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2024-07-15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8篇)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第1篇

诗歌鉴赏练习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讲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各时代诗歌的特点,2.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古代的诗歌的起源与流变。

3. 总结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手法,4.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诗歌的特色。5. 通过赏析字词,6. 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7. 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学会从文字入手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关心诗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诗歌鉴赏时间:共两周,12课时 第一课时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诗歌犹如一枝奇葩,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出风格迥异的绚丽的姿彩。今天,我们就来纵观一下我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了解各时代诗歌的总体特色。

1、《周易.鸣鹤》“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可能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是刚刚破土而出的点点星星的嫩芽,是中国诗歌春天到来的先兆。从《诗经》起,我国的诗歌迎来了第一个春天,我国的诗歌开始有了不可企及的艺术规范。2、《诗经》

时间:十三百篇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的五六个世纪的诗歌,时间跨度相当长。地域:地域空间涵盖面相当辽阔,近至周王朝京城附近地区,远至南方蛮荒之地。内容:题材内容多种多样,从生产、战争、恋爱、婚姻直到祭祀、田猎、祈祷、宴会等无所不包。抒发的情感既有欢欣、愉悦,又有痛苦、诅咒、讽刺等。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来自民间,是各地民歌的总汇,呈现着各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特色。“雅”为宫廷乐曲,是为帝王诸侯士大夫观赏开心用的,所以雍容华贵中显得轻松愉悦,少数几篇忧国伤时,应该是文人所作。“颂”是祭祀时使用的,多为歌功颂德之作。总体看来,“风”的艺术成就最高。

艺术手法:开创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比、兴”成为后世各写作手法的源头。艺术特色: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形式上主要采用“四言”,杂有多言。多用“重章叠唱”,使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具体了解:《关雎》《蒹葭》《静女》《子衿》《硕鼠》《伐檀》 3、屈原和“楚辞”

到了战国中期,《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虽然仍在流传,但其形式已很难包含复杂的社会生活,封建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争夺土地的兼并战争,使得人们急需另一种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这时候,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应运而生。

屈原人三闾大夫时,根据楚地方言特色和楚地多神话传说的特点,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辞”。《离骚》以天马行空般奇特浪漫的想象为诗歌艺术增添了新的篇章。

特点:(1)主旨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寻求理想政治的愿望和坚持高洁品质、绝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思想。

(2)以五、七言为主,杂以其他句式。句式工整,篇幅较长。

(3)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物产名称,语言优美雅致。

(4)大量采用神话传说和浪漫的想象,运用夸张的语言描绘事物。因而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4、汉代五言诗

时间: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容:继承《诗经》的传统。

特点:继承“赋、比、兴”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使“情景”进一步交融,“虚实”进一步结合。保留四言诗,以五言为主。

流派:以“三曹”为代表的汉魏风骨体系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

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哀婉缠绵。5、唐代的律诗和绝句(1)律诗的定义和要求。

(2)代表作:杜甫的《登高》《登楼》(3)绝句的定义和形式要求

(4)代表作:李白的《静夜思》 贺之章的《咏柳》(5)唐诗代表人物:初唐 陈子昂 如《登幽州台歌》

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 两位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中唐:韩愈,柳宗元,贾岛,孟郊、刘禹锡、李贺等。晚唐:杜牧,李商隐 6.宋词

此也是首先兴起于民间,后文人加以创作。早期的词短小精巧,如《杨柳之词》,分为小令和中调。到了柳永,他把词发展成慢词,主要写市民生活,使此所写内容扩大。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创了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主要表现闺阁相思离别。风格婉约含蓄。

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主要表现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情怀。风格豪放慷慨。7元曲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念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表演艺术形式。我们说的杂剧是剧本。散曲是由词演化出来的歌曲,形式比词更自由,多用口语,分“小令、套数”两种。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人。明清诗歌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略而不谈。

总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这清澈的河水源远流长,几经变化,迎来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春天,开初了一朵又一朵姹紫嫣红的绚丽花朵。如今,中国的诗歌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萎缩凋零,它在等待一个新的春天。这个春天,靠我,靠你,靠每一个有着诗魂的中国人。希望大家以后爱诗、读诗、更写诗。第二课时

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手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各时代的诗歌特点,这节课我们来了解我国诗歌的总体特点和常用的创作方法。

二、我国诗歌的特点 抒情性

中国的诗歌大都指向表情达意,很少有纯粹的叙事诗,中国的叙事诗只有两首,一首《木兰诗》,一首《孔雀东南飞》,合成“乐府双璧”。其他的诗歌,描写叙述都是为了抒情。孔子说:“诗言志”,所谓“志”就是思想感情,这说明,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了“抒情性”这一特点。

短小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于诗歌是为了抒情,一口胸中之气泄完,语意自然完结。所以中国的诗歌大都短小、精练。短小的诗歌未必内容不丰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四句,却隐藏着说不尽的意蕴。情景交融,以景含情

中国古人讲:“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天气的阴晴变化,事物的出生衰老,都会引起诗人的慨叹;内心的不平、喜悦、愤怒、悲伤也会外化为物。所以高兴时,阴雨天也让人喜不自禁,高唱“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高兴时,丽日晴空、鲜花美月皆会惹人烦恼。举例说明:“天街小雨润如苏,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常见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托物言志 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作者借杨柳自喻,感叹自己虽才华卓著,却无人赏识。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哀余心?”作者借被“重露、多风”困扰束缚的“蝉”,抒发自己遭冤被囚的愤懑。

陆游的《咏梅》

3、借古讽今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遥想周瑜,想他容貌英俊,风流倜傥;想他少年得志,指挥赤壁之战从容不迫,建立了了不起的功勋。作者怀着满心的羡慕,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从眼前的景物写起,想到与这些景物有关的人物,他高度赞扬了孙权和刘裕,暗示南宋王朝统治着缺乏像孙权一样的君主,国君软弱无能,势必被人侵略凌辱。下阙作者采用刘义隆的故事,表明北伐战争,统一中原,不能意气用事,志大才疏的刘义隆失败了,不懂军事的韩寨胄也失败了。眼见大好河山,中原百姓成了金人的奴隶,作者痛心疾首,只是可叹啊:懂军事、会打仗,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他,却无人问津。作者于是用“廉颇老矣”的典故,抒发了自己不被任用的苦痛,也表明了自己始终愿为朝廷效力的心迹。

融情于景、借景传情

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刘禹锡的《越中揽古》“只今唯有鹧鸪飞” 《丹阳送韦参军》“寒鸦飞尽水悠悠”

《黄河楼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1、衬托(以情染景,2、及景显情):以美景趁欢情,3、以残败之景衬悲哀之情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深秋肃杀之景衬胸中悲愁潦倒、忧国伤时之情。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清新、明澈之景显闲适恬淡宁静之情。

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斜阳和衰蝉的鸣叫衬托柳的衰败。

4、反衬

(1)以乐景衬哀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2)以残景衬乐情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3)以动衬静 “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练习:1《漫兴一首》问题:(1)文中写了那些乐景? 春色 花开 莺语

(2)用那些此表现哀情? 愁 无赖 造次 叮咛

(3)全文的题眼是哪个字? 愁

2,《独上江楼》“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问题:(1)美景何在?月光如水水如天。

(2)作者如何“以美景写哀情”?“月光如水水如天”,景色清澈明净优雅,如此美色,正与去年今日相似,那是作者与友人同来赏月,而今天却是自己独自观赏,作者自然会产生“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凄凉之感。作者睹景思人,悲从中来,景物越美,感情越悲。3.对比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金陵驿》)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美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揽古》)

4、象征 多见于咏物诗,以物象征某人某种品行。

陆游的《咏梅》梅花象征在仕途中备受排挤、不受重用的诗人自己。

5、比喻拟人手法 贺之章的《咏柳》 虞世南的《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6、想象和夸张 多见于浪漫主义诗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7、联想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8.虚实结合 例:柳永的《雨霖玲》《迢迢牵牛星》《送魏二》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总体上了解我国诗歌的特点,常用的写作手法。这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我们遇到具体的诗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课时 掌握诗歌的语言 导入

前两次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和中国诗歌的总体特征,明晰了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法。这节课,我们从语言入手,沿波讨源,去探求诗歌的内涵。

二、掌握诗歌语言的多义性

1.语言的象征意义 美人香草象征品质高洁、才能卓著的君子 自屈原《离骚》之后,美人常常成为文人自喻之称,有时也代指君王或理想。如苏轼《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辛弃疾《摸鱼儿》“蛾眉曾有人妒”。杜鹃代表冤情,代表悲苦。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文天祥《金陵驿》“从今虽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杨柳代表惜别。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青松白鹤象征清高长寿 野草象征小人 梅兰竹菊象征君子 菊也象征隐士 莲花自周敦颐《爱莲说》之后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洁白的人 8. 语言的比喻意义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舟楫比喻张丞相。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喻指自己象孤蓬一样长途漂泊,归雁喻自己象归雁一样进入塞外。

文天祥《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孤云比喻诗人自己。9. 语言的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隐含“谁都认识你,前途一定会有你的知己。”

贾岛《题李凝幽居》“幽”字暗示此处环境幽静,人烟稀少,也暗示李凝隐者的身份。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字隐含无聊、寂寞、焦急之意。

4.双关意义 “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已。”含碑即含悲 “桑蚕不作茧,昼夜常悬丝。”悬丝即悬思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何悟即何误

5.借代意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唐朝的边塞。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三、练习

文天祥《金陵驿》 贺之章《咏柳》 元好问《杏花》苏轼《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第四课时 把握诗歌的所塑造的形象 导入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人,因此,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就成为深入诗歌内部的一个途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握诗歌的形象。

二、形象定义

形象 指诗歌塑造的可以感知的具体的人、物和景象。形象分类: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因此形象的完美与残缺,狂放与颓丧,都会使作者情感的寄托。换句话说,作者一定会赋予形象爱憎好恶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分析形象同时,就会解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具体分析 1.事物形象两例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李商隐的《蝉》 贺之章的《咏柳》 李商隐的《柳》

2.景物形象两例 高适的《别董大》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3.人物形象两例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练习

《采莲曲》 《游山西村》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范成大的《催租行》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第2篇

李白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

1、该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何作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注: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答案:首联运用了用典(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引用庄生化蝶的典故,表明人生如梦,变化无常。富贵穷达并无定数,不必去苦苦追寻富贵。体现了诗人不为追逐富贵,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行。

田家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

聂夷中的思想感情?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父亲在塬上辛勤耕田,儿子在山下艰难开荒,六月的禾苗还未成熟,官家的粮仓却早已修好。全诗不加修饰,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来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官府的沉重劳役。表明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府沉重劳役的批判。

鸟鸣涧

1、分析《鸟鸣涧》的表现手法及使用这一手法的好处。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答案:该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春日山中空空荡荡,这是静景,寂静山谷中,人迹罕至,唯见桂花轻轻飘落,这是动景,动静相结合,越发体现出山谷的幽静。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在春日山涧中时时听得到轻轻鸟叫。诗中描写的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以动衬静,更显春山夜晚的异常幽静。

诗歌鉴赏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说: 下面是 2005 年全国卷Ⅲ的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雨后 池上》刘攽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探讨 第3篇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形式短小, 音节和谐, 读来朗朗上口, 便于诵读。所以在初中阶段, 坚持“每天一诗”, 实在是一种好的学诗方法。天长日久, 通过多次朗读, 学生对诗歌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即使对诗歌的含义未能全面理解, 也能凭语感略知一二, 有了整体的把握。即达到“不可言传, 却能意会”的程度。此外, 通过朗读、背诵初步感知到的古诗的物象世界和情感世界, 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境, 点化一个人看山水风云、看人世变幻、看春花秋月的情态, 让日常景象也渐渐透出意蕴, 传达出人生的意趣和智慧。所以, 看似不起眼的小诗积累多了, 却能厚积薄发, 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诗歌鉴赏入门

要想学生对诗歌作品既能“意会”, 又能“言传”, 则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技法,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咀嚼、阐释字词。

1. 客观性的“解读”, 全面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 体会词语的真实含义和准确性。

例: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语言淳朴通俗、明白如话, 属于老妪能懂、童稚能解的。但其中的“床”字就属于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 要注意比较、解释。人们很容易认为“床”就是卧具。然而设想, 这里的“床”真是卧具, 后两句中“举头”“低头”的动作, 大家做做看, 会变得滑稽, 很难做出;这就牵涉到“床”在古语中的意义了。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床”, 古代是坐卧两用的, 所以最早的坐具, 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 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 “床”后来专指卧具。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训斥儿子的动作“槌床便大怒”, 显然“床”还是坐具。用坐具来解释这儿的“床”就很自然了。诗人独坐小院, 看到明亮的月光, 再做出“举头”“低头”的动作, 一切就再自然不过了。于无疑处生疑, 进而解疑释疑, 去辨析词语的真实含义和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字句理解上的障碍解除, 方能进入更进一步的诗歌品析。

2. 词语与意境的吻合。

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显然是深秋黄昏的景物, 切合题意。树是老的, 藤是枯的, 显得毫无生气;而黄昏时栖息树上的乌鸦, 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一种苍凉、萧瑟之感。这两句话勾画出一幅萧瑟秋风图, 于暮色苍茫中, 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词语的色彩与秋思的意境正相吻合。

三、诗歌鉴赏的重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歌鉴赏的重点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 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 (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意象都有它们各自的喻义,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义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不同, 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共通之处的。把握了意象, 进而领悟意象所表达的喻义, 就能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写作意图。所以我归纳整理出常见诗词意象的内蕴,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月亮:月亮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月缺月圆, 标示着离别与聚首, 游子的情感和月亮的圆缺紧密相连。汉民族又特别多愁善感, 每每在他乡看到月亮就极易想到故乡, 月亮也就成了思乡的代名词。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再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望月怀远, 见月思乡早已成了中国人很自然的一种情感体现。莲花:古人以莲花喻君子美德很多, 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 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立的品格。如陆龟蒙的《白莲》, 就是咏赞白莲的清逸绝俗、淡雅高洁的精神之美。又由于“莲”与“怜”音同, “怜”在古汉语中是“爱”的意思, 也有不少写莲的古诗, 是借莲表达爱情。如南朝的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菊花:菊花是傲霜之花, 它的高洁、脱俗、隐逸, 一直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李清照曾自比“人比黄花瘦”, 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也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梅花:众所周知,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 使得梅成为诗人表现自身节操的最佳载体。此外, 还有松树、梧桐、柳条、杨花、杜鹃、鹧鸪、鸿雁、鸳鸯等, 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意象。用松树表现坚贞高洁、倔强从容;用梧桐象征凄凉悲伤;用柳条表示柔情似水, 惜别还远;用杨花来表离散、漂泊;杜鹃表现凄凉哀怨、归家之意;鹧鸪表现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 也表思乡怀亲之情;鸳鸯之喻夫妻恩爱之情等。

能准确找到诗歌的意象, 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诸如愉悦、仰慕、激愤、哀伤、惜别、豪迈、闲适、寂寞、热爱等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就变得易于掌握了。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架起一条能穿梭时空的隧道, 去更好地沟通古今, 欣赏古诗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 摸索出一些方法。

台湾诗歌鉴赏及练习四例 第4篇

乡色酒

[台湾]舒兰

卅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卅年后

我从椰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鉴赏指津]

舒兰,从1948年秋去台湾,到1978年中秋节写此诗,整整30年。30年人事的变异,凝结成了难解的乡愁,借一次中秋赏月的机会,发而为诗。诗以30年时间的先后相对照,以望乡作为引发乡愁的契机。30年前,尚未离乡之时,月亮爬上柳树梢头,全家欢聚一堂,说不尽的快乐与幸福;30年后,诗人背井离乡,虽望见明月,却望不见家人,只觉当空一轮明月,有如一碗斟得满满的家乡的酒,更使乡愁充满了胸膛.诗不但有哭诉之悲,也含批判之力:是谁使得骨肉分离达数十年之久?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你……望我”到“我……望你”,这种由被动到主动表明两次赏月的心情迥然不同。

B.这首诗篇幅不长,但表现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以望乡为契机浓缩了30年人事的变迁。

C.这首诗表现了难解的乡愁,“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实际上是说30年前后都不圆满。

D.第二段中用“乡色酒”来比喻30年后的月亮,诗人移情于景,强烈抒发了浓浓乡情。

[妙思解题]

30年前的中秋之夜,全家欢聚一堂,一边品尝圆圆的月饼,一边欣赏“月到中秋分外明”,说不尽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说此时此景此情是圆满的。所以C项不恰当。

例二:

天问

[台湾]余光中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鉴赏练习]

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以表现人生哲学。八次发问,实际上集中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时间永恒,人生短暂的疑问;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诗人通过独到的意象的捕捉和象征暗示的呈现,对人与人生这一古老而永恒之谜进行了探询。《天问》的形式美有三:一是全诗纯以问句组成,二是多样的反复咏唱,三是自由与格律相融合,不仅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美感,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视觉美感。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问》全诗以问句组成,反复咏唱.前五节每节一问,最后一节每句一问,先分后合,具有形式美。

B.全诗以“天色”为中心意象,提出了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短暂的疑问,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

C.全诗共写了三种不同的“天色”,对自然界来说,是写实;对生命来说,是象征。如果说这三种天色在前三节中还只是比喻,只具有平面意义的话,那么,由于第四节人生哲理的提升和照耀,它们也就被赋予了象征的深层的意蕴了。

D.诗人由“霞光”没入“暮色”,“灯光”没入“夜色”和“星光”没入“曙色”等自然景象,联想到生命最终归入永恒和寿命之不能久长,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无可奈何的哀伤。

[妙思解题]

全诗表达的是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整体格调是积极向上的追索,而不是“无可奈何的哀伤”。所以D项是不恰当的。

例三:

长城谣

[台湾]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鉴赏指津]

70年代以后,台湾诗坛摆脱了恶性西化的羁绊,纷纷“回归传统”,这首《长城谣》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例。全诗明白晓畅而又情真意切,富有民族味。第一节中“悲观”与“无情”,变化着的“人间恩怨”与“蹲踞”着的长城在诗行中相对,造成强烈的抒情氛围,散发出苍凉的历史感。第二节刻画了对长城的复杂思情,苦思与激动交织于行间,诗人的思绪已超越长城,在更广阔的空间飘飞。第三节由实及虚,诗人思乡心切,梦魂系故乡。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着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而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妙思解题]

这首诗虽然富有民族味,但并没有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作如是说纯属对诗题“长城谣”的“谣”望文生义;再有,全诗旨在抒发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和思乡的深情,而非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所以C项是不恰当的。

例四:

上校

[台湾]痖弦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荠麦田里他们遇到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

什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

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

便是太阳

[鉴赏指津]

这首诗好像是一出小小的独幕剧:上校退伍后生活拮据,妻子缝衣服赚钱。某日妻子正在缝衣服,轧轧的机器声,使他的意识之流,回溯到从前的抗战,引起一番今昔的感慨。从前持着刺刀,挺着机关枪,参加最大的会战;如今则只有刮脸刀相伴,只有妻子的谋生工具缝纫机发出轧轧的声音。从前他参加的“战斗”是神圣的抗战,现在的“战斗”则是求生的挣扎。全诗炼字精妙,细节高明,寓意深刻,今昔的比照更使全诗充满了反讽色彩。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火焰中诞生的“玫瑰”象征战争的惨烈,而眼前的晒太阳与当年打“太阳旗”的日本国又构成了双关。

B.“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一句起承转作用,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意,即上校的光荣历史现在最多不过是别人的谈笑之资罢了。

C.全诗选取了“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

D.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戏剧手法的运用,第一节即第一幕,是回忆;第三节即第三幕,是现实;第二节是幕间。

[妙思解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情节表现的是上校从前作战的英勇;真正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的典型情节应该是咳嗽、房东经常来催缴房租以及靠妻子的缝纫谋生。所以C项是不恰当的。

诗歌鉴赏练习:征西将 第5篇

张籍

黄沙北风起,半夜又翻营。战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

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

8.本诗写一次战斗,请简要叙述这次战斗的经过。(5分)

9.李怀民说张籍的五言律诗“平淡高妙”,请结合第二、三联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这一特点。(6分)

答案解析:

8.(5分)半夜时分军队紧急转移营地,在雪地上休息待命,同时派出士兵侦察敌情。为了袭击成功,军队偃旗息鼓,行进在深山大漠中,几路大军到达碎叶城后,同时出击,收复碎叶城。(宿营、侦察、行军、胜利这四个要点要答出来,文字表述可以不同。)

9.(6分)(1)平淡的叙事中蕴含着世人的真挚情感。诗人不事雕词镂句,用白描手法再现宿营、侦察、夜袭等战斗情景,但细细品味,可以体会出诗人对这支队伍军纪严明,战士不怕艰辛、英勇无畏的`由衷赞美之情。(3分)

诗歌鉴赏练习:南湖早春 第6篇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21、请从颔联 乱平中选一字做简要赏析。

2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21.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2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1分)

诗歌鉴赏 练习题 第7篇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②[注] 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8.“垂死病中惊坐起”历来为人所称道,试赏析“惊坐起”的妙处。(5分)9.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分析“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6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②,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①这首诗是孟浩然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时所作。②建德:今属浙江,在桐庐江上游。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③海西头:即维扬,古扬州近海,故曰海西头。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2)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作简要赏析。(4分)

▲ ▲ ▲

(3)诗人的“两行泪”因何而起?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 ▲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 ▲ ▲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2—24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2.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3.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用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诗歌颔联“乍见翻疑梦”和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哪一句相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颈联营构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阅读(8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2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1分)

(2)D。解析:“觉”解为“醒来”,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3分)

(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2.8.9.解析:

3.(1)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2分,1点1分)

(2)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4分,手法、情感各1分,描述分析2分)

(3)有怀念友人的相思之愁,有怀乡之痛楚,有人生事业失意之悲苦。(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解析:

4.(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2分)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分)(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1分)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1分)解析:

5.23.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4.“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25.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解析:略

6.⑴作者和离别经年的友人相逢夜话之后又要分手。(2分)犹恐相逢是梦中(1分)

⑵孤灯寒雨之凄凉,湿竹浮烟之迷惘。(凄凉、迷惘各1分,有内容解说1分)

⑶搁置明朝离别之痛,珍惜眼前尽欢酒杯,衬托之下,使相逢难得、不忍别离之情表达得更加悠长深远。(解说诗句2分,分析效果2分)解析:

7.1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

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1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解析:略

8.2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做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3分)

2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每点2分)

解析:

9.⑴①作者以归云、柁牙、星影、眠鹭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宁谧清幽的画面。(2分)②诗人着意描绘这样的画面,是要以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分)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第8篇

但从另一方面讲, 诗歌语言凝练, 意蕴深厚, 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诗中所反映的或豪迈雄壮, 或忧时伤世的思想情感, 与我们的中学生有了语言的隔阂和思想的差异。特别是预备班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十二三岁的年龄, 即所谓少年期, 已经开始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但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生活经验少, 人生感悟更谈不上。尤其这个年代的孩子, 生活无忧, 父母呵护, 喜欢接受一些快餐式的文化, 如动漫、游戏之类, 让他们静下心来去学习凝练典雅的古典诗歌, 确实难度不小, 更不要说诗歌鉴赏了。但是诗歌中美的语言, 美的意境, 美的情感, 对他们的陶冶和潜移默化作用又有其他文学作品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新教材课程总目标的第二章第五节“理解把握古诗词”中, 又明确要求:把握古诗词的形象;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当然这一总的目标是对初中生的总要求。预备班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在知识上和心理上都属于过渡期, 诗歌鉴赏也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思维特征以及接受能力的大小, 由浅入深, 逐步达成目标, 切不可操之过急, 生硬灌输。在教学实践中, 我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选准突破口, 找好路径, 引学生充满好奇地走入诗歌殿堂, 领略诗歌胜景。

一、根据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表现欲强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心读诗

诗歌最明显的特点是讲求韵律, 特别是古典诗歌音乐性极强, 讲求平仄押韵、声调节奏。古人相信:“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记忆力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呈相反状态的。明末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得更透彻:“凡人有记性, 有悟性, 十五以前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 知识即开物欲渐染, 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 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些研究表明, 预备班初一的学生正值十二三岁, 是一个人记忆储存的最佳期。所以我们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求一定要每诗必读, 每读必背。哪怕有些东西一时不能讲深讲透, 也要让他们先读先背。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阅历的丰富, 慢慢会有所领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印证了这一点, 他说他小时候背的许多诗句不全懂, “七十多年来, 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 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 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那么, 怎样引导初中低年级学生读诗呢?在教学中我一般分三步走。以教预备班上学期第十一课杜甫的《望岳》为例。

第一步:引导学生读顺畅。这一步以学生自读为主, 并且鼓励他们查字典扫清朗读障碍。让学生做到朱熹所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并且鼓励他们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有了竞争, 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快速查字典, 认真试读, 觉得读顺畅了, 就可以举手。当然这个过程不一定一步到位, 比如第一个学生起来读就把“齐鲁青未了”的“了”读成“le”, 读完之后马上有同学纠正, 应该读“liǎo”, 并且说因为在这里有“青色不断”的意思, 我肯定并表扬了他。在纠音纠字的过程中, 学生也初步理解了诗歌。第二步:正确断句, 读准重音, 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可让学生读, 让其他学生评, 在学生七嘴八舌踊跃指正并说明理由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感情及内容。还是读《望岳》, 第一个学生先起来读, 语气比较平淡。读完后马上就有学生评论:从文中插图和我的理解看, 杜甫当时是登高望远, 应该是视野开阔, 情绪高昂, 语调要高亢一些。另一个学生又补充:我查过资料,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那时他也就二十多岁, 正值青春年少, 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表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每一个学生评论完, 我会加一句:按照你的理解读读看。然后是再评论再读。反复几次, 逐渐完善, 诗意诗情基本上呈现出来了, 然后老师范读, 再让学生在体味中朗读。第三步:是老师讲解之后, 学生在理解了诗歌的背景、诗歌的情感、诗歌的内涵之后的读。要求学生语速适中, 顿挫有致, 情感饱满, 可以在正确表达诗意诗情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为了激励学生, 这一步我经常是当场抽取学生学号, 进行一个颇为热烈的朗读比赛。学生积极参与, 反复朗读, 读诗的热情特别高涨。努力做到“若读得熟又思得精, 自然心与理一, 永远不忘。”这三步下来,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基本上能做到“其义自见”了。

二、根据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了优势, 但并不像高中生那样用系统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维, 而是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毕竟还不强。在这一过程中切不能急于求成, 把学生无法理解的东西强加给他们, 这正如吃饭, 如果常常让人吃半生半熟的“夹生饭”, 久而久之会伤及胃口, 而一旦伤了胃口, 以后给他再美味再营养丰富的食物他也拒绝享用了。“读书之法, 在循序渐进, 熟读而精思。”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接受能力, 深入浅出, 由浅入深, 就像吃水煮玉米一样, 一层一层剥去外面的皮, 然后慢慢显出一粒粒嫩而饱满的玉米粒。如在教预备年级下册第四课杜牧的《江南春》时, 我就设计了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问: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出现了哪些物象, 或者说哪些事物。把“物象”说成“事物”一下子好懂了许多, 同时鼓励学生, 哪怕你就只能找出一个物象, 也要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觉得难懂的诗一下子变简单了, 所以举手十分踊跃。我先让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回答, 因为我想他们可能找不全, 但毕竟能找出其中一二, 因为他们选择的余地比后面回答的同学要大, 这对他们学诗的热情是极好的鼓励。第一个同学找出了“莺”“水村”“山郭”“酒旗”“寺庙”, 这个同学回答时, 周围的同学也不断地点头, 或者叹气, 但两眼却激动得发光, 好像是说:还有还有, 我来说!这个同学回答完毕, 果真还有一片手举着, 我又叫了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他补充道:还有“绿树”“红花”, 从题目看, 还有“千里江南”。我笑着夸赞他:说得好!他的热情更高。接着我又提出第二问:看看诗中这些物象的特点, 以及诗人要借这些物象表达什么感情呢?通过讨论, 最后集中意见:“千里”写出江南的广阔, 黄莺在歌唱, 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显得江南春景美丽多彩;村庄傍水, 城郭依山, 酒旗在风中招展, 人们生活悠闲快乐。“南朝四百八十寺”掩映在烟雨之中, 更显出一种朦胧迷离的美。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神往。尽管对这首诗的解释还有一种“讽刺说”, 其一我也觉得后一种解释有些盲目拔高的味道, 其二对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讲得过于复杂, 怕浇冷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 在教学中我就避开不谈。在此基础上我才推出了第三问:这些物象无一不表现着诗人的情感, 加了感情的物象应该叫什么呢?至此才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何谓意象。意象即诗中的形象, 但不限于人物形象, 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它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凭借, 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本来“意象”是诗歌的规范术语, 但直接讲给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但引导学生在“物象”的基础上理解“意象”就容易多了, 一下子拉近了与诗歌的距离。

三、根据诗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抓住初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幻想等特点, 引导他们积极地联想和想象, 用语言准确描写“诗中之画”

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 最简单的方法是出示几幅图画, 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 并说明理由。如在讲《宿建德江》时, 我展示了一幅画, 画面上有江、有树、有人、有船, 很美的一幅画, 结果一出示就有同学看出了破绽, 他说:还应该有月亮, 因为诗中说“江清月近人”;我又出示第二幅画, 这幅画除以上的景色, 又加了月亮。又有学生提出异议:画面太晴朗了, 因为诗中说:“泊烟渚”而且是“日暮”, 画面应该有雾蒙蒙的感觉。两幅画出示完毕, 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而且诗中的文字也立了起来, 成了有形有色的画面。有时, 我会抓住诗歌中触发想象的物象, 抓住诗中含义深刻的关键词语等,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多方延展, 展示比诗句更为广阔的画面。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根据初中低年级学生经验型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比如春游时的经历, 想想自己坐在草地上听小鸟啾啾的感受;在蓝天白云下放风筝的畅快等, 用语言来描绘平静的水面、低垂的春云、倒影中的孤山、绿荫下的白沙堤, 再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 通过想象和联想展现西湖美妙的湖光山色。这样讲下来, 诗中的文字渐渐形成了一幅幅画面, 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意境, 更增强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上一篇:新年元旦温馨祝福语短信下一篇: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