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2024-05-23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精选8篇)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第1篇

读了“支教奶奶”周秀芳的事迹后,感动与敬佩在心中一次次涌动。那些扎根在边远山区克服种.种困难支教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与大众印象中的支教老师不同,周秀芳今年已是69岁高龄。两年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支教梦”,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李惠利小学退休的周秀芳放弃高薪返聘机会,辗转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两年里,她筹款近200万元,让一个又一个爱心学校在溆浦县拔地而起。

周奶奶凭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在西部地区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初到农村,条件艰苦。恶劣自然环境让她嘴唇干裂,手掌蜕皮,饮食不适又导致肠胃出现症状。语言交流的困难,差异巨大的生活习俗以及微薄的工资,都没有成为她离开的理由,没有动摇她坚守的信念,她坚守着一份清贫,固守着心灵的宁静。她为有困难的孩子送教上门,她顶风冒雪背着学生往返就读。她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学校开支,救助困难的孩子,用真情播洒着一个支教老年人的仁爱情怀,用行动证明着一个教育者的担当。她受到了当地学生的尊重爱戴、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并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她是当代老年人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老年人的楷模。

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做出高尚的行为。我们要学习她不畏艰难,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我们要学习她践履笃行,乐观向上的思想境界;我们要学习她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税收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同一个中国梦而奋斗!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第2篇

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的师生积极响应周秀芳老师的爱心情怀,不但积极宣传,还让爱心落地,不久前在延吉市和龙光明小学设立“爱心基金”。“周秀芳老师是中国教育那首最美丽的诗。”教师赵婧说,周老师大爱无私,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感动、激励着年轻教师,虽然不能人人献身贫困山区支援教育,但我们会耕耘好自己的一方教室,教导好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里播下善良、向上的种子。

早在2016年,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就听到了周秀芳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所打动。本着向周老师学习的精神,学校组织了“冬日送温暖”活动,连续3年向溆浦等贫困地区捐赠冬衣3万余件,70多名老师与当地贫困学生结对,定向帮困助学。学校师生与家长还组织了“夏日送课程”活动,将学校的精品课程送到溆浦的孩子身边。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第3篇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于2012年2月3日揭晓。获得2011年度“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是: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90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坚持12年爱心长征, 改变山区麻风病村面貌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从8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他们的名字再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 感动了整个中国, 历史在这一刻再次见证他们的事迹, 永远将他们铭记。

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朱光亚

【素材传真】

2011年2月26日,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 德艺留芳, 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 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 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 直至2005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 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 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然后毅然选择回国, 先进入北大教书, 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 禁不住潸然泪下。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当晚, 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后, 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 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 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 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 字斟句酌, 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淡泊名利, 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1996年, 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 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 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 报请审批时, 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光亚为我国核事业的教育、试验、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 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获奖名片】中华之光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 心系祖国, 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 保卫的是家, 捍卫的是尊严, 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 卓越功勋, 他代表的群英, 使我们的民族———自强, 自信, 自力, 自尊!

【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 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 他是最亮的星。

【感与悟】

科学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它催生惊天动地的奇迹, 开创名垂青史的伟业, 创造难以数计的财富, 而对真正热爱科学的人来说, 名也好, 利也罢, 从来都不是“会当凌绝顶”的动力。这份事业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是淡定, 是从容, 是忘我。

【适用话题】

(1) 名与实 (2) 为科学献身 (3) 苦与乐 (4) 见证 (5) 爱国主义

坚守雪域高原的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

【素材传真】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 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 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 春节嘛, 让老师们都回去, 我来陪着孩子们。”作为校长, 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 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 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 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 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 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 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 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 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 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 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 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 叫大家起床、做操, 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 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 当地百姓把胡忠叫做“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 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 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 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 谢晓君报名支教, 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 她抱着女儿, 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 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 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 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 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 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 “既然来了, 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 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 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 只要对孩子有用, 我就去学。”2006年, 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 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获奖名片】高义薄云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 是阳光的沉淀, 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 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 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 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 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 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 是不悔的抉择。他们, 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感与悟】

作为青年志愿者, 他们想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温暖和知识。不是惊天壮举, 也不是辉煌业绩, 而是平凡中给了人们更多的感动。他们所做的虽是普通的点点滴滴小事, 却蕴含着崭新的精神面貌、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适用话题】

(1) 播种梦想 (2) 在路上 (3) 大爱无疆 (4) 为了明天的太阳 (5) 美丽的心灵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吴孟超

【素材传真】

在中国医学界, 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 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 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 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 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 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 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 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 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 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 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 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 平时不但忙于院务, 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 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 若是出差错过了, 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 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 “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用便宜的药, 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 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获奖名片】肝胆春秋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 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 一个伟大的医者, 不仅凭医术, 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 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90高龄, 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 作为军人, 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词】

60年前, 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 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 游刃肝胆, 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 守着誓言, 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感与悟】

有心观察可一再看见, 历史上那些医学圣手, 都因有一颗深切关怀平凡生命的伟大心灵, 才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去钻研医术治病救人, 才积累起高超医术。这样的医生就是苍生大医!吴孟超继承了这种伟大的品德, 已经90高龄还孜孜不倦, 鞠躬尽瘁, 其大医大德, 让人铭记。

【适用话题】

(1) 爱的亮光 (2) 慈善情怀 (3) 人道主义 (4) 超越自我 (5) 人生价值

身残志坚的精彩人生———刘伟

【素材传真】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 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 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 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 妈妈想让刘伟留级, 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 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 开学考试, 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 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 足球不行, 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 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 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 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 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 必须停止训练, 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 刘伟与游泳说再见, 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 按下去会有连音, 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 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 练得腰酸背疼, 双脚抽筋, 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 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 要么赶紧死, 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 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 全场静寂, 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 全场掌声雷动, 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 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获奖名片】隐形翅膀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 就有美丽的世界。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 心中音乐如梦。刘伟, 用事实告诉人们, 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 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颁奖词】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 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 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 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 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感与悟】

刘伟用美妙的趾间舞蹈, 让我们领略了残疾人的超人意志。他失去了双臂, 却拥有了一对透明的梦想翅膀;他在有限的琴键里, 谱写无限的生命乐章;他告诉人们, 一粒尘土, 亦可奏起千重乐章。他告诉了我们梦想和欲望的区别, 他是年轻人真正的偶像, 那些快男超女在他面前都会黯然失色。他用脚做到了我们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 他的坚强和毅力将永远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1) 乐观与悲观 (2) 心灵空间 (3) 转身 (4) 残缺与完美 (5) 超越自我

一生奉献、清廉履职的好书记———杨善洲

【素材传真】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 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 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 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 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 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 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 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 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 大亮山生态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 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 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 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 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 每天从早忙到晚, 雨季植树造林, 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 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 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 积少成多, 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 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 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 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 吃了不知多少苦, 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 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 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 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2010年5月5日, 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 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 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获奖名片】公仆本色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60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 给民族, 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

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 意气风发, 他心向未来。清廉, 自上任时起;奉献, 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 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与悟】

同焦裕禄、孔繁森一样, 杨善洲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他在领导岗位几十年, 勤政务实, 为一方发展殚精竭虑;他严于律己, 始终做到两袖清风, 艰苦奋斗;他亲民爱民,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苦甜装在心中。就是退休后, 他仍然选择上大亮山植树, 谱写出精彩人生大乐章中又一个动人音符, 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适用话题】

(1) 本色 (2) 权力 (3) 转身 (4) 坚守 (5) 考验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

【素材传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 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 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 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 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 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 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 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 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 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哪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 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 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 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 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 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 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 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 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 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 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 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 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 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 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 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 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 从贵阳赶往西宁, 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获奖名片】义侠巴郎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 慈善没有门槛, 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 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 草根慈善, 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 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词】

快乐的巴郎, 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 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 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 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感与悟】

一个好人必定是善良的, 善良是道德的基础。阿里木能成为人们追捧的道德楷模, 成为公众心目中的道德英雄, 首先是因为他善良。试想, 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 阿里木会长期继续自己的义举吗?所以,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之心, 那么, 慈善之光就会普照人间。

【适用话题】

(1) 善良 (2) 慈善的力量 (3) 平凡与伟大 (4) 心态 (5) 执著

跨越海峡的爱心———张平宜

【素材传真】

初见张平宜, 打扮时髦, 举止优雅, 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画上等号。唯有事实, 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 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 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 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 热情固执, 会为正义两肋插刀, 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 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 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 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 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 “你千万别走, 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 她写文章、做演讲, 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02年, 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 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 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 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 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 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 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 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营盘也于2005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路, 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 孩子们白天学技术, 晚上学文化。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 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 亭子四周要种蔷薇, 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 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 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获奖名片】希望之翼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 飞过海峡, 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又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 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 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 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颁奖词】

蜀道难, 蜀道难, 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 跨越偏见, 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 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 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感与悟】

许多台湾朋友都不能理解, 称她是个疯子。张平宜早期曾经将自己的努力归结为朴素的母爱。11年的坚持之后, 她明白了自己的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 这些麻风病人的子女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会。她是无私的播种者, 又是光明的使者。

【适用话题】

(1) 坚守 (2) 执著 (3) 爱, 是不会忘记的 (4) 奉献 (5) 心愿

8 岁起照顾瘫痪养母12年的孝女———孟佩杰

【素材传真】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 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5岁那年, 爸爸遭遇车祸身亡, 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 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 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养母刘芳英在3年后瘫痪在床, 养父不堪生活压力, 一走了之。绝望中, 刘芳英企图自杀, 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 你别死, 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 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 有妈就有家。”

从此, 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 8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 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 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 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 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 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 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 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 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 等服侍养母睡觉后, 她才坐下来做功课, 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 如果有来生, 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 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 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 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 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 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 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 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要帮助她们, 都被孟佩杰婉拒了, 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 安安稳稳, 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获奖名片】孝女当家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 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 付出的是孝心, 赢得的是尊重, 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 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 是养母生存的勇气, 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词】

在贫困中, 她任劳任怨, 乐观开朗, 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 她无怨无悔, 坚守清贫, 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4000多个日夜, 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与悟】

她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 不离不弃, 让人动容。她用孝心为养母撑起一片蓝天, 并且自己乐在其中。她的行动又一次证明了孝心无价。尽孝, 是一切善德之始, 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在多舛的命运前, 我们不能失掉孟佩杰这般面对生活的态度与勇气。

【适用话题】

(1) 孝心无价 (2) 温暖 (3) 人间自有真情在 (4) 爱, 是不会忘记的 (5) 搀扶的手

“最美妈妈”———吴菊萍

【素材传真】

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 信仰迷茫、价值观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 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 托起了生命奇迹, 唤醒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11年7月2日下午, 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 爬上了窗台, 接着被窗沿挂住, 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 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 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 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 张开双臂, 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 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 尺桡骨断成三截, 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 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 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 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 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 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 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我只是普通人, 问心无愧就好。”“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 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 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获奖名片】最美妈妈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吴菊萍:突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 不假思索就伸出双手, 这是本能, 是善良的本能!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 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颁奖词】

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 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 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 但那一刻, 已经让我们仰望。

【感与悟】

那一瞬间, 一个平凡的女人创造了一个爱的奇迹。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让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看到了一道夺目的光彩。她用自己的生命奋不顾身地托住了一个幼小的生命, 让所有的人接受了一次大善的洗礼。“最美妈妈”不顾个人安危的惊人一抱, 瞬间绽放出人性的高贵本能和美丽光辉。她的美名远扬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莫大的温暖和慰藉。

【适用话题】

(1) 感动的力量 (2) 平凡与伟大 (3) 大爱无声 (4) 勇敢、善良、真诚的非凡人格 (5) 人性的光辉

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领导干部———刘金国

【素材传真】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 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 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 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 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 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 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7个小时, 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 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 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 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 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 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 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 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 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 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 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 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 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获奖名片】烈火金刚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 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堪称高尚时, 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 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 心中有人民, 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 疾恶如仇, 临危不惧, 知难而上。

【颁奖词】

贼有未曾经我缚,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 就矗立在危险前沿, 寸步不退。是剑, 就向邪恶扬眉出鞘, 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感与悟】

他用抖擞的精神见证着什么是信念, 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 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历程, 他比我们有更多的波澜壮阔。他坚守在一个庄严的世界里, 但用坚实的脚印谱写忠诚。

【适用话题】

(1) 理想与信念 (2) 人生态度 (3) 忠诚 (4) 选择 (5) 剑胆琴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第4篇

20 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 , 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 10 年或者 20 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 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 248 面奖牌、证书和 36 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 1.5 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 1995 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 400 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 414 人、负伤 4134 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 1985 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 1.5 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 -- 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 年时间, 1.5 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 56 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 200 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 40 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 颁奖词 】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 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 24 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 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 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 60 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 150 项革新带来 8000 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 2001 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 15.8 秒,当年创效 1600 万元; 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 150 项革新,给国家带来 8000 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 30 年来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 30 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 30 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 1.3 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 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7 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 18 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2003 年, 15 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 82 个城市,行程 1.3 万多公里,向 30 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 2004 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 2 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 5 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 1 万元,湖南灾区捐款 5 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 颁奖词】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第5篇

2020感动中国人物周秀芳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作文一

读了“支教奶奶”周秀芳的事迹后,感动与敬佩在心中一次次涌动。那些扎根在边远山区克服种种困难支教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与大众印象中的支教老师不同,周秀芳今年已是69岁高龄。两年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支教梦”,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李惠利小学退休的周秀芳放弃高薪返聘机会,辗转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两年里,她筹款近200万元,让一个又一个爱心学校在溆浦县拔地而起。

周奶奶凭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在西部地区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初到农村,条件艰苦。恶劣自然环境让她嘴唇干裂,手掌蜕皮,饮食不适又导致肠胃出现症状。语言交流的困难,差异巨大的生活习俗以及微薄的工资,都没有成为她离开的理由,没有动摇她坚守的信念,她坚守着一份清贫,固守着心灵的宁静。她为有困难的孩子送教上门,她顶风冒雪背着学生往返就读。她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学校开支,救助困难的孩子,用真情播洒着一个支教老年人的仁爱情怀,用行动证明着一个教育者的担当。她受到了当地学生的尊重爱戴、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并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她是当代老年人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老年人的楷模。

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做出高尚的行为。我们要学习她不畏艰难,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我们要学习她践履笃行,乐观向上的思想境界;我们要学习她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税收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同一个中国梦而奋斗!

2020感动中国人物周秀芳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作文二

近段时间,新华社、《经济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对宁波“支教奶奶”周秀芳的事迹进行报道后,在宁波市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挖掘周秀芳老师的优秀事迹。5月22日至23日,宁波市委宣传部组织《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网等12家新闻媒体再次深入溆浦采访报道。采访团一行沿着周秀芳老师的爱心足迹,到北斗溪镇桐林弘盛希望小学、上海交大安泰希望小学及即将援建的红花村小学,挖掘周秀芳老师在溆浦的大爱故事。

北斗溪镇红花村小学因破旧不堪已经拆除,该村50多位学生分散到附近小学上学,十分不便。周秀芳老师了解情况后,回到宁波主动与当地宣传部门联系,希望能够发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帮助她筹建第21所希望小学。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宣传科科长张绘薇介绍,目前已经联系好爱心平台,预计6月份可以破土动工,9月将让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当看到周秀芳老师被一群孩子包围亲切地叫着周奶奶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宁波鄞州日报记者吴海霞说,她已是第3次来到溆浦采访报道周秀芳老师的优秀事迹了,每次都有新的感动,周秀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奉献的精神和大爱的价值。“周秀芳老师的事迹感人肺腑,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她的故事分享给所有人。”光明日报记者干杉杉采访后坚定地说。

2020感动中国人物周秀芳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作文三

周秀芳老师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着每一位鄞州教育人。区教育局局长王建平说,区文明委作出决定学习周秀芳的先进事迹,我们作为周老师的“娘家人”备受鼓舞。周秀芳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感谢。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人的使命。周老师本可安享晚年,但她用实际行动,用一颗“仁爱之心”,感召了一大批人,去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后我们要继续在全系统学习宣扬周秀芳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之中,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此外,全区教育系统会继续支持“周秀芳爱心工作室”和周秀芳爱心基金的运作,将她的大爱延伸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

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的师生积极响应周秀芳老师的爱心情怀,不但积极宣传,还让爱心落地,不久前在延吉市和龙光明小学设立“爱心基金”。“周秀芳老师是中国教育那首最美丽的诗。”教师赵婧说,周老师大爱无私,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感动、激励着年轻教师,虽然不能人人献身贫困山区支援教育,但我们会耕耘好自己的一方教室,教导好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里播下善良、向上的种子。

早在2016年,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就听到了周秀芳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所打动。本着向周老师学习的精神,学校组织了“冬日送温暖”活动,连续3年向溆浦等贫困地区捐赠冬衣3万余件,70多名老师与当地贫困学生结对,定向帮困助学。学校师生与家长还组织了“夏日送课程”活动,将学校的精品课程送到溆浦的孩子身边。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第6篇

守岛卫国最显忠诚,默默坚守最显奉献

32年,一口水窖、三只小狗、四座航标灯、数十棵被风吹歪的苦楝树,200多面曾经升起过的旧国旗,勾勒、构成了王继才夫妇的收到岁月。岛就是国家,守岛就是守国,为了守岛,王继才错过了女儿的婚礼,错过了外孙的出生,错过了与老父亲的最后一面……只为坚守祖国领土。32年的无悔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树立出了爱国奉献的最美华章。中华儿女当以王继才夫妇为榜样,学习他们“一朝上岛、一生为国”的大魄力、大情怀,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作为毕生追求,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华章,筑梦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脱贫攻坚最显初心,殚精竭虑最显担当

6年,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坚守扶贫一线,为了143802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了13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张渠伟贡献了健康、发挥了智慧,挥洒了热血。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由于长期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了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疾病缠身从不拒怕,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只为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毕经之路,华夏儿女要集中力量、团结一致,动员并团结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坚决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却没有硝烟的战争,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

支教家乡最显大爱,三尺讲台最显无私

天之骄子张玉滚,回乡支教,从30元补贴开始,从100斤粮食开始,走进大山、扛起扁担、挑起课本、传播知识,这一干就是,最美的年华献给了大山,最美的青春献给孩子。他是老师,手持教鞭能上课,他是厨师,掂起勺子能作风,他是医生,打开药箱能治病,他是裁缝,握起剪刀能制衣。80后的两鬓白斑彰显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最伟大的品质。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去坚守,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当涵养“一次支教、奉献一生”的高尚品质,爱岗敬业,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建功立业书写华章。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第7篇

“做好事没有底,我将一直做下去,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续传递这份爱心。”周秀芳说。

不只是周秀芳,年轻一代的志愿者也不甘落后。

12月3日,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现场传来喜讯,鄞州区推送的银巢养老服务中心获得金奖,全国仅10家!

而银巢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的创始人,是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宁波市“最美90后”李靖慧,,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李靖慧发起了银巢积极养老公益项目,并在学校创办了专项服务老年人的公益协会。,她注册成立了“宁波市鄞州区银巢养老服务中心”,成为省内首个由在校大学生注册的养老民非机构。

她致力于实现老年人从“被服务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第8篇

时代典型人物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他们展现着时下业已形成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 又对新的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与变革。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作为一个年度人物评选类节目, 它所评选出的获奖人物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 是当代典型人物的代表。本文基于对2002年至2009年获奖人物颁奖词的分析, 进而揭示出时代典型人物的多个面向。

一、研究方法

美国政治学者Gamson和Modigliani发展出的框架分析方法认为, 媒介话语可以是被看作是一系列阐释性的“包裹” (packages) , 它们赋予议题以意义。 (1) 每个“包裹”都有一系列元素, 他们象征着包裹核心的框架和立场。Gamson和Modigliani将这些元素分为隐喻 (metaphors) 、典范 (exemplars) 、标志词 (catch-phrases) 、描述 (depictions) 、视觉图像 (visual images) 、根源 (roots) 、结果 (cons e que nce s) 、品质诉求 (Appe als to principle) 八类。 (2) 以下分析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展开对于《感动中国》获奖者组成群体的框架分析。

二、群体形象

1、女性

“善”是颁奖词对女性获奖者最为重要的品德诉求, 在不同的女性身上, 它具体分化为两个层面:在一些职业女性身上, 这种“善”演化为对阴暗丑恶势力的憎恶与反抗, 对正义的追求, 代表人如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 公安局女局长任长霞, 举报假劣医疗器械的女医生陈晓兰等;另外一种“善”以温情的形式展开, 体现为传统的尊老、爱幼、忠贞等美德, 代表人如赡养本村鳏寡孤独的农妇林秀贞, 悉心照料病榻丈夫的罗映真等。

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 现代形象的女性和传统形象的女性在典型人物中各占据一席之地。这正映衬着当代女性生活的两个面向:一方面, 女性在职业生活中正不断取得更高的事业成就, 匹敌男性甚至超越男性;另一方面, 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当中仍旧被寄予“传统女性”的期待, 在获得主导价值认可的同时, 这两个面向无疑也会给当代女性带来超乎以往任何时候的压力。

从叙事框架来看, 女性的形象在“弱与强”这相互矛盾的二者之间的张力之中被构建出来。“柔弱的肩膀”是颁奖词中对女性形象的最常使用的一个譬喻, 它既象征着女性获奖者艰辛的处境与顽强的品质, 又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女性剪影, 令人眼前浮现出一个身挑重担的女子步履艰辛地前行, 却不甘放弃的身影。

毫无疑问, 颁奖词的落脚点在于“强”, 获奖女性的事迹中都透露出一种异于常人的顽强与执着, 她们无疑是十足的“强者”。然而, 不可忽略的是, “柔弱”却是颁奖词中最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汇。无论是有着传统品德的善良女性, 还是正义的女警官、女知识分子, 在对于她们的描述中, 总有类似“弱女子”、“瘦弱的肩膀”、“柔弱之躯”等修饰字眼。如:

任长霞的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 是因为, 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李春燕的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 ……一副瘦弱的肩膀, 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 她不是迁徙的候鸟, 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这不免使人产生疑问:通过对于这些女性获奖事迹的分析, 不难发现在事迹本身并未流露出获奖者“柔弱”的一面。她们颁奖词中的“柔弱”缘何而来?

实际上, 颁奖词中所言的“弱”, 并不是直接来自于女性获奖者的事迹, 而是评委会为“女性”这一群体附加上的标签。在这里, 不免涉及到“霸权”的概念, 即“特定社会中的从属阶级并不是被粗暴地强迫相信、生活在主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中, 相反, 他们主动让步。” (3) 霸权或明或暗地存在每一个时代, 在当代, 在性别的领域, 霸权体现在这样一种“共识”之上——男性比女性强壮, 女性是“柔弱”的。这种意识形态在文化之中弥漫开来, 在颁奖词中体现在无论评委还是观众,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自觉地为女性获奖者打上“柔弱”的印记——既然是女性, 即便她可能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耐力, 她依旧是柔弱的、无助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残留的霸权的痕迹, 这也是时代典型报道隐藏的维度之一。

2、老年人

在《感动中国》的评选结果中, 科学家、知识分子等文化精英构成了老年获奖者的主体。描述此类人物的典型叙事框架是“成就和道德并重”, 即在知识领域, 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像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藏”, 滋养后人;同时在人格上, 这些获奖者拥有可与其丰厚的知识相匹敌的高尚品德, 就像“灯塔”一般, 照亮后人的心灵, 为其启明。

颁奖词所处的视角, 是以后辈的身份, 怀着谦卑的态度来仰望这些老年获奖者的成就和品格。这折射出当代的主导价值同样是以景仰的态度, 来对待老年获奖者所象征得知识和道德, 因为知识和道德正像宝藏和灯塔一样, 既是我们一切创造的源泉, 又是我们前行的明灯。

文化精英和老年人的形象高度重合, 使得获奖者作为老年人的普遍特征被大大削弱, 而更多展现的是其作为文化精英的一面。在老年获奖者的颁奖词文本中, 鲜见对于老年人具体形象的呈现, 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对于老年获奖者品德和人生境界的铺陈。这样的描述方式极大程度上消弭了老年人年龄因素带来的身体层面的弱势, 同时又强化了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层的人的精神层面的优势, 从效果上而言, 使老年获奖者形象中的正面因素更加突出。时代典型人物的塑造中, 老年群体的形象显得更加积极。

3、残疾人

“抗争”是残疾人事迹和颁奖词中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框架在“命运”、“抗争”的行进过程中, 一层层展开, 随着残疾获奖者命运的低谷行至其人生的高峰, 最终以绚烂的“成功”收笔。

颁奖词对于“命运”和“抗争”的侧重程度是不相同的, 不幸的命运被一笔带过, “抗争”构成叙事的主体, “成功”是对主题的升华, “坚强”成为最重要的品德诉求。

在此过程中, 时代典型人物的形象始终是积极向上的, 无论是从它所倡导的精神本身, 还是它所提供的平等的视角。获奖主人公永不服输, 从不言败的品质正是它的象征;它不是悲悯的, 而是以尊重的眼光看待一个强者, 看待获奖者身上所展露出的力量。

三、职业群像

在《感动中国》七年以来的获奖者之中, 因不辱职业使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物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职业群象是时代典型人物的重要立足点之一。具体来看, 颁奖词通过以下两个层面的塑造, 构建出了一组职业群像:

1、主题框架——相同职业人物主题高度一致, 职业责任高度概括

若将相同职业的获奖人物整合在一起考量, 不难发现, 那些有着相同职业的获奖者, 他们的颁奖词几乎都围绕着极为相似的主题框架展开。换句话说, 在一致的主题框架之下, 相同职业的获奖人物在形象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人物群像”。

以党政干部为例。“爱民”是党政干部事迹和颁奖词的主题框架, 这层主题框架在每一个个体党政干部的事迹中展开, 形成一组完整的叙事, 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

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的颁奖辞:

他视百姓为衣食父母, 他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始终不渝地追求着为老百姓办事的政治理想, 而这种追求需要莫大的正气和勇气。这样的为官生涯, 完整地体现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原则: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而这正是百姓和国家的希望所在。

这个颁奖词虽然是为梁雨润的事迹本身而作, 但它的主题框架适用于任何一名党政干部, 是对党政干部群体的综合写照。统一的主题框架使得特定职业的品德诉求近乎一致, 获奖人物的个性淡化, 共性越发明显。

实质上, 品德诉求的共性正是塑造时代典型人物的落脚之处, 即当今时代所提倡的职业道德与职责。如, 军人、警察的职责在于爱国家爱人民、不怕牺牲,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等等。这些职业道德与责任虽然并不是当代社会所特有, 但是在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之下, 面对各个职业的道德和信念缺失, 重新强化各个职业的道德准则的确是必要的。

2、叙事框架——职业形象在多元结构中构建

在主题框架的基础之上, 颁奖词随着叙事框架展开。叙事框架中, 获奖者并不是作为一种个体而存在, 相反, 他作为所属职业的代表, 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角色相互交织, 在多元关系中获得形象的构建。

以医生为例。医生获奖者的颁奖词中, “医生——病患”间的二元关系串起了整个叙事。病患为病魔所折磨, 而医生担当起拯救的使者, 通过妙手仁心的医治使病患重振希望。在和病人形象的互动中, 医生这个职业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感动中国》中, 因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占据很大比例。如果单纯从职业本身来看, 很难理解为何党政官员、军人、警察、医生、科学家等职业形象在时代典型人物中具有如此大的分量, 毕竟他们在整个社会中只是少数。但是, 联系起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角色, 这些职业的重要性就立即显现出来:党政官员对应的是百姓, 医生对应的是病人, 军人、警察对应的是人民——每一个职业对应的都是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 因而这些职业的形象、品德、贡献从全局上看才愈发显著。从这个角度, 时代典型人物的立足于职业使命的用意也就相对容易理解:尽管少数特定职业的人获得了较多的荣誉和奖项, 但是他们被授予奖项的同时, 承载着职业使命和道德的价值观被推广出去, 而最终从中受益的, 将会是社会上大多数的人。

四、结论

总体上说, 时代典型人物群像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善良”、“道德”、“知识”、“拼搏”等恒常的美德和追求之上, 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此同时, 由于时代典型人物由主流价值所倡导和推行, 它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如“爱国爱民”、“不怕牺牲”等。另外, 时代典型人物还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相统合, 在当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之下, 时代典型人物的塑造更多立足于调节人们的道德缺失、信仰危机等社会问题, 如强调职业价值、倡导社会公益、提倡传统道德等。

具体而言, 不同的典型人物群体又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在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中, 甚至还可能隐含着社会的霸权, 例如女性典型人物被刻画为是“柔弱”的、“无助”的, 这是我们不应忽视的。

摘要: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代表着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念。本文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 以央视《感动中国》栏目七年获奖人物的颁奖词为调查对象, 对女性、老年人、残疾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群体分别加以探讨。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职业群像的建构方式,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价值观对典型人物的塑造。

关键词:典型人物,群像,框架分析,感动中国

注释

1 William.A.Gamson&Andre Modigliani,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 pinion on N 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5, N o.1 (Jul., 1989) , P.1~37

2 详见William.A.Gamson&Kathryn Eilene Lasch,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 Farewell Policy, Paper prepared for the Pinhas Sapi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Social Policy Evaluation: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Tel Aviv University, Israel, December, 1980)

上一篇:公交汽车火灾多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下一篇:老道寺镇中心小学2015年营养餐改善计划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