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李白的诗

2024-07-16

《赠汪伦》李白的诗(精选6篇)

《赠汪伦》李白的诗 第1篇

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汪伦,安徽省泾县贾村人,性格豪放,善饮酒。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漫游皖南泾县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为答谢汪伦的盛情,临别之际,李白作了这首诗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乘坐着小船正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一阵阵踏歌声,(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唱方式,歌者手拉手,两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原来是汪伦和村民们手拉着手,边走边唱地来为李白送行。这种朴实、欢快的送别场面是其他送别诗中所看不到的。从这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我们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与汪伦相互间的亲密关系,而且也能体会到他们相互之间的深刻了解。李白性格飘逸豪放,汪伦及村民们的踏歌相送也堪称浪漫犷达,这样的送别方式一反一般送别哀愁、忧郁、依依不舍的缠绵场面,正合诗人性格,因而也就足见汪伦对诗人的知心之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由此可知此诗价值之一斑了。

《赠汪伦》李白的诗 第2篇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 赠汪伦 李白

★ 李白《赠汪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李白赠汪伦古诗赏析

★ 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

★ 《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 赠汪伦教学思考

★ 赠汪伦古诗

★ 赠汪伦教案

《赠汪伦》李白的诗 第3篇

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南宋杨齐贤注言:“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醖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 至今仍宝其诗”。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此事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亦有记:“汪伦者, 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 修书迎之, 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而至。汪乃告云:‘桃花者, 十里之外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也。’李大笑。款留数日, 赠名马八匹, 官锦十端, 而亲送之。李感其意, 作此诗。”对于汪伦的身份, 王琦录唐汝询观点同杨齐贤, 唐言曰:“伦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之, 情固超俗矣!”[1]645认为汪伦为一村人, 裴斐对此亦持相似观点, 认为“无论从过去注家解释或从作品本身看, 汪伦……均属于下层人民无疑。”[2]141

然此说确有可商榷之处。王琦本《李太白全集》附录四言《宁国府志》载胡安定先生石壁诗一首, 读序曰:余尝览李翰林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其词俊逸, 欲属和之……庶俾谪仙之诗不独专美。其诗曰:李白好溪山, 浩荡泾川游。题诗汪氏壁, 声动桃花洲。英辞无上继, 尔来三百秋云云。王琦按:太白本集诗题, 只云《过汪氏别业》, 而此序乃云《题泾川汪伦别业》, 先生非妄言者, 又去唐时未远, 当必有据。《过汪氏别业二首》乃是李白天宝十四载乙未 (755) 泾川之游经过汪伦别业时所作[3]104。其一中“叠岭碍河汉, 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 池馆清且幽”指出汪氏别业的优雅环境。“我来感意气, 捶炰列珍羞”点明汪伦所设宴席的丰盛。“酒酣益爽气, 为乐不知秋”展示出宴饮的欢乐。而其二中“知君好贤才”表明汪伦不俗的文化修养, “永夜达五更, 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指出酒宴的欢闹, “随山起馆宇, 凿石营池台”则暗示汪伦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异于山野村人。

《汪氏族谱》记, “汪伦, 又名凤林, 仁素公次子也。为唐时名士, 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 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 公为泾县令, 青莲往, 候之, 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 居泾邑之桃花潭。”[4]汪伦是唐时的名士, 与诸多文人均有书信往来, 同李白更是相善。故天宝十四载诗修书邀白前来泾川[3]103。其实李白此前曾游于此, 天宝十二载, 李白“由梁国南下, 秋至宣城”[3]91, 十三载“复往来宣城诸处”, 十四载于泾川作《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泾川送族弟錞》、《泾溪东亭寄郑少府锷》、《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3]103, 其或早已知晓此地并无十里桃花, 亦无万家酒店。欣然前往只因汪伦诚挚相邀的真情厚意。李白在汪伦别业居住了一段时间, 临行前汪伦“赠名马八匹, 官锦十端”。《唐会要》记载, 天宝末年“近缘军机, 调发伤重, 家道悉破, 或至逃亡, 剔屋卖田, 人不为售, 内顾失计, 四壁皆空。”若汪伦为山野村夫, 连年争战恐令其囊中羞涩, 将以何款待李白数日并送之贵礼?李白又安能欣然接受此等礼遇?李白有《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农家贫苦, 一盘“雕胡饭”尚令李白再三辞谢觉受之有愧, 若汪伦为一村人, 李白焉能居其所叨扰良久?汪伦可通书与李白, 亦有足够的能力盛待之, 足见其非村人, 而为泾川一富有显贵之士。

二、“踏歌”考释

李白乘舟欲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关于踏歌, 王琦本《李太白全集》按《通鉴·唐纪》:阎知微为虏踏歌。胡三省注:踏歌者, 联手而歌, 踏地以为节也[1]646。踏歌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晋葛洪《西京杂记》载, “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 以豚黍乐神, 吹笛击筑, 歌《上灵》之曲, 相与连臂踏地为节, 歌《赤凤凰来》。”至隋, 此项活动亦存在。《隋书》记, “ (北) 周宣帝与宫人夜中连臂踏蹀而歌”。

唐代踏歌依然盛行, 《朝野佥载》记:“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 于京师安福门外做灯轮, 高二十丈……宫女数千, 衣罗绮, 曳锦绣, 耀珠翠, 施香粉……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欢乐之极, 未始有之。”《新唐书·礼乐志》记“宣宗每宴群臣, 备百戏, 帝制新曲, 教女伶数十百人, 衣珠翠缇绣, 联袂而歌……又有《葱岭西曲》, 士女踏歌为队。”宫廷对踏歌这种文艺样式十分喜好。重大节日或大型宴会之时常有此项娱乐活动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踏歌时人数一般较多, 所着服饰鲜艳, 整个场面盛大喧闹。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言踏歌是“唐代民间风俗, 中秋节妇人在月下连臂踏歌。”其时“以足踏地应节……亦为队舞曲。”[5]293民间不仅中秋踏歌, 许多节日和重要的日子亦会有踏歌活动。张说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龙衔火树千重焰, 鸡踏莲花万岁春”、“西域灯轮千影合, 东华金阙万重开”描绘了上元节京都长安歌舞升平的热闹场面。而刘禹锡《踏歌词》言“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顾况《听山鹧鸪》曰“谁家无春酒, 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 踏歌接天晓。”表明民间亦用踏歌来迎接春日的到来。根据刘禹锡“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的摹写, 踏歌持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且是“灯下妆成月下歌”, “踏月俚歌喧”, 多在有月的夜晚。崔液《踏歌词》中“金壶催夜尽, 罗袖拂寒轻。乐笑畅欢情, 未半着天明”、谢偃《踏歌词》中“欲问今宵月, 但听歌声齐”、“相看乐未已, 兰灯照九华”即为佐证。而“彩女迎金屋, 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 翡翠帖花黄”则描绘了歌者的盛装。踏歌时常有袅娜娉婷的舞蹈相伴, 是“倩看飘摇雪, 何如舞袖回”。且“通常要在鼓乐的协调下, 反复歌唱一调。这就造成了谣歌的规整化, 孕育了一大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 同时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尚。《缭踏歌》、《队踏子》、《踏春阳》、《踏金莲》、《踏鹧鸪》、《踏歌词》、《纥那曲》、《竹枝》等一大批曲子或词调, 正是通过踏歌而产生的。”[6]259

对于李白所闻踏歌之声, 宛敏灏、宛新彬在《唐诗鉴赏辞典》中释为“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 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此种释义尚可商榷, 村人缘何成群结队踏歌相送?而对村人盛情李白又因何只字不提但言汪伦?汪伦家境优裕, 从《过汪氏别业二首》的描述来看, 汪氏家中当有女乐, 李白乘舟欲行, 汪伦召家中女乐踏歌相送, 且亲往岸边, 这令李白十分感动。故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之语。

李白此番与汪伦相见并作诗, 当在天宝十四载乙未 (755) [3]103。天宝末年的李白心情极度失落, 《旧唐书·南诏蛮列传》记, “天宝十二年, 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国政, 仍奏领天下兵。俾留后侍御史李宓将十余万, 辇饷者外。涉海瘴死者相属于路, 天下始骚然苦之。宓复败于大和城北, 死者十八九”。战争频仍、人民流离、报国无门、理想幻灭, 同作于755年的《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 可以卜筑, 余泊舟石上, 寄何判官昌浩》表明了李白怅惘之下意欲隐居的心态。李白此时“在皖南留连山水, 采药炼丹, 似有终老之意, 然仍未能忘情于朝政”, “霜惊壮士发, 泪满逐臣衣, 以此不安席, 蹉跎身世违”清晰地展示出他壮志未酬意难平却又凄凉无奈何的心绪[7]90。此时, 汪伦的热情相邀与踏歌相送让李白心中无比温暖, 于是产生了千古绝唱《赠汪伦》, 而这首作品也让本无名于史的一方显贵汪伦成为了名扬后世的至情至性人。

摘要:汪伦在天宝末年李白怅惘之际邀白前来泾县, 盛情款待, 并于李白离开之时召家中女乐, 以汉时即有、唐时大盛的踏歌活动相送。李白感于此,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关键词:李白,《赠汪伦》,汪伦,踏歌,辨析

参考文献

[1]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 1977.

[2]裴斐.李白十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3]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4]郑万青.李白《赠汪伦》诗考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8 (4) .

[5]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6]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M].商务印书馆, 2004.

新《赠汪伦》 第4篇

那nà天tiān中zhōnɡ午wǔ放fànɡ学xué,我wǒ不bù小xiǎo心xīn摔shuāi了le一yì跤jiāo,腿tuǐ上shɑnɡ摔shuāi破pò了le皮pí,疼ténɡ得de爬pá不bù起qǐ来lái。我wǒ的de好hǎo朋pénɡ友you元yuán元yuɑn看kàn到dào了le,连lián忙mánɡ把bǎ我wǒ扶fú起qǐ来lɑi。听tīnɡ到dào我wǒ一yì直zhí在zài叫jiào疼ténɡ,她tā又yòu急jí匆cōnɡ匆cōnɡ地de去qù把bǎ老lǎo师shī请qǐnɡ来lái……老lǎo师shī给ɡěi我wǒ擦cā了le点diǎnr儿药yào,疼ténɡ痛tònɡ才cái轻qīnɡ了le一yì些xiē。元yuán元yuɑn见jiàn我wǒ有yǒu了le好hǎo转zhuǎn,便biàn扶fú着zhe我wǒ回huí家jiā。一yí路lù上shɑnɡ,她tā小xiǎo心xīn翼yì翼yì地de扶fú着zhe我wǒ,生shēnɡ怕pà我wǒ再zài摔shuāi一yì跤jiāo。我wǒ被bèi她tā感ɡǎn动dònɡ了le,她tā却què对duì我wǒ说shuō:“这zhè有yǒu什shén么me,大dà家jiā都dōu是shì朋pénɡ友you。”

“朋pénɡ友you”,多duō么me温wēn暖nuǎn的de字zì眼yǎn啊ɑ!它tā是shì一yì把bǎ雨yǔ伞sǎn下xià的de两liǎnɡ个ɡe身shēn影yǐnɡ,是shì一yì张zhānɡ课kè桌zhuō上shɑnɡ的de两liǎnɡ张zhānɡ笑xiào脸liǎn,是shì一yí次cì意yì外wài后hòu的de声shēnɡ声shēnɡ问wèn候hòu。

我wǒ想xiǎnɡ说shuō:“我wǒ在zài路lù上shɑnɡ摔shuāi一yì跤jiāo,元yuán元yuɑn热rè心xīn扶fú一yì把bǎ。桃táo花huā潭tán水shuǐ深shēn千qiān尺chǐ,不bù及jí元yuán元yuɑn帮bānɡ我wǒ情qínɡ。”

(362400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一小学三〈7〉班)

李白——《赠汪伦》 第5篇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这是一首“清水出芙蓉“的赠别诗。诗仙以“桃花潭水

深千尺”,来反衬汪伦相送之情有过而夫不及;从而使本诗

赠汪伦李白 第6篇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赠汪伦》李白的诗】相关文章: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08-07

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06-21

赠汪伦古诗诗意06-19

《赠汪伦》诗意鉴赏07-05

赠汪伦古诗原文及赏析07-03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08-26

上一篇:广告对树立品牌的影响(论文)下一篇:陈述演讲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