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古诗

2024-07-04

正月十五夜古诗(精选15篇)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1篇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①合,星桥②铁锁开③。

暗尘④随马去,明月逐人来⑤。

游伎⑥皆李⑦,行歌尽落梅⑧。

金吾⑨不禁夜⑩,玉漏莫相催。

作者简介

苏味道(约648~7)

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九岁即能成诗,二十岁中进士,后任成阳尉。深得吏部侍郎裴行俭器重,两次以书记之职随其征讨突厥[13]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出为集州刺史,不久官拜天官侍郎,圣历初年官至宰相,颇得武后信任,共三次出任此职,前后共计七年。由于武后执政时期吏治严苛,苏味道为官处事小心翼翼,有人蔑称其为“苏模棱”,后还因此得成语“模棱两可”。[14] 中宗复辟后,因其曾依附于张易之兄弟,被罢黜宰相之职,贬为眉州刺史。五十八岁时卒于四川[15] ,后于栾城苏邱安葬。身后有一子留居眉山,其后代中以“三苏”最为出名。

注释

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②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2]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③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④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⑤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⑦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矣》:“何彼矣,华如桃李。”

⑧落梅:曲调名。

⑨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⑩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译文

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歌女花枝招展。边走边唱《梅花落》。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计时器不要紧催天亮。

[元宵节古诗《正月十五夜》解读]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2篇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的玉珠似的从月亮下边散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华。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想来想去,这些桂花和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抛掷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作者简介: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3篇

1 功能语言学主位分析理论

主位—述位结构是韩礼德提出的三大元功能中的语篇功能中的一个分支。“所有的完全小句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 即所有表达语气和及物性的小句, 无论是主句还是从句, 都有主位结构” (韩礼德, 2000:61) 。主位是说话人选定的话语的起点, 是消息的出发点, 述位即小句被展开的部分 (韩礼德, 2000) 。韩礼德 (2000) 又区分了单项主位和多项主位, 前者只有一个成分, 由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词组其中一个充当;而后者包括一个或多个语篇和/或人际成分和一个经验成分, 经验成分可以是参与者、过程或环境成分, 且经验成分一定位于语篇和/或人际成分的后面。主位还可分为非标记主位和标记主位, 前者是指主位与句子主语相重合, 后者则没出现重合。既然主位--述位结构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 “发话人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意义, 翻译者 (作为译文的发话人) 也是通过语言使用来表达意义的” (黄国文, 2015:4) , 所以目的语语篇想实现忠实地传递原语语篇所承载信息这一目标, 就要尽可能地在语篇主位—述位结构上接近原语结构。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于1075年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一首哀婉悼亡词, 时逢词人仕途坎坷, 在怀念亡妻的同时词中还流漏着凄凉的心境。这首词包含两部分, 第一部分词人的爱妻离世已十年, 词人饱受相思之苦, 第二部分再现了梦中的情景, 其实是妻子在世时的日常生活情景, 词人想象中的重逢后两人的反应以及梦醒后的感受。

参照沙灵娜著的《宋词三百首全译 (上) 》 (2008) 对作品的语内翻译, 即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本文补充上了作品中被省略了的主语, 以括号的形式在下文中呈现。按照韩礼德功能语言学关于主位和述位的划分标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作的主位—述位结构 (T代表Theme;R代表Rheme) 如下:

十年 (T) /生死两茫茫 (R) , (我) (T) /不思量, 自难忘 (R) 。千里孤坟 (T) /, 无处话凄凉 (R) 。纵使 (我们) (T) /相逢 (R) // (她) (T) /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R) 。

夜来 (T) /幽梦 (R) // (我) (T) /忽还乡 (R) 。小轩窗 (T) /, 正梳妆 (R) 。 (我们) (T) /相顾无言 (R) , //惟有泪 (T) 千行 (R) 。 (我) (T)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R) 。

共出现了十一处主位—述位结构。由于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作的记梦式的悼忘词, 词人有五处用了第一人称 (词中括号内已补充) 作主语, 加上非第一人称作主语“ (她) (T) /应不识…”和“惟有泪 (T) 千行 (R) ”, 词中共出现了七处非标记主位。另外苏轼在四处采用了环境成分作标记主位, 作信息的出发点。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英译本及其主位—述位结构分析

本文对比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许渊冲 (2007) 和杨宪益 (2003) 的译作, 两部译作所反映的意思都与原作大致相同, 但两部译作的主位—述位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两译本主位—述位的划分结果如下:

许渊冲译作的主位—述位结构:

Riverside Town

A Dream on The Night of The Zoth Day of The 1sth Moon1075

For the long years (T) /the living… (R) ,

Though to my mind (T) /not brought (R) ,

Could the dead (T) /be forgot (R) ?

Her lonely grave (T) /is far… (R) .

To whom (T) /can I my grief convey (R) ?

Received even if she (T) /be, could she still… (R) ?

My face (T) /is worn with care (R) ,

And frosted (T) /is my hair (R) .

Last night (T) /I dreamed of… (R) ;She (T) /was making up her face,

Before her mirror with grace (R) .

Each (T) /saw the other hushed (R) ,

But from our eyes (T) /tears gushed (R) .

Can I (T) /not be heart-broken… (R) ,

Where (T) /only the moon shines (R) !

许渊冲的译作中共出现了十四处主位—述位结构:有三处以第一人称作主语, 即作非标记主位, 另外还有三处非标记主位“Her lonely grave (T) /is far…”, “Received even if she (T) /be…”“She (T) /was making up her face (R) ”。此外, 译作中有四处环境成分作标记主位。许渊冲译本中有四处用作补语的成分作标记主位。

杨宪益译作的主位—述位结构:

Jiang Cheng Zi

Recording my dream on the night of the twentieth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Yimao.

Ten years (T) /parted, one living… (R) ;

A thousand li from her lonely grave (T) /

I have nowhere… (R) ;

Yet should we (T) /meet again (R) //she (T) would hardly know… (R) .

At night (T) /in a dream… (R) :

By my small study window (T) /

She sits at her dressing-table (R) ;

We (T) /look at each other… (R) .

But the tears (T) /course down… (R) .

Year after year (T) /heart-broken… (R) .

杨宪益译本中出现了九处主位—述位结构, 与原作数目差距较小。有两处以第一人称作非标记主位, 还有两处以第三人称作非标记主位。有五处采用了环境成分作标记主位, 作信息的出发点。

4 原诗与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两部译作都能传达原作的大致意思, 但在一一分析了原作与两个译本的主位—述位结构后, 发现两个英译版本的主位结构都不完全与原文的主位—述位结构对应。许渊冲的译作只有三句的主位结构与原作的主位结构一致, 即信息出发点一致, 见表1。

(1) (2) 中, 汉语中分别用“十年”和“夜来”作主位传递的信息, 许渊冲也分别选取了“For the long years”和“last night”表处所的环境成分作单项主位、标记主位, 英文译本中主位相同, 传递信息的效果一致。 (3) 中, 由于根据上下文读者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主语是谁, 也为了达到简练的目的, 苏轼在原作中省略了主语, 但主语仍在句中作非标记主位, 许渊冲在翻译时注意到了主语的缺席, 并迎合英语语法规定补上了主语, 主位传达的信息基本与原文一致。

杨宪益的译作中有八处的主位与原文的主位一致, 见表2。

(1) (2) (5) (6) 中中文原文分别用“十年”、“千里孤坟”、“夜来”和“小轩窗”这些表环境成分的因素作信息的出发点;这些成分在杨宪益译本中也都被表征为了主位。第 (3) (4) (7) 句在苏轼的原文中省略了主语, 译文中译者给出了主语, 而且也把这些主语放在了主位的位置, 作非标记主位。 (8) 原文中和译文中都用泪作主语, 即非标记主位, 信息传递效果一致。译文中只有“Year after year (T) /heart-broken I fancy her…”与原作选用了不同的主位, 原作用“我”而非时间作非标记主位。因此杨宪益译本与原作相似度极高。

5 结束语

功能语言学认为, “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尽管两个译本都能传达原诗的意义, 但从译作与原诗的主位结构相似度看, 杨宪益译本更贴近原文主位结构、更能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 Troduc Tion To Func 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J].中国翻译, 2004 (5) :15-19.

[3]黄国文.功能语用分析与<论语>的英译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1-7.

[4]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5]杨宪益, 戴乃迭.杨宪益译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十五) 第4篇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少林寺

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屐倚对珠林。

雁塔霜风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1. 全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少林寺是“宝地”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的颈联有什么作用?其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閱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丘为①落第归江东②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①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 ②“江东”:长江以东的地方,这里指丘为的家乡嘉兴。

1. 诗歌前三联多用对比反衬,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①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②?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③,剪断心上愁痕。

【注】①翠玉楼:此处指华丽的楼阁。②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相传为王献之所作,桃叶是其妾的名字。后人经常用桃叶、桃根指代意中人。③并刀:指并州出产的剪刀。

1. 上阕中,诗人主体和客体(景物)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阕中“一波湘水,摇荡湘云”极富有诗意,请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上巳①将过金陵

龚鼎孳②

倚槛春风玉树③飘, 空江铁锁④野烟消。

兴怀无限兰亭感⑤, 流水青山送六朝。

【注】①上巳:阴历三月初三。 ②龚鼎孳: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遗民。 ③玉树:六朝时陈后主沉迷声色,曾作《玉树后庭花》,时人以为亡国之音。 ④空江铁锁:王浚伐吴,吴以铁链锁江截之。王浚用火炬烧毁铁锁,吴亡。 ⑤兰亭感:《兰亭集序》中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之句。

1. 诗歌中用了很多典故,典故是以前人概括性的事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感比较含蓄,请分析这首诗歌中作者借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任选两个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末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中的“送”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5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6篇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朝代:唐  体裁:七绝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7篇

九月十五日夜

作者:广宣  朝代:唐 霜天晴夜宿东斋,松竹交阴惬素怀。迥出风尘心得地,

可怜三五月当阶。清光满院恩情见,寒色临门笑语谐。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8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引言

及物性系统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操作的过程 (process) , 并说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 (participant) 和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l element) 。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语篇, 如韩礼德 (2007) 分析了《继承者》中的节选, 宋海波 (2005) 以《苍蝇》为文本分析了及物性与权力的关系, 徐国萍和周燕红 (2011) 以及物性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再别康桥》, 贾晓庆 (2007) 分析了《对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的及物性分析》等 ;广告语篇, 如黄国文 (2001) 对不同类型的广告进行了系统分析, 著有《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等。本文拟从及物性理论分析两部文学作品 :《安娜贝尔 ? 李》和《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对比二者在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方面的的异同。通过语言层面表达方式的不同找出作者思维中的侧重点和所处的环境状况, 为读者理解这两首诗提供一个新视角。

2及物性理论概述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分别对应语场、基调和语式。概念功能可分为及物性分析表天气现象的天气过程 (meteorological process) 。其中前三种过程是英语小句的主要过程类别 (韩礼德, 1994:138) , 其余的过程是次要过程类别。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a process of doing) ;心理过程表示“感觉 (”perception) 、“反应” (reaction) 和“认知” (cognition) 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a process of being) ;关系过程指的是反应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 (a process of being) ;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和笑等生理活动过程 (a process of behaving)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 (a process of saying) ;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 (a process of existing) (。胡壮麟, 2012:75-84) 韩礼德又将环境成分归纳为九类 :跨度 (Extent) 、处所 (Location) 、方式 (Manner) 、原因 (Cause) 、或然 (Contingency) 、伴随 (Accompaniment) 、角色 (Role) 、内容 (Matter) 、角度 (Angle) (韩礼德, 2000:151) 。语篇是个语义系统, 不同过程类型、参与者类型和环境类型的选择产生不同语义, 反映不同的社会背景。

《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埃德加 ? 爱伦 ? 坡 (1980~1849) 是短篇小说家, 也是美国十九世纪最具创造力的诗人之一, 《安娜贝尔 ? 李》是其经典诗歌之一, 出版于1849年, 他的妻子在弗吉尼亚去世后不久。全诗包含六个部分, 大意分别为 :叙述女主人公的身份和诗人自己的关系、夫妻甜蜜的爱情遭到六翼天使的妒忌、女主人公的死去、死去的原因、夫妻魂魄仍不分离和诗人依然不能忘记女主人公。

与《安娜贝尔 ? 李》主题相似, 苏轼 (1037~1101) 的《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写给亡故的妻子, 名叫王弗, 此诗创作时王弗已离世十年。“词为记梦, 全篇依梦前、梦中、梦后思路递进” (陶文鹏、郑园, 2008:158) 。通过思路的延展, 词人将政治上的失意与对亡妻的思念融汇在一起, 词中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与境地的无奈, 暗指仕途坎坷、壮志难酬、饱经风霜、未老先衰。

两部作品都在自己国家的文坛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题相似, 都是哀悼心爱的亡妻。下文将从及物性的视角分析两者表达上的异同, 以及反映出的时代背景差异。

3.1《安娜贝尔·李》的及物性分析

本诗所有诗句过程类别分布情况如下表 :

还有一处是读者你 (you) , 是为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博取读者的同情 ;另外两个感知者为天使, 占百分之二十九, 同时两句的现象 (phenomenon) 都是诗人和安娜贝尔 ? 李, 这也正是招致祸害的原因——神仙的嫉妒, 通过这种以他人作为感知者的表达方法, 诗人再次烘托出自己和妻子处于被动处境的无奈。

3.2《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及物性分析及两首对比

本首词的过程类别分布情况如下表 :

与上首诗相比, 本首词的过程分布较离散, 其中心理过程出现频率最高, 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各出现了四次。物质过程小句如 :

j. 夜来幽梦 ;k. 忽还乡 ;

l. 小轩窗, 正梳妆 ;

m .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孔凡礼、刘尚荣, 2005:230)

j和k的动作者是词人, 写到自己做了梦, 梦中回到家乡 ;i的动作者是妻子, 以小轩窗作环境成分表征故事发生的地点, 交代了梦中故事的语场 :词人和妻子在小轩窗下久别重逢, 正是词人日夜期盼的美好场景, 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悲怆 ;m的动作者是夫妇二人, 泪千行作环境成分表伴随。本词中所有物质过程的动作者都是第一人称, 而《安娜贝尔?李》以第一人称作物质过程的仅占百分之七, 从表面上看, 在表达主观能动性方面《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似乎略胜一筹, 但事实并非如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物质过程小句都没有目标, 即谓语动词都是传统语法中的不及物动词。这首词中的第一人称和《安娜贝尔 ? 李》的第一人称相同, 都不具有支配能力。由于词人苏轼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文人在写作时要刻意避免直观表述对社会的不满, 所以他被朝廷和命运支配的状态只能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表述出来 ;而爱伦?坡则没有文字方面的顾虑, 可以直抒胸臆。

词人通过使用心理过程, 直观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亡妻的想念, 是自己内心的展示, 达到了直抒胸臆的效果。本诗的心理过程小句如 :

n. 不思量 ;o. 自难忘 ;

p.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摘要:在功能语言学框架下, 及物性包括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通过分析语篇的及物性, 可把握语篇的语场、说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立场观点等。本文首先对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诗的及物性系统作对比分析, 继而探讨两首诗在表达爱情这一主题时所存在的异同点。通过对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分析发现, 埃德加·爱伦·坡直白地表达了自己面对自然的无能为力、对外界的不满以及自己和妻子爱情的纯洁;而苏轼受中华文化和所处时局的影响, 并未表现对社会的不满, 只强调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安娜贝尔·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Halliday, M.A.K.Linguistic Study of Text and Discours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爱伦·坡著.爱伦·坡诗选[M].曹明伦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4]柴同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互补思想[J].外国语文, 2013 (2) :99-104.

[5]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贾晓庆.对《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的及物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62-64.

[8]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9]李静.英文简讯的及物性体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16-120.

[9]宋海波.及物性系统与权力关系——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的文体分析[J].国外文学, 2005 (4) :98-105.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9篇

八月十五夜对月

作者:李频朝代:唐体裁:五律 阴盛此宵中,多为雨与风。坐无云雨至,看与雪霜同。

正月十五夜作文 第10篇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街上看灯。

一座座展灯,金碧辉煌,在路边摆起了长蛇阵,让我目不暇接。让我驻足观赏的是泼雪泉酒厂设计的灯。背景题写了一首《泼雪泉酒》的诗词,两边分别摆放了一个大酒缸,最令人赞叹的是中间一个穿长袍马褂的酒店老板,拿着一瓢酒往酒缸里倒。那瓢里的酒源源不断的流进酒缸,人们还可以嗅到酒的香味,围观的人们看着这盏灯都赞不绝口。

妈妈说快放烟火了,咱们快去江边看烟火吧,还没走到江边,就听一声炮响,把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江边,瞧!烟火,点爆——升空。那流泻下来的火光既似少女的长发,又似柳树的枝条,还似从九天倾泻下来的瀑布,又似一场鲜花比美大赛------

首先在空中开放的.是一簇簇菊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接着又是一朵朵喇叭花,里紫外蓝,含苞——开放,瞬间完成。还有那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怒放的牡丹花,飞溅的丁香-------美不胜收啊!

有些人还放起了孔明灯,他们在孔明灯上写上了自己的心愿,然后把它放飞。红红的孔明灯像是一条银河。人们也许想在正月十五也让牛郎和织女团聚,为他们搭起了一座座天桥吧。

看着这繁华热闹的景象,使我想起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一首诗《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正月十五夜唐诗鉴赏 第11篇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的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至唐代已盛极一时。[1]

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正月十五夜

朝代:唐代

作者: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赏析

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正月十五夜灯会作文 第12篇

四年级正月十五夜灯会作文450字

正月十三那天,拉丁舞老师火烧眉毛地给我打来电话,说:星月呀!快带上演出服到永丰阳光幼儿园报到!要快!电话那头的张老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都还没问干什么,她就把电话挂了,没办法,只好找出演出服,让妈妈把我送过去。

到了那里,我们先排练了一下,然后换好演出服,要知道,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我们要穿上夏天的衣服,虽然我贴了暖宝宝,但我还是觉得风像刀子似的向我吹过来,吹得我脸上生疼生疼的。

表演地点是南村书堆,我们来到小木屋,化妆师麻利地帮我们化好妆,就开始采排了。我们穿着各色的衣赏上了舞台,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音乐开始,我们跟着音乐节拍快乐地跳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每个人都不觉得冷了。

采排好了之后,我们快速去了候台区。听陈阿姨说,等会演出就开始了,我们都好紧张,毕竟台下有那么多人,正想着,陈阿姨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再准备一下,马上就到我们了!啊!?这么快?我们马上排好队候台。主持人开始报幕了。我们上了台,随着动感的节奏,我们踏着轻快的舞步,那场景使在场的观众眼前一亮,忽然,我脑子一片空白,竟不知下个动作是什么,还好我及时回过神来,不然就出丑啦!在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中下了台,这种感觉真好!

啊!这次表演真难忘!

四年级正月十五夜灯会作文450字

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节。天上那闪烁的孔明灯,美丽的烟花,地上那欢快的.儿童,满怀笑脸的大人们,都让人萌生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

坐在车上,路过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传来一阵阵甜甜的笑声。我看到漆黑的天空,有着闪烁的会飘动的星星,原来那就是孔明灯。望着它,在地上缓缓的飞向天空,像是想快点投入天空妈妈的怀抱中似的。真想买一个孔明灯哟。坐在我身旁的堂弟说了话,说真的,我还真想放放孔明灯,再说也是第一次看见嘛,于是我下了车,买了几个五颜六色的孔明灯。

到了天台,我急忙把孔明灯展开,哇,好大哟,可在天空中看起来好小,早就听姐姐说在孔明灯上写上愿望,有可能实现,现在可好了,我拿了笔,甜甜美美的写上了自己的愿望,找来了叔叔,帮我点亮蜡烛,蜡烛刚点亮了一小会儿,孔明灯就有点迫不及待了,显得有点儿飘飘然了,哇,飞上去了!好高好高弟弟大声嚷道,孔明灯飞了,寄托着我的心愿,渐渐消失了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13篇

正月十六日夜二绝,正月十六日夜二绝陈与义,正月十六日夜二绝的意思,正月十六日夜二绝赏析 -诗词大全

正月十六日夜二绝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正月十六夜,竹篱田父家。

明月照树影,满山如龙蛇。

元宵节诗句——《正月十五夜》 第14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注释

火树银花:灯火灿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卫军

漏: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4]

译文

正月十五夜古诗 第15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朝代:唐体裁:七绝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上一篇:既又既又造句下一篇:市场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