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代表诗人

2024-08-23

新月派代表诗人(精选8篇)

新月派代表诗人 第1篇

新月派代表诗人

一、新月派代表诗人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二、新月派概述

前期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后期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三、介绍

诗刊派和新月派,本属一派,甚难分别。《诗刊》见民国十五年在《北京晨报》上刊的,《新月》则民国十七年在上海办的。

在《新月》投稿多的,就叫他为新月派,该派重要诗人是孙大雨、饶孟侃、陈梦家、林徽因、卞之琳、臧克家、刘梦苇、罗隆基、蹇先艾、沈从文、孙毓棠等。

还有方玮德及其姑母方令孺。陈梦家《新月诗选》论及孙大雨说:“十四行诗(Sonnet)是格律最谨严的诗体,在节奏上,它需求韵节,在键锁的关联中,最密切的接合,就是意义上也必须遵守合律的进展。孙大雨的三首商籁体,给我们对于试写商籁,增加了成功的指望。因为他从运用外国的格律上得着操纵裕如的证明。”

新月派代表诗人 第2篇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其中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它可以说是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他们回到自我内心世界,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作,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由此也就形成了新月派诗歌,新月派诗歌以闻一多与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试图为新诗的“规范化”确立美学原则。闻一多反对《女神》过于欧化的句式与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提出新诗的三个美学标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作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的诗作《口供》、《罪过》、《天安门》,徐志摩的《大帅》、《雪花的快乐》,朱湘的《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曲》正是贯彻了以上审美原则的诗歌作品。作为现代白话诗歌运动自身的一次反动,“作诗如作文”的理论命题受到“纯诗”的挑战。“纯诗”力求发掘生活中属诗的情致,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感觉与意象,并寻求与内容相衬的诗的形式。后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以及“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都是纯诗的倡导者与力行者,其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卞之琳的《断章》称得上现代白话诗中的传世之作。同时,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瓦雷里等人的影响,王独清、李金发、戴望舒等人的诗歌创作带有自觉的现代派特征:以奇崛冷僻的意象、半文半白的文字、萦回拖沓的旋律抒写时代之一隅中个人的悒郁伤感。

下面我们来介绍新月诗派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徐志摩。我们可以从徐志摩的经历看到新月派的成长。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我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诗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以“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于赓虞:《志摩的诗》)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访友,奔走联络,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个新月书店。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终刊,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正式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由徐志摩执笔的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一文,明确打出“健康与尊严”的旗帜。“我们对我们光明的过去负有创造一个伟大的将来的使命;对光明的未来又负有结束这黑暗的现在的责任。我们第一要提醒这个使命与责任,我们前面说起过人生的尊严与健康,在我们不曾发见更简赅的信仰的象征,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这一双伟大的原则一一尊严与健康。尊严,它的声音可以唤回在歧路上彷徨的人生。健康,它的力量可以消灭一切侵蚀思想与生活的病菌。”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似乎还没中断。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随后,它也便销声匿迹了。

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曾在《爱的灵感》中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

到了1933年6月,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也就中止了。

徐志摩的作品其中有两篇《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我们在熟悉不过了。在此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连着的。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又参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他与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嘘。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其次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

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其中,《死水》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首诗,它也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全诗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首诗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于是《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了。此诗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中的一篇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章写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到闻一多先生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我们不是很熟悉的新月派诗人饶孟侃,他是著名的“新月”诗人,也是“新月”著名的诗歌评论家。在新诗创作中,他始终遵循其诗论主张。他的诗意象单纯,感情浓重,朴实自然,既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在创作上的一贯追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下面谈谈我对新月派诗歌的感受。我觉得新月派并非一个单纯的诗歌流派,用“文化流派”称之更为确切。但诗在这个文化派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羡慕这下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起组织一个松散的沙龙,在一起聚餐聊天,谈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后来他们又在一起办书店、出版丛书,逐渐在诗歌创作、诗歌美学主张上,形成了大致一致的主张,写作了大量的优秀诗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新诗美学主张,做着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这是我们当今现在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做到的,我们只是在特定的阶段接受特定的知识。而他们大多是人具有强烈的个性主义色彩。由于深受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欧美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就整体而言,呈现出“繁杂 ”态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强调“人性”的力量,倡导个性主义,并把人性看作是艺术的核心。新月诗派从登上文坛开始,就以捍卫文艺的“健康与尊严”、捍卫文艺的“纯正”品位为己任。他们反对把文艺视作工具或手段,闻一多甚至直接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徐志摩和梁实秋主张“为人生的艺术”,但他们同样反对把文艺看作现实斗争的工具,可以说他们在强调文艺的“纯正”品位。

新月派代表诗人 第3篇

关键词:新月派,传统,西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 阑珊寥寂的夜空淡出一轮新月——这就是以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朱湘等为代表的新月派。早在19世纪20年代, 这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在北京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文学沙龙, 在茶余饭后、意气相投的基础上一起办报、出书、开书店, 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文学主张。这批既受很深的传统文化熏陶, 积攒下深厚国学功底, 又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才子们, 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文创作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的诗文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 成为了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宁馨儿”, 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直至今日, 这轮新月仍然让人赞叹不已, 而他们的诗歌也因其成功的实践散发历久弥新的魅力。

一、新月派的人生态度——西方绅士风度和传统儒士风范的统一

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朱湘等都是充满浪漫气质的西方化诗人。留学经历让他们吸取了英美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成分和特质, 欧美文化的熏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这些植入的思维和态度, 集中体现在他们对绅士风情的追求。梁实秋在《绅士》一文中指出, 应该具有“自由与坦然”“宽容大度”“稳健沉着”的绅士规范的精神和态度, 并且“绅士永远是我们待人接物的最高榜样”;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的通信中也表示“要做西式的绅士”;胡适更是一个“标准的绅士”的推崇者。正是这些受着西方文化熏陶的新月诗派, 组成了一个绅士风情相聚合的文人团体。与此同时, 与西方绅士风度神似的人生修为也在华夏文化中悄然兴起。

西方绅士追求“自由”“修身”, 这与中国传统中儒道互补的文化是相通的。文化是人的文化, 人性的普遍性决定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通。儒道互补的文化与西方的绅士文化在修身处世方面有一块很大的交集, 而这批深受传统民族文化影响的新月文人对传统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归趋欲”, 他们敏锐地发掘了儒道文化中的“绅士”内涵, 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人生态度。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相对个人主义的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 受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的新月文人, 从来没有疏离中国的社会现实。闻一多、胡适, 甚至一向被人认为是闲云野鹤、不问琐事的徐志摩, 都曾在中国的动荡时代里同情和关注着广大民众的悲惨遭遇, 体现出传统儒生的现实关照。他们生在一个旧思想与新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 以诗人的敏感和悲悯发掘出中国的时代苦难。闻一多留美归国, 目睹祖国的惨状, 痛

责任编辑:党伟莉

苦地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 在他的诗中总是带着挚爱与纠痛交织的矛盾呼唤“咱们的中国”。徐志摩在“五卅惨案”当天的日记中, 怒斥政府官员的昏庸和懦弱, 在给朋友的信件中一次次提到国家和人民正在经历的深重灾难, 并试图到那“苦难的人生中间去尝一份甘苦”。

新月文人并不是一群只沉溺于自我的诗文创作, 低吟着花前月下的甜蜜爱情与多愁善感、娇柔做作的小我诗人。他们是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的文人, 在他们的人生追求中不可避免地带着深深传统儒士的心理烙印。虽然西方文化的个性主义和浪漫情调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那种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意识难以改变。他们既是一批注重个人修养、追求自由的西方绅士, 又是一群忧国忧民、不甘沉沦的传统文人。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一弯挂在中国文学星空里撒着清辉的美丽新月。

二、诗文主张与创作实践——浪漫情调与古典美感的融合

与他们中西兼容的人生态度一样, 新月派文人的诗文创作也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然而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 难免偏重“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希望能用它山之石以攻玉, 变革“五四”以来不成熟的略显病态的文坛之风。

新月文人在诗歌创作上明显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从表现手法上最明显的就是弥漫在新月诗歌中的西方化的浪漫情调。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的诗歌从古至今写实者多浪漫者少, 尽管有屈原、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 儒教“诗言志”的思想仍然使几千年来中国文坛以写实为主导;而新月文人则用西方的浪漫主义艺术的创作来为中国文坛添加一脉异音。他们的语言中充满着诗性的想象、飘远的深思以及跳跃的情怀, 而徐志摩又堪称这一风格的代表, 正如卞之琳所言, 他“一落到英国, 英国的十九世纪浪漫派诗境, 让他的思想感情发而为诗, 就从此没有能超出那个笼子”;在闻一多先生的《李白之死》等诗中也强烈而洒脱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气质。在新月派诗文这一汪不舍昼夜的生命之水的折射中, 我们总可以看到英国浪漫诗人雪莱和拜伦的影子。新月派的吟哦主题之一就是爱情, 他们将爱情放在至高的位置上, 这显然是受到了西方诗人情调的影响。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中提到:西方诗多讲恋爱主题, 而中国诗则多讲友情、乡情等题材, 这与中西方人文化氛围的熏陶不同是相关的, 而接受过西方个性张扬心灵开放陶冶的新月诗人自然接受了恋爱这一主题。徐志摩在相当大的一部分诗中吟咏爱情, 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 不一定是实际生活的写照和映射, 只是想象着自己为某一个情人, 一如西方诗家。这种爱情诗充满了个性化情调, 大有西方文化特色。闻一多这个“正宗派”新月诗人, 也有不少如《爱之神》《忘掉她》之类的情诗, 对“眉黛”“清波”的吟咏毫不羞涩, 朱湘亦如是。在形式上, 他们吸纳了西方式的跨行、韵格、商籁体等形式, 完善了新诗的结构, 而且有意无意地会在诗中引用一些西方诗歌的内容。闻一多的《西岸》以济慈的英文原诗《夜莺》中的两句为引子, 《剑匣》以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艺术的宫殿》为引子, 徐志摩的《诗》以一句英文诗开头:“lonely is the soul that see the vision”, 初读之时, 一种西方的气息扑面而来。总之, 新月派诗人“吹着一阵奇异的风, 照着奇异的月色”, 开始沁透、传达出西方诗从情调到形式的韵味和特征, 并“潜化进了诗的气质”。

但是, 正如比较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叶维廉先生在《东西方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中所说:“许多时候, 作者们在表面上是接受了外来的形式、题材、思想, 但下意识中传统的美感范畴仍然在左右着他们对于外来模子的取舍。”如果说, 在“五四”那个新文学的探索阶段, 传统美感意识还处在“潜意识”状态, 那么, 当中国的新文学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和支撑点以后, 它就会进入到“意识”和自觉的层面, 经由模糊到清晰, 由不自觉到自觉这样一个阶段和过程。我们的白话新诗亦然, 它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孕育, 下意识连通了我国传统诗的遗脉, 成为了经历体裁的沿革、变化和传承下来的艺术遗产。新月派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登上文坛的, 在大胆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 在否定、扬弃中虔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中国传统诗论中汲取营养, 自觉地去做“中西艺术结合后的宁馨儿”,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复归, 纠正了“五四”以来“欧化的狂癖”和新诗日益西化的偏向, 纠正了针对传统文化过于激烈的贬低, 维护了新诗的民族性。

这种对传统的回归首先体现在对格律的提倡, 闻一多认为“格律诗能代表中国艺术的特质, 研究了格律诗, 中国诗的真精神便探见着了”, 后来又根据格律诗的“紧凑”“整齐”“精严”的特点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这种对新诗的有意“创格”弥补了“五四”以来因为反抗旧诗而导致“形式美”的严重缺失, 使新诗的形式由幼稚走向成熟, 实现了中西诗美的完美结合。新月诗人在写诗时的严谨,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韧性, 成为人们谈论新月诗的共同话题, 如同徐志摩那样, “不知曾经捻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方写出那些美丽的自然流动、充满古典东方美的文字, 带着镣铐跳出绝美的舞蹈。

其次对传统的回归还在于新月诗歌“发乎情止乎礼”的特征, 许渊冲在译《追忆似水年华》时提到:“两千年来, 中国一直主张以理化情, 把动物提高到人;而西方却是主张放纵情欲, 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别。”而新月派这批留学欧美的学子, 信仰爱与自由的才子们从不放纵自己的感情, 他们认为“感情不经理智的清滤是一注恶浊的乱泉”, 反对郭沫若式的激情迸发, 崇尚的是“性灵里跳跃出来, 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思想”。新月派才女林徽因的诗不失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她的爱情诗“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幽婉雅致。诗中的忧伤是淡淡的, 梦是淡淡的, 连美也是淡淡的, 体现出真纯性灵的跳动, 而不是毫无节制的滥情。在这种思无邪的雅作中, 人们分明读出了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朱湘的诗中也没有沸腾的情感泼洒, 一如轻飘的小船, 凝视安睡摇篮的宝宝, 徜徉她那雅致的情思。

典雅高贵的古诗风, 对于具有回归传统的虔诚心理的新月诗人有着不可抵挡的诱惑。“五四”以来被陈独秀等人信誓旦旦要加以打倒的贵族化古典文学又被新月诗人重新拾起, 梁实秋便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主流的潮头上大事提倡古典主义”。他们在诗风上追求一种典雅、高贵的境界。就连闻一多这样有平民倾向的诗人也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贵族化的典雅气质, 力推古人戴叔伦的观点, 认为“诗人之词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向往诗歌的“雍容中雅”的境界, 并通过对传统意象和文化内涵的吟唱使自己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古典之美, 《李白之死》《太阳吟》中便是如此的境界。他又通过《忆菊》中那些“金”色的语言来歌颂菊的高洁华贵, 使自己的诗歌沁透着“良玉生烟”的古典美。新月诗人普遍对“莲”这一意象的喜爱, 也表现出他们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 走向传统文化的复归。

如此, 这批融合了绅士风情与儒士风范的新月才子们借它山之石以攻玉, 实现了西方诗美与中国传统诗境之美的完美融会, 使中国新诗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进而成为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美丽健康的“宁馨儿”。

参考文献

[1]梁实秋.雅舍情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年.

[2]梁实秋.梁实秋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9年.

[3]何祖健.反义处生情趣, 轻松中见幽默.梁实秋──“雅舍小品”反语修辞论.湖南大学学报, 1998年, 第12卷, 第3期.

也谈新月派诗人陈梦家抒情风格 第4篇

[关键词]陈梦家 抒情诗 风格

我们知道,新月诗派的出现是对“五四”早期白话诗创作的一种反叛。针对早期白话诗的过度散文化和情感的过分外露,使诗歌丧失了诗质和诗美的倾向,新月派提出以理性节制情感,使主观情感客观对象化;提倡形式格律化,鼓吹诗的“三美”。他们把诗歌看成是听觉感和视觉感的统一,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统一。前期新月派以其系统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奠定了新诗发展的格局。作为新月诗派的后起之秀,陈梦家的诗歌创作是对新月前期的继承和发展。

陈梦家特别强调抒情诗歌的创造。他承认,“我个人,最欢喜抒情诗。抒情诗的好处,就是那样单纯的感情单纯的意象,却给人无穷的回味。”“伟大的叙事诗仅有它不朽的价值,但抒情诗给人的感动与不可忘记的灵魂的战栗,更能深切的抱紧读者的心。”梦家对抒情诗歌有如此偏爱,与他的审美追求分不开。他在《新月诗选》序言中一再宣称:“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他把写诗看成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的自我表现。受制于此种艺术观,陈梦家为我们展现出抒情诗写作的又一奇妙风景。

陈梦家的抒情诗创作就篇幅而言,可分为抒情短诗和长歌。这里我们重点分析最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抒情短诗。

《梦家诗集》是陈梦家十八到二十岁的作品,分为五卷。除第四卷外,都是短小的抒情诗。第一卷“自己的歌”,大概可以看成是一些对于初恋或者准初恋的感情意绪的抒写。《自己的歌》和《一朵野花》是这一卷里最好的两首诗。《自己的歌》是陈梦家作品里具有更多思考性和社会批判内容的诗,是“渗着深毒的花朵”,对于人性、社会、命运、生存困境、自我的迷失等,有全方位的嘲讽。《一朵野花》是梦家的成名作。诗里写到:“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野花”意象似乎是受到了英国浪漫诗人布莱克的启发。陈梦家很喜爱布莱克,曾翻译的他的诗歌登在《学文》杂志上(见《学文》1934年第1卷第4期)。《一朵野花》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失望和空虚感,以及迷茫感伤意绪。这正是后期新月派诗人的典型情绪。时代的黑暗与理想的幻灭,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遁入了象牙之塔。陈梦家说:“我只爱一点清静,少和世事发生关系,我不能再存着妄想,这国家是只会糟下去的。”诗里无名的轻愁与感伤,明显是这种意绪的流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的烙印,但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人们在人生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常常会产生类似的情绪。此诗以此而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第二卷“三月”是一些春天里创作的诗。人生的短促无常和国内战争的种种现实,使诗人看得惶惑和荒唐。但这一切,诗人希望如轻风荡过心,化为轻烟(《只是轻烟》),不要太多滞留。这是一种无奈和逃避。第三卷“雁子的歌”大体是一些秋天的伤感。《雁子》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它是对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肯定。已经很疲倦的燕子,有很多感情牵挂,所以它要坚强地飞下去。“从来不问他的歌/留在哪片云上?”,在黑天里,“只管唱过,只管飞扬”。永远的飞翔,是雁子的宿命,不分昼夜,不计功利,“不是恨,不是欢喜。”这是作者的自陈,他的自我意象由一朵孤寂的野花,变成一只终夜飞翔的雁子。第五卷是一些流连风景之作,景中有情,借景来抒写生命的意绪和爱情的体验。

《铁马集》(1934)是陈梦家二十岁到二十二岁期间的作品。此时的梦家已不打算“在没有着落的虚幻中推敲了,我要开始从事于在沉默里仔细观看这世界,不再无益的表现我的穷乏”。因此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现实性有所增强,作家也日趋成熟。

《铁马集》中的大部分,还是一些情景诗。这是承袭前期风格的。仅就“爱情”诗而言,其意象繁复了许多,曲折深刻了许多,不再是少男少女式那种纯情的、幼稚的倾诉与感悟。《我望着你来》写期盼恋人出现时的心绪,想象是绮丽而美好的。“我为你安排翡翠/联成的小桥,点亮千万盏/珍珠似的明灯:你要轻轻/撩起衣裙,点着你的脚尖/从一盘盘绿荷叶的上顶,/悄悄的来,不许惊散一颗/晶圆的水珠。”有时,作者把对爱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哲理层面:“那一夜我走过她的墓园,/一株冬青下我仿佛听见/她的叹息:‘我不曾忘掉你,/相信我永远爱你在心里。’//我推开那座坟墓的石,/向那黑黝与阴寒中我问:/‘爱,请你再向我说一句话,’——/一条鸡冠蛇在骷髅里爬。”(《相信》)。这首诗反映的其实是爱情、生死等人类现象的更本质的奥秘,体现了作者一种直面最真实的存在的精神。就“景”诗而言,作者往往以伤感的情调为基,捕捉那些安逸静谧,能给人带来触动和美感的外景,创造时空交融的艺术世界。“这雕琢的工程,一直到印《铁马集》时(二十二年)还不曾停止,我取乐于山水,墓道,星月下的松树。我细心写颜色间的拼合,和动静间物事的变置。”如《焦山》、《天没有亮》、《夜渔》、《太平门外》、《鸡鸣寺的野路》、《西山》、《雨中过二十里铺》、《秋江》等。

陈梦家以徐志摩、闻一多为师,在对诗歌本体的认识和创作技法上自然与他们一脉相承。我们可以看出,陈梦家抒情诗的创作,仍采用的是一种客观意象化的方法,即通过艺术的想象把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与情绪,过滤、酿造、升华为美的诗歌形象。试举《一朵野花》、《雁子》、《铁马的歌》三首为例。在这三首诗里,诗人没有赤裸裸地倾泻情感,而是把它们幻化为具体可触的客观形象:荒原上的一朵野花、不知疲倦的雁子、古庙的小风铃。这三者都是作者抒写自己人生体验的意象。野花和雁子都是孤寂的。野花的迷茫与幻灭到雁子生存的宿命,显示了作者的成熟。风铃古称铁马,作者使用这种陌生化的技巧,意在表达在战乱年代里隐逸山林,不存幻想、不动声色,在古旧里孕育清新的向往。这种主观感情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

除大量的抒情短詩外,陈梦家还创作了一些长诗,如《都市的颂歌》、《悔与回》、《老人》、《鸿蒙》、《昧爽》、《陆离》等。在《老人》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不避战火,对故土深深依恋的老人形象,通过老人的眼睛,展示了抗日战场的全景。为了节制情感,诗歌的“戏剧化、小说化”是这首诗的创作技法。作者把戏剧中的对话和独白引入诗中,表现人物的感情与命运,反映了日寇入侵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憎恨与同情深藏在人物自白中,含蓄而强烈。其他长诗歌大都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纵横博思,大气磅礴,意象繁富,显示了作者很强的诗情。长诗形式上多是一种无韵格律体。

新月派诗歌 第5篇

《冬夜》

安坐在红火的炉前,

木器的光泽诳我说一个娇羞的脸;

抚摩着褪了色的花缎,

黑猫低微地呼唤。

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

长廊柱下星近;

想念温暖外的风尘,

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

《守墓人》

让我去做一个守墓人吧,

因为那坟园遥对着你的住处;

因为荆棘与不成形的杂树,

代替了耸立的墙壁与白杨之林;

因为它任我的双脚逡巡不前,

正如它不拒绝乌鸦的栖止。

你指引给我那独特的碑石了,

但我要一一去探视的。

我并不经意坟园与我之契合,

我更愿对过路人

喃喃地讲述落枝声与黄昏鸟语。

不说那坟园与我有了十载因缘,

也应说早住在记忆里吧,

我深信它是我的神秘的故居,

倘此时墓中有声,

必为我作真实之证语。

你在那儿寻找我的痕迹么?

我的气息留为墓地之风,

我的手泽是在每一方碑石上,

每一片枯叶上,每一棵树干上,

莫听你的眼睛虚妄的.报告。

从此你称我为安定的守墓人吧,

你认识坟园前的老屋了,

我将在那儿鄙视着年华,

只替你夜夜私窥月色。

《控诉太阳》

五点二十分,

这残暴的时间,

从世界上

拉走了我们的闻一多先生!

擦干眼泪

我要提起控诉。

——但控诉谁呢?

呵,太阳,我选定了你!

五点二十分,

正是你,太阳,

辉煌照耀的时刻,

为什么眼睁睁地

看着卑鄙的谋杀,

在大街上公开地进行!

你怎么不早点落下去,

或者索性不出来!

让那些暴徒们

把中国的人民杀光,

你都可以不作见证。

也或者,

七月十五日

又是下雨的日子,

跟李公朴先生死的那一天一样?

——哎哎,霪雨的昆明

霪雨的中国呵!

然而五点二十分,

究竟还是白天,

是应该由你管束的。

谁叫你带来与黑暗不分,

而又同样可怖的白天哪!

《冰河》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徐志摩新月派 第6篇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徐志摩新月派的诗 第7篇

我是在病中,这恹恹的倦卧,

看窗外云天,听木叶在风中……

是鸟语吗?院中有阳光暖和,

一地的衰草,墙上爬著藤萝,

有三五斑猩的,苍的,在颤动。

一半天也成泥……

城外,啊西山!

太辜负了,今年,翠微的秋容!

那山中的明月,有弯,也有环:

黄昏时谁在听白杨的哀怨?

谁在寒风里赏归鸟的群喧?

有谁上山去漫步,静悄悄的,

去落叶林中捡三两瓣菩提?

有谁去佛殿上披拂著尘封,

在夜色里辨认金碧的神容?

这中心情:一瞬瞬的回忆,

如同天空,在碧水潭中过路,

透映在水纹间斑驳的云翳;

又如阴影闪过虚白的墙隅,

瞥见时似有,转眼又复消散;

又如缕缕炊烟,才袅袅,又断……

又如暮天里不成字的寒雁,

飞远,更远,化入远山,化作烟!

又如在暑夜看飞星,一道光

碧银银的抹过,更不许端详。

又如兰蕊的清苍偶尔飘过,

谁能留住这没影踪的婀娜?

又如远寺的钟声,随风吹送,

在春宵,轻摇你半残的春梦!

1925年10月至1926年9月,徐志摩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出版“诗刊”和“剧刊”,成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文化传播阵地,影响了新诗艺术的发展。1926年秋天,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或南下,或出国,俱乐部活动遂告终止。

1926年6月,张彭春也从清华大学辞职回到南开,任中学部主任兼大学部教授,在哲学教育系讲授他的本行,英国文学系创立后在该系讲授他拿手的“西洋戏剧”。

张彭春虽然没有参加“新月社”,但同“新月社”的主将徐志摩、胡适等人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与徐志摩更是亲密无间;当1926年2月,此时徐志摩已同陆小曼热恋,他来天津到南开拜访张氏兄弟。那天徐志摩忽然要找纸和笔写信,张伯苓便问:“给谁写信?”徐志摩答曰:“不相干的人。”张彭春却在一旁解释道:“顶相干的.!”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这年秋天,徐志摩准备同陆小曼举行婚礼,特地邀请他的老师梁启超做证婚人,却遭到了拒绝。张彭春和胡适两人便一块儿去找梁启超替徐志摩说情。最后梁启超总算答应了,不过条件是必须让他在婚礼上对徐志摩行“训斥礼”。果真,在结婚仪式上,在大庭广众下,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新郎官:“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梁启超这一“训斥礼”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7年,“新月社”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重聚,这是北京“新月派”活动的南移和重振。那年7月1日他们创办了“新月书店”,作为出版“新月派”成员作品的一个基地。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正式发刊,徐志摩和“新月派”的事业蒸蒸日上。这年张彭春邀请徐志摩到南开大学讲演,12月25日晚,徐志摩来校畅谈了自己近日游历英、美、日和印度诸国的观感。讲演结束,南开新剧团演出话剧《亲爱的丈夫》,作为对贵宾的欢迎与感谢。

张彭春曾经委托徐志摩为南开大学图书馆购买“新月书店”出版的“诗歌”与“戏剧”类书籍。到1929年年底已买到一百多种,其余的还在陆续购置中。张彭春计划将这些图书摆放在一个专门的书架上,作为“诗剧丛书”陈列于图书馆内供师生们参考,或为研究戏剧之用。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他们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因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遭遇空难英年早逝而戛然中断。天才诗人的猝然离世迫使《新月》于1933年停刊,“新月派”的最后一个活动基地“新月书店”也难以维持,只得转让给商务印书馆,1933年9月23日由胡适于“让与合同”上签字。从此“新月社”宣告解散,在我国文坛一度名声显赫的“新月派”就这样结束了它十年的活动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张彭春奉命到英美等国宣传抗日。他于1940年调入外交部,出任驻外使节,10月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出任土耳其公使,两个女儿则留在国内寄居于上海亲戚家中。1946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1947年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1948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加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1946年4月,张伯苓到美国治病,张彭春的次女新月便随伯父一起赴美,与家人团聚。她在美国继续求学,后获化学博士学位。1948年,张彭春的长女明珉也被送到了美国,从此全家在纽约团聚。

浅谈新月派的诗歌翻译活动 第8篇

一、新月派的形成

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们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提倡新格律诗, 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 讲究文辞修饰, 追求炼字炼意, 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新月派的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朱湘、饶孟侃、梁实秋等人, 他们大多出生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的有产家庭中, 先是接受中国传统方式的教育启蒙, 后在新式学校开阔了眼界, 再通过留学考试或家庭资助赴海外留学。在外留学期间, 新月派成员大都对英美文化和思想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选修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课程, 希望通过吸取西方异质文化中的某些精神文化的营养汁液, 灌输到中国文化的肌体中, 达到改良中国的目的。

二、新月派诗歌翻译的特点

闻一多在《伽亚谟之绝句》中提出过翻译的程序问题:第一是了解原文底意思, 第二便是将这意思形之于第二种 (即将要译到的) 文字。就是说, 翻译都得经过理解和表达, 第一步骤是机械式的步骤, 第二步骤才是真正的艺术, 只有体会到原诗的妙处, 抓住它的精神, 才能译好诗。

(一) 新月派诗歌翻译的选材

西洋诗歌, 浩如烟海, 内容丰赡。在这数量庞大的诗歌中, 翻译者首先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雪莱、哈代、勃朗宁夫人、米蕾及波德莱尔等人的诗歌, 被新月翻译家所青睐。这些外国诗歌共同的特征便是格律严谨, 体现在整饬的外形和调和的音乐性上, 包括各式押韵和跌宕的节奏, 以及意象和色彩的巧妙运用。这种选择与强调形式和音乐性的新月诗学密不可分。

(二) 新月派诗歌翻译的方法

1926年,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诗学理论三原则, 即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诗的节奏和旋律, 绘画美是辞藻中带来的色彩和形象, 建筑美是节与句的均匀。三者组成圆满的整体。新月诗人的译诗绝大多数都是形式整饬、音乐性强的译品, 他们既忠实于原诗, 同时作为再创造的翻译又遵循这一理论原则。

1. 音乐性强

对诗歌音乐性的追求是新月诗学的一大特色。闻一多指出:“诗之有籍于音节格律, 如同绘画之有籍于形色线。”极言音乐之于诗歌重要。而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基础, 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手段之一。节奏性是诗歌的重要特性, 是中西诗歌的共同特点。英诗中的音步、法诗和汉诗中的顿, 分别为英诗、法诗和汉诗节奏的基本单位。被新月派选择翻译的诗歌都呈现出明显的音乐性, 按一定数目的音步或顿建行, 并且还有确定的韵式。汉译后的作品则是按一定数目的顿建行,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诗的韵式。此外, 三种语言诗歌中的尾韵, 英诗中的头韵、元韵, 汉诗中的双声、叠韵, 都能使声音前呼后应, 回环往复, 音韵悠长, 从而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2. 诗中有画

绘画美是“三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即由意象的适当运用和色彩的巧妙选择构成, 从小方面讲是词藻的色彩性, 大方面则表现在诗歌的画面性。首先, 绘画美是丰富的想象在诗的形象上的凝聚。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说过:“在通常的意义下, 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其次, 绘画美也是美丑辩证关系的艺术体现。英美诗歌尤其是弗莱其和米蕾的诗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闻一多十分推崇米蕾, 也曾翻译他的诗歌, 他的代表作《死水》也是借鉴了米蕾的意象运用和美丑对比反衬的表达技巧。这种创作记载着他与异质的英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 形式整饬

新月诗学倡导“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或者说是“建筑美”, 讲究音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 强调“抒情之作, 以紧凑也。既能短练, 自易紧凑”, 这在译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拥护。新月诗人在理论上对诗歌形式美的探索, 在实践上坚持创作形式美的诗歌, 为新月的译诗形式美奠定了基础。他们绝大多数的译诗都是形式整饬的译品, 这得力于诗行长度的规则变化, 如闻一多译白朗宁夫人的情诗, 卞之琳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选诗, 等等。

(三) 新月派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

新月诗派的诗歌翻译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从节奏形式、主题开掘、意境营造、叙事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月领袖闻一多, 正是在对西洋诗歌的翻译和比较中, 发现了英美诗歌和中国传统诗歌在诸如节奏、用韵, 以及对意象的借鉴等方面的相通之处, 抓住了诗歌的本质和合理内涵, 进行新格律诗的实验和诗歌“三美”理论的构建。在美国期间, 他翻译创作大量的诗歌, 歌颂中国的地大物博与光辉历史。同时, 他还指出译诗应该考虑与原诗相近的形式, 例如, 自由体的英诗与乐府歌相似, 在求文字的达意之外应该进一步求音节的相似, 注意字句的结构和音节的调度, 以及字句的色彩。对于紧凑的中国古诗在译成英文时应该能够不增减原诗的字数, 便不增减, 能够不移动原诗的字句次序便不移动。译者不能滥用他的自由, 以致损伤了原作的意味。

朱湘作为新月诗派的主要成员, 十分注重引入外国诗歌以推动和促进新诗建设。以他翻译歌德的《夜歌》为例, 诗中忙远、静谧、寂寥的背景更衬出鸟雀梦境的温情与惬意。这种意境的营造被借入朱湘本人的诗作《冬》中, 通过展现空间和情绪上的巨大落差, 更衬出梦的美好。这种对意境营造上的借鉴在朱湘的诗作中并不少见。此外, 他还有意识地选择了相当数量的叙事诗歌, 如长篇叙事诗《王娇》, 分别借鉴了罗马尼亚民歌、十四行诗、民间史歌等多种形式。另外, 朱湘对莎士比亚与弥尔顿的十四行诗的翻译也直接影响着他的十四行体诗的创作。这些形式的实验与开拓对丰富和优化新诗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西方文学翻译成汉语, 受汉语及其文化的制约从而中国化, 即西洋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等多重原因而自觉地被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因此可以说,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的性质。余光中曾说过:“从文学史看来, 不但创作影响翻译, 翻译也反作用于创作。”正是新月派诸诗人在对西洋诗歌尤其是英美诗歌的翻译过程中, 发现并借鉴其有益因子引入新诗为我所用。新月派的成员也成为英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继承者。

三、新月派诗歌翻译活动的影响

中国新诗是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对西洋诗歌的翻译、借鉴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翻译活动促进了中西诗歌的比较和结合, 也正是在中西诗歌的比较、结合中发现他们的共通之处, 认识到传统诗歌的某些合理成分, 最终形成了中西融汇的诗学构想, 在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方面均卓有成效。

长期以来,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 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 新月派一直被批判和否定。然而, 当我们今天以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眼光再审视和回顾上个世纪新诗发展的轨迹, 便会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那“一弯新月”, 在诗歌的创作和翻译理论上, 终究以其不可抹煞的艺术成就, 推动了中国新诗走向成熟和现代化。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 它那独特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 始终闪耀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摘要:新月派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倡导并尝试用白话翻译西洋诗歌、用白话创作诗歌, 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文体。本文阐述了新月派的形成、特点, 同时也探讨了新月派诗歌翻译活动对中西诗歌的影响。

上一篇:年度总结范文开头下一篇:专项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