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4-08-29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选6篇)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1篇

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中国化生于忧患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国领导人沉着冷静,及时指导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5月12日晚上11点40分,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分析当前抗震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

5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受地震灾害严重的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看望受灾群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此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完美的同中国国情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中国化,以更好的指引中国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从来没有抛弃过人民。它带领人民先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从中初步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国后,一心为人民服务,1998年抗洪抢险,2004年积极应对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所有的这些,无不深刻的说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在了实践中,更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指导理论,并且这一系列的理论均把人民放在了首位。中国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取得了一系列举世注目的成就。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中国人民为改变这种境况做了许多斗争。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一度与腐朽的清王朝及侵略者形成对峙,但终究还是被镇压了下去。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变法图强的高潮,可结果呢,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梁潜逃。

“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带领下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可自信还未站稳脚跟,自强的梦就被甲午中日海战的一炮给打回了老家。君主立宪派,更是狼狈地坚持了十几天就倒台了。

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同盟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流血牺牲,终于成功地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由于领导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幼小、软弱,出现了帝国主义走狗袁世凯帝制复辟。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和全国人民奋起反击,打倒了袁世凯,保卫了共和。但几千年封建制的深厚根基并未动摇,代表封建反动势力的大军阀横行全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无可奈何。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总结出:“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但在革命党内只得到少数志士支持。孙中

山不幸病逝,国民党领导权被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新军阀篡夺,中国人民从此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它取得了推翻帝制的历史性胜利,又以不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而告终。

结束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任务,历史地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肩上。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克服了党内封建性小生产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终于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大地主、大买办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被打倒了,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艰巨的历史任务,取得了自身解放的初步胜利。其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主席继续为自身解放和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增强了综合国力,是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马克思曾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束缚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只有五十几名党员的党发展为今天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敌制胜、在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奋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创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把自己的根基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看作自己的母亲,和人民心连心、共命运、同呼吸。

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人民哺育了伟大的党。

正是由于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所以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经受住了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考验,又经受住了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病灾中,雪灾中,震灾中,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危险最大、哪里困难最多,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高扬着书写大爱的党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不仅喊出了口号,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是一个属于人民的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保定了这样的宗旨,坚持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当前,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了人民的各项利益。

5.12,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同时它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坚信:跟着这样的党,跟着这样的政府,中国人民必将能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将能够实现全世界人民的解放!

参考文献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2篇

题 目 从“实事求是”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 号 01061114

姓 名 高

东 专业班级 2010级 自动化(2)班 指导教师

李 红 梅 日 期 2012年5月18日

从“实事求是”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 基于《党的章程》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基本内容,阐述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实事求是”为指导原则的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所取得的成果,从而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的胜利。

[关键词]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命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对于人类发展也是如此,人类是极具智慧的高等动物,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否认清事物的本质显得至关重要,具体地说就是我们是否能够从实际发去看待事物显得至关重要。在马克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中就明确提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够使人们达到思想中预想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才能够被证实。

不从实际出发看待问题,只是凭空的想象那是空想主义,是永远都行不通的。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看待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二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新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也曾强调,在不同的时期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与矛盾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解决不同时期的问题与矛盾时我们必须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若不根据当前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新的问题就提不出来,而且原有问题与矛盾也解决不了。江泽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思想概括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既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的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把主观与客观分裂,把认识和实践相脱;从实际出发,就是要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最后得出符合当前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针,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从实际出发,就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把现象当作一个向导,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仿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就是要采用变向的思维看待当前的问。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指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理论联系实际

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表现为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判别一条真理是否正确与合理其根本就在于其是否与实践相符。

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指出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分析问题,然后得出合乎当前需要的理论性创造这才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并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而是以它作为研究问题的指南。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当前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曾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政治重大问题的高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处理好了,那么我们党的事业将蓬勃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将受挫。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处理好了我们所贯彻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更加全面,就能排除各种干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而判断看准问题和是否正确地总结经验的标准,又是实践。

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这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为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判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拿什么做标准?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不是依赖于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他还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他看来,我们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我们只能再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历史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改造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世界形态的先进文化改造中国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极具艰难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由不深刻到深刻、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

1.初步形成时期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并在这个命题中提出,要正确认识当前中国所处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2.实践时期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历史状况不甚了解,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得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

20世纪50年代末,脱离实际、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党内逐渐滋长起来,加之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大搞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党的“实事求是”路线严重遭到破坏,主观主义在党内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和起了主导作用。在这一历史时期,又发生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的失误和“文化大的命”的悲剧,给党和人民的事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3.重新确立和恢复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后,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首要基本问题。这次会议对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创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实事求是,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在马可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以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为前提,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次会议,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新确立和恢复。

4.推进时期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实事求是”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并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二)成果 1.科学成果

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科学成果。

第一次飞跃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主要成果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即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及以后的发展。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构想。它是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原则的。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历史性的飞跃,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

2.最新成果

第一,胡锦涛总书记当选伊始,就给出了三句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我们看到芸芸众生最挂在嘴上的是诸如收入、社保、医保、住居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了执政党挂在心上并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具体,看上去也非常琐碎,但这就是民生问题,的本来面貌。我们必须从人民的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第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给人民带来了利好的消息。展现蓝图,十七大向世人展现的现代桃源图景,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明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作保证,不仅看得清,而且能摸得着。

对十七大带来的"利好",是人满怀信心和希望,这必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这一切将从何而来?最根本一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着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定,无疑是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主要的最新的成果。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

所谓生命线,对于某一理论而言的,指的是它能使这一理论得已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最基本的东西。

首先,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

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根本观点、根本态度和根本作风,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表现。从历史的角度看实事求是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败,从现实的角度看实事求是关系着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只要我们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争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有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有大无畏的气概,我们就能够排除各种社会主义的干扰与破坏,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胜利。

其次,他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方面由于运用和把握了精髓,从而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与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始终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才能够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也只有牢牢抓住这一条生命线,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再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也只有坚持这一条生命线才能够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二章 2.求真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作者 李少年

3《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可思主义中国化》作者 李崇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3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一体两翼双驱动”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是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理论总结, 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质, 同时赋有中国民族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丰富与发展, 它体现了实践主体对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和与理论创新能力。

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诸多不同, 但是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主体”的话,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两翼”。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主体”的推动下,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翼”双轮驱动下, 中国不仅逐步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独创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即社会主义改造、 开启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重新焕发出活力与生机, 并彰显出其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 “一体两翼双驱动”的格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双轮驱动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首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从动态的历史发展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根据中国实际和结合时代特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具体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的一种相互结合、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展开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相互融合的过程。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复杂的, 不是直线的运动, 而是成功与失败交织, 以及与各种错误倾向特别是与教条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过程。 历史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的错误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失败过程的缩影。 虽然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不能直接结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果, 但它对催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起到的间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因此,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都应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他们都是催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基础, 都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也愈来愈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者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事实表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成功的, 成功的标志在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 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2]P408这些“新的东西”,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和理论升华,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理论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有各自的理论主题, 解决不同的历史任务, 但他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他们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正是这些有机的内在联系, 使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不同的两个理论形态形成了一个整体, 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形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后,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 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指导当今中国攻克改革难关、实现社会转型、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其发展的逻辑结果, 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不会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同样, 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 也难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不难发现,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结果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3]P39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动力, 来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及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 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 一方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 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客观依据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源泉。 只有以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为基础, 才能抵制和防止教条主义,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规律, 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另一方面,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为基础, 不断满足来自实践和时代的新变化和诉求, 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提炼和理论概括。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每一个历史阶段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双向互动、有机统一,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历史。

恩格斯指出, “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4]P6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符合恩格斯的这一基本判断,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 二者是历史过程和思想过程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永无止境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一条不断向前发展的真理长河。

在思想多元化和信仰受到多方力量冲击的新形势下, 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继续谱写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

摘要: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轨迹, 不难发现, 二者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两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翼”双轮驱动下, 中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 而且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一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毛泽东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4篇

摘 要: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进而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智慧,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思想;现实意义;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19-0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背景及综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拓展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

国际上,处于帝国主义资本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弊端。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诞生,让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国内,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为中国的无产阶级诞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当时,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受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双重压迫,根本无法健康的发展。对于农民阶级来说,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国家,农民人口占全国绝大多数但依旧是受压迫的阶级,在当时社会下是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直接的联系,他们不仅是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先进阶级;当时的地主阶级是必须被消灭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的官僚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地主和官僚资产家绝对是中国共产党的敌人,必须要铲除。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第一个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1. 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正像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开始实现自己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也从那时起成为了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10月14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作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会议上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特点相结合并且通过一定的中华民族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中国共产党“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二)第二个中国化的思想——邓小平理论

1. 时代背景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和平竞争也取代了武力对抗,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因此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了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由于时代主题的转换,1985年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高度概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需要,并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发展中国。

2.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2]。”在《南方谈话》中简明的语言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解放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这些新的思想,至今依旧在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三)第三个中国化的思想——江泽民“三个代表”

1. 时代背景

由于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平与发展仍旧是时代的主题,然而影响和制约这一主题的条件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新的挑战,也成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新的契机。

2.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握当时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主要强调了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性贡献在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添加新的动力。

(四)第四个中国化的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1. 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在吸取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借鉴了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理论成果以及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下被提出的。

2. 十六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想,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新的社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可靠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意识形态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新时代新阶段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变化相结合,继续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社会实际情况和文化特点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进一步推进。

(五)第五个中国化的思想——习近平“中共十八大”

1. 时代背景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文化特点相结合,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共十八大具有重要的意义,重新概括并阐释了马克思中国化的时代理论主题、指导方针、基本依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2. “中共十八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理论依据同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要以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和创新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思想的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要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想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更应该明确在新时代新的阶段我们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线的问题。在新世纪下,我们应该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方向前进。

(二)与“四个重大理论”划清界限

党中央提出要划清真马克思主义与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划清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本质区别;划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公有制、与全盘私有化的区别。对于划清与“四个重大理论”的界限,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民族使命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报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终都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充分表明了知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涵义。从 “中国梦”实现的时代特点和客观角度去把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地去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M].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⑤王先俊,詹舒畅.中共十八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⑥韩贞习.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N].人民论坛.2011(34).

⑦江琼.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贡献[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04).

⑧张铭,石曦希,刘西金.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文教资料;2010(33).

⑨张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主题和源泉[N].陕西日报.2001年.

⑩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輥?輯?訛吴阳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輥?輰?訛孙显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论[D].吉林大学.2006年.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1页。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5篇

41131027 法学金融实验班 彭沛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我尚且不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给中国带来的方向指引、精神支柱云云。我仅就通过有史以来的社会现象给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个简要分析。

政治方面。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打开了中国市场,《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洋务运动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不断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也让一批批有识之士在屈辱之中认识到本国经济、政治制度的不足之处。并且开始憧憬西方民主制度。因此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便在这种历史诉求下开始展开。并且最终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便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我们都知道,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十月革命后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毛泽东更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最初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乃是基于自身的政治诉求。因此一开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便是在政治层面展开的。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核心的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寻找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层面上的重大体现。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大。十八大对今后走的一条道理回答非常明确:“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可以看出这一全新表述,主要针对政治体制改革而言。可以肯定,中国既不会走固步自封、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老路,也决不会走生吞活剥、搞西方议会民主、多党执政那一套邪路。

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其目的在于消灭私有制,因为私有制是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根源。但是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当时的国情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在实现其自身的经济诉求时,并没有不顾一切地立即废除一切私有制,而是采取一种过渡形式,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所谓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一直到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任务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在我国建立起来。

但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遇到了很多的坎坷。如由于操之过急导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还有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代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使我国的经济遭受了重创。不过在此之后邓小平上台,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这一伟大转折。特别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后来更是确定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再到如今十八大确立的一个目标:“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两个翻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的探索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济层面的重大体现。

文化方面。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开始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缺乏了这个灵魂,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根基将摇摇欲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异域文化应用于中国,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一种中国的独有本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2009年10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所谓的“时代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要求。“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植根于普通大众的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树立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的大众化实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话对于一名高中文科生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秉承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观念,大力倡导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之前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并没有作具体的阐述,终于在十八大上,首次明确表述为三个层面、24个字。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三、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既相互区别,又各有侧重,可谓高度提炼概括,凝聚全党智慧。不仅如此十八大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可谓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彻底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不断实现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展现生命活力,实现本土化的根本途径。正如季羡林所说:“在中国要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必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这个实际中就包括着中国文化。”就拿我所在的城市中山来说,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民修身运动,旨在让全民都投入到修身运动中去,并且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健身设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全民拥有更多的归属感,从而达到增强全民凝聚力的要求。大一点来说,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也已临近尾声,创建文明城市这一举措也是发展民族文化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地深入到基层中去。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都很好地坚持了唯物论的方向,正所谓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中共很好地做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任何政党的发展与兴盛总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走在弯曲的道路之时,逐渐认识到人类无法改变客观规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完全背离了时代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才能在无产阶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6篇

邓小平指出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西方如火如荼开展绿色运动的时候,我国的学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为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我国的学者加大了对西方绿色思潮的研究力度,但同时也受到了其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的影响。本•阿格尔在1979年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词,如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俨然已成为西方重要的左翼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本•阿格尔、詹姆斯•奥康纳、安德烈•高兹、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戴维•佩珀、等。他们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市场法则与权力结构本身是生态破坏的罪恶之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具体观点各不一样,但是在本质上他们都把生态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它对应的生产方式,这无疑也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学者。他们或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持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持这类态度的学者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等方面的因素,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态批判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批判,他们的生态学在其本质上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他们或直接从马克思的文献出发去寻找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的论据,罗列一些现象。无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还是我国生态学者对于生态危机的诊断都是正确的,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的扩张主义逻辑确实会造成生态破坏。但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是辩证的,他既强调了资本对生态具有破坏作用,又指出了资本的“文明面”,而他们对资本的批判完全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2】我们只有以辩证法的态度看待资本,这样才能够在利用资本、限制资本的过程中,让资本发挥出它最大的文明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更该坚持这一辩证法。

上一篇:氨基酸的作用下一篇: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