表面被“说服”了,看似问题也解决了,但实际上,他的情绪不过是被积压了起来,他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某个时候再次暴发。久而久之,小情绪的积累就转变成了让父母揪心的大问题。所以,当你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时,要多想想,这些话对他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还不如不说或少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老师《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读后感 主要观点:

张华老师认为,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于,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控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了点和归宿。

我的收获与思考:

拜读了的《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一文,我深有感触,此文十分贴切时代精神,给我们这些第一线的老师以很大的启发。它从不同层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代研究学习的内涵与思想方向,给我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指引了方向。特别是他所谈到的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区别,更使我茅塞顿开。

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内容,比如,布鲁纳、施布、费尼斯等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内容即是“学科结构”,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来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倡导者在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共同要点,严格遵循这个模式,即可接着出“研究性学习能力”;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秉承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由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生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很早就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由于课题同自身的贴近程度较高,学生可以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的领域发生兴趣,产生出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尽管这些主题并不符合正在进行的单元研究的要求,但它却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老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主题的产生价值。因此随时发掘新的探究题材正是研究性学习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的源泉。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与否恰恰体现在不可预知行为增加的程度。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它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实践它,学习它,完善它,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科教兴国”这一宏伟目标。

曲正伟《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

主要观点:

“把教育还给教育”,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一个对彼岸教育不断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基于现实不断反思和行动的过程。我们应该还教育一双“手”。我们要用教育的手段去运行、经营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公益事业,但现在这种利益的公共性越来越为私人性所侵蚀。当我们把教育作为我们牟利的手段,这时的教育满足的就是一部分人的私利,也就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运行离不开也并不排斥从其他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教育运行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他研究角度的参与对于认清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是在有裨益的。但是这种多元绝不是无中心的,它是建立在教育视界之上的多元关注,而不是经济视界、抑或其他。

我的收获与反思:

这篇文章,最起码让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真正的、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很多学校、很多人都在探索之中。至少都在努力,这也许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但想真正改变教育的现状,绝非易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吧,正如文中所说“只有从‘人’-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教育的内涵。”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固步自封,停止不前是大忌。生命成长的规律和运行轨迹本身就是很难把握的,也可能在不断的变化,并且每个生命(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在当下,教育和医学越来越“想象”了。教育越来越带有医疗的味道。你有了缺点,教育帮你改正;你在哪方面有缺陷,教育帮你弥补。尤其是在一个流行“人造xx”的时代,“受过教育”的人才符合这种人造化的标准。教育扮演着诊疗所和美容院的角色。这是我们期待的教育吗?这种教育至少不是人性化的教育,只能是异化的教育抑或是物化的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教育的意蕴,并在行动中实践了教育的精神?我们应该把什么“还”给教育?

我们应该还给教育一双“眼睛”,一双用来观察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的“眼睛”。如果说已往的教育是被政治强权所勉强,那么现今的教育更多地是为经济利益所迷惑。比如:当前十分流行的“订单教育”,我们就很难说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再如:在我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产权问题当成核心问题加以研究的话,那么教育的育人属性就会被极大地贬低。当我们关注的是我们从教育中能得到什么的时候,这时的教育只能是被经济规则、政治博弈所“殖民”的教育,而只有从“人”--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教育的内涵。

周天家庭教育讲座笔记1 第6篇

(推荐级别:★★★★★)

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时,正是帮助孩子的最好时机。因为大树从来不是在温室里长成的,而是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参天的……

有些家长非常矛盾非常苦恼,孩子的有些毛病提醒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往往就是改不掉。可以负责人地告诉家长,如果孩子把接下来讲的这套学习方法掌握了,并且按部就班去落实,孩子的成绩也会直线向上攀升。接下来讲的是提升孩子的素质,提高孩子的能力,目标直接指向考分。

现在有个很普遍的现象,65%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觉得他(她)聪明,可是学习成绩就是不如意。还有20%孩子,学习真的辛苦,在北京初二的学生学到晚上两点半的,大家说苦不苦。真的太苦了。但是学习成绩确实徘徊不前。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付出了时间精力,他连睡眠都保证不了。这些孩子都急需我们的帮助。

孩子学习不好反映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出了问题。成绩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外在表现。

教育研究院,用了五年时间对清华北大近500名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中考高考状元,绝大部分不是头悬梁锥刺股地学习,而是掌握了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们的父母很极端地分为两种类型。其父母绝大部分绝大部分是不能直接辅导孩子的课业,但是他们像农民对待庄稼一样,尊重、信任、理解他的孩子。打

骂的极少。超过50%的孩子说父母从来没有因成绩打过孩子。另一部分是辅导孩子,理解信任宽容孩子。

对成功的案例进行大量研究,总结出共性的东西。

用学习能力指数来说话,学习指数越趋近于1,说明孩子的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能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3。不自觉在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在进行学习,所以他就成了NO.1

提高学习成绩能力的核心部分:学习能力的三个部分(或学习能力的三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方法。

一、规范的学习行为。

什么叫规范的学习行为?举个例子说,在单位上班,规定八点半上班,你八点之前上班,你这个行为就规范,八点半之后去你的行为就不规范。当一个行为持续三十天以上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叫做稳定的行为。而稳定的行为再持续三个月,超过一百天就可以成为习惯。比如说刷牙,教育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就是经过这样的过程。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就会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方法这三句话不是在同一平面,是三个层面。没有规范的学习行为就养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不成习惯就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地学习方法。

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前,能做有效的预习吗?在做作业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复习吗?(是先作业在复习还是做了作业再复习呢?)孩子做作业能够记录做作业完成的时间吗?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改错本吗?

这首先是个学习行为的问题。清华北大的学生,随便去问大学生,他们不但有错题本,有的还有好题本。

学习过程不变,结果不会改变。这是个简单的物理现象。比如一只苍蝇,在窗户玻璃上撞来撞去,如果不改变方向,是飞不出去的。

三要素分解到八大环节当中。八大环节是:第一:计划管理;第二:预习管理;第三:听课管理。第四:复习管理;第五:作业管理;第六:错题管理;第七:难题管理。第七:难题管理;第八:考试管理

第一:计划管理:进行时间上的通盘计划。比如有固定的作息习惯。

第二:预习管理:指课前要预习,找出不懂得地方。中央教科所调查,大部分学生是不预习的。班级前三名的,几乎百分百的学生上课前是预习的。错误的观点认为:学生预习了,上课就没新鲜感了,这个说话大错特错。因为学生是在学知识,不是在听小品听着听着就没新鲜感了。学习知识叫做温故而知新。学习知识是温故而知新,有些东西是你能看懂的,能迅速接纳它,有的看不懂,有思维上的断点,预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看起来、学起来不懂得地方,就是明天听课的重点,预习的根本是就是找到思维上的断点,找到个性化学习的重点,找到个性化学习的重点。听课的时候有所侧重了,听课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三:听课管理,指课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不懂的地方当堂弄懂,并抓住重点。中央教科所调查,大部分学生是不预习的。

第四:复习管理,指要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第五:作业管理,做作业前,先复习再做作业,做作业时要计时,提高效率,做完作业要检查并小结。

第六:错题管理,指要建立一个错题本,找出错的原因,查缺不漏。第七:难题管理,就是要建立一个难题本,难题都会了,容易的题也不在话下了。

教育综合个人笔记1 第7篇

一“3+1”企业综合实习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机电工程系试点本科“3+1”人才培养方案,参加企业综合实习的学生党员有32名,其中正式党员21名,预备党员11名。随着“3+1”试点的逐步推开,将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在企业实习,其数量之多将不少于专科“2+1”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流动性之大也不亚于“2+1”学生党员的覆盖面。因此,针对“2+1”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启示我们必须提前预见“3+1”企业综合实习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难题。

1对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3+1”人才培养模式刚开始,各个高校还未累计其相应的管理经验,缺少相应的教育管理机制,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忽视学生党员的实际,未能贴近学生已经成为企业准员工这一身份进行教育引导,对他们在实习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缺少针对性。“3+1”学生党员流动性强、分散性大,有的甚至只是以网络会议传达会议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要求,教育效果不能满足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2对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延续性

因部分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意识不强,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上而忽视发展后的管理,“重发展,轻教育”,导致党员的质量跟不上;在党员到企业参加实习后,因为流动性强,空间距离增大,党组织把党员的教育管理仅局限于网上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等方面,忽视了对党员的全方位管理,导致党组织的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主动性,更没有形成相关的管理机制。在目标管理上,党组织缺乏对党员的明确要求,过程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在党员参加实习后,缺乏监督、跟踪等后续工作,导致“隐形党员”的普遍存在,甚至有个别党员在企业要求加班工作时以“罢工”这一极端方法进行处理,并说明这是代表群众意见;在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上,党组织可能会以各种理由为其开脱,“出口难”的问题较为普遍。

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队伍有待加强

许多高校的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学校行政事务和自身在学业上、素质上以及工作技巧上的提升任务,很难对党支部的工作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在学生参加实习后更多的是实行“放羊”处理。另外辅导员大多数一毕业就参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未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不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思想动态,难以结合学生党员的“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继续培养。而且在支部工作中,他们更注重新党员的发展,很少对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正措施。

4党员实习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利用目前的学生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对参加企业综合实习党员进行考核存在单一性。一些党组织只利用学生在校时的学习成绩和参与平时活动这两个“显性”标准来评价党员,而没有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分类考核、目标考核、定性考核、定量考核、考核结果运用等来进行评价,从而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其次,评价的主体存在单一性。目前,党员评议一般由学生党员自评、党组织评议、党员互评和群众评议组成,而针对学生、党员、企业准员工三重身份,却未加上企业直线领导评议。在评价标准上,有的党组织认为现在的学生党员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企业中工作也比较辛苦,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即使表现平平,与同学或同事关系一般,或者犯些小错误都可以理解,都可以评定为合格。在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上,有的党组织往往对这部分学生照顾有加、扯不开情面,担心处理了会形象学生在的企业领导以及同事中的印象、耽误了学生的前途,这将使得学生党员的企业综合实习管理陷入不良的被动局面。有的党组织只注重评价体系中各方面的量化指标,而对某些不能量化的内容因为难以操作而被搁浅;也有的党组织只注重学生党员的自我小结、组织评定和同学评定,而忽视对学生党员实习中日常表现的量化评价,从而造成参加“3+1”企业综合实习学生党员评价上的不准确性。

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党员“3+1”企业综合实习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根据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活力”的要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党员“3+1”企业综合实习党建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党员教育机制、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力求既要有操作性,更要体现党员的先进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创新机制,打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平台

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应用型本科企业综合实习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其内在精神动力,是更好地稳定整体本科顶岗实习学生的重要途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者应开创新的教育模式:一是成立“3+1”企业综合实习党员党支部,着力在使全体参加企业综合实习的同学体现党员特色,凸显党员身份;二是坚持学校和实习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学校党组织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实习生党员管理机制。学校党组织定期对实习党员开展谈心服务活动,可通过QQ、飞信、信息、电话等方式,加强组织与党员的联系,及时掌握党员思想情况,对实习党员提出的要求,进行适当、适时地引导;三是优化党建网络平台,为理论知识丰富、有专业技术的党员提供施展平台,并可通过该平台了解在其他企业实习党员以及校内党员的动态,加强其的归属感;四是定时进行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或着党员党性学习跟踪,可通过博客平台让党员发表言论,反馈党员以及身边同学的实习情况,并引导保持党员的先进作用,帮助身边的同学,带动整体积极进行实习学习并向党组织靠拢;五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实习学生的分布状况、专业特点和实习地点等情况,采取实习单位管理、党小组管理、学院党组织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实习生党员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并根据党员的多样性,不断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针对实习地点相对靠近的党员,可定期过党组织生活,并在实习巡查中安排时间组织参观实习所在地的教育基地等。通过以上载体,拓宽党员接受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增强党员活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所属的党员管起来、所在的党员聚起来”的目标。

2健全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践机制

针对“3+1”企业综合实习党员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内生活的主体作用,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关键的一环是要求有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做保证,并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增强对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引导。要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党员提高主体意识,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党员,才能始终把振兴党的事业视为自觉行动和神圣责任,各级党组织要把培养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首先,要让实习学生党员有明确的主人翁意识,认同自己不仅是权利的主体,更是义务的主体,不仅是党内生活的主体,更是党的工作主体、党的建设主体、党内民主的主体;其次,要贴近实习学生工作、学习实际,激发学生党员的民主议事和参政议政能力,确保与时代同步,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分析能力;再次,要拓展主体意识的载体,在重视家庭、学校、企业和党组织主阵地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挖掘社会的调整补充功能,全面提升实习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2)与实习基地联手创设学生党员发展成才的良好环境。

党组织与实习基地共同携手,积极为学生党员个人发展的进步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要建立健全党员素质提升机制,针对“3+1”党员企业综合实习党建机制,把一些高校成功实行的“党员成长计划”或“党员素质培养规划”扩展到企业中,引导学生党员认真领会党对知识分子党员和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要求,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党的事业、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企业综合实习中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切实实行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关心学生党员在实习中的生活,拉近其与党的距离,提高党的凝聚力,同时党组织要始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联手开展经常性的关爱和帮助工作。

3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队伍建设

在“3+1”企业综合实习学生党员管理中,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起到关键性作用,其肩负着党员教育管理的重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流动队伍的变化,各级党组织都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1)加强党建工作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路。针对“3+1”党员教育管理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并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责任机制、协同机制和总结反思机制,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着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按照实体性制度、操作细则、监督办法系统配套的思路,建立适应“3+1”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发展需要的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在经费上加大投入,为“3+1”企业综合实习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支持和保障。

(2)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为抓好“3+1”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条例,针对“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实习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全覆盖。考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任务,要适当减少行政工作量,让其有更多的精力进行“3+1”校外实习党员教育管理,并使组织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增强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严格支部书记的培训制度和自学制度,建议在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专题集中培训时把理论素养、党建实务、工作能力和党性修为作为重点,并支持支部书记到学生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加强实践锻炼。

4构建刚柔并济、重点突出的考评机制

“3+1”企业综合实习党员即是普通学生,又是党组织成员,同时又是企业准员工,具有三重身份和特点,具有心理的三重压力,经常面对复杂的身份区别和巨大的角色压力。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是确保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效果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构建刚性考核机制的同时,融入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

(1)构建刚柔并济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评价指标。在目前“3+1”企业综合实习党员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的阶段,柔性教育管理可以将大学生、党员、企业准员工身份较好有机结合,弥补刚性制度在道德干预及道德教育中被动性,从形式和内容上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为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各种宽松和谐、人尽其才的舞台和环境。同时让学生党员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实习中强化、内化,把学习的动力人格化、价值化,使自我价值提升的目的超越责任变为自觉,把自身技能知识提升与祖国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在实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学生党员“3+1”企业综合实习中的教育管理评价指标,是评估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

(2)建设与企业相衔接的多方位考评机制。对党员的考评不应当只由学校党组织、党支部书记、党员同学之间互评来评判,还应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即社会的评价,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建立多方位的考评机制,这也体现了党的民主制度和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不定期地向党员实习基地派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党员的表现及存在问题,不定期地到党员实习基地与其直线领导、同事进行座谈,考察学生党员平时表现,根据建议探讨改进方向。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改正,保障考评机制的有效运转。

有效的教育管理,能使“3+1”实习党员进一步做到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立树形象,真正成为教育模式改革的“领军人”,带领身边同学的“引路人”,构建和谐集体的“生力军”。发挥党员在“3+1”企业综合实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明确历史使命,强化质量意识,增强“3+1”改革动力,推动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霞, 王荣.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10) .

上一篇:奋发向上的励志名言下一篇:会计上机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