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花花教学设计

2024-06-16

剪花花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剪花花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了解剪纸,感受中原文化---剪纸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剪纸。

2、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剪纸花样,并把剪好的团花装饰生活中的物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学会做剪纸花样。

教法:展示法、引导法、示范法、激励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剪纸团花范例、彩纸、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视频,简单了解剪纸作用。

大家好!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节目《剪花花》,你们想看看吗?(想!)大家请看。(播放视频)谁来说说它那里最漂亮?(学生回答)你真勇敢,这张漂亮的团花就送给你了!有了剪纸的装扮,春节晚会更美了。

2.实物欣赏,引入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剪纸,你们还想看吗?生:想!师:你们想不想近距离地看一看,或者摸一摸呢?生:想!

师:现在每组发一幅细细欣赏。看,这些剪纸漂亮吗?

想不想剪一幅属于自己的剪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剪花花。

2、大家一起来探究。

1.了解剪纸历史,学习团花特点。

师:同学们,在我国剪纸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汉朝,到现在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就看一幅南北朝时期的《对猴团花》剪纸(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一幅作品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生:上下左右都对称。

师:说的非常好,请其他同学补充一下。

生:花色都是重复的。(请坐下)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上下左右都是对称的(出示课件),看这个中心点。刚才有同学说花纹、形状都一样,像这种纹样从中心向外扩散,我们叫做发射状。而团花的这种特点又蕴含着美好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团结、团圆。

2、自学剪纸,找到剪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自学51页剪纸。

2)巡视找出有问题的剪纸,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

思考:谁能告诉大家剪纸的步骤是什么?我们看一下剪纸作品出现了什么问题?是没有注意到什么呢?

师:自学能学到这种程度,是非常不错的。刚才,我们把两位同学的作品做了初步的展示。下面,大家想想怎么剪能使剪纸更美?

3、探究剪纸技巧。

1)折法

刚才,有同学说了,我们的剪纸步骤是折、画、剪,接着有同学说了折时要注意中心点,如果我们把中心拿错了,我们剪出来的图案就会怎么样啊?(就会散开啦)。所以我们剪的时候要注意中心和连接,(边说边示范)刚才,我们自学了课文中的折法是四折法,一张纸有一个对角线,折,然后再对折,老师按的这是什么?(中心点)非常好!如果你需要你的图案不断重复的话,可以继续折,再折,图案按就会重复的越多。

2)外形

学会了折纸,我们要剪了,剪团花有几种基本的外形(出示课件),我想请同学们看一看,看看剪团花它的外形有什么规律?大家看一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如何改变它的外形?

3)装饰

剪纸除了有漂亮的外形,还要有什么?(装饰的图案纹样)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剪纸符号(课件)。

锯齿纹应该怎么剪呢?(示范锯齿纹剪法)剪纸的纹样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

4)剪法

剪纸时,用剪刀分别在折好的纸的左右剪下各种形状,注意不要把纸左至右剪断。中心点部分与开口部分剪纸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剪。

4、艺术实践。

我们民间的艺术大师啊,他除了运用基本的剪纸纹样,还可以把生活中的花、草、树、木、鸟、虫、鱼,人物等等进行装饰。(课件)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用手中的剪刀和纸,创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剪纸。看这张卡纸,普普通通没有变化,老师简单装饰了花边看起来漂亮多了,如果上面再装饰上你们的剪纸就更漂亮了,我看同学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动手剪几幅漂亮的剪纸并装饰一下这张卡纸吧。

1)、运用折、剪团花的方法,做几朵大小、花纹、外形都有变化的团花剪纸。剪好后粘贴在老师设计好的卡纸上,剩下的贴在A4纸上(老师巡视辅导)

2)、试着用团花剪纸表达你的美好心愿。

5、展示作品。

1)、学生上台展示。

2)、欣赏品评。

同学们,你们看大家剪的漂亮吗?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老师看到这么漂亮剪纸作品,心里也非常激动,现在,我想请同学看一下在这些剪纸作品中那个最漂亮?为什么?那个作品不够好?你能给他提出什么修改建议?(如:装饰的纹样很精致、运用了许多漂亮的剪纸符号、装饰效果:对比强烈、对比接近等)

三、总结。

师:团花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途呢,看看这个团花用在了什么地方?生活中你在哪能见到剪纸作品?

生:在人们结婚。生:在窗户上。生:在衣服上。

你想把团花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希望你们学会剪纸后,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美,能带给身边每个人美好的祝福!

四、板书设计

20、剪花花

作品



中心 步骤: 折

连 接 画

作品



剪花花教学设计 第2篇

彭营中心小学 刘丰姣

《剪花花》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了解剪纸,感受中原文化---剪纸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剪纸。

2、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剪纸花样。

教学重难点:学会做剪纸花样。

教法:展示法、引导法、示范法、激励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剪纸、彩纸、剪刀、胶带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欢迎远道而来的老师吗?(欢迎!)老师今天来可不是空手来的,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想看看吗?(想!)大家请看。(展示一张课前准备的剪纸)谁来说说它那里最漂亮?(学生回答)你真勇敢,送给你了!

2、大家不要羡慕他,一会我们都会有的,因为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剪花花(板书课题:剪花花)。

二、欣赏剪纸作品。

1、师:老师这里有许多漂亮的剪纸,你们还想看吗?生:想!(展示剪纸作品。)

师:你们想不想近距离地看一看,或者摸一摸呢?生:想!师:上来吧,孩子们。注意不要拥挤,要轻轻地摸。(学生上讲

台近距离欣赏剪纸作品)

师:可以挑自己喜欢的一幅拿到座位上慢慢地看。每个小组的组长上来拿两幅大的下去,让组里的同学欣赏。

2、师:剪纸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汉朝,到现在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剪纸的身影,特别是陕西的剪纸,河北蔚县的剪纸,还有我们河南的剪纸都是很有名气的。中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从古至今,这里的劳动人民用手中的剪刀和纸,创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剪纸。大家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剪纸?

生:在人们结婚的时候。生:在窗户上。生:在衣服上。······

师:是啊,剪纸都是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期盼。我看同学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动手剪一剪吧。

三、教授剪纸过程。

1、教师示范剪纸过程。

2、学生自己动手剪,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作品。

(1、师:我看大家剪的差不多了,把你们的作品都举起来让老师看看。谁愿意来上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及时鼓励。)

(2、在小组内评选出最好的一两幅作品上台展示,并贴在窗户上。

四、小组合作完成剪纸拼图。

师:下面老师给每个小组一个花篮,你们剪一些花花贴在上面,用来装饰我们的教室。看哪一组的花做得最漂亮。(学生合作完成剪纸拼图,教师指导。)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学会了剪团花,还把教室装扮得这么漂亮。

六、作业。

剪花花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学大师——我剪民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画的特点, 学习创作抽象民间画的方法。

2.通过欣赏如东民间画作品、马蒂斯剪纸作品、王桂英剪纸作品的造型和色彩, 学习创作造型抽象的民间画作品。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 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欣赏如东民间画作品、马蒂斯剪纸作品与中国王桂英剪纸作品的造型和色彩, 利用蜡光色纸、友禅纸剪贴踩文蛤、捕鱼、捉螃蟹、观鸟等抽象民间画作品。

难点:抽象造型的概括方法:几何法、简化法、夸张变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画、蜡光纸、友禅纸、双面胶、剪刀等。

学生:铅笔、蜡光纸、友禅纸、双面胶、剪刀等。

教学方法:电教法、欣赏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赏作品, 比较异同

1.回忆特点

课件播放如东民间画作品, 请学生回忆民间画的特点。

造型简洁夸张, 色彩对比艳丽, 装饰丰富多样。

2.比较异同

出示另一 张民间画《快 乐渔村》。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用了什么方法。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剪一剪民间画。 (板书:我剪民间画)

二、学大师, 探究方法

1.比较相同点

师:老师收集了一组法国画家马蒂斯的剪贴作品, 还有一组是我国民间艺人王桂英的剪纸作品,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作品的造型和色彩。

小结:人物造型都是剪影效果, 造型都比较概括、抽象, 色彩对比强烈。我们今天也来学一学两位大师的方法, 表现抽象民间画, (板书:学大师) 怎样来表现抽象的造型呢?

2.探究表现方法

(1) 出示图片 (树) , 你看它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形状?这种方法叫几何法。

(螃蟹) 怎么变的?这种方法叫简化法。

(勺嘴鹬) 认识吗, 这张用了什么方法?夸张变形, 很好。

(2) 出示照片 (海子牛) , 这是什么?我把它的脸画成梯形, 牛角再夸张些, 身体变成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图片, 学生主动探究抽象民间画造型方法。

3.学大师、再次示范民间画

师:老师再学一学马蒂斯的简约风格, 把刚才这幅画再变了变。 (出示教具) 背景我选了两种颜色, 和上面一幅进行对比。 (更加简洁了)

4.欣赏师生作品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师生作品, 同时讲对比色、冷暖色和对称剪。

设计意图:强调民间画色彩的运用。

三、成大师, 主题创作

1.学生讨论、确定主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你今天准备做什么主题的民间画, 要富有如东特色。

小结: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样的背景, 还可以做些什么?

作业时注意对比色和冷暖色的运用, 一张作品不要超过5种色彩。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作业题目缩小范围, 更有目标性。

2.布置作业

教师巡回辅导, 提醒:友禅纸和蜡光纸有一个共同点, 画要画在它的反面。

简单的图像可以用剪刀直接剪, 注意简化形象。

四、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 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在评价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小结拓展

师:今天同学们用蜡光纸和友禅纸剪贴了民间画作品, 你们也是大师了。下节课我们可以用家乡特色的布来制作如东民间画。 (出示图片) 生:蓝印花布。

六、教学反思

《花花绿绿的糖纸》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美术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206-0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专为入学儿童进行涂色训练而设计的一堂综合课,是用各种颜色在白纸上任意涂画成色彩斑斓的糖衣后,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包扎的一堂课。涂色和包扎是本课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内容,应注重以涂色为主,包扎为辅。在前课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学生大胆随意地运用色彩进行涂色表现,进一步熟悉各种绘画材料的运用。掌握好正确的涂色方法,有助于学生以后能更好地进行绘画创作。利用涂好色的画纸包扎"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创造的乐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大胆的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练习。(2)尝试包扎"糖果",能愉快参与教学活动。(3)能进行积极、健康的交流活动,表现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大胆的涂色,尝试多种包扎"糖果"的方法。

教学难点:包扎的各种方式。

教具学具:糖果实物、包装纸、白纸、各类彩笔、彩纸、各色彩带、范品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检查学具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类糖果,上台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糖果。

(1)说说你的糖果是什么形状的?

(2)糖纸的颜色是怎样的?漂亮吗?

(3)它的包装有什么特点?

学生介绍后,教师小结:花花绿绿的糖纸漂亮极了,夹在书里还可以当书签呢。

问:同学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糖纸,你想说什么?

师出示作品范例:想学做吗?

2、揭示课题,板书。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异常喜欢的物品--"糖果"引入本课的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人人爱美,小孩子对鲜艳的色彩更是喜爱,五彩缤纷的糖纸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三、欣赏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教材P3

2、学生交流感受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学生尝试涂色

1、师简单介绍涂色方法,提醒学生:大胆的涂,看谁涂的最漂亮!

2、学生尝试

3、学生交流、展示作品

4、师小结(小结:颜色涂的认真,鲜艳,均匀)

问:涂色后的纸 可以用来做什么?

五、学生尝试包扎糖果

1、小组合作进行糖果包扎。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交流包扎方法

3、师:除了这几种包法外,还有不同的包法吗? 师介绍多中形式的包扎方法。

4、师:还有什么办法能使"糖果"更漂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添加彩带……

5、师:同学们真聪明,个个都是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评析:四、五两个环节设计衔接紧凑,过度自然,在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两个教学重点:涂色和包扎糖果]

六、情景活动

分组活动:学生联系平时所见的售货和购物的情景,8人一组经营糖果铺,其余6 组做顾客,由制作糖果的人推销自己的"产品"。

活动要求:介绍自己的"产品"时要大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美术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通过这一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并让学生体验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七、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制作出了那么多漂亮的"糖果",你打算送给谁呢?

生甲:送爸爸妈妈,是他们养育了我。

生乙:教师节就要到了,我把我的糖果送给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谢谢他们!

生丙:送给山区的贫困小朋友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幸福成长。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太棒了!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并且懂得了感恩于对我们有恩的人。老师希望你们回去之后再创作出更多更漂亮的作品送给你们喜爱的人,让他们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

[评析:以包扎好的"糖果"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和创作的满足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在这一环节里也渗透了感恩和爱的教育。]

[教学反思]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又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就这堂课的教学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1、 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这节美术课上,让孩子们用彩笔大胆地涂色,在涂色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2、 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这节课里,我让大家尽量敞开心扉,大胆着笔,涂出自己最想涂的颜色。

3、 素质教育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意将本课安排在教师节前及学校正在开展感恩前教育活动期间上,好让学生能够联系周围的一切,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意识,从而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花花衣》教学反思 第5篇

其次,刘老师很负责任,提前来到班里,做好课前准备。课前两三分钟,学生们已经把提前准备好的工具和材料摆放在课桌上,在座位上坐好,等待上课。

最后,凭着对孩子们的满腔热情,在这节变废为宝的手工课教学中,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观察图片,观察范作,观察老师的制作过程,从而发现美、理解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才会进一步去创造美。欣赏动动画片展示不同装扮的瓶子,不仅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学生的建议下进行尝试。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演示,只是更尊重学生的想法。这个演示便于操作且容易理解,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更能激发起学生动手创作的欲望。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一些处理细节问题的技巧会给学生以启发,为后面的独立创作打下基础。

在最后一环节,典型欣赏,拓宽学生思路。如果说教师的演示是打开了一扇想像的窗口,那欣赏学生活动图片及视频,则是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了更多更美的风景。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意识:原来,装扮瓶子的材料和方法有这么多。孩子们在课下也会跃跃欲试呢!

这节课从学生的表现和作品的完成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老师示范制作步骤时,一些孩子就迫不急待动手制作。我认为,在示范时给孩子们强调好认真看,认真听,把主要的方法教给孩子,对于二年级的手工课堂,在老师大体的制作思路讲过之后,可领着孩子一起制作,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另外,黑板上再配上精美的板书,就更棒了!

窗花花教学反思 第6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窗花花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窗花花教学反思1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设计应用”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设计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过于强调与“造型表现”类课程的区别,认为“设计应用”类课程只是围绕“设计与工艺”展开媒材、工具、制作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而忽视对学生这一制作主体感受和体验的激发,从而使这一领域所强调的“创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许多教师放大了“物以致用”的思想,将其定位为“手工制作”,即强调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的传授、指导,从而使学习过程机械教条、作业呈现千人一面,所谓的创意也无从说起。

由于学生创作主体性和构思过程性的缺失,这类课程往往沦为 “图案设计”。其“审美性”的特点,也经常被理解为由造型的组合而实现的“装饰性纹样”。教师只是传授一种固定的制作方法,因此,这样的作业设计与呈现往往缺少内涵与表现力,同时也无法发展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所以,在对《窗花花》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首先考虑的便是学生创作的主体性和构思的过程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联想,确立窗花创作的立意;并进而围绕各自的立意,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造型尝试、探究、选择与设计,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在此,我将《窗花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强调折、剪的过程,给出一个个小任务后,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各种折、剪方法,引导他们有预设、有目的地创作,培养思维能力。第二课时主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他们的“喜欢”与“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的东西”,结合第一节课自主探究的折、剪方法,有预设地创作最后的作品。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由预设地去折、剪,剪出更丰富的窗花造型。

窗花花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习用对称等不同方法来表现简单的图案,学会用折叠的方法撕窗花;继续练习撕纸,通过活动学习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欣赏窗花,感受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美可以通过创造来获得。引导学生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养成珍惜每一张纸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窗花是剪纸的常见式。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按课文范例剪窗花,我让小朋友先看课文是怎么做的,然后提问:第一个窗花第一步是怎么做的?生答:做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以下几步又是怎么做的呢?对折,再对折,然后用笔画好,再撕或剪。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结果剪出来的东西大约有近半数的小朋友跟书上的窗花不一样,中间是断开的,错了。我请小朋友跟老师再做一次,特别是做错的小朋友更要看得牢,我每做一步都显示在黑板上,结果又有好多小朋友做错了。这到底错在哪里呢?课后,我找到了问题所在,错在画图案的时候没有把握好纸张中心的那个角。第2个班撕剪的时候,我让小朋友重点把握好中心角,让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撕剪,把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小朋友的兴趣非常浓厚,充分展示了小朋友的聪明才智。

窗花花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我开展了《剪窗花》,在活动中制定了三个目标:

1、初步感受中国剪纸艺术的美,体验表现美的快乐。

2、引导幼儿探索剪窗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真确培养幼儿使用剪刀,提高幼儿的思维想象力。

本次活动以欣赏窗花进行导入,我引导孩子欣赏黑板上粘贴的窗花,还从网上下载了各种类型的民俗窗花,通过多媒体引导幼儿欣赏,孩子们了解了窗花里蕴含的美好祝愿,知道了剪纸是中国人发明的。

欣赏完窗花,孩子对动手剪窗花充满了期待,于是活动进入了第二个环节;示范剪窗花,幼儿动手剪窗花。幼儿剪窗花时我给他们的指导是,剪刀像走迷宫样,绕过来,绕过去的方法。可以剪不同的形状和花边。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基本能顺利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有的孩子剪完一张又一张,兴趣浓厚。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说说剪的方法和形状。怎样剪出这样的图形出来的。从幼儿作品发现幼儿剪窗花的胆子还不够大。主要原因是幼儿怕剪断,剪坏,不敢下手。后来我把这一目标延续着继续实施,通过个别指导及适当的鼓励,孩子们逐渐放开手脚,剪出更加丰富的图案处来了。活动虽然进行的很顺利但也存在2点不足:

1、在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可以剪什么图形时,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讨论,而是急忙告诉答案。

2、在动手操作时个别幼儿不敢大胆地动手剪,这时老师总是为孩子代劳,而没有更进一步地让幼儿大胆地尝试。相信经过这样的反思,在以后的剪纸活动我将会更有把握地上好。

通过剪窗花活动,我认识到活动的价值,它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延续幼儿的兴趣,延续活动中没达成的目标,或者作为教学活动目标的提升。同时给幼儿自由、宽松的空间,足够的探索实践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利于幼儿操作与探索,也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窗花花教学反思4

剪纸窗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在喜庆的节日里剪贴,既装点了我们的`环境,又给我们的生活营造了浓浓的热闹喜庆的氛围。然而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接触、了解这门艺术了。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就整个活动下来小朋友很积极的参与,而且很认真的制作,能在尝试和探索中剪出方形、圆形等的作品,作品展现出来时很漂亮的。小朋友对我们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又有了一点的了解,在快乐的制作中无形的传承和发扬了这种文化遗产。

窗花花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窗花的剪纸,让学生在学会窗花剪纸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为大运设计剪纸,深化学生感悟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结合大运进行剪纸,这是教学的一个亮点。去繁就简,渗透奥运内容,让学生融入奥运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感悟民族艺术的源源流长,加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并在学习中提高美术技能技巧,动手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跟上课堂,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足:

1、还有及少部分学生对折叠纸的方法还不太清楚。

2、学生在画稿的时候掌握不了总体的结构,画得不够协调。也说明了学生的美术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

3、有部分学生工具不好,也就很难达到同步进步的理想效果。

4、在老师的示范教学之后,当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变部分图案的造型时,难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画不出自己想要画的图稿。

改善:

1、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多给学生介绍剪纸图案的画法提高画图稿的水平。

《水花花泥巴巴》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唱:《水花花泥巴巴》、听:《落水天》、《雨中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雨”的内涵。

情感态度:感受雨中的“情”与“趣”,体会歌曲中孩子们纯真的友谊和天真的童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欣赏等音乐活动,学生能感受和表现音乐中所表现的“情”与“景”,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用轻快活泼、自然和谐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好歌曲中连、跳音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聆听雷雨声

(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解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雨的故事。)

二、《落水天》——雨中的凄凉

1、听歌曲

(雨敲打着地面,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从雨中流淌出一串音符,你听到了什么?这首歌曲带着怎样的情绪呢?)

2、读歌词,了解歌曲

(这是一首广东客家民谣,用当地的方言演唱的。“落水天”是下雨天的意思,歌曲中的人们是怎样的正货状况呢?)

3、再次欣赏歌曲

(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聆听歌曲,走进那愁意缭绕的雨雾之中。)

三、《水花花泥巴巴》——雨中的欢乐

1、听范唱

(雨是充满灵性的,不同的时空变换着不同的脸面,听!下面这首歌中的雨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觉?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范唱

(山里的孩子沐浴在雨中,光着脚丫,在雨中撒着欢,或追逐或躲闪,脚下踩出欢快的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老师来唱,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踩雨吧!)

3、揭题,听范唱

(跟着范唱张口默唱,找找哪里不会唱。)

4、教师范唱前两句

(仔细听,老师是怎样来唱这两句的?)

5、轻声唱一唱,找找还有哪里需要用这样的方法来唱?

6、最后三个字怎样来唱?

7、完整演唱歌曲。

四、《雨中曲》——雨中的悠闲

1、观看电影片段

(孩子们在雨中尽情享受雨的滋润,我们和他们一样,感受着雨带来的欢乐,看!还有人在雨中跳起了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心情怎样?对于他的舞蹈,你有什么评价呢?)

2、介绍音乐背景知识

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本片是舞蹈大王金·凯利的精心杰作,从设计到演出都只能用“叹为观止”四字来形容。在这段精彩的歌舞中,没有任何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没有雨点滴到你头上般的音响效果,但它却是音乐歌舞片历史上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金凯利每一次的举手投足都是那么地自然流畅,浑然天成,一点看不出表演的痕迹,组成画面的风、雨、人、歌、舞各种元素,仿佛都经过造物主的妙手点化,彼此配合得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当你独自走在风雨中,偶尔感到孤单落寞的时候,不妨哼唱几句《雨中曲》,也许你也会有一种扔掉雨伞,欢跃蹦跳的冲动。

五、教师总结

“剪”课,让教学内容更合宜 第8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最后一篇课文是《剪枝的学问》,文中的种桃能手王大伯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 这些枝条要是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读到这句话,不禁联想到了当下的一些语文阅读教学课。表面上看起来课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或读,或写,或演,或画,忙得不亦乐乎。但静下心来想想, 这堂课下来学生真正获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又是什么, 答案不尽乐观。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想得太多,要得太多,没有根据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只有认真地研读课标, 研读学科,研读教材,研读学情,才能够“剪”去课上多余的“枝条”,研制出合宜的教学内容,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基于学科,剪去与语文本质无关的内容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平时的一些语文课, 为了丰富课堂的活动形式, 我们有些老师挖空心思设计一些所谓的实践活动,例如:低年级的阅读课大多以表演课本剧为“压台戏”,似乎学生不戴上头饰表演一番便失去了所谓的“情趣性”,有的甚至上成了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而且还冠以 “学科整合 ”的美名 。 究其原因是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名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以二年级上册 《美丽的丹顶鹤》 一文为例, 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根据第二自然段的描写画一只丹顶鹤, 并涂上颜色。 于是在一节语文课上, 老师就足足用了半堂课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画丹顶鹤,挤占了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时间。 我想,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没有很好地与编者对话,没有明确编者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真正用意,偏失了语文学科的本质。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结构综合的意识,但是学科间的融合并不意味着学科特质的变异。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人民教育》上一篇题为《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的文章中就提出了 “语文就是语文”的主张。 他严肃地要求我们,在改革的大潮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向一切花哨与形式主义关闭大门,追求语文的本色,语文必须坚守自己的特质与边界,有效地完成语文的“独当之任”。对于编者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理解, 我以为是借助画画,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丹顶鹤的全身羽毛的洁白,而脖子、翅膀边儿的黑色与洁白形成了视觉上的鲜明反差, 所以作者用了“而”“却”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头顶上的一抹红更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鲜红鲜红”这种叠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把丹顶鹤头顶的一抹红比作了光彩夺目的红宝石,从而体会“丹顶” 的意思,即它名字的由来,感受作者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 至于画画,老师可以事先画好一张丹顶鹤的形状勾勒图, 课上只让学生涂上颜色即可。重要的不是画画,而是感受丹顶鹤的形象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 剪去与语文无关的东西,就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过真正有意义的文化生活。

二、基于学情,剪去盲目过多的补充资料

课改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它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教师们也逐渐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相关的资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要丰富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适当引入一些补充资料,无论从阅读本身出发,或是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出发,都大有裨益。但是,如果丢下了课内资料(文本)而无限度地补充课外资料,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失去它的本真。 拓展什么材料,什么时候拓展, 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不切实际的盲目追风或失“度”,将事与愿违,其害无穷。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 《东方明珠》 一课时,第一次试教时,上课伊始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百余字的对东方明珠的介绍。老师的本意是通过这样的资料拓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殊不知这一段话对于刚学完拼音不久,才接触了四五篇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简直像天书。本来学生对东方明珠有着极大的兴趣,而老师的这一大段介绍使他们听得晕晕乎乎的, 完全没有了刚开始的兴致。 后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整理这一段资料,对于这段文字资料出示的时机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它放在理解“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这句话后适时出示。 这句话是一句比喻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教师边叙述边配以动作表演,引导学生理解“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两个动词的意思,从而感受这样的人顶天立地,叫做巨人。 那么这个巨人到底有多高呢? 适时出示资料:“东方明珠有468米高, 是亚洲第一高塔。 ”“468米,到底多高呢? 小朋友看过叠人的杂技表演吧,东方明珠相当于400多个小朋友一个个往上叠起来那么高,高不高? 所以它是亚洲第一高塔。 ”通过直观学生们感受到了东方明珠塔的高大雄伟,朗读训练也就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引入补充资料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理解、品味课文,形成相对集中的“信息源”, 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补充材料是次要的。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教材内容之后,再根据学情,适时适量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对学习资料的引入,切不可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致使阅读本身失去“平衡”。偏离了这个认识,也就有违引入补充材料的初衷,得不偿失。

三、基于文体,剪去可有可无的语言训练

编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个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价值,就是从阅读者的角度,读者通过理解、感悟所获得的阅读意义。 第二个是教育价值,就是从教师的角度,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挖掘文本对学生所具有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是它的独特价值,就是教师与编者对话,发现文本在此堂课的独特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包括童话、诗歌、民间故事、说明文、说理文等。不同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其独当的一面。写景类散文的“景美、语言美、表达形式美、情美”;童话故事内容美,充满童真童趣;民间故事往往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神话故事往往更具想象与夸张;而说明文语言谨慎和用词准确;等等。 常常讲语文教师要关注文体个性,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还不太多,尤其是能做到根据文体个性做恰当取舍教学内容的课堂更不多。 一个优秀的文本,从不同的方面看可能就有不同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就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说勤奋 》 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之一, 以清晰的论题、 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说理文的魅力。学校两位老师同题作课, 在阅读司马光、童第周的事例时,第一位老师抓住“滚瓜烂熟”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体会司马光的勤奋好学,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童第周的勤奋好学。显然,他的侧重点在于理解“勤奋”,而不是在 “说 ”字上 ,没有很好地把握 《说勤奋 》 这篇说理文的体裁特点。而第二位老师更关注了说理性课文的特征,并尽可能把文本的这一特征用足。教师剪去了一般写人记事文本的拓展训练, 留出更多的时间带领孩子在阅读中学习“说理”,通过猜、读、说,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畅谈的“勤奋”理解透彻了,体会到了这篇说理性课文是怎样来“说”勤奋的,让第一次接触说理文的学生对这一文体有了初步了解。

四、基于单元,剪去有违主题的拓展延伸

随着课改的深入,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 “拓展延伸”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俨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一些阅读教学公开课或比赛课,“拓展延伸” 环节更是作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亮点来呈现,甚至有老师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拓展延伸就不完美,就没有体现新课标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课。 那么,是否每节阅读教学课一定要有拓展呢? 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有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月光启蒙 》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 课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的美丽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 这样意蕴丰富的文章,常常被老师们选中上公开课。

在一次全国性的阅读教学大赛上,一位年轻的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 感受、体验,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文中母亲用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也启发了学生的想象。 在母亲的歌谣声中, 学生与文中的“我”一起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被月光下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深深吸引,更被母亲对孩子启蒙教育的智慧与伟大所深深折服。一切似乎都在美好的境界中进行着,可是, 老师话音一转:“多少年过去了, 母亲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 可是,同学们知道吗?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充满哀伤的音乐随之响起。 笔者私下认为,此时的拓展延伸,尤其是老师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一张老年母亲的图片,将文中 “我 ” 眼里母亲圣洁和美好的形象在学生心底摧毁得荡然无存,这样的拓展延伸是多余的。《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纵观本单元, 分别是三篇叙事散文, 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如果我们细细地研读这一单元的课文,会发现都是围绕爱和亲情的主题。新课标提倡阅读教学的第四重对话———与编者对话,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由此看来在教学中 “启蒙 ”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 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 篇幅的歌 谣 、童谣 ,这与 “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启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感悟的难点所在。教学本课应以题眼“启蒙”为切入点, 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 引领学生感悟月色朦胧,感悟母爱亲情,感悟怀念感恩。如果要拓展,我以为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也可以回忆你在夏天的夜晚有哪些美妙的经历并写一写。这样,既尊重了编者的意图,又能让课内学习和学生的经历、生活联系起来,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能培养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敏感,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设计中的花花世界 第9篇

Drivepro售卖的产品类型大体可以分为潮流科技产品、时尚设计产品与生活品质产品三个大类。你试过用重力感应来操控的车吗?Drivepro独家代理的Segway代步车会让你知道,什么是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它还是一款好玩的行人辅助工具。在Drivepro还能看到许多这类充满未来感的新型设计产品。比如没有扇叶的风扇Dvson,会刷新你对风扇的认识;而名叫Piano,造型也像一架钢琴的灯具会让你感受与光互动的乐趣……Drivepro一直在不懈努力,每时每刻都努力发现新产品,同时也希望用最好的设计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而这些好设计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受众的认可,甚至因为销售太快,以至店里经常在很短时间内就更改陈设。Drivepro带来的惊喜超乎了大家的想象,同时也能看出人们对新设计的接受程度也已经超越从前。当身处Drivepro时,似乎正在观看一场富有深度与魅力的顶级设计盛宴,更妙的是,这一切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无不功能强大,并且都与生活密切相关。

科技的发展时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科技与设计进行有效结合,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一些产品了,这甚至还意味着对生活方式的又一次革新。这感觉有点儿像冲浪,而Drivepro无疑是一块不错的“冲浪板”,当你站在上面的时候,每一秒都会遇到新的刺激。迎接改变,你准备好了吗?

Drivepro

地址: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區NLG-D3店铺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10篇

《兰花花》的歌唱教学,是在欣赏了两节课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之后进行的。在之前,学生通过;两节课的欣赏已经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和这首歌曲的内容梗概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不像以往对传统民间歌曲的抵触,而是有了进一步学唱的愿望,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我认为这节课上下来,最大的亮点在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尝试用陕北方言的发音来演唱歌曲,这样一来歌曲的韵味,浓浓的陕北腔就立马凸显出来。学生觉得自己也能像个歌唱家一样,原汁原味的区表现歌曲了。在全班尝试用陕北方言演唱了歌曲两段歌词后,学生的惊讶和喜悦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气氛也在这一刻达到高潮。

不足之处是:我在接下来的拓展环节播放了《兰花花的故事》变奏曲,要求学生在每个变奏出现的地方随乐哼唱主题,很多学生哼唱得不错,但是在最后问及这首钢琴曲有几个变奏的时候,只有寥寥的几个人答对了。其实应该在聆听之前先复习一下变奏曲的曲式特点,然后再去聆听,这样在聆听哼唱得同时,学生也能对变奏曲这一曲式特点加深印象。另外,这首曲子在上学的时候我也曾经弹过,如果事先再加练习,课堂上不用音像资料,而是我直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那么这节课的效果肯定会更好,更加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上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工作计划下一篇:东胜超市筹备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