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

2024-09-09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精选9篇)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 第1篇

从实践走向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

[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摆上重要位置,详细规划了未来1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明确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并提出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渐实施教育信息化之路,而教育的信息化,首先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开始。笔者以近十年的学校教育信息化之路的实践,探索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未来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电子书包 教育信息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摆上重要位置,详细规划了未来1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明确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并提出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2011年3月《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颁布并指出到2015年,浙江省将完成对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90%以上的学校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9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资源并有效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城市,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特别是笔者所在的镇海区,不仅在历史上作为有名的海天雄镇在抗法卫国战争中留下了浓墨的一彩。更是一个教育重镇,是中国院士之乡、教育之乡、宁波帮的故乡,这里重教育重科技。我校现有36个班级,以科研立校被评为全国百所特色学校。从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起开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之路。在2009年,我们学校获得英特尔公司捐赠的50台电子书包学习电脑开始了我校以课题引领建设数字化校园,探索未来教学实践模式的步伐。学校课题《基于数字移动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在浙江省立项,并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2012年《运用一对一数字化平台实施有效的小学学业管理的研究》课题又在浙江省立项。我校校园网站在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百佳教育网站,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被中央电教馆评为2011年度全国“百佳中小学校园电视台”称号。

一、数字化校园的实践之路

我校在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起就开始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在2005年完成了全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安装及使用。在2012年底将与时俱进,逐步更新一半的教室为电子白板+短焦投影,并最终实现全面的电子白板教学。同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校以实践探索,建立起以课题为引领,从硬件、软件、师资、平台、教学全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促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向积极有效、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前期的硬件投入、师资培训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力气,使得学校学到了很多经验。开展了多种平台,探索了很多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和教师教学效率提升。但是,随着我校开展电子书包的移动教学进行,学校各项资源的电子化、学生学习的平台的匮乏以及教师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平台的需求导致数字化校园面临很强的技术压力,也导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性和未来可见性不强。面对这些压力,如何从整体高度建设数字化校园摆在了我的面前。首先,根据我校的几年实践积累,学校拥有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和一些数字化教学的硬件设施。同时,我校的电子书包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特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教学模式的探究,电子书包的移动学习模式构建研究能够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方向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清晰。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之路

根据我校的建设实践,我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划分为五个模块:校园环境模块、校园文化模块、教育教学模块、办公管理模块以及教育科研模块。

(一)校园环境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硬件建设。分为覆盖全部班级的普通多媒体教室、专用特色教室、网络。

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需要实现投影、电子白板、网络、电视直播等功能。为了与未来接轨,可以适当进行电子书包的相关强化建设。

专用特色教室的建设除普通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施外还需突出特色。如科学实验室建设虚拟实验室,科学探究室等;图书馆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自助图书借阅系统等;电脑教室建设成绿色网吧等;带有自动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室等;课件制作、网络会议等相关各种专用特色教室。

作为数字化校园,当然需要建设起覆盖每个房间的有线网络及主要办公、教学场所的无线网络。

(二)校园文化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硬件与软件建设。注重以数字化方式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承、传播。形成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知名度提升。该模块分为校园音响系统、LED宣传屏、信息技术社团、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三驾马车:校园音响系统、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主力军。

校园音响系统是校园文化的声音传播方式。采用整体规划,采用双通道覆盖全部教室和操场。即操场有一套子音响系统连接主校园音响系统,操场的声音可自由选择是否传递到每个班级。这样可以有选择的在操场进行大型活动。当然主校园音响系统也可选择是否将声音传递到操场和班级。双通道的音响系统更适合实际应用。

校园网站是校园文化的网络传播方式。网站的建设不仅仅作为学校的信息公示平台,经过发展将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例如,我校在校园网站上分别建立了校园读书节网站、数学节网站、科技节网站、健康教育网站、责任教育网站等各种相关的校园节日和校园文化网站。对于未来的建设,还将建设学习和办公平台。如我校现有网络报修系统、预约系统、OA办公系统、博客沙龙等各种办公平台以及正在建设的移动学习相关的E-learning、爱数等相关的自主学习的平台。随着家校沟通的增加还建设起校讯通等交流平台。

校园电视台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视频传播方式。将校园发生的事情、学生的活动状态、学校的文化引领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每周一次的视频文化传播,给学生更好的感受与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并融入校园文化。

信息技术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技术力量培养的重要方面。我校倚帆动漫社在2009年开始逐步建立,以兴趣带动学生参与热情。飞翔机器人社团也同样成绩显著,受到了德国教育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学校信息技术类学生社团已达4个,即倚帆动漫社、飞翔机器人社、创维编程社、大眼睛摄影社。社团的建立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培养技术力量。

LED宣传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朴实一环。在各个楼层建立一个LED宣传屏。播放学校的电视台节目、特色活动等视频,让学生在日常校园活动中了解校园文化,使得数字化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三)教育教学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该模块分为数字化移动学习课堂、白板教学、资源与学习的平台。

数字化移动学习课堂其实就是电子书包的数字化教学。作为全球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国家在重点推进的一项研究措施,2009年起中国在各地开展了电子书包的探究。我校也因机遇开始了此项课题。并以被列为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浙江省立项课题。学校组织全体教育教学骨干和名师,以课题为引领,建立起一支全校核心科研力量开展数字化移动学习课堂教学。我校开展的《基于数字移动平台下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将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因为新课改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我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白板教学将日益成为数字化校园教育教学中的常态教学。随着科技发展,设备的提高,电子白板+短焦投影进教室的环境逐渐成熟,促进教师逐渐适应白板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无论是数字化移动学习课堂还是白板教学都离不开资源平台的建设。其中,数字化移动学习课堂更加离不开各种自主学习的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自主学习的平台的建设,将学生的各种学习状态呈现出来,能够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状态进行个性化教学,这成为未来数字化教学的研究方向。

(四)办公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结合网站开展建设以及特殊的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办公效率。该模块分为后勤管理、智能科室管理、交流平台。

后勤管理包含网络报修系统可以直观反映学校各项设备的故障、维修及运行,平台每学期末可给出各科室的设备状态;网络预约系统可以为专门科室进行预约登记,不仅形成了专用科室的使用记录,还能够让科室负责人提前做好准备并防止出现冲突情况;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学校的各项设备运行、报损提供参考,促进后勤的规范管理。

智能科室管理包括各种管理平台,如办公公文流传平台、OA办公管理平台、各学科网络办公管理平台、学生学籍管理平台、自主学习的平台、网络备课平台、成绩评价管理平台、档案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科学器材管理平台等各种相关智能的科室管理平台组成学校办公管理的数字化总平台,促进办公管理的效率提高。

交流平台是办公管理的活力之源。随着家校联系的频繁,校讯通等家校联系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互相交流的QQ或者校园通知平台也是办公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随着交流平台的引入,将建立更好的教师关系,提高办公效率。

(五)教育科研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环境与平台建设。良好的数字化教育科研环境与平台能够对教师执教能力带来很大的提升。该模块分为自动录播科研环境及博客沙龙平台、科研管理平台。

自动录播科研环境需要一个自动录播微格教室。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自动录播,并根据教学录像开展学科组的科研交流,促进教师注重教学细节,及时发现教育疑难并解决。

博客沙龙平台是群体性的教育观点交流平台。能够及时的进行教学课后反思、教育教法研讨、教学效果评价等观点碰撞。促进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科研管理平台是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平台。能够规范并及时的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跟踪并逐步推进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

我校在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提升了校园品味,建立了良好的责任教育及校园节日文化。同时,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仅2010年至今,全国4人教学课例获奖,4人省级获奖,5人市级获奖;数字化教学相关论文3篇全国获奖或发表,2篇省级获奖,3篇区级发表及获奖。学生在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相关竞赛中,区级以上有100多人获奖,其中省级以上35人。我校迎接来自南京、上海、广东、浙江省内兄弟学校10多批次参观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电子书包实践教学观摩。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 第2篇

背景

中共十八大提出对全国文化工作的重要要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址建设方案的选定对于广州市文化馆的群文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万平米的场地管理、单一传统的信息服务、受制于传统传播方式的滞后性,导致群众参与度低和服务渠道无法拓展、文化服务平台难以建立的封闭性,这些服务困难现状都发人深思,究竟该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呢?

国家2011年“十二五”提出的“数字文化馆”概念被奉为是解决这一系列困境的最佳方案,肩负不断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要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以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称为当今网络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广州支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受广州市文化馆的委托,将广州市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结合数字文化馆概念做了进一步调研,以下是调研情况:

通过对国内部分的省市文化馆进行调研得到:重庆北碚区成立的“碚壳”网、内蒙古的“移动数字文化馆”是国内目前成立较早、具备部分概念的数字文化馆,经过调研,我们认为未来的数字文化馆不仅仅只能满足“移动性”或者“便利性”这些特点,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群众参与度高?如何让群众容易参与?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是否能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持续需要?如何丰富文化工作传播的多样性?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解决了以上问题,数字文化馆才是服务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的新模式,是真正为群众提高文化活动的基础,首先来分析数字文化馆的组成方式:

一、数字文化馆的概念

1、数字文化馆的特点

(1)创新性 数字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项新型而重要的元素。它既属于数字化服务形式,又不等同于简单数字化服务的层次,而是对文化馆阵地服务、流动服务的全覆盖。数字文化馆的简单解读就是文化馆的数字化,它涵盖了文化馆职能的所有服务内容甚至外延,并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提供更广泛、更多彩的文化服务,达到资源的无限次使用。

(2)“便利性”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即不具有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数字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模式将“便利性”推到极致,它依托互联网及相关网络作为一种广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快捷、更直观、更有效、更便利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方式

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它不是对文化馆职能的替代,而是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性”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资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促使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构建一个科学、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数字文化馆的内容设置

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优势,数字文化馆可打破传统文化馆服务的观念,根据受众群体的诉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来满足群众享受文化的实际需要。

4、数字文化馆服务发展的方向(1)建立多媒体文化馆

依托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先进设施,运用好现有文化馆资源和以往积累的群众服务工作经验,建立多媒体文化馆服务新模式。利用现在移动环境的便利性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性的环境,积极发展多媒体内容的群众文化资源,把以往组织完活动或者课程就结束的宝贵资源统一制作整理,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让群众在家就能够浏览和学习到最新的文化馆活动和课程,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集中整理,分类建档。

(2)建立文化馆资源数据库——数字社区 所谓的数字社区,就是让大家在手机或者其他任何终端访问时都能够轻松、容易的找到自己身边相关的文化活动信息——既数据库,数字社区就是数字文化馆的延伸服务。在“数字社区”虚拟的世界里,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得以广泛实现。“每人拥有一个文化馆”再也不是梦想,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然而,建立多媒体文化馆,就需要建设可以承载大量数据资源的数据库,利用云计算、云服务,让资源的撷取移动化、多终端化。让访问变得更加简单和随意,通过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结合多媒体文化馆,让群众文化传播成为多渠道、立体传播的新模式,解决了以往单一性、滞后性和封闭性的弊端。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全城一馆制。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创新多通道、终端化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均等、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据库资源延伸社区群众文化服务

要想建立先进的多媒体文化馆和资源数据库那就需要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技术支持,数字文化馆系统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计划组织广州数字文化馆的论证会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方向 第3篇

1 校园网更高带宽、更加泛载

经过多年发展, 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效果明显:带宽更高, 服务质量保障更好。而现阶段综合评价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该校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情况。因为这个校园内的语音电话、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网络教学、一卡通、远程教育等应用都已集成在这个平台之上。当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大量流行时, 802.11n的采用提供了无线接入的可能;而随着IEEE802.3ba标准的制定以及40G/100G以太网技术和产品陆续面市, 校园网“超高速”时代已经来临。

校园网的另一个价值核心就是泛载。为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项业务及应用数据能在同一个校园网内的传递和共享, 在一套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上, 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各类资源池 (如网络、计算、存储及安全等) , 然后根据业务或用户的需要进行分配, 达到校园网络的泛载。

2 利用云技术实现泛在化

由于传统校园网络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和基础设备投入成本高的缺点, 大部分校园网被建成了多套业务专网, 它们在物理上是分离的。这些相互割据的网络存在以下缺点:一、建设成本高, 维护繁琐;二、资源利用率低, 有很多设备都是重复投资;三、能耗高, 占用空间大, 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 对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其核心思想资源整合、按需交付和按需使用, 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让校园网满足各种业务需要, 实现网络带宽、服务器、存储资源的有效分配。而校园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特征, 帮助用户实现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

更好的业务模式将推动技术、物理设施的变化, 提升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在下一代校园网中, 将采用云计算思想来达到提升业务价值、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业务风险和降低服务成本的战略目标。为适应云计算时代的发展, 到2017年, 将目前主要面向PC用户、传统的物理集中、数据集中和应用集中式数据中心发展成为面向各类类型终端用户、以服务为主体的数据中心。

重新规划设计数据中心架构, 逐步以廉价的PC服务器替代大型UNIX服务器和存储网络设备, 构建虚拟化的计算池和存储池, 实现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动态管理和按需分配, 全面实现以虚拟化方式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 进一步降低整体投入成本。

数据中心通过冗余的万兆光纤接入校园网核心网, 建立由至少两台高性能万兆交换机构成的高可靠的数据中心骨干网, 接入交换机和服务器通过多条冗余链路接入不同的上级交换机。进一步增强数据中心安全防护能力, 提高数据中心安全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并增加服务均衡负载设备, 全面提升网络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逐步实现校园网核心层、校汇聚层以及接入层对MPLS VPN的支持, 通过MPLS VPN技术实现多业务场景和多安全策略的支持, 实现校园网即统一又隔离的模式。

3 提升运维管理的服务价值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IT运维管理的难度不断上升, 原因是用户多、规模大、网络流量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而且用户对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运维管理只有变低效为高效、变被动为主动、变面向网络/系统为面向服务, 才能实现数字化校园可持续的发展。

在基本上思想上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可以参考ITIL (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 , 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剪裁和补充, 通过有效的日常运维管理,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能与效率。ITIL的核心思想就是提供差异化服务、创造业务价值、提升部门竞争力, 如果学校IT服务能够按照ITIL的标准和规范去实施, 那我们就能够从容面对各类服务外包、Saa S等新挑战, 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局面, 实现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竞争力的提升。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时间跨度长, 需要各单位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 统筹规划、逐步实施, 建设工程才能日臻完善, 以上观点仅仅是自己对数字化校园提出的思考,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在实际的校园网建设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峰.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与设计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软件导刊, 2014 (5) .

[2]刘建宇, 徐伟刚.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与设计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2) .

新媒体时代地方广电数字建设展望 第4篇

从2008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在一些地区以IPTV为增值业务,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广电这个优势媒体的蛋糕啃去一大块,电视业内人士和观众所期盼的三网融合,将视频、数据和互动点播节目全方位呈现给用户的理想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纸上谈兵,使得目前推行数字电视整转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广电数字建设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发展缓慢,机遇一失再失,面对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甚至是跨媒体产业的迎面扑来,广电媒体也并非没有应对之策,眼前的机遇就是加快地方广电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现有广电网络的物理基础,将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只身冲进新媒体阵营的领军行列。

地方广电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以苏北东台地区为例)

东台广电数字化的建设情况

东台广电数字化的基础物理线路建设早于1998年开始, 应用光纤类型为1310nm①。2007年,在东台市区开始逐步更新光纤类型为1550nm,光节点增加至140个,城区用户覆盖面积达到100%。基础物理线路的保证使得东台广电数字化前端在2008年春节前正式运行,东台地区的有线电视可以平滑稳定地逐步过渡到数字电视时代。

东台广电数字化运营状况

目前东台广电数字电视共有城乡用户近4万户,其中城区整转用户达到40%以上。服务项目包括60个频道节目的基本包、29种付费节目包、数据广播、股票系统以及NVOD视频点播服务。根据市场调查,用户普遍反映东台广电数字电视节目频道丰富,节目清晰度高,画面质量好。收費采用基本包:城市月租19元/月、乡镇18元/月标准,以及5到20元的付费节目包。

东台电信IPTV运营情况

东台电信IPTV从2008年5月开始正式推广,城乡用户已有5000多户。 东台电信IPTV服务项目有60个电视频道(4小时节目时移)、20个专题精选、30个特色剧场、3500小时的电影电视剧点播以及3到7天的回看功能。根据市场调查,用户普遍反映电信IPTV可以免费点播电影电视剧以及IPTV可以做到节目应用时移②比较吸引人。目前东台电信IPTV收费方式为无宽带的40元/月,有宽带的30元/月,我的E家20元/月, 团购为25元/月。

东台广电数字化

与东台电信IPTV竞争的态势比较

数字电视转换不仅面临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广电系统自身来看,免费的转换模式大幅度的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由于种种原因,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拓展缓慢,还无法对企业业绩形成大的推动。从竞争对手来看,有线网络的垄断优势将被打破,尽管短期内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但是长远期来看,电信的IPTV等将对有线网络的定价权和新增用户的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由于两家单位同时推广服务, 一些用户家庭既安装了数字电视, 也安装了IPTV。难免在这些用户之中产生两家单位服务的比较,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之所以在用户之中会有比较,是因为目前东台广电数字电视和东台电信IPTV业务采用的传播技术不同,在服务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东台广电数字电视采用有线广播传输方式③,用户属于被动接收。而东台电信IPTV业务通过以太网传输技术④做到了部分节目可以互动。所以,用户使用IPTV可以参与部分电影电视剧节目的点播,也可以选择全部现有电视的节目应用时移。对比东台广电数字电视发展,目前东台电信IPTV的节目应用时移功能和点播功能是最大的障碍。

但我们从东台电信收费(无宽带用户每月40元以及有套餐的用户每月20元)的市场推广分析来看,其业务服务也有另一面。电信之所以要推广IPTV,一方面因为他们技术已经成熟,另一方面,随着电信固话ARPU值,也就是每用户平均收入值的不断降低,来自移动等其他运营商的冲击不断加剧,电信必须想办法开展新业务来留住用户。对电信来说,IPTV首先是保证他们的宽带接入服务能够粘住用户,也就是“锁住客户”。因为现在宽带接入的ARPU值在下降,用户增长也开始放得缓慢,有了IPTV这个手段以后,ARPU值可以提升,他们的用户也就不会轻意离网了。其次才是增加收入。所以,东台电信目前考虑的客户范围并不等同于我们考虑的客户范围,而是有针对性的,这等于说不管电信的IPTV如何营销,目前还很难挤占广电数字的发展空间。

关于地方广电数字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建设目标的问题

从多年来广电网络发展的历程来看,地方广电数字建设,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些地方之所以失去发展机遇,导致整转遇到困难和用户流失,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建设目标的决策上犹豫不决,还有地方和部门官员的人事变动对工程的影响等等。广电数字化建设在我国部分城市,如淄博、深圳、齐齐哈尔、江门等地,商业模式已基本成熟。但在许多县一级城市,因为城市整体用户的数量不多、基础建设的不完善引起的故障率较高等困难,使得广电数字化如何建设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就目前的状况,实行差异化的数字化建设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普通大众进行大众化数字电视建设,比如说加强基础物理线路建设,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减少普通用户端因为线路问题引起黑屏、马赛克;而对于高端用户群,进行有需求就改造的方法,在提高数字电视节目质量同时,增加互动业务,引导高端用户群消费;在普通大众和高端用户群之间,我们还要保证并具备平滑过渡的建设能力。

平台建设的看法

从技术上来讲,IPTV的节目应用时移以及电视剧电影点播并不是电信IPTV的专利,广电更有能力和条件解决这个问题。IPQAM⑤技术成熟,FTTB+EPON+LAN,FTTC+EPON+EOC,FTTC+EPON+CMTS的双向改造技术日趋规范,解决了大用户量的并发交互点播问题,由此可以开展电信IPTV电视所有的交互业务。其中IPQAM成本高,投资大,适合经济较发达的县城;而纯数字电视+纯IPTV的方式,投资少,相对经济,则适合于一般县城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网络建设的状况

从网络服务上来看,广电数字电视更能向高端用户提供质量好于IPTV的互动点播服务。首先,电信的IPTV需要城域网设备大规模更新换代才能支持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⑥。而目前电信带宽不足,利用EPON技术⑦全面升级到光纤到户所需的投资巨大。其次如果电信不升级网络,大用户量在线时极易造成阻塞,视频品质难以保证,从而导致用户流失。而广电的网络的建设就是建立在视频传输质量高保证基础之上的。难以支持高清将是未来几年制约IPTV电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这个却是地方广电数字电视发展先天就有的机会。

第四节节目内容的建设与推介

从节目内容来看,大多数广电数字电视目前采用的是基本包和付费节目包两种形式。就东台地区而言,目前按3.6万个使用用户计算,基本包月租费平均是18.5元/月,年收益为799万元。而目前东台广电数字电视付费节目销售只有30多万元,其比例不过3.75%,付费节目包的盈利相对基本包所占比例甚小,如何更好地推销付费节目看上去是个难题。如果换个角度,开展互动业务,增加高端用户群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

推动广电数字电视业务,主要是让用户要享受到实惠,以优质的信号和丰富的节目把用户留住才是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节目该如何推介,该投放什么内容进行明确的定位和思考。拿目前成功的互动业务商业模式之一深圳来说,目前互动业务大约有近4万的用户,收入的增长很快。在其互动业务数据显示上, 电影、电视、动漫三个点播业务占到80%以上。所以在广电数字电视业务上,互动业务是很好的选择。而在互动业务方面视频服务又是首选。

开展视频服务,地方广电比电信更为强势,一是地方广电对视频方面比电信有更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二是地方广电网络有很大优势,本身特别是针对视频传输的网络带宽非常大,高清业务很快会成为广电网络的特色,而不像目前电信宽带网上传播的视频图像不流畅,色彩不真实。这也是电信现阶段与广电不能比拟的。还有在内容上,除自身强大的制作力量外,广电还可以从其他节目运营商那里获取比电信更多更好的节目内容。

除了点播视频服务外,互动业务还可以开展时移回看、分类广告、电视购物,电视游戏等服务。如果再利用广电制作节目的传统优势,还可以增加专题推荐、教育时空等多项特色服务。

关于地方广电数字化建设的运营

建立以人为本的差异化服务

在广电数字电视和电信IPTV的竞争中,广电不能跟着电信后边走,广电数字电视要有引领市场消费的观念。广电数字电视由于其推广的特点,在做市场的同时,要先调整自身的客户服务观念。

客服服务因为产品划分的属性和面对的用户群定位不同而产生服务差异化。而服务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客服人员和用户的接触过程中,用怎样的方式传达给用户。差异化服务具体就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客户群,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客户群作为目标,分别对每个客户群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根据客户群的特点,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但是,单纯的产品服务以及独立的单位和部门是没有办法造成差异化的,唯一可以差异化的就是客服人员。客服人员的核心工作就是制造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当中提供个性化服务,制造差异化。有了差异化,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等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实际上这是一个跟客户谈判的过程,也是制造个性化与差异化的过程,让客户意识到我们能够满足他个性化需求的过程。

建立广电特色运营

实现多业务种类的发展

许多县级城市的广电系统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建设了地方党政数据网。举苏北城市东台为例,其网络光纤工程在1998年就对本市30个乡镇全部开通。中心机房使用的是北电PASSPORT8610主交换机,三个重要乡镇使用的是PASSPORT8606分交换机,其他乡镇使用的是baystack450-247交换机作为边缘站。主干线是千兆干线,分干线为百兆带宽。但由于广电自身网络技术力量有限以及设备更新升级缓慢等原因,使得集团用户的数据宽带业务在发展上不如电信行业。另外还因为互联网出口等问题,使得实际中的用户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期,电信方面却发展迅速。07年,东台电信对地方用户进行了带宽升级,原来的1M用户带宽升级为2M,原来的2M用户带宽升级到4M,另外还开始了部分小区光纤到户的建设。目前,东台电信主干线带宽达到2G以上,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G左右。08年下半年,作为电信增值业务的IPTV开始在东台推广,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09年,东台电信还将加强乡镇推广IPTV业务的工作力度,并计划和内容商合作,通过IPTV提供在线付费点播电视电影服务以及在线购物的IPTV增值业务。

在运营上,电信通过对联通CDMA网的收购使得电信的业务多元化,使得用户享受的套餐业务包括作为套餐增值业务的IPTV业务优惠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用户粘合度,用户离网率降低。相比,广电的有线电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及宽带业务各自为政,独立发展,没有办法实现多元化业务优惠套餐,因此用户粘合度较低,进展缓慢。

通过网络以及业务服务比较,目前在宽带业务这方面,地方广电部门如果纯粹走市场化竞争这条路,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没有办法和电信抗衡。

广电部门是党政宣传窗口,又是行政管理机关,是党和人民重要的“喉舌”,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的服务平台。作为行政管理机关,担负着对所属二级机构的领导、管理;担负着事业发展,行业管理和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等任务。这些特点是传统电信行业所不具备的,是广电的优势所在。广电应围绕广电部门的特点,开展具有广电特色的宽带业务是地方广电宽带网络业务发展的首选方向。

此外,广电部门相对于电信单位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新闻制作。广电在视频制作方面有着很多经验和素材的积累,与各类型的内容提供商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伙伴关系,对于节目购买、节目播放版权等问题较电信方面更易解决。这些条件为广电部门开展基于广电宽带业务基础的IPTV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广电既可以作为独立节目制作及运营商的角色出现,也可以作为节目提供者来实现和其他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一箭双雕

面对广电宽带网络现状,可以采用分步骤发展的方式来发展IPTV业务,要求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互动电视的发展是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IPTV的发展客户群主要针对的是政府部门机关、直属单位职员以及直接用户中的高端用户群。

地方广电职能是管理地方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和广播电视宣传,制定地方广播电视建设的方针、政策,编制地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规划,依据中央、省、地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把握地方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使其充分发挥对党委、政府、人民的喉舌功能和作用。

传统情况下,地方广电通过电视、电台等形式,以广播方式的传达信息和发布资源。

在IPTV方式下,利用广电的特点,还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实现中央新闻频道、省新闻频道、地方新闻频道以及其他娱乐频道一周内节目的回看功能;

2.实现中央重大会议重要政策宣传、地方政策宣传、三农教育以及远程党员教育实时点播功能,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式学习,创新信息资源的搜索与利用方式;

3.与更多节目内容商合作,提供上万小时的节目内容以供播出,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拥有版权的影视剧作品;

4.拥有电信IPTV具有的一切应用功能,包括在线购物、电视游戏等等。

这样,在充分发挥宽带视频业务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宽带数据增值业务、网络电话业务、虚拟专网业务等等,实现业务多样化,表现多元化,服务个性化,合理配搭相关业务套餐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粘合度,从而减少用户离网率。

IPTV不是电信独有的,广电发展IPTV也与自己的基本数字电视推广没有矛盾。当然,广电也可以选择对HFC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以便发展互动业務。总之,广电的宽带业务发展策略应是围绕广电自己核心优势,发展视频业务,加强增值服务,这是根本,也是出发点所在。

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

实现业务上的三网合一

09年,各地电信和移动的运营商都开始推广3G服务。本地电信业的运营商也没有闲着,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增值服务,服务资费也有大幅度调整。

拿东台电信、移动、联通举例比较:

展望综合布线市场发展方向 第5篇

作为企业最关键的it资源,数据中心对it的需求可谓极为苛刻:99.999%的可靠性、安全性、高速传输、智能管理、绿色节能不但代表了下一代数据中心的核心需求,也影响着综合布线市场这一基础物理层设施的发展趋势。智能、高速、绿色逐渐成为数据中心布线的关键词,也将左右布线系统的未来发展。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布线品牌之一,泰科电子安普布线早已在中国全面布局,年增长率连续数年超过20%,而数据中心市场也是其最看好的市场之一。数据中心对布线有哪些特殊的要求?用户在选择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素?

布线“智商”有多高

对布线系统进行管理的想法由来已久,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管理员对于用手工记录布线链路信息感到十分吃力,并且他们也希望能对布线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但它真正的发展和被用户所接受还是最近两年的事,尤其是数据中心的兴起,智能布线系统虽然价格不菲,但也获得了强劲的市场增长动力。从最初的设定标识,到配线架手动管理,再到现在的自动升级检测,智能布线在未来可以有多高的“智商”?

从国外直接引进智能布线系统,到今天技术专家已经完成系统界面的汉化,智能布线理念和产品在中国并大力推广已经有五六年历史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大部分最先应用智能布线系统的企业都集中在金融行业,而随着数据中心建设和改建大潮的兴起,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企业开始在数据中心中部署智能布线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可以让用户实时监控数据中心和配线间中各种重要连接的连通性能,同时能够自动升级网络数据库文档,自动检测未授权的移动、增加等变更,然后通过寻呼、电子邮件、报警、照片等措施向系统管理员发出警告,或者将信息反馈至第三方管理监测系统。

过去,很多数据中心实际还谈不上智能的布线系统,这些布线都是直接连接,不能适应现在网络发展的要求。而智能布线系统的管理性也并非完全只体现在布线系统上,有的甚至可以整合传感器感应机房温度,这就需要与整个网络资产进行整合,这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目前,具有对网络资产进行管理的智能布线系统已经出现,它能将与布线系统相连的网络设备及工作区终端设备均纳入其管理范围。今后,布线发展的方向将是充分完善资产管理功能,使智能布线系统能成为整个网络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

布线的可管理性有高低两个层面,一个是发展智能布线系统,另一个是进行简单的标签标识。对于多数中国用户来说,后者应用更为广泛。在目前的情况下,用户在选择智能布线系统的时候,购买一套智能布线系统的最终需求还是应用,因此不仅要系统好,重要的是还要用好。所以除了产品以外,用户不要忽视厂商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程度,能否为用户带来直观的培训,让他们有信心掌握系统的应用。安普布线去年就在北京建成了全球第4个培训演示中心(另外3个分别在美国、西班牙、印度),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安普认证培训及安普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安装和使用培训。

铜缆光纤孰重孰轻

数据中心需要高带宽传输数据。在综合布线市场方面,尽管万兆(10g)光缆和万兆铜缆的标准都已经推出,但是关于数据中心应该应用光纤还是铜缆,以及采用何种万兆铜缆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铜缆应用万兆进行传输时,还存在信号干扰的问题。对此,不同的布线厂商有不同的看法。安普布线耕耘铜缆屏蔽系统多年,一直是非屏蔽和屏蔽系统共同发展。屏蔽系统的抗干扰性和系统余量比标准要求高出很多,因此安全性较好,可靠性也较高。非屏蔽系统能否应用万兆,根据目前的标准来看是可以的,但是余量不会很高,因此如果看未来,万兆传输已经接近非屏蔽铜缆系统的极限,以后需要更高的传输速度时怎么办呢?用户肯定会更多考虑采用屏蔽系统,因此屏蔽系统必定是未来铜缆布线发展的一个方向。从目前实施的一些用户案例看来,金融企业的数据中心由于密度高,传输数据量大,对数据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不少全球知名金融企业开始从非屏蔽系统转换到屏蔽系统,特别体现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中。万兆铜缆在普通的办公楼中普及应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最早应用还是在数据中心。

就办公楼来说是这样的,但在数据中心中情况就不同。运营商系统中的数据中心通常作为网络的局端互联,因此光纤应用很多,可能占据80%以上。而随着企业级数据中心的兴起,他们可能会更为看重铜缆传输,因此万兆铜缆应用较多。在企业级数据中心中,金融行业比较特殊,他们的联网覆盖全国,而且它对数据中心实时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光纤应用也比较多。当然就整体综合布线市场而言,万兆铜缆的应用还是有限,因为普通办公楼的布线系统目前还不会应用万兆铜缆构建。

展望六月把握方向讲话稿 第6篇

我们以坚韧为拐杖,以乐观为食粮,以奋斗为力量。

我们用青春点燃希望,用努力演绎成长,用行动创造辉煌。

我们迎接挑战,展翅高翔。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 第7篇

1.1 中国烟草包装设计的现状

包装设计作为卷烟产品视觉传达的主要形式, 其重要性在市场中显得尤为重要, 定位准确符合消费者心理的烟包设计, 能使企业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好的包装, 能直接吸引消费者的视线, 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 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正如人们所说:包装是沉默的商品推销员, 好的包装就是好的广告。随着国家烟草改革步伐加快, 烟草行业竞争激烈, 市场化程度日渐提高, “玉溪”、“芙蓉王”、“黄鹤楼”、“利群”、“宽窄”、“红塔山”、“白沙”、“南京”、“苏烟”、等数以百计的高档次、高价位的香烟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 在包装设计上更为大胆、时尚, 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印刷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 中国烟草进入了品牌竞争的年代--由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 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这方寸之地成为各大中烟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何在众多的卷烟品牌中脱颖而出, 成为摆在各卷烟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 第8篇

1.1 数字化技术使文献信息资源交流从封闭、简单走向开放、多样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只是小范围阅读, 无法实现大范围的读者共享, 传播方式封闭而单一, 致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影响力小、传播范围窄、流通速度慢。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到来, 这一切得以改变。通过多种数字化形式呈现图像、文字、声音等的科技期刊信息, 让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扩大了千百倍。读者通过登陆科技期刊网站、数字图书馆等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各种信息的共享, 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科技信息实现了开放式的传播, 同一篇科技文献可以被无数次下载, 让千百万人同时阅读。

1.2 数字化技术缩短了文献信息资源出版时滞

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在国际上一般都是以论文的发表时间为准。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作者的研究成果及时发表是相当重要的。一旦论文发表周期过长, 那么作者的创新性成果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人抢先发表, 所以作者为了及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般投稿都不会投向那些出版时滞长的科技期刊。没有高质量的投稿论文, 科技期刊就犹如无源之水, 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 读者也会因为科技期刊刊登的科研成果过时而不再对该刊物感兴趣。所以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必须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数字化技术大大缩短了科技期刊出版时滞, 《Science》、《Cell》等刊登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在没有实现数字化之前, 平均出版时滞为9个多月, 而现在的平均出版时滞为3个多月。以科技期刊《Journal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为例, 该刊物1990年还是传统纸质刊物, 平均出版时滞为9.92个月;1995开始数字化运作, 平均出版时滞为6.65个月;2005年开始运行自己刊物的网上远程编审、远程投稿等一系列系统之后, 平均出版时滞为4.36个月;到2011年, 平均出版时滞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而缩短, 变为3.38个月, 与1990年相比, 平均出版时滞缩短了6.54个月。

1.3 数字化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编辑流程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对象就是期刊和图书, 需要通过三校、三审之后方可出版发行。但是数字化时代则不然, 编辑流程变得个性化和复杂化, 呈现出即时传播、随机检索、海量存储、多媒体化等特点。

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信息由过去的静态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扩展为多种媒体信息相互交融, 包括了视频、图形、动画、声音、图像、文字等。期刊编辑的工作流程不再仅限于校对和审读, 还包括同步监看、监听多媒体信息;评价和测试软件;及时处理问题等。另外, 随机检索数字出版物的特性还增加了出版物的交互性, 过去科技期刊刊物内容受到纸张版面限制的现象也随着数字化的到来得以突破, 导致期刊内容大大增加, 编辑的工作量大幅度上升。

2 如何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在体制上, 农业科研院所图书馆一般为农业信息研究所或者农业情报研究所的一个下设部门。据统计, 我国省级农业科学院有近30多所农业科技情报机构, 但是这些单位所辖图书馆大多都没有订阅数字光盘文献库, 而还是以文本期刊收藏为主要形式, 查询收录方式也是以传统的卡片式为主, 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农业科研院所图书馆尚没有完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甚至有些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导致技术服务项目单一, 难以满足农业科研院所鉴定、查新检索和课题项目申报的需要, 从而使很多农业科研人员远离农业科研院所图书馆。因此,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必然的趋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2.1 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服务能力

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同时, 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性文献保障系统的合作与共建, 积极开拓区域合作模式, 积极参加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TSL) 的合作, 积极开展与国家图书馆及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完成采购安装和推广使用电子文献校外访问系统, 完成采购安装和推广使用随书光盘管理系统, 加强非书资料库建设, 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 努力实现“一站式”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功能。为农业科研人员拓展出更加广阔的文献信息资源索取利用空间。另外, 依托高校骨干网, 建立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较完整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网络, 比较全面地收集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资源, 逐步形成特色明显、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中, 积极参与项目申报, 争取多方资金,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原版文献资源和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2.2 加大读者培训力度

采取得力措施, 使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利用现代图书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可以借鉴其他的校馆的经验, 使馆藏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应把馆际互借服务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使读者了解馆际互借的意义、规则和操作方法, 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资源共享工作。专题图书、期刊推荐工作要常年坚持。各借阅室都要积极主动开展图书推荐工作, 进行优秀图书推荐、热读图书推荐。各借阅室还应设置图书推荐宣传板, 进行图书专题和期刊专题推荐服务。

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应该坚持跟踪农业科研单位课题, 为多名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做科研课题和学术报告咨询、查询服务, 为其选题搜集相关资料;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库使用技术和单位外漫游账号使用问题解答等服务;到各专业口进行数字资源使用操作指导;为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搜集整理科研投稿期刊信息, 并公布在图书馆网页上, 实现图书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转变。

2.3 完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在文献采购中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 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使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形成有机互补, 不断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结构。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突出专业性, 兼顾综合性。优化馆藏结构,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同时, 通过各种途径,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网络数字资源, 建设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全院数字信息资源体系。网络数据库、镜像电子图书, 都要设法保质保量逐年增加, 以适应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网络化教学发展的要求。

2.4 继续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通过完善专业知识导航型“数字化二级馆”门户网站, 以馆内拥有的电子资源为基础, 进行统一检索、统一导航的整合。设置教学科研实际需求的版块, 将所有外购资源、自有电子资源统一整合发布到“二级馆”平台上, 让使用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资源调取。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还要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 针对不同用户, 提供快捷、灵活的网络连接方式和智能化的用户查询界面及数据库检索机制。以中文文献信息为主, 形成多种语言信息在网上的整体优势。

3 结语

总之, 信息技术革命给图书馆建设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浪潮, 以文献资源数字化为代表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具有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计算机化、信息结构链接化、信息存取自由化等特点。

参考文献

[1]黄晓梅.数字化建设—中小型图书馆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 (16) 37-39.

[2]周玉陶.联盟运作: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方向[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 (6) :55-59.

[3]苗琳.试论“共享工程”与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资治文摘 (管理版) .2009, (3) :178.

[4]罗荃, 邝卫国.新时期图书馆员应以道德规范提升职业形象[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6, (1) :112-115.

[5]关健宏.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3) :140-144.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展望 第9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方面,提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2014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单列一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内容涵盖土地制度的各个方面。2014年6月,发改委、住建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层级市、县、镇作为试点,土地制度改革是试点改革内容之一。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部署,本系列研究整理出以下改革内容。

一、城乡土地同权入市

1.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的制度

赋予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对两种所有制土地所享有的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实现宪法和相关法律保障下的同地、同权。

2.以用途管制为唯一的准入制度

在用途管制下,农民集体土地与其他主体土地依法享有平等进入非农使用的权利和平等分享土地非农增值收益的权利。明确规划的主要作用是落实空间和功能布局,改变地方政府通过规划修编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政府经营的格局。

3.打破目前因城市和农村的边界区割

对圈内圈外土地按不同所有制准入的政策,除圈外可以用于非公益的非农建设外,圈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在符合用途管制前提下,也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进行非农建设。

4.明确限定城市土地国有为建成区存量土地属于国有

新增建设用地用于非农经济建设的,除为了公共利益目的征用外,可以保留集体所有。对于建成区内的现状集体所有土地,可以采取“保权分利”或“转权保利”方式,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同地同权。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和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出让、租赁、入股,打破集体建设用地不得出租的坚冰;二是同等入市。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在同一个平台上合法入市交易,改变目前国有建设用地独家在平台上交易,集体建设用地在灰市上非规范交易的格局;三是由供求决定价格。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将改变目前由政府独家出让决定供应、导致价格扭曲的局面,多个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主体入市,真正形成由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有严格限定的。一是并非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一样同权同价入市。只是开了集体经营性用地一个口子;二是即便是集体经营性用地,也必须服从规划和用途管制。

三、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为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付出了艰辛努力,但阻力重重,最主要的原因是支撑该制度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改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征地制度改革,包括以下内容:

1.缩小征地范围

按照宪法原则,只有公益性用途,才得征地。但是,由于公益性用途难以界定,导致公益性用地目录迟迟难以落定。下一步可能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只要是营利性的用途,就不得征地。

2.规范征地程序

虽然这一条早已提出,但执行得不好。下一步在征地范围及保障机制建立之后,在征地程序中会加一道事前程序,让用地一方和农民集体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再启动征地程序。

3.建立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

这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所谓合理,就是在坚持用途管制原则下,按照区位条件,对被征地实行市场化补偿;所谓规范,就是在有了明确的征地范围、补偿价格和程序后,必须实行征地的,就必须按法律来;所谓多元,就是要切实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计没有保障的问题。

四、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这为下一阶段宅基地制度改革标明了原则和范围。

第一,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占有权和使用权)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下一步将按照一般用益物权原则,完善宅基地用益物权,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人收益权、转让权。

第二,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目前农村宅基地制度在农村人口与村庄分离的背景下,存在制度不适应性。下一步将选择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探索宅基地有偿获得与使用、宅基地交易与流转、打破宅基地成员和村社边界,基本取向是逐步实现以财产权赋权交换福利分配权,实现农民对宅基地的完整用益物权,促进土地有效利用。

第三,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这里将抵押、担保和转让权利赋予了农民住房,而不是宅基地,在现行制度和法律制约下,有其合理性。明确赋予农民住房抵押、担保和转让权,有利于更稳妥地实现农民财产收益。当然,以上权利的实施只能先在试点地区推行,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宅基地抵押、担保和转让。

五、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endprint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关乎社会公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改革方向是,改变目前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第一道被政府出让时获得、未来增值部分谁占谁得、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无份的状况,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份额。

由于土地增值收益产生非常复杂,既不能由政府全得,更不能由谁占谁得,当然也不可能全归土地所有者。今后,将根本改革目前土地增值收益归政府的状况,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归社会的机制,保障原土地所有者获得公平补偿和土地级差地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土地和资金,保障土地增值收益回馈社会,让城乡居民分享。

六、不断创新土地投融资机制

土地改革领域所涉及的资金需求大、期限长,需要以创新思维推动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城镇基础设施融资能力下降。须妥善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第一,建议加快研究市政债发行相关工作,建立统一的市场评级体系,探索编制完整的政府资产负债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城投债”从发行人资格和募集资金投向来看,具有市政债特征,但准入条件和债券期限等方面的规定要求与基础设施投融资特点和盈利模式尚存在差距,融资规模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第二,建议按照控总量、可持续的原则,制定城镇化建设融资规划,统筹考虑各地发展条件、政府负债、资金供给等因素,设立动态包括市政债在内的全口径负债“天花板”,防范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第三,以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为契机,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体系,同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一次建成、长期使用”的资本性支出特点,逐步建立包括跨年度资本预算在内的财政预算制度,着力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第四,可从未来新增加的一般预算收入、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覆盖市政债等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偿债基金,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局部、突发的流动性风险,稳定金融机构和债券投资者的市场预期。

2.拓宽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市场化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不仅为城镇化发展特别是相关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财政风险。

第一,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公私合营政策法规制度,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公私合作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指导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化主体,通过PPP(公私合营)、BOT(建设经营转让)、特许经营等商业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第二,可参考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配套政策,鼓励设立专门的城镇化投资引导基金和城镇化投资基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第三,引导利用保险、融资租赁等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保险、融资租赁等长期、大额社会资金对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要求,与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相对稳定、资金回收期限长的特点较为匹配,可鼓励创新匹配两者需求特点的合作模式,如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产品或资金信托计划等。

第四,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改革创新现有地方融资平台,可通过注入资源、注入股权、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充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使其发展成为治理规范、财务可持续、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的市场化投资主体。

第五,积极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借鉴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成功做法,有效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统筹整合地方财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以丰补歉”的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提升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为引导商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3.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性资金需优先安排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支出,难以独力筹集大额资金支持中长期建设。而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类建设项目公共性强、外部性大、收益性低、回收期长,对商业资金缺乏吸引力,同时商业银行的吸储资金基于期限匹配的考虑,主要用于中短期项目和个人金融业务。这就决定了在现阶段,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支出和商业银行资金,仍需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支撑、介于政府财政投资和商业银行贷款之间“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性作用。

第一,进一步发挥现有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的主力银行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融资模式,继续在建设起步阶段运用开发性资金发挥好“启动器”功能。

第二,建议进一步完善城镇化中长期投融资的制度性安排,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赋予开发性金融机构永久国家债信等级,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中长期金融债发行筹资机制,通过开发性金融资金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领域。

第三,为管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可考虑由国家开发银行或通过招标确定一家银行,进行“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借统还”,从总量、结构、操作上防止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盲目举债,避免投融资总量失控,形成系统性风险。

上一篇:洋墩中学交通安全工作预案下一篇:乡镇纪检工作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