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2024-07-23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精选15篇)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第1篇

河南的民风民俗可谓是色彩浓郁,丰富独特。

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淮阳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中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卫辉市奇特的民居和祭坟俗与神话般的盘古庙会;祭龙辟虫的龙抬头,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或“青龙节“;开封盘鼓,“击之如雷,动之如涛”是开封盘鼓的特点,但它更多让人体会到中

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来。还有消灾防疫的端午节。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群英荟萃的马街书会,濮阳杂技、南阳烙画……

从这些民间色彩浓郁的民风民俗中,我们看到了河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和丰富生动。是它们,充实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河南文化的具体体现。

河南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历史底蕴;五彩斑斓,丰富生动的艺术内涵;古乡古韵,悠久绵长的文学价值,为中华大地塑造了最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将这美丽的文化传承下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第2篇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第3篇

关键词:用心写作,观察感知,多阅读多思考

教学中我常常发现, 学生中作文程度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稚嫩之作中, 总有那么一些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他们那鲜活的语言, 细致的观察, 敏锐的眼力, 令老师感到“后生可畏”。

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 完全源于他们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日常生活中注意多看、多读。看多了, 胸有成竹, 信手拈来;读多了, 下笔有神, 洋洋洒洒, 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 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 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 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 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用心作文的习惯

我把学生的作文分成两类:用心作的文和用脑作的文。目前, 在同学的作文中, 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 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 事是假的, 观点是强加的, 感情是浮泛的, 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 即便有些同学, 作文功底煞是了得, 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 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 这就是用脑作文, 因此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读者。只有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写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 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才能成为上乘之作。

比如, 前不久我校举行的以《往事》为题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中, 教师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把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难忘之事写得感人至深。其中一个老师在回忆她的小学生活时, 提到因为穷全班同学互相下座借橡皮, 有这样一个片段, “然而, 事情并非如愿以偿, 我们的秘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 我已记不起老师发怒的情景, 梅怎样被迫离开教室, 我努力把这些忘掉, 但我忘不掉梅银铃般充斥沙滩的笑声, 忘不掉梅离开教室时嘤嘤的哭泣。这一哭一笑永远留在了我十一岁的课堂, 留在了我以后所有的日月。它们仿佛是一场冬雨浸润了我的心, 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无奈和心酸”。可见, 文章贵在真情, 要写好文章, 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 肯吐心声, 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 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 一味地说套话, 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 其实, 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 不论高下, 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 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 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有的同学提笔作文, 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而有的同学则眉头紧锁, “望题兴叹”, 究其原因, 就是能否具有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大自然的周而复始, 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变都是我们的信息资源库。同时, 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 长流不息。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 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只有热爱生活, 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 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假恶丑;积累生活, 思考生活, 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 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 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 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 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 多作读书笔记, 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 都记录下来, 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 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跳出来供你应用, 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技巧, 都需要反复历练, 写作也一样, 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 就难奏效, 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 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 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 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 在写作时, 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 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 定什么样的主题, 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 这样, 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第4篇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关注在里面。”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我教学生写《母爱》,先是布置学生作业,到家里为妈妈做一件事,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份亲情,然后在课堂上回味这一过程,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叙述感人的情节。倾听的同学无不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书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学生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的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學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储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草稿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交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作文:家乡的风俗习惯 第5篇

春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祝这欢乐而又漂亮的春节呢?

腊月二十四是大家公认的扫房日,扫房日就是打扫我们的房间,这一天人们都在辛苦的整理房间。

腊月三十一日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那天是除夕,除夕是春节的前一天,人们都在贴春联、挂灯笼。到了夜里,小孩子们在外面放鞭炮,而大人们有的和小孩子们一起玩,有的在家看春节晚会。大家还要吃团圆饭,团圆饭里有饺子,饺子里面包着硬币,吃到硬币的人,整整一年都有福气,不会出事。

到了正月初一,人们都去拜年,小孩子们只要叫一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就会有人给他们发红包。到了下午,就没事干了,就可以出去逛超市,玩。唉,对了,拜年还要送饺子,虽然我们家也送,可是至今我都不知道送饺子有什么含义。

到了正月初六,家家户户都开始营业了。很少有大人在家里,而小孩子们大部分会聚在一起玩游戏。

到了元旦那天,人们都跑到街上去看龙灯,街上非常热闹。街上有耍龙灯的、有敲鼓的、还有打锣的。不管干什么的都有,而在买东西的人家,都会在店门口放上一挂鞭炮,让耍龙灯的去他们家门口耍,还给他们买糖、买烟,为的就是让生意更红火些。

正月十九慢慢到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该干什么的干什么;小孩子们都去上学,慢慢就恢复到原来宁静的样子。

篇二:家乡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十堰也有许多传统风俗,我最感兴趣的是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全家围在一起吃过团年饭后,就开始守岁了。我们先在房门上贴上倒着的“福”字,再换上新衣服到院子里发花炮,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五彩缤纷的花炮把天空装扮得格外美丽,我想:“年”早就被吓得永远也不敢出来了。然后,我们全家围在一起边聊天边吃零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晚我可以放开肚子吃零食妈妈也不会说我,也不会催我去睡觉。快到十二点,听到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我跟爸爸就到院子里点燃一长串红红的鞭炮。最后,回到屋里,妈妈已经煮好了胖乎乎的饺子,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除夕的“福”字,除夕的花炮,除夕的饺子……都是那么有趣,我爱家乡有趣的风俗习惯。

篇三:家乡的风俗习惯

不好意思哦,大家。我昨天有事情去了,没有时间写博客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家乡集会的高峰期。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都是我们村里集会的开始。从三月初一到初四的集会!从初二开始唱戏,一共有三天唱戏的时间。当然不光光是唱戏那么简单,还有集会,马路两边都是摆地摊的。有卖衣服的,鞋子的。还有一些是专门赚小孩子钱的,像一些油炸的东西啦,玩具啦。五花八门的东西全出来了。为了这几天的集会,一些做生意的人是起早贪黑的去站个好地方。这些做生意的想破了脑袋都是为了这几天的集会。

今年的集会我感觉和往年很不一样,往年的时候,听到说家里面有集会就高兴的不得了了,最近几年似乎没有了那种激情。对像这样的集会也不怎么感兴趣了。但是今年我感觉还是蛮不一样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感觉到了往年没有过的兴奋,也许是今年的朋友多了吧。今年我那些往年不回来参加集会的朋友都回来了。以前我们都在外地上学,没时间回家玩。但是今年我们大部分都毕业了,工作了。向老板请个假就可以回家痛痛快快的玩玩了。还是像这种家里的集会最好了,逢年过节嘛?大家都有着自己的事情,像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少的,人多才好玩嘛!人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聚集这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啊?以后大家可能都要忙于自己的事业了,那么像这样的机会就更少了。

这是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幸福!

篇四:家乡的风俗习惯

过去的家乡有一个习俗,每逢“立秋”这天,就要吃肉、吃鱼,名曰:“贴秋膘”。

立秋这个节气,正好在“三伏”当中,正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候。立秋之后,就只有末伏了,其意就是说暑热就将要过去。家乡有一句谚语“立秋十天懒过河”,也正式印证了出伏后的凉爽。

在暑热当中,人们的饮食受到影响,身体有些消瘦。要把天热厌食而掉的膘,吃些鱼肉重新补回来,这就叫“贴秋膘”。每当立秋的前一天,人们都要到集上买一些鸡鸭鱼肉,到立秋这天,吃上一顿。这时,正是瓜果梨桃的成熟时期,同时也要买一些回来,大家共同品。

在邻里之间,话语之间顺便都要问一句,你家“贴秋膘”了吗?

篇五:家乡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我们也开始认真的学习了。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第6篇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第7篇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简述中学作文教学的习惯 第8篇

一、留心观察认识生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胸中无物, 在写作文的时候必然没有什么可写。要想解决这种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观察的良好习惯。即让学生随时观察, 还要仔细观察, 不要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因为生活才是写作的真正源泉, 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这些素材的获取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去捕捉, 去认识并为写作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练习写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今后服务于生活, 应用于将来的生活。一切都决定了进行写作的材料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寻找。综上所述, 教师应该做引导初中生的引路人, 让学生留心生活并观察生活, 养成仔细观察并认识生活的良好习惯, 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和生活时时刻刻捆绑到一起。这样做才能在写作的时候得心应手, 生活中的素材也会信手拈来, 并且得以灵活应用, 轻松自如地驾驭作文。

二、经常进行阅读

目前, 初中生在写作的时候犯一个通病, 那就是心中有很多要说的话, 但是提起笔这些话就写不出来, 恰如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这是学生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 很多学生还跟我屡次提到这一难题, 他们十分揪心, 也很着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技巧不熟练, 在组织文章和布局谋篇的时候打折扣。第二方面是语言不丰富, 在表情达意行文造句时理屈词穷。解决这些问题, 最奏效的一点使学生必须养成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 写作水平的高低跟阅读的质量密不可分。学生只有把阅读量提上去, 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用心借鉴, 尤其是那些名篇以及技巧性强的篇目, 更要拿出来重点阅读, 以便从中积累写作技巧, 提炼作文语言, 丰富写作经验, 从而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到新的档次, 更上一层楼。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

三、养成经常动笔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告知学生不要心存侥幸, 一味指望写作文的时候, 或者考试的时候发挥灵感一气呵成, 这些想法很幼稚。作文离不开平时的勤于动笔, 否则写起作文就会难产。这也是许多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懒于动笔只能让写作文越来越被动, 难怪这些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就是换做其他的任何事情, 熟能生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依赖于反复实践和练习。写文章同样也不能例外, 要想写好作文, 只依靠作文课上有限的练习, 远远不够的。课堂作文时间有限, 一学期也就那么几节课, 如果把写作文局限在课堂上, 这样做就大错特错。真正的训练应该是大量地进行写作实践, 也不要把写作文局限在系统学习, 运用教材基础知识这一层次。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把写作融入生活, 把作文练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 勤于观察, 仔细观察, 并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 随时拿起笔都要写下来。只有养成经常动笔的良好习惯才能让自己的水平得到真正锻炼, 写作的功底才会更加扎实。

四、先想清楚然后动笔

有些学生写作文时表现得非常痛苦, 又是皱眉头、咬笔杆, 又是抓头发, 唉声叹气, 皱眉苦脸, 好像挤牙膏一样, 想一句写一句。这部分学生也不是没有材料可写, 而是只能写一两段, 下边就不知怎样进行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动笔前没有想清楚, 以至于在写作过程中断断续续, 前后不连贯, 要讲究胸有成竹。作文同样要胸有成篇, 写几个自然段, 每个段落是什么意思, 怎样开头怎样收尾, 运用什么技巧, 表达什么意思, 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提前心中有数。如果仅仅想到了要写作材料, 但没有经过加工酝酿就盲目下笔, 这种仓促的做法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不成功。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动笔之前必须先想清楚, 本次所写文章要围绕什么中心, 然后选取哪些材料,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顺序要分明;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详略要得当;如何开头怎样结尾, 首尾要精彩。只有把这几个问题落实好了, 那么动笔写作才能一气呵成, 充其量也就是把头脑中的作文用语言为载体摘录到本子上的一个过程。如果经常像这样做, 形成良好习惯, 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的时候前言不搭后语, 不再尴尬, 收获了成功, 收获了希望。

五、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有两种毛病比较突出:语言毛病之一是初中生喜欢用大量的华丽词藻堆砌在一起, 大加粉饰, 把本来不该形容的内容多形容, 不该比喻的地方作比喻, 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 像八股文一样有一种酸气, 让人读了很不舒服。通病之二就是表达一个意思本来用一两句话就能完成, 结果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 写得越多反而越不明白, 就像迷魂汤, 头绪不清楚, 让人读起来不知其所言。其实,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 它是表达意思的载体, 作者要想把意思传达给读者, 就要靠语言这一工具。一篇作文的好坏最终都要以语言说了算, 所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就格外重要。初中生虽然积累了很多词语, 但是简明却是一个永恒的追求, 写文章的言辞要言简意赅。叶圣陶曾经这样说:“作文要经济, 如同人们花钱一样, 该花钱的地方不要吝啬, 该省钱的地方一点也不要浪费。”其次, 要朴实真切, 写文章就是用笔来说话, 要真切、要自然, 不要搞得像演节目一样哗众取宠, 华而不实, 应讲究真善美, 杜绝假大空。

作文选编:韩国的饮食风俗 第9篇

吃饭时,把饭菜和汤摆在餐桌上。饭和汤每人一碗,饭放在左边,汤放在右边,在汤和饭中间放筷子和勺子,这时要注意:因为我们拜祭的时候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筷子放在左边,表示吃饭的人本是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平常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把筷子放在右边,勺子放在左边。可是我在家里不注意也不讲究这些,想起来,不知我在吃饭的时候做过多少次死鬼了。

在很久以前,按照我国的习俗,女人跟男人是不能在一起吃饭的。还总要把好的菜放在男人那边,让男人尽情享用。可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吃饭的时候,首先,我们常常说一句感谢做饭人的话,就开始吃饭了,大人先开始吃,等大人拿了筷子或勺子,我们也就开始吃了。吃饭时不能出难听的声音,如果嘴里有很多饭菜,就不要说话,吃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当大人们把筷子拿到一种菜的碗边时,你就得等他夹完菜,再去夹那道菜吃。吃完饭了要再说一次感谢的话。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第10篇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个特别的风俗——吃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妈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没有人来咱家啊?”临近傍晚我就开始叫嚷。“吃七样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妈妈站在灶前,低头忙着自己的。“嗯?是吗?那七样羹是由什么组成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妈咪。“这个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兰七样菜组成的。来历嘛,相传,宋朝有一个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贬江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去到了一个偏僻荒野,那时他饿得头晕眼花,随手摘了七样菜,煮了吃掉,后来他复职高升,回忆起这天,便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这七样菜,也就是七样羹。还有一首相关歌谣呢,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妈咪洗着菜,笑着说:“哦,那什么时候可以吃?”“一会儿。”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也在小声地唱着歌谣……啊,什么时候可以见见它的真面目啊……这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睁眼,是被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叫”醒的,我望着叫唤的肚子,飞奔去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样羹美如画,七样菜周围的淡青色汤汁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块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气包裹着我,像是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坏这道菜,但最终还是夹起一块,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绽开,这鲜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头,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吃饱之后,我抬头,看见父母对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欢吧?”我才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家乡的风俗习惯六年级作文 第11篇

就单单来说这里的美食吧,样式多的数不清。光是这里最普通的土豆,就有非常多吃法这里的土豆最好吃的要数大九湖的。那里的环境适合种植土豆,家常一点的做法有煎土豆、炖土豆、炒一盘酸辣土豆片、土豆丝、更不用说烤土豆做出来的那个味了,真是美极了。

还有这里人喜欢吃腊肉,也很会做,每家的做法不同。但是,根据自家口味不同,做出来的风味也不一样。有的人家喜欢做腊肉,家里一年四季想吃就有。最常吃的就是炖腊肉了,放海带是一个味儿,炖竹笋放土豆就又是另一个味道了,还有炖冬瓜玉米的等等。如果要炒着吃的话,用蒜苔或者是这里被称为“酱豆子”的炒味道就更不一样了,那真是色香味俱全,隔老远就闻到香喷喷的腊肉味了。

这里的板栗也与别处的有所不同,这里的板栗小,长的精致,一口咬下去很甜很脆,不管哪里办事过节,总会撞上一盘拿出来招待给客人。来到神农架的人总会对它恋恋不忘,不管路途在遥远总要捎带点回去。这里的板栗也是可以炖着吃的、蒸着吃的,只要吃上一口,你就会停不下嘴。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第12篇

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寓意着团圆美满之意。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小村的时候,家家户户把所有房间的电灯都点亮了,甚至仓房、牛棚、牛圈也都灯火通明,但最显眼的还是家家门前悬挂的大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

最令我难忘和期盼的是元宵节的晚上放烟花的场面,非常震撼、令人销魂。当听到“哧”“嗖”“彭”“啪”声想起的时候,人们都跑到院子里,“快看,烟花!”我不禁兴奋的喊出声来。紧接着,“劈啪声”作响,无数的烟花飞向天空,震耳欲聋,并且把周围映得通明。“好美呀,天女散花!”“看,降落伞!”“哎呀,孔雀开屏!”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各种姿态的烟花不断地在空中绽放,令人拍案叫绝。我陶醉在五彩缤纷的烟花中,忘记了寒冷。

浅谈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 第13篇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作文贵在真, 真心、真话、真情, 作文的含金量就在一个真字。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 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 没有丝毫的隐瞒, 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例如, 笔者布置了作文《温暖》, 先是让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 准备从这些写作能手中发现几篇佳作, 然而事与愿违, 我发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最终, 最打动人的作文出自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 舅舅姨妈倾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 此文写得令人动容。可见, 文章贵在真情, 要写好文章, 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 肯吐心声, 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 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作文是要靠积累的, 没有积累是写不好文章的。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 说是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 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 大至世界和社会, 小至学校和家庭, 叩击我们心弦, 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 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中就有很多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 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 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牢于读书, 逸于作文”, 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 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善。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第14篇

关键词:作文修改;学生参与修改;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67-1

主动参与性修改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序”,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改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

1.教师的观念转变。我们知道,大多教者在思想上重指导轻批改。原因是担心学生受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限制,总想越俎代疱,提供给学生一个模式。比如文章如何审题,如何取材、构思,如何使立意不落入俗套、要有创新,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等。不可否认,适当的技能训练于学生是有益处。但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客观到主观、主观到客观的过程。教师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去表达。否则同一模式下的文章又如何能突显学生的个性,又如何能创新。这样也就不免千人一面了。再者,教者用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要求学生,动辄刀砍斧削,批得“体无完肤”,改得满纸通红,挫伤了学生写作积极性。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的观念,变以教师为主的批改作文的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修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修改作文的主人。这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确立,对学生主动接受作文并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2.学生思想的重视。“作文难,修改作文更难。”这是学生的心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没有低头,题海战术没有远离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在题库里疲于奔命。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的题目,学生几乎是一遍做过,很少有同学去思考第二种解题的方法,更不用说第三、四种方法。这一种惯性思维在学生习作上也遭受同样的待遇。加上时间紧迫,为了及时交差,学生往往不习惯也不想有其它的修改过程。学生早已也习惯了自己作文教师改的模式。即使本子发回后,也不会去关心被修改的地方,这样更谈不上自己去修改。没有尝到修改作文成功的喜悦,没有领悟前人文章的千锤百炼,加上骨子里边的惰性,作文修改与学生很难有缘。所以学生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教师应不断反复地强调修改的意义,改变其思想,使他们真正重视起来。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具体内容

1.深化主题,改高立意。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正是因为有了主题的存在,才使得文章有了意义。如果文章主题抓得不准,挖掘不深,表达不清的话,就需要加工提炼。当然,我们不提倡将立意盲目拔高,但必要的健康向上还是要的,因为,我们写的东西是会影响别人的。

2.取舍材料,调整结构。文章的观点与材料必须要统一,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表现观点,如果文章只有观点而没有材料,或是有材料而不能证明观点,那样就要进行修改。对于材料的取舍的要求,一是必须能够证明观点,二是新颖典型有代表性。围绕这个要求合理取舍材料。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段落层次的安排、过渡照应的设计、开头结尾的处理等。调整结构就是把作文中段落层次不明、过渡照应不好、开头结尾不理想的地方加以改正。如果我们肯花点功夫,为自己的作文寻找一种最最合适的表现形式,那么无疑,再平凡的作文也会在新鲜中闪光。

3.推敲文字,锤炼语言。语言文字是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要想语言文字能够准确、完美地表达思想内容,就得进行语言文字的推敲。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都要舍得进行删、改、调、换、补。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曾经要求他的学生,“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使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由此看来,文字的推敲是多么重要。

三、明确作文评改方法

1.教师示范评改。教师以典型文章集体评改示范,具体指导如何评改作文——教给评改方法。强调“一作一得”,即抓住每次习作的训练要求,一篇作文训练一个重点。学生写完后,教师先将学生作文浏览一遍,选取两到三篇有代表性的,有时当堂朗读,有时印发给学生,有时在多媒体教室打在屏幕上。先放手让学生评改,教师针对本次习作要求、重点,结合学生作文的具体评述,适时点拨,提出修改意见,示范评改。

2.学生自我评改。学生参照老师的示范评改,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按照老师制定的评分细则,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3.学生相互评改。学生互评互改一般在课内进行。一般以六人为一组,设一组长,负责本组作文的收发、检查、督促和汇总工作。组内成员体现出不同层次,以利于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语文课代表协助老师将学生作文每组六份发到小组长手里,改前教师简明扼要地进行本次作文的评改指导,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评改细则,学生相互评讲、批改,最后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评后再改。教师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评通读全文,进一步提高自主性评改作文的质量。一方面结合批语,认识本次习作的得与失;另一方面结合教师讲解,弄清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和修辞等方面的不足,并一一修改。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第15篇

在我的家乡,每逢元宵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在我们这里也有人管它叫汤圆。我们家的汤圆可是妈妈亲手做的,看着那圆滚滚、白糯糯的样子,就足够你吞三口以上的唾沫了,更何况是刚煮熟出锅的汤圆,热乎乎,胖乎乎、圆溜溜,晶莹透明,就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脸,有时还会有几个调皮地咧着嘴巴,冲着你笑,笑得里面的芝麻馅、花生馅都流淌出来了,趴上前去闻一闻,顿时,一股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用调羹舀起一个放入嘴里,甜滋滋,软绵绵的,唇齿留香,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最重要的是还有妈妈的味道呢!听妈妈讲,汤圆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圆”象征着人们对家人团圆,生活圆满的期盼。

到了晚上,我们还要看花灯。这天晚上家家悬灯结彩,户户欢声笑语,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处处挂满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除了家里的灯,大街上的花灯就更多了啊!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那漂亮的荷花灯,粉红粉红的花瓣,上面还写着“祝人们元宵节快乐”的祝福语;那走马灯,上面印着《水浒传》的人物,在人们的面前转呀转的;那孔雀灯,它的头上有三根红色的羽毛,一对蓝色的凤眼闪闪发亮,尖尖的黄嘴,细长的绿脖子,它展开的尾巴像仙女手中的彩扇,五光十色,非常美丽!它可神气了,昂着头,挺着胸,像在说“我美吧!”人们纷纷拿起相机把它拍了下来;还有那“嫦娥奔月”灯也很好看,美丽的嫦娥一手托着白色的玉兔,一手托着粉色的荷花,它的背后有一轮黄色的圆月,脚下踩着彩云搭的桥,桥旁边有一棵绿色的桂花树,在灯光照耀下显得更绿了;还有还有

灯多,看花灯的人也多。马路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白天的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还看不见人流的末尾。人们边赏花灯边猜灯谜,兴致盎然。你看,这盏灯上写着“一双长耳朵,眼睛红又红,不吃肉和鱼,吃菜和胡萝人”打一动物。谜底是“兔子”!你猜对了吗?

我特别好奇,为什么元宵节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关于元宵节闹花灯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降落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后震怒,于是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聪明的人们想出一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骗过了天帝,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从此元宵节闹花灯便成了一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看完花灯,我们又来广场观看礼花。只见深蓝的天空中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明月打扮得无比美丽。

上一篇:2020年办公室文员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下一篇:乡村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