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

2024-06-07

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精选7篇)

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 第1篇

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

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

管弦乐《森吉德玛》是贺绿汀管弦乐组曲的第五乐章。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开始,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以相距三个八度的音程持续演奏主音,与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单皇管的长音,构成开放排列的和玄,双簧管在空旷、辽阔的背景中,吹起了优美的主旋律。

听到“森吉德玛”孩子们都很好奇,基于这种好奇,在教学中,我首先告诉孩子们这是蒙古族中一个姑娘的名字,并简单讲述了森吉德玛与主旋律的一段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为之后的聆听乐曲做了很好的铺垫。聆听乐曲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感受情绪,还要了解演奏形式;所用乐器;用文字、肢体语言、画画等形式表现音乐等,这首乐曲中让学生通过聆听乐曲,听出主旋律出现了几次及速度上的变化,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1、仔细聆听、哼唱主旋律并记住主旋律,2、要完整记住这八小结的旋律,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个小结。其实还是对旋律的记忆程度,然而,每个班能自己听出来的孩子并不多。

或许孩子们平时接触的管弦乐较少,喜爱的程度也不够,这是值得思考的,管弦乐是高雅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孩子们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应多一些这样的高雅音乐,而不仅仅只听过“小苹果”、“套马杆”这样的音乐,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孩子更高的艺术修养,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

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 第2篇

管弦乐《森吉德玛》是贺绿汀管弦乐组曲的第五乐章。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开始,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以相距三个八度的音程持续演奏主音,与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单皇管的长音,构成开放排列的和玄,双簧管在空旷、辽阔的背景中,吹起了优美的主旋律。

听到“森吉德玛”孩子们都很好奇,基于这种好奇,在教学中,我首先告诉孩子们这是蒙古族中一个姑娘的名字,并简单讲述了森吉德玛与主旋律的一段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为之后的聆听乐曲做了很好的铺垫。聆听乐曲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感受情绪,还要了解演奏形式;

所用乐器;

用文字、肢体语言、画画等形式表现音乐等,这首乐曲中让学生通过聆听乐曲,听出主旋律出现了几次及速度上的变化,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1、仔细聆听、哼唱主旋律并记住主旋律,

2、要完整记住这八小结的旋律,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个小结。其实还是对旋律的记忆程度,然而,每个班能自己听出来的孩子并不多。

管弦乐作品《森吉德玛》之分析 第3篇

在中国,以蒙古族音乐为题材的交响乐创作始于20世纪初,《森吉德玛》是较早期的、以蒙古族民歌为主题音调并结合西方作曲技法以及运用管弦乐队合奏的形式创作而成的作品,可谓是蒙古族民歌器乐化的先锋。因此,分析其作品的创作手法,对于蒙古族题材管弦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对作品《森吉德玛》的主题手法、和声复调编配、曲式结构等进行逐一分析。

一、主题发展手法

管弦乐作品《森吉德玛》的主题材料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同名蒙古族民歌,其歌词大意是赞美了美丽聪明的蒙古族姑娘森吉德玛。歌曲旋律为宫调式,以4个乐句构成。(见谱例1)

在贺渌汀先生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森吉德玛》中,首先,由双簧管在中音区婉转的吹奏出主题旋律,同时把音调“螺旋式”推向主音;第二句由圆号担任的主旋律,与民歌主题稍有不同,但不影响大体旋律进行,五度上行在主、属音之间完成,因此更显其力度;第三句主题交给了第一小提琴,在中音区旋律音下行后又上行形成波浪式,起伏不大,但已明显感到情绪的波动,与民歌歌词所表达的感情相呼应;最后一句铜管乐器组与大管一同吹出感叹“森吉德玛”的曲调,音区转低,四度下行与七度上行的跳进使音乐继续前进,此时的变宫音似乎在突出着不协和的音响,而本身的五声性风格未受影响。长笛与第一小提琴相隔八度奏出后半部分的音调,较之前不同的是旋律音型更加紧密与波浪式的旋律形态形成对比,稍稍加了些愁苦的情绪在音乐里。

第二段旋律形态基本不变,但风格逐渐明朗起来,笔者认为这与作者当时的创作时代与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越来越明朗欢快的音乐似乎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到来。双簧管与单簧管在中音区“跳音”与“连线”的结合,使旋律活泼起来,此时的短笛也首次加入进来,与长笛相隔八度吹奏出欢快的主题,与之前圆号吹出的主题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紧接着第一、二小提琴较平静的奏出第三句主题旋律,像是为最后的结尾积蓄力量,紧接以乐队全体演奏,发出强大的喊声,后半部分由木管组和弦乐组完成,在欢快轻巧中结束全曲。上述分析可看出,作者将民歌《森吉德玛》的曲调完整运用了两次,而对于民歌《森吉德玛》的曲调并未进行大的改动,在旋律、调式、结构等方面基本保留了主体材料的风格特征。

二、和声编配与复调手法

管弦乐《森吉德玛》以D宫调式写成,中间无转调,风格统一。和声语汇简洁清晰,以传统功能性和声进行为主。在66小节处,采用了变化的二级和弦,可以理解为重属和弦,紧接解决到属和弦上,功能进行较强,但仅这一处和声色彩稍有变化。(见谱例2)

全曲一开始为较开放的和声排列位置,情绪舒缓,随后音区转低,紧张度有所加强,25小节音响变得厚重,而且均为强奏突出主和弦;第二段和弦排列较密集与之前形象比较起来更生动,织体形式略有变化,音域逐渐拉宽尤其短笛在高音区吹出的旋律音色更鲜明,随后音乐在中音区收拢,两段音乐均以属音开始,第二乐句停在属和弦上,其余三句都落在主和弦上,和声为较规整的收拢性进行。整首作品以传统和声为主导,色彩变化不多,体现了和声编配的规范性。

此作品中的复调写作主要采用了长音衬腔与呼应手法。如,第1小节——第5小节(见谱例3),弦乐组采用长音的形式,作为背景铺垫,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景象。

作品的第9-14小节中(见谱例4),弦乐组第一、第二小提琴跨小节连线的使用打破原有的节奏规律,与圆号吹出的主旋律形成了对比。13、14小节弦乐组与圆号吹出的旋律形成了呼应。

通过分析《森吉德玛》的和声编配与复调手法可看出,中国早期的管弦乐作品在和声手法方面较为保守,主要运用西洋传统和声手法对民歌进行了编配。复调手法虽为简洁,但与音乐整体风格非常吻合,这对于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规范性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三、配器特点

《森吉德玛》整首作品的音域最低音为低音提琴奏出的G音,最高音为短笛奏出的a2音,整体旋律以中高音区为主。乐队配制由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组成,主要由木管组、弦乐组演奏,因此音响明朗,融合度高。第一段以复调织体为主,第二段以主调性柱式和弦为主,衬托欢快气氛。全曲由弱起,乐器不断增加,最后达到高潮。乐曲一开始以弦乐组作铺垫,长音持续中,双簧管徐缓的奏出主题旋律,长笛加进的时候,第二小提拉奏分解主和弦,这时的大管、低音提琴等低音乐器与金属性较强的铜管乐器都没有演奏,表达了作者力求的“静”,紧接圆号饱满的在其中音区吹奏出主题旋律,第一、第二小提琴复调式的进行,预示着主题旋律将由这两个声部承担。第25小节开始木管组的长笛、双簧管与弦乐组的第一、第二小提以及中提构成的和声层与大提琴、低音提琴的低音层一起为大管以及铜管乐器组构成的旋律层服务。随后长笛与第一小提相隔八度在其他声部复调性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段。

第二段担任伴奏声部的弦乐组以拨奏的形式演奏和弦音,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八分音符与大提琴的四分音符相结合,具有马蹄声般的行进音效。小号在4小节后吹出主题旋律,短笛的加入使旋律格调瞬间明朗,音响也更厚实。为保持这一形象,铜管组和低音提琴不担任任何声部,由大管和大提琴相隔八度吹奏出低音声部,情绪活泼欢快。第三句有第一、第二小提琴接过主题,织体形象稍有变化,但整体情绪依然明快。短笛、长笛、双簧管与小号一同吹出主旋律,和声层由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担任,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的上行进行,与旋律一同将音乐推向了高潮。之后的整体节奏突然松弛下来,给人思维休息的空当,紧接着乐曲在热烈欢快的基调中结束。

在乐器的选择方面,本曲虽以蒙古族民歌为原材料,但所采用的均为西洋乐器。笔者认为,作者力图通过音乐形象、情绪的对比等手法用西洋乐器来表现民族音乐素材的格调与气韵。另一方面,民歌属单声部音乐,而单声部音乐可发展为合唱、钢琴作品、管弦乐作品等多声部形式。作者选择管弦乐体裁来进行创作,其一是在做西洋管弦乐队与中国风格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尝试,而这种新的尝试,对于我国民族风格交响作品的创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二是民歌本身的旋律具有动听、便于记忆等特点,采用民歌作为作品的基调,以各种乐器进行编配,既形成了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其音调也便于流传。

四、曲式结构

作者在本作品曲式结构的设计方面,运用了与民歌相一致的乐段结构,并且对其进行了重复,构成了双乐段。因此保留了民歌典型的“起承转合”样式,而且在“合”处采用附加式的曲尾衬腔,把全曲的主要音调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曲式结构图如下:

五、速度、节拍、强弱标记

民歌《森吉德玛》节拍为4∕4拍,但作者在管弦乐作品中将其改为2∕4拍,较之民歌的形象更加紧凑。整首作品的篇幅虽然不大,但表情法丰富多样,乐句之间的强弱关系对比也很明显。全曲一开始是pp的力度,而双簧管吹出的是mp力度以突出主旋律。长笛双簧管相隔八度奏出的主题由mp到f再弱下来,像一条优美的弧线。第二乐句改变策略由强开始,而第三乐句在第一小提的中音区以p的力度出现,为“森吉德玛”的第四句做力度上的准备,结束时音乐渐慢渐弱的处理方式具有渐行渐远之感。

第二段速度变的更加轻快,全体弦乐拨奏虽然标记f的力度,但也仅是为双簧管与单簧管吹出的主题旋律做背景铺垫,待短笛加入时虽为强奏,但由于木管组本身的特点,不显得很强。第三乐句第一、第二小提以mp的力度奏出,同第一段相似,也是在为第四乐句做力度上的准备,但是后半部分的力度p比第一段的mp更弱些,对比也就更强些。最后各声部渐强,体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信念。两段强弱力度变化不大,第一段重叙事,第二段表感情。

六、结语

《森吉德玛》是我国管弦乐创作发展早期的作品,当时正是新中国即将成立的重要时期。在各方面条件都很艰巨的情况下,作曲家贺渌汀先生依然做着将民族风格曲调与西洋管弦乐相结合的探索。而这一举措,对于我国的民族风格交响乐的形成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贺渌汀先生把蒙古族单声部民歌改编成为多声部管弦乐作品,对于蒙古族民歌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作品对民族风格多声部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森吉德玛》是我国作曲家、教育家贺绿汀(1903-1999)在1949年编创的、以蒙古族民歌为主题材料的管弦乐作品。作曲家借鉴了西洋多声部创作手法,为蒙古族民歌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并且为单声部民歌赋予了多声部意义。分析此作品的技法特征,对于分析与创作具民族音乐风格的管弦乐作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 第4篇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正确合拍运用动作表现欣赏草原风景和马跑的姿势

2、感受优美宁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并能根据音乐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准备:

电脑、电脑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了解草原及草原牧民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吗?(中国)。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坦荡的平原、高高的群山、还有非常辽阔的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小朋友,你们知道辽阔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动物吗?(幼儿自由回答出了马、羊、牛、兔子、蛇、狼鹿等)。草原上的马、羊、牛特别多,它们是草原上的人们饲养的,我们把这些人叫做牧民,幼儿学说新词:牧民。

(二)、通过看课件、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1、有一位草原小牧民拍了很多美丽草原景色的照片,小朋友我们来一起看看大草原上有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屈,老师.教,案,网”有些什么动物?(幼儿看课件)

2、提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许多羊在吃草、牧民在吹笛子、马儿在奔跑、牧民在跳舞、许多的鲜花开放了……)

(三)、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森吉德玛》

1、小朋友,有一首乐曲也把美丽的草原表现出来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森吉德玛》,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曲子里好象表现了些什么?(幼儿听乐曲后自由回答)

2、分段欣赏乐曲:

引导幼儿听出第一段的优美、宁静,好象是表现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羊儿在草原上吃草,牧民在吹着笛子……引导幼儿听出第二段的快乐、奔放,好象是表现马儿在大草原上奔跑,牧民们在唱歌、跳舞……

3、幼儿边看课件边听音乐,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再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四)、引导幼儿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小朋友听了这首乐曲很想把它表现出来是吗?(是)那你想听着这首曲子表现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出了想做牧民吹笛子、蓝天上的白云在飘、小羊在吃草、马跑、鲜花开放、牧民唱歌、跳舞……)师将幼儿的回答简单总结后,请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节奏创编动作。(幼儿创编时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创编情况)

2、师根据幼儿的创编情况,由教师来模仿幼儿的动作或由部分动作表演好的幼儿来表演自己的创编动作。在表演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理解第一段(优美、恬静)的音乐时动作应如何表现,第二段(快乐、奔放)的音乐时应如何表现,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力度、节奏。师提示幼儿在优美的、慢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做的优美一些,慢一些;在欢快、奔放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做的快些、力度大些。(如:表现马的动作,第一段时可表现马儿在草原上散步,悠闲自得地吃草;第二段可表现马儿在草原上奔跑……)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幼儿再次创编。(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创编情况:幼儿创编出了白云飘、羊吃草、牧民骑马、牧民跳舞、花儿开放、马奔跑、马吃草……)

3、请部分幼儿听音乐表演,同时请该幼儿讲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的创编引导全体幼儿创编一些动作。如:牧民吹笛子、小羊吃草、马奔跑、牧民跳舞……

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课《森吉德玛》,我感觉很难,真的很难。它不像唱歌课,当我们看到课题,稍加思索马上就会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它不像唱歌课让你上起来那么轻松那么自如。更不像唱歌课让你感觉那样欢快活泼。把这节课上了几遍,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感触,因为讲台下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对音乐的想象是不同的,其实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在内,哪一位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一致的呢。有的孩子说音乐是悲伤的,也有的孩子说乐曲是优美的,还有的孩子感觉是沉闷的。音乐的不确定性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不敢给学生加框架,所以有时候我有些无措。所以这几天我静静的思考,深深的反思。领悟了:教无订法,学无止境,在音乐教学的路上我还只是个新手,还是个需要加倍努力的探索者!

大班音乐教案《森吉德玛》 第5篇

1、熟悉音乐旋律,正确合拍运用动作表现欣赏草原风景和马跑的姿势

2、感受优美宁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并能根据音乐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准备:电脑、电脑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了解草原及草原牧民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吗?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坦荡的平原、高高的群山、还有非常辽阔的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小朋友,你们知道辽阔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动物吗?(幼儿自由回答出了马、羊、牛、兔子、蛇、狼鹿等)。草原上的马、羊、牛特别多,它们是草原上的人们饲养的,我们把这些人叫做牧民,幼儿学说新词:牧民。

(二)通过看课件、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1、有一位草原小牧民拍了很多美丽草原景色的照片,小朋友我们来一起看看大草原上有些什么美丽的景色?有些什么动物?(幼儿看课件)

2、提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许多羊在吃草、牧民在吹笛子、马儿在奔跑、牧民在跳舞、许多的鲜花开放了……)

(三)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森吉德玛》

1、小朋友,有一首乐曲也把美丽的草原表现出来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森吉德玛》,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曲子里好象表现了些什么?(幼儿听乐曲后自由回答)

2、分段欣赏乐曲:

引导幼儿听出第一段的优美、宁静,好象是表现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羊儿在草原上吃草,牧民在吹着笛子……引导幼儿听出第二段的快乐、奔放,好象是表现马儿在大草原上奔跑,牧民们在唱歌、跳舞……

3、幼儿边看课件边听音乐,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再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四)引导幼儿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小朋友听了这首乐曲很想把它表现出来是吗?(是)那你想听着这首曲子表现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出了想做牧民吹笛子、蓝天上的白云在飘、小羊在吃草、马跑、鲜花开放、牧民唱歌、跳舞……)师将幼儿的回答简单总结后,请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节奏创编动作。(幼儿创编时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创编情况)

2、师根据幼儿的创编情况,由教师来模仿幼儿的动作或由部分动作表演好的幼儿来表演自己的创编动作。在表演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理解第一段(优美、恬静)的音乐时动作应如何表现,第二段(快乐、奔放)的音乐时应如何表现,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力度、节奏。师提示幼儿在优美的、慢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做的优美一些,慢一些;在欢快、奔放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做的快些、力度大些。(如:表现马的动作,第一段时可表现马儿在草原上散步,悠闲自得地吃草;第二段可表现马儿在草原上奔跑……)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幼儿再次创编。(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创编情况:幼儿创编出了白云飘、羊吃草、牧民骑马、牧民跳舞、花儿开放、马奔跑、马吃草……)

3、请部分幼儿听音乐表演,同时请该幼儿讲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的创编引导全体幼儿创编一些动作。如:牧民吹笛子、小羊吃草、马奔跑、牧民跳舞……

活动反思: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小朋友们的配合都很不错,能够很迅速的掌握歌曲的内容,教师在本次课中,请幼儿表演唱时,没有去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让他们能用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现去各种各样形状的大树和小鸟,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但是我也很困惑,就是表演唱中如何发挥孩子的想象让他们能表现自己也能很好的歌唱,因为发现有绝大多数孩子表演就忘记歌唱了,还是就直接让他们表演,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还有创编环节,我给他们提供了三张图片,创编了三次,所占课堂时间过多,当时在设计课的时候是考虑到是大班的歌唱活动,而且这首歌曲比较短小,通过创编可以让孩子知道,原来换成别的歌词也能演唱,还有通过更多的图片和创编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态和谐。可能内容有点偏多,其实公开课,不一定要考虑到很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看老师是如何引导小朋友的。

大班音乐欣赏教案 森吉德玛 第6篇

活动目标:

1、体验相同的音乐由于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情绪。

2、在随音乐表演时,能注意音乐与动作、与同伴的动作以及空间位置的协调。

活动准备

挂图、音乐、幼儿已了解蒙古族的饮食、生活习惯,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活动过程

1、带入,听《草原小骑兵》音乐,幼儿自由做动作。

2、欣赏音乐。

师:今天老师请大家听一首蒙古族的音乐,听完后,请你说说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分段欣赏音乐,请幼儿欣赏第一段音乐,说出听音乐后的感受。

师:请小朋友告诉我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优美、好听)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优美、好听,如果这首音乐节奏变快,我们再来听,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请幼儿欣赏第二段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朋友,说说你现在的心情,也可以用动作的形式表现对音乐的感觉。(幼

儿自由表达)

师:小朋友,两遍音乐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完整欣赏音乐,你可以坐在凳子上面

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不同。

——完整欣赏音乐,请幼儿说出两段音乐不同的情绪。

3、观看挂图,完整欣赏音乐。

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2幅图画,请小朋友观察哪幅图像第一遍音乐,哪幅图像第二遍音乐。(讲挂图,感觉为什么像)

——指挂图完整欣赏音乐。幼儿可自由做动作。

——说出理由,初步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与情绪、画面、色彩的关系。

4、感受乐曲的结构(乐句)

——教师随音乐指图,幼儿随音乐做动作。

如第一遍音乐:第一句指蓝天白云,第二句指吃草的羊群,第三句指牧羊人悠扬的笛声。

第二遍音乐:第一句指火红的太阳,第二句指奔跑的骏马,第三句指牧人欢快的舞蹈。

——请一幼儿随音乐指图,其他幼儿做动作。

5、幼儿自由表演,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根据音乐和画面,一个乐句创编一个动作。

师:刚才,小朋友听音乐做动作非常漂亮,如果我们来听着音乐来跳舞,第一句蓝天白云时,你会用什么动作表示。(幼儿自由表演)

依次把每句的动作请幼儿展示出来。

——教师指图,幼儿表演一遍。

——完整听音乐自由表演,表演时注意与同伴的动作和谐一致,保持一定的空间

距离,共享音乐带来的快乐。文档仅供参考

大班 愉快的小菜园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说、唱、表演等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对歌曲中小菜园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乐感、节奏感及喜欢乐于参与音乐游戏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用形象的动作表现歌曲。难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觉,激发幼儿对歌曲中小菜园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小菜园图片、琴

四、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根据我们正在进行的“多彩的秋天”下“秋天的蔬菜”小主题预设的。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秋天的树叶、水果、郊游等环节,幼儿已经对秋天有了许多的经验,本次活动前面我们也学习了两首歌曲,幼儿对音乐元素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旨在从音乐节奏、演唱的声音、表演的动作等方面对幼儿的音乐能力进行提高,并在其中整合语常活动、生活活动及根据本班情况适时的进行规则意识的提高等。希望能在活动中幼儿的反馈能够给大家一定的价值。

五、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节奏训练]——[表达表现]

六、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前两天我们去买菜做了蔬菜汤,蔬菜汤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歌表演《蔬菜汤》

1)幼儿集体演唱,指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

2)分声部分角色演唱,注意副歌的适时进入,声音的和谐。

(二)、节奏训练:

小白兔要带我们去小菜园了,你们想不想去?

1)脚 脚 脚 脚,手 手 手 手 要求:整齐,动作协调。

2)脚手手手,脚手手手 指导幼儿思考:怎样走不会跌倒?(左右交替换着走)

三、表达表现: 表演唱《小兔的菜园》

1)小白兔带我们来到小菜园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出示菜地图片铺在地上。幼儿角色扮演小白兔 2)小菜园有什么?我们要做什么动作?

根据歌曲和幼儿共同设计小白兔的动作。第二段引导幼儿将翻土、种植、浇水、除虫的动作表现出来。

民族舞剧《森吉德玛》艺术特色 第7篇

那么, 舞剧《森吉德玛》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观众呢?我想是其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结合, 牢牢的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舞剧《森吉德玛》以本地流传已久的民间爱情传说为蓝本, 以婀娜多姿的蒙古族各类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如顶碗舞、查玛舞、牛角舞、马舞等, 汇集了鄂尔多斯地区民歌中的精华, 如短调民歌《森吉德玛》、祝酒歌、送亲歌等, 融合了现代科技舞美的艺术效果, 来表现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典籍《毛诗序》中就说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就告诉我们舞蹈是表现内心情感的最高艺术形式。舞蹈是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有形抒发, 所以其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象征性及时空的综合性。在舞剧《森吉德玛》的序幕部分其意象化的表达主要通过演员的舞台造型而呈现。舞台色彩是视觉审美的核心, 给人以深远感觉的蓝色是纯净、永恒、忠诚的象征, 序幕就以青蓝为主要色调, 舞台上男主角布日固德背对着观众跪在一米多高的铁架上, 张开的双臂被十根白色布条所束缚, 两边是阻碍他追求美好爱情的封建势力, 前面跪着的是其心爱的姑娘森吉德玛, 整个场景的意象呈现将观众带入那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并给人以情、意、境相融的审美体验。

全剧共五幕:“庙会倾心”“牧场定情”“大漠私奔”“血色婚礼”“生死绝恋”, 以森吉德玛与恋人布日固德的情感流动为叙事线索, 第一、二、三、五幕都是以二人的情感关系命名, 剧中二人的爱情故事被凝练成几段标志两人关系变化的舞蹈——“相识双人舞”“相爱双人舞”“争夺三人舞”“绝恋双人舞”。这几段形象生动、富有激情的双人舞在故事中的巧妙呈现, 实现了二人爱情的时空转换。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创造着刻骨铭心, 凄惨委婉相爱氛围, 为悲剧的结局达到以情顺理的悲剧效果作铺垫。当结尾悲愤的音乐响彻整个剧场时, 也揭起了全剧的高潮, 观众热泪盈眶不忍离席, 沉浸在震憾心灵的悲剧美中。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剧中因对小人物森吉德玛爱情的践踏而发展出封建社会制度与个人幸福尖锐矛盾后的悲剧震撼力, 而爱情悲剧的祸根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指控封建性质的族权、父权。森吉德玛悲剧的根源反映了爱情心理不能逾越的永久性矛盾: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冲突。悲剧美不是让观众在痛苦中沉沦, 而是在泪水和愤怒中觉醒, 在悲痛中产生力量。从《森吉德玛》所表达的心理倾向看, 既是对完美爱情观的诠释, 也是对理想化爱情境界的描绘, 我们看到的是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真爱而甘愿抛弃荣华富贵生活的高贵品质和敢于对抗封建势力的斗争精神。

这世上无论何时, 只要有爱情存在, 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就会存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婚恋中的“含金量”变得越来越高, 希望年轻的我们在看完这部剧后, 在择偶时别因车子、房子、票子和位子等这些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了我们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我想这便是这部爱情舞剧对我们年轻人的现实意义吧。

散场已久, 心依旧随那首民歌、那个姑娘、那场舞剧、那段恋情舞动着, 久久不能平息, 从此那座城在我心中又平添了几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哈斯巴特尔.传统与表演——《森吉德玛》两种版本的表演阐释[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2014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管弦乐《森吉德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国管弦乐08-05

民族管弦乐合奏07-05

管弦乐论文题目大全04-01

西洋管弦乐队的简介06-05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 音乐教案06-05

弦乐学习05-21

弦乐重奏06-18

弦乐音乐会邀请范文05-20

上一篇:汉语教学个人计划下一篇:杨志卖刀读后感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