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2024-08-07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精选8篇)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1篇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摘要】教师为本,师德为魂。本文就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起点、路径平台、路径保障三个维度展开探析,对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路径

一、综述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德。我们广州工商学院的校训“正德厚生”正是浓缩了师德教育的精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是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师德建设在营造高职院校品牌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的名片。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发展一流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就愈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总体状况良好,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职业认同感以及立德树人意识也不断增强,工作尽职尽责,注重为人师表。但毋庸讳言,当今高职教育发展快速,但高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却相对滞后。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影响,在现代利益文化的熏陶下,部分教师在理想信念、治学态度、育人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师德失范,损坏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形象,削弱了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因此,在深化师德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多维探索和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模式、路径、方法,对高职院校弘扬崇高师德氛围,提升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有效的实践推动。本文正是从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进而探究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

二、增强使命感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起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中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

透过教育文化的视野可知,教师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不只是像普通民众那样充当着被“教育”的角色,而是还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教育的重任。因而,传承文化、发展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增强使命感有利于内化凝聚师德的自觉性和稳定性,并催生及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前提,是通向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道路的路径起点。

增强使命感,具体说,教师就是要确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念,并内化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增强神圣使命的荣誉感与紧迫感,明确“敬业、育人、师表”为核心的师德要求,提高师德修养,树立“爱生乐教、立德树人”的师德形象。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师德具有鲜明的模范意义的道德特征。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当奉“崇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为职业道德。本人在高校从教三十多年,一贯注重个人的师德修养。从业以来将“爱岗敬业”作为个人职业道德的起点,将“关爱学生”作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树立个人师德形象的重点。本人在原教学单位为人正派、师德形象良好。除了担当部份教学任务外,主要负责全校各实验室的设备经费开支及教学实验管理。由于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还获返聘两年。现在来到广州工商学院任教,新工作、新起点,本人将珍惜学院给予我的工作机会,不断增强传承文化、发展教育的使命感,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继续端正师风,把教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慎独自律,弥补不足,完成院系的课程及工作安排,为工商学院的高职教育发展发挥余力。

三、完善制度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平台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必须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构建及完善师 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以其强制性和约束性而产生制约作用,明确的规章制度有助于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长久有效。

而师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践中,既要激发教师的道德自律和优化师德建设环境,更要对师德制度建设进行规范与完善。铺设完善的制度平台以作为师德建设的路径平台,这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道路的有效路径,其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体系的成效。

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相关的制度机制,应该从系统子机制入手,多维推进包括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强化师德监督机制等系统子机制,这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师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师德建设持续发展。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通过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师德建设领导水平。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师徳建设的制度执行与管理实践。并加强师德宣传,打造高尚师德的校园文化,将师德师风建设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

(二)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评要具体做到评价要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学校应定期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奖勤罚懒,依靠舆论导向和典型榜样的力量,调动教师自律性及积极性,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师风的形成,加快师德师风建设进程。

(三)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加强师德培训是不断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的关键手段。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载体,围绕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制定师德师风培训规划,实行岗前培训,全员轮训,建立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活动,不断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并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不断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素质。并实施师德培训在线网站建设计划,促进优质师徳教育资源共享,为师德师风的塑造创造条件。

(四)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学校应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的监督办法,一方面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小组,并结合校园网站、手机终端,形成覆盖面广、效果显著的师德师风监督网。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监督的力量,形成教师、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注重从源头上进行监控和管理,以此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

四、注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保障

当前,师德观念呈现出由崇高师德趋向底线师德、由拓展性师德趋向专业化师德、由抽象化师德趋向实践性师德的发展态势。认识师德观念的发展趋势,辨析师德新观念的内涵,对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德建设,要面向实践。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国师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师德师风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在实践中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注重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保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克服师德建设实践结构比较单一,成效性差的缺陷,形成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的实践结构。在多极异质主体之间(师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者)凭借教育手段(教程、语言、活动等)进行多维度的实践交互,以实现师德建设的主体间实践活动。寓德于教,并通过实践检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度的成效。

结语: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职责到位、制度到位、实践到位,三个层面协同作用, 才能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机制,才能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营造一个崇师德、正师风的校园氛围。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时代对教师的师德标准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做到育人先育己。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同时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拓展了师德建设更多的内涵与外延,从教育大视野维度,把师德师风教育与树立学校品牌学校形象结合了起来。我们作为工商学院的教师,为塑造学校良好形象,提高学校品牌竞争力,为切实推进师德师风的建设,更要加强个人师德建设,从自我做起,立德树人作表率,向“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目标努力。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2篇

郭开朗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01日 07 版)

干部作风连着党心民心,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全党上下出现一股新风正气。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转变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长期抓、经常抓,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作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明确党性教育这个根本。干部作风不正,归根到底是党性不强造成的。加强作风建设,应把党性教育作为基础环节抓实抓好。一是深入开展世界观和政绩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上站稳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二是加强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每个胜利都离不开保持和弘扬优良作风。今天加强作风建设,尤其需要继承和运用这个“传家宝”。应把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从中汲取营养。三是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不仅活动方案的安排要突出作风建设要求,载体设计也要突出作风建设内容,效果检验更要突出作风建设标准。

把握联系服务群众这个重点。改进作风,最重要的就是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应按照中央要求,出台相关细则,对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具体办法作出详细规定,推动领导干部真正深入到矛盾突出、困难较多、问题集中的地方去,及时了解民意,准确摸清实情。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点:见“真群众”,要求地方不能“导演”,不能搞“培训”;摸真情况,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应明确联系群众的刚性要求。比如,开展蹲点调研既要有时间要求,又要有内容要求;结对帮扶既要有具体帮扶对象,又要有明确的帮扶方式。应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坚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导向,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湖南省已连续10多年不间断地开展“双联”(机关部门联系困难企业、机关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建设和扶贫工作,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强化选人用人这个导向。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党风。干部考评应坚持作风标准。在考评内容上,把作风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民意在考评中的权重,并将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在考评方法上,根据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切实将干部作风情况考准考实。去年,湖南省在省管干部考核中增加了谈话环节,重点对干部作风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收到了很好效果。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着力构建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用人机制,着力构建奖优罚劣、开门改作风的常态机制。坚持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老百姓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重视选拔那些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对那些敢作敢为、勇于开拓而得罪人的干部,即使票数不太高也要大胆选用;对那些当“老好人”四面讨好、混日子占位子的干部,即使票数上去了也不能使用。

抓好制度落实这个关键。当前,中央和地方抓作风建设的制度较为完善,关键是抓好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应坚持领导带头,探索建立作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专项述职制度,要求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既带头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又负责抓好分管部门的制度落实,形成抓作风建设的持久推动力;抓好制度公开,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措施和细则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有的可以通过媒体发布,把制度落实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群众评判,积极探索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民意调查等办法,引入作风建设群众评判机制,定期开展作风建设满意度测评,促进干部作风持续改进;加强专项督查,既打“苍蝇”又打“老虎”,对那些作风不实不正、群众意见突出的干部,不管级别多高都要严厉查处,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

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构建对策分析 第3篇

一、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显得十分有必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

一般而言, 高校教师师德是指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要拥有的思想品德, 和相对应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 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 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促进教师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 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有助于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二) 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事实上, 构建师德长效机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充分重视。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职责, 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不断的优化教师教学队伍,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是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 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 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能够不断的提升高校教学的质量。

(三) 有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高校要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这是十分重要教学任务。要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就必须有优秀的高校教师。而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 能够优化教师队伍, 培养出优秀的高校教师, 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教学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 确定高校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即高校的党政负责人。因此, 高校师德建设必须要明确党校负责人的领导地位, 成立一支由党校负责人为首的工作团队, 坚持党校负责人的领导, 开展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值得一提的是, 师德建设工作团队的领导可以由高校党委担任, 协助领导可以由高校人事部及其他人部分领导担任。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确定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人, 有利于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 开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教育活动。

一般而言, 开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教育活动需要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师德教育体系, 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 促进教师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与此同时, 师德建设的教育活动要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 不断的完善教育制度, 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另外, 强化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 大力发展高校师德建设工作, 渲染出高校校园师德建设的文化气氛, 让教师在校园文化中受到教育, 提升自我的人格品质, 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师德学习中来, 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品质,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 建立高校师德建设的奖罚制度。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职业的特殊存在, 所以在进行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建立奖罚制度, 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奖惩激励制度包括两种, 一是物质激励, 而是精神激励。通过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研究发现, 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显得十分重要。由此, 高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别的师德建设的奖惩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 激励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四) 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体系。

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工作主要包括高校党委书记监督、行政部门人员监督,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这些监督工作可以通过由高校的纪检部门、人事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或者是不定期的抽查, 并及时将检查结果记录下来, 做好归档工作, 以此作为奖惩制度的标准。与此同时, 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工作, 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并制定出教学监管、教师听课、学生反馈等有效制度。另外, 要充分利用监督的结果, 进行全面的分析, 及时解决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奖罚制度给与教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强化教师师德建设的意识, 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养显得十分重要。对此, 教师要积极参与关有关师德建设方面的活动, 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不断提升自我的个人品质, 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及时的改善, 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为学生做好榜样。所以说, 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贾义保.求真务实: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J].江苏高教, 2013 (02) .

[2]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09) .

[3]张伟.构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 2014 (12) .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4篇

记 者 蒋局长,您好!近来,伴随着体罚、虐童、有偿家教等事件的出现,师德问题成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从教师群体看,那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毕竟不是主流。事实上,教育界也不断涌现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特别是在宁海,出现了“永远的班主任”张彩花、“浙江骄傲年度人物”葛明霞等师德楷模。我想这肯定跟宁海长期以来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有关。

蒋善琪 我以为,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礼记》里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说明历史上对教师的职责早有明确的认识,既要教会学生本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责任重大,往小里说,教师承担着培育一代又一代学生优良品德的责任;往大了说,教师则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创造者,因为他所教化的学生,最终是社会人。教师要承担起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先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者。孔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指的就是“身正”才能“为范”的道理。

宁海重抓师德师风建设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这几年来,我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推出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持续开展师德标兵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师德论坛等一系列师德建设活动,举行校长与教师的读书竞赛活动。每年暑期都有师德培训周,并将此作为校本培训的指定项目,由师训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编发教材,每学年组织严格的考核,递交学习体会、反思总结、培训记录等材料,并核发学分。同时,全县教师人人与校长签订师德责任状,校校制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并抓落实。

另外,我县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多年的学陶、师陶活动。我们认为孔子与陶行知这两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平民教师对当代教师具有特别的感召作用,其人格魅力历来为人民所景仰和赞颂。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强化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县的学陶、师陶活动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目前已由教师层面扩展到学生层面。

记 者 您刚才提到了举行校长与教师的读书竞赛活动,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是怎么开展的。

蒋善琪 读书作为一种手段,确实能够对人的认识、思想和行为起到很大的教育与警示作用。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作为知识传承者的校长与教师就必须是读书学习的带头人。同时,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离不开读书。为此,我县于2012年9月先期发动了由全县中小学校长参与的读书活动,指定《魅力校长的修炼》和《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为必读书目,并将于2013年1月举行读书竞赛活动。在校长读书竞赛的基础上,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我县拟于2013年上半年举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读书活动。教育局拨专项经费15万元,为全县教师提供人手2册《中国师德手册》《中国教师身心健康密码》作为读书活动指定用书。我们要求教师在读后能够写出反思总结,届时我们将举行征文比赛,最后于2013年9月份举行全县教师师德建设读书竞赛活动(先以镇乡、街道为单位组织预赛,并选拔10%的优胜者参加县大赛)。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读书竞赛活动的目的在于大力推进我县师德师风建设,期望广大教师在活动中能够不断汲取师德营养,以促进我县教师师德水平的大幅提升。

此外,我们已经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育局党委议事日程,建立师德分析会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对各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强化督导队伍建设,落实督导责任区,建立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记 者 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中,您觉得比较困难的或者说目前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哪里?

蒋善琪 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查处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师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总的来看,当前师德师风建设最大的困惑有二。一是当前教师群体对师德存在认识上的问题。现在非常需要对师德的时代内涵作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解,我们认为师德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包括教师丰富渊博的学识、平和宽容的心境、诚实守信的品格、遵纪守法的公民素养和坚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但我们的教师似乎历来把师德等同于社会人的道德底线乃至法律底线,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二是各学校开展师德教育的方法也存在问题。把师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最常见的师德考核办法就是以教师的教学实绩来考核教师的师德水平。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也是由于我们的校长们对师德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方法上存在误区。所以我以为,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然后才是方法的研究。

记 者 在当前社会心态相对浮躁、相对功利的背景下,您觉得师德师风建设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蒋善琪 师德师风建设之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目前的师德师风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联的。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不足,而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最大的难点。正如你所言,当前社会心态相对浮躁,相对功利,教师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很多师德问题诸如有偿家教等都是基于教师心态的变化。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之外,我认为政府要真正关心教育、关心教师,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推进社会公正公平,也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教育部门内部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讲究师德教育方法的科学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已经把推进社会公平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师德问题或将成为历史。

记 者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接下去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是否会有一些新的举措?

如何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 第5篇

网友:最近全社会都在关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教育系统正在掀起学习张老师崇高师德的高潮。事实上,崇高师德从来都没有缺席过,有的惊天动地,有的化为平常。我认为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很关键,请问该如何完善相关机制呢?

专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对于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须从“领”、“学”、“评”和“督”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师德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好师德学习活动。建立学校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行政班子、相关处室各负其责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师德学习活动规划和指导,将师德学习提上议事日程,提高全校教职工对师德学习活动的认识;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学校师德学习活动的具体组织和落实,确保师德学习活动顺利开展。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互相配合,为全校师德学习活动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条件保障。

二是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学”好师德内涵与规范。首先,坚持个人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文件,掌握师德规范的基本内涵和教师行为准则,明确师德学习的方向;其次,定期召开主题学习与交流研讨会,教师互相分享个人学习心得,学校提出下一步师德学习活动计划和目标,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师德学习的认识,增强师德学习的内驱力和促进师德学习常规化;最后,抓住师德学习的特殊时机,如当前张莉丽老师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各地各校正以此为契机加强师德学习,着力提高师德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评”好师德学习活动。学校一方面要领导组织实施好师德学习活动,同时要加强师德学习活动考评,进而使师德学习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是将师德学习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将师德学习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并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合理的考核权重和方式,师德学习活动达不到一定量和质的标准,考核将不合格;其次是对师德学习活动突出者给予适当宣传和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授予某种荣誉称号如“某某学校优秀师德标兵”等;最后是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的“高压线”,对师德表现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是设立电话、信箱和邮箱等多种举报方式,“督”好师德学习活动。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途径,设立专项信息渠道,让社会和学校监督师德学习活动,若社会或学校发现违背师德规范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向学校反馈,学校根据举报信息进行核查,一经查实,绝不手软,让师德成为教师的生命线和生存之道。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6篇

王传雄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是指适应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这项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是以效能为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近年来,我们襄阳市供销社通过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供销社干部的“公仆”意识,促进用职能去管理,用机制去完善,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群众的全方位监督之下,从而使新网工程资金安全高效地投入项目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为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前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的迫切需要。但是,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对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谈点粗浅看法。

一、构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因此,它不可能简单依靠运动式的集中活动取胜,而是要有效地发挥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作用,构建起职责明确,奖惩分明,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不断深入。

(一)构建长效机制是进行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实践探索的内在要求。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是在涵盖了勤政建设、廉政建设和效能监察这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思路和新的运作机制。它的改进和创新明确了效能主体的责任、强化了源头治理的措施、完善了监督管理的制度等等,进一步体现了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是行政执行力的保证。所以,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始终以机制创新为其重要内容,成为效能建设工作中的一种自觉意识。

(二)构建长效机制是巩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实践成果的客观需要。效能建设在开展后,为服务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发挥了独特优势和独特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升华效能建设实践经验,明确效能建设的工作内容、方式、程序、手段和时效,把实践证明确有成效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之路,构建起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巩固效能建设实践成果,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构建长效机制是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效能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需要持久的推动力。同时,效能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些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凸显,将制约着效能建设的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为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使效能建设常抓常新,层次推进。

二、推进作风效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干部对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上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机关效能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机关效能建设已经开展几年了,存在的问题基本解决,产生了松懈情绪;有的认为能做的工作都做了,群众满意度已经较高了,产生了自满情绪;有的认为目前机关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都是机制、体制方面原因造成的,单靠行政机关自身的力量很难再有所作为,从而产生了厌倦情绪。二是对机关效能建设的内涵认识肤浅,认为效能建设就是服务态度好一点,完成时间快一点,不违反“八条禁令”等,停留在劳动纪律和服务态

度的浅层次上。三是对机关效能建设的目的性认识不高,出发点是为了完成任务,工作主动性不高。

(二)干部个体能力素质同落实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文凭、轻业务,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虽然许多干部加强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是为晋升职务积累资本,看似学历水平逐年提高,业务能力却没有相应增强。二是重经验、轻学习。部分机关干部面对日益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仍习惯于凭经验工作,满足于一知半解,导致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无法快速提高。三是重建设、轻服务,不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一些干部自觉服务意识不强,在工作中只重视行使行政职权,不注意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三)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效能监督措施不够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形式过重。有些单位制订的制度与单位实际不符,缺乏针对性;有的为图省事,照搬照抄兄弟单位、周边地区的制度规章,与本单位实际结合不紧,缺乏创新;有的制度只有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实施方法,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一些部门内部监督意识薄弱,存在“护短”行为,不愿意得罪人,不愿意“家丑”外扬,对责任追究不了了之,缺乏较真意识。三是对绩效考核不够科学,考核过程中往往定性不定量,以软指标为主,评价尺度很难把握,“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形成一个以效能考核与奖金、干部提升、晋级挂钩的有效机制,不利于解决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健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情况复杂。落实长效机制,必须要有扎实的工作措施作保证。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力。要高度重视宣传舆论工作,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打造“人人关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人人参与机关作风效能监督”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对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工作的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宣传政策,营造浓厚氛围。重点围绕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加强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认识,并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对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不相适应的行为实施监督。二是深化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围绕政务“六公开(即:公开办事职能、公开办事人员、公开办事流程、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结果)深入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确保权力运作和决策过程公开透明。三是充分发挥特邀监督员的作用,保障群众的表达权。成立由社会各行业、各阶层人员组成的特邀监督员队伍,加强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作风予以监督,并及时收集了解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选择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政风行风座谈会”上,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推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工作。四是积极构建对话平台,保障群众的参与权。把效能监察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现场征询群众意见等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群众对机关单位依法行政、服务态度、行政效率、勤政廉洁等方面进行民主评议。同时,各单位要公布投诉电话,以方便群众投述举报。

(二)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干部认识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拥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政机关能不能高效运转的决定性因素。要不断加强教育,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对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其中并自觉地执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相关规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升机关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投身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二是加强作风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使广大机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相关规定,并自觉遵守规定,做严于自律的表率。三是创建学习型机关。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激励机关干部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强化素质、提高能力、干好工作。

(三)加大机制建设力度,提高制度约束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规范是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

有机结合起来,用好以下六项制度,努力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着眼长效。一是公开承诺制。组织机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利用当地电视台就本部门或单位的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方便群众对照承诺内容准确了解机关作风效能工作应该监督什么、怎样参与监督;二是首问责任制。规定最先接待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即首问责任人,要礼貌待人、态度诚恳、积极热情,即使服务对象需要办理的事项不属于本人工作岗位职责范围内的事宜,也有义务向服务对象讲清办事的具体程序、承办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或联系方式;三是一次性告知制。每个机关工作人员要一次性书面告知服务对象其申办事项所需的全部资料,一次性回答清楚服务对象的提问,一次性验清服务对象提交的材料,努力解决服务对象来回跑“冤枉路”的问题;四是限时办结制。限定各事项的办理时限,解决机关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问题;五是积分警示制。明确各种违规行为所对应的扣分分值,实行对机关部门和单位打分,解决相关单位领导不重视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问题;六是“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责任追究制。对因“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损害了机关形象或造成了服务对象的损失的,要严格追究责任,促使每个机关部门和单位及机关工作人员及时纠正对效能建设无所谓的不良心态。

(四)加大督查考评力度,提高制度落实力。一方面,要在狠抓制度贯彻落实上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一是加强对工作完成情况的督查。主要是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和上级机关安排部署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二是加强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主要是日常考勤情况;月考核、季度考核情况;“六项制度”的公开情况和落实情况。三是加强对“办事窗口”的督查。主要对“窗口”单位在工作中态度不好、推诿扯皮的现象以及对办事群众进行吃拿卡要等行为进行查处。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强化考核评比,增强各机关部门和单位及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建立完善配套的责任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增强评议的针对性、可比性、合理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使机关工作章法严谨,条理清楚,行为规范,让考核的人知道怎么考,被考核的人知道怎么做,并且富有鞭策落后和激励先进的作用。一是明晰岗位职责。立足部门职能和业务特点,严格界定各机关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岗位职责,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公开明示,责任到人。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对工作人员的任务目标、评价标准、完成时限等,要分清类别,并尽量量化、具体化,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既有权又有责。三是坚持奖优惩劣。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机关部门和单位及其负责人、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与奖金发放、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机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增强长效机制的影响力。加大对影响效能建设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违反效能建设的人和事,要坚决追究责任,该曝光的曝光,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理的处理,努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制度成为各机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一是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情节较轻的,由直接领导先予教育诫勉,当事人作出书面检查;情节较重的,经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研究作出处理意见,要对相关责任人分别予以告诫、通报批评或其他的行政、组织处理;二是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实行领导问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本部门或单位内发生了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影响的案件,不仅要严肃查处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领导责任,真正做到级级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要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对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考评不合格的部门或单位,除给予通报批评外,还要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向市委、市政府做出书面说明。

总之,构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是一个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不断总结、积累、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再由逐步完善到更加完善有效的强化过程。我们要通过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协调、战斗有力的统一整体,携手打造政府信任、人民满意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从而打造一支“想干事、能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7篇

作风建设事关事业成败,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常抓、长期抓。为了有效整治“四风”问题,省纪委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构建整治“四风”的长效机制。

建立约谈制度。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张晓兰对派驻机构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分别进行约谈,提醒各级各部门要持续不断地抓好“四风”问题治理。

建立月报制度。省纪委指派专人,按月对全省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上报中央纪委。

建立“三述”制度。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市州和省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省委述纪述廉述作风实施办法》,改进加强了对一把手的监督。

同时,对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对新任省管领导干部进行集体廉政谈话和廉政法规知识测试。修订完善了检查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大了作风建设和案件查办方面分值权重。开通甘肃廉政网,增设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公开举报网址,进一步畅通了举报渠道。

汇报人:xiexiebang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8篇

社会组织,又称“非营利组织”、“非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作为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健康有序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众积极地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组织人才是具有一定技能的,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乐于为社会组织做出积极贡献的复合型人才。没有社会组织人才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组织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状况是判定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社会组织的根本保证,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论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构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上。

1 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1.1 人才总量偏少,专职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从文献资料上来看,我国社会组织已经聚集了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人才,社会组织人才总量不断攀升。但严格审核各社会组织的年检资料后发现,这一数据是一种广义范畴上的统计。众所周知,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包括从业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三类人员。从业人员,是指专门从事社会组织的业务工作,由社会组织自有资金解决其工资福利,没有其他任何正式工作的人员。兼职人员,指的是某些人在不脱离原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社会组织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报酬,或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交换为第三方提供体力或脑力劳动支出的人员。志愿者则是那些自愿将时间、精力、技能、经验奉献给社会组织,不期待任何收入性回报的人。我们在统计社会组织人才数量时,应该主要统计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数量。

人才资源是社会组织最重要的资源,社会组织面临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专职人员所占比例偏低的情况,必然会导致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欠缺,导致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的延迟实现。

1.2 人员素质不适应,用学矛盾明显

据统计,大部分社会组织专职人员的文化水平较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到人员总数的50%以上。文化水平较高,为社会组织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好的基础,但是,文化程度相对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关键要素是看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否与社会组织发展所要求的专业方向和水平相适应。从研究者与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得知,社会组织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现实情况是,因为我国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社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程,相关的培训机构又少,造成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与社会组织发展需要的脱节,有很多社会组织人才的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度低,难以适应组织发展需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矛盾明显。

1.3 人员流动率高,组织发展受限

有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对研究者称:“我们就像是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但是找不到出路。”近年来,众多地方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前途光明,道路却很曲折。在机构规模小、机构人员少、机构成立晚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人才岗位分工不明确,职业晋升空间狭窄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而导致的人员流动率高,给社会组织带来的是高额的人才培养的付出以及组织发展的滞缓。

1.4 保障体制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

大部分社会组织都存在有心办事而资金不足的情况,活动项目少,资金少,仅够维持基本的办公费用和人力费用,想要搞一个大型活动,总是被资金束缚了手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在工作丰富化方面有开创性的进展。它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与人们的不满情绪相关的因素,包括组织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比如责任感、尊重、表扬和晋升等。真要激励人,首先要把保健因素做好,员工才会安心工作,之后再做好激励因素,员工才会很高高兴兴地把工作做好。纵观研究者走访的社会组织,大部分从业人员工资一般,社会保险处于最低水平,公积金没有,绩效工资没有,员工的选拨、评价、使用和考核机制不健全,活动项目小而少,员工之间缺乏合力,配合不足。试问,这样的保障机制下的员工如何安心工作?保障机制尚未满足,员工又如何对工作满意,对事业倾心?

2 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促进思路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为进一步开展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地方若能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必将有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鼓励高校开设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为社会组织储备人才

一位社会组织负责人说:“我们需要公益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不是仅仅充满了激情和爱心的朋友”。社会组织具有和政府、企业不同的特点和运营方式,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管理,许多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对于企业管理,许多高校开设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社会组织管理,却很少有高校开设对应的组织管理专业,大多数社会组织的管理人才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在工作的过程中边学边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要建设专业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首先要加强专业教育,以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为目标,在有实力的高校内开设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管理专业,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和培养计划,为社会组织事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组织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打下坚定的基础。

2.2 重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运作

从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长远进程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社会组织的枢纽式管理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距离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实际上是在替政府承担部分转移的职能,政府应该将其纳入财政支持范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其能够稳定地获得必要的财力资源。具体方法可以是按照年度拨款,也可以是按照项目拨款。在购买服务时,应该包括两大领域,一是可以购买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其所联系协调的社会组织进行常规性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的职能;二是可以购买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其所管理的社会组织所承接的公共服务项目的监管服务。

在提供支持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担当“培训培训者”的角色,为枢纽型组织及其项目负责人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组织有关专家,结合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个性化需求,在资源拓展和团队管理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提升组织的项目操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协助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只有将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对其能力提升的重视相结合,才能保障枢纽型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履行好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职能。

2.3 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在加拿大非政府组织的运作资金中,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加拿大有着完备的捐赠与税收激励机制,这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加拿大的税收政策,普通的捐赠者总是能从捐赠行为中获得切实的实惠,捐赠一定数额之后的收入与不捐赠而扣税的收入几乎所差无几。这样,更多的人当然愿意选择捐赠,因为除了慈善之外,还有更多的后续利益。因此,捐赠在加拿大成为一种广泛的大众行为,并成为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制度保证。

我国在向社会组织捐赠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捐款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社会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其他大多数社会组织仍缺乏资金来源。

在这种局势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不仅可以降低政府承担公共服务的成本,更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政府和社会组织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只有政府稳定地、高效地购买服务项目,社会组织才有相应的资源来保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依附于组织的存在,没有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2.4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人才的培训监督机制

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其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公民社会结构较为成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社会组织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公民社会结构相当成熟的国家,社会组织类型多种多样,而且组织层次十分清晰,社会组织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除了那些直接运营并且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之外,美国有一大批社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为社会组织的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业务咨询和扶持服务的机构,它们致力于帮助社会组织人才向高技能、专业化方向发展,致力于为社会组织提供广泛丰富的职业培训资源和平台,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必要保障,也是社会组织获取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此外,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整个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诚信体系。“万事诚为本”、“人无信不立”,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而言,诚信都是其安身立命和事业成功的根本。诚信方面的任何污点记录,都会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推进社会组织人才的健康发展而言,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强调社会组织及其人才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建立以诚信教育、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分类监管为主题内容的社会组织及其人员的诚信体系,树立科学、公正、规范和权威的社会组织及其人员的诚信评估指标体系,为社会组织人员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条件。

2.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

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总是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关心贫苦大众,身体力行,实践着高尚、奉献和民主的价值理念。有很多优秀的社会组织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做出了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社会组织活动和优秀工作人员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大众对社会组织有更多的了解,让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感受到国家、地区和社会大众对其职业的尊重、关心和理解。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旦形成,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也会得到激发,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也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摘要:本文研究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大力推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应该鼓励高校开设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为社会组织储备人才;重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运作;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人才的培训监督机制;大力宣传,提高民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

上一篇:关于两会心得体会 “两会精神”伴我行下一篇:优雅点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