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想:红色故土

2024-05-29

随笔感想:红色故土(精选7篇)

随笔感想:红色故土 第1篇

烽火岁月,战地黄花。九陇山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第二个军事根据地,位于永新县著名的“三湾改编”之三湾乡东南部。这里,削崖深壑,溪涧回旋;山林密布,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九陇山是革命的山。1937年秋,陈毅奉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派遣,风尘仆仆来到永新,带领工友农友在九陇山一带奋起闹革命。进深山,访群众,找组织,新编队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下赫赫功劳。

九陇山的秋风,从八十年前吹到今天,依然强劲有力。红色历史,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红色传统,承载着历史使命,鼓舞着后来者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今天的九陇山,蓝天白云,高山流水,仿佛送来一支久远而抒情的歌谣。“十万百姓泪汪汪,思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陇山军事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和信仰。在这里,传诵着共产党人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武装斗争事迹,其中烽火勇士陈毅的传奇故事,震憾人心,流世传扬。

九陇山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革命者的信仰就是解放劳苦大众,消灭贫穷落后,为人民的生活谋幸福。

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从井冈山走向延安,从延安走向北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公众号:甘草亭

随笔感想:红色故土 第2篇

离家日久,故乡的路,从短变长。青春时,刚刚离开,路途是短暂的。年纪渐增,故乡的那条路,也变得长了。

从订票收拾行李开始,已归心似箭,一天一天数到出发的日子,内心的激动喷涌而出。心情明亮,话也多了。

当靠近故乡时,首先看到的是那几棵老树和那几片熟悉的树林。听着鸟儿的婉转清唱、小孩子的嬉闹声,总会想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如此生动而澎湃的画质,只有回乡时才会有。

到家附近时,亲人们等在门口。连家中的“阿虎”都跳着脚,激动地汪汪叫。亲人之间,没有热烈的拥抱,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帮着拿行李。谁能说内心没有涌动着热流呢?

故乡的一切都是生动的,天高云低、风吹树摇、鸟儿飞旋、麻兔轻跳、野鸡远处叫。因为简单,所以灵动。

故乡承载着幼时的欢乐,也是让我人格逐渐成熟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

成年后,越来越觉得幼时母亲教导的行为规范对我的影响。读小学时,有次放学回家,我在母亲面前嘲笑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同学。母亲一脸正气地说:“你外公说:‘人前不打人脸,人后不揭人短’,你的同学,她也想长得像花儿一样,但容貌是天生的,她又有什么办法?估计她内心是自卑的,平常当面笑她的人一定不少!”说到这儿,母亲突然问:“你当面笑过她吗?”我说:“没有”。母亲说:“那就好!以后千万别用古怪的眼光看她,更不可以嘲笑。”

母亲说完后,接着忙自己的事,我却沉默了!再后来,我成了那位同学的朋友,是她唯一的朋友。

母亲每次讲道理前,总会说一句:“你外公曾经说”。我越来越感激我这位外公,给了我这样一位母亲,更让我觉得家族最重要的传承是家风。上天对一个女孩子最大的`厚爱,是给她一位美丽又有内涵的母亲,而容貌其实只是智慧的调味剂。

人生的诸多道理,母亲在我小学和初中时讲了不少,成为了我做人的准则。初中后,离开了故乡,聚少离多,故乡的路越走越长……

每一次要离开时,亲人们忙着收拾药材及各种特产,我的心里含满咸水,话也变少了。他们站在原地一直看着。车子渐渐走远,直到看不见他们时,我的心河绝堤。

回乡的路是那么长,离开的路是那么短。一路上沉默着,不想和任何人多说一句话。

红色故土播芬芳 第3篇

这位曾高票当选“汕尾市”首届感动汕尾十大人物的市人大代表,2007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2010年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当选为亚运火炬手。近二十年来,陈介仁在发展教育事业、支持社会公益、扶助贫困学生、关心孤寡老人、支援地震灾区以及开展拥军活动等方面,累计捐助1.25亿元。

他的仁爱之心不仅感动了汕尾,感动了海陆丰老区,感动了南粤大地,更感动了全国人民……

为红色故土增光添彩

海丰县是一块世人景仰的红色土地,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当年领导海陆丰人民闹革命,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从此名震天下。这块神奇土地演绎的传奇革命故事,陈介仁从小耳濡目染,特别珍爱这块红色故土。尽管1980年高中毕业后,因家贫无法上大学而出来打工,但他坚定地以先烈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很快成为一名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师,所承建的工程项目均被评为优良工程。他抓住机遇,于1993年成立了房地产经营部。凭着务实诚信,他的事业迅速发展,1995年成立了“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分别创办了“三高”农业种养场、茶场、建筑工程队、房地产开发、水果综合批发市场、酒店等综合经营,以及仁荣中小学校、仁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仁荣博物馆、仁荣龙舟俱乐部等实体,事业如日东升。

陈介仁事业成功后,没有忘记这片生养他的红色故土。他常说:“海陆丰先烈在革命年代创造奇迹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继承。”为此,他决心为家乡人民多做好事实事,为红色故土增光添彩。他首先想到了要以教育强国为已任,振兴海丰教育,造福家乡父老,回报老区人民。1997年,他创办了“仁荣小学”,1999年又投资1.22亿元创办了“仁荣中学”。他坚持“高投入、低收费”的办学思路,学校的各项设施设备均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配备,把学校打造成既科学合理、又非常人性化的一个理想的读书园地。两所学校80个教学班,4000名学生,其中住校生近2000名,这是汕尾市首家十二年一贯制(从小学到高中)的私立学校。从这所学校毕业的本科总入围率连续四年在全市七所省一级高中学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有两位同学先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填补了海丰县15年来没有考生考上北大清华的空白。仁荣中学,已成为汕尾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为了弘扬老区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陈介仁先生于1998年创建了“海丰县仁荣龙舟队”,该队成为活跃在南粤和中华龙舟赛坛的一支劲旅,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龙舟协会的嘉奖。2005至2012年陈介仁连续八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2013年8月31日,他在沈阳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出席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期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陈介仁热衷龙舟赛,并将其视为为老区争光的体育强项,他以公司名义承办了2014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海丰站)赛事。这是汕尾首次承办全国性大型龙舟赛,海陆丰老区为此增添了无限光彩。

陈介仁还以保护文化遗产闻名南粤。2013年他被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人物称号,他收藏的5000余件文物全部经省文物鉴定站专家鉴定,其中有不少革命历史文物,极具收藏价值。

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

孩子失学

陈介仁办学校,不图盈利不为虚名,就是要让海陆丰老区的贫困孩子上得起学,为老区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他经常说:“让贫困学生有学上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毕生的追求,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绝不会让海陆丰老区任何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学。”

对自己的诺言,陈介仁信守不渝。

1997年初秋,仁荣小学一开班就招收了一至五年级近千名学生,入学只收学杂费,课本、学习资料、校服、书包等一律由学校供给。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杂费减免。自此,学校每年都要扶助100多名贫困学生。

对家庭遇到危难的特困生,他更是关爱有加。1999年春,家住海城镇第六居委的邓智雄同学家不幸发生煤气爆炸,智雄兄弟俩重伤住院。陈介仁获悉后迅速发动师生献爱心,很快捐了2万元,他自己又掏出一万元,为其解急难。智雄兄弟伤愈康复后,又回到了仁荣小学。

14年前,陆丰市碣石二中有一位品学兼优的黄姓女初中生,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只好坐轮椅去学校读书,靠其父打杂工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念完初中后父母便不再让她继续上高中。陈介仁听说后,即派车把她接到学校,给予“三免”(免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直至参加高考。海丰县鮜门镇一位刘姓的初中毕业生,因家庭无力供他继续上高中,他无奈去了深圳打工,中秋节回家探亲时,他听说仁荣中学董事长陈介仁制定了很多优惠条件,关照贫困学子上高中,于是抱着试探的心情与学校联系,想不到学校破例为他办理了入学手续。后经学校三年培养,考上了广东海洋大学。

2003年秋,与刘同学有同样经历的联安镇陈姓同学,也是在考取县重点中学后,因家贫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而到广州打工。她原来的班主任马老师与仁荣中学联系上后,几经周折找到她。陈介仁立即驱车赶到小陈同学家,看到她家的困境,当即为她免除了高中三年的学杂费。小陈同学几次生病,医药费都由学校支付。之后,小陈同学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北师范大学。陈介仁又和许多热心人士一起为她筹措上大学的费用。如今,小陈同学大学毕业后已在海丰陆安中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

家住偏僻山区平东镇的刘秀凤同学,初中毕业后也因家贫而到外地打工。陈介仁获悉后,派人专程去她家,劝她免费入读仁荣中学。刘秀凤同学十分感动,奋发读书,以高分考上北京中华女子学院。2005年她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学生会干部”。2006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她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留学费用,陈介仁又拿出5万元资助,圆了她的留学梦。现在她还在日本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她还从日本回来专程来校给学弟学妹们举办了“励志教育讲座”。

面对许多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只要他(她)们有要求要帮助,陈介仁了解后都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读书,尽量做到不因家庭贫困而误了孩子一辈子。从2000年开始,陈介仁决定每年拿出400多万元。用来资助600名海陆丰老区家庭贫困的学生,让她们高中三年免交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办学十多年来,他已扶助学生总数4000多人,累计助学金超过5000万元。

把仁爱的芬芳

传播四面八方

陈介仁认为,仁爱是奇妙的芬芳,一经播撒,就会令人心旷神怡,只要坚持不懈地施善,竭尽全力地播撒仁爱,浓郁的芬芳就会令世界变得更美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播撒了仁爱,自己也感到快乐和欣慰。

每到春节,他总不忘给孤寡老人及贫困家庭送去温暖。十多年来,每年春节前都要拿出十多万元,购买8至10万斤大米捐赠给海城镇以及边远的赤石、平东、黄羌等山区镇的贫困户。自2005年以来,每年夏季休渔期间,他同样要筹集十多万资金和大米,到鲘门、小漠等沿海镇去慰问困难渔民。

此外,每当有特殊困难户、病残老人找上门来或收到来自社会的求助信,不管认识与否,他都有求必应,尽力帮扶。2011年以来,在拯救陆丰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儿中,他先后捐资17万元,使患儿转危为安。每年的义务献血日,他都组织师生无偿献血,自己带头捐献,他说:“滴水汇合能形成江河,希望我们的每一滴血融汇成一个博大的爱心,来拯救更多的生命……”

在救危赈灾中,他不论远近,不分地域,只要是中华大地上有灾情,都会热情伸手救助。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他带头损赠30万元,同时积极发动全体员工和师生捐款捐物30多万元,彰显了一位优秀民营企业家的仁者情怀。

他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美化城市环境,他投资近亿元在龙津河北段河畔的荒丘沟壑建成了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青年公园,供市民休闲游玩;为白云寺旅游区架桥修路捐献100多万元;为海城镇居委会修路、添置消防设备、捐献公安基金等近百万元。

十多年来,陈介仁捐资扶贫济困、赈灾救危、以及援助社会公益事业,初步估算1.5亿元,加上扶贫助学,总计约2亿元。

采访结束时,陈介仁对记者说:“为了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现在正做两件事,一是拟筹办海丰县仁爱慈善会,要发动社会力量把慈善事业做大做强,福荫老区人民;二是成立海丰县农村青年创业协会,加强科技培训,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平台。”记者问:“陈总又要拿出大笔资金了吧?”陈介仁笑着说:“应该的,尽力吧!”

故土的桃树散文随笔 第4篇

离别家乡多年生活在异地他乡,总不免在平时的购物挑选中,购买一些在家乡时喜爱吃的水果。桃子,便是其中的一种。

桃子是我家乡最为常见,人人都喜爱的一种水果。所以,每当看见市场上销售它时,我就会想起故乡。并且,我在每晚睡觉之前,有一个习惯,喜欢打开手机中的音乐播放器,听一听几首怀旧的经典歌曲。其中听得最多的就是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的一首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故乡,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

桃树,是我故乡常见树木中极其普通的一种,十多年以前,几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栽有几棵桃树。

每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的时候,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桃花了。在灿烂温暖的阳光照耀之下,走进村子,无论经过哪一家,都会看见门口的桃树上,舒展的枝叶间那一串串粉红色的花儿在竞相开放。远望去,好像低浮着的一团团淡淡的红云,美丽极了。

桃花盛开时的美景,是村子里特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每年的这个季节里,常常看见镇上的照相师傅,脖子上挂着一部照相机,走村串户。村子里的年青人总是经不住桃花美景的诱惑,为自己的岁月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我所珍藏的相册中,尚还留存有一帧在那美好的岁月里所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我们,或嬉戏在桃树旁,或手扶着向着阳光伸展的枝叶,或攀缘站立在较大桃树的枝杈间。美丽的瞬间,笑声的荡漾,桃花映红了我们的脸庞,那份美好的留恋永远定格在心间。

故乡的人们喜爱在自家门前栽种桃树,不仅仅是为了妆扮农家小院,让其增添亮丽的色彩,而且桃树还有一种寓意吉祥的象征。

桃木有辟邪之意,古已有之。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新桃”与“旧符”相当于现在的“春联”。

从童年到青春年少,与我们的人生相伴的家乡桃树,是随其自然生长的。在我的印象中,枝上的桃子个儿都比较小,如乒乓球大小一样。

五年前的一个七月间,我回故乡看望离别了几年的岳父、岳母和孩子。当我与家人团聚时,孩子们就为我们拿来了城里才有的那种似小皮球一样大的桃子。岳父、岳母告诉我和妻子,这是从自家院子里桃树上刚摘下的。

我和妻子来到院子里,数了数,共有十多棵树。树上枝叶间到处挂着一个又一个已逐渐成熟的桃子。

院子旁是一条通往田间地头的大道,是人们从家里到地头往返的必由之路。每天都会不时地看见从田间忙碌回来经过院子旁村子里的人们。当他们看见了回家探亲的我们时,热情地打着招呼。而此时,热情的岳父、岳母就会拿出鲜美的桃子分发给大家品尝。

在相聚闲聊时,左邻右舍盛赞着我的岳父有着科学头脑。不论是科学种田还是水产养殖,总是喜欢用科普读物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尝试并把科技致富的思想也带给了大家。在实践中,虽然遇到过失败,但是也有成功的时候,对原有任其生长的桃树进行改良就是成功的例子之一。岳父根据桃树的生态特性,利用科技方式,将桃树的枝叶进行修剪、嫁接,改良成了优质的品种,才长出了我们所能吃到的个儿大的桃子。

吃着大个的鲜美甜津的桃子,我问岳父:“院子里这十多棵桃树,挂着这么多的桃子,每年为家庭可以增加多少收入?”岳母在一旁笑着回答:“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也不缺这几个钱用,这些都是留着自己吃的。桃子一次熟透时比较多,乡里乡亲的,都会送给一些,大家尝尝。”

我的岳父、岳母就是这样,一向与人为善并乐于助人,与他人从没有发生过口角纷争。所以,我离开家乡后,孩子的中学时代,在这样的和睦环境中成长度过,我们也放心了许多,我们的这份感激的情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外公外婆,如今跟我们一样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虽然已有多年未见到故乡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但是一看见市场上正在销售的桃子,心中就会想起那支动听的歌儿。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我想:不变的是,每年的春天,故乡的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绽放着笑容,等待着远方的游子和那深情的向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故乡,

……

故土,挡不住的盼望心情随笔 第5篇

昨夜的一场雨

淋湿了梦中的那棵白杨

它就在故乡的村口

陪着母亲站成了等待的模样

母亲呼唤我乳名的声音

多年以后还在我的耳边回荡

可那缕被风吹皱的乡愁

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妥帖的安放

走过了千山万水

总是走不出对故乡的渴望

那一份深沉的爱呀

一直生长在我火热的胸膛

无数次想象着故乡此时的景象

天空高远,原野空旷

有云在跳舞,有风在歌唱

或许还有一场雪覆盖着故乡的脊梁

为故乡写的那首诗

已经在一页宣纸上泛黄

那一句句,一行行

却时常被滚烫的泪水灼伤

多想回到故乡

回到苍老的.母亲身旁

再喝一口灼喉的烈酒

再闻一闻那片黑土地的芳香

秋已深,夜已凉

蒹葭苍苍,露已成霜

漂泊的路上,我疲惫的脚步

踏碎了一地菊花的芬芳

深情凝望着故乡的方向

我的酒杯里已斟满了一盏月光

而月下那条而归乡的路

故土难离落叶归根散文散文随笔 第6篇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逝者安息,生者平安”。这也是殡葬主持人常说的一句话。今天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带着对已故同学母亲的怀念参加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遗体告别和下葬仪式。

同学的母亲信奉天主教,仪式全部都有教会的人主持,似懂非懂的一些说教,倒没有引起我的共鸣,而当他们唱起教会歌时,不知为什么眼里噙着泪花。好难受!他们忌讳亲人离别的哭泣和亲朋好友的落泪,认为那是对逝者的不尊重。遗体告别也不许向遗体三鞠躬,不放哀乐曲!尽管如此,我还是为同学的母亲逝去默默落泪,因为对老人家生活的磨难和晚年的孤独而同情怜悯!

老人养育三个儿子,丈夫英年早逝,一人把三个儿子抚养长大,并艰难地帮三个儿子成家立业。我的这个同学是家中老大,长兄如父,情同手足,他都做到最佳。他也是个大孝子,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不忘探望母亲,每周都给母亲煲鸡汤、鱼汤,陪母亲拉家常,母亲也对这个懂事的大儿子疼爱有加。同学的单位搬到了新城区,母亲未免多了一份牵挂!其实,我的这位同学身体也不太好,前几年做了一次大型手术。母亲患病以来,他分分秒秒都想陪在母亲身边,可他的工作限制了他的愿望。但他把照顾老母亲的任务安排合理,弟弟、弟媳都给排班。他和妻子双休日全包。因为老人患的胃癌晚期,再美味的`佳肴也难入口,再有效的偏方也没有回天之术。在老人去世前两个月还在外地为老人买了些说是很神奇的中药服用,不但没见效,反而加重了病情。昨晚,他流着泪对我们说:母亲一生勤俭持家,辛苦劳作,到了晚年却非常要强,不想给儿女添麻烦,自己独居。清贫一辈子!他还说:有很多遗憾啊!我说:你已经尽力了,母亲不会责怪你的!

落叶归根,故土难离。老母亲的骨灰当然要和她已故的亲人葬在一起。这是怎样的墓地?依山傍水,万种风情。近处青山绿水,远处鸟儿鸣叫,仙鹤飞起。我们都赞不绝口。对眼前的美景而欣慰!因为这就是我们老的美丽的风景。

年味在对故土的记忆里散文随笔 第7篇

年近了,可以听见她匆匆的脚步声了!

她走过春的妩媚,走过夏的炽烈;她走过秋的金黄,走过冬的寂冷……她正踏着零星的鞭炮声,一路走来。

我站在腊八那虚弱的阳光下,已看见了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影。

于是,在积雪的原野上,朦朦胧胧的暖意稀释了冷咧的寒风。

年来了!

年,应该是故乡那热热的炕头!

年,应该是故乡那飘过的炊烟!

年,应该是故乡那红红的对联!

年,应该是故乡那旋转的灯笼……

…………

年呵,在故乡小村水井的甘甜里;在故乡小村古榆的枝杈上,在故乡滚动繁忙的碾道里;在故乡极目眺望的山路上……

年呵,是母亲缝制的新衣;是母亲忙碌的锅台。年呵,是父亲斟满的酒怀;是父亲点着的烟斗……

年,是对故乡最温馨的回忆,是窗花,饺子,还有压岁钱的钢蹦……

年又来了。我却只能在这里望着故乡的方向,故乡的年味已是不可触及的味道!

小时候的过年,是掰着指头算了又算的日子。所有对于过年的记忆都充蕴着欢乐,竟然没有一丝的不快和z憾藏储进那年幼的内存。记得那时一过腊月初八,全家人都忙碌起来。杀猪宰羊,推米碾面,按照父亲的计划预备加工好一个正月的粮食。接着就是和邻居家一起做年馍馍。那时白发稀缺,母亲就在有限的白面里掺上黄米面,用这种面做出的油馍馍又香又甜。那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味道,可惜再也不会有那么香甜的味道,在故乡的老屋里荡漾着年的氛围,等着我去觅回幼年的欢乐。因为母亲慈祥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年的轮回里。没有母亲操心忙碌的年味,不会再有蠢蠢欲动从心里盼望的色彩了。

热炕头上的豆芽菜一柞长的时候,盼望已久的年三十就到了。四哥爬在桌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对联,在外地工作的二哥和五哥前几天就己经回来了,这会正和大哥一起说说笑笑地收拾着院子,把积雪和鸡圈羊圈里的垃圾都用小推车推到大门外。三哥把一个冬天打下的野味尽数拿了出来,在木头墩子上用刀剁成小块,装在大盆里用清水泡上,端进灶房里准备让准备年饭的嫂子们一会炖炒。父亲清洗着闲放了一年的酒壶和酒杯,他洗的很认真也很干净,连一丁点污垢都不会让留下。一年一次好不容易的团圆饭,在父亲的心里被看的很重。姐姐把剪好的窗花贴在每一格因该贴的窗户纸上,每一幅窗花都精致的栩栩如生。春天渐显渐近的笑脸,正是在这一幅幅如诗一般的图画里调皮的浮F着。

我和弟弟拿了鞭炮在外面放着玩。“噼里啪啦”的小鞭,还有二踢脚那“砰――啪”好像能响彻天际的动静,让跟着我们玩的侄儿在每一声鞭炮响后,都欢快的蹦跳着欢呼。那顶小红皮帽子,也不知在欢乐的跳跃中掉在了地上几回。

兴奋,最大限度的兴奋,在尽情的展现着庄户人家孩子在过年时候的无忧无虑。

灶房里香味四溢,案板上叮叮咚咚的声音告诉我们丰盛的过年大宴己经快上桌了。在母亲走出灶房笑着让放一长毂夼诘氖焙颍嫂子们已经端着盛满美味的盘子,穿梭在灶房和堂屋之间。侄儿已经跑到堂屋,吵嚷要先尝一口菜了。

那个时候有点羡慕,侄儿在大人面前总是那么理直气壮。

一串鞭炮炸响了喜庆的声音。在这美妙的声音里,我和弟弟全年唯一一次可以坐在八仙桌旁边,规规矩矩和父亲还有哥哥们在一起吃饭。

母亲和嫂子们还有姐姐围坐在炕上的矮桌边,那本来也是我平常吃饭的地方。父亲在家里陪来客吃饭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是绝不敢前去打搅的,自觉听母亲的安排,在炕上和家里的女人们一起吃。一来二去,感觉和嫂子姐姐们在一起比较自由,没人嫌你吃饭时说话,也没人指点你在菜盘里不能乱翻。可能是小孩子不愿受约束的因素吧,有了嫂子和姐姐们的宽容,我也就不上大饭桌上了。

只有过年的这一顿饭例外,因为是男人的缘故吧,所以我必须在这八仙桌边拘H的落座。恭敬地看着父亲在祖先的牌位前焚香揖拜。祭拜完了,父亲回来坐在上首,哥哥们便开始给父亲敬酒。这一天父亲的态度很和@,没有了往日那严肃的表情,父亲笑呵呵的一杯一杯的喝过,那种满足自信的神态,仿佛在骋着生活带给他的美好和惬意。

我匆匆给父亲敬过酒,剩着哥哥们相互碰杯的时候,就悄悄溜下凳子跑到炕上了,挤坐在嫂子和姐姐们的中间。嗨,这是多么自由自在的地方呀。二嫂悄悄笑着逗我:“你今天应该在那边吃,这儿是女人席,你不能坐这儿。”“谁说?”我翻翻白眼,笑嘻嘻地端起一碗饭,旁若无人的吃起来……

年,在安祥和睦的气氛里过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幼年的新年,年年如斯……

时光匆匆,四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了。而故乡的年味却愈来愈遥远了,遥远的如同梦中的雾影。醒来时,只剩下记忆里那一面热热的土炕,那一缕馨香的炊烟……

母亲让我燃放一长煨”奘钡男θ莺恰…

父亲仔细擦洗酒具时认真的神态呵……

哥哥们捏着我鼻子灌我一小口酒时的笑声呵……

老屋,窗花,火炉,祭祖的梵香呵……

这些在我心里发酵很久的年味,它们只会沉淀在记忆的深处,让我恋乡的情感,贪婪的去品尝。

年,近了。故乡,却远了……

编辑点评:

上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总结下一篇:微博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