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习题答案

2024-07-10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习题答案(精选5篇)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习题答案 第1篇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概念

一、填空题

1.所费

2.投入

3.劳动耗费

4.劳动耗费

5.活劳动

6.活劳动 7.生产使用前

8.社会有用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C 5.C 6.D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效益的概念.所谓工程实践的经济效益,是指工程实践方案的“所得”同“所费”的比较,或者说是“产出”同“投入”的比较。一般有两种表达形式,即:

经济效益有用成果劳动耗费(相对值)

经济效益=有用成果-劳动耗费(绝对值)

第二节 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填空题

1.品种

2.时间指标

3.相对的效益指标

4.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5.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

6.工业性作业

7.现行价格

不变价格 8.劳动者为社会创造价值

9.劳动者为自己创造价值

10.劳动

11.机器设备日历时数

12.企业拥有全部机器设备数

13.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A 5.A 6.B 7.C 8.A 9.D 10.D 11.C 12.B

四、1.简述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2000.10)

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相互配合,全面地反映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有机整体性指标。指标体系有:反映劳动成果类的指标;反映劳动消耗类的指标;同时反映收益和劳动耗费的综合指标。2.何谓商品产值? 商品产值是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可供外销的产品、半成品以及工业性作业的价值,包括:① 由企业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成品价值;② 由订货单位来料生产的成品的加工价值;③ 预定外销的半成品价值;④ 预计完成的工业性作业的价值。

3.简述总产值与净产值各自的概念及其构成。

总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工业性作业价值量的总和。总产值是由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三部分所组成。

净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量总和。它包括两部分: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4.简述总产值与净产值的区别.总产值是由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三部分所组成。净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量总和,包括两部分: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它与总产值的区别,就是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四、论述题

1.概述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相互配合,全面地反映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有机整体性指标。指标体系有:反映劳动成果类的指标;反映劳动消耗类的指标;同时反映收益和劳动耗费的综合指标。

反映劳动成果(或收益类)的指标主要有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品种指标和利润指标。反映劳动耗费类的指标主要有产品总成本费用指标、投资指标和时间指标。反映收益与劳动耗费的综合指标,可分为绝对的效益指标和相对的效益指标。

第三节 工程经济分析的比较原理

一、填空题

1.时间上的可比

2.社会实际

3.数量

4.单位产品经营成本

5.相关 6.合理的一致

7.远景

8.相同的计算期

9.最小公倍数

10.20 11.约定的计算期

12.时间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A 4.C 5.B 6.B

三、简答题

1.何谓消耗费用可比原则? 在计算和比较费用指标时,不仅要计算和比较方案本身的各种费用,还应考虑相关费用,并且应采用统一的计算原则和方法来计算各种费用。

2.什么是价格可比原则?对各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为什么要遵循价格可比原则?

在对技术方案进行经济计算时,必须采用合理的一致的价格。“合理的价格”指价格必须正确反映产品价值,各种产品之间比价合理。“一致的价格”指价格种类的一致。

3.时间因素可比原则主要考虑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工程经济比较原理中时间因素可比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02年1月)

一是经济寿命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比较时,应采用相同的计算期作为基础;二是技术方案在不同时期内发生的效益与费用,不能直接相加,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4.如何处理经济寿命不同技术方案的相同计算期问题?(1)相比较的各技术方案的经济寿命周期有倍数关系时,应采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各技术方案的共同计算期。

(2)当相比较的各技术方案的经济寿命周期没有倍数关系时,一般可采用20年作为统一的计算期。

(3)如果相互比较的各技术方案由于投入期、服务期和退役期不一致,而使它们的寿命周期有所不同,应采用约定的计算期作为共同基础。

四、论述题

1.论述工程经济分析的比较原理.要对可实现某一预定目标的多种工程技术方案进行比较选优,就要对各方案进行分析,使他们具有可比的基础和条件。根据技术经济分析的比较原理,对两个以上的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效益比较时,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可比原则:

(1)满足需要上的可比;(2)消耗费用上的可比;(3)价格指标上的可比;(4)时间上的可比。

第四节 资金的时间价值

一、填空题

1.资金的时间价值 2.资金的时间价值 3.利息 4.价值相等 5.不同 6.利润的大小 7.现值 8.终值 9.计息周期 10.1 11.121 12.等额分付现值公式 13.等额分付终值公式 14.整付终值系数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C 7.C 8.C 9.D 10.B 11.B 12.C 13.C 14.C 15.C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资金的时间价值? 将资金作为某项投资,由于资金的运动(流通<-->生产<-->流通)可得到一定的收益或利润,即资金增了值,资金在这段时间内所产生的增值,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放弃资金的使用权利,相当于失去收益的机会,也就相当于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一定时期内的这种代价,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2.为什么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资金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商品经济中,为了使社会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应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自觉利用“资金只有运动才能增值”的规律,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3.简述资金等值概念.在同一投资系统中,处于不同时刻数额不同的两笔或两笔以上的相关资金,按照一定的利率和计息方式,折算到某一相同时刻所得到的资金数额是相等的,则称这两笔或多笔资金是“等值”的。即,资金等值是指在不同时期(时点)绝对值不等而价值相等的资金。4.简述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A、确定目标;

B、调查研究收集资料、选择对比方案;

C、把比较方案可比化;

D、建立数学模型及求解;

E、综合分析论证、与既定目标和评价标准比较。

四、1.1000(P/A,10%10)= 设备售价太高,不宜购买。2.7.解:A=[2000(F/p,12%,1)+1500](A/p,12%,5)(4分)

=(2000×1.12+1500)×0.277=1035.98(万元)2分)

每年年末应偿还银行的金额为1035.98(万元)

9.解:共留资金:20×(F/P,10%,9)+5×(F/A,10%,9)

=20×2.358+5×13.579=115.06(万元)

10.(1)计算公式:A=P(A/P,i,n)(2)计算得:A=500×(A/P,10%,4)=500×0.31547 =157.70万元

企业该生产线每年至少应获利157.74万元 14.P=10(P/A,10%,10)(P/F,10%,1)(4分)=10×6.145×0.909 =55.86(万元)(2分)所以该工程期初所投入的资金为55.86万元.(1分)第二章练习题

四、1.(1)满足需求可比原则;(2)满足费用可比原则;(3)满足价格可比原则;(4)时间因素可比原则。2.答:A、确定目标;

B、调查研究收集资料、选择对比方案;

C、把比较方案可比化;

D、建立数学模型及求解;

E、综合分析论证、与既定目标和评价标准比较。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习题答案 第2篇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行使。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习题答案 第3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 LCD作为一种充满发展潜力的显示器件, 以其独有的的, 高效率, 低功耗, 无X射线, 高清显示的基本特性, 保持了一直不变的显示器材的高占有率高普及率。这也是适应绿色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的优秀产品, 为了了解它的定义, 分类, 以及在车载音响中应用的重要地位, 我们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研究论述。对于LCD显示屏的发展应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和意义。

2 LCD的定义和分类

LCD液晶显示器, 也就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中充满液态晶体, 两片玻璃中有竖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 通过通电通断来控制晶体分子方向变化, 导致光线折射从而形成画面显示。

LCD的分类方式:

(1) 按驱动方式分类:静态驱动 (Static) 、单纯矩阵驱动 (Simple Matrix) 以及主动矩阵驱动 (Active Matrix) 三种。

(2) 按所采用的材料构造, 可把液晶分为TN、STN、TFT等三大类

(3) 据技术原理分为TN、STN、FSTN、DSTN、CSTN、TFT等诸多类别, 响应速度毫秒级:STN、CSTN (彩色STN) 几百毫秒, TFT几十毫秒、十几毫秒、几毫秒选择取决于应用。

3 LCD的主要特性参数

3.1 对比度

LCD所选用的控制芯片、偏光片和定向膜等元件, 与基板板的对比度相关, 假如对比度达到350:1便可以了。对比度相当重要, 是一个比亮点更重要的选取液晶的指标, 客户购买的液晶是用来娱乐例如看光盘, 可以声明对比度比无坏点更重要, 观看流媒体视频时, 片源亮度不大, 想要看出画面场景的明暗对比, 发丝灰到黑的亮度阶梯变化, 要靠对比度的高低来表现, 256级灰度测试就是在平视时能够看清楚更多的灰色小格即代表对比度好!

3.2 亮度

LCD是一种固态与液态之间的化学物质, 由于其本身不能发光, 需借助要额外的光源才可视。灯管的数目影响液晶显示器亮度显示。一般来说是四灯丝, 高级的是六灯丝。四灯丝设计分为三种空间摆放类型:一个是四个边各有一个灯丝, 缺点是中间等局部出现黑影, 解决办法是从上到下四个灯丝平行的方式排列, 另一种是“U”型的空间构成形式, 实际是两灯丝弯折形成的视觉效果。六灯丝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三根灯丝

3.3 信号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指的是液晶显示器对于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 一般以毫秒 (ms) 为单位。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人眼对动态图像的感知来分析。人眼存在“辉度残留”的现象, 高速运转的画面在人脑中形成短暂连续的视觉停留的印象, 让一系列渐变的图像在人眼前快速连续显示, 便形成动态的影像。, 每张画面显示的时间需要小于40ms。于是让图像画面达到不卡顿的状态, 需要要达到每秒60帧的播放速率为宜。

3.4 可视角度

LCD的背光通过偏光片、液晶分子以及定向层后, 输出光线只有单一方向性。也就是大部分的光线都是从LCD偏光片后垂直发射出来的, 因此从某个距离中间垂直处的大角度观看液晶显示器时, 就不能看到原来的颜色, 甚至是白黑两色可见。于是引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便出现了广角技术, 有三种重要技术, 依次为:TN+FILM、IPS (IN-PLANE–SWITCHING) 以及MVA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 MENT) 。

4 车载LCD的制作流程及工程问题点对应

4.1 LCD制作流程

首先LCD只是泛称, 车载音响的LCD本质是LCM也就是LCD玻璃和PCB Module联合的总称。基本生产顺序如下:LCD水洗-曝光-条切-灌晶-LCD缝合-偏光片贴合-目检-LCM组合焊接-点检。以上生产顺序的细部和各个公司的工艺特点有具体差异。

4.2 工程问题点以及分析对应

如表1所示。

5结语

LCD的种类繁多, 最新前沿技术涉及到的TFT真彩触屏LCD不仅应用于手机更将成为车载导航取缔原始LCD硬屏的趋势, 了解和掌握LCD的原理, 工艺流程, 问题点改善手段是保持各类汽车行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熟知LCD的特性, 在实际遇到各类问题时对于问题处理和引导行业科技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 汽车已经逐渐成为家庭必备品的普及趋势。作为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它不仅是一种工具, 而是人们社会地位, 格调品味的, 集多媒体、游戏娱乐、通讯驾驶于一体的高科技体验品。而作为科技核心的中控台以及不可不提及的车载音响导航便成为了汽车的思想体现的窗口。而这个窗口部件及多元化的LCD液晶显示屏又是及生物, 电子, 化学多领域科技于一体的车载音响的眼睛。向人们展示它的实际功能, 基本原理, 和汽车音响设计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分析方法就成为了极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LCD液晶显示屏,LCD基本原理,LCD分类,问题点分析角度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习题答案 第4篇

自己整理了点马克思的答案共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2楼

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作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其最终必定会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任何变革现实的实

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虽然往往并不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的,因而它们同样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说:“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结合有关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是: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3楼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3.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4.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保守错误:当事物已经向前发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冒进错误:当一个事物还在发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5.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根本标准。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7.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炼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1.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4楼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具体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生产力标准,坚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三个代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4.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5楼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 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全球问

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

学技术的社会形式。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商品二因素理论。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分析出发,从交换价值引申出价值,并提出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区分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本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同时,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阐明了在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起着转移原有价值的作用。4.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两者的统一。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6楼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四)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当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达到顶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可见 ,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深刻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

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

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是: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所以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相冲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日益加强,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7楼

所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3、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或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掠夺剥削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是各国垄断组织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争夺经济霸权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 主导。

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正反两方面!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

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6.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2.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3.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8楼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4.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有了先进性,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失去了先进性,党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一)加强先进性建设,是关系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所谓先进性建设,不是某个专项建设,而是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体现出来的,是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建设。

(二)加强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形势、完成历史使命的现实选择。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赋予先进性新的内涵,总是对保持先进性提出新的要求。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顺应时代,走在时代前列,则国家兴旺;看不到世界发展大势,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展望与以往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是: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

(四)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2.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9楼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实践。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证明。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在性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同属一个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不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自我发展,则是有害的。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通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习题答案 第5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要点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2、系统的概念。

3、系统的特征。

4、系统原理的基本内容。

4、对人的认识的三阶段。

6、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7、责、权、利和能力四者之间的关系。

8、责任原理的基本内容。

9、效益的概念。

10、效益原理的基本内容。

11、伦理的特性。

12、伦理原理的基本内容。

13、关键名词:管理原理、系统、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权利、责任原理、效益、效益原理、伦理、伦理原理

二、习题(一)填充题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

3.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管理和战略,__________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_________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5.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_____________的利益,从而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本。

6.管理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7.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来看,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管理系统属于____________。

8.科学知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者构成了管理能力。

9.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是_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二)选择题

1.系统有哪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客观性

B.集合性

C.层次性

D.相关性

E.稳定性

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A.集合性

B.层次性

C.相关性 3.责任原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

A.权利尽可能集中,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B.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C.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D.管理者要尽可能授予下属权利,以激发积极性 E.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4.________指单位时间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5.________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6.伦理具有哪些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

A.非强制性

B.非官方性

C.普适性

D.扬善性 7.下面哪些不是人本管理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A.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B.人是“经纪人”,所以是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激励,就能让他为企业卖力 C.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D.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E.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对此管理者要给以压制

8.职责界限要清楚,一般来说,在生产第一线的,应负哪些责任_______________。A.直接责任

B.间接责任

C.实时责任

D.事后责任

9.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的伦理经营和长期效益之间有___________。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10.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循等边三角形定理,_________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们是相等的。

A.权限、利益、能力

B.职责、权限、利益

C.职责、权限、能力

D.职责、利益、能力

11.系统原理的要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A.整体性原理

B.动态性原理

C.开发性原理

D.环境适应性原理

E.综合性原理

12.“三个和尚没水喝”说明的是,人浮于事可能反而不如人少好办事。但是反过来,如果“三个各尚”都很负责,结果也许会造成水满为患。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A.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内外部环境各部分的整体效应 B.即使管理无方,人多还是比人少好办事

C.在不同的心态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群体合作结果 D.纵使管理有方,也不一定是人多好办事

(三)简答题 1.1.简要分析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2.简述研究管理原理有何意义。3.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原理。4.系统原理有何要点?

5.什么是系统的综合性原理,有何含义? 6.人本管理有何主要观点?

7.简述实现有效管理有何途径,并比较其差别。8.分工明确,职责是否也会明确?要注意哪几点?

9.列宁曾说:“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怎样才能做到完全负责?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以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以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3.何谓“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4.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5.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

6.与法律相比,伦理有哪些特征?伦理与法律及效益的关系各是怎样?

三、习题答案(一)填充题

1.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人,物,信息; 3.要素;

4.战略,管理; 5.利益相关者

6.系统原理,效益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伦理原理; 7.自然系统,人造系统,人造系统; 8.科学知识,组织才能,实践经验; 9.系统目标,系统实施方案选择;

(二)选择题

1.BCD 2.A 3.BCE

4.C

5.A

6.ABCD

7.BE

8.AC

9.A

10.B

11.ABCDE 12.C

(三)简答题

1.⑴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和客观规律的表述,因此,它与管理工作中所确定的原则有严格区别。⑵概括性,管理原理是对包含了各种复杂因素和复杂关系的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描述,或者说,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查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⑶稳定性,因此,管理原理能够被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从而指导管理实践活动取得成效;⑷系统性,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系统内部,以人为本,通过确定责任,达到一定的效益。

2.⑴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⑵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⑶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3.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4.管理者理解系统原理要掌握以下要点,⑴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⑵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⑶开放性原理,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只会导致失败。⑷环境适应性原理,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系统,系统也可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环境。⑸综合性原理,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还要由综合而创造。

5.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还要由综合而创造,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6.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7.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⑴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取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⑵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

两条途径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上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后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的主体,使职工处于主动地参与管理的地位。当企业职工受到饥饿和失业的威胁时,或受到政治与社会的压力时,前一种管理方法可能是有效的;而当职工经济上已比较富裕,基本生活已得到保证,就业和流动比较容易,政治和社会环境比较宽松时,后一种方法就必然更为合理、更为有效。

8.一般说来,分工明确,职责也会明确。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对应关系并不这样简单。这是因为分工一般只是对工作范围作了形式上的划分,至于工作的数量、质量、完成时间、效益等要求,分工本身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必须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适当方式对每个人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⑴职责界限要清楚;⑵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⑶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9.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⑴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⑵利益,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⑶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职责、权限、利益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们是相等的,能力是等边三角形的高,根据具体情况,它可以略小于职责。这样,就使得

工作富有挑战性,从而能促使管理者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注意发挥智囊的作用,使用权限也会慎重些,获得利益时还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但是,能力也不可过小,以免形成“挑不起”职责的后果。

(四)问答题

1.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具有⑴集合性;⑵层次性;⑶相关性。

从系统原理的要点中管理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⑴整体性原理,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⑵动态性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⑶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⑷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⑸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2.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

⑴明确每个人的职责;⑵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⑶奖惩要公正、分明而及时。

3.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4.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应把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

5.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效益的追求是有规律可循的。

⑴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综合评价管理效益,必须首先从管理主体的劳动效益及所创造的价值来考虑。⑵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管理效益总是与管理主体的战略联系在一起的。⑶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⑷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⑸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6.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而法律是指一整套前后一致的,公开的、披广泛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昔遍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如何行动。而为了了解伦理的特性,需要对伦理与法律进行比较。⑴非强制性,伦理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体现了自觉性和内在性。⑵非官方性

伦理是约定俗成的,不像法律那样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来制定或修改。个人的伦理评判也无须官方的批准。⑶普适性,除了少数不具备行为意识的人(如精神病患者和婴幼儿),所有人都要受伦理的指导、调节和约束。⑷扬善性,伦理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也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它不仅对不符合伦理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也对符合伦理的行为,尤其是高尚的行为,予以褒奖、鼓励。

伦理与法律不仅有前述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伦理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伦理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伦理。伦理规范往往是法律制定、修改、废止的依据。许多法律起初只是伦理规范,后来随着问题严重性和公众呼声的提高,这些伦理规范升格为法律。

伦理与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伦理可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伦理的威慑力量。伦理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可以用来制止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伦理、法律是调节和规范非经济组组的行为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上一篇:芒种节气祝福语(通用50句)下一篇:9月大学生村官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