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桂花雨范文

2024-05-13

人教版桂花雨范文(精选9篇)

人教版桂花雨 第1篇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3、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桂花图朗读录音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桂花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7、桂花雨)

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谈一谈你对它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听录音朗读全文,感受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然后再仔细读一读。

③精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重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

2、出示屏幕插图,配音朗读

提问: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段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哪些语句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生:他读的没感情。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要学会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者:迫不及待盼望

一起摇

妈妈:沉着赶紧

师: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这一段,再演读。再全班演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生闭目感“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满头满身都是”。

5、屏幕出示重点句

体会“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

师:你怎样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望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这一词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词语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作者赏完花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这个词。

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一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了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是“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香气里。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来杭州的桂花树要比家乡院子里的乡。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这么说的。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花香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的。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因为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三、展示学习成果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情绪很高,收获一定很不少,请把你们背会的句段背给大家听一听。

四、全课小结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人教版桂花雨 第2篇

今天我要说的是《桂花雨》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在本文中,就是从缤纷、芳香的桂花雨中读出浓浓的思乡情来。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得始终是“桂花”, “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主线。这“香”贯穿文本,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若是一个场景,一个片断的教学,则教学过程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因此本课我便由“香”字入手,引导学生寻“香”悟“情”,开展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几个关键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一是文中的两处“浸”字,第一处,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思的感觉。第二处的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平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二是第三自然段体验“摇花乐”部分,“摇花乐”的体验是可以传染给正在学习着的孩子的,因为这种快乐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有过体验,学生预习时很容易找到这种“快乐”。教学中,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到在阵阵芳香扑鼻的桂花雨中作者的快乐,体会到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学习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为课后仿照“摇花乐”片段,以“ⅹⅹ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在于理解第五自然段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对于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这么多年何以还能记得母亲的这句话……”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不会有深思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地思念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再加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出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更深层的意蕴来。最后补充作者资料由母亲之情引申到作者之情。

人教版桂花雨 第3篇

一、单元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虽然都入选了《桂花雨》, 却将其放在了不同的年级段和不同的单元。《桂花雨》入选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同单元的文章都是写景的散文, 单元主题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 该单元的课文都蕴含着美育因素。所以, 删去了原文关于故乡和杭州的描写, 只在课文最后两段写到:“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 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每到这时, 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愁。《桂花雨》入选在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单元专题是月是故乡明。所以人教版保留了对故乡的描写和中学到杭州的语句, 更有利于单元专题的诠释。

二、插图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插图都用了“摇桂花”。人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妈妈, 背景是农家的屋舍和家禽。女孩和妈妈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抱着桂花树摇呀摇呀。图片很形象, 能让学生体会琦君童年摇花之乐。苏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父亲, 同样是农家的装扮, 仿佛也闻到了那淡淡的桂花香。除了“摇花乐”的插图, 人教版还有一个男孩模样的孩童在拾桂花, 虽然很有童趣, 但似乎与文章主题不符。苏教版则是用半透明的图片, 整页整页的“下”着“桂花雨”, 桂花的花瓣在书页中纷纷扬扬, 书本似乎浸在桂花的香味中, 很有情境性。

三、文本的删改

(一) 母心和童心的诠释。

虽然对原文的删改不同, 但都抓住了“摇花乐”, 抓住了作者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 抓住了琦君散文母心和童心的主题。琦君曾说过:“我就只会写自己: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 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尽管在写自己, 却仍觉得在写和我同时成长、同时受苦受难、同时努力奋斗的所有的朋友们。因此我也就没有放弃这支写自己的笔。”所以儿童读起琦君的文字会很亲切, 很好懂。

人教版这样描写母亲:故乡靠海, 八月是台风的季节。桂花一开, 母亲就开始担心:“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 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 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了阴云, 就知道要来台风了, 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苏教版这样描写母亲: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 云脚长毛, 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母亲洗净双手, 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盆中。虽然只是短短几句却勾勒出具有传统美德、慈悲善良、勤劳朴实的母亲。童心的诠释, 两个版本都描写了摇桂花的场面, 读者仿佛看见了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摇着桂花树, 看见了那一阵阵金色的桂花雨纷纷飘落, 也仿佛听见了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二) 佛心的删改。

琦君散文另一大特点就是佛心。由于琦君的父母亲和启蒙老师都是佛教徒, 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 琦君自能深得个中三味。原文这样写道:母亲洗净双手, 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可能考虑到佛堂供奉的场景与儿童不合, 两个版本都对其进行了删改。琦君曾述说自己对佛心的体悟:“我并不明白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的深奥佛理, 但觉一颗无争、无怨、无尤的心, 就是佛心啊。”琦君的“佛心”更多的是乐善、行善。我觉得课文完全没有必要避免这个场景, 佛文化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契机。

四、教学建议

虽然这篇课文在两个版本中的年级不同、文本不同、专题不同, 但教师要具有文本解读的能力,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领略琦君文字平易而有诗意的特征, 感受琦君文字中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画面设置情境, 抓住“摇花乐”这一场景, 通过多种形式, 如朗诵、表演等帮助学生想象画面, 理解情感, 进入情境, 想象自己就是儿时的琦君。抓住关键字词和句子。如:“浸”——感受桂花之香;“缠”——摇桂花给琦君的童年带来了多大的欢乐;“赶紧叫人提前摇桂花”——理解母亲的形象, 品读母亲摇桂花和作者摇桂花的两种心理状态。“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理解作者借母亲之口表达思乡之情。琦君说:“一直只以一颗单纯的心, 从事写作, 从来没有试着去探讨生命的价值, 文学的使命。也不去烦心迎合什么潮流, 或刻意为自己建立起什么风格。我只是诚诚恳恳地、兢兢业业地写我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这样的文字更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思考。琦君正是这样始终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写作, 无物质之累、也无精神之累, 所以《桂花雨》才能折射出如孩童般纯美的心田, 体现她审美人生的心态和情趣。

五、文本延伸——体悟琦君散文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 而应该多多了解文本背后的作者。教师只有多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琦君散文所呈现的主题与内涵, 都与琦君的成长经历、生活体悟、创作理念息息相关, 所以琦君散文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琦君散文情感丰富。琦君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 不得不写时才写……我若能不再哭, 不再笑,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 这怎么可能呢?”琦君真挚的情感流露在她的行为、她的思想、她的文章上, 也就是这样真诚的琦君才能让我们读她的文章跟着哭、跟着笑。孩子的心是善良的, 是易感的, 读琦君散文能很容易感受到那一份真诚而受其感动。

琦君的散文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 而应该通过一篇课文, 让孩子热爱上这样的文字, 让孩子课后去更多地阅读。

(责任编辑:龙贤东)

《桂花雨》指瑕 第4篇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用情深意浓的笔调,写下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许多版本的教材将这篇文章稍作删改后作为课文。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看,这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小语课文,笔者认为还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打磨。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文稿为本试举几例,请方家指正:

第一自然段: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这句中,“笨笨拙拙”的主语不够明确,理解为桂花笨笨拙拙,固然符合上下文文意,但理解为梅花笨笨拙拙也不能说错。网上有多个版本的《桂花雨》,查阅发现,有一个版本的是这样表述的:“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样的表述显得更加清楚。而且,“梅花”改为“梅树”也更加确切。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这句中“从绿叶丛里”改为“在绿叶丛里”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从”字在这里是作为介词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作为介词的“从”字:表示“拿……做起点”。显然,这里没有拿“绿叶丛”做起点的意思。在有些地区的方言中 “从”和“在”常常分得不清,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提供标准的范例。另外,这句中“得”的含义只能解释为“需要”,句子的意思是“开花季节,也需要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样的表述给人以语意不完整的感觉,读者不知道为什么需要找细花。如果改成:“开花季节,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细花。”就避免了上述语病。不过还是不令人满意,熟悉桂花的人都知道,茂盛的桂花树,无论是金桂、银桂还是丹桂,那花簇都是十分显眼的。从文章的上下文看,作者描写的是金桂,秋九八月,金桂盛开时,在绿叶的衬托下,满树金灿灿的,实在是用不着“仔细地”去找的。因此,这一段内容删去也罢。

第二自然段:

“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这句话中的“湿漉漉”只是针对前面的“风雨吹打下来”而言,而开过谢落的桂花不一定是“湿漉漉”的。因此,“尤其”这一连词在这里使用不当。“谢落在泥土里”的说法也不够确切,改为“谢落在地上”更好。因此,这句话最好改成这样:“如任它开过谢落在地上,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香味就差多了。”

第三自然段: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这句话让人觉得后面还有什么要表达。查阅另外的一些版本,发现有这样表述的:“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这样的表述,母亲干什么,父亲干什么,说的清清楚楚,没有含混不清的感觉。

第四自然段: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这两句话有一个常识性错误:桂花如果“晒几天太阳”的话,香味儿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没有一点香味。人们存贮桂花一般都是采用阴干的办法,或者用盐、白糖腌过存贮。笔者揣测:作者本人也许没有亲手存贮过桂花,所以想当然地让桂花“晒上好几天太阳”。但是后面她又说“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真不知道她捧的是干花还是鲜花。如果是鲜花,不是每个时节都有,很难做到“总要”;如果是干花,晒过几天太阳的干花还能让母亲觉得“外地的桂花香”吗?

人教版桂花雨 第5篇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④点击课件,电视屏幕上出现“我”帮母亲摇桂花时的情景,使学生也感受其中的乐趣。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人教版桂花雨 第6篇

【教学目标】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1、师谈话:同学们,老师发现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非常有趣,如:抓螃蟹、钓鱼,做游戏、打乒乓……回忆起来真是一种享受!你有吗?想和大家分享吗?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谁先来?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就是(出示,齐读)桂花雨

3、题目质疑: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拿出来)问:“这是什么?” 说到桂花,大家都很熟悉。可是,说到题目中的桂花雨,你了解吗?那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桂花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桂花雨?……)

二、交流预习收获:

过渡:你的问题提的真好,这枝桂花就送给你了。

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可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拦路虎。昨天,大家已经回去预习了,老师想看看你们的预习水平,有信心吗?

1、字词音形义(出示生字新词读、理解交流)

(1)仔细 左右 尤其 吩咐 帮忙 口占一绝 拣去小叶 糕饼(2)搓桂花 桂花卤 沉浸桂花香中 姿态笨笨拙拙 即时口占一绝

檀香炉烟袅袅

天空阴云密布 湿漉漉的泥土 茂密的叶子 和在茶叶中泡茶

(3)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交流读书情况

我们已经解决了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件什么事情?“桂花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学生快速阅读,师巡视指导。

怎么样?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呢?(指名读,听读讲名听读要求)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桂花雨是怎么形成的?

5.那么,究竟是怎样来摇桂花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和著名作家琦君共同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1、(出示第三节)

师示范读。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我怎么摇桂花的;我摇桂花时的情景;我摇桂花时高兴的心情。)回答的真好,这枝桂花也送给你了!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到了感情。2﹑那么谁能找出我心情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

交流:出示句子①“这下,我可乐了”④

说说作者乐的原因。(指名说,出示第1句)(板书:是件大事)母子二人的对话让你明白到了什么?(板书:迫不及待)应该怎么读这段话呢?(指名读)我这么乐的原因还有什么呢?(生回答,出示第二句)

理解“云脚长毛”。母亲为了花开足一些,不让我去“摇桂花”为什么此刻她却赶紧吩咐人提前摇呢?这又说明了什么?母亲此刻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你能读一读吗? 那么,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

出示句子:②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现在很多同学的手上有一枝桂花,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把它当成一棵桂花,摇一摇它吧!(请生示范摇)是不是这样摇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摇桂花的样子和摇桂花时的情景图片)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真美啊!)美在哪?怎么美?

(预设: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

桂花像夏天的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此时,如果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摩我。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酥酥的

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了,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这使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 ③作者觉得怎么样?

出示句子: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指名读)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样?你呢?能再读一读吗?

母亲呢,干什么了?(出示句子,指名读),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什么叫做“撮一点?”

(撮一点放在学生鼻间)香吗?喜欢吗?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父亲呢?(出示语句)

问:父亲做了些什么?哪位同学能用六个字概括一下?(点香,闻香,吟诗)闻到两种香味,父亲便即时口占一绝,什么叫做“时口占一绝“? 我们来欣赏欣赏父亲的诗歌吧!出示诗句,(指名读),理解。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3、小结:

4、齐读第三节。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字词,疏通了课文,并且学习、理解了描写桂花雨的一个自然段。那么,小时侯的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摇桂花呢?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接着来讨论。五﹑作业 抄写生字

熟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看书上的插图)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桂花的外表是怎样的?

2、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想一想。用几个字眼就来概括。

3、学生交流,师小结: 板书:香

三、花香四溢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1)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抓住词语“迷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花香。)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体会“浸”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浸在水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一个“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字眼都被琦君如此巧妙的运用,(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设疑:桂花是在金秋飘香的,但为什么在这个村庄里全年都有呢? A、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然后说一说

B、师小结:那浓浓的桂花茶沁人心脾,那甜甜的桂花糕让人唇齿流芳,这桂花香久久不散,这桂花香了四季,香了人们的生活。

C、让我们一起吟诵: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四、乐在其中

过渡:在竞收桂子期间谁最快乐?

1、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

2、体会第一句。抓住“缠”

作者说摇桂花对她来说是件大事,于是,他总是“缠着”母亲去问。从“缠”子,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想象他当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和小伙伴们演一演。

3、学习摇桂花的乐。过渡:终于盼到摇桂花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1)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乐在哪呢?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作者的快乐?(特别起劲:帮着铺、帮着抱、使劲摇;高兴地喊起来了)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摇桂花的乐。

师配乐讲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此刻的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就像沐浴着细细的春雨,你就情不自禁地大声喊起来---这桂花雨一定淋着你了吧,…读好这一句

(2)整体读这一段: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摇花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读好这些动作、语言,读出自己的快乐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多美,多有趣的桂花雨啊,老师仿看到了那点点桂花雨如同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我的怀抱,亲吻我的脸。多快乐呀。一起吟诵: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四、思乡情浓

1、过渡:多少年过去了,琦君离开了故土到了外地,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带子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常说: 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读一读这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师适时小结并板书:这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板书:思乡情

5、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让我们一起吟诵:父亲的诗

五、阅读引航

1、吟诵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王维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桂花雨 第7篇

第11课 桂花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一、谈话导入。

1、在这桂子飘香的时节,我们继续学习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2、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呢?(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3、是呀,即使长大后身在他乡,我还是会想起——(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导读)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一起去享受那花雨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阅读,感受“摇花乐”。

1、感受“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体现“我”“摇花乐”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读一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课件出示)

a、抓“老是”“缠”等词,体会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师生分角色演读,读出迫不及待的心情。这真是:金风爽,桂子香,小小娃儿缠摇花,妈妈,妈妈,快摇啊,妈妈,妈妈快摇啊,摇花的快乐是期盼。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a、老师在演读时导入。(课件出示)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b、我眼前出现了小琦君快乐、忙碌的身影!师生共同演读。

我们来把她忙碌的样子编成一段小诗,把你的练习纸拿出来,写一写。铺竹席,抱花树,使劲摇,桂花飘,摇花的快乐是忙碌。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课件出示)

a、抓“喊”以及三个感叹号体会欢乐无比。欢乐无比,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b、((课件出示)一组表达欢乐心情的词语)(读词,分男女读)你就是小琦君,你想怎么喊?共同演绎。

c、让我们一同去沐浴这场快乐的桂花雨吧((课件出示)播放特效)!教师描述:瞧,桂花带着迷人的香气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啊,好香的雨啊!这细小的桂花会落在了我们的头上、脸上、脖子上、衣服上,落满了全身,清清的,痒痒的,就像___________。这雨可真——香呀!

d、谁来读好这句话。这回,不光要读出快乐,还要让人觉得你被陶醉了。e、这美美的桂花雨,你能编成小诗吗?

写话:桂花落,落满身,像雨点,香飘飘,摇花的快乐是妙想。

2、感受父母乡亲的“摇花乐”。

感受到“摇花乐”的仅仅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1)父亲母亲的快乐。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课件出示)a、你从母亲 “洗净”“撮”,体会到了什么?

b、现在你就是父亲,你诗兴发了,正兴致勃勃地口占一绝——(课件出示 单独出现父亲的诗)(2)全村乡亲们的快乐。

过渡:摇桂花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还有什么人也乐在其中呢?

a、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

引读:原来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然后,再。桂花晒干了 就。收藏好的桂花可以,可以,过年时还可以。

小结:这一连串动作的词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摇落桂花后忙忙碌碌收桂花的欢 快场景。这正如父亲诗中所说“竞收桂子庆丰年”。

b、是呀,大伙儿都沉醉了。一个“沉浸”还写出了我家桂子丰收后带给乡亲们的快乐。让我们读出这份丰收的快乐,分享的快乐!(齐读该句)c、说到这儿啊,老师又有了几句诗,你们想不想试试?

写话:晒桂花,泡花茶,桂花卤,桂花糕,摇花的快乐是品味,是幸福!(3)品味诗中情。(课件出示)

a、此刻,我们再次细细回味父亲的诗,你觉得摇桂花摇出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摇桂花摇出了香气

师:是啊,正如诗中所写“细细香风淡淡烟”,还摇出了什么? 生:还摇出了快乐

师:嗯,儿童解得摇花乐(这一次学生都跟着齐诵了),解,就是知道、明白的意思。还有吗? 生:还摇出了丰年

师:丰年,还可以说摇出了“丰收”,“竞收桂子庆丰年”。“竞”,在这里就是抢、争。

生:还摇出了甜甜的梦

师:引读:花雨缤纷——入梦甜。

b、小结: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出丰收,摇得花雨缤纷,摇得梦儿香甜甜。让我们一起再来快快乐乐地吟诵这首诗吧。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呀?

三、体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1.[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3、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4、是呀,母亲这是思念故乡了。故乡的桂花雨,是母亲珍爱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啊!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所以母亲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5、母亲对家乡的眷恋也感染着我(导读)(课件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四、评价结课。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和他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还因此作了一首不错的小诗呢!(展示全诗)板书设计

桂花香

桂花雨 摇花乐

人教版桂花雨 第8篇

祝老师的课, 是在学生初步阅读感受的基础上, 逐步加深、拓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她在备课时, 是较充分地估量到了学生的学情的。我觉得这堂课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地方, 就是关注班级集体的学习, 力求形成学生共同的学习经验。我们看了很多的课, 教师也非常优秀, 但是课堂教学里, 班级教学的整体感体现不充分。也就是说, 一堂课, 教师对学生往往只是分别地、零星地应对, 形成的是1对30个或40个的局面, 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在班级学习共同体中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一堂课下来, 不同的学生感知到的东西往往很不相同。

祝老师的课除了字词、预习检查之外, 主要是三个大的板块:第一环节分两步, 围绕着“香”字, 读出“香味”来。第一步是读, 读出“香”的味道;第二步也是读, 读出“浸”的味道。通过引导学生一起读、分别读、谈论、继续读, 使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对课文形成更进一步的情感体验。第二个环节, 是补充“乐”和“浸”。祝老师让学生全体起立, 闭上眼睛, 在音乐声中, 一起来做摇桂花树的动作,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材中经过删节之后的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第三个环节, 祝老师通过自己的朗读, 意图使学生能够听出一种思念的乡情。但由于教材删减的原因, 做起来感觉到遇到了一些问题。祝老师这堂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形成学生共同的学习经验。

薛老师的课, 经常被我们作为优秀案例来分析。他的每一招, 看起来好像不经意, 但实际上他在备课的时候是充分地考量过的, 这是一种教学的经验、教学的思维, 是教学智慧的积累。我想对此做一点分析。薛老师《桂花雨》这堂课的教学, 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以“香”为抓手, 让学生感受到“香”、“乐”、“甜”, 也就是我们这篇经过改编之后的课文所表达的主要的方面。对这部分, 薛老师有意地没有把它作为教学的重心。刚才薛老师也说到, 对于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学生在预习读了几遍之后, 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把握的。所以薛老师用“浸”和“沉浸”这两个词为抓手, 从“香”连接到“乐”、“甜”, 这就引导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即经改编过的课文的主要意思。

对于这堂课, 薛老师更多的精力是放到后面的第二部分, 重心落在“情”上。“香”、“乐”、“甜”也是情, 是课文所表达的情的一个侧面, 是回忆当中的一种生活, 表达出儿童时代的欢乐之情。情的另一面, 是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童年的欢乐之情其实是被包容在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中的。薛老师意图把情的后一方面作为教学的重心。不过, 这里也碰到了祝老师所碰到的同样的困难。我们的课文经删节之后, 这部分是比较难讲的, 学生也不易感受得出。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背景材料, 让学生体验到课文所体现的那一种乡愁, 一种淡淡的哀怨, 带着些许对往昔流逝的叹息。当然, 对于学生来说, 乡愁的感受, 不一定非得要“说”出来——薛老师的课上, 有个学生说了一个非常好的词:柔情。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局限, 往往会把“乡愁”理解为很悲苦、很凄凉, 其实它是一种淡淡的、柔柔的感觉。这就是薛老师第二部分教学的落脚点。薛老师教学《桂花雨》的重点, 是把学生已经感受到的内容, 提升到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感受到的那种思乡的情感。薛老师的课, 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有教学的考虑。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而是告诉我们, 在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时, 应该始终想着如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大的效益。这是值得我们好好研习的。

陈国安老师的课, 如果我们也选择一点的话, 那就是他对于文学作品语言的细读, 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情感的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尤其是优秀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往往体现在具体的字、词、句, 乃至标点上。实际上, 对散文的学习, 让学生读懂它的文, 感受它的情, 这两者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作者的情, 就体现在他们所用的字、词、句中。由此, 我们也引出了一个话题, 就是如何对待原文和教材选编时对原文的删改。出于种种考虑, 我们的教材在删改的过程中会忽略掉或者伤害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思。如“一提到桂花, 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一句中的“就”,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中的“就”, “我就是爱桂花”中的“就”。再比如, 有两处逗号, 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第一处:“整个村庄, 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第二处:“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这是情感体现在语言文字本身中很典型、很好的例子, 一种很中国化、很有中文特色的表达。然而可惜的是, 教材选编时将这两个逗号删掉了, 或许是为了符合 (西洋) 语法的考虑。这就是陈老师对语言的细读所抓的点。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 我觉得这点尤其有教育意义。陈老师在备课时, 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读, 细细地读, 感受文本跳动的脉搏。

经常有人提出, 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有很多问题。其实我的感受是, 我们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肯定是够了, 只是他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已经很难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了, 他们被教参、被考试答案, 或者被流传的未经思考的固有说法所牵引着, 从而出现种种解读的问题, 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读作品, 尤其是读文学作品, 要从字、词、句中, 甚至从它的背后, 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即我们所体验到的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思。充分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也是我们许多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的经验。

整体上说, 祝老师和薛老师在文本上吃了一点亏。他们用的是教材经过改编的课文, 所以在讲到《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就难以讲透, 学生的感受难免有点“隔”, 或者我把这叫做“跳空”。尤其是最后一段的修改, 原文中的“故乡”两个字没有了, 这就对教师和学生造成了障碍。薛老师也讲到, 作者在杭州和台湾的生活课文中没有交待, 这样就很难处理。

陈国安老师的课, 选文占了很大优势, 原文表达原汁原味。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就是文章很长。课堂上, 学生点到哪儿, 老师跟到哪儿;老师指到哪儿, 学生跟到哪儿。当然每一点加起来, 似乎对课文也会有较完整的理解。但是, 对某一个学生来说, 我估计他的学习所获会比较零散, 恐怕难以整合。所以这堂课, 在设计上我觉得还是有待改善的。我觉得《故乡的桂花雨》这篇课文, 其实抓两处就够了:第一处, 是文本中间部分出现的一个关键词“魂牵梦萦”, 以此牵引, 重点品读结尾的最后一句以及开头的第一句。“魂牵梦萦”的切口, 陈老师是紧紧抓住的, 但“魂牵梦萦”体现在哪儿, 陈老师一个劲儿地追问, 好像要让学生把文本的角角落落全部找遍, 我觉得这没有必要。其实关键地方, 师生已经找到, 就是那些事实的表达:“一提到桂花, 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但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于是作者发出感叹, 行文中转行单独成段:“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第二个关键, 就是前面提到有逗号的那两个句子:课文是“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里”, 原文是“全年, 整个村庄, 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课文是“我想起了在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原文是“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一比较, 学生一读就能读出来了。

谈《桂花雨》教学 第9篇

【摘 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写诗,学习做人做事,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桂花雨》 快乐学习 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31-01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文能给学生以新、奇、美的艺术感受,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教材给学生带来这种情感体验,并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本土,建设祖国的感情。

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模式,要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姿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语文课堂涂抹一道幸福的亮色。

“我想”,我的联想——

第十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有一首《我想》,诗歌描绘了一个孩子一串奇妙的幻想,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极富韵律美,读来琅琅上口。在与学生交流了诗歌内容之后,在同学们充分朗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课文写一节诗,作为课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首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很兴奋,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模有样地写起来。不出十分钟,便有结果了,陆续的地在黑板上板书着:

我想把耳朵,放在小溪旁。听青蛙鼓乐,听小鸟歌唱,唱啊唱——那是春天的礼赞。

同学们的笔下,一首首稚嫩的小诗留在了黑板。赏析润色之余,我带着全班同学读起来。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这班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们在课堂上找到了学习的幸福。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文作选编为第十册的25课。课文主要写德国人人非常爱花,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种花人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却能看到家家户户窗子前鲜花汇成的海洋。我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篇隽永的美文,欣赏这种街景之余,感受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幸福的境界。当然,这还不够,引导孩子们创造一种这样的境界更为重要。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拿到班上,建立了一个图书角。自己的书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愿意付出,才能收获,愿意付出,收获幸福!

“桂花雨”,香的雨——

教学《桂花雨》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走进教室,检查完预习情况,教室里居然飘来一阵桂香。好香啊!附近应该有桂树。我从窗口望出去,看不见。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哪儿哪儿有。“附近有吗?”我要确定。“有!很近!”陆展楷回答很干脆。那还等什么?我便带上我的学生,排着队,迎着一路时浓时淡迷人的桂香,向着那棵未知的桂树进发。走了有五百米吧,前边的同学兴奋地嚷嚷开了:“在这儿!这儿!”我们站定,抬头看着这棵能“香飘十里”的树。这棵树种在一家院子里,两层楼高,很茂盛。淡黄色的花儿细细密密撒在枝丫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桂花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这么大棵的桂花树呢!突然门动起来,“吱呀”一声打开,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探出身子。我赶紧上前解释,她笑着听了,便道:“那就进来看吧。”我心里一阵喜悦,赶紧命令孩子们不许乱动。我们高兴地看着桂树,欣赏着桂花。我则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观察——“‘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你们看,桂树笨吗?”他们认真看着,说不笨。“那作者为什么说它笨呢?”这个有点难,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试探着说:“大概是说比起梅树没有什么姿态吧。”回答得精妙!我又问:“‘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中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还要仔细寻找?仔细寻找是说花少,可是,我们看到的满树都是花呢。”孩子疑惑起来,沉吟片刻,有人

说:“可能刚开时花少。”也有的说:“地域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时间段,气候也会有差异。”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小脸上眉飞色舞。正看着,男主人回家了,看见几个小孩正在地上找花儿,就说:“我来摇,一摇,就掉好多。”听说要摇桂花,我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摇桂花啰!”那位大叔说着就抓着一根树枝摇起来,桂花便纷纷扬扬落下来,落在我们头发上、衣服上。孩子们眼睛都亮了,看着桂花,看着别人,伸开手掌去接。我便朗诵起课文中的句子:“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同学们和了一句:“好香的雨啊!”这时的我,这时的孩子,都醉在桂花的馨香

里……我们要回了,我教孩子们向那对夫妇道谢。那位大叔便找来剪刀,说剪一些给我们带回来。“啊——”孩子们幸福地尖叫着,鼓起掌来。剪了好多,孩子们接到的花枝都交给我,我要在课堂上分给每个人。

我们带着桂花回到教室,在浓浓的花香中我们读起了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的表情是快乐的,我们的心是幸福的。我们爱上了课文中那棵寄托着作者浓浓乡思的桂树!爱上了离学校五百米的那棵桂树!我们还爱上了和桂树生活在一起那对夫妇……书里书外的桂花树哦!我要教我的学生把今天的见闻写成一篇习作,题目就是《寻花乐》!

上一篇:安监局打非治违总结下一篇:早自习经常迟到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